衡陽春節去哪裡旅遊最好
『壹』 衡陽過春節有著哪些習俗
可以去這里看看: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28072.html
因為不知道你要求的是衡陽市還是衡陽地區的。衡陽不大,但十里不同音,習俗各不相同
衡東年俗
除夕
「雞冇叫,狗冇咬,半夜吃飯衡山佬。」這是形容衡東吃年夜飯的一句俗語。意思是大年二十九的下半夜,家家戶戶就起床操辦起年夜飯來了。當大年三十剛過去幾個小時,也就是大年二十九的下半夜,人們就已經吃過了年夜飯。這里的年夜飯不是守著「春晚」吃了,比「春晚」整整提早了15個小時。
為什麼半夜吃飯呢?
據考證,因為過去窮人家都欠了點債,或地租,或高利貸。一年到頭了,債主要來收債了,可還不起債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躲。
可俗語又說,叫化子也要過年啊。窮人難道就連過年的權利也就沒有了嗎?
於是只好全家在大年三十天未亮之時,把年飯吃了,躲到外面去,任你債主上門來討逼。
天黑了,債主回家過熱鬧年去了,窮人們也就回在到了家中。把早上沒有吃完的飯菜炒熱再吃,謂之「投年」。所以過大年,只吃兩餐又成了一風俗。
現在人們再也不必在一年的最後一天為躲債而外出了,這風俗現在慢慢退化。
春節
大年初一,一年的開始,拜年的禮節是少不了的。俗話說:「初一崽,初二郞」今天是兒子給長輩拜年的日子。
清早起來,父母就擺好了果盤,端上了米酒,等著兒子們起床來行行拜年禮。過去拜年的禮節比較繁,要鞠躬作揖。現要簡單多了,只要問候一聲就行。
酒是一定要喝的,叫「掛紅」,大概是酒沖腦門心,臉部血管膨脹充血,滿臉紅光的緣故吧。臉紅了,喻示一年紅紅火火,順心順意。
喝完了父母的拜年酒,就要給左鄰右舍的長輩拜年。東家進西家出,喝一杯酒,品一口茶,其樂融融,過去的矛盾、意見,糾紛沖突都在這串門拜年中消失,真是「新年一拜泯恩仇」啊。
拜年還講究一個「早」字,俗話說「拜年拜得早,吃個豆腐腦,拜年拜得遲,吃塊蘿卜皮」說的是早來拜年有好東西吃,來遲了就只好啃蘿卜皮了。
初一一般吃素。最常備的菜餚是北瓜和芋頭,取「百事通達」和「遇事順利」之意。
現在習俗改了很多,大魚大肉一樣地吃。拜年也不講究遲早了。也不講究「初一崽初二郞」的順序了。大家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回來過年,「家就是年,年就是家」,這個家既可以是父母家,也可以是岳母家。
『貳』 湖南衡陽人過年有什麼習俗
團年飯、耍龍燈、給壓歲錢、串親戚、拜祖年、給門前大樹喂更年飯
『叄』 2017年春節衡陽天氣怎麼樣
你好,
1、目前是查不到距現在超過一個月的天氣預報的。
2、現在最多內只能查到一個月的天氣預報,容建議你過一段時間再查。
3、話說回來了,現在就是查到了,到時候也不一定準確,一般三天以外的天氣准確率都那麼低,更何況這么多天呢?
『肆』 衡陽的親們 衡陽的冬天冷嗎過年期間去衡陽 穿多厚的衣服合適呢謝謝
衡陽的冬天,冷!最冷時可達0度以下,最好穿上棉衣或羽絨服比較合適。
僅供參考,祝您好運!
『伍』 衡陽過年哪裡好玩
往年我們同學聚會也都是吃飯,唱K,打牌,無非就這些,經常這樣,都很膩了,我也想要點點子。我們想過自己十來二十個,弄一兩部車,自駕去南嶽或者張家界去玩一下,就那種住宿,遊玩一體的。 等待各位網友的點子
『陸』 春節期間要去衡陽祁東縣,想知道常德哪裡有長途汽車可以直達最好能告知上車時間和地點以及價位!!
沒有直達的 你要去長沙南站轉才行
『柒』 衡陽過春節有著哪些習俗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春節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松和期盼。提起春節的過法,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想到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但是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大江南北,過法卻不盡相同,許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續至今。
老北京:吃法講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連,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吃餃子的程序也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製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要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現在的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遼寧:難忘農村的血腸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歷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兒女們這幾天都會盡量在家幫忙,但是,嫁出去的閨女卻是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黑龍江: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吉林: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江蘇:處處聚財尋「元寶」
蘇州人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
常州人過年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唯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意為聚財。春節期間,江蘇地區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大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祛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山東:大年初一吃餛飩
在山東的寧陽縣,大年初一講究吃餛飩,稱之為「填倉」。
在黃縣、蓬萊一帶,初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閂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
有些農村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紮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紮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浙江:大年初一「慶田蠶」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初一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寧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廣東:拜年是一場換橘運動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復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所以,一天下來,你會發現早上帶幾個潮州橘子出門回來還是幾個。」因為粵語送大橘為「大吉」,回贈是一種禮貌。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著這一年要被『掏空』」。
湖北:年飯何時吃要看你貴姓
在湖北農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就各異,這一習俗可能您怎麼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鍾就開始合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才開宴;那麼姓余的呢?年飯時間定在天快黑的六點鍾;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這里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來的楚國便到了「萬徑人蹤滅」的地步,楚人已被追殺得成了一片哀鴻。看到楚地人口銳減,秦始皇便下令從九江一帶(即今江西)移民到楚國去住,有的人是早晨到的,有的人是中午到的,有的人則是下午……人們為了紀念自己來到楚地,在吃年飯的時間上便以自己到達新居地的時間為准。
山西:年飯不說話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捌』 介紹衡陽春節的民俗活動的作文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於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後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於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於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里,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隻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後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它是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