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旅遊業近期發展走勢分析
A. 為什麼旅遊業會出現以上的發展趨勢,結合以上案例分析旅遊業還可能會出現什麼
義大利旅遊為什麼出現以上發展趨勢?結合以上案例分析理由可願出現的情況。非得要去安全啊你要必須得物
B. 未來幾年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中國的旅遊業已進入了戰國時代,2005年是中國旅遊業全面融入世界旅遊業的分界線,面對入世帶來的挑戰,有識之士都在思索:中國的旅遊業應該如何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現存最大的國度,幅員遼闊,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生活富足,為這個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中國的旅遊業開劈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加上我國的南北跨度大,東西縱橫長,民族眾多,地方文化差異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中國人口眾多,正在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國民收入的增加,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因此,中國的旅遊現正在朝著國內旅遊大國、入境旅遊大國、出境旅遊大國發展。
綜觀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們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建國以來到1990 年為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以入境旅遊為主導地位;90年後至2002年,中國的旅遊業的發展進入了第二個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內旅遊異軍突起;從2002年開始,中國的旅遊市場又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出境游組團社改革為標志,出境游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因此,中國的旅遊業已成國內游、出境游、入境游三足鼎立的發展態勢,這其中國內游、出境游增長迅速,入境游發展緩慢。
中國的旅遊業有著十分明顯的分界線:東部沿海經濟發達,是最大客源的輸出地,西部旅遊資源豐富,是最大的客源輸入地,但是隨著西部開發的深入,東西部旅遊大融合是東西部經濟融合的必然趨勢。東部因經濟發達,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已漸漸取代了傳統的觀光旅遊,西部因資源豐富,風光秀麗,觀光旅遊仍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流。
入世是中國旅遊業分化重組的催化劑,面對入世的沖擊,旅遊企業都在未雨綢繆,尋找應對良策,有人稱入世為「狼來了」;有人已做好了與狼共舞的准備;有人視入世為改造國內落後的狀況的一劑良葯。
狼也罷,良葯也罷,但中國的旅遊業現狀確實令人擔憂。
以筆者從事旅遊二十年的經驗看,中國的旅遊企業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觀念的落後;二是人才的短缺;三是管理的落後;四是體制的缺乏創新;五是條塊分割嚴重,企業規模小,抗風險的能力差;六是服務缺少知名品牌;七是航空保險業發展滯後;八是各地接待水平、標准和模式不一,溝通困難;九是政府的管理亟待改革;十是旅遊產品千篇一律,缺少創新,行業之間的競爭停留在行業自殺式的價格層面上,遊客參團信心受挫。
有識之士都在為中國的旅遊企業的發展診斷把脈,提出了許多的解決方案,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是,根據企業的大小提出了如下發展措施:大型企業集團化,中型企業專業化,小型企業網路化。筆者贊同這種觀點,並在自己的企業身體力行,根據自身的狀況,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戰略,效果顯著。
中國的旅遊企業要沖出重圍,融入世界旅遊大潮流,品牌是關鍵,中國旅遊企業的發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務缺少品牌和個性,在世界性市場中,難以脫穎而出。發展品牌是一件巨大的過程,許多企業無力發展品牌,但發展品牌確實是成功的一條捷徑。
發展網路是中國旅遊重組的又一出路,由於政策的滯後,真正的網路一時難以形成,但是發展網路是建立統一的市場秩序、統一的接待標准、統一的接待模式、統一的服務形象的必由之路。
國際旅遊市場都是批零關系,但中國的旅遊市場是各自為政,一個真正意義的批零市場是中國旅遊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這種批零關系在一些地方開始萌芽,作為旅遊業的從業人員,要主動實踐,推動這種批零關系的快速形成。有條件的旅行社要主動發展成為批發商,缺少資源的旅行社要甘當零售商,批零關系是平等關系,不是從屬關系,是產品流動的必要渠道。
C. 旅遊業發展趨勢有哪些
經過快速發展,我國旅遊產業已經形成規模,旅遊產業的支柱作用更為明顯。綜合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結合博為國際咨詢集團多年的項目情況分析,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旅遊業的國際地位將不斷提升
第二,旅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提升
第三,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第四,將逐步從觀光型旅遊轉向復合型旅遊
第五,旅遊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
第六,旅遊信息化含量越來越高
D. 重慶旅遊現狀如何
媒體報道,重慶市旅遊業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6006萬人次,同比增長24.4%;實現旅遊總收入342.7億元,同比增長24.6%,高出全國旅遊平均增速14個百分點,帶動社會零售額為205億元。 從遊客數量來看,今年上半年,我市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等三大旅遊市場的增速,均超越全國同類市場。以國內旅遊市場為例,上半年全市有5965萬人次,同比增長24.4%,比全國平均增幅高出12.7個百分點。其中,長江三峽遊客總量同比增長15%。
http://www..com/s?wd=%D6%D8%C7%EC%C2%C3%D3%CE%D2%B5%B5%C4%B7%A2%D5%B9&rsp=0&oq=%D6%D8%C7%EC%C2%C3%D3%CE%D2%B5&f=1
這 是重慶旅遊業的 解讀文章 希望 對你有幫助
E. 重慶旅遊新數據出爐,你了解多少
一、重慶接待遊客超千萬
國慶中秋雙節黃金周今天正式落下帷幕,重慶市文化和旅遊委員會適時發布消息:國慶中秋長假期間,重慶253家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1108.6萬人次,同比恢復86.3%。
考慮到景區最大容客流量只能接待平時70%的硬性規定,實際上,今年重慶A級景區的接待遊客數是超越去年同期水平的。
川劇演出
除了室內演出,藝術家和演員還來到楊家坪步行街、渝北區新光天地等商圈,大足石刻、重慶工業博物館等景區為市民遊客獻上戲曲、雜技、曲藝、歌舞、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公益演出80場,吸引超過15萬觀眾駐足觀看。
長假期間,共上映影片36部,其中《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三部影片市場反響熱烈,為國慶檔貢獻了絕大部分票房。據統計,2020年國慶檔,重慶放映城市電影83635場、觀眾257.47萬人次、票房1.01億元,票房位列國慶檔歷史第二,全國佔比約2.57%。
四、長假期間高速車流量與去年國慶期間持平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重慶高速公路累計車流量達1123.60萬輛次,日均140.45萬輛次,比今年「五一」假期增長6.41%,較平日日均車流量增長56.58%。車流量與去年國慶長假基本持平。
其中,在10月1日,重慶高速路網車輛通行量達到181.6萬輛,比去年國慶長假單日最高峰增長12.45%。
知悉了美麗山城這個黃金周的實時數據,你覺得它在這次旅遊城市的排名中會蟾宮折桂嗎?
F. 重慶旅遊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重慶直轄以來的六年中,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31.7%,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9%相比,約高出21個百分點,顯示出強勁、迅猛的增長勢頭。(熱點:大資金絞盡腦汁預謀新一輪行情!)
