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旅遊文化的特點
Ⅰ 比較中外近代旅遊特點
旅遊既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必然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變化而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它是人們以了解自然和社會、豐富和完善自我為目的,非定居性旅行的高級生活方式。 現代旅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迅速普及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化大眾旅遊。現代旅遊類型按地理區域劃分,有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按組織形式劃分,有團體旅遊、散客旅遊、包價旅遊、自助旅遊等;按旅遊方式劃分,有航空旅遊、鐵路旅遊、汽車旅遊、海上巡遊等;按活動內容劃分,有文化旅遊、人種旅遊、觀光旅遊、療養旅遊、探險旅遊等;按費用來源劃分,有自費旅遊、公費旅遊、社會旅遊等。 現代旅遊性質
縱觀人類旅行、旅遊歷史的演變,尤其是世界現代旅遊業的迅速發展趨勢與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緊密聯系,我們可對現代旅遊的本質屬性作這樣的概括:現代旅遊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現象的反映,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種消費形式。
1.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旅遊雖然是一項古老的社會活動,但在古代,卻只能局限在少數人和狹小范圍里進行。旅遊活動真正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發展變化的。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不斷更新,使長距離跨國旅遊和洲際旅遊成為可能。同時社會為廣大旅遊者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安全而便利的交通條件,舒適而完備的旅遊設施,以及由於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而有條件從物質生產部門分離出更多的社會勞動力來從事旅遊產業,為旅遊者提供系列全程服務。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們餘暇時間普遍增多,旅遊需求增大,旅遊大眾化就成為可能。只有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大眾性、國際性、持續性的旅遊活動才得以開展。現代旅遊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說明人類的旅遊活動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也只有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今天,具有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的大眾化的旅遊活動才可能出現。所以我們認為,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現代旅遊的崛起和發展。
2.現代旅遊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從廣義上講,現代社會文化是人類在現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就是精神財富的總和。旅遊業既是文化性很高的經濟產業,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人類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歸結起來,不外乎是有關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兩大類活動,但兩者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在整個旅遊過程中,旅遊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得到精神享受,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質享受。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因此,旅遊者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實際都是社會文化活動。社會為旅遊者提供的旅遊客體,包括各種旅遊資源和各種設施設備及服務都富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都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Ⅱ 中國古代和近代一些歷史大事件、歷史重要人物、重要文化、旅遊文化等的相關知識分別有
歷史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完成統一。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通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629年,玄奘前往印度求佛經。
1405年,鄭和率60餘艘船隻,從劉家港出發,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務。
1662年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6月,英軍到達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開始。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規定割佔香港島。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
1856年,英法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於日本馬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1900年夏,八國聯軍侵華。(英、法、德、俄、美、日、意、奧)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這一年是戊戌年,史稱「戊戌變法」
189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904年,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廣泛建立。
1905年,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成員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任總理。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金兆龍率隊提前起義。第二天,起義軍佔領武漢三鎮,取得勝利。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北大等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要求懲辦賣國賊;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全國各地的學生紛紛響應;6月初,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斗爭的中心轉到上海。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1928年上半年逐漸建立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1935年1月,遵義會議。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吳起鎮,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本炸毀柳條湖段路軌,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佔領沈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張楊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向駐守北平西南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台兒庄戰役: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台兒庄阻擊日軍,殲敵一萬多人。這是自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所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00多個團,在華北2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史稱「百團大戰」。殲敵4萬多人,破壞交通線2000多千米。
1945年8月底—10月10日,重慶談判。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簽訂《雙十協定》。
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下達進軍令,百萬大軍從湖口到江陰分三路渡江作戰,國民黨的長江防線頃刻崩潰。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垮台。
重要人物:洪秀全,楊秀清,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張謇,林則徐,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閻錫山,魯迅,老舍,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