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歐美旅遊業的發展突破

歐美旅遊業的發展突破

發布時間: 2020-12-13 01:01:49

『壹』 旅遊業如何突破融資瓶頸

1、提高項目吸引力。在融資領域,匱乏的不是資金,而是有好的投資回報的旅遊項目。因此目的甄選上,應採用專業的旅遊資源評估體系並聘請資深旅遊專家和該行業的營專家對目標項目進行評估論證,確定最優的開發項目,從而提高項目的吸引力風險。引導資本投入到高回報、低風險的旅遊項目中來,確保融資的成功率。
2、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應該為旅遊企業融資合作創造良好的外部宏觀環境,在相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如針對降低投資者在關鍵環節的風險,對項目具體資源匱乏、豐富,設計不同時段的優患政策;對施行重大旅遊項目的企業合作實施必要的補貼政策;在一些招商引資的投資環境的設計上保護投資商的基本利益等。
3、充分利用國內外牽頭機構,多渠道結合推介融資方案以國內外專業銀行和資管理咨詢公司作為引資的牽頭機構,利用他們的對融資市場的深度了解,豐富的融資經驗和關系網路,促成引資目標的實現。此外,還要通過報紙、雜志、網站、電視、召商推介會等各種媒介進行項目推廣,讓不同背景有意向的投資商了解項目,擴大項目的影響,提升項目價值。
4、創新旅遊融資方式旅遊資源的開發由於投資周期長,同時受到自然因素及社會經濟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特徵,因此可以通過創新融資方式,引導資金進入旅遊產業。如:設計帶有期權性質的旅遊開發合約、使用結構金融方式資產證券化、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門與旅遊企業按比例共同籌措的旅遊產業基金等

『貳』 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突破幾億人次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葉昊鳴、齊中熙)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是多少?中國旅遊研究院、攜程旅遊集團1日聯合發布《中國遊客中國名片,消費升級品質旅遊——2017年中國出境旅遊大數據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突破1.3億人次,花費達1152.9億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

『叄』 印度2017年接待外國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了嗎

根據印度媒體1月17日報道,2017年,到印度旅遊的外國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大大超過上年的880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旅遊收入超過270億美元。

希望旅遊業可以促進印度經濟的發展!

『肆』 1978年至今,我國旅遊業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

(一)開創階段(1949年-1977年)
標志:
1、新中國旅遊業的誕生是以「華僑服務社」
和「中國國際旅行社」這兩個旅遊機構的建立為標志的。
2、新中國現代旅遊業的拓展是以「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國客源市場的轉移以及旅遊者構成的變化為標志的。
(二)改革振興階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後,隨著國家開放政策的實施,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系列正確的旅遊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不斷改革,突破了我國旅遊業長期以來基本屬外事接待的模式,旅遊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經濟事業的性質得到肯定,一種具有較強活力的新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發展階段(1990年- )
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別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為亞洲第一旅遊大國。
我國旅遊業進入三大市場——入境旅遊市場、國內旅遊市場、出境旅遊市場共同發展的歷史階段。
截至2006年底,我國共有星級飯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職業學校941所,在校學生73.49萬人。旅遊直接從業人員271萬多人。

