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遊主要成效
⑴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觀是什麼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恢復西湖歷史水面90頃,新建、恢復景點160餘處」,短短六年,杭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⑵ 廣西通過政府搭平台發展旅遊取得哪些成果
近年來,廣西因地制宜,多措並舉,打響鄉村旅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旅遊統計抽樣調查綜合測算,2017年,廣西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2.19億人次,同比增長約24%;鄉村旅遊消費約1405.8億元,同比增長約29%。根據廣西14個設區市旅遊主管部門直報,預計2017年廣西鄉村旅遊扶貧輻射帶動142個旅遊扶貧村脫貧摘帽,帶動33724戶約14.71萬貧困人口脫貧。
廣西組織全區鄉村旅遊產品和貧困村旅遊商品參加了第九屆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首屆特色旅遊商品博覽會;成功舉辦了2017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國際旅遊商品展、「廣西有禮」伴手禮評選等活動。其中在2017年樂游廣西——鄉村旅遊嘉年華活動期間,組織20個重點旅遊扶貧縣的21位貧困村第一書記代表現場推介,反響熱烈。
⑶ 魏小安的工作成果
參與1988—2003年以來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各項重大決策,起草國務院關於旅遊發展的各項重要文件,參與各項旅遊法規的制定。自1988年至1993年,歷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主報告及國家旅遊局其他主要文件主要起草人之一。1993年後,制定旅遊行業管理的主要文件和各項標准。組織實施了旅遊標准化、飯店星級評定、旅行社質量保證金、旅遊質量監督管理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區(點)質量等級評定等重要工作。
1988年編輯《旅遊促進發展七十例》,《旅遊調研》
1989年 提出應對市場變化的系列措施
1990年 研究旅遊企業集團化
參與《旅遊法》起草
1991年提出中國旅遊系列主題 策劃中國友好觀光年
起草國務院8號文件
1992年 提出國家旅遊度假區思路並參加國辦46號文件起草
1993年 提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設想並組織標准起草
主持修訂飯店星級標准,上升為國家標准並組織實施
提出《飯店管理公司管理辦法》
加快旅行社審批速度
開創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新模式
組織中國旅遊飯店用品博覽會
起草國辦75號文件
1994年 提出旅行社質量保證金設想並組織實施,形成工作手冊
組建全國旅遊質量監督管理所體系
組織全國振興魯菜展示會
1995年 部署旅遊行業管理65項工作並組織實施
成立全國旅遊標准化委員會,任主任委員
主持制訂國際標准《內河遊船服務等級》,開展長江遊船星級評定
1996年 組織市場整頓,形成市場規范研究成果
研究特種旅遊發展,形成相應成果
修訂國務院《旅行社管理條例》
1997年 開拓中國公民出境游,起草文件,組織實施
1998年 形成關於旅遊行業管理全面研究成果
組織《旅遊產業政策》研究
參加組織《旅遊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高層研討會
形成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驗收規范
1999年 組織春節、五一旅遊統計調查,推動黃金周形成
參與旅遊國債工作
參與組織《旅遊與財政》高層研討會
組織《旅遊區(點)質量等級服務標准》全面實施
2000年 組織中國旅遊「十五」規劃,主要執筆
組織《中國旅遊財務信息年鑒》,
組織中國旅遊投資洽談會
2001年 參與組織國務院旅遊發展工作會議,起草國務院9號文件
2002年 主持國家旅遊度假區、生態旅遊示範區、旅遊扶貧實驗區全面研究
組織《旅遊就業》課題研究
2003年 主持非典期間系列研究,及時報送中央及有關部門
組織旅遊振興高層論壇
⑷ 預期成果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
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
拓展資料:
篇一:社會實踐活動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達到這些成果。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探討仿建文化遺產類旅遊景點的經濟價值——就圓明新園個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從各個層面探討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應,綜合利用各種旅遊價值評估方法。調查圓明新園的建設開放,看其是否對浙江的經濟結構引起蝴蝶效應和其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還有圓明新園選擇的建設地對其經濟價值的影響,例如交通等。想要具體考察圓明新園其本身的經濟價值,就其門票價值,其中的項目構成,遊客的旅遊意願來具體分析;一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和對知識更多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
篇二:項目預期成果範本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篇三:項目預期成果
項目預期成果:
兼職APP上線初期,通過學院學生體驗評價再面向全校學生試用,到後期全面廣泛應用,不斷積攢用戶,商家入駐收取服務費或者承包業務,從中獲利。發展到一定階段,兼職APP會接手廣告業務獲利,最終紮根市場,開啟學生與企業雙贏模式。
市場前景分析:
由於大學生消費能力及總量越來越大,高校市場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高校學生對兼職需求量大,商家與學生不能搭建直接橋梁,導致資源浪費,加之兼職中介機構收取高昂信息費,出現資源空缺,因此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普金,智能手機品牌不斷擴大,80後90後成為智能手機APP的主要用戶,更利於此款兼職APP的擴大推廣。
⑸ 烏拉蓋發展旅遊業取得哪些成果
澄凈的藍天下,碧綠的草甸鋪向天際,彎曲的河流伴著岸邊隨風飄搖的紅柳,像一條靚麗的飄帶延伸到遠方……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內九曲灣景區的景象,每到夏季,「天邊草原」烏拉蓋便以她非凡的美麗讓世人驚艷。
電影《狼圖騰》拍攝結束後,烏拉蓋牧場將其完好保存,並打造成旅遊景點交由牧戶經營。為了合理規劃旅遊資源,2017年,烏拉蓋牧場對拍攝地進行了收回並重新整合,結合地區歷史文化優勢,對該地進行了重新打造,對其中的醫院、郵局、供銷社等按歷史原貌進行修復,使兵團的優秀文化得到了充分保護;同時還打造了戰士宿舍、知青婚房等主題新景觀,使這里成為了一個旅遊亮點,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前來參觀。
正是秉持著這一基本原則,烏拉蓋在發展特色旅遊業的同時十分注重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比如九曲灣景區內專門鋪設了木質步道,防止草原被人為破壞;將遊客食宿地點安排到景區之外,防止景區被污染。如此精心的安排,讓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能盡情體驗原生態草原的遼闊壯美,來一場「走心」的親近自然之旅。據胡明凱介紹,烏拉蓋去年一年共接待遊客89.3萬人次,旅遊收入約2.4億元。
⑹ 2010新農村建設方面產生了很多重大成果,比如很多鄉村旅遊項目就非常有特色,請問在新農村建設中,
2010新農村建設中,以旅遊為主導的新農村確實是一大亮點,很多專家都針對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統籌中的作用開展了研究。像我經常登錄的旅遊規劃機構綠維創景,他們在旅遊規劃和開發方面比較權威,近來也針對旅遊在城鄉統籌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多項研究,你可以看看綠維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比如說以下的這幾篇文章:
鄉村旅遊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原
新農村游樂與新農村展示 -嘉陵江村、中壩村
紅色與新農村結合――「山西潞城縣北村」
……
摘抄下來一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我們認為,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遊產業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旅遊開發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形成,整潔村容建設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閑產業。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閑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閑需求,是鄉村休閑旅遊發展的最大動力。隨著汽車進入百姓家中,自駕車旅遊休閑成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鄉村環境、新鮮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為城市居民最喜愛的商品。城市居民對於走進鄉村,完成風味獨特的晚餐,有著永不疲倦的熱情。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駕車到1小時以內的地方晚餐,3小時以內的地方度周末,已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慣。鄉村環境和農家情趣,是休閑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們劃出了兩個圈,是城市居民消費范圍:第一個為餐飲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范圍區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飲消費出行區域;第二個為休閑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范圍區域。在這兩個圈范圍內的農村,都具備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基本條件。
這是中國鄉村休閑旅遊產業的主要區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途徑,具有極大的現實推廣價值。
此外,是具備較高價值旅遊資源的農村區域,包括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林場等區域,一般為國家所有。但是,資源區周邊土地,一般為農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結構,成為旅遊開發必需加強研究並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
以上兩個方面發展,構成了旅遊產業在農村經濟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
