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官網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官網

發布時間: 2020-12-07 16:29:34

㈠ 荊州古城簡介

一、歷史沿革: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鍾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區。

二、地區位置: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裹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佔78.7%,丘陵低山區佔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 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三、人口民族:
荊州市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市之一。
全市總人口642.1萬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總人口的10.7%。全市城鎮人口超過200萬人,占總人口33.0%。中心城區面積 54平方公里,人口75萬。

四、歷史文化:
荊州人傑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越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鍾,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台。
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8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
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五、經濟發展:
荊州是一座充滿商機的城市。
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一;近代,荊州又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河港口城市,荊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就與重慶、杭州、蘇州一起被定為通商口岸。
今天的荊州市,地處中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獨特。為全國「四大增長極」十字軸線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為1000公里左右。荊州市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和輕紡、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

六、旅遊:
荊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荊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文化旅遊、生態旅遊蔚為大觀。全市旅遊景點呈現「一城三片」的格局。「一城」即聞名遐邇的荊州古城,其中紀南城、關公廟、章華寺、烏林古城場、華容道等人文景觀經久不衰,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西漢古屍等國家一級文物近300件(套)。中心城區的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沙隆達廣場、凱樂大劇院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三片」即近年來新建開發的松滋氵危水風景區、洪湖漁家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荊州境內山育水秀,湖泊縱橫,是典型的水鄉園林城市,自然生態景觀令人流連忘返。「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洪湖的瞿家灣、周老咀等湘鄂革命根據地舊址已被列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綠、美」的水鄉園林城市風光、「高、大、特」的現代建築群與歷史文化名城風韻交相輝映,使古城荊州煥發出新的光彩。

七、地勢地貌:
荊州市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於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橋、斯家場和荊州區的川店、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對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於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錯、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幹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由於長江幹流河道的不斷淤積,造成了荊江段的「懸河」。

