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徽州自然對發展旅遊強國意義

徽州自然對發展旅遊強國意義

發布時間: 2020-12-06 21:51:56

❶ 發展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以山西為例)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

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
前景分析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場。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轉變。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遼闊、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❷ 建設旅遊強國我們須要解決什麼問題

中國欲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需要解決十個問題:
一是要把旅遊業建設成名副其實的戰版略性支柱產業,權大力推進旅遊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發揮旅遊業的綜合帶動作用;
二是要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名副其實的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託的新業態;
三是要提高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穩定地擴大旅遊產業規模,加大資源環境保護力度;
四是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市場主體,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
五是要進一步優化旅遊產業內部結構,鼓勵大型企業規模化、中型企業專業化、小型企業特色化發展,大力發展休閑度假類型的旅遊區,形成觀光和休閑度假並舉的旅遊產品體系等;
六是要全面提升旅遊業發展質量效益,加強旅遊市場秩序整治,提高遊客滿意度;
七是要構建較為完整的旅遊法律和政策體系,完善旅遊業發展的法制環境;
八是要形成較為完整的旅遊教育體系和旅遊人才隊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九是要提升國家旅遊形象和在世界旅遊發展中的地位;
十是要增強在全球旅遊業發展中的話語權和各類規則制定的參與權,制定立足全球視野的旅遊發展戰略。

❸ 一篇關於我國發展旅遊業的意義的論文

我國發展旅遊業的意義
仔細研究發現,在當今的世界經濟地圖上,那些具有國際或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大多是集聚於某些特定區域而發展起來。如在美國,汽車產業主要集中於密歇根的底特律;在德國,鋼鐵生產主要集中於多特蒙特、埃森和杜塞爾多夫;在我國,海寧的皮革、東莞虎門的服裝、溫州柳市鎮的低壓電器等等。理論界把這種集聚於某些特定區域,依託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形成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業集聚空間稱為產業集聚。當然,產業集聚的這種經濟現象不只限於製造業領域,在服務業中也同樣存在。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服務業也是最大的產業的旅遊業,也不例外同樣也存在著顯著的產業集聚現象。

一、旅遊業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是當今產業組織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美國哈佛大學的波特教授在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中發現,一國有競爭力的產業具有明顯的產業集聚特徵。波特指出,產業集聚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並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競爭力,關鍵取決於其產業集聚的競爭力。國外學者Donald (2004)等人根據波特的產業集聚理論從產業鏈和提高競爭優勢的角度來界定旅遊產業集聚,提出了「旅遊競爭集聚」的概念(見圖1),他們認為:旅遊集聚是由有效的旅遊供應鏈組織起來的一系列旅遊活動和旅遊服務,其目的是旅遊目的地所有單位協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競爭力。

二、我國旅遊業產業集聚的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旅遊業的發展非常的迅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旅遊業在未來幾年到十幾年的發展目標,就是向世界旅遊強國邁進,達到和超過現在一流世界旅遊強國的發展水平。建設世界旅遊強國是中國旅遊業發展歷史上的新轉折期。在這一轉折期中國的旅遊業要想實現對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旅遊業的競爭力,促進其產業集聚式發展是其必然選擇的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的旅遊業的產業集聚已經初現端倪。被譽為拉動中國經濟起飛的「三駕馬車」蘇滬杭、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國內城市群落已經開始了一輪全新的合縱連橫,以建立超級都市圈的方式提升區域競爭力。與之相對應,活躍在三大都市經濟圈內的熱點產業旅遊業,也積極表現著不同程度的一體化發展態勢,並逐漸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向構建大都市旅遊圈的目標迅速跟進。蘇滬杭長三角旅遊協作區以上海市為龍頭,依靠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完善的城市旅遊集散功能,率先實現了連橫資源的重新整合和區域旅遊功能要素的配套,一躍成為中國旅遊業最大的經濟產出地。自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面積僅佔中國1%的長三角地區接待海外旅遊者600多萬人次,佔全國的16.53%;旅遊創匯40億美元,佔全國的19.68%;接待國內旅遊者2億4千多萬人次,佔全國的27.66%。廣東省則利用珠三角的城市集群品牌優勢和港澳市場的輻射作用,也爭先做「大旅遊」 的文章,同樣獲得了1260.83億元的豐厚回報,表現了不可替代的大區域旅遊的優勢。目前,泛三角旅遊區域旅遊也逐步形成,旅遊業將會在更大區域和更多企業間集聚。與此同時,一個以京津兩大巨型城市為「雙核」,以河北省的11個城市為衛星環繞的大北京旅遊圈正在加速形成。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旅遊圈將形成 「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由於我國目前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舊的體制在一些領域還在繼續發揮作用,旅遊的綜合經濟就同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區域管理、行業管理的條塊分割、自成體系分割發生了矛盾。這種矛盾阻礙了旅遊業的行業集聚的形成。所以雖然我國旅遊業的產業集聚化非常的迅速,並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聚並未最終形成。

