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風情旅遊
① 黎族的風俗習慣。
從語言系屬來看,黎語與源於古代越族的壯、布依、侗、水、傣等族語言版同屬於漢藏語權系壯侗語族,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上都有顯著的共同特徵,說明其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古越人生活習俗上的許多特點,如:斷發文身、雞卜、巢居等,不僅見於有關黎族先民的歷史文獻記載中,甚至在海南黎族人的現實生活中也不難發現它們的痕跡。如至今仍然存在的黎族婦女文身、白沙南開一帶的干欄式船形屋、雞卜等都是古越人的遺風。在婚俗方面,黎族和壯、侗等民族都有「不落夫家」的習俗,黎族的「玩隆閨」與壯族的「玩公房」、侗族的「坐妹」也有近似之處。
② 海南黎族文化
少數民族永遠是中華宏偉畫卷上濃重的一筆,其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對人類歷史文回明的生動證明答。了解和發掘民族文化,有利於把握過去,展望未來。海南黎族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的足跡,將是人類考察海南豐富歷史的重要史料。
③ 海南黎族人怎麼樣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方面,海南很多地方都有黎族人,不過很多基本都漢化了,
④ 海南有什麼風土人情嗎
海南的農家房子喜歡坐北向南,大門喜歡東南開!
⑤ 海南島民俗風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一、苗族風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日。各家還製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製成特香佳餚。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二、黎族風俗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但是在現代文明沖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綉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於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三、特色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⑥ 海南傳統文化
民俗風情海南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朴、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指、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特色活動 海南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海南島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島歡樂節」。 另外海南的節日還有:萬寧文燈節、南山長壽文化節、海南熱帶雨林節、三亞國際啤酒節、三亞國際廣告電視藝術節、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等。 海南島重要賽事有: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世界小姐、世界先生等。 土特產品 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絲、椰花、椰子糖角、椰子糕、椰子醬等。 民族工藝品:牛角雕、藤器、海南紅豆、木畫、木雕、根雕系列產品 金飾品和珠寶:條紋珠、金剛珠、佛珠、星月珠、瓊珠、海水珍珠、天然水晶 熱帶果脯及鮮果:咖啡、胡椒、牛肉乾、鹿製品、海產干品、特色茶、芭蕉、菠蘿、菠蘿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海南柚子、紅毛丹、黃皮、荔枝、青椰、糖棕、紅椰、榴槤、龍眼、芒果、人參果、木瓜、香蕉、馬來葡萄、楊桃、腰果、山竹、雞蛋果、檸檬、酸豆、蛋黃果、猴麵包、西番蓮、神秘果、橄欖、檳榔 傳統名菜
「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當地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家雞啄食,體質極佳。文昌雞的特點是個體不大,重約1.5千克左右,毛色鮮艷,翅短腳矮,身圓股平,皮薄滑爽,肉質肥美。海南人吃文昌雞,傳統的吃法是白斬(也叫「白切」),最能體現文昌雞鮮美嫩滑的原質原味。同時配以雞油、雞湯精煮的米飯,俗稱「雞飯」。海南人稱「吃雞飯」即包含白斬雞在內。白斬文昌雞在海南不論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場。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備受推崇,名氣頗盛。 「四大名菜」之一的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而又以該鎮加祥街一戶丁姓居民飼養的番鴨最為出名。其養鴨方法特別講究:先是給小鴨餵食淡水小魚蝦或蚯蚓、蟑螂,約二個月後,小鴨羽毛初上時,再以小圈圈養,縮小其活動范圍,並用米飯、米磣摻和捏成小團塊填喂,20天後便長成肉鴨。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加積鴨的烹制方法有多種,但以「白斬」(又稱「白切」)最能體現原質原味,因此最為有名。 「四大名菜」之一的「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 肉肥膏滿著稱,與文昌雞、與積鴨、東山羊並列為海南四大名產。「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 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東山羊地方風味萊。用特產萬寧東山嶺的東山羊肉,配以各種香料、味料,經過滾、炸、紋、蒸、扣等多種烹調法精製而成。 另外「曲口海鮮」產於東寨港,「石山羊」產地海口市瓊山區羊山地區,「臨高乳豬」產地臨高,「海南粉」產地海口市靈山鎮,「抱羅粉」產地文昌抱羅鎮,「後安粉」產地萬寧後安鎮,「清補涼」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⑦ 海南風俗民情
海南省黎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愛情節,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黎族「三月三」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三有三」的活動有:賽歌會、簧火晚會、彩車比賽、花燈展覽、民族傳統體育比賽、男女青年對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經貿活動等。如今黎族「三月三」節成了豐富旅遊產品、傳播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經濟發展的盛會,每年都吸引數萬國內外遊客來觀看和參與.