八、歷史上的荊州: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漢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於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的一部分;漢末以後轄境漸小。東晉定治江陵(現屬湖北),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明清置府,後廢。
東漢州名。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九、旅遊景點:
1、古城牆:《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遊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2、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該館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 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絕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這些稀世珍寶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遊觀光的「第一窗戶」。
a、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屍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早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該男屍在地下埋葬2000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於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於缺氧和恆溫的穩定環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屍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致、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
b、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綉,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艷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像,密於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
c、荊州博物館發掘出土戰國、秦漢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館。古代漆器,品種繁多,就胎質而言,有木質、陶胎和夾麻胎3種;從用途講,有多種飲食器具,如各種盛酒器具;有娛樂器材如琴瑟;有兵器如木質盾牌;還有避邪之物如鎮墓獸等。這些古代漆器在地下歷經2000多年完好保存下來,實屬難得;尤為珍貴的是陳列展出的200餘套古代漆器造型別致生動,構圖精巧明快,色彩亮麗如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寶中之寶。
d、楚樂展演是荊州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開發項目。楚國是歌史文化的沉澱與匯集。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饒有興味地觀賞蜀國名將關羽那重達百餘斤的青龍偃月刀和坐騎赤兔馬的專用大石槽及傳說中曹操的特大行軍鍋,而且還可盡情地領略欣賞開元觀內我國古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3、鐵女寺:位於古城內江陵中學西側一小巷深處,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據傳該寺的修建與一段辛酸感人的傳說有關。
相傳唐代荊州有位分管冶鐵的官史孫坤,家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兒,其上司垂涎甚久,欲霸為妾。孫鐵官及二女不從,於是其上司惱羞成怒,借故加罪於孫鐵官,使其鋃鐺入獄。二女聞之,心膽欲裂,憤起為父鳴冤,怎奈官官相護,申告無門。只有以死相抗 爭,雙雙投冶鐵爐而死,並化為兩尊血肉模糊的鐵女。此事震動朝野,感化帝王,孫鐵官終於無罪獲釋。眾鄉親憐恤二女捨身救父的義舉,遂自願籌資修建了鐵女寺。對此,明代遼王朱植藩封荊州時所撰《鐵女寺碑記》有詳細記述。
4、萬壽寶塔:矗立於萬里長江第一磯——荊江大堤觀音磯頭之上,系明朝第七代遼王朱憲火(節)藩封荊州時,於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歷時4載。它是湖北省又一處重要的古建築,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寶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層,樓閣式磚石仿木結構。塔基八角各有一漢白玉力士為砥柱。塔內一層正中有接引佛一尊,身高8米,肅然威嚴,塔體內外壁嵌佛龕,共有漢白玉坐佛87尊,神態各異,造型超絕逼真。部分塔磚燒制獨特,成正方形,圖文並茂,品類繁多,計有花卉磚、浮雕佛像磚、滿藏回蒙漢五種文字磚共2347塊。塔磚來自全國8省16個州府縣,均為各地信士所敬獻。塔身中空,內建石階,可盤旋而上至各層,每層向外洞開四門;依門俯瞰遠眺江流城廓美不勝收。塔頂為葫蘆形銅鑄鎏金,其上刻有《金剛經》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
萬壽寶塔與我國眾多寶塔相比,特色獨具的是:塔身深陷大堤堤面以下7.29米。這一奇特景象的形成,主要源於長江河床、水位在漫長歲月中逐漸抬高、荊州大堤隨之不斷加高所致。
萬壽寶塔建於荊江大堤之上,除了為皇帝祈壽的主旨外,另還有鎮鎖江流、降伏洪魔,保一方平安的寓意。數百年來,萬壽寶塔既是荊江兩岸飽經水患的歷史見證,又承載寄託了人們制服江流的美好願望。
1998年盛夏,荊江河段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觀音磯頭記載45.22米的超歷史最高水位線,舉世囑目,廣大軍民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響徹寰宇的抗洪凱歌。為了祭奠抗洪斗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1999年初,荊州市委、市政府在萬壽寶塔西側修建了荊州抗洪紀念碑亭。
寶塔所在的萬壽園,古樸典雅,竹木蒼翠。園內的臨江長廊、書法碑苑及奇石盆景匯展,與荊江磯頭、古塔長廊交相映襯,使這里「分外妖嬈」。尤其是盛夏,江風習習,蔭涼片片,這里更成為人們游覽憩息的「人間天堂」。
5、八嶺山:又稱龍山。這里風景優美,林木蔥郁,「縱嶺八道,蜿蜒若游龍」,因此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山中古墓密集,現已探明,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其中以楚墓居多。史載楚國有18位楚王、五代南平國五代帝王以及明代11個藩王均厚葬於山中。1988年,八嶺山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國家林業部批准八嶺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八嶺山古墓群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40多平方公里。山中古墓葬密集,現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餘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不少墓冢雄踞山頭,宛若山峰,構成了八嶺山的壯觀奇景。史載楚莊王墓在山中,前後陪葬有數十冢,皆列成行。明藩遼簡王及肅、靖、惠、恭、庄等諸多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頭冢、換帽台、落帽台、馬跑泉等勝跡。八嶺山現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喬木參天,茶海松濤,煙雲籠罩,兼有雄奇幽深之勝,故有"不到八嶺山,不算到荊州"之說。
八嶺山地處荊州城、紀南城、萬城三大古城之間,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每一座大型古冢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史書記載:「楚莊王葬於古龍山。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氣勢非凡。位於八嶺山中部的平頭冢亦為八嶺山特大封土堆古墓,相傳蜀國名將關羽得到青龍偃月寶刀後,欣喜若狂,躍身上馬,揮舞寶刀,當馬馳過此冢時,關羽興起,對准冢子上部平削一刀,此冢即成平頂,「平頭冢」因此得名。類似這樣與關羽生平業績有關的還有系馬冢、落帽冢等古墓葬。
該墓在歷史上雖多次被盜掘,但仍出土了100餘件珍貴文物,1988年始遼王墓對遊客開放。如今的遼王墓景區綠樹成蔭,古樸肅穆,與八嶺山森林公園的原始風貌交相輝映,這里已成為中外客人觀光游覽的新景點。
6、章華寺:相傳章華寺是在章華台的遺址上修建的,章華台,又稱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於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章華宮又有「細腰宮」之稱。後章華宮毀於兵亂,在章華台遺址上,元代修建章華寺,清代又重修。寺廟座東朝西,面積8790 平方米。廟宇建築宏偉,裝飾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一進山門,繞過荷共池,見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堂等主體建築。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寺院綠樹環繞,分外幽靜。寺內藏有清代皇室御賜《藏經》,及許多宮廷珍品,還有緬甸國王敬贈的兩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國以來歷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師靈骨。寺院有全國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銀杏樹等古跡。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章華寺高僧凈月被清廷封為四品大僧正和欽命方丈,管轄荊州、宜昌、恩施、鄖陽等地所有寺廟。從此,章華寺成為長江流域最有影響的寺廟之一。
章台寺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那時候,沙頭鎮還沒有形成。靈王本是靠著政變,殺死了自己的侄子而登上王座的,他纂權奪位的目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享樂。他大興土木,擴建宮室,等到他把一切都玩膩了,他又異想天開,在渚宮附近,倚江傍水之處,築了這章華寺,據《水經注》記載,台高十丈,寬五十丈,登台需要休息三天,因此又叫三休台,台上宮室亭榭,極其壯麗,台下以石頭砌成清水池。這座豪華宮殿,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楚靈王常洋洋得意地向各國使臣炫耀說:「貴國亦有此宮室之美乎?」
蘇東波的《渚宮》詩說:「當時楚人架宮殿,意思絕妙般與亻垂,飛樓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趙千娥眉」.說是「飛樓百尺」是一點也不誇張的。這楚靈王不但昏庸腐化,而且還有一個奇特的怪癖:特別愛好細腰,挑了幾千名細腰女子居於章華宮中日夜輪舞,供他玩樂,因此章華宮又叫細腰宮。腰粗的宮女被趕出宮做粗活或者加以囚禁,宮女和大臣們只得減食挨餓勒緊腰帶以求寵,結果餓死不少,後人有詩句說:「靈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夢澤》詩中表達了對宮女們的同情:
澤悲風動白茅,楚王葬盡滿城嬌。
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
夢靈王的荒淫導致了自己的滅亡,後來他的弟弟公子比發動政變,他逃到野外,求食不得,餓死於荒郊。後來有詩記靈王的結局:
茫茫衰草沒章華,因笑靈王昔好奢。
台土未乾歌管絕,可憐身入野人家。
以後,隨著七國爭雄,楚政崩潰,章華台也 荒廢了。蘇試描寫那荒蕪的情景是:「池空野迥樓閣小,唯有深竹藏狐狸。」
到了十四世紀,初的元朝泰定年間,在古章華台遺址上建了一座廟宇,初名章台寺,後改名章華寺。這章華寺規模宏大,廟貌雄偉,氣象肅穆,環境清幽。與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並稱為湖北三大叢林。寺的主體建築有大雄室殿、天主殿、韋馱殿、財神殿、藏經樓等。每一重都是畫棟雕梁、盤龍據虎、翠彩軒翔、金碧掩映。