三、提高我國旅遊業產業集聚的對策

(一)制定區域旅遊市場開發專項規劃,促進區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遊發展,規劃先行。旅遊發展需要有一個整體的發展思路作為指導,即需要編制一個跨越行政區劃的區域旅遊規劃,對於區域內旅遊發展的方向和目標進行統籌安排。旅遊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實施能夠有效整合區域旅遊經濟資源,形成區域旅遊特色,並促進區域內部有序發展、避免出現內部競爭的混亂局面。編制規劃時應立意高遠,站在國內、國際旅遊市場競爭的角度,以提升區域旅遊產業競爭力為導向,通過大思維、大手筆、大創意為旅遊的發展描繪出一幅宏偉藍圖。

❹ 就中國將成為旅遊強國,說說你的看法

1:對文化和社會環境資產應有足夠的認識與保護 列如現在一些企業,人民群眾,政府機專關對文屬化不夠重視出現了製造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夠其韓國申請端午節的成功就能體現出來,中國一些人對傳統文化的不重視。2:旅遊服務要向優質化發展 列如我國的飛機經常出現晚點,到了一個景點後他不是給你介紹文化而是鼓勵你購物等3: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列如如果你去到中國的那個旅遊景點可能衛生服務條件交通出行都不是那樣方便等4:社會發展更加和諧可持續 列如你到一些景點往往有亂要價,和一些騙人的計量。特別是中國的小偷特多。遇見老人摔倒都不敢上去幫忙了。等5:國民素質應達到一定高度 這個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們的國民素質提高的很快。

