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縣紅色文化旅遊節
❶ 「火樹煙花不夜天,四寶之鄉展魅力」。7月12日晚,「歡樂中國行--魅力宣城」大型晚會隆重上演,作為「中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舉辦文化旅遊節和大型晚會可以讓全國人民回更加了解宣城答的經濟、物產、自然風光、歷史名勝等,促進宣城文化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②優秀文化具有塑造人的作用。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培養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③文化是在傳播和交流中發展的。通過大眾傳媒手段,將宣城濃郁的地方文化廣為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欣賞優秀的地方文化,促進宣城文化的繁榮。 |
❷ 麻城杜鵑文化旅遊節的簡介
2007年10月26日至28日,中科院林業專家來麻城實地考察論證和取樣鑒定後鄭重宣布,在麻城發現生長周期達數百萬年的古杜鵑原生態群落。其面積之大、年代之久、保存之完好,全國一絕、世界罕見,極具開發價值。後經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多次實地勘察鑒定,麻城市古杜鵑總面積達100多萬畝,其中龜峰山風景區連片面積達10萬多畝,生長周期百萬年以上,現存樹齡均在兩百年以上。麻城旅遊這幾年的紅火,完全可以歸納為麻城「兩紅」的帶動:其一麻城是紅色古城,有光輝、悠久的文化底蘊;其二就是麻城火紅的杜鵑花,有豐厚、獨特的自然資源。於是開發和保護紅杜鵑很快就列入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08年4月成功舉辦首屆杜鵑文化旅遊節,以後每兩年舉辦一次。2009年4月18日,麻城杜鵑花以「中國面積最大的古杜鵑群」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大全收錄。
「麻城的目標是爭創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湖北省旅遊強市、大別山旅遊門戶城市、武漢城市圈旅遊服務基地。」在談及麻城旅遊業今後發展方向時,麻城市旅遊局局長孫謀安顯得信心十足:「以麻城現在的發展速度,想要實現既定目標,其實並非難事。」 孫謀安介紹,麻城現有三條鐵路線(京九鐵路、滬蓉鐵路、漢麻鐵路)和四條高速公路(大廣高速、滬蓉高速、麻武高速、麻竹高速)以及一條國道(106國道)經過,擁有京九鐵路和滬蓉鐵路二級火車站兩個;市龜峰山風景區、麻城烈士陵園已正式獲得國家4A級風景區授牌,其中龜峰山景區著重打造的天景山漂流成功開漂,「空中看杜鵑」的索道工程3月已完工。此外,五腦山、杏花村、麻城市博物館等已創建為3A景區,乘馬會館2A景區創建也已完成,杏花村、龜峰山村已躋身全省旅遊名村創建單位,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已申報成功,浮橋河水庫、大河鋪水庫等6個水庫成功創建為省級水利風景名勝區。
❸ 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備選名單申報表怎麼填
雲南的紅色旅遊景區推薦如下,
昭通市威信縣扎西紅色旅遊景區
昭通市威信縣扎西紅色旅遊景區是雲南紅色旅遊景點中不可錯過的一站。依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異彩紛呈的苗族文化,把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民族風情旅遊資源大整合。
麗江石鼓渡口紅色旅遊景區
石鼓渡口紅色旅遊景區是當年紅軍渡金沙江經過的地方,入選2005年公布的《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和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主要以感受 「金沙水拍雲崖暖」的豪邁情懷來吸引遊客,雖然石鼓渡口與長江第一灣同在一地,和麗江市、老君山處於同一路線上,但由於石鼓渡口遠離景點聚集地,遊客並不多。
雲南彝良縣奎香鄉
雲南彝良縣奎香鄉,地處雲貴兩省接合部,1936年,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長征途中曾三進三出該鄉,播下了紅色革命火種。奎香擬重建紅六軍團指揮部舊址,圍繞紅軍長征紀念碑建3000 平方米烏蒙迴旋戰紀念廣場,以此弘揚長征精神,彰顯革命老區特色,紅色勝地銘先烈;分別建設南、西、北城門一座,重建三道具有清末特色的城門,再現「奎香城四門開三門」的歷史原貌。
金沙江皎平渡紅色旅遊景區
金沙江皎平渡紅色旅遊景區位於昆明市區200多公里的金沙江渡,以紅軍長征渡江紀念館及渡江廣場為中心,建有紅軍路和渡江路,街道兩旁建起了旅遊商店、賓館、飯店。2004年,皎平渡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和100個紅色景點之一,來皎平渡旅遊的觀光的團隊日益增多。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祝順利!
