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國內旅遊文化學者

國內旅遊文化學者

發布時間: 2020-12-13 13:25:37

旅遊文化的起源

旅遊,是不以謀生或贏利為目的暫時離開長居地到其他地方停留。這是世界旅遊組織對旅遊的定義。人類旅遊的起源是從1840年托馬斯·庫克創造的從甲地到乙地的游覽開始的,但真正大規模的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二戰之後,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個相對持續穩定的發展和增長期,國際環境的相對穩定,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的改變,交通運輸業的發達,帶薪休假制度的產生和興起,使旅遊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從1950年開始,世界旅遊業就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長,1992年,世界國際國內旅遊收入超過了石油、汽車,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旅遊業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但具體到某一個國家,旅遊業在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的同時,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美國、德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旅遊業也很發達,但是西班牙、墨西哥這些國家經濟並不是很發達,可旅遊業卻很發達。西班牙2000年入境遊客達到4820萬人次,居世界第三位。什麼原因呢?這個國家始終把發展旅遊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政府制定的《旅遊法》是相關行業必須遵循的根本大法,自上而下建立了重大事項申報制度,遊客評價、投訴制度,如果屬實,旅遊主管部門予以嚴格處罰,同時旅遊預算支出、基礎設施投資居世界第一位;完善的旅遊設施,優美的旅遊環境,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奠定了它的地位。墨西哥是旅遊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它從90年代初開始,逐漸由政府主導集中決策逐漸轉變為向地方分散決策,其中一個有效做法就是成立了一個由國家旅遊部門、聯邦區域、地方政府和私營旅遊供應商共同出資組成的旅遊促銷理事會,這個理事會是個自治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在客源市場上擴大「墨西哥」品牌的影響,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旅遊產品和旅遊吸引物,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還保證經營者的權益及努力,並積極參與旅遊促銷活動的策劃、實施和評估。

Ⅱ 中國旅遊文化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由於目前世界各國學者對「文化」這一概念的表述有很大的分歧,導致了對「旅遊文化」 的不同認識和解釋,它的內涵和外延都不停留在探討的階段.總的來說,我國學者對旅遊文化的表述,大致有下面三種類型: 1、旅遊文化是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遊活動緊密相關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有的學者還進一步指出:「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廣義的:舉凡旅遊路線、旅遊途中、旅遊景點上一切有助於增長旅遊者文化知識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旅遊文化的范疇;二是狹義的:舉凡一切能夠使旅遊者在途中舒適、愉快並能提高旅遊文化素質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都屬於旅遊文化的范疇.這兩個旅遊文化的概念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前者,我們要求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後者,我們要求加速旅遊事業的現代化.」(陳遼《弘揚優秀文化,加速旅遊事業現代化》) 2、旅遊文化,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介相互作用的結果.它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結合,而是旅遊主體(旅遊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遊客體(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旅遊媒介(旅遊業的文化意識和素質)三者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具體地說,「潛在的旅遊者由於受到旅遊動機的沖擊和旅遊客體的吸引,在旅遊業的介入下,實現了旅遊,在旅遊過程中產生歡快愉悅的心理狀態和審美情趣,這種心態和情緒是旅遊三要素中任何一個要素都沒有的,這就是旅遊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馮乃康《旅遊資源與旅遊文化》)因此,旅遊者處於旅遊文化的中心位置,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顯示出來的特殊的欣賞取向、審美情緒、心理狀態及其文字、形象的記載、構成了旅遊文化的主要內容. 3、旅遊文化是旅遊生活的一種文化形態,是旅遊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它是由旅遊者與旅遊從業者在旅遊活動共同創造的,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旅遊者或旅遊服務者在旅遊觀賞中或服務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 這三類定義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旅遊文化的本質屬性.我們比較贊同「旅遊文化是與旅遊有關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一定義,因為它表述簡潔明了,內涵具體,包含的內容也很寬廣,避免了把對旅遊事業有用的文化知識排除在外的消極後果.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旅遊文化表述如下:旅遊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創造的與旅遊關系密切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凡在旅遊活動過程中能使旅遊者舒適、愉悅、受到教育,能使旅遊服務者提高文化素質和技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旅遊文化的范疇『夏。沫』 的感言: 好吧。送你個分。

