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文化的讀書筆記

旅遊文化的讀書筆記

發布時間: 2020-12-07 09:12:09

㈠ 求旅遊文化學的讀書筆記~~~~題材不限~~~

旅遊學:一門跨學科。 旅遊研究的核心領域:旅遊體驗研究(謝彥君) 體驗的需求:體驗慾望、體驗心理、體驗意識、體驗行為、體驗關系、體驗效應 相關學科:旅遊心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美學、旅遊人類學、旅遊生態學、旅遊文化學 體驗的供給:體驗場、體驗情境、體驗氛圍、體驗設施、體驗設備、體驗流程 相關學科:旅行社管理、景區管理、旅遊營銷、飯店管理、導游、旅遊經濟學、服務管理 旅遊是個人前往異地,以尋求愉悅為主要目的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在旅遊這個時空轉換過程中,旅遊者希望獲得的是某種快感,尋求的是精神和肉體的滿足。旅遊活動根本上就是旅遊體驗(Tourist Experience),或者說旅遊體驗構成了旅遊的內核(謝彥君,1999,2004,2005)。 唯美主義、神秘主義、野生的和異域的自然、社會化、好客和豐盛、冒險、曠野、真實的異國情調。 Prentice和Witt綜合多家觀點歸納出了旅遊體驗研究的五種模式: (1)體驗的等級模式.將體驗分為享受自然,擺脫緊張,學習,價值共享和創造; (2)體驗的標准模式——"暢爽"(flow).它是由心理學家克珍特米哈依(,1975)提出的最佳體驗標准,這種狀態"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於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3)有目的地的行為模式.即從行為理念,標准化理念和控制理念中預測目標導向的行為; (4)多類型模式.基於旅遊者有多種類型,他們所尋求的旅遊體驗也因此不同,為此他們也提到了Cohen對體驗模式的劃分; (5)局內人和局外人模式.該模式認為,在早期目的地居民是局內人,而旅遊者作為局外人是無法理解或意識到代表當地文化的象徵符號的;後來隨著社會關系的淡化,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的距離縮短,旅遊者可以事先了解旅遊目的地的歷史和其他信息。 我的旅遊文化心得體會 ——讀章海榮之《旅遊文化學》有感旅遊文化是一門很精深的文化。說實話,我對旅遊文化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對很多 國內外學者的關於旅遊文化的論著,我並不甚了解。前段時間,在老師的指引下,我通讀了 國內著名學者章海榮所著的《旅遊文化學》 ,感觸頗多。 章海榮在這本書的序言中,首先提出「人是動物」這一理論,指出「人類自文明史源初 走來,就沒停止過追尋和拓展生活空間場所的腳步」 。不論是經濟體制、社會差別,還是國 家疆域,都阻止不了這樣的「腳步」 。很顯然,這一「腳步」便是旅遊。作為「動物」的人 類,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旅遊。 那麼,人類又為何旅遊呢?章海榮說,是「為探索人類文化創造中的旅遊和旅遊在人類 文化創造中的關系,為探索旅遊文化的存在開辟出一條堅實的道路」 。他把旅遊跟人類文化 創造聯系起來了。人類,最初的遷徙與活動,無非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使自己不再飽受 挨餓,卻無形當中創造了旅遊文化。從人類最初的初衷來講這是無意的,但從社會歷史的發 展來講又是有意的。 「文化是旅遊活動的內涵、實質或目的」 ,故而,旅遊才和人類的文化創 造聯系在了一起, 一起共同推動社會、 人類文明的發展。 我想, 這句話應該是這樣理解的吧。 書中強調,旅遊作為一種服務業,我們如果只看到其企業文化的一面,那麼旅遊文化 學的研究就失去了意義。事實上,旅遊不僅創造了企業文化,更多的是創造出了一種文化模 式或類型。這已不僅限於由碰撞產生的各種旅遊文化現象了。因而,章海榮說,自己對「旅 游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統」這種說法很感興趣。 既然旅遊和文化創造聯系在了一起,那麼,何又為旅遊文化呢? 很明顯,旅遊文化不是單純的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結合。 謝貴安認為, 「旅遊文化是人類文化在旅遊中的普遍顯現」 。這一定義突出的是旅遊主 體、旅遊中介、旅遊客體的體系結構。旅遊主體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自然而然就創 造了旅遊文化, 而這種文化自然是從旅遊主體的旅遊活動及其所引起的現象所體現的。 馬波 則指出, 旅遊文化是 「旅遊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遊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遊者這個特殊媒介 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這種觀點強調旅遊文化是一種交流過程所引起的文化現象, 在這一點上,它很有特色。