㈡ 湖北荊州有哪些景區

荊州市十大旅遊景點

1、荊州博物館AAAA

石首南嶽山,原名龍蓋山,乃道教名山,古綉林十景之一,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南嶽山狀似龍蟠寶蓋,故名。今名南嶽山,山底有一湖,即山底湖。東西向有岳陽經石首至公安二級省道,南北向有秦市經石首至黃石二級省道。距荊州古城(沙市)約118公里。是綜合型城市森林公園。南嶽山森林公園總面積94.8公頃,由筆架山、馬鞍山、南嶽山和山底湖組成,其中南嶽山主峰海拔141.7米。園內三山挺拔,一水環抱,山水相依,雄秀兼具,是長江中游荊江平原和洞庭湖北部一帶少有的山地景觀,是難得的城市森林和山水佳景。由於南嶽山是鄂南湘北著名的道教勝地,故又被譽為「小南嶽」、「小武當」。南嶽山森林公園既是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的重要場所,又是森林游覽、宗教觀光、健身休閑的理想勝地。主要景觀有:情人岩、仙人洞、李衛公祠、抗日戰爭遺址、曬經石、祖師殿、三元宮、關帝廟等。現南嶽廟已修葺一新,蒼松籠煙,翠竹拂風,朱英綴錦,奇石傍徑,景色十分幽麗……[詳細]

㈢ 湖北:人口最多的五大城市,哪個最美麗

據湖北省統計局及下轄各市統計局數據整理,2016年湖北省常住人口數量為5851.5萬人,其中武漢市常住人口1060.77萬人,是湖北省唯一一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黃岡、荊州、襄陽3個市的常住人口超過500萬,孝感和宜昌的常住人口也超過了400萬,常住人口最少的是神龍架林區,常住人口僅為7.68萬人。排名前五的城市風景各有所長,都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距今3500年歷史的盤龍城遺址和距今2000多年歷史。著名景點:東湖、黃鶴樓、木蘭天池、漢口租界、歸元寺、歡樂谷、漢口江灘等。

黃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著名景點:東坡赤壁、青雲塔、遺愛湖、橫崗山、龜峰山、天堂寨、五祖寺等。

荊州歷史厚重、文化燦爛,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2700多年。著名景點:荊州古城、熊家冢、關公廟、章華寺、洪湖、洈水風景區等。

襄陽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著名景點:古隆中、襄陽城、中國漢城、鹿門寺、水鏡庄、春秋寨等。

孝感地處於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江之東,與湖北省會城市武漢接壤,與武漢城市資源共享。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著名景點:雙峰山風景區,白兆山風景區, 湯池溫泉,觀音湖等。

㈣ 跪求三國時期的三國文化,還有荊州地區的三國文化

「三國時代」有兩個定義,狹義的三國時代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但狹義的三國時期用於排三國大事年表,或考試。曹操、關羽、龐統、周瑜、呂蒙等不在狹義的三國時代之列。而《三國演義》《三國志》中的三國時代是廣義上的,廣義上的三國時代可以理解為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後軍閥割據劉氏集團、曹氏集團、孫氏集團及與其相關的漢末軍閥的集團斗爭到司馬炎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的時代。廣義上的三國才是三國文化的研究主體。

2發展史編輯
1. 魏吳兩國政府設置太史這一官職,記載了魏吳兩國的歷史。蜀國可能未設置史官。
2. 在晉朝統一後,史學家陳壽根據魏吳兩國史書的記載,根據自己收集的大量資料把這段歷史編成《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稱《三國志》,這是「三國」第一次作為專有名詞出現。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陳壽敘事簡略,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這就導致了《三國志》雖然比較真實,但不夠完整。
3.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漢晉春秋》也是一本很好的寫三國歷史的史書。
4. 南朝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裴松之為之作補注。這時有關三國的資料已經很多了。為了注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三國志》的三倍。裴松之把認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來而不評說,認為可靠說明道理。所以後人讀《三國志》必讀裴注。
5. 南朝宋時期上層人事劉義慶作《世說新語》,著重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
6.隋煬帝時已有曹瞞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水上雜戲。
7. 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以看到,當時已用三國人物作為笑謔的材料。
8. 評書的前身叫做說話,在宋朝出現,當時說三分是比較流行的。說三分的藝人掙得應該比別的說話藝人掙得多。
9. 元朝時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三國的話本《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同時出現了很多很多有關三國的劇本。
10. 元末明初中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羅貫中在上述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受百姓歡迎的著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出現以來人們對三國文化的研究不斷重視,深入。
11.三國故事和人物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並對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諸國產生巨大影響。且誕生了許多與三國相關成語和歇後語,如望梅止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12. 在當代三國游戲(硬碟游戲如《三國志》系列《三國群英傳》系列,網路游戲如《QQ三國》《三國策》)、三國惡搞作品(包括文學作品如《水煮三國》,動漫影視作品如《Q版三國》)不斷更新換代。
13. 近年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欄目推出了「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同時出版了相關的圖書資料,備受關注。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品三國」的系列節目中以自己的視角解讀三國人物,將三國文化推向廣大群眾。

