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狩獵文化旅遊
㈠ 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只剩20%的人會母語,沒有文字這個民族靠什麼傳承文化
據記載,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靠唱歌來傳承文化。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嘉蔭,有著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鄂倫春。在遠古時代,文字問世之前,人們或用結繩記事,或用甲骨刻圖載錄文明。而鄂倫春人卻是冰雪山川之上人人傳唱的民歌。
除此以外,鄂倫春人還有自己獨特的狩獵形式,他們以集體為單位狩獵,隨著狩獵工具的進步,並且長期的游獵生活,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漸漸地,他們將這些經驗都傳給子子孫孫,包括他們所唱的歌。不得不說,鄂倫春人是充滿智慧的民族,他們靠這些形式,把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下來
㈡ 曾經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如今依然還是狩獵為生嗎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地區人口最少的一個少數民族,而他們也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因為他們靠狩獵為生。後來因為改革開放,再加上全國禁止狩獵,所以鄂倫春族人的生活習慣全面的改變了,漸漸的轉向務農或者其他的勞作方式,甚至也會前往大城市打工。所以如今的鄂倫春族人已經不再以狩獵為生了。
鄂倫春族人雖然人口比較少,但是依然是我國少數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鄂倫春族人的經濟文化,宗教信仰方面,以及科學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所以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將鄂倫春族人的傳統風俗習慣延續下來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要努力的。
㈢ 如今一些少數民族依舊保留採集狩獵生計方式,究竟有哪些文化含義呢
就是有著年代的歷史見證,文化才能發展到現在。
㈣ 什麼民族是依靠騎鹿打獵為生
鄂倫春族分布於祖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那是一個富饒美麗的地方,並且世代居住著勇敢剽悍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族。莽莽的原始森林,沉寂秀美的草原,清幽的河川峽谷,哺育著勤勞勇敢的鄂倫春族兒女。過去,他們依靠一匹馬、一桿槍、一隻獵犬,一年四季追趕著樟狍、野鹿,游獵在遼闊的林海里,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現分主要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人口6900餘人.
「鄂倫春」是本民族自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使用馴鹿的人」,一種是「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族又稱為「瑪涅克爾」、「畢拉爾」、「滿琿」、「奇勒爾」等。主要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遜克、黑河、嘉蔭等地。清代文獻曾把鄂倫春族歸人「索倫部」,有時也稱之為「打牲部」。17世紀,鄂倫春族被編人滿洲八旗。黑龍江流域是鄂倫春族的歷史搖籃。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沙俄的入侵,迫使鄂倫春族南遷至大、小興安嶺。抗曰戰爭時期,曰本帝國主義實行滅絕種族的血腥統治,強迫鄂倫春族人吸食鴉片,喝烈性酒,並用他們做細菌試驗,使鄂倫春族人大量死亡,到抗戰勝利時,只剩下1000多人。
鄂倫春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但無文字。曾學習使用過滿文,現在主要使用漢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1945年解放。1951年10月1曰成立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鄂倫春族的社會處於保留氏族外殼的原始社會末期家族公社階段,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輔之以捕魚、採集和手工業。鄂倫春族的家族公社叫「烏力楞」(意為「子孫們」),它是鄂倫春族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其內部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獵獲物按戶分配。
過去,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他們的衣、食、住、行、歌舞等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點,穿的是獸皮製成的衣服。鄂倫春族婦女對獸皮加工有特殊的技能,經他們加工的狍皮,結實、柔開的雨傘,用30多根樹桿搭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蓋著狍皮和蘆葦簾。可很快搭成,也可隨時拆卸。每個:「仙人柱」內三面住人,一面是門,當中有一火堆,上面吊一帶耳口的小鐵鍋,以便煮肉。屋頂開一小孔出煙透氣。