喻學才則說「旅遊文化指的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在世世代代的 旅遊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本民族或本國家文化」 ,他的定義也體現出一個特色,它是從旅遊 的雙主體身份、文化碰撞的角度來定義的。沈祖祥在總結前人的定義後,指出了「旅遊文化 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統, 是旅遊者這一旅遊主體藉助旅遊媒介等外部條件, 通過 對旅遊客體的能動的作用碰撞產生的各種旅遊文化現象的總和」 ,這一發展的定義已經和章 海榮的定義較為相近。 章海榮根據沈祖祥的定義,提出用現象務實、闡明學問,同時又對沈祖祥的「一種文 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統」產生疑問:這一文明產生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可以說, 我讀到這里,很是欽佩章海榮的這種對學問的執著——探根究底,見微知著。我們要是有懷 疑的精神,一探究底的作風,那麼辦起事來也就事半功倍了。從司馬雲的「定義講的是人類 創造的特質」出發,以居家生活作為一個參照,他得出結論「旅遊文化的反義詞就是定居文 化」 。再結合社會時代發展特徵和人的本質屬性,看到「旅遊是文化空間的跨越」 ,書中最終 給出旅遊文化的定義: 「旅遊文化是奠基於人類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轉換 生活空間的內在沖動, 其實質是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種方式。 它是世界各區域民族文化創造 基礎上的後現代全球化趨勢中大眾的、民間的休閑消費文化。 」這個定義體現出完成旅遊需 具備的三個條件:旅遊動機、閑暇時間和支付能力。旅遊作為一種大眾的、趨同的活動,具 有傳遞性、滯後性。人與人的交往,使得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得以傳播,從而又引發內在 的旅遊動機與需求,一旦時機成熟,便再次導致旅遊的產生。無旅遊就無文化關聯。所以, 旅遊文化是一種「文化交流與對話的方式」「旅遊跨文化交流是旅遊文化的第一特質」 、 ,這 也就不難理解了。接下來,章海榮從給出的定義出發,又提煉出三個命題: 「旅遊文化是人 類直面的文化交流和對話的一種方式」 旅遊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創造基礎上的一種趨同 ; 「 的大眾的、民間的休閑消費文化」「旅遊文化是後現代人類完善人格,追求人性自由而要求 ; 拓展生活空間的生活創造」 。基於第一個命題,得知旅遊文化是旅遊者的跨文化交流,它是 一種移動的文化。就此進一步分析,作者又得出旅遊文化學最基本、最核心的不可或缺的三 個重要理論環節:旅遊主體的文化身份;旅遊目的地的文化生態系統;跨文化交流的事實及 影響。從而以這三環節分別作為書中第二至第六章的研究內容,進而給出本書的框架,以命 題三作為此書的結尾部分綜論,是章海榮對它所作的啟發性闡述。對命題二分析,可以看出 旅遊文化的兩個層面:趨同性和大眾性。趨同性展示的是旅遊文化學的學理特點,大眾性則 展示出旅遊文化學的學科歸屬。從作者的求知作風來看,那麼,定是要問一下旅遊文化學研 究的內容和歸屬是什麼、有何學理特點了。所以,此書的第一章就是對它的闡述,講述旅遊 文化的理論體系構成和學科特性。 作者還舉了不少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用摩梭族的走婚 來說明跨文化交流的差異, 還有一個例子是用泰國的紅燈區來闡述文化震驚。 旅遊文化中有 文化身份一說,這是由不同的人們所受到的教育、價值觀、文化背景的差異所引起的。跨文 化交流因此引發文化震驚與沖突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用事實說話就是強有力的證明。 到此為止,此書的大致框架自然是一目瞭然了。毋庸置疑,章海榮在對旅遊文化學的 體系構建上, 思路是層層相扣, 步步緊逼, 邏輯也非常的嚴整, 光是這一點就使我獲益匪淺。 記得有句話說, 「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學是學,問是問,令人有學而無問,不過鈍漢 爾。 」求知,就要有嚴謹的作風。學問上,來不得半點馬虎。雖然我們可能會從事不同的行 業,但不論我們干什麼,都多帶著點發問且認真思考的態度和思想,總是有益的。 時間 星期 8 以前點 8 (清晨) 至 9: 3 0 上網 上 網 上課 上 網 上課 上課 上 網 上 網 8 至 12 點 13 至 14 點 (中午) 15 至 17 點) 17 至 19 點 (傍晚) 20 至 23 點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課 學習或睡 覺 六級復習 上網練習 上課 上課 上課 六級復習 學習 學習 2011 年上學期學習計劃