❹ 紅色旅遊節開幕式的內容體現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主要有,1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
2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
3文化活動對人的影響,來自於一定的文化活動
4紅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需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內容與形式要體現繼承與發展的統一
❺ 喜慶跨年,開上哈弗H2s和小弟們暢享新年喜悅!
喜慶迎新年,鼠你來點錢。跨年進行時,生活出行,怎麼能少了和車友們一起玩耍。正值喜迎2020,線下車友也忙完了2019年的簡單工作,開啟了對未來2020年的嚮往,忙活了一陣子,也該休息休息,開上H2S,年輕全靠浪。本地的梅花公園即將舉辦新年美食文化旅遊節,熱鬧時分,咱們也開啟湊熱鬧模式,頂著小太陽,出門浪一波。
感慨今日好時光,H2S相伴,生活同樣有滋有味。
❻ 唐山開平區開平鎮西八里村當地村名和地名的來歷,歷史古跡 歷史名人,歷史故事等。
1、歷史名人:諸葛亮 王羲之 顏真卿 劉洪 曾子 匡衡 何承天 徐羨之 左寶貴 王祥回 蒙恬
2、歷史答古跡:
紅色沂蒙——故居,省委政府,戰場等
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也叫銀雀山漢墓。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王羲之故居
諸葛亮故里
顏真卿故里
齊長城穆陵關遺址
馬鬐山紅襖軍起義舊址
荀子墓
郯城馬頭清真寺
算聖劉洪
王璟墓石刻造像
孫鏜紀念館
寶泉寺
馬陵古戰場
雹神廟——李左車
中國?臨沂書聖文化節
中國?臨沂諸葛亮文化旅遊節
沂州海棠節
蘭陵美酒文化
3、歷史故事
王祥孝母
王羲之洗硯池
馬鬐山紅襖軍起義
禿尾巴老李
沂蒙六姐妹等
❼ 臨沂有哪些文化歷史古跡
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 ,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系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鍾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跡,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泉上屯遺址
泉上屯遺址位於河東區湯頭泉上屯村東,西南距臨沂城30餘公里。村西有湯河流過,西北倚湯山,是片依山傍水的河旁台地。遺址東西寬75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呈梭形土狀堆積。其東約1500米處有一南北向蜿蜒起伏的低山,群眾稱"長虹嶺",屬沂、沭斷裂帶小構造形成和丘陵,以侏羅紀、白堊紀的紫紅色砂岩為主,而遺址座落在沂、沭兩河之間的分水嶺上,由沖積形成。
就泉上屯遺址在中國考古學的地位看,應屬華北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系統,與黃河中、上游地區大荔沙苑、沁水下川、許昌靈井及河北黃驊等地的細石器文化處在大致同一發展水平上。就山東地區而言,泉上屯是中石器時代屈指可數的重要遺址。它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考古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考古空白,銜接了新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缺環,從而使山東史前序列的建立變為現實,解決了建國以來,30多年間山東史前考古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讓考古工作者們初步認識了這種新的遺存面貌與形成。
泉上屯遺址在當時是山東省各地除臨沂以外均未發現的文化遺存。1992年6月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政府樹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現屹立在泉上屯村東。
青峰嶺遺址
青峰嶺遺址是一處以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為主的史前居址。它的發現引起了中外考石學界的矚目,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及魯南古代發展史有重大貢獻。
遺址位於河東重溝鎮王、鄭田莊村北,東南靠劉田莊,北為養馬庄,向東700多米有一條沭河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遺址為紅砂土沖積而成的梭形高地,北端偏西,南端偏東。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約57.5萬平方米。遺址於1982年12月發現,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峰嶺遺址是山東地區繼鳳凰嶺遺址發現之後的第二處大型中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發現文化遺跡、遺物較多,且保存較好的一處遺址。就其遺址保護意義來講,有助於中石器時代社會形態的研究、 人類進化史的部究、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古氣候與植被環境變遷的研究。
青峰嶺與鳳凰嶺等遺址的發現,因其所處的考古學年代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行將結束、新石器時代期文化即將萌出的過渡階段時間,稱為"中石器時代"。按照考古學的命名原則,青峰嶺遺址應歸屬於此前發現的鳳凰嶺文化。這一次的發現,填補了20世紀80年代以前山東地區中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
大范庄遺址