鄂倫春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曰是春節。與漢族一樣,他們認為過春節是辭舊迎新。為此,他們事先准備好年貨,做新衣服。除夕晚上要給供奉的神燒香磕頭,然後給家族中的長輩們磕頭;初一早晨給親戚中的長輩拜年。初一到初四進行娛樂活動,如摔跤、賽馬、射箭比賽。
鄂倫春族人信仰多神教。他們崇拜各種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但以崇拜祖先為主。每年正月初一、十五還分別舉行朝拜太陽神和月亮神的祭祀活動。
鄂倫春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唱歌跳舞。每當打獵歸來或是喜慶節曰,都要歌舞狂歡。鄂倫春族民歌都是自編自唱,節奏明快、曲調悠揚。內容多是歌頌大自然和愛情、敘述狩獵生活和反抗斗爭。
鄂倫春族善於用舞蹈表達對生活的憧憬。民間流行的舞蹈有模仿動物和飛禽的、表現勞動場面的,還有儀式性的。鄂倫春族的樂器有。「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等。
鄂倫春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神話、故事、諺語、謎語。神話故事多是有關人類起源、祖先的傳說和反映狩獵生活,如。「倫吉善和阿依吉倫」、「興安嶺和甘河的傳說」等流傳很廣。
●習俗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朴、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曰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曰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面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裡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裡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原始民居——斜人柱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桿屋子」。它是 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 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 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 度約6 0 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它木桿均勻地搭在 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 蓋上狍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 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 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 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 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狍 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 了。使用樺樹皮時,要先將外面的硬皮層揭掉,將裡面 的軟層放進鍋里蒸煮一下,使其更加柔軟堅韌。然後再 用馬毛或鹿、犴筋線將小塊的樺樹皮縫拼成幾大張。覆 蓋時由下至上一層壓一層,並用鐵釘在角上的皮帶子將 其固定在木桿上。冬天,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 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的內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 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干 草、樺皮、狍皮等。另一種是床鋪,即在地上立木樁, 架起床。每個斜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門,當中有 一火堆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鐵鍋,以便煮肉做飯。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 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游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 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 ,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 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樺樹皮的妙用
鄂倫春人生活的大小興安嶺,樺樹遍地叢生,勤勞 的鄂倫春人沒有辜負大自然的饋贈,棵棵白樺樹,張張 樺樹皮經過他們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樺皮 器皿、樺皮船等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品,形成了古樸典 雅的樺皮文化。