在日前召開的重慶市旅遊工作會議上,重慶市旅遊局局長王慶瑜從三個方面概括了旅遊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對重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是旅遊產業規模持續、快速擴大。截至2002年底,已擁有1至5星級飯店129家,增長了近7倍;國際、國內旅行社204家,增長了近1倍;15個區縣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區」稱號;形成了有重慶特色的「三大精品」旅遊熱線,即山城都市、長江三峽和大足石刻。
二是國際國內旅遊接待人數和收入持續增長。六年中共接待海外旅遊者165.07萬人次,旅遊創匯達8.1億美元。其中,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人次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別達到46.15萬人次和2.1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國內旅遊總人次達到1.83億人次,國內旅遊總收入達到750.49億元人民幣。(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三是旅遊業對重慶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增強。直轄以來,旅遊總收入在重慶市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3.56%上升為2002年的11.1%,上升了7.54個百分點。重慶市政府從1998年開始,每年投入3000萬元結構調整資金用於扶持旅遊業發展。在政府導向性投入的引導下,至2002年,共帶動社會投資17.74億元,累計開發旅遊項目129個,其拉動比例為1:11.8。同時通過搶抓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2000年至2002年的3年間,共爭取到國債資金1.82億元人民幣,投入以旅遊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2個。
G. 重慶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全面提速,取得豐碩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後提出打造溫泉之都、建設山水都市旅遊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區」品質等重大戰略舉措,實施了一批旅遊主題年重大建設項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了重慶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旅遊經濟主要指標年均增幅超過20%,增幅在全國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重慶建設全國旅遊強市的基礎更加堅實。
1.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內、入境和出境三大旅遊市場均獲得了高速增長。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8%,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幅為25.5%;入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幅為21.6%;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幅為21.2%;旅遊總收入年均增幅為25%。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62億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37.02萬人次,國內旅遊者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917.85億元,其中,旅遊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868.36億元。在西部12省(區、市)排名中,重慶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十一五」時期,全市以「旅遊主題年」為抓手,著力推進「太陽」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態旅遊、10大鄉村旅遊、10大名鎮旅遊、10大溫泉旅遊等項目建設,構建了包含觀光、休閑、度假、商務等不同類型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溫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壯麗的長江三峽、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烏江畫廊等旅遊精品。
3.旅遊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顯提高,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級飯店27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4家,四星級飯店60家,三星級飯店128家,二星級飯店68家,一星級飯店1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96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2家,4A級旅遊景區38家,3A級旅遊景區32家,2A級旅遊景區23家,1A級旅遊景區1家。此外,重慶市還組建了重慶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構建了更好的旅遊投融資平台。
4.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時期,制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五方十泉」建設打造「溫泉之都」的意見》(渝辦發〔2006〕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激活重慶旅遊市場優惠獎勵政策的通知》(渝辦發〔2008〕221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水都市」旅遊精品――「太陽」工程建設的意見》(渝府發〔2008〕131號)等文件,加強了與周邊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國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5.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6%。旅遊業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幫助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講,「十一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與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要求相比,與旅遊業發達地區、周邊先進地區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旅遊目的地體系尚不健全。全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旅遊形象,作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尚待提高。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旅遊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旅遊區域發展不夠均衡,縱深發展乏力,空間格局需要進一步優化。
二是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仍顯粗放。全市旅遊資源類型多樣、數量龐大、組合度好,發展潛力很大,但是目前還有不少高品質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或開發得不夠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國際旅遊精品。同時,在適應旅遊市場需求的散客化、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和精緻化等方面,市場開發還不到位,遊客滿意度還比較低。
