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文化和旅遊助力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文化和旅遊助力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發布時間: 2020-12-07 12:20:34

❶ 結合材料,運用當代國際社會的知識,說明我們為什麼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因為現在整個世界都縮短了距離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所以我們要共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向更深。實現不同國家的交流和結合。

❷ "一帶一路」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一帶一路」具體的內容是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2)文化和旅遊助力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的合作重點: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強政府間合作,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

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宜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❸ 4、什麼是「一路一帶」中國為推動「一路一帶」合作走深走實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抄帶一路」主要是將我國基建的襲剩餘生產力轉移到亞非拉落後地區。主要是在那些地區建設鐵路、公路及港口等基建項目,由我國提供貸款,我國來興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升當地經濟。但在某種程度上也給當地財政帶來負擔,因為巨額貸款要幾十年才能還完。這也造成了很多貸款無法償還,給我國也帶來了經濟損失。
另一方面,基建項目,需要有經濟帶動相輔相成才行。例如中國在近20年成為「世界工廠」,所以可以承受大量基建。但假如你到非洲一個窮地方興建公路、港口之類的,那個地方啥都沒有,西方國家、日韓台的廠商沒有一個去,有什麼用?沒有經濟活力,漂亮的公路造出來等於擺設,並沒有帶來經濟繁榮,反而給當地造成財政負擔。
因為「一帶一路」最近飽受西方國家的攻擊,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國已經不怎麼喊這個口號了。

❹ 一帶一路文化傳媒發展(深圳)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一帶一路文化傳媒發展(深圳)有限公司於2016年12月成立於前海自貿區,以文化產品的優勢推動與沿線各國及地區的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構築新時期對外文化戰略推動,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將「一帶一路」文化在更廣泛的區域內傳播。一帶一路文化傳媒發展(深圳)有限公司於2016年12月成立於前海自貿區,以文化產品的優勢推動與沿線各國及地區的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開展更廣泛的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合作、互辦文化節、藝術節、電影節、媒體互動等活動,以及製作、發行「一帶一路」相關的專題、刊物、專欄、綜藝、動畫片、廣播劇、電視劇、電影、舞台劇和創建新媒體,進一步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創嶄新的契機,將「一帶一路」文化的傳播給世界,讓世界感受到更加立體、鮮活、充滿歷史底蘊又與時代同步的中國傳統文化,協同宣傳中國的軟實力和國家形象。
法定代表人:周朴
成立時間:2016-12-12
注冊資本:116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1828145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前灣一路1號A棟201室(入駐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

❺ 「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 將帶來哪些福利

給你我生活帶來哪些「福利」

一、交通

原文:

「優先打通缺失道路,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

「推進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

「加強海上航線和班次。」

解讀:

1. 以後說不定能坐著高鐵或者走高速公路去歐洲,飽覽亞歐大陸的美麗景色。

2. 國際航班航線少將成往事,不僅可選擇的航班多了,機票也可能更便宜。

二、商貿

原文:

「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業態。」

「降低非關稅壁壘,共同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水平。」

解讀:

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商品價格會更便宜,品種會更豐富。

2. 海淘更規范、更方便、更安心,能買到更有特色的商品。

3. 與沿線國家做生意手續更簡單、交稅更少,賺錢機會更多。

三、旅遊

原文

「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互辦旅遊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提高沿線各國遊客簽證便利化水平。」

解讀:

1. 中國護照更給力,去沿線國家更方便,有望說走就走。周末去東南亞度假將不是夢。

2. 國際旅遊產品檔次選擇更多元,線路也更加全面。

四、教育

原文:

「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

「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

「整合現有資源,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解讀:

1.留學選擇更多元,世界名校在向您招手。

2. 就業創業不再難,國內沒機會,還可以去國外闖闖,闖之前,記得先培訓。

五、文化

「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電影節和圖書展。」

「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

解讀:

1、各國好片大片將陸續來襲,文藝青年們有福了。

2、絲路各國文化節會讓您應接不暇,敞開胸懷去迎接多元文化的熏陶吧

給你我家鄉帶來哪些「福利」

我們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積極性和比較優勢,將「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內區域開發開放有機結合起來,以沿邊地區為前沿,以內陸重點經濟區為腹地,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為引領,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西北、東北地區

新疆: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陝、甘、寧、青:發揮陝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蘭州、西寧開發開放,推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

內蒙古:發揮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

東北:完善黑龍江對俄鐵路通道和區域鐵路網,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好面向中亞、南亞、西亞、俄羅斯的開放窗口。

西南地區

廣西: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雲南: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西藏:推進西藏與尼泊爾等周邊國家邊境貿易和旅遊文化合作,建設好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重要門戶。

沿海和港澳台地區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

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內陸地區

利用內陸縱深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優勢,依託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長城市群等重點區域,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戰略支撐和成都、鄭州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加快推動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戰略合作。建立中歐通道鐵路運輸、口岸通關協調機制,打造「中歐班列」品牌,建設溝通境內外、連接東中西的運輸通道。

❻ 關於「一帶一路」有哪些感悟

一帶一路有利於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建設一個包容性很強的互利互惠平台。

一帶一路戰略將加快中國利用巨額外匯儲備走出去的步伐,沿線國家將從中國投資中受益。

打造一帶一路有助於促進歐亞非大陸腹地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改變全球經濟政治的空間布局和活動方式及其流向,為世界范圍內的均衡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一帶一路」規劃背後是中國日漸清晰的國家新戰略,即推動與周邊國家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低調做事,通過投資、技術轉讓和援助,一步一個腳印,帶動國內腹地和沿途國家的發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國信任。

深化與沿途各國的經貿、人文、生態、科技、教育等各領域合作,從而實現全方位開放格局,為國內經濟政治體制的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擔當一個穩健、成熟的世界大國應盡的地區責任與使命。

(6)文化和旅遊助力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

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中國提出兩個符合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即「一帶一路」戰略。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邊境地區作為連接中國與眾多鄰國的門戶和紐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是「一帶一路」建設向前推進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國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個陸上鄰國解決了邊界問題,未劃定的中印、中不邊界地區也總體保持穩定安寧。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一帶一路」的八大特徵