荊州與三國歷史文化

提起三國,使人想到荊州;說到荊州,又使人想起三國。三國與荊州這一文化現象反映出荊州與三國的關系不同於一般,反映出荊州與三國歷史文化的深厚源緣。
在三國時代,荊州是三國爭奪的焦點,荊州之爭是決定國家分、合命運的關鍵。從三國形成之初到國家重新統一之時,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三國爭奪一直沒有停息,荊州之爭的情勢在很大程度上關繫到三方力量的消長和三國歷史的進程。一些膾灸人口的三國故事,諸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 呂蒙襲荊州等等,都發生在荊州;三國時期涉及三分形勢形成與發展、變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及關羽北攻襄樊失荊州等,也都以荊州為中心舞台。藝術地再現三國歷史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大量篇幅生動描繪了三國荊州之爭,全書 120 回,計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間接寫到荊州。三國與荊州如此緊緊相連。說明研究三國歷史文化、研究《三國演義》都不能不研究荊州,從而透過這個窗口去觀察、分析那個歷史年代蔚為壯觀的社會畫卷,觸摸那個年代的思想文化脈搏。
一、 荊州是三國歷史的縮影,一部三國歷史,也可以看作荊州之爭的歷史
三國與荊州的特殊關系,是由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形成的,也跟荊州在當時所處的重要地位分不開。而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激烈爭奪,則是構成這種特殊關系的基本因素。
漢代荊州,地跨大江南北,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發達,戰略地位又十分重要。所以魯肅稱之為「帝王之資」,諸葛亮稱之為「用武之國」。漢末劉表據荊州,經一十九年苦心經營,南據江陵,北守襄陽,「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單集中在江陵的大小戰船即有一千多艘,軍事實力相當強大,是當時一大割據勢力。但劉表才略有限,坐保江漢,實際上不可能保住。曹操、劉備、孫權,正是看到荊州的極端重要,看到劉表據有荊州而不能自保的弱處,才都對荊州虎視耽耽,把攫取荊州作為他們發展自己勢力、爭奪天下的重要目標。
曹、劉、孫全面展開荊州之爭,正值國家處於繼續分裂還是走向統一的重要歷史關頭。漢末自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開始天下大亂,經獻帝初干元年(公元190年)的董卓之亂,進入軍閥割據混戰、漢室名存實亡的國家分裂時期。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前,曹操經多年征戰已基本統一北方。赤壁之戰的成敗,直接關繫到國家分、合的命運。而赤壁之戰本身,正是在曹、劉、孫爭荊州的基礎上發生的。
曹操懷著「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宏願,本想早日南征,以求統一全國,只是因為北方尚未平定,一時無暇南顧。袁曹官渡之戰後,曹操於公元203 年一度興兵南征劉表,但在途中又改道北上,聽從謀士荀攸、郭嘉之言,繼續掃除袁紹父子殘余勢力,並遠征烏桓。待到北方基本平定,隨即揮師南下。東吳孫權,於公元200年繼其兄孫策成為江東之主後,與魯肅密議爭霸之策,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作為「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基本方略。荊州位於東吳上游,是東吳立國的屏障,孫權與荊州劉表又有殺父之仇,早在公元203年、207年和208春,孫權已接連三次大舉進攻劉表江夏太守黃祖,打響爭荊州的前奏曲。劉備當時尚未成為一方勢力,公元201年被曹操打敗到荊州依附劉表後,劉表不加重用,無權無勢,但他雄心常在。韜光養晦,不露鋒芒,專以結交名士,爭取

2
人心,一直在暗中經營荊州,蓄勢待發。經公元207年冬三顧隆中,諸葛亮為其分析天下形勢,提出跨有荊(州)、益(州)以圖天下的基本方略,進而將荊州視作其立足發展的基地。曹、劉、孫從他們爭天下的戰略出發,都把據有荊州作為實現他們政治目標的關鍵,荊州必然成為他們激烈爭奪的焦點。
公元208年秋八月,曹操南取荊州,揭開了三國荊州之爭的序幕。與此同時,也由這次荊州之爭,揭開了三分形勢的序幕。正是由於曹操南取荊州,迫使劉備與孫權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曹操,引發了奠定三分形勢的赤壁之戰。
當曹操引兵南征荊州之時,劉表發病身亡,其子劉琮舉州投降曹操,劉備成了曹操南取荊州的主要對手,雙方展開了進駐江陵之爭。劉備由樊城撤向江陵,曹操親率輕騎連夜追趕,生恐江陵落到劉備手裡。也正是在劉表病亡之時,孫權根據魯肅建議,派魯肅前往荊州以吊喪為名察看動靜,以便採取相應對策。魯肅在出使途中得知曹操已南下、劉琮已降曹,就直接去見南撤之中的劉備,在當陽長坂把劉備找到。其時劉備已被曹操打敗,魯肅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諸葛亮隨後也赴東吳游說孫權與劉備一起抗曹,不久便展開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它是曹、劉、孫爭荊州的延伸,是他們爭荊州、爭天下的產物。
曹操南取荊州,本指望就此一舉平定南方,完成統一大業.當時南方重要割據勢力,主要是東吳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這三大割據勢力又以劉表勢力最強。南取荊州,再東征孫權,西伐劉璋,就很可能一舉平定天下。不想取荊州遇到孫、劉聯盟的頑強抵抗,赤壁一戰遭受慘重失敗,不但失去統一全國的極好機會,而且由此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本形勢,這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從荊州之爭來說,則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它在三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赤壁之戰後,曹操留下人馬守衛江陵、襄陽等地,聯軍乘勝追擊,重點進攻南郡首府江陵,繼續展開荊州之爭,結果曹、劉、孫三分荊州。標志著三分形勢基本形成。曹、劉、孫三分荊州,特別是210 年劉備從東吳借到荊州(以江陵為中心的南郡),是形成三分形勢的關鍵。由於借荊州,劉備集團才真正成為一方重要勢力。借荊州本身,實質也是爭荊州的一種方式而已。
曹、劉、孫三分荊州,相互接壤,磨擦不斷,荊州之爭進而加劇,斗爭也變得復雜起來。這時的荊州之爭,既反映在孫、劉共同對付曹操上,又反映在孫、劉聯盟內部。孫權借出荊州本非所願,不過是一時權宜之計,急欲劉備早日歸還,而劉備借荊州本是不想歸還的,這就使聯盟內部矛盾上升,雙方明爭暗鬥日趨尖銳,最後導致聯盟破裂,孫權暗中結好曹操,與曹操共同對付關羽。當公元219年關羽北攻襄樊時,呂蒙一舉襲取了荊州,關羽則因失掉荊州而被擒斬首。
關羽失荊州,是繼赤壁之戰後三國荊州之爭的又一重要事件。這次事件,使劉備集團跨有荊、益以圖天下的既定方略落空,從此偏於西蜀一隅,實際已無力問鼎中原,再與曹魏爭奪天下;東吳孫權,則有了立國的屏障。有了對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控制權,為建立吳國奠定了基礎;對曹魏來說。也因關羽失荊州而加快了廢漢稱帝的步伐。使歷史由此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關羽於219年冬十二月失荊州遇害後,曹操於220年春即病亡,曹丕一繼位,很快廢漢稱帝,正式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號漢(蜀漢);同年,孫權由曹丕封