每年的初夏時節,樺樹水分大,是鄂倫春人剝取樺 樹皮的季節。他們選取粗壯、挺直而又光滑的樺樹,用 刀子在樹乾的上端和下端各劃開一圈口子,然後再在上 下兩口間豎劃一刀,用雙手將長方形的樺皮順樹干慢慢 撕下。來年,這棵樹又能生出新的樺皮。
鄂倫春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製作樺皮製品的能工 巧匠。他們人人都能用樺皮和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 的線縫制各種所需的用品,並在上面雕繪上各種花紋圖 案。大型的樺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簍子。中型的有盆 、帽盒、針線盒、採集貯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 、煙盒、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倫春人還 能用樺皮造船。樺皮船窄而長,一般寬不到1 米,長約 5 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兩頭翹起的骨架,用大張沒有 孔洞的樺皮做船底和船幫。全船不用一根鐵釘,而是用 松木削成釘,用以加固各部位。這種船可乘坐二三個人 ,用單槳劃行即可。劃行時聲音極小,劃著它出獵,有 利於接近獵物,捕獲野獸。
㈤ 求鄂倫春族民族服飾特點
在長期的游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狍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狍皮毛長而密,
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狍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這種帽子幾乎不離身。
這種狍頭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作而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只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只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狍子而出現誤傷,體現了鄂倫春族老鄉的智慧。
皮袍:鄂倫春語叫「蘇恩」。多以冬季獵獲的狍子皮縫制而成,分男女皮袍兩種。男皮袍稍短些,一般到膝蓋,前後開衩。女皮袍較長,左右開衩,在袖口、衩口、下擺處都綉有花草和花紋。男子多系皮帶,女子多系彩色的布腰帶,中老年婦女一般系素色腰帶。
狍皮帽:大興安嶺森林氣候寒冷,鄂倫春人大部分時間要戴著狍頭帽。這種帽是用一副完整的狍子皮縫制而成。將狍子頭皮剝下後,曬干,按原狀襯上布或者皮,眼睛的圓洞用黑皮子鑲上,有的還將兩只角保留下來。鄂倫春人選擇狍頭作偽裝的皮帽,頗具匠心。狍子為大獸中的弱者,特別是猞狸、狼、東北虎、北極孤、棕熊、金雕、東北豹的捕食對象。鄂倫春人持槍趴在灌木叢里,微露狍頭皮帽,儼然如一隻狍子卧在那兒,誘惑狍子或其它野獸,當野獸出現時便出其不意地扣動扳機,無不成功。
皮被:鄂倫春語稱為「烏拉」,多由冬季的狍子皮製成,一種是用幾張皮子縫合而成的,如同普通棉被。一種是筒狀的,適宜動機進山狩獵時使用,禦寒、便攜。
㈥ 介紹一下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分布於祖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那是一個富饒美麗的地方,並且世代居住著勇敢剽悍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族。莽莽的原始森林,沉寂秀美的草原,清幽的河川峽谷,哺育著勤勞勇敢的鄂倫春族兒女。過去,他們依靠一匹馬、一桿槍、一隻獵犬,一年四季追趕著樟狍、野鹿,游獵在遼闊的林海里,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現分主要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人口6900餘人.
「鄂倫春」是本民族自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使用馴鹿的人」,一種是「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族又稱為「瑪涅克爾」、「畢拉爾」、「滿琿」、「奇勒爾」等。主要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遜克、黑河、嘉蔭等地。清代文獻曾把鄂倫春族歸人「索倫部」,有時也稱之為「打牲部」。17世紀,鄂倫春族被編人滿洲八旗。黑龍江流域是鄂倫春族的歷史搖籃。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沙俄的入侵,迫使鄂倫春族南遷至大、小興安嶺。抗曰戰爭時期,曰本帝國主義實行滅絕種族的血腥統治,強迫鄂倫春族人吸食鴉片,喝烈性酒,並用他們做細菌試驗,使鄂倫春族人大量死亡,到抗戰勝利時,只剩下1000多人。
鄂倫春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但無文字。曾學習使用過滿文,現在主要使用漢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1945年解放。1951年10月1曰成立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鄂倫春族的社會處於保留氏族外殼的原始社會末期家族公社階段,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輔之以捕魚、採集和手工業。鄂倫春族的家族公社叫「烏力楞」(意為「子孫們」),它是鄂倫春族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其內部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獵獲物按戶分配。
