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縣滿族文化民俗
① 滿族的民風民俗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我們漢族也有這一習慣。
② 滿族民俗風情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慣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 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餷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 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 「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 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牋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 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 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 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 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 「送灶王爺」。
③ 滿族的聚居地區 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去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內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容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每年除夕夜還要把祖先畫像,俗稱「老影」懸掛在西屋牆壁上進行祭祀。滿族也和我國西南的瑤族、瓦族 等游獵民族一樣將家犬視為重要財產不許輕易宰殺,有忌打狗、殺狗和食狗肉的習俗。傳統的滿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④ 滿族的民俗民風有哪些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 . 對襟 . 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⑤ 滿族習俗中的民族文化有哪些
滿族抄是中華民族中襲一個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以遼寧省為最多,其餘散居於河北、新疆、寧夏、山東、北京等祖國各地。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嚴寒的氣候和常年的征戰,使得滿族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以使種族能在嚴酷的自然與連年的戰爭中生存和發展。因此,在滿族傳統游戲中充分體現了體育成分與尚武精神。這在當代滿族「莫勒真」大會上的游戲項目和比賽項目中可以得到印證。滿族的「莫勒真」大會,是一種兼有文藝和體育比賽的盛會,「莫勒真」即為滿語比賽之意。
⑥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等等。
拓展資料:
飲食民俗:
(1)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2)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3)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4)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⑦ 我需要滿族民俗風情簡介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 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餷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 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 「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 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牋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 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 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 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 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 「送灶王爺」。
⑧ 滿族的文化習俗
滿族是一個不同於原始民族的復雜民族,其文化模式是與原始民族文化模式不同的,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觀念體系,從中我們能體會和發現滿族的思維方式、行為心理、價值觀念和思想理論。《滿族文化模式》(manju uksura i ?u wen i muru)共分八章,其中包含的主要觀點如下:1)滿族家庭的住宅結構、房間配置和環境的特點,對滿族人的行為方式、心理意識、價值觀念有很大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滿族形成了重視群體的意識、內外有別意識、衛生意識、社會開放心理、公共監督意識、包容與吸納心理。滿族家庭屬於父系制家庭,在對家庭成員的資格認同上,主要強調血緣的共同性,但也不排除共同生活的「場」,在父母在世時,嫁出去的女兒的家庭成員身份沒有完全喪失。在滿族家庭中,妻子常常居於主導地位,父母重長更重少,重男不輕女,兒子或兒媳也會成為父子聯合家庭里的一家之長。滿族尊敬老人,注重孝道,但父母之愛並非對子女全程服務,子女孝行與父母之愛相掛鉤。清代滿族人將忠孝結合,忠高於孝,守法愛民即為孝,愚孝不為孝。兒子成家即分出單過,誰養老誰繼承遺產。滿族人通過婚嫁的方式解決青春期問題,滿族的政府積極幫助國人成家立業,宣布婚姻自由原則。滿族注重保護孕婦和嬰兒,對幼兒養育有強制束縛的一面。他們認為兒童不同於成人,有待於成熟,到了該管教的年齡才可管教。滿族教養兒童注重德育;強調親屬集團的重要性,但也鼓勵孩子靜處和自我控制;依據兒童的不同性格來教管兒童;採取「習得式」和「參與式」來實現兒童的社會化。滿族創世神話對人類起源的看法,不迴避性,但採取了隱喻的形式表達生育,對性的表達比較含蓄。滿族婦女有嚴重的性嫉妒心理。滿族把性限制在婚姻和夜晚之內,性行為不應影響工作,夫妻行為不能妨礙別人的行動和觀瞻。