3
為吳王,222年建元黃武,三國正式形成。
按赤壁之戰後三國形成之際的形勢,本來對劉備集團最為有利,從當時荊州情勢看,三方勢力也數關羽最強,構成了對曹魏的最大威脅。關羽北攻襄樊,「威震華夏」,迫使曹操商議遷都,就直接威脅到曹魏的心臟。由於失荊州,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勢力消失,曹丕也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稱帝了。所以,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勢,那麼,關羽失荊州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使三國勢力范圍從此基本定型。劉備稱帝後,雖曾興傾國之兵前來奪取荊州,但只是使蜀國再遭重創,未能改變這個基本格局。
三國格局基本定型後的荊州之爭,除222年吳、蜀夷陵之戰外,主要表現在魏、吳之間。孫權受封吳王後,曹丕要求孫權送其太子孫登入朝,作為人質。孫權借故推辭,不願真心臣服於魏,轉而與蜀國修復舊好。曹丕遂於公元222年農歷十月(夷陵之戰後三個月)出動三路大軍伐吳,夏侯尚等以重兵圍攻江陵、自223年正月至六月。圍攻六個月不克而返。接著,魏國又於224年、225年再次伐吳,也都無獲而返,曹丕便在226年夏帶著深深的遺憾病故了。荊州局勢基本穩定後、孫權於229年存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曹丕之後,魏、吳荊州之爭雖然仍在繼續,但主要戰事發生在魏、蜀之間。公元263年蜀國滅亡後,司馬炎不久廢魏稱帝,建立晉國。晉初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荊州之爭在軍事上相對於靜。公元280年,晉國出動六路大軍伐吳,荊州又成為滅吳之役的重點。當大將軍杜預率十萬大軍攻克荊州後.吳國很快土崩瓦解。三國時代荊州之爭的最後一爭,揭開了國家重又實現統一的一頁。
綜觀漢末三國時期,從三分天下列歸於一統,都跟荊州之爭緊緊相關。一部三國歷史,從分、合的意義上講,也可以看作荊州之爭的歷史。
二、荊州是三國文化的殿堂,從這個殿堂,可以感受到三國文化的無窮魅力
三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社會激劇震盪的大變動時代。亂世出英雄,變革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荊州作為三國爭奪的焦點,也就成了群雄角逐的舞台,成了三國傑出人才重點較量的場所,在接連不斷的角逐,較量中,他們的政治抱負,他們的價值取向,他們的思想品格,他們的智謀韜略,都在荊州這個舞台上充分顯現,至今栩栩如生地浮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從中受到啟迪,得到教益,從而顯示出三國文化的無窮魅力。
在三國荊州之爭中,作為當時三個政治集團的代表人物曹操、劉備、孫權,都親臨荊州,角逐雌雄,以圖結束戰亂,實現國家統一。他們的理想、抱負能否實現,他們事業興衰成敗的結局如何,都在荊州這個大舞台經受檢驗,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歷史啟迪。曹操取荊州得而復失,統一大業功虧一簣,失荊州而失天下的教訓至為深刻。劉備借荊州而有立是發展之地,也因借荊州有借無還而最終失掉荊州,使興復漢室的理想化為泡影,其成也荊州、敗也荊州的教訓也足以令人記取。孫權借出荊州本為鞏固吳、蜀聯盟,與劉備共同對付曹操,其後卻又因此而撕毀聯盟,結好曹操,與曹操共同對付關羽,獲利最豐。政治風雲的變幻說明:一個政治集團的基本利益,是左右其方針政策的關鍵所在;聯合與斗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高屋建瓴分析與把握形勢,善於從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聯合與斗爭的正確策略,方能爭取主動,防患未然,立於不敗之地。三國荊州之爭所體現的古代三角政治斗爭的一些基本規律和特點,是三國文化留給後世一筆可貴的政治財富。

