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旅遊路線
Ⅰ 李白一生經歷過哪些旅行
我讀完剛剛出版的《詩仙游蹤》,在思想深層次中對李白與祖國的山水名勝,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全書三冊,共分為巴蜀三峽、江漢瀟湘、齊魯幽燕、江西淮南、吳越江淮、關中河東河南六個篇章。本書以李白一生的游歷理想為經,以詩人詩歌涉及的風景名勝、重要古跡、歷史典故為緯,既沿著詩仙李白的游蹤介紹了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也多角度地顯現了李白傳奇一生的基本歷程。《詩仙游蹤》一書的作者李秋弟,曾多年從事科學普及工作,他用10餘年的時間,本著對李白的好奇之心,努力撰寫了這部融文學藝術、科普知識、旅遊地理為一體的作品。此外,書中呈現的李白一生游蹤示意圖以及大量插圖,增加了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李白生活的時代,處於中國的盛唐,那是歷史上經濟社會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他出生在家境殷實的人家,生活富足,這為他後來的旅行與作詩,提供了足夠的資本。今天的學者們經過考證,認定他出生在西域,也就是今天中亞的碎葉城,幼年時隨父親取道天山,輾轉來到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在天府之國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有人說李白的身上有胡人的血脈,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在漢民族的文化語境中成長起來的,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通詩書」、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不僅精通文墨,還練習劍術,最後成為文武皆通的全才。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交通異常閉塞落後的古代中國,讀書人若要擴大知識眼界,增長見識,天天守著四書五經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背上行囊,四處游歷,尋山覓水,在真實可見的山川自然中,在厚重的歷史古跡中實地考察學習,才能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獲得真知。李白深知這個道理,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陰,都是在路上度過的,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誦出來的。他首先是一個優秀的旅行家,其次才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李白年輕時就離開家鄉,游歷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經過湍急的三峽,來到荊楚大地的安陸,結婚定居十年,然後又繼續行走,大唐的江山,處處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身影。他並非儒家傳統知識分子,他無拘無束,天馬行空,喜悅時開懷大笑,陰郁時又開懷暢飲。可是,就是這么一個灑脫、嚮往自由的李白,內心卻一直心向朝廷,期望得到皇家的重用,終其一生,他沒有做過大官,和後世的王安石、歐陽修等文學家相比,這又成為他人生的遺憾。
Ⅱ 李白,蘇軾這些古代驢友是怎麼旅行的你
現代人旅遊就是逛吃逛吃,再加上自拍發朋友圈。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旅遊的嗎?徐霞客、李白、玄奘、蘇軾、秦始皇,這些古代驢友都是怎麼玩的?
古代,長途旅行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驢友們都是些什麼人呢——李白漫遊,結交了賞識自己的伯樂賀知章,被推薦給唐玄宗;玄奘西遊,為求取佛經;蘇軾貶官游,一路往南,最後被貶到海南,以自然風物和詩酒自娛;秦皇巡遊,宣德揚威,安定天下。
古代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漫長路途、交通不便、天氣惡劣、路遇劫匪、露宿山中……問題好像層出不窮。他們的旅行,與我們現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樣?
1
行前准備:卜一卦,擇吉日吉時
出行前問卜可以追溯到殷代,直到晉代,這也是人們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驟。到了明代,一批專門為出行准備的問卜書籍開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閱查詢即可。
1
旅遊攻略
:旅行手冊大受歡迎,古代驢友執攻略走遍天下
「描摹各地名勝風景」的游記類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自唐代起,記錄「旅遊路線」的作品也開始興起,為了介紹得更詳盡,旅行書還出現了配圖版。它們除了介紹行路路線,還搜羅了一路途經的名勝古跡,並細心地給出投宿建議、食宿交通的收費標准,以及注意的事項。這些書籍不僅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誘發了許多人出遊的熱情和決心。
明末文學家王思任就是在讀了張肅的《台游草》之後,立刻「投袂而起」,擼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攬勝去了。
3
行李清單:行李寧多勿缺,夜壺也是必備品
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夜壺馬桶是旅行必備。他們隨身的行李,不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還有蠟燭、茶葉、棋子、折疊棋盤和中葯等。「熟艾、大黃、芒硝、甘草、乾薑、蜀椒」這些中葯,按照《千金要方》、《醫說》等眾多醫術的說法,都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葯」,大多有芳香開竅、除穢殺蟲的作用。
資深驢友沈括「行李示範」:除以上物品,還有筆墨紙硯、酒器、茶盞、斧子、鋤頭、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壺)。
4