㈡ 我是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專業,老師要我們讀一本與專業相關的書並寫一篇3000字的讀書筆記,讀什麼書好呢

讀書筆記
《旅遊文化》

9)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8月
摘抄
一.歷史文物古跡的概念與形成
古跡與文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古跡是指古代流傳下來的建築物或具有研究、紀念意義的地方。文物則是指遇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但二者又非常類似,都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所保留下的東西,它們都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歷史、藝術的特點和水平,是當時人類智慧的結晶。歷史文物占跡足指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中留存下來的活動遺跡、遺址、遺構及通風。它形成於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一個民族、 —個國家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建築、藝術、風俗等待點和水平的真實的客觀體現,凝聚者人類的智慧,昭示者特定的歷史特徵。為了了解歷史,繼承文明,人類需要去考證、去分析,人門對歷史文物古跡越來越關注;為了追溯歷史,回首往事.人們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話功遺址、古陵墓、古建築、歷史文物古跡也越來越感興趣。欣賞歷史文物古跡越來越成為人們出遊的選擇目標。那些能吸引旅遊者前往游覽,並獲得社會經濟效益的歷史文物真跡標為歷史文物古跡旅遊資源。它是人類在各種活動中創造的、把動態的歷史用靜的實物體現山來的、能激發人們旅遊功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1、.歷史古跡的特點分析
歷史文物古跡是人類歷史的寫照,是人類歷史的再現。每一處景觀都反映了特定時期人類的生產或生活情況,其內容、形式、結構、格調無不反映了深刻的時代特徵和歷史痕跡。如我國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就有不同的藝術特徵;不同朝代的帝王陵墓都占不同的陵寢形制;不同時期的陶瓷器藝術和雕刻藝術都有不同的特點

二、歷史古跡的旅遊價值:
1、歷史文物古跡是人類歷史的寫照,是人類歷史的再現。每一處景觀都反映了特定時期人類的生產或生活情況,其內容、形式、結構、格調無不反映了深刻的時代特徵和歷史痕跡。
2、是反映古代科學技術的鏡子。
3、是耐人尋味的景觀。
4、尋求歷史文化遺存是當前旅遊的一種風尚。

三、古文化遺址的主要類型:
1、旅遊價值:可通過對古城和古城遺址的考查來研究歷史的發展,展示歷史的真實面貌。特別是選擇歷史地位高、保存好,區位條件優越的古城和古都遺址進行旅遊開發,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
2、我國主要古都遺址: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遺址「殷墟」,周朝都城遺址「豐鎬遺址」,秦都「咸陽遺址」,漢代都城「長安遺址」,西域古國樓蘭都城「樓蘭遺址」等。

(一)古道路遺跡:
1、旅遊價值:古道路沿途形成了眾多的城鎮、關隘和風景名勝,還修建了許多寺廟、石窟等,沿途這些眾多的歷史古跡和有關歷史故事、傳說,吸引著旅遊者沿古道探古尋幽攬勝。
2、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中國漢代開創的將中國的絲織品從長安經康居、安息、敘利亞運往地中海各國的一條通道。它是一條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陸上交通線。它穿過歐亞大陸腹地,通過沙漠、戈壁,跨越無數的高山峻嶺、渡過了不少河流,聯系各文明古國。旅行在這條路上,可以瀏覽風光壯麗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訪長城古道、烽燧,還可欣賞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

(二)古戰場遺址:
1、世界和我國著名的古戰場遺址:
①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滑鐵盧古戰場;②法國的馬其諾防線;③我國的赤壁之戰古戰場遺址;④重慶合川的釣魚城遺址等。