4

作為群雄角逐舞台,當時魏、蜀、吳的主要文官武將,都紛紛在荊州登台亮相,鬥智斗勇,展開全方位的較量。他們的智謀韜略,他們的思想品格,是體現三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魯肅、諸葛亮赤壁之戰前對荊州、對天下形勢的深邃分析和論說,既建獨斷之明又十分相似,閃爍著智者的光芒,堪稱三國戰略家的雙璧,他們的遠見卓識全在於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分析與判斷;而他們倆在曹操南下的歷史關頭所作的成功外交斡旋,則是促成孫、劉聯合抗曹的關鍵,可見外交勝於雄兵。除諸葛亮、魯肅之外的文武將領,如關羽、張飛、趙雲、周瑜、呂蒙、陸遜、朱然、曹仁、徐晃、夏侯尚等等,也都在荊州之爭中展示了他們各自的風采。若從成敗的天平衡量,大凡憑借勇力逞強的統帥,往往只能逞強於一時,而有勇有謀的指揮者,才是最後的勝利者。關羽與呂蒙,就是這方面突出的典型。關羽大意失荊州,固然責任並非全都在關羽,但從智謀韜略和斗爭策略看,關羽顯然不能與呂蒙相比,這是關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羽與劉備、張飛,史稱「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人的關系不同尋常,在激烈的荊州之爭中,他們都因荊州的失落而先後喪生,實踐了他們生前「誓以共死」的諾言。劉備不顧群臣勸阻東征孫權,固然是為了奪回荊州,但也包含著與關羽「恿若兄弟」的道義成份與感情因素。正是因為「忿孫權之襲關羽,」劉備才不頤趙雲等人的極力勸諫一意孤行伐吳,「孫權遣書請和」亦「盛怒不許。」劉備本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結果遭到慘敗,致使羞忿交加,鬱郁病故,其中既有敗給白面書生陸遜之恥,也有連喪關、張兩個「恩若兄弟」的手足之悲,他的死也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劉、關、張之間這種「恩若兄弟」、「誓以共死』的強烈感情,經《三國演義》的突出渲染,升華為我國傳統文化所稱之為「義」的典型。一部《三國演義》,以劉、關、張「桃園結義」起始,以劉備集團為主線,所演之義主要就是「桃園結義」之義。荊州作為劉、關、張「誓以共死」踐約之地和「桃園結義」歸宿之所,是從義這個角度去探視三國文化的獨特窗口。
劉、關、張之間作為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義,又主要體現在關羽身上,並成為關羽文化的核心內容。由三國文化所衍生的關羽文化現象,是三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熔鑄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荊州所蘊含的三國文化的一大特色。荊州是關羽鎮守達十年之地,是他一生事業的亮點,也是他為之喪身而悲切之所。失荊州被擒斬首的悲劇結局,正是關羽身後被尊奉、神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失荊州,就不可能有身後無比榮耀的關羽;沒有失荊州,也不可能有關羽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忠義」化身的關羽,不僅在封建社會很長時期與文聖孔子並起並坐,而且在當今仍有一定影響。在海外華人社會中,關羽文化被視作弘揚中華文化的象徵,成為連結海內外炎黃後裔中華情結的橋梁和紐帶。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關羽尊神迎合一些人求富盼安的心態,正堂而皇之地在幹家萬戶入室登堂,成為人們所祈求的財神爺和保護神。就關羽文化所蘊含的忠義內涵而言,除去其封建性的消極因素,今天也仍有現實的社會價值。荊州作為關羽文化孕育之地,是關羽文化真正的故鄉,其他地方是不能取代的,也是無法取代的。
由三國時代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形成的三國文化,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它既包括那個時代的人民群眾對結束戰亂、追求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又包括那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理念、思想道德觀念以及人們的價值取向、智慧才能和社會創造力等各個方面,其基本核心是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所有這些,主要通過三國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來體現。荊州作為三國爭奪的焦點和群雄角逐的舞台,無疑是三國文化的集中凝聚之所,堪稱三國文化的瑰麗殿堂。由於長久以來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其他各類三國題材文化產品和民間文學的大量涌現

5
和傳播,使三國文化的思想內涵在歷史土壤的基礎上進而擴展,其影響也更加廣泛深遠,從而也更加顯示出荊州這個三國文化殿堂的價值。
三、荊州是三國風物的勝地,多姿多彩的三國風物畫卷,是三國歷史文化的生動見證
三國時代的如雷金鼓雖然在歷史前進的腳步聲中早已遠去,但留下的斑斑蹤影今天依然可以尋覓。在荊州,在這個著名的三國故地,至今留存著特有的眾多三國風物勝跡,成為荊州的一大文化特色,成為三國歷史文化的生動見證。
古城荊州,就是三國歷史文化最好的見證。當初三國鏖兵的陣陣戰鼓,就響徹在這里;一些著名的三國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它是我國南方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原先,學術界對漢代江陵城(亦即荊州城)的地望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近年通過對荊州古城牆的考古發掘證實,漢末三國時期的荊州城,就是現荊州城所在地。在今荊州城城腳深處晉代城腳遺物的下層,就疊壓著漢末三國時期蜀、吳荊州城城腳。這一重要考古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荊州古城的文化內涵,使一些三國歷史故事更加真切感人,更加生動傳神。
荊州古城作為名副其實的三國故城,本身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三國風物瑰寶。它與城內外眾多三國遺跡和風物名勝交相輝映,構成了荊州所特有的三國文化風采。這些風物勝跡,有的源於歷史,有的出自《三國演義》,有的來自民間傳說,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物和新建的三國文化旅遊景點。從荊州古城到城內外的劉備公安門、關羽點將台、刮骨療毒故地、張飛一擔土、諸葛孔明橋,從市區的紀念性建築物關廟、春秋閣到新建旅遊景點三國公園,從市區以外洪湖烏林赤壁大戰時古戰場到監利境內曹操敗走的華容道,從石首綉林長江邊的劉郎浦、孫夫人望夫台、照影橋到公安油江口劉備大本營故地、孫夫人城等等,總計有三十多處,皆各具特色,令人流連忘返,構成了一幅瑰麗多彩的三國風物畫卷,使這一著名三國勝地成為海內外遊客慕往的旅遊熱點。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如今已成為開發荊州特色旅遊產業和發展荊州經濟的一個戰略重點,其前景十分可觀。
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今的三國風物看,荊州所蘊含的深厚三國歷史文化積淀,可謂得天獨厚,無以倫比。荊州不愧是三國歷史文化的寶庫,它理所當然應是研究三國歷史文化、研究《三國演義》的中心。荊州市《三國演義》研究會的成立,無疑會對這方面的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㈤ 湖北荊州有何歷史背景

