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其赫哲族旅遊區門票
① 赫哲族族是不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嗎
不是,赫哲族是漁獵民族,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專民族語言為赫哲語,屬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也有觀點認為應歸入那乃次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爾字母來記錄語言,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
由於居住地域廣闊,赫哲人的自稱較多,如「那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為族稱最早出現於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出版後,「赫哲」作為族稱開始廣泛傳播。
赫哲族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集中居住於三鄉兩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市敖其鎮敖其赫哲族村、撫遠縣抓吉鎮抓吉赫哲族村,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人數為5354
② 赫哲族的文化有什麼特色
1、新中國成立以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圖騰崇拜、自然崇拜、靈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薩滿教信仰。萬物有靈論構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礎。
2、赫哲人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有神靈,如樹神、山神、水神、火神、虎神、熊神、狼神、鷹神、閃電神等等,不勝枚舉。
3、赫哲人認為,某一物體是神物,就能夠驅凶避邪。對奇山、怪石、神樹、護身符的崇拜屬於靈物崇拜。在嬰兒搖籃邊懸掛熊、虎、狼等獸牙的習俗,即認為上述物體可以驅凶避邪,是保護嬰兒的神物。
4、赫哲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因此也相信祖先的靈魂不死,崇拜祖先。他們稱祖宗三代為「別歐本瑪法」,過年時要把祖先供在屋內西牆上,以豬頭等為供品,焚香悼念。
(2)敖其赫哲族旅遊區門票擴展閱讀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數散居於樺川、依蘭、富錦三縣和佳木斯市。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文,用大馬哈魚頭記年。
他們世代依山傍水,飄泊流離,居無定所。遇雨張革為屋,取名「撮羅子」,冬季挖地窖子禦寒。以漁獵為生,使用簡單的漁叉、鉤具和弓箭、鏢槍、獵犬,穿獸、魚皮做的衣裳,吃豆做的醬、吃燒烤食品和「塔拉哈」(烤魚片)。
生活是辛苦的,但也樂在其中。赫哲民歌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對這種漁獵生活的描述和歌詠,如《烏蘇里江水》、《我們家鄉多美好》、《漁歌》、《四季》等歌中唱道;「春季里克莫得力、克莫得力,冰凌花兒水凌凌,風和日麗好季節,赫哲人打獵上山崗」。
春天裡風和日麗,不畏嚴寒的冰凌花兒在早春的風雪中競相開放,它們象徵著不畏嚴寒的赫哲人,激勵著赫哲人去和大自然搏鬥。
③ 赫哲族大概有多少人生活在中國哪裡
赫哲族民族概況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魚皮製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來到文化村大門,我們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走進文化村,同樣是木克楞建築的赫哲展覽館里,赫哲人漁獵生產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獲的各種野獸及獸皮製品、民族文藝、民族歌舞的實物和影像資料讓我們對赫哲人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坐落於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圖騰柱,刻畫了熊、虎、鹿、鷹等多種動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赫哲族追根溯源
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元明清時稱
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赫哲族衣食住行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赫哲族撮羅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於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