Ⅲ 中國當代有名的歷史文化旅遊學者有哪些

中國博大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不少知名學者,如下是一些比較著名的:


  •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漢族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系列講座,在國內外引發強烈社會反響,被譽為《百家講壇》的「開壇元勛」。


  • 易中天,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曾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任教。2005年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品三國》。2008年主講《先秦諸子百家爭鳴》。2013年宣布寫作36卷本《易中天中華史》,2013年12月5日,榮獲第八屆作家富豪榜最佳歷史書。


  • 錢文忠,師從季羨林先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近年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等節目。2013年主講《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一二部。


  • 余秋雨,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中國文脈》、《君子之道》、《何謂文化》、《北大授課》、《冰河》。


  • 王立群,著名文化學者,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2006年,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 袁騰飛,中國著名歷史老師,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歷史教研員,海淀區歷史學科帶頭人。從教十餘年,常年擔任高三歷史教師,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人教版)編寫者之一。以授課語言簡潔准確的靈活多變的授課語言向學生們傳授歷史知識。

    2008年下半年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主講「兩宋風雲」,並於翌年7-8月播出,由此一戰成名。2010年4月再次主講「塞北三朝之遼」。先後被中國教育電視台「教育人生」和中央電視台「小崔說事」邀請錄制節目,並榮登「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21位。


  • 紀連海,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北京市骨幹教師,西城區學科帶頭人,西城區兼職歷史教研員。CCTV—10《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之一。其主講「正說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紀曉嵐、劉墉等)激情澎湃、詼諧幽默、設問解疑、鞭辟入裡,極受歡迎,收視率屢創新高,成為億萬觀眾熱捧的超級學術明星,被譽為《百家講壇》「十大名嘴」中的「最另類」。


  • 李強,文化歷史學者,教授、研究員。長期從事歷史學、譜牒學、姓氏學、基因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等研究,著有《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金太祖阿骨打的完顏家族》、《遼太祖阿保機的耶律家族》等作品。


    李強改變了從古至今絕大多數歷史學者一味站在漢人角度記述歷史的方式,而採取了完全以少數民族皇(汗)室為主軸的歷史表達新方式和歷史觀察新視角。李強還根據古代游牧民族的種族特徵,有機結合分子人類學、姓氏學、譜牒學、傳播學等交叉邊緣學科來研究和講述歷史,使聽眾頓覺耳目一新。李強致力於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常年在大學、機關、央企等地做講座報告。李強秉承「積小善成大愛」理念,先後為廣西、西藏、湖北、北京等地中小學和圖書館捐贈助學款、圖書、學慣用品等,長期踐行公益活動,並影響、呼籲並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


  • 蒙曼,滿族,河北省廊坊人 ,著名歷史學者。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碩導組長 。自2007年以來,五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唐玄宗與楊貴妃》,並出版相應書籍。


  • 張宏傑,蒙古族,作家、歷史學者,百家講壇特邀主講嘉賓。著有《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坐天下很累》、《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等。2013年起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 。


(參考人民網、新華網、氧分子網等媒體總結而得)

Ⅳ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遊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二、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遊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遊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遊和參與旅遊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並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於旅遊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遊文化包括人們對旅遊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遊、旅遊管、旅遊心理學、旅遊、旅遊、旅遊地學、旅遊學、旅遊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遊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遊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遊業服務,提高旅遊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中的特色

Ⅳ 國內哪些學者對宗教文化旅遊研究較深,幫忙列舉幾位,只要名字就成,寫論文用,謝謝

河南大學 桓戰偉副教授

Ⅵ 國內旅遊文化的代表景點有哪些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 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豫園