荊州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三國歷史以荊州為核心展開,證明了荊州在三國歷史文化中所處的核心地位。《三國演義》洋洋灑灑120回,有72回涉及荊州,其很多故事都是圍繞荊州展開的。圍繞流傳千古的「借荊州、守荊州、襲荊州、失荊州」所展開的經典故事,一直是戲曲歌舞的熱門題材,也是散落於民間津津樂道的美談。所以有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之譽。
在歷史遺跡、遺址和文物遺存方面,荊州市轄二區六縣市的境內遺存著大量的三國遺跡,構成了荊州特有的三國風物畫卷,有歷史把荊州造就成了最能感受到三國文化的旅遊勝地。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古城為三國故城,是漢末三國時期的荊州城所在地,關羽在此鎮守十年。可以說是目前發現的三國時期遺址與文物上的精萃。
古城內外三國遺跡遍布,關帝廟、三國公園、得勝街與洗馬池、點將台與拍馬山、馬跑泉與落帽冢、張飛一擔土、關公刮骨療毒地、春秋閣等等。

㈥ 誰知道荊州古城文化

一、歷史沿革: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鍾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區。

二、地區位置: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裹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佔78.7%,丘陵低山區佔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 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三、人口民族:
荊州市是湖北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市之一。
全市總人口642.1萬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總人口的10.7%。全市城鎮人口超過200萬人,占總人口33.0%。中心城區面積 54平方公里,人口75萬。

四、歷史文化:
荊州人傑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越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鍾,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台。
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8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
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五、經濟發展:
荊州是一座充滿商機的城市。
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一;近代,荊州又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河港口城市,荊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就與重慶、杭州、蘇州一起被定為通商口岸。
今天的荊州市,地處中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獨特。為全國「四大增長極」十字軸線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為1000公里左右。荊州市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和輕紡、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

六、旅遊:
荊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荊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文化旅遊、生態旅遊蔚為大觀。全市旅遊景點呈現「一城三片」的格局。「一城」即聞名遐邇的荊州古城,其中紀南城、關公廟、章華寺、烏林古城場、華容道等人文景觀經久不衰,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西漢古屍等國家一級文物近300件(套)。中心城區的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沙隆達廣場、凱樂大劇院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三片」即近年來新建開發的松滋氵危水風景區、洪湖漁家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荊州境內山育水秀,湖泊縱橫,是典型的水鄉園林城市,自然生態景觀令人流連忘返。「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洪湖的瞿家灣、周老咀等湘鄂革命根據地舊址已被列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綠、美」的水鄉園林城市風光、「高、大、特」的現代建築群與歷史文化名城風韻交相輝映,使古城荊州煥發出新的光彩。

七、地勢地貌:
荊州市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於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橋、斯家場和荊州區的川店、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對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於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錯、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幹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由於長江幹流河道的不斷淤積,造成了荊江段的「懸河」。