黎族地區過三月三,是祭拜黎族的祖先,並祈祝他們的農作、狩獵豐收。傳說,遠古時代,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一次特大洪災,淹沒了高山和村寨,人死獸亡,只剩下一對戀人,他倆坐在一個大葫蘆瓢里,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這天,大水已退,兩人海誓山盟,結為夫妻。婚後,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後代。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集合在昌化江畔對歌,播種愛情,代代沿襲,成為節日。
相傳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亡,只剩下一對兄妹--天妃和南音,他們坐在一個葫蘆里,飄到燕窩嶺上被樹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後,便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3月3在回到燕窩嶺下相會。以後每年三月三,鮮花爛漫紅棉爭艷的時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在這里迎接春天,為紀念他們,黎家就稱石洞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
每年這一天,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挾帶著糯米酒、粽子、竹飯板,從四面八方趕到這里聚集。白天,小夥子到溪里抓魚,姑娘在仔邊烤魚並將烤魚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在熱烈的蕭、鼓等樂器奏鳴聲中,未婚男女歡歌起舞,談笑游樂,互唱山歌,倚歌擇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播下了愛情的種子。黎家的故鄉在五指山下,每年三月三,回到故鄉,深深體會到「甜不過黎家糯米酒、美不過黎家三月三」。
在篝火旁,小夥子載歌載舞,姑娘則不動聲色看著聽著,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歡上那個小夥子,便從夜幕中悄悄走出來,到溪邊深情地吹鼻蕭,小夥子聞到悠悠蕭聲 ,情切切,意濃濃,來到姑娘身邊,同他一起吹鼻蕭唱情歌,直到黎明。正如他們所唱的情歌那樣,「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來根連根,哥愛妹來藤咬藤,妹愛哥來根連根。」
改革開放後,古老的民俗注入了嶄新內容,民族文化更顯得豐富多彩了。三月三已經成了海南民族風情的組成部分,吸引了更多的國內外遊客來此觀光。
[海南椰子節]
海南島又稱"椰島",椰子樹是海南的象徵。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海口均要舉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國際性的大型商業旅遊文化節慶,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以海南椰文化和黎苗"三月三"民俗為主要特色。自1992年舉辦以來,每年都是海南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地方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旅遊者和客商。
http://www.51766.com/RegionEvents/10046/
⑧ 在海南的黎族感覺似乎被漢化的很快,例如在五指山市附近,所有的黎族村寨都沒有了。
誰說的啊!五指來山市區里就有村源落啊,而且還有原住民在裡面。都可以見到。黎族分很多種,風景地區都遍布海南各地的,現在因為觀光才會過多人工美化,但是本質是有的。除了檳榔谷還有3月3呀,去樂東你還可以參加當地的活動。很多呀!
⑨ 海南黎族的風土人情(作文)
今年春節,爸爸媽媽帶我來到嚮往已久的濱海旅遊城市――三亞。當時北京還在大雪紛飛,氣溫是零攝氏度;三亞這片熱土卻是綠意盎然,暖風襲人,白天氣溫竟高達三十度。這里不僅四季如春、風景秀麗,而且處處是山海奇觀、陽光沙灘;不僅隨處可見椰林椰風,更有那黎族獨特的民族習俗使我流連忘返。
在黎苗族風情寨里,我參觀了黎族傳統的船形茅屋,觀看了別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和銅笛,看斗雞、敲銅鑼、跳竹竿舞、吃竹筒飯。我都有點忙不過來了。哎,那裡有兩位老奶奶坐在地上織布!我趕忙跑了過去。幾根簡單的竹條,外加幾根粗粗的麻繩,一個簡易的織布機就做成了。兩位老奶奶把它平鋪在腿上,續上綵線織出彩錦。
我興奮地走到老奶奶跟前,參觀這神奇的織布藝術。忽然,我發現老奶奶臉上有綠色的花紋,就好奇地問:「老奶奶,您的臉上怎麼有花紋呀?」老奶奶笑著告訴我:「過去,黎族婦女都有綉臉的習俗,那是為了保衛自己啊。」說著老奶奶給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大陸有一個貧苦的少女叫烏娜。她從小父親便死了,只有與母親相依為命。鄰居有一個青年叫勞可。烏娜與勞可的感屬很好。有一天,皇帝選美女,把烏娜選中了。烏娜堅決不從。皇帝就派人來搶。烏娜和勞可就跳到大海中,抓住一塊木頭,飄洋過海到了海南島上。皇帝知道後,又派人去海南島抓人。烏娜用荊棘把臉刺破。皇帝見她這副模樣就放了她。從此,烏娜便與勞可在島上定居下來。為了保護女兒不再被皇帝加害,於是黎族婦女都有綉臉的習俗。