❺ 徽州文化的學術意義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被譽為是並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徽州位於黃山腳下,古稱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圍包括今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屯溪區、徽州區及黃山區的一部分,以及現屬於安徽省宣州地區的績溪縣、屬於江西省的婺源縣。徽州社會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後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與繁榮,清末以後衰退的。歷史上有紛呈的學派與流派,內容幾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領域。其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書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學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時達562所,私塾更是林立,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科舉及第者眾,僅明清兩代徽州本籍中舉人者996人,中進士者618人,狀元數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現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蔭、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更有影響深遠的徽商,成為人們長盛不衰的 研究話題。徽州文化之所以影響深遠,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學術意義。
一、 考證中國農村封建社會的真情可籍以 史志官記述歷史,盡管多為公正或誠實,但多少帶有文飾或烙上個人主觀意見,且記述的亦多為上層社會大事、國家民族大事或地方區域大事,民間的、老百姓的事則很少問及。即使是正直文人、學富五車的彥儒、文士,記述了下層社會的一些事件,也總難免受中國傳統文化及封建社會價值觀念的內在不自覺的影響而存有偏見,或囿於一葉障目。於是,對反映作為一個世界農業大國的中國農村基層社會文化和現實的資料甚少,有也是加了選擇和文飾的,而這恰是徽州社會與文化存在的空間。 徽州介於萬山叢中,如世外桃源,歷史上除太平軍亂外,少有戰禍,人文薈萃,素有東南鄒魯、文禮之邦、文物之海之譽稱。再加上徽州人由於文化素質較高,對文物、文化的保護意識強,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許多歷史文物資料被保護下來。僅黃山市境內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塔等就留存近5000處。特別是古代徽州的大量文書的保留和發現,更被稱為一大奇跡,被各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研究所收藏的就超過十萬件。50年代當這些文書被大量發現時,曾被譽為是與甲骨文、漢簡、敦煌文書、故宮明清檔案等齊名的中國五大發現之一,還散落在民間的未被發現的估計至少還有近十萬件,僅筆者收藏擁有的也達千餘件。這些徽州文書,如各種契約、譜牒、官書、家書、魚鱗圖冊等,上可溯至宋,下至解放初期,均屬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且絕大部分是徽州民間老百姓緣於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第一手性和真實可靠性強,數量多,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研究它們可以真實地了解和再現當時徽州農村社會的真實情況,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實的生活、勞動、人際交往及社會結構、土地關系、商業經營、文化發展等情況;此外,不僅有歷史文書、檔案資料,還有幾乎保存原貌的村莊、村落、祠堂、房屋、原始物件及當事人的後代等,內容鮮活,因而學術價值高,內在而有效地填補著中國歷史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空白。
二、 具有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文化發展典型的標本研究價值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隨著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而徹底移向江南,江南從此成為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最為活躍、最具代表性地區。 而徽州文化正是在南宋以後,在經歷了長達一千多年的新安文化的積累之後全面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的中國封建文化。當時紛呈的學派、流派作為中國封建後期文化在這些領域的典型代表,都具有標本性的意義。如作為徽州文化諸流派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的新安理學,它就是作為儒家文化在經歷了孔孟的經典階段和董仲舒的神學階段,而至兩宋發展到了理學階段後在徽州的典型投影。程朱理學的創始者程顥、程頤祖籍歙縣篁墩,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婺源,新安理學亦即朱子之學,以維護、繼承、光大朱子之學為宗旨,嚴尊師道,精悟師訓,源遠流長,代表著程朱理學之正宗。道光《休寧縣志》載:在明清,朱子之學行天下,而講之熟、說之詳、守之固,則惟推新安之士為然。因此,研究新安理學也就是典型標本性地研究了程朱理學。再如徽派朴學,它就是中國學術史上開一代之風的乾嘉學派中的皖派,在中國近三、四百年學術史上地位顯赫,不僅在當時獨領風騷,其影響還一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至少使胡適深受影響。因此,研究徽派朴學極具中國近代學術思想,特別是經學研究的典型價值。還如新安畫派,它也是作為中國畫藝術發展到兩宋以後,開始進入山水畫藝術全面發展階段的最高代表,研究新安畫派就可以標本性地研究整個兩宋以後的中國畫發展,並且其師承和影響一直至今。所以說,進行徽學研究實際也就是進行中國封建後期文化的典型標本研究,其個別中可透視一般。 徽學即徽州學,徽學是徽州學的簡稱。
歷史上曾經將徽州府學稱之為「徽學」,也有將新安理學和徽州學術稱為「徽學」的,但這種稱呼只是臨時性的或個別的,不是一種概念,同徽學學科概念不同。
徽學也不安徽學,徽劇是屬於徽州的地方劇種,不是安徽劇;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樣徽商也不安徽商,而是徽州商幫。 學術基礎徽州學作為一門學科得以確立,有三方面的基礎。
一是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文書。據統計,徽州人的著述總數在4000種以上,文書約40餘萬件。徽州文獻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學術質量之高,在全國都是極為罕見的。而徽州文書被譽為是繼甲骨文、漢晉簡牘、敦煌文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之後的「中國歷史文化第五大發現」。
文獻或文書,都是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歷史,或稱為文字資料。而作為徽州學成立的第二個學術基礎則是大量的文化遺存。文化遺存並非以文字形式,而是以實物形態保存下來的資料。據統計,原徽州府屬六縣有各種文化遺存5000餘處。另外還有各類館藏文物近20萬件。這些文化遺存,我們稱其為物態文化資料。這些物態文化資料,可以補充文字資料的不足,也是徽州學研究重要資料來源之一。徽派建築、徽州村落、新安畫派、徽州工藝等課題的研究,往往大部分要依賴於這些物態文化資料。而很多文獻、文書資料的記載也可以通過這些文化遺存來得到驗證,以辨真偽。
徽州學成立的第三個學術基礎是以口述和演唱形式保留下來的無形文化遺產。如儺舞、目連戲、徽劇、民間游藝、傳統工藝以及民俗、方言等。徽州戲曲、徽州民俗、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徽州方言等課題的研究主要依賴這類資料。 一.徽州文化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村社會實態提供了一個範本。徽州保存下5000餘處地面文物遺存、4000餘種文獻、40餘萬件文書,跨越千年歷史,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尤其地面文物遺存、無形文化遺產和文書檔案,均為第一手資料,是人們了解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村社會實態不可多得的資料,為按歷史本來面貌做綜合實態研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周紹泉先生指出,以徽州文書為代表的歷史文書檔案為主要資料,綜合研究歷史社會實態,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學術潮流。
二.徽州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流派紛呈,獨樹一幟,在很多領域都處於領先位置。如徽派篆刻是中國文人流派篆刻的主流,對徽派篆刻的研究,其實就是對中國文人篆刻史的研究;徽派版畫代表了中國傳統版畫的最高成就,對徽派版畫的研究,也就是對中國傳統版畫的研究;新安理學、徽派朴學是宋以來學術思想史上的兩座高峰,具有典型標本研究價值等等。因此徽州學研究,實際也就是對中國封建後期傳統文化的研究,窺一斑而見全豹,具有普遍的學術意義。
三.徽州文化具有地理文化單元的人類文化學研究價值。徽州四面環山,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風景秀麗,人們的審美觀自然受到山水環境的影響。徽州四雕藝術、文房四寶藝術、徽派盆景藝術、新安畫派、徽派版畫等,就是徽州自然環境同徽州人審美觀相結合的產物,而新安醫學、徽菜、徽州方言的形成,同徽州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及資源有關聯,徽州宗族社會構成和村落結構,同徽州地理環境也有關系,具有地理文化單元的人類文化學研究價值。
四.具有研究文化融合規律的價值。徽州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首先是表現在徽州的社會、人口、文化的本身原就是由移民而形成,由此決定了其社會與文化的諸多現象和特點都受移民問題決定、影響。其次是徽州文化的昌盛與發展,本身還存在著一個由徽州本土再向外移民的問題,並對僑寓地的文化產生影響。如徽派朴學、徽劇、徽州園林藝術、建築藝術、徽派刻書、徽派篆刻、徽菜等對揚州學派、京劇、江南園林、中國版畫、篆刻、菜系都有滲透和影響。研究徽州文化,可以獲得中華大文化溶合各民族文化、各地方文化的一般與個別規律,為繁榮中華大文化作出貢獻。 徽州學研究的現實意義主要有兩點:
第一,對黃山市而言,以旅遊立市,「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是跨世紀發展戰略。區區一個地級市,有兩處世界遺產,世所罕見,這不能不說是徽州文化的功績。對徽州文化進行研究,有助於高水平、高質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文化,把徽州文化轉化成寶貴的旅遊資源,促進黃山旅遊經濟的發展。
第二、徽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當前,隨著電腦普及、互聯網開通,中國已融入世界經濟圈、文化圈。西方文化不斷侵蝕和佔領中國市場,一些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了興趣,不僅在文化趣味上追求西方那一套,甚至在語言上也是中西混雜、網路用語同日常用語混雜。在這種時候,弘揚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尤其顯得重要。而徽州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當前大力提倡政治上的「德治」、經營中的「誠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對徽州文化進行深入地研究,弘揚其精華,就是使中國傳統文化能「永遠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❻ 中國如何才能成為旅遊強國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4年我國旅遊業全面恢復振興並有突破性發展,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全面振興,旅遊總收入達到6840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5.01%,2004年我國出境旅遊增勢強勁,公民出境旅遊超過2800萬人。2004年全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10903.8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6%,比2002年增長11.37%。
2005年1—10月份,入境旅遊人數10018.07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57%。2004年中國內地旅遊出遊人數達到11.02億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大關。國內旅遊收入達到4711億元。2004年底全國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國際社增加108家,國內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總資產424.38億元,同比增長9.42%;直接從業人員為24.62萬人。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
西部地區依靠其天然的自然資源獲得了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機會,國內外投資者開始關注西部旅遊業。但是,由於西部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發展西部旅遊業相對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區而言難度要大得多。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後,西部旅遊業迎來新的機遇,也給了垂涎西部旅遊業的投資者們出手的良機。
未來10 年間,我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2010 我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2002年的5.44%達到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您若想對旅遊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旅遊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報告共有十八章,首先介紹了旅遊業的定義與投資特性,接著對相關行業、國際旅遊業的現狀、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然後對的入境旅遊、生態旅遊、黃金周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旅遊小城鎮、主題公園、其他等進行了細致透析。隨後對旅遊業市場細分與消費者、旅遊電子商務、旅遊業的競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對旅遊業上市公司、我國的重點旅遊資源進行了概述。最後對旅遊業的前景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