三是旅遊經營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缺少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缺乏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市場活力不足。旅遊產業鏈不完善,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程度不高。
四是旅遊人才和科技支撐亟待加強。旅遊產業人才隊伍總體上素質偏低,具有專業技能的員工比例不高,高級管理人員短缺。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旅遊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運用不普遍,特別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旅遊業產業素質、服務品質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旅遊產業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旅遊發展合力不夠充分,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全市一盤棋」的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
六是鄉村旅遊發展滯後。主要景區景點和旅遊線路向鄉村旅遊延伸不足,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欠賬大。
(二)「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但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大於困難。
1.「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是宏觀環境向好,旅遊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恢復期,全球經濟有望溫和回升,將有利於為旅遊業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促進各國和地方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的互相滲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將為旅遊發展創造新機會。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有利於凸顯旅遊產業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將推動旅遊產業素質提升,並不斷催生旅遊新業態。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今後一個時期,將處於消費總量快速增長期和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消費升級、城鄉互動催生新的「消費革命」,國民經濟結構也將隨之調整。未來一段時間內,旅遊業將成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國務院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國旅遊業發展迎來新熱潮,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旅遊總收入增速預計將持續高於GDP增速。
二是區域地位凸顯,旅遊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期」。重慶市我國是中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統籌城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開發西部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攻堅時期,面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成渝經濟區建立、兩江新區崛起等重要機遇。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旅遊業被定位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行業之一,是重慶建設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高地的重要內容。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擴大消費、改善民生、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望在重慶新一輪產業大發展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三是「五個重慶」助推,旅遊業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十二五」時期,圍繞「五個重慶」建設,全市將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狀況,整治社會治安秩序,提升健康衛生狀況,可望為旅遊業的轉型升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將對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2.「十二五」時期,全市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遊部門職權范圍相對有限和旅遊產業綜合性大產業性質之間的矛盾,旅遊資源的部門、地區分割和旅遊者、旅遊要素自由流動需要之間的矛盾,區域旅遊發展的整體性和行政區域的層級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在國家層面,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一直缺乏綜合性的根本法,專業性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從地方來看,旅遊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滯後的地方。特別是在適應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發展等新領域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還是空白,將給旅遊業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三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旅遊市場需求的變化、旅遊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旅遊業在推進「縮小三個差距」中應當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對旅遊目的地體系建設、旅遊產品和市場開發、旅遊經營主體培育、旅遊運營模式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區域競爭加劇。國發〔2009〕41號文件的出台固然給各地旅遊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旅遊業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特別是重慶周邊省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周邊省市旅遊業發展和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
此外,在國際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消費能力降低、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可能設置的各種軟性貿易壁壘,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慶旅遊業特別是入境旅遊發展。
H. 未來幾年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更系統的進行旅遊資源開發,呈現區域化,集團化。
2、更為合理的開發旅遊資源,以解決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爭奪旅遊熱點地區和旅遊旺季的矛盾。
3、區域旅遊會加快開發,普通的長線旅遊會變為長線與區域旅遊相結合的旅遊經營模式。
4、旅遊業向內涵效益型轉變,推出以觀光旅遊為基礎,具有娛樂性、參與性兼地方特色的專項旅遊和節日旅遊項目會被重視。
5、旅遊資源開發的根本條件在於人才的培養。因此,旅遊教育會得到發展。
6、旅遊資源保護會被重視,需要建立旅遊資源開發基金,進行可持續開發。
7、宗教旅遊會進一步開展。
I. 重慶旅遊行業未來發展展望
重慶以山城著稱 我覺得應該從這方面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