過去,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他們的衣、食、住、行、歌舞等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點,穿的是獸皮製成的衣服。鄂倫春族婦女對獸皮加工有特殊的技能,經他們加工的狍皮,結實、柔開的雨傘,用30多根樹桿搭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蓋著狍皮和蘆葦簾。可很快搭成,也可隨時拆卸。每個:「仙人柱」內三面住人,一面是門,當中有一火堆,上面吊一帶耳口的小鐵鍋,以便煮肉。屋頂開一小孔出煙透氣。
鄂倫春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曰是春節。與漢族一樣,他們認為過春節是辭舊迎新。為此,他們事先准備好年貨,做新衣服。除夕晚上要給供奉的神燒香磕頭,然後給家族中的長輩們磕頭;初一早晨給親戚中的長輩拜年。初一到初四進行娛樂活動,如摔跤、賽馬、射箭比賽。
鄂倫春族人信仰多神教。他們崇拜各種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但以崇拜祖先為主。每年正月初一、十五還分別舉行朝拜太陽神和月亮神的祭祀活動。
鄂倫春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唱歌跳舞。每當打獵歸來或是喜慶節曰,都要歌舞狂歡。鄂倫春族民歌都是自編自唱,節奏明快、曲調悠揚。內容多是歌頌大自然和愛情、敘述狩獵生活和反抗斗爭。
鄂倫春族善於用舞蹈表達對生活的憧憬。民間流行的舞蹈有模仿動物和飛禽的、表現勞動場面的,還有儀式性的。鄂倫春族的樂器有。「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等。
鄂倫春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神話、故事、諺語、謎語。神話故事多是有關人類起源、祖先的傳說和反映狩獵生活,如。「倫吉善和阿依吉倫」、「興安嶺和甘河的傳說」等流傳很廣。
●習俗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朴、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曰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曰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面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裡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裡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原始民居——斜人柱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桿屋子」。它是 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 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 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 度約6 0 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它木桿均勻地搭在 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 蓋上狍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 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 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 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 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狍 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 了。使用樺樹皮時,要先將外面的硬皮層揭掉,將裡面 的軟層放進鍋里蒸煮一下,使其更加柔軟堅韌。然後再 用馬毛或鹿、犴筋線將小塊的樺樹皮縫拼成幾大張。覆 蓋時由下至上一層壓一層,並用鐵釘在角上的皮帶子將 其固定在木桿上。冬天,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 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的內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 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干 草、樺皮、狍皮等。另一種是床鋪,即在地上立木樁, 架起床。每個斜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門,當中有 一火堆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鐵鍋,以便煮肉做飯。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 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游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 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 ,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 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樺樹皮的妙用