❼ 中國要成為世界旅遊強國應採取什麼樣的生態環境標准和價值取向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4年 國旅遊業全面恢復振興並有突破性發展,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全面振興,旅遊總收入達到6840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5.01%,2004年 國出境旅遊增勢強勁,公民出境旅遊超過2800萬人。2004年全年 國入境旅遊人數10903.8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6%,比2002年增長11.37%。
2005年1—10月份,入境旅遊人數10018.07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57%。2004年中國內地旅遊出遊人數達到11.02億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大關。國內旅遊收入達到4711億元。2004年底全國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國際社增加108家,國內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總資產424.38億元,同比增長9.42%;直接從業人員為24.62萬人。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
西部地區依靠其天然的自然資源獲得了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機會,國內外投資者開始關注西部旅遊業。但是,由於西部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發展西部旅遊業相對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區而言難度要大得多。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後,西部旅遊業迎來新的機遇,也給了垂涎西部旅遊業的投資者們出手的良機。
未來10 年間, 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2010 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2002年的5.44%達到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您若想對旅遊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旅遊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報告共有十八章,首先介紹了旅遊業的定義與投資特性,接著對相關行業、國際旅遊業的現狀、 國旅遊業的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然後對的入境旅遊、生態旅遊、黃金周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旅遊小城鎮、主題公園、其他等進行了細致透析。隨後對旅遊業市場細分與消費者、旅遊電子商務、旅遊業的競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對旅遊業上市公司、 國的重點旅遊資源進行了概述。最後對旅遊業的前景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