關於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來到赫哲族分布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解放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赫哲族的生產生活,其社會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得到了超越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
④ 北京到佳木斯自駕游沿途可以玩兒的景點
北京到佳木斯自駕游沿途景點:
燕東生態園 南戴河 北戴河 山海關 長壽山景區 覺華島 葫蘆山莊 沈陽棋盤山 沈陽怪坡 象牙山景區 響鈴公園 雙清湖旅遊區 哈爾濱 二龍山
敖其灣赫哲族旅遊區
佳木斯龍源赫哲水寨水上樂園項目坐落在敖其灣赫哲族旅遊區內,項目預計總投資1.1億元,佔地50萬平方米。項目主要依託赫哲族傳統文化,開發突出可體驗性、可參與性的水上娛樂及溫泉項目。
水上娛樂區主要建有可體驗在海浪中游泳的萬米造浪池、兒童親水戲水的千米戲水池、驚險刺激的超級大喇叭、急馳滑行入水的競賽滑道、動感十足的音樂噴泉;同時,還規劃7000平方米建設集洗浴、療養、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溫泉SPA區。
⑤ 赫哲族的風俗習慣
1、建築: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簡陋。臨時住處有尖圓頂的撮羅子和地窨子、「溫特哈」、草窩棚等。固定的住處有馬架子、用草苫頂的正房。歷史上的赫哲族還曾住過樹屋,是巢居的痕跡。正房的東側或西側一般還搭建魚樓子,存放魚和獸肉乾、糧食或其他物品。
2、飲食:
赫哲人的飲食以魚、獸肉和野菜為主,小米是副食。赫哲人的飲食分生、熟兩種。生食有鮮魚和魚、獸肉乾;熟食則有魚松、燉魚、煎魚、炸魚、烤魚、獸肉乾、燉肉、炒肉、魚肉粥等。魚松是每餐必上的一道菜。生吃的魚類有鱘魚、鰉魚、鯉魚、白魚、草根魚、鰱魚等。
3、服飾:
赫哲人的傳統衣褲、鞋帽、被褥等綉有各種圖案。衣領、衣襟、袖口、下擺、圍裙、褲腿、帽耳、鞋面、煙荷包上綉有雲紋、幾何紋和各種花朵、蝴蝶等。還把魚、獸皮剪成各種圖樣,再用顏料或天然植物顏料染成各種顏色縫上。尤其是婦女穿的衣服,托領、襟邊、袖頭、圍裙上多綉或鑲嵌各種雲紋、花朵。
4、婚姻:
赫哲人實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過去富戶或官吏也有一夫多妻的。婚齡一般為十七八歲。過去婚姻儀式比較簡單,但後來受滿、漢民族影響較大,婚姻儀式趨於繁瑣。改嫁不受限制,與初婚相似,但喜車無彩篷。現在,婚姻形式與漢族無太大區別。
(5)敖其赫哲族旅遊區門票擴展閱讀
赫哲族的文化藝術活動:
赫哲人是一個民間講唱文學十分豐富的民族,包括「伊瑪堪」(說唱故事)、「特侖固」(傳說)、「說胡力」(故事)、「嫁令闊」(民歌)、謎語、諺語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伊瑪堪」。有大段大段的唱詞,講唱者繪聲繪色地模仿老年調、青年調、男調、女調、求助調、勝利調等。
赫哲人的傳統舞蹈多模擬捕魚、狩獵和戰斗的場面。天鵝舞表現了傳說中的一位赫哲少女為了反抗封建婚姻,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最後被迫投河自盡變成一隻美麗天鵝的故事。薩滿舞有獨舞和群舞兩種。薩滿獨自一個人載歌載舞,即為獨舞。
赫哲人的樂曲主要是民歌曲調,分為「嫁令闊」、「伊瑪堪」、「白本初」、「博布力」等。「嫁令闊」調是赫哲族音樂的基本調型,輕柔悠揚,用以歌頌美麗的大自然,抒發對家鄉的山河、風光、沃土、曠野的無限熱愛的心情。
⑥ 關於介紹赫哲族的小報
赫哲族風情文化
赫哲族是我國六小民族之一,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無論是文化還是民族習俗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在早些年代裡,赫哲族的衣、食、住、行更是別出一格,也是其它民族不可比擬的。
衣
赫哲人的五件寶,既「卡什刻、克啊什克儂、溫塔、溫腿、卡其瑪」。解放前,赫哲族的衣服,被褥多為魚獸皮製成。男人多穿「卡什刻(狗皮大衣)」,其衣大襟式,長過膝前,開禊,領口、袖口、衣邊都綴有兩道黑邊,或以黑顏色染成雲紋裝飾,女人穿「烏提楚」(魚皮上衣),樣式如同漢族的旗袍,領邊、衣邊、袖口都綉有花紋,也有在衣邊並排鑲有貝殼、銅錢、銅飾之類,不管男人或婦女都穿套褲,多為魚皮縫制。男套褲叫「嘎榮」,「那刻黑刻」是男人穿的狍皮長褲,與一般肥腰褲相差無幾。另有一種衣服叫「狍皮大哈」,赫哲族稱為「克啊什克儂」,是冬季打獵時穿用的,以狍皮製成,用狍脊搓成線縫制,皮板厚韌,極為耐穿,況且狍皮絨毛多,保暖性強,是獵人們乘舟外出射獵必不可少的行裝。赫哲族人常穿的靰鞡,赫哲語稱作「溫塔」,是赫哲人早年穿的鞋,分為獸皮,魚皮兩種。冬天穿時,鞋裡面絮上靰鞡草或「都庫杜」(赫哲語,即皮祙子),即輕便又暖和,極適宜冬季在雪地上穿用。另有「溫腿」(赫哲語,即靴子),用獸皮製成中,女人在家裡大多穿厚底龍舟鞋,赫哲語稱「灑拜」。帽了分「夏日通」,「考日本楚」和「博如」等。「夏日通」是由帽頭,帽耳和帽罩三部分組成,夏可防蚊,防雨,冬季可防雪禦寒。「考日楚 」是以狍子的頭皮製成,故稱狍頭帽子,為冬季外出漁獵生產時所戴,後被貂皮大耳帽子所替代。「博如」是赫哲人早年夏季戴用的,以樺樹皮製成,形如斗笠,既遮光又避雨,帽子上畫有雲卷或花紋。手套也是用狍皮縫制,赫哲語稱為「卡其瑪」。「那斯胡爾薩」(赫哲語,即狍皮製成的圓筒狀被子),是露宿於荒野山林必備之用品,可防潮,防寒,極為暖和。布匹輸入赫哲族地區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但穿綢著緞者只有極少數赫哲族上層人物。清朝末年,從三姓地區進口的布匹逐漸增多,民國以後,同江街津口即可買到布匹。魚皮,獸皮衣服和魚皮,獸皮被褥消失,只有赫哲男子外出射獵才穿皮衣褲。赫哲人穿的衣服,在很長的時間內是皮布兼用。外套是皮衣,裡面是布衣。清朝末年,赫哲族婦女受漢人影響,開始梳方頭,未婚女子梳一根辮子,已婚婦女梳兩根辮子。年輕女人戴「烏雅」(赫哲語,即耳墜)老年婦女戴「希扻」(赫哲語,即耳環)。不論老年婦女還是青年女子都戴手鐲。