(三)古代偉大工程:
1、長城:
①中國長城的特點:
a、長: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全長6000多千米,東西延伸,蜿蜒萬里。(現存的多屬明代建造,漢代長城長達2萬多里。)
b、雄偉壯觀:長城沿山脊依山隨勢,連綿起伏,長城與山脊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壯觀。
c、結構周密復雜,布局合理:由關隘、城牆和烽火台組成。
②長城的旅遊價值:
長城高超的建築藝術,科學的設計,周密的結構以及合理的布局,是中華民族大智大勇的歷史見證,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展示了雄偉美、險竣美和開闊美,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與歷史研究價值。
2、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境內,是戰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領導修建。都江堰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江心分水嶺,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內江導入平原為灌溉水源,寶瓶口和飛沙堰共同調節內江水量,飛沙堰還起了減少內江泥沙淤積的作用。水過寶瓶口由總灌渠入各支渠,灌溉田地,使川西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②靈渠:又名興安運河,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於秦代,分為南渠和北渠,北渠的水注入湘江,南渠的水注入灕江。分派的流量大致是「三分灕水七分湘」
③坎兒井:是我國乾旱地區別具一格的水利工程。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魯番、哈密、木壘等地區。
利用自然地形,將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引出地面灌溉農田以及用於生產和生活,使沙漠地區形成片片綠洲。

「旅遊的表象是經濟,旅遊的內核是文化。」本學期,通過閱讀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黃成林先生的《旅遊文化》,使我對「旅遊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深刻地了解到「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蒼白的旅遊,旅遊是商品化的文化。」
本書一共分為八章的內容,總體來說大致可分為四部分內容。其中,第一章「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為第一部分,綜合闡述了旅遊文化在旅遊活動中的內涵與意義,並區分了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是讀者明確地了解了旅遊文化的涵蓋面之廣,包括了旅遊的各個方面,其中也包括文化旅遊。其次,第二章「山嶽文化」與第三章「水與旅遊」從文化加之於自然景觀的角度做了介紹。隨後的第四章「民居與村落文化」和第五章「牌坊文化」這是人文景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色。最後的三章分別為「飲食文化」、「佛教文化」和「戲曲文化」,追溯了時代演變中的人類生活以及精神、娛樂方面的非物質文化。
作為一本學術類書籍,本文最大的特色則在於將中華民族的文學特色融入其中,是原本枯燥的書顯得活潑動人。比如,作者在描述「水與旅遊」時,概括了水與人類的精神生活——水可以自我激勵「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水可以慰藉心靈「閑上上來看野水,忽見水底見青山」;水可以撩人離情「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又如,讀者在學習「戲曲文化」的同時,能夠欣賞到王實甫《西廂記》里「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理想,湯顯祖《牡丹亭》里杜麗娘為愛斗爭的不屈,洪升《長生殿》里「釵盒情願」的至情,孔尚任《桃花扇》里悲歡離合的纏綿……如此大量地將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學成就與旅遊文化學的知識相結合,不僅充實了讀者對旅遊客體所蘊含的文化,更在無形中擴充了讀者的文化底蘊,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在「文化旅遊」過程中吸收「旅遊文化」的目的。
另外,本書的另一大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則為在每一章的末尾都對如何欣賞該景觀作了方法指導。例如,對於山嶽的欣賞要從山嶽自然美和人文美兩方面著手,看黃山要看它的奇,登華山要探它的險峻,游峨眉要覽它的清秀,山嶽的建築要賞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效果,題刻要領其「畫龍點睛」之妙處,名山神話傳說要品其地理特徵之神韻。再如,作者在茶文化的介紹中教授讀者品茶要「觀茶」之品質,「沖泡」之妥當,「聞香」之情濃,「品味」之獨到。這些生動而詳盡的敘述,無不激發讀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想法。在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的學習過程中,讀者必將叩開「旅遊文化」的大門,揭開「旅遊文化」的深厚內涵。
但是,正如作者所言「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盡人意之處」。在我閱讀完此書後,我首先感覺的作者沒有將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歸類闡述是有些令人遺憾的。56個民族的龐大體系同樣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包括了許多節日民俗、服飾民俗、人生禮俗等等。雖然作者在介紹民居與村落、飲食、宗教文化中都略有提及,但若能單獨列章,系統地進行介紹,無論對於學習旅遊的學生及以此書作為參考的旅遊者,均能在更大程度上對旅遊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此外,作者在闡述旅遊文化的特徵時,總結了其「綜合性」「傳承性」「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五點特徵。但在課上,老師總結的旅遊文化特徵還有「階級性」,我覺得這點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在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在許多帝王建築,包括民居建築中,階級特徵是十分顯著的,那麼在旅遊活動中對一些旅遊資源進行「階級性文化」欣賞也是必不可少的。
總體來說,黃成林先生的《旅遊文化》帶著讀者一道去感受山光水色,考察傳統民居,品味旅遊美食,體驗佛教文化,欣賞著名戲劇……了解了旅遊活動中的「門道」,體味到「旅遊文化」在旅遊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旅遊經濟學讀書筆記