老奶奶告訴我:綉臉,就是在臉上用染料染後刻上各種圖案,兩邊對稱,有點有線。為什麼要用淺綠色呢?因為她們覺行淺綠色的線條配上黎族婦女黃色的皮膚,有一種柔和細膩的美。現在,這種綉臉習俗早就在黎族中廢止了,只有在七十多歲的老奶奶中才能看到這一遺留下來的習俗。
兩位老奶奶是自己主動到黎族風情寨來表演的。她們一方面展示黎族的過去和今天,一方面與遊客照相掙錢。真想不到,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老奶奶,竟會落落大方地向外國遊客用英語說「Thanks」(謝謝),引得中外遊客頻頻舉起手中的相機。看到這張照片了嗎?我也跪坐在老奶奶中間照了一張。相片上,你會模模糊糊看到老奶奶臉上綠色的花紋。那花紋是歷史的見證,是黎族婦女保衛自己的象徵,也是她們智慧、勇敢的結晶。
⑩ 海南的黎族人
簡介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漢以前就從兩廣地區陸續來到海南島定居。「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為主,雜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區還保留著圖騰崇拜的痕跡。
因狀似倒扣船隻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傳統住房。黎族稱其為"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子」。「布隆亭竿」有輔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過渡三種。其共同特點是茅草房頂,木頭或竹子的樑柱,編竹抹泥牆、竹條牆或椰葉牆;屋內設火灶,灶上方懸掛竹筏,作 烤乾食物用,屋頂側面開天窗。"布隆亭竿"中沒有間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鋪席席地而睡。現在在黎族 地區這種房屋已不多見,多數住室已為金字頂代替,靠近城鎮的黎族人已住進瓦房。
黎族服裝以棉麻為原料。黎族人多穿對襟無領上衣,婦女穿對襟無袖開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綉有各種圖案。黎錦是黎族人最為著名的紡織工藝品,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色彩艷麗富於特色而馳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嚼檳榔是黎族人的一種嗜好,檳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據說檳榔有助消化、驅絛 蟲、降血壓、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節日勞動間歇,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三月三"是黎族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各村寨都要舉行祭祖儀式,青年男女盛裝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對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隨後一對對有情人分散到叢林翠竹中或山間小河邊互訴衷腸。入夜,篝火燃起,人們盡情游戲娛樂。天快亮時,戀愛中的男女依依惜別,互送定情信物,相約來年「三月三」相會。
節日
黎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節日,它們是黎族人民習俗的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會文化、心理狀態的一個側面。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自己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除夕」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春節」
「春節」,在黎族地區一般從正月初一過到十五日。屆時,各家各戶清掃庭院,修整「船形屋」,貼紅對聯,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門、藤籮、耕牛角等處貼上紅紙,以示吉祥。大人們為小孩備鞭炮,買煙花,男女老幼個個穿上新衣服,乾乾凈凈,喜氣洋洋,一片節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見面相互道賀「恭喜恭喜,年年豐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興異常,蹦蹦跳跳,他們爭著向大人拜賀新年,獲得糖果、糕點、粽子和壓歲銅錢。大人們整日飲酒對歌,通宵達旦。有的則仍按照傳統習慣,從大年初一開始,男人集體狩獵,獵獲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通過「三月三」的傳統來紀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現在紀念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對歌題材廣泛,除了情歌,還有農事歌、神話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說今論古歌等。除了歌謠對唱外,還有「打柴舞」、盪鞦韆、土槍射擊、射箭、摔跤等節目。