鄂倫春人生活的大小興安嶺,樺樹遍地叢生,勤勞 的鄂倫春人沒有辜負大自然的饋贈,棵棵白樺樹,張張 樺樹皮經過他們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樺皮 器皿、樺皮船等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品,形成了古樸典 雅的樺皮文化。
每年的初夏時節,樺樹水分大,是鄂倫春人剝取樺 樹皮的季節。他們選取粗壯、挺直而又光滑的樺樹,用 刀子在樹乾的上端和下端各劃開一圈口子,然後再在上 下兩口間豎劃一刀,用雙手將長方形的樺皮順樹干慢慢 撕下。來年,這棵樹又能生出新的樺皮。
鄂倫春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製作樺皮製品的能工 巧匠。他們人人都能用樺皮和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 的線縫制各種所需的用品,並在上面雕繪上各種花紋圖 案。大型的樺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簍子。中型的有盆 、帽盒、針線盒、採集貯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 、煙盒、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倫春人還 能用樺皮造船。樺皮船窄而長,一般寬不到1 米,長約 5 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兩頭翹起的骨架,用大張沒有 孔洞的樺皮做船底和船幫。全船不用一根鐵釘,而是用 松木削成釘,用以加固各部位。這種船可乘坐二三個人 ,用單槳劃行即可。劃行時聲音極小,劃著它出獵,有 利於接近獵物,捕獲野獸。
㈦ 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有哪些
以下可做參考: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鄂倫春族音樂藝術
鄂倫春族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們常常將詩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民歌曲調種類很多,風格多樣,即興填詞,隨編隨唱。鄂倫春族的民歌多是以山歌即「贊達溫」曲調為主。這些曲調高亢圓潤,略帶顫音,一般都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添加,曲調亦允許自由發揮,喜怒哀樂完全可以通過音調的節奏來抒發。「贊達溫」的演唱方式有對唱、重唱、獨唱、合唱等,演唱中常襯以「那依耶」、「希那耶」等,顯得旋律悠揚婉轉,動人心弦。有代表性的有《渡口情歌》等。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
鄂倫春族文學民間藝術
民間傳說又可分為「氏族傳說」、「英雄傳說」、「歷史傳說」、「風物傳說」和「民俗傳說」等多種;其中《九姓人的來歷》對鄂倫春族主要的九個姓氏的來歷做了生動的解說,在民間為廣大群眾耳熟能詳。鄂倫春族是一個富有講故事傳統的民族,歷來有著許多受人尊重的民間故事家,他們所講述的大量的「神幻故事」、「婚戀故事」、「狩獵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和「幽默故事」等,異常地生動感人。
鄂倫春族民間還有一種傳統的說唱故事的形式,其中邊說邊唱的一種叫做「摩蘇昆」,完全型的敘事歌叫做「堅珠恩」。目前由民間文學工作者搜集整理出來的說唱故事已有十篇左右,主要的篇目有《鹿的傳說》、《雙飛鳥的傳說》、《波爾卡內莫日根》、《阿爾旦滾滾蝶》和《英雄格帕欠》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鄂倫春族開始有了自己的書面文學創作,敖長福、孟淑珍、白石等一批鄂倫春族作家已經躋身於中國的多民族文壇。
中國鄂倫春族的文學,主要是傳統的民間口頭文學,同時也包括晚近時期出現的新型的書面文學。
在鄂倫春族民間,自然神話、動物神話、人類及民族起源神話、薩滿神話都很豐富。古老的族源神話《恩都力創造了鄂倫春人》說,創造之神恩都力莫日根用飛禽的骨肉做出男人女人,再讓他們結合,於是就有了鄂倫春人。
鄂倫春族民間藝術音樂樂器
形狀類似鑷子,呈橢圓形。音量不大,音域較窄。吹奏時,用手指輕輕撥動琴尖,發出震顫聲。它能夠吹奏各種曲子,也可摹仿各種鳥鳴聲。可獨奏,也可合奏。鄂倫春族有自己的民族樂器,主要是「朋奴化」(鐵制的一種口琴)和「文土文」(手鼓)。此外鹿哨、狍哨既是生產工具,也是早期的樂器。鄂倫春族在載歌載舞時,常有這些樂器伴奏。
「朋奴化」 :即口弦琴,鄂倫春族主要的樂器。
鄂倫春族狩獵文化
鄂倫春族狩獵文化是鄂倫春族世代從事狩獵生產,這是鄂倫春人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鄂倫春族熟悉各種野獸的習性,並能根據其特點和活動規律採取不同的捕獵,他們的狩獵工具主要是槍、馬、狗,以及弓箭、扎槍等。 鄂倫春族的游獵生活並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無邊際的游動,而是有固定的范圍和一定的規律。他們一般以氏族為中心,在一條或幾條河的流域范圍內活動。冬季的住地比較固定,春、夏、秋季隨著主要狩獵對象棲息地的不同而遷徙。
鄂倫春族狩獵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大致分為以「烏力楞」(子孫)為單位的集體出獵,以「安額」為單位的狩獵小組和個體狩獵三種形式。「烏力楞」是同一父系的幾代子孫,是以同一血緣關系的人組織起來的狩獵組織,在生產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槍等原始工具的時期里,人們要獵取獵物,尤其是獵取兇猛的動物時,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有可能。