『伍』 旅遊業如何突破「人才瓶頸」

近年來,國內旅遊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國內縣級以上景點1.5萬多個,已有星級賓館1.1萬多家,旅遊業從業人員已達600萬。但旅遊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問題,尤其是人才建設與行業發展建設不相適應,以及人才建設滯後於市場需求等問題尤為突出。
旅遊熱顯現「人才荒」
隨著旅遊業的高速發展,旅行社和旅遊酒店的增加,實際需要旅遊專業人才達800萬人以上,旅遊業人才缺口至少有200萬人。雖然旅遊業從業門檻相對較低,但實際上對於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相當高。旅遊業界重旅遊促銷,輕人才培養的現象也較為突出,一些旅遊企業每年用於旅遊促銷的經費達幾十萬元,乃至數百萬元,但用於人才培訓的經費卻寥寥無幾。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最緊俏的旅遊人才主要有三類,一類屬於「最搶手人才」:能熟練掌握出境游業務的管理人才,從事境外旅遊策劃、項目開發和組團調度及擅長涉外溝通交流,並具有在境外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導遊人才;二類是「最急需人才」:如酒店、賓館、旅行社職業經理人及銷售、客戶服務等部門經理人才;另一類是「最大量需要人才:中西餐廚師、通訊技術維護、餐飲客房服務等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涉外旅遊的發展,最需要的是具有國際知識視野、有涉外旅遊文化底蘊、有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人性化服務理念、具有國際水準的經營管理人才;而涉外導游、公關銷售、電子商務和旅遊保險人才也供不應求;至於受過專業訓練的旅遊景觀開發設計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走出培養與使用脫節的誤區
日本國際觀光學會會員、專業研究者德村志成博士認為,對於旅遊人才來說,「質」的問題比「量」的問題重要得多。從經驗上來看,往往量多並不見得能夠取得絕對的效益,如果旅遊業始終處在流動性很強的狀態下發展,對旅遊業發展本身是極其不利的。事實上,許多旅遊機構都存在著「缺人不缺崗」的現象,既缺少專業人才,又無崗位安置,由於旅遊業對操作技能要求高,而旅遊院校多以培養旅遊管理人才為目標,注重的是理論素養,不太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
但在日本,對於旅遊人才培養方面,始終堅持產業、政府、學校三位一體的方式進行,政府支持旅遊產業的發展,學術界支撐人才的培養和產業研究,而旅遊業則大力引進人才。日本把旅遊人才視為專業人才看待,因此培養人才的工作大都集中在旅遊專門學校。由於各方彼此之間的良好合作,保證旅遊業人才的供需平衡。而在國內,旅遊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脫節。從數量上看,國內各類旅遊院校培養出的旅遊專業人才並不少,人才缺口也不小。但技能型人才往往更受歡迎,數量很大的職高生、大專生很受歡迎,主要是因為他們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進入旅行社和酒店後,可以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而旅遊專業本科生卻往往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國內雖然旅遊院校數量不少,但高校與職業教育的層次沒有拉開,受行業歡迎的品牌院校太少,品牌師資、科研項目、教材刊物都很少,尤其是現在旅遊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著嚴重脫節,許多旅遊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都定位在「全才」「總經理的搖籃」上,過高過寬的培養目標,造成學生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不少旅遊企業抱怨一些學生連一個旅遊營銷計劃都做不出來。面對旅遊市場人才需求現狀,旅遊院校在保證素質教育的同時,應加強應用學科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陸』 如何理解新常態下旅遊政策的新突破