食
赫哲人早年以魚、獸肉為主食。清朝末年,始從三姓地區輸入小米,做少量的稀粥喝。每逢年節和接待賓客時,用小米做成「拉拉飯」(赫哲語,即稠粥),或「蒙古布達」(赫哲語,即肉粥),以示慶祝,表達對來賓的尊重,他們把鹿尾巴、鹿筋、熊掌、猴頭、木耳、大米、白面等視為珍貴的食品,輕易不動。平時除了吃新鮮的魚肉獸肉外,還將其腌浸晾乾加工成魚干、魚條、皮坯子,儲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赫哲人對魚,獸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剎生魚,赫哲語稱為「塔拉卡」,把新鮮的魚肉切成絲餅用醋浸泡,去掉腥味,加上各種青菜,畏以各種佐料,尤其注少不了辣椒油。這是赫哲人特別喜歡吃的菜,也是用來招待親友賓朋的美味佳餚。炒魚毛,即魚松,赫哲語稱為「它斯恨」。是把比較肥的魚煮爛,撿出魚骨魚刺並炒干製成,放在罐子里並泡上熟魚油,長年食用。吃起來即松又軟,味美香甜。塌拉哈,又叫「達勒格切」,即烤魚。是把新鮮的魚切成薄片,但並不切透魚皮並用削尖的柳條串好放在旺火上燎烤,烤熟後蘸醋,辣椒油等佐料食之。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煮成的稠粥,放上魚松或魚油,獸油,攪拌後吃。莫溫古,也是一種飯食。是把魚切成小塊,然後與小米一起下鍋,放少量鹽煮成的稀飯。稠李子餅,是赫哲人早年常吃的食物。稠李子是一種黃豆大小的黑色野果,秋天成熟後採回並搗碎,製成薄圓餅,赫哲語稱為「得布西克特」,曬干後放在罐子里泡上魚油,吃時又香又甜。柳蒿菜,是赫哲人早年食用的一種野菜,赫哲語稱之為「額恩比」。春季一出土即采吃,較為鮮嫩,燉魚,燉肉也要放些柳蒿芽,有的晾乾儲存起來常年食用。赫哲人最喜歡吃的魚類是「三花五羅」,大馬哈魚和鱘鰉魚。「三花五羅」是指鯿花、鰲花、哲羅、法羅、銅羅、胡羅、大馬哈魚,學名叫「鮭魚」,赫哲語稱之為「達烏」,又叫「果多」魚,是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的特產,聞名世界。這是一種洄遊性魚類,中秋節前後是捕撈季節,鮭魚的魚籽營養豐富,魚肉一般用鹽腌浸晾乾成魚坯子,常年食用。關於鮭魚的一段傳說尤為有趣,據光緒年間刊印的《黑龍江外記》記載,「唐太宗征高麗,達發哈(即鮭魚)躍入御舟,帝怒,謂當驅之黑水。故今魚腹有印痕,唐遺跡也。」鱘鰉魚,是鱘魚和鰉魚的含稱,赫哲語稱之為「七里付子」和「阿靜」,是赫哲人常食用的魚類,鰉魚大的有1000餘斤,是魚中之「王」,鱘魚大的有百十斤,是軟骨魚,鼻子是脆骨,一身無棄物,魚翅、魚尾、魚肚皆是名菜,赫哲族人過去有供奉鱘魚頭的習俗。
據清代史籍的記載,邊北給清廷的貢品中就有「鱘魚干,鰉魚骨」。吊鍋,是赫哲人早年 狩獵時常用的一種炊具,赫哲語稱之為「哈其法」。用熟鐵製成,兩邊有活動的耳環,輕便耐用,適宜野外做飯。早年赫哲人很少種青菜,主要是吃野菜。自民國以後,才逐漸傳入園藝栽培技術,青菜逐漸代替了野菜。赫哲人做飯用的「哈楚昆」(赫哲語,一種吊鍋),俗稱「跑腿鍋」,鐵鍋傳入後,吊鍋只是外出漁獵時使用。傳說,在沒有鐵鍋之前,赫哲人使用木鍋,連早年使用的盆子都是木製的。他們不會燒制陶器,在火柴沒有傳入時,赫哲人使用「火鐮」,赫哲語稱之為「雅特日庫」。吸煙飲酒在赫哲族中由來已久,族中凡祭祀宴會,迎賓,送行均用酒,男女老少幾乎都飲酒。這也是其民族重禮儀,親朋友的習慣。
住
赫哲人以漁獵為生,其住處均選擇在江河沿岸的高崗之地或近獵場的地方。早年住處為臨時性的「撮羅安口」(赫哲語,漁獵的臨時建的尖頂窩棚)或固定性的「希日免克」,「卓」等。以後,受滿,漢族習慣的影響,多住土草房,也有了固定的屯落。「撮羅安口」,「撮羅」是尖,「安口」是棚,「撮羅安口 」即尖頂棚之意。「安口」一般是面南,背北,朝陽搭蓋。它用約丈余,直徑為二三寸的長桿,少則十幾根,多則幾十根不等,支撐起圓錐形的架框,每根桿相隔1尺多,再梆扎橫條,使之固定,然後從其底部一層一層的用茅草蓋好,再以樹皮捆紮橫條上,形同蓑衣(也有用樺樹皮圍成的)。在向陽面留個小門,有門無窗。「安口」內部設施極為簡單,東西北3面搭鋪,墊茅草,樹皮以及鋪上狍皮之類的東西。「溫特安口」是赫哲人冬季狩獵時住用的臨時用木板搭成的圓錐形的住處,其頂端留有2尺許的出煙口和通風口。在「安口」的前面的兩側,都搭起「得爾肯」(赫哲語,晾曬架),做為曬網,曬魚干之用。「希日免克」即地窨子,其築法是:掘地成坑。上架1-3根椽子為梁,輔上茅草,壓上厚土,即成楔房蓋,朝陽開門,設有小窗,以透陽光。早年無紙糊窗門,用魴魚皮代替。人們走進「希日免克」時,下行數層台階方可入內。「卓」,就是馬架子,其搭蓋方式與現在的住房相似。「希日免克」和「卓」裡面都搭火炕,煙囪設在外面,這是較為暖和的房舍。「正房」是「馬架」的發展,與現在的住房基本相同。一般人家都在正房的東側或西側搭「塔克吐」(赫哲語,即魚樓子),樹魚,獸肉乾,糧食及其他物品放於其中,夏季炎熱時這里卻極為陰涼,是儲存上乘食品的好地方。
行