❼ 李肇星談如何走出文化特色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強化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觀需要,是影響和優化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和格局的一個大手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有必要「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相關問題作出思考。
a
「一帶一路」戰略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在我國政府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願景和行動文件中,特別強調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可以說「一帶一路」既是經濟戰略,也是文化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對於中華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強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帶一路」是經濟貿易與文化發展的雙核戰略。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開放包容為理念的重要內容。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不僅是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和外交運籌,更是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戰略。通過實施這一戰略,以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促進區域合作,實現長遠發展,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為文化產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歷史機遇。文化消費需要廣闊的市場,消費主體越廣泛,文化的傳播就越廣泛,文化的影響力就越大,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也就越大。「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交流更為密切,為各種優秀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理念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同時也為文化消費、文化產業跨越國界開辟了道路。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發揮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同時也要求文化產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和轉型升級,進入全球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更高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雙核戰略結合的重要載體,在實施「一帶一路」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將發揮出突出的作用。
「一帶一路」為各國文化融合創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政治背景,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特色,多樣化、多元性意味著差異和矛盾,這種差異和矛盾在帶來更大變數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文化發展空間,因為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創新。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顯著民族個性的同時,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撞擊與交匯中實現著自身的生長和創新。「一帶一路」戰略對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義也在於此。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著眼點是各相關國及背後多元文明的群體性復興,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沖突的立場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為經濟建設搭橋鋪路並提供價值引領和支撐。這就要求各相關國家必須加大文化的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創新,使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這種交融也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與社會基礎。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種宏觀的戰略布局,又是一種實踐推動,需要作出頂層設計和一系列的戰略規劃,以下幾個問題必須予以關注。
改變單向傳播的傳統方式,形成雙向互動的合作格局。在當今國際形勢下,文化走出去已經不再是單向從內向外的過程,那種一廂情願地靠強勢推廣和單向宣傳的傳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達,影響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響到國家間的政治倫理互信。文化是互動的,要打破簡單強調以我為主的單向傳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戰略並非簡單地復制古絲綢之路線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區域主體自身的文化特點、發展特徵、資源與制度稟賦的優勢以形成發展合力;不是通過一套無差異或標准化的市場准入、經營模式、管理程序來挖掘各自的競爭力,而是承襲其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功能,實踐一種「合作導向的一體化」,推動文化、經濟等各種資源要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配置和結構優化。
改變單純外宣的非市場方式,形成貿易共享的經濟形態。當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與科技日益緊密結合,文化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文化流動的基本形式,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文化創新的「量」與「質」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據統計,國際文化市場構成為美國43%、歐盟34%、日本10%,而中國則不足4%。要想推動中華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經濟貿易是比單純的外宣途徑更為有利的渠道。
我們有一些文化項目在少數西方國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認是有人出於政治目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自己缺乏「產品競爭意識」。商品生產和消費按照國際市場規則參與競爭,附加文化價值觀念的推廣,不僅會形成共贏的局面,還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去年,國務院先後出台《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兩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財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編制《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國內合作機制,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來提高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質量,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經濟貿易的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改變主體單一的參與方式,形成活躍豐富的交流層次。在推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以往政府並沒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間的跨國企業、智庫和國際公關公司、非政府組織等公共外交資源。中國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對於文化走出去的參與無論從意識還是從行動上都遠遠不夠,而通過文化貿易和國際傳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剛剛起步,傳統的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顯得過於單一,其效果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時,作為企業本身,在對外貿易中所帶去的產品文化、企業文化、價值文化也遠遠不夠,在快速推進「走出去」過程中過於粗放,在一些國家留下負面印象。
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合理界定和發揮政府、企業以及智庫、行業協會、對外貿易協會等非官方組織的作用。要樹立文化企業貿易投資合作主體的地位,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強化企業文化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包括智庫、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通過商品、服務、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載體,形成政府支持鼓勵、文化企業為主體、各種團體組織共同參與的局面。
c
關於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舉措的思考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觀層面的深層思考,還需要作出實踐和操作層面的合理運作和科學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只有全面而准確地表現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和豐碩的當代文化創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人類文明做出中國獨特的貢獻。一是要研究沿線各國風土人情、民族習慣、文化淵源、審美趣味和時尚潮流。充分考慮各種文化背景下的消費習慣和風俗因素,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名牌,使中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進去」,最大限度減少「文化折扣」現象。二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沿線有關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堅持其獨特價值觀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和載體的創新,發揮各國在文化資源、製造、資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將各自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實際發展成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進步。
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關鍵環節。一是推動文化企業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備。必須事先熟悉國際商務的各種通行慣例和規則,對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政局狀況、法律規章、風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時,為提高屬地化水平,有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當地的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環境意識等特點特色,善於運用國際語言融入和開拓國際市場。二是提升產業層次、產品質量、科技含量、供應鏈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業必須適應當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位置的上升勢頭,順勢而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層次,並最終形成綜合性的優勢。三是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中介機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品牌,增強走出去的文化競爭力。
突出資本帶動的整合優勢。資本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但目前文化類對外投資佔比還很小,資本要素在文化貿易領域還沒有形成規模。一是要形成以資本走出去帶動優質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思維,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投資方式,加強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設,走出去開展並購投資、聯合投資,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產規模,為文化產品和產業走出去奠定基礎。二是探索設立對外文化產業基金,加強「一帶一路」在文化領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幣跨境結算、規劃區域金融中心、籌建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等工作的推進,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此基礎上有必要探索設立對外文化藝術產業基金,圍繞重點文化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文化市場深度融合,形成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當今社會是技術統治時代,很多文化變革、文化創新往往是技術發展和突破所帶來的。創客、「互聯網+」、工業4.0等體現了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代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方向。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能夠使文化產品更有力地影響世界、造福人類。一是要推動有關科技領域先進、共性、關鍵技術成果向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創新文化產品及服務模式,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帶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聯網改變了社會生活,也逐漸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中,要堅持平台為王和內容為王並舉,不斷推動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專業垂直、o2o模式、股權眾籌以及在線參與等新興模式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
發揮貿易平台的帶動作用。建設「一帶一路」,推動文化走出去要推進各種國際化、外向型經濟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繼續辦好文博會。在中宣部和相關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1屆,累計總成交額超過1.3萬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額累計超過1100億元。要繼續推進文博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建設,擴大文博會的品牌效應,優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為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新的積極作用。二是推進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發揮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從不同層面吸納集聚文化貿易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使之成為功能完善的對外文化貿易服務鏈和國際文化貿易政策創新試驗區,成為文化企業邁入國際市場的助推器。