一、制度化的保障
31號文件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化保障。比如,文件指出,「堅持融合發展,推動旅遊業發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國家支持服務業、中小企業、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要將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和項目納入支持范圍」,「統籌利用惠農資金加強衛生、環保、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旅遊服務體系」,這些政策很好地解決了以往因為旅遊企業不屬於控制這些專項資金的行業主管部門管轄,因而無法享受這些專項資金支持的問題。
文件還規定,「在城鄉規劃中要統籌考慮國民休閑度假需求」、「有條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設慢行綠道」,從而將休閑度假設施建設和功能布局制度化到城鄉規劃之中,不僅為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也為城市回歸其休閑功能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件指出,「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機場建設要統籌考慮旅遊發展需要」、「完善加油站點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旅遊服務功能」、「將通往旅遊區的標志納入道路交通標志范圍」,則對解決旅遊中關鍵的可進入性問題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有沒有高速公路出口對接,顯然是影響旅遊景區、旅遊目的地發展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我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廁所、加油、快餐」這樣「點」的概念,在服務區空間中沒有形成旅行服務業態的集聚。這既不便於遊客出行,也對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的經濟效益不利。此次文件的出台將在推動高速公路點狀式、雜牌化服務向集聚區、連鎖化服務轉型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次文件專門指出,「抓緊研究新形勢下中央財政支持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做好國家旅遊宣傳推廣、規劃編制、人才培養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而以前完成上述任務的資金主要來自於國家旅遊發展基金。這預示著中央財政支持旅遊發展的力度可能在原國家旅遊發展基金基礎上有新突破。此次文件還提到了「政府引導,推動設立旅遊產業基金」,結合「增強旅遊發展動力」部分所涉及的針對旅遊企業的多項鼓勵和支持,使我們對旅遊產業基金的作用充滿了期待。
二、旅遊用地政策
在2009年41號文件中,關於用地問題的政策是「年度土地供應要適當增加旅遊業發展用地。積極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邊遠海島和可以開發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開發旅遊項目。支持企事業單位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興辦旅遊業」,僅作為「保障措施」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一部分。而在今年的31號文件中,則在「完善旅遊發展政策」中,單列了「優化土地利用政策」部分,可見對旅遊用地問題的高度重視。
土地始終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對於旅遊項目的建設也是如此。以前,由於在我國的土地利用類型中沒有單列的旅遊用地類型,因而對旅遊用地的供應造成了很多限制,也給旅遊項目的建設和旅遊業的發展增加了不少障礙。31號文件幾乎每一條有關優化土地利用政策的條文都有所指,都利好新常態下旅遊的新發展。比如,「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安排旅遊用地規模和布局」的規定,為旅遊用地做了很好的頂層設計,破解了旅遊用地類型缺陷。「嚴格控制旅遊設施建設佔用耕地」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旅遊發展用地、耕地與復耕地置換建設旅遊設施等未來發展留了制度的口子,對藉助旅遊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是利好。
「改革完善旅遊用地管理制度,推動土地差別化管理與引導旅遊供給結構調整相結合」亦是一項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可以視為響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所指「負面清單」的具體措施,是推動旅遊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型的重要調控手段。
該條政策背後隱含的含義,是不同類型的旅遊項目將會有不同的用地供給政策,對於那些優先發展的旅遊項目將提供優先優惠的土地供應。而對於那些限制發展的旅遊項目,將在土地供應上進行約束,通過土地供應的調節閥作用,來推動旅遊目的地供給結構的優化。
在旅遊項目用地中,存在著設施用地與景觀用地之間的差別,31號文件提出的「土地差別化管理」在「推動旅遊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並重發展,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遊消費需求」的新常態下會顯得至關重要,甚至會影響到一個旅遊項目的生死存亡。因為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很多休閑度假項目的景觀用地可能比設施用地要大很多,而這些景觀用地一方面並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往往具有很強的正向外部性,有助於改善周邊區域的旅遊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景觀用地和設施用地規定同等的地價,則是項目投資方很難承受的。這也是很多旅遊地產、休閑度假類投資項目比較棘手的問題。
我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還有300平方公裏海洋國土、3.2萬公裏海岸線(1.8萬大陸海岸線),但是1.8萬大陸海岸線中,真正留給濱海休閑度假的資源已經不多。31號文件指出,「編制和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海洋功能區規劃時,規范用海及海岸線佔用」。這一政策將在協調我國發展濱海休閑度假需求動力和供給約束之間的矛盾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對於大量適合發展濱海休閑度假資源的工業化利用是一個約束。
「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開辦旅遊企業」則是在鄉村經濟發展的高度來更加客觀地認識鄉村旅遊。鄉村旅遊是很多中國的鄉村從農業經濟走向鄉村經濟的重要抓手,城鄉互動大潮中不斷涌現、迅速壯大的微旅行市場(慢旅行、輕度假、深休閑)則是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抓手,而解放土地要素則是鄉村旅遊發展的關鍵。相信土地要素的解放必將有助於推動鄉村旅遊發展中的資金流動、產品完善、品質提升。
三、研學旅行定位
《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提到,人們的親自然情結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能夠喚醒埋藏在潛意識里的親近自然的本能的路徑。注意力重建理論認為,自然環境能夠提高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因為大自然中到處都有「溫柔的魅力」——沙沙作響的樹木、清澈宜人的水流,都能為思維帶來高度的放鬆和補充。認知心理學的試驗也表明,自然界對人類認知能力有重要的「修復和滋補」作用。出門旅行正是喚起這種本能進而提升人們認知能力的最佳選擇之一。
同時,需要深刻認識到的是,再輝煌的文化也只有在有文化的後輩那裡才能閃閃發光。如何推動年輕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燦爛文化的深刻認識,進而在中國的年輕人中加強文化傳承、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就成了一個非常迫切的議題。在這方面,旅遊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也正是基於上面的認識,「積極開展研學旅行」單列構成了31號文件中「拓展旅遊發展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將研學旅行放到全面素質教育、增進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高度來闡述,這對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化以來的中國教育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分階段研學旅行體系、建立一批研學旅行基地、完善接待體系等具體舉措,使得這個重要突破具有更強的可行性。如果能夠從增強青年人全球視野的角度考慮,進一步將大學階段的國際研學也納入到體系建設中來,則會更臻完美。

『柒』 尼泊爾年度旅遊創匯突破多少億美元

2018年8月29日報道,尼泊爾中央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在7月中旬結束的2017-2018財政年專度,全國旅遊創造外匯屬收入為6.43億美元,比前一財年增長14.6%。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尼泊爾,為南亞山區內陸國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相接,東與印度共和國錫金邦為鄰,西部和南部與印度共和國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北方邦和北阿坎德邦接壤。