「招福」和「牛月」
合畝制地區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點的特殊節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後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體舉行一次「招福」禮儀式。到時,男女老少都雲集到「畝頭」的家裡,集體跳「招福舞」、「黎家樂」等,敲鑼打鼓,通宵達旦。在「牛日」這天,牛主要給牛喝一種「牛魂石」浸過的酒,以示對牛的祝願,並且為耕牛修牛欄,禁忌殺牛。
黎族的家庭和漢族一樣,都是父系小家庭。但合畝地區的小家庭則有顯著的特點,直到解放前,它還沒有成為完全獨立的生產單位。在經濟上的作用主要是參加合畝的生產和分配,經營手工業、副業,種植山欄和小塊園地,處理私有財產和自己的債務關系等。
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辦,從小訂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階級的「門當戶對」已成為習慣。聘金往往要幾頭牛和一筆不小的錢財。
「放寮」
黎族地區普遍存在著「放寮」的習俗。每個村都有一個至幾個「寮房」,黎語稱「布隆閨」,女兒長大了便到那裡居住。凡是不同血緣集團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尋情人,吹簫唱歌,傾訴愛慕,這體現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動中夾雜著不正常的男女關系。同時,已婚的男女也參與「放寮」活動,因而對生產,對家庭和睦,對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黎族地區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相當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改嫁比較自由。
黎族多同姓聚居。住的房屋,合畝地區多是「船形屋」,一般地區的住屋都是金字形的。
稱謂和姓氏
黎族的親屬稱謂和姓氏很有特點。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關系論輩互相稱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歲數多麼小,叔父的子女無論歲數多麼大,都得稱呼伯父的子女為哥或姐。 因此,在黎族社會中,往往會聽到年歲大的人稱一個一二歲的人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喚某人時,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東方縣的符姓黎族人原為五個血緣集團,各有一姓氏,每個血緣集團又分為大公、中公、尾公,叫做五姓十五公。五大姓可以通婚,而十五公內部不能通婚,經過若干代後又可以循環結婚。同一黎姓集團,在不同地區分屬幾個漢姓,雖然漢姓不同,但不能通婚。
服飾
在衣飾方面,婦女束髻於腦後,押以骨簪,披綉花頭巾,衣無扣,對胸開襟,有的地方穿「貫首式」上衣,下身穿裙。婦女大都喜愛戴耳環、項圈、手鐲、有的一直保持紋面和文身的習慣。男子結鬃,有的結於額前,有的結於腦後,纏頭,上衣無領對胸開襟。
喪葬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合畝地區遇有人死便鳴槍報喪,全村或全峒的人都來弔唁,三天不吃主糧,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獨木棺,不停棺,當天埋葬,不建墓冢。死者如果是男人,葬於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來的女子,則須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喪事,並葬於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區有迷信風水、停棺、打齋、擇地建墓的習慣。
勤勞儉朴,敬老愛幼是黎族勞動人民的美德,不論老年人和小孩都總是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很少有偷閑度日的。黎族好客,對來訪客人,都熱情地以煙酒款待。
禁忌
在黎族的一些節日期間有許多禁忌,這些禁忌屬於迷信觀念。但與生產和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比如春節期間禁忌講粗話、不吉利的話;大年初一禁忌洗衣、掃地,說是怕全家的錢財都被洗掉、掃光。合畝制地區的黎族人在年初一至初五忌田間勞動,牛日、蟲日、雞日等日,畝眾不能下田耕作,說是怕禾苗遭受鳥獸侵襲。農歷年初一準備上山打獵的人,也忌掃地,否則獵不到野獸。砍山欄一定要選擇龍日、馬日、兔日等吉祥日,同時畝頭不能在日間睡覺,否則莊稼將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三月八日的牛節里,禁忌殺牛,而且要給牛喝一種用牛魂石浸過的酒,以保來年豐收。人們不得跨過爐灶,不準用腳踩、用刀砍等,如果違禁,據說「灶神」就要發怒,引起家人生病。
語言
語言文字