❽ 如何堅定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論文、一帶一路:從總體部局到走深走實

這是一個大而高深的問題,不但有總的發簪思路,還有細節的落實情況,一時半會說不清的

❾ 在一帶一路中,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強化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觀需要,是影響和優化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和格局的一個大手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有必要「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相關問題作出思考。
a
「一帶一路」戰略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在我國政府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願景和行動文件中,特別強調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可以說「一帶一路」既是經濟戰略,也是文化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對於中華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強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帶一路」是經濟貿易與文化發展的雙核戰略。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開放包容為理念的重要內容。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不僅是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和外交運籌,更是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戰略。通過實施這一戰略,以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促進區域合作,實現長遠發展,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為文化產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歷史機遇。文化消費需要廣闊的市場,消費主體越廣泛,文化的傳播就越廣泛,文化的影響力就越大,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也就越大。「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交流更為密切,為各種優秀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理念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同時也為文化消費、文化產業跨越國界開辟了道路。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發揮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同時也要求文化產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和轉型升級,進入全球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更高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雙核戰略結合的重要載體,在實施「一帶一路」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將發揮出突出的作用。
「一帶一路」為各國文化融合創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政治背景,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特色,多樣化、多元性意味著差異和矛盾,這種差異和矛盾在帶來更大變數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文化發展空間,因為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創新。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顯著民族個性的同時,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撞擊與交匯中實現著自身的生長和創新。「一帶一路」戰略對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義也在於此。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著眼點是各相關國及背後多元文明的群體性復興,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沖突的立場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為經濟建設搭橋鋪路並提供價值引領和支撐。這就要求各相關國家必須加大文化的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創新,使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這種交融也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與社會基礎。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種宏觀的戰略布局,又是一種實踐推動,需要作出頂層設計和一系列的戰略規劃,以下幾個問題必須予以關注。
改變單向傳播的傳統方式,形成雙向互動的合作格局。在當今國際形勢下,文化走出去已經不再是單向從內向外的過程,那種一廂情願地靠強勢推廣和單向宣傳的傳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達,影響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響到國家間的政治倫理互信。文化是互動的,要打破簡單強調以我為主的單向傳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戰略並非簡單地復制古絲綢之路線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區域主體自身的文化特點、發展特徵、資源與制度稟賦的優勢以形成發展合力;不是通過一套無差異或標准化的市場准入、經營模式、管理程序來挖掘各自的競爭力,而是承襲其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功能,實踐一種「合作導向的一體化」,推動文化、經濟等各種資源要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配置和結構優化。
改變單純外宣的非市場方式,形成貿易共享的經濟形態。當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與科技日益緊密結合,文化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文化流動的基本形式,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文化創新的「量」與「質」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據統計,國際文化市場構成為美國43%、歐盟34%、日本10%,而中國則不足4%。要想推動中華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經濟貿易是比單純的外宣途徑更為有利的渠道。
我們有一些文化項目在少數西方國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認是有人出於政治目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自己缺乏「產品競爭意識」。商品生產和消費按照國際市場規則參與競爭,附加文化價值觀念的推廣,不僅會形成共贏的局面,還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去年,國務院先後出台《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兩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財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編制《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國內合作機制,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來提高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質量,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經濟貿易的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改變主體單一的參與方式,形成活躍豐富的交流層次。在推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以往政府並沒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間的跨國企業、智庫和國際公關公司、非政府組織等公共外交資源。中國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對於文化走出去的參與無論從意識還是從行動上都遠遠不夠,而通過文化貿易和國際傳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剛剛起步,傳統的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顯得過於單一,其效果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時,作為企業本身,在對外貿易中所帶去的產品文化、企業文化、價值文化也遠遠不夠,在快速推進「走出去」過程中過於粗放,在一些國家留下負面印象。