八、歷史上的荊州: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漢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於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的一部分;漢末以後轄境漸小。東晉定治江陵(現屬湖北),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明清置府,後廢。
東漢州名。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九、旅遊景點:
1、古城牆:《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遊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2、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該館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 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絕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這些稀世珍寶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遊觀光的「第一窗戶」。
a、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屍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早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該男屍在地下埋葬2000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於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於缺氧和恆溫的穩定環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屍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致、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
b、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綉,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艷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像,密於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
c、荊州博物館發掘出土戰國、秦漢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館。古代漆器,品種繁多,就胎質而言,有木質、陶胎和夾麻胎3種;從用途講,有多種飲食器具,如各種盛酒器具;有娛樂器材如琴瑟;有兵器如木質盾牌;還有避邪之物如鎮墓獸等。這些古代漆器在地下歷經2000多年完好保存下來,實屬難得;尤為珍貴的是陳列展出的200餘套古代漆器造型別致生動,構圖精巧明快,色彩亮麗如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寶中之寶。
d、楚樂展演是荊州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開發項目。楚國是歌史文化的沉澱與匯集。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饒有興味地觀賞蜀國名將關羽那重達百餘斤的青龍偃月刀和坐騎赤兔馬的專用大石槽及傳說中曹操的特大行軍鍋,而且還可盡情地領略欣賞開元觀內我國古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3、鐵女寺:位於古城內江陵中學西側一小巷深處,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據傳該寺的修建與一段辛酸感人的傳說有關。
相傳唐代荊州有位分管冶鐵的官史孫坤,家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兒,其上司垂涎甚久,欲霸為妾。孫鐵官及二女不從,於是其上司惱羞成怒,借故加罪於孫鐵官,使其鋃鐺入獄。二女聞之,心膽欲裂,憤起為父鳴冤,怎奈官官相護,申告無門。只有以死相抗 爭,雙雙投冶鐵爐而死,並化為兩尊血肉模糊的鐵女。此事震動朝野,感化帝王,孫鐵官終於無罪獲釋。眾鄉親憐恤二女捨身救父的義舉,遂自願籌資修建了鐵女寺。對此,明代遼王朱植藩封荊州時所撰《鐵女寺碑記》有詳細記述。
4、萬壽寶塔:矗立於萬里長江第一磯——荊江大堤觀音磯頭之上,系明朝第七代遼王朱憲火(節)藩封荊州時,於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歷時4載。它是湖北省又一處重要的古建築,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寶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層,樓閣式磚石仿木結構。塔基八角各有一漢白玉力士為砥柱。塔內一層正中有接引佛一尊,身高8米,肅然威嚴,塔體內外壁嵌佛龕,共有漢白玉坐佛87尊,神態各異,造型超絕逼真。部分塔磚燒制獨特,成正方形,圖文並茂,品類繁多,計有花卉磚、浮雕佛像磚、滿藏回蒙漢五種文字磚共2347塊。塔磚來自全國8省16個州府縣,均為各地信士所敬獻。塔身中空,內建石階,可盤旋而上至各層,每層向外洞開四門;依門俯瞰遠眺江流城廓美不勝收。塔頂為葫蘆形銅鑄鎏金,其上刻有《金剛經》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
萬壽寶塔與我國眾多寶塔相比,特色獨具的是:塔身深陷大堤堤面以下7.29米。這一奇特景象的形成,主要源於長江河床、水位在漫長歲月中逐漸抬高、荊州大堤隨之不斷加高所致。
萬壽寶塔建於荊江大堤之上,除了為皇帝祈壽的主旨外,另還有鎮鎖江流、降伏洪魔,保一方平安的寓意。數百年來,萬壽寶塔既是荊江兩岸飽經水患的歷史見證,又承載寄託了人們制服江流的美好願望。
1998年盛夏,荊江河段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觀音磯頭記載45.22米的超歷史最高水位線,舉世囑目,廣大軍民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響徹寰宇的抗洪凱歌。為了祭奠抗洪斗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1999年初,荊州市委、市政府在萬壽寶塔西側修建了荊州抗洪紀念碑亭。
寶塔所在的萬壽園,古樸典雅,竹木蒼翠。園內的臨江長廊、書法碑苑及奇石盆景匯展,與荊江磯頭、古塔長廊交相映襯,使這里「分外妖嬈」。尤其是盛夏,江風習習,蔭涼片片,這里更成為人們游覽憩息的「人間天堂」。
5、八嶺山:又稱龍山。這里風景優美,林木蔥郁,「縱嶺八道,蜿蜒若游龍」,因此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山中古墓密集,現已探明,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其中以楚墓居多。史載楚國有18位楚王、五代南平國五代帝王以及明代11個藩王均厚葬於山中。1988年,八嶺山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國家林業部批准八嶺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八嶺山古墓群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40多平方公里。山中古墓葬密集,現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餘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不少墓冢雄踞山頭,宛若山峰,構成了八嶺山的壯觀奇景。史載楚莊王墓在山中,前後陪葬有數十冢,皆列成行。明藩遼簡王及肅、靖、惠、恭、庄等諸多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頭冢、換帽台、落帽台、馬跑泉等勝跡。八嶺山現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喬木參天,茶海松濤,煙雲籠罩,兼有雄奇幽深之勝,故有"不到八嶺山,不算到荊州"之說。
八嶺山地處荊州城、紀南城、萬城三大古城之間,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每一座大型古冢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史書記載:「楚莊王葬於古龍山。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氣勢非凡。位於八嶺山中部的平頭冢亦為八嶺山特大封土堆古墓,相傳蜀國名將關羽得到青龍偃月寶刀後,欣喜若狂,躍身上馬,揮舞寶刀,當馬馳過此冢時,關羽興起,對准冢子上部平削一刀,此冢即成平頂,「平頭冢」因此得名。類似這樣與關羽生平業績有關的還有系馬冢、落帽冢等古墓葬。

㈦ 荊州為何被譽為歷史文化名城

又稱江陵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里。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城牆四周原有東門(迎賓門)、小東門(公安門、水門)、北門(拱極門)、小北門(遠安門)、西門(安瀾門)、南門(南紀門)6座城門,除小東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瓮城,建國後,又新開3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瓮城,原來6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等,其中以曲江樓和景龍樓最為出名。
荊州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鍾,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吳國名將伍子胥、楚國名士申包胥、元末起義首領陳友諒、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明朝第一相張居正、著名文學家「三袁(明代後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並稱)」等。

㈧ 荊州古城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下表圖是荊州古城某歷史景點

解:(1)中位數是120;眾數是100;平均數是
1/7(100+120+100+100+160+230+240)=150(人).
分析數據可得到:雙休日參觀人數和平時參觀人數的和相差110;有三天參觀的人數相等.

(2)兩團人數之和是120人,乙團隊人數0<120-x≤50,解得70≤x<120,
①W與x的函數關系式是:W=6x+8(120-x)即W=-2x+960(70≤x≤100);
或W=4x+8(120-x)即W=-4x+960(100<x<120).
②兩團的合起來購票是120×4=480元,
當甲團有70人時,乙團有50人時,此時節約的最多,節約了70×6+50×8-480=340元.
兩團合起來購票比分開購票最多可節約340元.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