黎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的地區存在著方言的差別。由於黎族在歷史上與漢族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黎語的發展受到漢語的極大影響。在各民族雜居區,黎族群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海南方言),而且在黎語中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如今黎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的基礎的黎文。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選擇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為村落的地址。選地的原則是;靠近耕地,靠近河川、溪流;地勢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方要「干凈」,即野獸要少,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幹線。其地質表層多為砂質粘土層,下面多為砂土礫石層,土質一般均屬良好,承載能力可以滿足建築要求。
黎族的居民村落,多是被高大的闊葉林和灌木林圍繞著。因此,在村落外邊看不見居住房屋,而且富有亞熱帶的村落風光,是黎族同胞住地共同的景色特徵。
「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傳統住房,它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干欄」。在漢族「金字塔」形屋尚未傳入黎族地區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島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由於這類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狀,故又可稱之為干欄建築的派生類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住宅類型。
船形屋的特點是,平面是縱長方形,整個屋子由前廊和居室兩都分組成。整個屋頂共如船隻形,以竹木構架,藤條捆紮,茅草蓋頂,接到地面,屋內不隔間,對頭開門,門上屋檐伸展,檐下為休息、置物的場所,一般不設窗戶,據說開窗會有「惡鬼」進入屋內,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整個房間陰暗,通風採光差。總之,船形屋有防風避雨,冬暖夏涼,還略可兼顧通風的優點。目前,船形屋尚流行於白沙、昌江、東方、樂東、保亭、瓊中等縣的部分地區。
金字塔式茅屋
它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從漢族那裡學來的。其優點是省工省料、通風採光好、易排水等,其特點是整個屋子呈長方形,屋頂用金字頂代替圓拱形的船形頂,屋檐較高,正門在屋前方,有單間、雙間、三間、四間和庭院式等多種。
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過廳或客廳)、卧室和廚房組成,入門後就是門廳,過廳兩側為卧室和廚房。房間以過廳最大,一般約為15平方米左右,卧室約10平方米左右,廚房約8平方米左右,過廳是生活起居的中心,在後牆正中多設有神台或神閣架,祀奉祖先。卧室內有木製或竹製睡床和其他一些物品等,廚房置有爐灶、水缸、炊具、烘物架等。
另外,黎族還有居住磚瓦房的,類似內地排房式的家屬宿舍。
三石灶
黎族地區的爐灶--三石灶(亦稱品字爐灶,馬蹄形灶)設在室內,其主要原因是:黎族人民過去經濟文化落後,生活困難,冬天只好在居室內生火取暖;黎族地區多蚊蟲及瘧疾病,室內煙熏火燎的作用有驅蚊避疫之效;還有照顧火種的需要。黎族人住宅,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屬於同一個系統,同一源流的,但也存在一些差異,各個方言區各有特色。
科學知識
海南島黎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無論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在農業生產中,黎族人民掌握了各種關於農作物生長、土壤鑒別、耕地選擇和農事安排的知識。例如稻穀,各地的品種可以分出二十多種,並能根據其生長特性,選擇不同的適應土地和植期。在生產實踐中,黎族人民還不斷積蓄了許多根據當地動物活動和自然現象變化的規律預測氣象的知識。
黎族人民善於狩獵,能夠根據不同野獸的生活習性,選擇適當時間採取合圍、追蹤、伏擊、挖陷阱、釘竹尖、伏槍、彈吊、火攻、放毒等等狩獵方法,效果很好。
婦女精於紡織,而對於木棉的紡織尤具匠心。腳踏紡紗機利用了轉輪和傳動帶。黎族婦女能夠利用野生植物染料對布。紗線染成青、黑、黃、黃、紅等各種顏色,除此以外還有些地區創造了技術復雜的纈染法。在輕紗上用細線紮成各種花紋,染色後拆開細線,就顯露出白色的花紋,再織進彩色緯線,便完成圖案精緻的織物。這些都是黎族人民經過長期觀察和實踐,對植物界和織染技術有了很好的了解的結果。
黎族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制陶技術,能夠製造陶鍋、陶罐、酒瓶、陶碗、陶瓶、陶盆等等。接近漢族地區的黎族人民還能夠像漢族人民那燒窯,製成色澤光滑、花紋秀麗的各種陶器。這些陶器受到鄰近各族人民的喜愛,外地商人也從黎族地區大量販買並將之運至內地銷售。