『捌』 如今旅遊市場的競爭激烈要如何做景區營銷才能突破重圍呢

唐宋抄中國認為做旅遊市場首先要認知旅襲游是一種預消費產品,消費者不能象傳統型的消費活動一樣可以直觀的挑選商品並在付款後形成快速消費。旅遊的消費更確切的是一種體驗式的消費,如何讓遊客印象深刻?這就需要形象塑造,它是旅遊地佔領市場制高點的關鍵,挖掘旅遊的特點,塑造景區的形象,做好景區的營銷。旅遊產品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旅遊產品要靠形象的傳播,使其為潛在旅遊者所認知,從而產生旅遊動機,並最終實現出遊計劃。旅遊產品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旅遊產品要靠形象的傳播,使其為潛在旅遊者所認知,從而產生旅遊動機,並最終實現出遊計劃。這些特點的挖掘可以尋找專業的我們唐宋中國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玖』 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國際旅遊服務貿易有哪些機遇及影響

相關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十三五」市場前瞻與發展規劃分析報告》

「十三五」時期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改革的深化年,對於旅遊業來說亦是如此,旅遊地位的持續提升、旅遊產業的質效升級、旅遊要素的創新完善、旅遊服務的軟硬結合、旅遊市場的理性發展……旅遊業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將在轉型升級、幸福生活、美麗中國的建設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發展、創新突破成為關鍵。本文將從旅遊業的發展地位、時間維度、推進導向、突破領域四個方面對旅遊業在「十三五」中的改革方向和要點進行全面闡述,以期對「十三五」旅遊業改革發展有所貢獻。


  • 一、創新一個定位


提升戰略地位,構建話語體系。旅遊業是能夠拉動產業、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經濟型產業,是能夠提升收入、拉動就業、幸福民生的綜合型產業,是能夠降低消耗、美化環境、集約發展的生態型產業,也是能夠傳承文化、創意創新、重塑價值的文化型產業,可以說旅遊業的發展是與經濟繁榮、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文化強國戰略密不可分。雖然當前我國旅遊業正處於一個全民大眾化出遊進一步深化階段,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市場,受到越來越高程度的關注,但是旅遊業在國家戰略的話語體系當中仍然是比較邊緣化的,大體還是在第三第四層級,沒有躋身第一第二層級。為此,「十三五」期間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整體構架旅遊業的話語體系,避免碎片化的政策呼應,應從經濟社會環境融合等方面進行頂層謀劃,真正提升旅遊業的戰略地位,使其真正發揮綜合力優勢。總體話語體系應該包含消費經濟強引擎、幸福生活新標尺、民間外交大舞台、和諧社會潤滑劑等。


在「十三五」時期,尤其應該從打造國民福利、通向幸福生活方面入手。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生活,而旅遊業是生活方式轉型的重要產業,是體現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尤其是在當前服務經濟、體驗經濟浪潮襲來的背景下,旅遊業愈發成為幸福生活的標志。到了「十三五」階段,應該從生活質量、生活幸福角度來提升旅遊地位,提升旅遊話語權,推動從國家層面、政策層面明確提出要求,把旅遊作為重要的國家福利,作為惠及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旅遊真正成為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讓旅遊業成為惠及全民的幸福導向型的支柱產業。

  • 二、把握兩個維度


把握時間維度,做好縱深研究。「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延伸,既要建立在對過去十年旅遊業發展評估、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又要面向未來十年旅遊業發展展望的前景分析,要明確旅遊業取得的成就、問題、階段,進而明確其發展走向、發展領域和主要目標,要把「十三五」五年的發展放在前後十年的時間坐標上去謀劃。


把握空間維度,做好經驗借鑒。「十三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要基於不同區域主體的發展經驗,既要借鑒我國旅遊發達區域發展的經驗做法,又要學習國際旅遊強國的實踐,把我國的旅遊業發展放在地方經驗和國際經驗成功做法的空間坐標上謀劃。「十三五」時期是中國旅遊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要把握歷史機遇,鞏固發展成果、正視發展問題、總結經驗模式、拓展國際視野,以典型帶動、以先進引領,促進十三五旅遊業更高效的發展。

  • 三、明晰三個導向


目標導向,前瞻引領。結合以往提出的旅遊強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等總體發展目標,可嘗試提出更為具象和創新的目標,比如未來十年建設世界五大旅遊強國之一等等,實施國家旅遊品質計劃,構建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在服務質量、綜合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上再上新台階。


戰略導向,實操推進。讓旅遊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呼應經濟轉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新常態下的經濟戰略,呼應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生態戰略,呼應幸福生活、民生普惠的民生戰略,呼應文化強國、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戰略,呼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的空間戰略,全面考量、注重著力、實操推進。旅遊業內涵豐富、體系龐多,但在國家整合政策體系中其實是碎片化的。旅遊業可以與生態、文化戰略和產業結合,但都不佔主導地位,似乎處處都有,但提煉起來,又處處沒有,如何將旅遊業整合打包融入國家戰略,形成以自身為主的完整政策體系也是需要關注的。