因此,旅遊休閑產業,已經成為近遠郊區及旅遊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2、旅遊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富民產業
……
更多的文章你可以登陸綠維創景的官方網站看看,肯定會有收獲的。
⑺ 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化成果對今天的旅遊工作有何現實意義
擁有詩書氣質華,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⑻ 雲南旅遊扶貧成效顯著嗎
2018年春節期間,雲南省福貢縣匹河怒族鄉怒族山寨——老姆登村陽光明媚、草木蔥蘢,前來遊玩的各地遊客帶來了許多歡歌笑語,處處彌漫著喜慶熱鬧的氣息。這與過去貧窮落後的老姆登村形成鮮明對比。近幾年,在村民郁伍林的帶動下,全村共創辦了16家農家樂客棧,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到40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能人帶戶」的旅遊扶貧模式初步發力。
數據顯示,2017年,雲南省培育2000多家旅遊扶貧示範戶,旅遊產業綜合帶動12.1萬人脫貧;貴州省通過旅遊發展帶動29.95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甘肅省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2.92萬建檔立卡戶、12.26萬貧困人口脫貧……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李世宏表示,國家旅遊局持續加大精準扶貧工作力度,扎實推進旅遊發展與扶貧開發有機融合,發展旅遊業已成為許多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
⑼ 旅遊規劃的內容包括哪些
旅遊規劃是專業性較強的一項工作,如果是業內人士,對這些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如果不是業內人士,看不看意義也不大了。不過今天可以給大家科普一下旅遊規劃的內容,這也僅僅是抽象的、概括的內容,事實上,做出一整套旅遊規劃的成果,最少在百萬字左右,配圖不少於百張,廢話說多了,直接上干貨。
1·首先是做旅遊規劃的目的:一般的目的有四個,這些目的既重復又獨立: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申請旅遊專項資金;招商引資;指導旅遊開發。事實上,指導旅遊開發是核心目的,但是在市場運作中目的往往就不那麼單純了。
2·旅遊規劃解決的主要問題
根據規劃地的區位基礎條件分析(包括市場需求、消費結構、交通條件、資源本底等)和市場調研,明確提煉出規劃的主題和發展戰略,解決最基本的定位問題;
根據規劃地的空間現狀特徵聯系市場發展,確定旅遊區劃和空間布局,協調各空間發展,解決要素結構的定盤問題,實現旅遊系統的優化;
通過重點項目設計、產品開發、線路設計來解決旅遊具體發展的路子問題;
通過人力資源、機制制度、資金籌措、環境保護、開發運作模式等各方面來保障旅遊規劃的實施,解決旅遊規劃怎麼落地的問題;
通過風險分析和危機管理,解決當旅遊遭遇特殊情況爆發的問題,防患於未然。
3·旅遊規劃的編制步驟
旅遊規劃的可行性研究;編制旅遊規劃項目任務書;簽訂規劃合同書;組建規劃編制專家組;制定工作計劃;進行室內資料准備與分析;室外實地考察;編制旅遊規劃;組織專家評審和鑒定規劃;組織規劃的實行與修訂。
4·旅遊規劃的成果:旅遊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規劃圖表及附件。規劃圖表一般包括區位分析圖、旅遊資源分析圖、旅遊市場分析圖、旅遊空間分布圖和重點項目示意圖以及旅遊經濟類的相關數據分析測算表格。附件包括規劃說明和一些關聯基礎資料。
參考資料:http://www.nmgguihua.com/Item/Show.asp?m=1&d=2926
⑽ 判斷旅遊規劃成果的基本標准有哪些
旅遊規劃不是「紙上畫畫」、「牆上掛掛」,開發商、投資商花大價錢要的不是一堆精美的圖紙和方案,而是實實在在的具有操作性、可落地建造的旅遊開發指南。
以落地為目標,為客戶謀求長期最大化利益的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判斷旅遊規劃成果的基本標准有4條:
1.體系完整,深度達到
旅遊規劃是指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景區旅遊發展的指南和方針。內容應該全面,顧及到旅遊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可以抓大放小但不能顧此失彼。旅遊規劃在掌握全局體系完整的基礎上,還應重點突出,重要節點、重要方面要深度達到。
2.內容創新,科學合理
旅遊規劃是最講究創新創意的。內容創新,才能起點高有賣點;科學合理才能保證方案能夠被執行實施。海森旅遊規劃公司認為,好的旅遊規劃方案應當內容創新、布局合理、項目恰當、規模適宜。
3.市場明確,賣點突出
市場是檢驗旅遊規劃的重要標准。看一個項目能否成功,關鍵要看其市場是否明確,賣點是否突出。市場明確、賣點突出 營銷推廣有針對性,遊客會雲集而來。
4.注重環保,多方獲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旅遊業的前提和基礎。大力發展旅遊業,的的確確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福音,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較大程度上改善了他們的生活。但發展旅遊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老百姓而言,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好的旅遊規劃,要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要保障投資方、經營方、政府、當地百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