在早些年間赫哲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有「拖拉氣」,「刻雅奇刻」,「烏莫日沉」,「古錄巴」,「特莫特肯」(即小板船),「吉拉」(劃斜船),「風船」等。「拖拉氣」(赫哲語,即狗爬犁),是冬季通訊,拉物的常用交通工具。用硬質鮮木製成,可載重500餘斤,深雪地可暢行,套3-9條狗,每天能行200多里。狗站,是,元,明兩代在赫哲地區設立的交通樞紐站,履行傳遞信息,送達差役的任務,其交通工具就是狗撬。僅明朝就有40多個「狗站」並任命「提領」官員,管理「站丁」。「刻雅奇刻」(赫哲語,即踏板),亦稱之為「恰爾勒奇科依」,學名滑雪板,冬天狩獵用的工具。凌純聲稱之為「木馬」,「行冰雪上快及奔馬」。魏聲稱的《雞村舊聞錄》稱黑斤人(即赫哲人)「雪後則加板於下,持篙持地上下如飛」。「烏莫日沉」(赫哲語,即樺皮船),只能坐一人,用木板製成,用於叉魚或在江中走快船,送信用。船骨用楊木,外包樺樹皮做成,很輕便。曹廷傑在《西伯利東偏紀要》中稱之為「快馬」,「以樺皮為主,長丈余,寬約兩尺,兩頭窄,公容一人,其快如風」。「威虎」,即小船,又叫「快馬子」。早年用於叉魚或送信的工具,只能坐一個,用木板製成,長3米,靠劃漿前行,既輕便又敏捷,其快無比。因為陸路,冰路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用狗駕駛,所以赫哲人喜愛養狗。而且極為普遍,一般人家養三四隻至十幾只,少數人家有養幾十隻的。拉「拖拉氣」的狗是經過訓練的,尤其是頭狗,極為靈性,聽從指揮,帶動其他狗一齊向前。每個「拖拉氣」可套三四隻至八九隻狗,有的甚至套幾十隻,即使載重500斤,行走時,也能賓士如飛,日行200餘里。民國初年,四輪車傳入赫哲族地區,但很少使用,赫哲人飼養馬匹也有很長的歷史,但一般人家卻無能力購買馬。
赫哲族注重禮儀,有敬老尊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遠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晚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赫哲族人的重要節日與漢族大體相同,象春節、元霄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特別隆重。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節日的內容豐富多采,除了各種民族體育競技活動,還有最熱鬧的群眾性的聚餐宴飲活動。
烏日貢大會上,赫哲族的民間說唱文學「依瑪堪」最受群眾喜愛。「依瑪堪」是赫哲族口傳的敘事長詩,現有50多部典籍,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它講唱部落戰爭、民族興衰、維護民族尊嚴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贊頌純真的愛情,還講述薩滿求神及風俗民情,有時一唱就連續好幾天。赫哲族人民喜愛音樂,善於唱歌,流傳著許多民間歌曲,歌曲優美舒展,旋律奔放。
赫哲族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其薩滿有河神、獨角龍、江神3派,各派約有6個品級。他們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
⑦ 赫哲族的詳細資料
赫哲族民族概況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沛代有人叫他們其中一部落為費雅喀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干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面湯、雞蛋等食品。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後,必須用麵粉製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面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⑧ 赫哲族現在主要居住在哪裡,人口有多少人,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主要居住在中國黑龍家東北的三江(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平原和完達山內一帶。
赫哲族人口數容為4640。
赫哲族歷史悠久,與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等有著密切的族源關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⑨ 赫哲族人的一些習慣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國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三江沃野,山水縱橫,這里有馳名中外的特產——蝗魚、蛙魚、三花五羅、貂皮、麝鼠……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人們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鍋里來」來描述這里的富庶。勤勞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鞨靺,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於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 關於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來到赫哲族分布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解放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赫哲族的生產生活,其社會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得到了超越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 赫哲族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流傳最普遍的「依瑪坎」是一種口頭相傳的民間說唱文學,其故事內容大多能說唱許多天,大部分是歌頌英雄與復仇事跡、民族的興衰,以及純真的愛情等,唱詞押韻合轍。