問題導向,審視當下。通過時間維度的縱向分析,明確當前中國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以作為「十三五」旅遊發展規劃政策提出、項目推進的基礎。當前我國旅遊業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


一是供需層面,旅遊產品結構矛盾突出,有的過剩,有的不足,一方面旅行社、酒店這樣傳統要素出現局部性過剩,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體驗化需求無法滿足,高品質的度假休閑產品嚴重不足;服務結構矛盾突出,遊客出行已經由線路為主導的團隊旅遊模式向目的地為主導的散客旅遊模式轉變,然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及相關的配套體系不能適應迎面而來的散客時代;消費結構矛盾突出,真正的旅遊娛樂消費、體驗消費、文化消費支出不高,但在交通、住宿、景區門票等剛性消費支出比重較高;人才結構矛盾突出,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實踐需要的人才匹配度很差,難以對接快速變化的旅遊發展形勢。


二是增長方式層面,過去旅遊發展過於注重經濟導向和投資導向,在質量導向、民生導向和服務導向方面有所欠缺,迫切需要引導旅遊運營管理模式從重建設轉向重管理、重軟體、重服務等方面;技術創新不足,旅遊發展的市場化、現代化程度較高,但是科技應用比較薄弱,與科技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裝備製造創新、旅遊產品創新、文化創意創新等還頗顯不足;盈利模式粗放,目前我國旅遊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產小旅遊甚為普遍,旅遊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


三是產業效益方面,無論是經濟效益、品牌效益還是生態效益,旅遊的貢獻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從其他部門、大眾來說,旅遊部門好像更注重人數和收益增長,使得搞旅遊就像是在搞開發、搞破壞,但實際上旅遊業的綜合效益是非常突出的,「十三五」時期在評估旅遊業的綜合效益上應該有更多的指標或貢獻度的測量。


  • 四、做好四個突破


地位突破。真正提升旅遊地位,把旅遊業提至新常態經濟新動力、國家民生、國家福利層面考量,把旅遊業納入國家福利政策體系,推進旅遊業從產業經濟屬性更多轉向社會屬性、民生屬性、事業屬性,全面謀劃帶薪休假、修學旅遊、區域聯動等,使旅遊業實實在在地納入國家一級戰略體糸。


動力突破。傳統經濟發展動力王要靠兩只手,一隻手抓工業經濟,一隻手抓土地財政,但在新常態的發展格局下這兩只手的引擎作用逐漸減弱,尋找新的經濟驅動引擎勢在必行。旅遊業作為強大的綜合帶動產業,能夠把文化、生態、民生有機結合和聯動發展,能夠釋放高效、綜合的經濟效益,是新時期最好的內生驅動力。「十三五」期間要強化這理念,要從政策設計和產業謀劃上做足做透,要在管理體制上理清理順,讓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市場運營、協會自發活力,使得旅遊業在新常態下能夠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品質突破。以往的發展骨子裡還是量的思路,更多關注的是景點、產品、賓館酒店等有形內容的建設,總體看到中國旅遊規模水平在提升,但是品質質量提升還很不夠,對質量和服務的重視還很不足,特別是服務體系、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要將旅遊服務提升作為「十三五」時期中國旅遊提升的重要方面,與整個公共服務體系相結合,全面突破。從要素配置向服務體系構建轉變,做好圍繞產業發展的行業服務系統的構建,從粗放服務向精細服務、品質服務轉變,做好個性服務與標准化服務的結合,從傳統服務向專業服務轉變,做好圍繞旅遊的生產性服務和消費性服務的薄弱環節,如旅遊加工製造、旅遊商品設計生產、旅遊規劃設計等。


科教突破。在國家科技計劃行動中,旅遊還比較邊緣和弱勢,要做好科技支撐和教育支撐,強化國家層面的旅遊科技和創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國家級旅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新型智庫,做好一批新領域、新產品、新項目、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如智慧旅遊技術革新、行業整合、服務構建等),推進產學研體化的力度,激發旅遊業科技驅動、創新驅動的貢獻值和附加值

『拾』 從1978年至今,我國旅遊業取得了那些成就

1、中國經濟迅速蓬勃。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2、中國社會和諧穩定。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3、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4、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神七」的成功發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讓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5、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奧運大幕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51枚金牌,穩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們實力的見證。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