大范庄遺址位於臨沂市河東區相公鎮大范庄西0.5公里處,嵐濟公路側。遺址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40米,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高出地面6-8米,呈饅頭狀土丘。土丘上層多周、漢時代遺存,已數遭破壞流失。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發現器物,報告上級部門,隨後原臨沂縣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到此發掘,因"文化大革命"開始,發掘工作被迫暫停,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鏟、鐲、鏃、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鏃、獐牙、獸牙等。最多的器物為陶器,計725件,主要有夾砂陶、泥質黑陶、夾砂白陶、夾砂紅陶。器形大多數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鏤孔杯。高柄鏤孔杯有30件,胎壁極薄,近似蛋殼,故稱為蛋殼陶,它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❽ 威信縣的地理環境
2009年威信縣主要礦藏有煤炭、石灰石、硫鐵礦、石英砂、鉀鹽、磷礦等。無煙煤儲量28.9億噸,優質石灰石遍布威信縣,硫鐵礦儲量為1.8億噸,石英砂含硅量在95%以上。
威信縣是雲南省15個重點採煤縣之一,屬滇黔聚煤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遙測儲量達40億噸。煤炭資源遍布威信縣10個鄉鎮,以新莊、馬河、石坎三個含煤向斜為主,概算可采儲量28.1億噸原煤。 2009年威信縣糧食總產量達145397噸,比上年增長10.1%;油菜籽產量4430噸,比上年增長25.0%;烤煙產量2750噸,比上年下降8.4%。威信縣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總產值為65846萬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農業產值30695萬元,比上年增長6.4%;林業產值3687萬元,比上年增長0.2%;牧業產值30535萬元,比上年增長10.5%;漁業產值54萬元,與上年持平;服務業產值893萬元,比上年增長0.4%。2009年造林面積達33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6.9%。
威信縣肥豬出欄20.19萬頭,比上年增長21.1%。大牲畜出欄1.54萬頭,比上年增長30.5%。家禽出欄59.0萬只,比上年增長15.1%。禽蛋產量達1500噸,比上年增長57.2%。肉類總產量20159噸,比上年增長28.0%。年末生豬存欄19.93萬頭,比上年增長12.3%。大牲畜存欄5.73萬頭,比上年增長2.9%。
2009年末威信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6686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3828萬千瓦時,有效灌溉面積達8760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12509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37噸、農葯使用量122噸。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3052公頃,比上年增長1.7%。擁有鄉村從業人員18.30萬人。 威信縣紅色景區景點有:扎西會議紀念館、石坎莊子上會議會址、水田花房子會議會址、天險兩合岩、紅軍衛生部駐地舊址楊家寨、扎西紅軍烈士陵園、紅軍川滇黔游擊縱隊大雪山基地、雲南遊擊支隊郭家墳基地、紅山頂戰場遺址、鐵爐紅軍標語、白水廟紅軍標語等。1985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來昭通視察,親筆題寫了「扎西會議會址」匾名;1988年,縣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扎西紅軍烈士陵園被國家民政部公布為中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2001年,扎西會議會址被中宣部命名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扎西會議會址被列入中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建設規劃;2005年,扎西會議紀念館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扎西會議紀念館
扎西會議紀念館位於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的滇東北威信縣城扎西鎮東北角,是為紀念1935年2月中央政治局在扎西鎮等地召開的會議而建立的。1976年12月籌建,1977年12月落成並對外開放。1983年1月,扎西會議會址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2月,胡耀邦同志為扎西會議紀念館親筆題寫了「扎西會議會址」幾個大字。1997年4月,該館被雲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扎西會議會址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
威信縣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始建於1984年,總佔地面積4.67公頃,共計投入建設資金220餘萬元,建園之初是縣級陵園,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之一,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批准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之一。 威信縣1400平方公里的地上地下都有旅遊資源的分布,地上有秀美的山川河流、森林植被、古建築遺址,地下有溶洞奇觀、恐龍化石以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古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