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生態旅遊發展概況
① 列舉出江蘇省的主要旅遊景點及其概況
江蘇省:簡稱「蘇」,意為草木繁茂,魚米豐盛,歷來是我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通江達海,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因其境內原有「江寧」、「蘇州」兩府,故取其首字而稱「江蘇」。江蘇山明水秀,名勝古跡遍布大江南北。省內以長江、大運河、太湖、海濱為主的風光,構成了「以水為主、以山水組合見勝」的獨特旅遊資源。江蘇自然景觀壯麗,山水相接水天一色,山、水、洞、泉,旅遊資源豐富。
1.蘇州: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基本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史跡名園」的獨特風貌。
2.周庄:周庄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初期的建築仍保存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及60餘個磚雕門樓。周庄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3.蘇州樂園:首期工程「水上世界」建成十年來,深受遊人青睞,已成為華東地區夏季旅遊之熱點;二期工程「歡樂世界」,集西方游樂場的活潑、壯觀和東方古典園林的安閑、寧靜、自然於一體,而今打造以「東方迪斯尼」之名馳譽全國,深入人心。
4.南京:「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歷史上先後有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之稱。古老悠久的文化遺產,現代文明的經濟都市,與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觀構成了南京獨特的園林城市風貌。
5.棲霞山: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棲霞古寺和楓葉,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6.無錫:無錫市別名梁溪,簡稱錫,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江蘇省東南部。無錫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里定居、生息。無錫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錫劇的誕生地。
7.三國城:中央電視台為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而建,內有「吳王宮」、「七星壇」等幾十個大型景點,推出了「劉備招親」、「草船借箭」,以及跑馬場、湖濱浴場等十大遊人參與的影視旅遊項目,是目前太湖影視城中最大的景區。
8.靈山大佛: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地靈形勝,為難得之佛國寶地。靈山大照壁可謂華夏第一壁,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背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
9.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中國首創的大規模影視拍攝和旅遊基地,它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唐城、三國城、水滸城。景區內有體現漢代風格的吳王宮、甘露寺、漢鼎、曹營水旱寨,體現宋代風格的皇宮、大相國寺、紫石街、清明上河街、水泊梁山,體現唐代風格御花園、沉香亭、華清池、唐宮等大規模古典建築群,還有「老北京四合院」、「舊上海一條街」等明清風格的建築景觀。
10.吳文化公園(無錫民俗村):國內由農民捐資創辦的第一座大型文化園林,是太湖風景區別具風趣的鄉野文化景觀。
11.太湖仙島:太湖仙島,展示著古老的道教文化和神話色彩,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區。有專供猴子棲息和表演猴藝的花果山、水簾洞、演藝場,還裝點著「神猴出世」、「齊天大聖牙旗」、「花果山石碣」,重現著名的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情景。
12.揚州:地處長江和淮河之間,在遠古時期這里就有古生物和古人類活動。隋代開通大運河後,揚州成為中國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國際交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揚州風光秀麗,人文薈萃,是中國政府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3.瘦西湖:它原來是一段自然河道,經過歷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園林,逐步發展而成。瘦西湖的美主要在於蜿蜒曲折,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築古樸多姿。行船其間,景色不斷變換,引人入勝。
14.文昌閣: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故名「文昌閣」。閣的底層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通,閣的第二三兩層四周虛窗,皆可輸轉。登樓四眺,遠近街景,盡收眼底。
15.淮安:淮安是江蘇新興的旅遊城市。按照旅遊資源的自然分布,全市初步形成了四個不同風格的旅遊景區,即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陰四區和漣水縣為中心的人文景區,以洪澤為中心的洪澤湖風景名勝區,以盱眙為中心的山水旅遊景區和以金湖為代表的農業生態觀光景區。
16.洪澤湖風景區: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古稱破釜塘。
17.天目湖:包括沙河和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天目湖湖水來源於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南山地區,湖岸蜿蜒曲折,湖內布滿大小島嶼
② 江蘇省有多少家生態旅遊示範區
好多吧,具體不是很清楚
③ 世界生態旅遊發展狀況如何
世界上,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映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信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保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保意識的增強,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向「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c)」情結,使自己融入自然,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境界。這種旅遊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④ 生態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裡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一) 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志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 。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系;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說紛紜。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⑤ 簡述江蘇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條件是什麼
(1)景點較多,旅遊資源豐富
(2)旅遊景點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3)靠近市場,與國際接軌。
(4)生態條件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