(2)滿族的家族制度以宗親為中心,注重姻親,具有一定的雙系制親屬制度的特點,並對東北社會民間「親族」制度產生重大影響。滿族的父系家族親屬稱謂有八個親等(jalan),對母系親屬的稱謂有五個親等,直系與旁系親屬稱謂有明顯的區別,無錯位現象,沒有搶婚和贅婿婚俗的痕跡,但姑舅親、兩姨親稱謂區分不嚴。史祿國(S.M.Shirokogoroff)在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A Study of the Manchu Clan Organization中記錄的許多滿族親屬稱謂是間接稱謂,不是直接稱謂。滿族的宗族成員的身份是明確的,但又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非漫無邊際。滿族同宗個體家庭之間是平等的,宗族組織不發達,功能不全,人們主要祭拜近祖,因此宗族的凝聚性和團結心不強,關注組織生活超過締結宗族集團,易於入鄉隨俗,犧牲本族文化。
(3)女真-滿族歷史上最有影響的非親屬組織,是金代的猛安謀克、清代的八旗牛錄組織,對女真-滿族人的行為和心理意識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為滿族締結社會團體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礎。女真-滿族人締結「猛安謀克」及「八旗牛錄」遵循「親屬-鄰里-契約-命令」原則,這種非親屬組織能融親屬集團與非親屬集團於一體。在發展社會經濟過程中,滿族人應充分利用傳統的組織文化資源。
(4)滿族的民族認同意識體現為對滿族的歷史、傳說、神話、民族始祖、民族習俗、八旗歷史、民族象徵、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認同上。這種認同意識是有層次性的,有人認同滿洲,有人認同旗人,有人認同女真。在乾隆皇帝整頓旗務以後,將旗人等同於滿洲人的新的滿洲觀開始形成。講北京話、東北話成為滿族新的民族特徵。滿族人心直口快,性情剛烈,具有組織本位意識、級別意識和注重功績的意識,重名聲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進外族文化,長於民族聯合和統一戰線。在長期政治實踐中,形成了大國意識和大中國觀。
(5)女真人的生計方式從漁獵轉向農耕以後,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增加了,但食物中脂肪、動物性蛋白質減少了。女真-滿族人的食物觀和政府的政策影響了女真-滿族人攝入的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數量。通過引進和學習,他們發展了農業和生產技術,完善了紡織業和鐵業;他們有官營企業和商業的傳統,清末恢復了經濟自由的原則。在工作和勞動觀上,女真-滿族人重視農業生產,但仍喜歡漁獵活動。明代女真人重視貿易,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發展直接和間接的國際貿易。滿族社會中以行商為主,以自由貿易為主要交易原則。清政府限制和取消滿族行商和禁止滿族經商,是造成八旗生計困難的重要原因。擁有多種生計方式和包容十幾個族群的八旗共同體,是女真-滿族人能夠理解和團結處於不同經濟文化類型下的各個民族、建立持續近300年的多民族的大中國的重要經濟和文化根源。
(6)滿族關於教育目的、課程、教學、教育管理的思想比較豐富,認為「對教育的需要性」是人性之一,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制定國家教育政策,以推動滿族社會成員和大清國民的發展。他們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工具、生活工具、社會化教育工具、塑造國家主人的工具。滿族教育的目的是促使成員成熟、幫助人們形成政治認同和群體認同意識、為了強國智民、為了訓練生活技能。滿族人通過翻譯漢書和西書學習中西方科技和思想,通過去西方留學學習西學。在教師管理上,推行教師承包制和導師制,引進外族外國人任學校教師,傳授外語和外國科技文化知識。
(7)滿族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是以「經濟人」和「社會人」為其人性假設的,管理者的角色是導師、法官、父母官、朋友、榜樣,運用集思廣益法、談判中的集體磋商法、教育交流法、邊際分析法、漸進式決策方式進行各種決策,八旗、國家組織管理的層次分為三到四個,是一種扁平結構。他們實行時間較長的政體有酋長制、酋邦制、君主專制制,貴族君主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實行的時間較短,民主共和制僅是清末滿族革命派倡導的一種理想形式。他們設計的組織類型以直線職能型組織、矩陣組織、事業部制組織居多。在人事管理上,提出和實行了不求完備、量才使用、德才兼備、用本族人管理本族人、民族平衡的原則。在領導方式上,主要有民主型領導和專權型領導,後者發揮作用的時間較長。
(8)從神與人、聖與俗、各氏族薩滿的關系、薩滿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滿族人宗教信仰的多元性等方面來看,滿族人的宗教信仰不是為了尋求超越現實的極樂世界,而是解決人與超自然的神明的沖突問題,是為了今生今世的人。他們認為神職人員也是常人,他們的信仰呈多元趨向,並有實用主義傾向,注重引進有益於人類的善良神靈。在治國安邦上,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既造成了滿族文化要素的流失,也形成了滿族善於引進外來文化的品格。女真族的薩滿教、滿族的祭祖文化注重口頭合同、誠信原則,有利於發展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