說唱時,須按故事的基本內容和詞句背誦,不能隨意添加。在民間還流傳著「說胡力」,它是寓言、童話、神話、傳說與民間文學的通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潑,通常是老人對兒童講述,對兒童有啟發教育意義。赫哲族的音樂也很有特點,其特有樂器稱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傳,後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綉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在餐具、樺皮製品上雕刻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致。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綵線刺綉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綉如「雄雞銜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製品上刺綉、接拼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綉、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長期以來,只有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是解放後才發展起來的。烏.白辛是解放後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他先後改編創作了20多部歌劇、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影響較大的有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歌劇《好班長》、《焦裕祿》、話劇《黃繼光》、《雷鋒》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禮》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也是當代文學史上由赫哲族戲劇家寫的第一個反映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歷史的劇本。他成功地將「伊瑪坎」演唱形式貫穿於全劇,運用於話劇創作,豐富了我國當代戲劇的題材內容,並用民族形式與傳統手法相結合,對話劇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是一年中飲食最豐盛的日子,家家要擺魚宴,用當地產的各種魚類製作各式菜餚,以鮮紅、透明的大馬哈魚子製作的菜餚最為鮮美。節日里還必須吃餃子和菜拌生魚,飲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飯,把剩飯存起來,待到過完春節後再吃。
⑩ 赫哲族的資料
[編輯本段]赫哲族民族概況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沛代有人叫他們其中一部落為費雅喀
魚皮製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 魚皮衣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烏蘇里船歌》那優美舒展的「赫尼哪」調,總會讓人想起生活在我國東北三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詞有「下游」或「東方」之意。赫哲人自稱『用日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稱「赫真」(意為:「東方的人」)、「奇楞」(意為「住在江邊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人口約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饒河縣、依蘭縣、佳木斯市郊區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國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三江沃野,山水縱橫,這里有馳名中外的特產——蝗魚、蛙魚、三花五羅、貂皮、麝鼠……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人們常用「棒打樟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鍋里來」來描述這里的富庶。勤勞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編輯本段]赫哲族追根溯源