旅伴
:攜帶家奴,或與友人同行
古人旅行很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個照應。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里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
僕人隊伍更為壯觀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游太湖時,雇了三艘遊船,竟有兩艘都用來盛載行李和仆從。
5
住宿
: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民宿大行其道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民宿是最常見的選擇,民間有大致的收費標准。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觀,不過並非免費,有的寺廟會用香火錢的方式收取費用,有的則會直接表明佣給。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為節省費用,乾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6
交通:走水路舍近求遠,馬或馬車不是誰都坐得起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為什麼呢?坐車顛簸、翻山越嶺危險,水路要愜意多了。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接南北,明代時,租船服務也普遍起來。不過水路也因為天氣、水流方向的變化,會影響出行,這時上陸地即可。
說到車,也有很多種,以速度取勝的「包趕程」,多為耐力持久的騾車,即便是千里長途,戴星而行,數日可達。
以穩著稱的「太平車」,重大粗陋,以牛牽挽,每天行程不超過30里。
車身懸掛鐵鈴,行進時發出聲響,數里之外可聞,宛如喇叭,好讓對面來的車輛有預先避讓的准備。
我們最常見的「馬或馬車」,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經濟實力人群的選擇。
7
「鏢局」和「邸店」
:出門在外行李怎麼辦,財產安全也有辦法
旅行路上艱險不斷,明朝時出現了鏢局,為商旅護航,價格不菲,惠顧者多為運貨商人。
到達目的地,再隨身攜帶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專門儲貨納客的場所,相當於「倉庫」,被稱為「邸店」或「傳舍」。唐代還有專為客人保管錢幣的「櫃坊」。
8
古會玩:下棋作畫寫詩,古人游浪漫風雅
自唐朝起,伴隨著旅行活動的頻繁,人們對旅行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要游,還要游得雅,游得巧。古琴、圍棋、紙墨筆硯,甚至還有歌姬,都成了隨身攜帶的游具,與景緻相互應和,增加旅行的樂趣。
9
酒菜伺候:酒肆食店雖興起,食物炊具有備無患
民以食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漸普及,為旅人出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徐霞客包中裝有胡餅、筍脯、茶葉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飪美食所需的炊具
Ⅲ 李白的旅遊經歷,舉幾個例子,越詳細越好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Ⅳ 李白的旅遊經歷,舉幾個例子,越詳細越好大神們幫幫忙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Ⅳ 李白游遍天下時,是怎麼取得旅行費用的啊
不瞞您說,其實李白是個富可敵國的大詩人,你聽過他的詩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兒子,去把咱家的卡宴和vertu送到當鋪里去當了,給你爸換點酒來。」
李白由於有著傾國傾城的文采,深受皇上及其妃子的喜愛,所以從來不缺錢花。而且由於李白與皇上私交甚好,所以李白所到之處,各級地方官員就像供菩薩一樣把他供著。
哦,順帶說一句,其實李白不止是個詩人,還是為劍客,而且就目前的史料來看,貌似劍術還挺高強,因為曾有史料記載,高力士由於看不慣李白,曾派殺手去刺殺他,結果派去的殺手沒一個活著回來的。
Ⅵ 李白為什麼能到處旅遊
LS各位別亂說嘛~~~~
李白之父李客,據考,其很可能是一位豪商,且會擊劍~~~
你說這樣的出身,是不是能到處旅遊呢?
Ⅶ 李白自助遊走遍全國名山大川,他的路費哪裡來
李白有過四個老抄婆
1.許氏襲,(原名 許紫煙)結發妻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圉師(許紹最小的兒子)的孫女。
2.劉氏,南陵名家之女兒,同居後分手。
3.某氏,姓氏不詳,東魯人。李頗黎的生母,李白的側室。以外不詳。
4.宗氏,最後一個妻子,中宗時期宰相宗楚客的孫女
第2個老婆是李白雲游的時候娶的,有錢人家,你懂的。
1 4都是名門,有錢的很。
而且李白長安辭官的時候是帶了很多銀子的。當時杜甫,高適就跟著混吃混喝很長時間。當時娶的第3個小妾,為她買了很多地產,其實還是李白的。
總體來說都是靠女人來的錢。
Ⅷ 有誰知道李白的一生游歷的路徑嗎最好是做到地圖上
據李白詩文中所記載,綜其一生,他游歷過新疆、甘肅、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貴州、北京、重慶等18個地方(省、市、自治區),總共到過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游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全國現有34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區,李白就走了一半,他的一生旅遊的行程已遠超過了二萬五千里,而且這些行程都是他在古代交通不發達和工具不先進的情況下,以騎馬或行船為代步工具、甚至是用步行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其艱苦是可想而知的。說李白是中國最大的旅遊家,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李白的一生,幾乎都在游歷中度過的。他平生的漫遊行蹤大致可分為三個漫遊地圈,兩條漫遊主線。三個地圈是巴蜀游歷圈、越中游歷圈、皖南遊歷圈;兩條漫遊主線是長江流域游歷線和黃流域游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