中共「一大」會址 東方明珠 國際會議中心

上海博物館 朱家角 磁懸浮列車

東方綠舟 海灣旅遊區 浦東高橋濱江森林公園

吳淞口炮台灣濕地森林公園 大洋海底世界 外灘人行觀光隧道

外灘「情人牆」 浦江游覽 陸家嘴中心綠地

世紀廣場 上海科技館 上海老街

佘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多倫路文化街 上海海洋水族館

新天地 龍華塔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上海大劇院 魯迅公園 南京路步行街

孫中山故居 徐家匯天主教堂 世紀公園

上海野生動物園 龍華寺 玉佛寺

靜安寺 上海體育場 共青森林公園

法華塔 濱江大道 古漪園

匯龍潭 嘉定孔廟 上海影視樂園

秋霞圃 醉白池 曲水園

方塔 上海圖書館 大觀園

太陽島國際旅遊度假區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老城隍廟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西佘山園 東灘候鳥 澱山湖風景區

橋鄉金澤 上海自然博物館 唐經幢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東佘山園 天馬山 歐羅巴世界樂園

瀏河島度假村 人民公園 上海植物園

錦江樂園 桂林公園 陳毅廣場

龍華烈士陵園 杜莎夫人蠟像館 龍華旅遊城

七寶老街 上海動物園 東方藝術中心

上海國際展覽中心 上海美術館 國際禮拜堂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臨江公園 真如寺

宋慶齡故居 魯迅故居 潮音庵

中華民族大觀園 欽賜仰殿 三甲港海濱

上海民族文化村 桃源民俗村 周公館

宋慶齡陵園 松江清真寺 濱海旅遊度假區

佘山滑索道 金鰲山 崇明學宮

壽安寺 月湖 普濟橋

崧澤古文化遺址 白雲觀 吳興寺

東海影視樂園 蘆潮港 徐光啟墓園

江灣體育樂園 沐恩堂 小桃園清真寺

聖母大堂 文廟 長興島、橫沙島

華夏旅遊文化區 鄒韜奮故居 沉香閣

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蟲館 步高里

復興公園 瀑布鍾 外灘城市雕塑群

證券大廈 南翔磚塔 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

華夏文化公園 黃炎培故居 鶴鳴樓

川沙古城牆 黃浦公園 劉海粟美術館

上海馬戲城 上海國際賽車場 陶行知紀念館

銀七星滑雪場 上海音樂廳 萬佛閣

二嚴寺 通津橋 華亭東石塘

Ⅶ 介紹幾個國內文化內涵比較深厚的旅遊景點

中國十大旅遊勝地
萬里長城
北京故宮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北京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後完工,歷時八十七年,建樓、台、 殿、閣、軒、齋、亭、榭、廟、塔、廊、橋一百二十餘處,尤以康、乾御題七十二景昭著, 與自然山水相輝映,園中有園,景內有景,構成了一幅千姿百態的立體畫卷。
安徽黃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西北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向以「三奇」、「四絕」名冠於世,其 安徽黃山
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瓏剔透的怪石、變化無常的雲海、千奇百怪的蒼松,構成了無窮無盡的 神奇美景。黃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文化和自然)」名錄。安徽六安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
桂林山水
桂 桂林象鼻山
林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遊區,千百年來不知陶醉了多 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絕聞名中外。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最具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西安兵馬俑
西安兵馬俑
在驪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著一組規模宏大、外觀別致的建築,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秦始 皇兵馬俑博物館。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
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說。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
台灣日月潭
台灣日月潭
日月潭,中國十大名勝之一,位於台灣中央屬南投縣魚池鄉的水社村。
編輯本段中國40處世界遺產名錄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3、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6、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7、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1自然遺產 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2、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4、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 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17、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18、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20、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1、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3、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4、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 文化遺產 、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8、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30、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31、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33、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產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36.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38.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觀遺產 39.河南嵩山歷史建築群2010.8.1 文化遺產 40.中國「丹霞地貌」景區(六省聯合)2010.8.1 自然遺產

Ⅷ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Ⅸ 旅遊文化一詞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的學者提出

旅遊文化?
明明的漢字,你說是哪個先提出來的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