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鞨靺,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編輯本段]赫哲族衣食住行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編輯本段]赫哲族撮羅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於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
關於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來到赫哲族分布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解放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赫哲族的生產生活,其社會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得到了超越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
[編輯本段]赫哲族社會經濟
順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關前後,曾相繼將赫哲族編戶收貢,編旗披甲。直到19世紀初葉,從牡丹江至黑龍江下游烏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個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與分布地區行使有效的管轄。在清代,赫哲族與內地及當地各民族的產品交換關系日益發展,赫哲族漁獵的工具也逐漸有所改進,生產力逐漸提高,原始社會漸趨分解,至清末已從原始社會末期跨入階級社會。辛亥革命以後,三江平原開發的速度加快,赫哲族與漢族雜居,漁獵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形成與漢族及周圍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聯系。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後,對赫哲、鄂倫春等人數較少的民族,實行野蠻統治,甚至公開推行種族滅絕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減少,抗日戰爭勝利以前,已瀕於被滅絕的境地。漁獵經濟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來源,「夏捕魚作粉,冬捕貂易貨以為生計」。17世紀末,由以物易物轉向獵產品大量商品化。20世紀初,獵業衰退,漁業產品大量商品化。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赫哲族地區解放。當時倖存的赫哲族居民僅有300餘人。在人民政府實行民族發展政策積極幫助赫哲族發展生產,逐步改善生活,現有人口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來幾乎都是文盲,解放後,人民政府不僅積極扶助他們發展漁獵生產和民族貿易,現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還發展了鄉鎮企業。赫哲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興辦小學、中學,培養各種專業人材,現在赫哲族中擁有的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佔比例,居於全國各民族先進行列,赫哲族地區各村,都設有衛生所、廣播站,有的還設有文化站、俱樂部,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不斷增加。從地方至中央各級黨代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區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幹部擔任縣長、鄉長等職。赫哲族在中國雖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樣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權利。
[編輯本段]赫哲族文化藝術
赫哲族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流傳最普遍的「依瑪坎」是一種口頭相傳的民間說唱文學,其故事內容大多能說唱許多天,大部分是歌頌英雄與復仇事跡、民族的興衰,以及純真的愛情等,唱詞押韻合轍。說唱時,須按故事的基本內容和詞句背誦,不能隨意添加。在民間還流傳著「說胡力」,它是寓言、童話、神話、傳說與民間文學的通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潑,通常是老人對兒童講述,對兒童有啟發教育意義。赫哲族的音樂也很有特點,其特有樂器稱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傳,後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綉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在餐具、樺皮製品上雕刻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致。