我們的觀點:
隨著生態旅遊的發展,來自外界環境的制約性也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滿足娛樂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新鮮感,於是便有不少在閑暇時間外出釣魚、打獵的現象。這可以理解成生態旅遊的一部分,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行為會破壞生態平衡,然後反過來制約了生態旅遊的發展。當然,外界環境對生態旅遊的影響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還林」會為生態旅遊創造機會,農業倒退了,生態旅遊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有效的組織與政策是生態旅遊產業專業化的標志與推動者,它們既協助生態旅遊達到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可持續性,又促進其經濟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幫助生態旅遊產業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獲得成功。生態旅遊組織根據生態旅遊非政府組織所代表的地理區域,它們能被劃分為國際的、國家的、次於國家的、地區的或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其中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代表著世界上生態旅遊組織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審改旅遊組織的領導,但是其資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員發展生態旅遊水平的差異,意味著它主要只能從事各類信息的傳播和建立人們的生態意識等工作。而澳大利亞生態旅遊協會的定位更商業化,它以業界視野為基礎,並說明了這個國家生態旅遊發展相對成熟的狀態。
旅遊必須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規劃、管理與實施,即避免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環境上可持續的、經濟上可行並能體現社會公平。旅遊業必須認識並接受其對於保護以及正確的自然資源管理的責任,這要通過在有關原則與方針所允許的范圍內工作以取得環境上可持續的發展來實現。必須採取行動減少,並在可能時消除旅遊對自然資源及其進程的消極影響。旅遊應該對維持與恢復生物多樣性做出積極的貢獻,特別應該有計劃地對那些旅遊者頻繁出入的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進行管理,以便保持其價值並保護那些敏感的地區和物種,同時還應致力於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地方社區有權保持和管理其文化傳統,包括歷史和自然資源,以保證旅遊不對其產生消極影響。此外,教育、意識和能力建設對取得可持續旅遊至關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關於旅遊政策主張的聲明》)
我們的觀點:
生態旅遊的發展首先要以環境的保護為基礎。而各組織協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討之後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來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具有復雜性,它需要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與發展,需要良好的成長空間。因此,與生態旅遊相關的組織應該注重這種多方面的協調,各個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與自身發展相協調的規劃和政策,加強管理,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

生態旅遊的某些特性,如影響因素、時常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隨著活動類型和相關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然而,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選擇,用生態旅遊的觀點看來,由於這些活動和環境具有獨特性而顯得越來越重要。觀鯨旅遊已經作為專業的生態旅遊形式而興起,這種生態旅遊形式不僅包括鯨魚,還包括其他類型的鯨類動物,如海豚;需要在陸地或船上作被動觀察,還要發生互動,比如餵食和游泳。島嶼和其他大陸的空間分離很可能會孕育出大量的「海島因素」,影響生態旅遊的發展。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種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強烈的地方感覺、臨近海岸生態系統和由此帶來的相關機會等等。極地環境是指北極和南極附近的高緯度環境,這種環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岩和苔原所覆蓋。南極洲是一個極其孤立的旅遊目的地,類在那裡的直接活動僅僅限於科學考察和旅遊活動,考察巡遊是生態旅遊的重要方式。北極地區生態旅遊的獨特性在於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共存。由於土著居民正經歷著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復興,土著領地處於和生態旅遊業相關的最重要的文化環境之中。
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生態旅遊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觀看野象群的活動。屆時可以入住設在大樹上的木屋——「觀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觀看野象群在旅館下的河中洗澡戲水的一幕,或觀察野象群在林中出沒覓食、漫遊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觀象長廊行走,追隨野象群的行蹤。觀象旅遊依山傍水,與野象群為鄰,同百鳥做伴,置身於森林之中,沒有人群的喧囂,只有鳥鳴獸盹,遊人住上一夜即會有千情萬感,令人難以忘懷。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鞦韆供遊人使用,還有家象的各種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娛樂活動。(《保護區生態旅遊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們的觀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生態旅遊也不例外。只是生態旅遊的這種特殊性體現於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而正因為這種環境的特殊性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才使生態旅遊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這種特殊性(即特種旅遊活動及其環境)在生態旅遊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國西部的草地,物種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氣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來發展生態旅遊是個不錯的選擇,對西部的開發也有促進的作用。

對全球生態旅遊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區的生態旅遊結構截然不同,而且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的生態旅遊強度也多變。澳大利亞在組織上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區,紐西蘭的生態旅遊業規模相當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區,只有少數旅遊目的地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