黎族人民對於醫葯知識的了解也十分深刻。不少草葯醫生懂得百種以上的草葯性能,並且能夠根據不同的病情使用熱敷、焗汗、火灸等治療方法,對毒蛇、瘋狗咬傷有許多特效葯 。黎族人民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成為制服「瘴癘之地」的佼佼者, 黎醫因而成為中華民族中草葯寶庫中的一部分。黎醫治病的基本方法同漢族的中醫相仿,分為望、聞、問、切等內容。
在黎族人民中還保留著較原始的歷法,一般以類似漢族地區的「十二地支」來計算日月 ,以十二日為一個周期,每日以動物作稱謂,如雞日、犬日、豬日、牛日、蟲日……等等。
黎族人民大都使用了漢族的度量衡,但谷畝地區一直還沿用本民族的計算方法。例如:稻穀以束為最小單位,六束為一攢,六攢為一對,二對為一律,二律為一拇。田畝以攢為單位,種多少畝說種多少攢。買賣牛隻,以角的長度或以身長來計算其大小,不計重量。數的觀念比較薄弱,很少使用算盤。計算復雜的數字,常以稻稈或柴草作實體。
口頭文學
由於黎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流傳下來的主要是口頭文學,它包括了古代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和謎語等各種體裁。在這些民間文學中,許多都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富有生活氣息,通過文學的藝術典型,刻畫了黎族的風土人情,記錄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跡,歌頌了人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洪水的故事》和《葫蘆瓜》是流傳最多的神話傳說,它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情景,特別是「兄妹結婚」的情節反映了原始婚姻制度的一些殘跡。《大力神》的故事與漢族的「後羿射日」神話很相似。在許多傳說故事中如《天狗》、《約加西拉》等,狗、鳥等動物常作為真善美的正面形象出現。反映階級愛憎分明的有《五妹和南蛇》、《竹寶筒 》等;批判父母包辦婚姻的有《少女和小龍戀受的故事》、《勇敢的打拖》等都流傳較多,膾炙人口。
宗教
黎族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宗教體系,但封建迷信很重,流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而以祖先崇拜為主。這是由於古代生產力極端低下的人們的蒙昧無知和佛教、道教觀念影響的結果。黎族的宗教信仰多種多樣,並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屬於原始宗教類型。
黎族人民過去相信有陰陽兩個不同的世界,在陽世積德行善,以後到陰間方能入祖歸宗, 平安無事;倘若一個人德性不善,傷天害理,死後必為列祖列宗所不容,要罰以萬般苦役。
黎族原對佛教、道教很是陌生,但佛教的輪回道德觀念卻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例如認為,人的禍福是命中註定的;前世有罪,後世受苦;只有在今世努力,廣積陰德,來世才能享樂等等。
黎族村寨口一般都立有村灶神,是村寨人們祭祀的原始神之一。據說村灶神曾經是保衛村寨安全的英雄。
也許是因為過於迷信鬼神,解放前黎族在日常生活中祭鬼求神活動十分頻繁,如婚娶、喪葬、驅邪安家、得子還願、幼兒取名等,都得請道士念經做法事。
在黎漢雜居地區或接近漢區的黎族葬俗中特別迷信陰陽風水,這與他們的自然崇拜有關。巫術是黎族人民的主要迷信活動,其中有各類占卜,包括杯卜、雞骨卜、蛋卜這些都是頗具地方特色的卜卦方式。雞卜、蛋卜、殺牲作鬼,在禳災祓禍、山獵砍山之中,無不用之,這反映了海南島多瘟疫的生態環境及黎族傳統的游耕漁獵生活歷史。
黎族巫師稱「鬼公」、巫婆稱「娘母」,他們負責溝通人鬼兩界,充當傳達鬼神旨意的中介人,但又不脫離生產。法器和祭品,多用竹器草藤、葵棕葉雨帽、山雞毛、稻穀、檳榔、糯米酒等。頗具海南島地方色彩。
在鄰近漢區的地方,由於道教的影響,有少數人相信「華光」、「五雷」、「玄天上帝」等等。基督教也傳入了黎族地區,有少數人相信「上帝」,星期日做禮拜,家人生病則念誦「聖經」。但在受到道教和基督教影響的地方,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也還是保留著的。
在舊社會,那些荒誕的迷信,使黎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帶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那時候,黎族地區主要有以下幾類迷信活動:
一祭「山鬼」。黎族人民中不少人仍認為山林中的飛禽走獸都是受「山鬼」管轄的,要捕捉獵物,只有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領--「俄巴」的同意,才能捕捉到。
二祭「地鬼」。過去黎族人民認為農作物的豐收是"地母"的思賜,祭祀地母以表示期望和感激。合畝制他區祭「地鬼」盛行。
三祭「雷公鬼」。黎族是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他們認為雲、風、雷等天體現象都有「靈性」,其中最為可怕的是雷公鬼、風鬼、太陽鬼等。
四祭「灶鬼」。人們對火有著一種敬畏和崇拜,擔心若冒犯「灶神」,就會受罰。
五祭「祖先鬼」。這是對祖先崇拜的一種表現,黎族人認為祖先鬼比其他鬼更可怕。
黎族人民還有圖騰崇拜,在動物方面以蛇、牛、鳥等為主要對象;在植物方面以稻穀、木棉、芭蕉、葫蘆爪等為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