長期的游獵生活使鄂倫春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每個獵人精騎善射,而且對各種野生動物的習性和活動規律也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一套獨特的狩獵方法。一個成熟的獵手見到野獸的蹤跡後,就能看出此動物所走的方向、時間長短,甚至判斷出公母來,准確地判斷出動物在什麼方位,根據山形、風向去尋找,十有八九能獵到。狩獵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春季的二、三月份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為鹿尾期,落雪後的冬季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獵的黃金季節,統稱為「紅圍」期。鄂倫春人的狩獵方法有很多種,對每種動物都有一套獵取方法。
狩獵文化是鄂倫春族文化的重要特點,他們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風俗文化都體現了狩獵民族的特徵。如鄂倫春人的服裝,雖然受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制約,比較單一。但是鄂倫春人民靠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獨特、完美的狍皮文化;頭戴狍頭皮帽,身著狍皮衣褲,腳穿狍腿皮靴,這些皮製服裝做得實用、美觀,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鄂倫春族傳統的食物主要是野獸肉和魚,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犭罕 、熊和野豬肉。鄂倫春人的傳統住宅是「斜仁柱」,即撮羅子。交通工具有滑雪板、爬犁、馬匹、樺皮船、大軲轆車等。
鄂倫春族是我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智慧的典型狩獵民族,也是人口最少、定居最晚的民族之一。鄂倫春族狩獵文化表現方式為崇拜自然、游動遷徙的生存方式,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2008年,「鄂倫春族狩獵文化」被批准為第二批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鄂倫春族舞蹈文化
鄂倫春族自古信仰原始「薩滿教」,北方深山中的黑熊是他們敬仰的圖騰。他們認為:遠古時期,鄂倫春人與熊有著血緣關系而把熊稱為「祖父」和「祖母」。鄂倫春民族是個性格爽朗、豁達,喜愛歌舞的民族。他們的民歌多為自編自唱的即興歌曲,而舞蹈內容和動態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擬動物姿態和生活動作為主的特點。多是反映狩獵和採集生產的。
如「依哈嫩舞」,表現獵人打到野獸以後,高興地把獵物往馬背上馱的情景。紅果舞表現了婦女採集紅果的勞動。也有模仿鳥獸動作的舞蹈,如「黑熊搏鬥舞」,「野豬搏鬥舞」和「樹雞舞」都是模仿這些飛禽走獸的動作或吼聲而創作的舞蹈。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額呼德呼」等襯詞,還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節奏呼號。其舞蹈大體可分為娛樂舞、氏族舞、宗教舞三種。
「依和納仁」舞
只在三年舉行一次的氏族會議上跳的舞蹈。是一種祭祀性的氏族舞蹈。一般由11人跳,10人圍成一圈,有1人站在圈中央。舞蹈開始後,大家先開始蹲著做小蹦跳的動作,之後站起來,外圍的人手拉手邊跳躍邊向左圍繞圈中央的人轉,中間的人邊舞邊唱,外圍的人隨聲應和。跳這種舞時,男女老少都參加,並著節日的盛裝,有的還要帶上假面具。(農歷網www.nongli.com)
「黑熊搏鬥」舞
是模仿黑熊搏鬥的一種舞蹈。多有3個人跳,不分年齡和性別。雙膝半蹲,上身稍向前傾,雙手扶膝,雙腿連續蹲跳,搖擺頭和雙肩。口中不斷發出「哼姆!哼姆!」模仿熊的吼叫聲。整個舞蹈剛勁有力,反映了鄂倫春人剽悍、剛韌的個性。
「樹雞」舞
鄂倫春族的另一個《樹雞舞》,也是充滿無限情趣,可供任何人,尤其是兒童參與的競賽類游戲舞蹈。開始時,參加者列一橫排,雙手放在深蹲的雙膝上。裁判在距起點大約10米處進行裁決。一聲令下,起點的人們先齊聲高唱:「誰要是最先到達終點,誰就是梅花鹿;誰要是半路逃跑,誰就是兔子;誰要是跳到一半就發笑,誰就變成臭李子;誰要是落在最後,誰就是又胖又笨又懶的樹雞!」歌聲一落,人們便開始以雙腳用力向終點跳去。蹦跳在前邊的佼佼者,在途中還可以兩臂的上下擺動、快速蹦跳、旋轉等姿態模仿「樹雞」,以顯示自己的能力和取笑落後者。但真正誰是又懶又笨的「樹雞」,要在游戲最後的歡笑中才能揭曉。
此外,鄂倫春族在慶祝狩獵豐收時,一定要跳模擬狩獵過程的《依哈嫩舞》。這個舞蹈可由雙人或多人進行,動作的前半段由參與者,模擬狩獵過程中的牽馬、揚鞭策馬賓士、瞭望、下馬、射擊、揀拾獵物、返回住地等系列動作。然後,所有在場的人們伴著優美的歌聲,圍成圓圈做沿逆時針方向的側步行進舞蹈,以此來表達人們的和諧生活與歡暢心情。
㈧ 鄂倫春人持槍狩獵合法嗎
他們是在特定的時間內才能去狩獵,並不是無管束的,而且他們的槍也是嚴格被管理的
㈨ 狩獵民族鄂倫春族,當今社會他們依舊是以打獵為生嗎
當然不是了來,時代在進步,自已經改革開放多年,56個民族早已融為一家。很多地方都已經漢化了,就算沒有完全漢化,但也開始“走出去”了。當地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光靠打獵哪裡能過上富貴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