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綵線刺綉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綉如「雄雞銜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製品上刺綉、接拼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綉、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長期以來,只有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是解放後才發展起來的。烏.白辛是解放後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他先後改編創作了20多部歌劇、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影響較大的有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歌劇《好班長》、《焦裕祿》、話劇《黃繼光》、《雷鋒》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禮》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也是當代文學史上由赫哲族戲劇家寫的第一個反映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歷史的劇本。他成功地將「伊瑪坎」演唱形式貫穿於全劇,運用於話劇創作,豐富了我國當代戲劇的題材內容,並用民族形式與傳統手法相結合,對話劇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編輯本段]赫哲族人民風俗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干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面湯、雞蛋等食品。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後,必須用麵粉製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面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編輯本段]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牆「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面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編輯本段]赫哲族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松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獨特的魚、肉類風味食品,可以分成: 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魚干、生肉乾和新鮮生魚。新鮮魚的吃法較多,主要是拌菜生魚。還有一種冬季食用的凍魚片,如果尊貴的客人來了,有一盤凍魚片是上等的下酒佳餚,其味鮮美涼爽,現在仍然備受人們的歡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鱘、鰉、鮭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瘦肉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後食用。其中魚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魚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編輯本段]赫哲族節日慶典
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是一年中飲食最豐盛的日子,家家要擺魚宴,用當地產的各種魚類製作各式菜餚,以鮮紅、透明的大馬哈魚子製作的菜餚最為鮮美。節日里還必須吃餃子和菜拌生魚,飲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飯,把剩飯存起來,待到過完春節後再吃。
[編輯本段]赫哲族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其薩滿有河神、獨角龍、江神3派,各派約有6個品級。他們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
[編輯本段]赫哲族名人
韓庚:韓國偶像組合super junior的中國成員,也是第一個在韓國出道的中國人。作為一名出色的藝人,韓庚始終銘記著自己的身份,展現著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在韓國乃至全亞洲的各大頒獎典禮他堅持用中文致謝,處處不忘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鑒於韓庚在中國文化傳播方面的出色表現,2008年他在北京區票選時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並順利成為奧運火炬手。現在,全亞洲當紅團體 Super Junior 推出全新小組 - Super Junior-M,韓庚成為了Super Junior-M的隊長,他將帶領著Super Junior-M的成員們來到他自己的故鄉-中國,韓庚不僅是80年代青年積極向上、努力創業的典範,更是中國人、赫哲人走出去又帶著榮譽歸來的的榮光!