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合理界定和發揮政府、企業以及智庫、行業協會、對外貿易協會等非官方組織的作用。要樹立文化企業貿易投資合作主體的地位,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強化企業文化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包括智庫、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通過商品、服務、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載體,形成政府支持鼓勵、文化企業為主體、各種團體組織共同參與的局面。
c
關於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舉措的思考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觀層面的深層思考,還需要作出實踐和操作層面的合理運作和科學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只有全面而准確地表現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和豐碩的當代文化創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人類文明做出中國獨特的貢獻。一是要研究沿線各國風土人情、民族習慣、文化淵源、審美趣味和時尚潮流。充分考慮各種文化背景下的消費習慣和風俗因素,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名牌,使中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進去」,最大限度減少「文化折扣」現象。二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沿線有關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堅持其獨特價值觀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和載體的創新,發揮各國在文化資源、製造、資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將各自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實際發展成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進步。
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關鍵環節。一是推動文化企業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備。必須事先熟悉國際商務的各種通行慣例和規則,對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政局狀況、法律規章、風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時,為提高屬地化水平,有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當地的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環境意識等特點特色,善於運用國際語言融入和開拓國際市場。二是提升產業層次、產品質量、科技含量、供應鏈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業必須適應當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位置的上升勢頭,順勢而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層次,並最終形成綜合性的優勢。三是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中介機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品牌,增強走出去的文化競爭力。
突出資本帶動的整合優勢。資本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但目前文化類對外投資佔比還很小,資本要素在文化貿易領域還沒有形成規模。一是要形成以資本走出去帶動優質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思維,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投資方式,加強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設,走出去開展並購投資、聯合投資,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產規模,為文化產品和產業走出去奠定基礎。二是探索設立對外文化產業基金,加強「一帶一路」在文化領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幣跨境結算、規劃區域金融中心、籌建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等工作的推進,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此基礎上有必要探索設立對外文化藝術產業基金,圍繞重點文化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文化市場深度融合,形成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當今社會是技術統治時代,很多文化變革、文化創新往往是技術發展和突破所帶來的。創客、「互聯網+」、工業4.0等體現了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代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方向。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能夠使文化產品更有力地影響世界、造福人類。一是要推動有關科技領域先進、共性、關鍵技術成果向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創新文化產品及服務模式,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帶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聯網改變了社會生活,也逐漸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中,要堅持平台為王和內容為王並舉,不斷推動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專業垂直、o2o模式、股權眾籌以及在線參與等新興模式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
發揮貿易平台的帶動作用。建設「一帶一路」,推動文化走出去要推進各種國際化、外向型經濟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繼續辦好文博會。在中宣部和相關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1屆,累計總成交額超過1.3萬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額累計超過1100億元。要繼續推進文博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建設,擴大文博會的品牌效應,優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為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新的積極作用。二是推進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發揮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從不同層面吸納集聚文化貿易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使之成為功能完善的對外文化貿易服務鏈和國際文化貿易政策創新試驗區,成為文化企業邁入國際市場的助推器。(作者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研究員)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