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龍母旅遊文化日之還庫日
① 去梧州龍母廟旅遊什麼人不要門票
梧州市區及所轄三縣一市戶口免費,軍人免費。
② 梧州龍母廟第二十八中簽是什麼意思
某去解簽,又何必求簽啊
③ 梧州龍母廟三月八日開放嗎
還不會開放的
④ 梧州龍母廟是什麼時候建的`
梧州抄龍母廟,座落在依山傍水的襲桂江之濱。始建於北宋,明清時期曾被重修過。是梧州古今的游覽勝地之一。1987年以來,自治區文化廳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龍母廟進行修復完善。
龍母廟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由牌坊、前殿、後殿、行宮、左右廊房、角亭組成。其山門壯麗,正殿宏偉,雕梁畫棟,鳥革翠飛。
正殿庄嚴,共三間。中為龍母殿,供奉著龍母聖像;右為太子殿,供奉著五龍太子像;左殿供奉著清康熙時廣西巡撫佩撫蠻滅寇將軍印的傅宏烈將軍像。在廟內還有出土的明代石龜及其碑刻《總府題名碑》,是1510年製作,碑文由明弘治年間廣東狀元倫文敘書寫標題,兵部尚書湛若水作跋,此是一件珍貴的文物。
⑤ 梧州的龍母誕有什麼意義
龍母,是流傳在我國西江流域民間中頗具特色的一位女神祗。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不亞於海神娘娘媽祖(天妃)。崇敬龍母的善男信女,遍及廣西、廣東、貴州以及湖南、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龍母誕,是紀念龍母出生和「升天」的日子。龍母誕的誕期有「誕辰」和「潤誕」兩個。「誕辰」據說是龍母降生的日子,以農歷五月初八為正日,從初一至初十這十天,都屬「賀誕」期間;「潤誕」據說是龍母「升天」的日子,以農歷八月十五為正日,從十四至十六共三天,都是「賀誕」日期。
潤誕的朝拜人數,僅比平常多一些。來朝拜的香客,一般是本市和鄰近鄉村的人。常說的龍母誕,所指的都是「誕辰」。賀誕的人數最多,也最為熱鬧。到了誕辰那天,來自上游的百色、龍州、南寧、柳州、桂林、貴港,下游的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香客,有三五成群的或集體組成「賀誕團」的前來參觀朝拜。此時的龍母廟,廟里廟外,人山人海,鞭炮聲震耳欲聾,香燭火硝煙熏天。
在賀誕期間,眾善男信女為表對龍母的虔誠,有獻龍袍的、有捐香油錢的、有買龍母像和符印的,甚至捐上金飾的,十分踴躍。梧州龍母廟在1987年經修復後重新開放,僅在農歷五月初八龍母誕那一天8個小時內前來朝拜的香客便超過5萬人。
龍母對社會的影響甚深,人們把她視作祈福祈平安的保護神。不少水上居民住戶設有龍母神位供奉,有的父母親還把自己的嬰兒契與龍母作「干兒」,以祈求孩子健康長大。
⑥ 梧州市龍母廟什麼時候最多人去拜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八和八月十五人最多,過年的時候人應該也會挺多的。龍專母是古代我國南方「倉屬吾」族首領,生於農歷五月初八日,民間稱此日為「龍母誕」;逝世於農歷八月十五日,民間稱此日為「升仙日」。由於龍母竭盡全力帶領人民開山治水,為鄉親造福,深得百姓愛戴,因此,「龍母誕」和「升仙日」就成了龍母廟的傳統紀念日,到時,不少信男善女專門從粵港澳地區趕來焚香拜膜,更是粵、港、澳、台以及海外遊客觀光朝拜旅遊勝地。
⑦ 梧州龍母太廟的簡介
梧州龍母太廟位於廣西梧州市城北桂江東岸,桂林路北端,始建於北宋初年,明萬曆、清康熙、雍正年間曾重修,是一座廣西少有保存至今的,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文物古跡,有很高的歷史、旅遊價值。 龍母廟是珠江流域人民為紀念戰國時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領「龍母」而興建的廟宇,珠江流域沿江各地均建有龍母廟,尤梧州龍母廟,始建於北宋初年,面臨桂江,該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行了維修復原,此後逐步進行擴建,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有牌坊、五龍噴水壁、前殿、龍母寶殿、龍母寢宮、鍾樓、鼓樓、塔樓和中國最高的38米龍母聖像等。
龍母廟依山面水,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由牌坊、前殿、中殿、後宮、行宮、龜池、商場等組成。每年農歷五月初八和農歷八月十五(相傳分別為龍母誕辰和升仙日)是龍母廟最熱鬧的時候。期間,廣東、香港、澳門遊客以及海外僑胞組成旅行團前來賀誕,有的賀誕團達千人。這時廟里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廟內廟外人山人海,十分熱鬧。這一日龍母廟通宵達旦開放,不少善男信女和遊人爭先恐後來朝拜、上香、摸龍床、照龍母鏡、用龍母梳、洗龍母水、喝龍母茶,往萬壽龜投幣,龍母廟熱鬧非常。龍母是西江河神。傳說龍母是秦朝祖龍皇帝時之神,溫姓,藤縣一都水東街孝通坊人,因養育五條小龍而被稱龍母,後來死在廣東悅城。龍母在西江流域做了很多造福於民的好事,如帶領大家耕織漁牧,整治水患,執仗護航,懲惡揚善,治病救人,樂善好施,普濟蒼生等。
⑧ 梧州龍母廟門票多少蒼梧縣的憑身份證能免費進嗎
本地人(看身份證)是免費的,外地人要28塊。
⑨ 梧州龍母廟有什麼好玩的!
為了表達你對神的崇拜,龍母娘娘會為你祈禱:年少得妻,之後當個18的爹爹
⑩ 遊玩梧州龍母廟的游記作文題目
以「璀璨寶石耀水都」為主題,緊密結合梧州第八屆寶石節,以真情實感書寫對民族、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熱情謳歌為創建寶石之都做出貢獻的優秀人物,謳歌在黨的領導下,梧州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青少年對家鄉的樸素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