本名:韓庚
國外常用拼寫:Hankyung / Hangeng / Geng Han
韓文名: 한경
日文名:ハンギョン
生日:1984年2月9日
性別:男
星座:水瓶座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中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身高:181CM
體重:61kg
血型:B型
民族:赫哲族
所屬組合:Super Junior(簡稱:SJ或SuJu)(韓文名:슈퍼 주니어)成員
Super Junior-Mandarin (簡稱:SJ-M)隊長
經紀公司:SM Entertainment
出道時間:韓國出道時間(SJ):2005年11月;
中國出道時間(SJ-M):2008年4月8日
官方博客地址:http://www.cyworld.com.cn/hangeng
烏·白辛(1920—1966),赫哲族,吉林永吉人,原名吳宇洪,烏·白辛。當代才華橫溢的戲劇家、文學家。白辛早年曾在奉天佛學院學習,後加入沈陽協和劇團。1939年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抗戰期間創作了《海的召喚》、《南行草》等作烏·白辛品,表達了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強烈不滿,充滿關愛國主義感情。1945年參加革命,做文藝工作。又隨軍南下解放湖南、廣東,並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調到哈爾濱話劇院,開始專業編劇生涯,創作進入黃金時代,先後創作了話劇《黃繼光》、《印度來的情人》、《雷鋒》、《赫哲人的婚禮》,歌劇《映山紅》、《焦裕祿》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等作品。白辛以戲劇、電影創作成就最大。他的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和話劇《赫哲人的婚禮》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代表了白辛戲劇創作的高度和成就。特別是《赫哲人的婚禮》,他成功地把赫哲族「伊瑪堪」形式運用於話劇創作,對話劇創作的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文革」當中受迫害致死,年僅46歲。
畢大川(1938—),赫哲族,黑龍江集賢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畢大川青年時代喜歡體育運動,1959年參加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比賽,獲國家運動健將稱號。1962年畢大川從吉林大學數學系畢業,擔任過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助理研究員,系統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後到聯邦德國司圖加特大學任客座教授。歸國後任航天工業部101所研究室主任,國家科委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1988年後,任中國創新公司總經理。畢大川治學嚴謹,兢兢業業,主要從事現代控制和軟科學的研究、組織工作,成績顯著,其科研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1980年獲中國科學院二等獎,國防科工委二等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吳進才:赫哲族一代出色的民歌歌手、故事能手和「伊瑪堪」演唱家,他說唱的伊瑪堪《安徒莫日根》曾獲全國優秀民間文學獎。
尤永貴:赫哲族民俗畫家,他的作品有100多幅被國內外有關部門收藏。
[編輯本段]赫哲族的禮儀
赫哲族人注重禮儀,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老愛幼 赫哲人注重禮儀,有尊老敬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待客禮 居住在黑龍江同江、饒河一帶的赫哲族,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業,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客人來訪,常以涼拌的生魚待客,先請客人吃一口魚,表示敬重對方。如果客人不吃,則被認為是失禮。對客人須奉上魚頭,以示尊敬,上桌的魚菜,總是把魚頭朝著客人。吃菜時,總是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讓客人吃。科學實驗表明,魚腦含高蛋白,營養價值高,特別是鯽魚頭更是營養美味。
祈子禮 在北方,赫哲族舊時認為,小孩死後,其靈魂先變成麻雀,再轉生為人。年逾30歲尚未生育的婦女被視作缺乏轉生靈魂的人,須請薩滿找魂求子。舉行儀式前,求子的婦女應暗中將薩滿的帽帶或神裙飄帶挽上一個結。薩滿在神桿前脫神衣時發現此結,便問是誰挽的,該婦女即刻跪在神桿前灑酒許願、求神賜子。於是薩滿擊鼓跳神禱告,並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內到薩滿家取胎兒靈魂。屆時,求子的夫婦攜帶狍皮或鹿皮製成的「收魂袋」來到薩滿家,在炕沿上並肩而坐,薩滿的兩名助手扶著他們的雙肩。薩滿在屋內跳神找魂時,夫婦二人中只要有一個雙肩抖動,即被認為魂已附體,薩滿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內吹一口氣。得子後,該夫婦須以牛、馬、豬、羊等酬謝神靈。
祭靈禮 人死了以後,人們還要舉行一些與他或她有關的禮儀,稱「祭靈禮」。這是靈魂不滅觀念的反映。
赫哲族認為男子死後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後第九天晚上靈魂要回家中。當晚,死者家人將用紙做的衣服、飯菜等,擺放在大門口,並放一碗灰驗證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雞、鴨等動物的印跡,表明靈魂回來過,反之則無。留有何種動物的痕跡表明死者靈魂已依附了該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