❽ 論述成為旅遊強國應具備的要素

我國旅遊業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新世紀新階段,既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戰略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世界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較快發展,全球化、區域化合作的日益深化,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加速發展,我國作為世界旅遊大國的形象日益鮮明,在全球旅遊界的綜合影響力顯著增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人民生活需求加速向物質與精神並重轉變,休閑消費的大眾化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旅遊業發展面臨著更加美好的前景.
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是全行業在世紀之交提出的奮斗目標.當前,加速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進一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由滿足基本需求向強化服務質量轉變、由經濟功能為主向經濟社會功能並重轉變,切實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當前,旅遊業尤其需要從戰略發展的高度關注以下問題:
旅遊強國指標要進一步科學化
2000年,國家旅遊局面向21世紀研究提出的旅遊強國目標,主要參考了世界旅遊組織的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的旅遊接待大國和第四位的客源輸出國」.除此以外,旅遊強國指標還應有哪些具體內容,一直是旅遊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目前,旅遊業界對旅遊強國指標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對旅遊大國特徵的認識水平,往往把發展規模、在世界排位,以及接近上述預測作為對躋身旅遊強國程度的判斷.對於世界旅遊組織的預測,我們應予關注和重視,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參考,但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預測不等於一套完整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也不宜作為衡量我國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單一指標.
從全球公認的旅遊強國的情況看,衡量的指標是比較寬泛的、多元化的一些數據.既包括了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過夜旅遊接待和旅遊創匯的世界排位,還包括了其它方面的數據指標.從WTTC每年發布的旅遊發達國家的統計數據看,包括美國、西班牙、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在內,不管其旅遊經濟規模是多大,相同的許多項指標佔了全國總份額的10%以上,例如,旅遊收入佔GDP的比例、旅遊就業占的比例、旅遊投資占的比例、旅遊稅收占的比例、旅遊出口占的比例等.這說明,旅遊業發達與否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而不在於單項指標有多大.
近年來,海外人士十分關注我國經濟發展,對強國標准也多有探討,對我們理解旅遊強國有一定的借鑒.例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中國應為「盛世」做好准備》(2004年11月)的文章,認為強國不應是單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GDP水平,而應是一個復合型的指標體系,包括人民生活、教科文衛、思想文化等領域都應處於領先地位.
信息產業是旅遊產業的近鄰,都是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建設強國問題上有一定借鑒性.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和單項產值的世界排位已超過了旅遊產業,但距信息產業強國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2006年,我國以年產9300萬台電腦、4.8億部手機的規模,成為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二大國,但世界各國公認的《全球信息技術報告》將我國排在全球信息化水平的第59位.排在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丹麥、瑞典、新加坡,雖產出規模小於我國,但技術創新和綜合競爭力明顯高於我國.從我國旅遊業發展水平看,我國入境旅遊總量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奧地利、加拿大,但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還不夠強,這也是主要差距所在.
因此,旅遊強國目標是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既應具有橫向的可比性,更應能夠反映綜合產業素質.
旅遊要素建設要進一步產業化
產業化是對產業發展較高的要求,是產業發展機制逐步健全的目標.國家旅遊局在研究「十一五」發展目標時,把完善產業化體系列為三大任務之一,產業化問題受到空前重視.加快旅遊發展的產業化進程,實質上就是從體系和機制上推動旅遊業發展,全面按照產業經濟的發展規律辦事.
對於旅遊產業化問題,業內的研究還較為膚淺,相當一些人認為產業要素發展就是產業化,這種認識有些片面和偏頗.其實道理比較簡單,就如同僅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幾種機械,不能算是實現了機械化;把電話、傳真、電腦等僅作為辦公用具,也不等於實現了信息化.改革開放以來,為促進旅遊業發展,各級政府出台了涉及產業定位、產業政策、產業立法、資金扶持等鼓勵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旅遊各產業要素的發展,但對產業化體系建設則涉及不多.最近10年,國家旅遊局開展了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工作,全國現有271個城市獲得了榮譽稱號,其評價體系包括20大項、176個評分點,既有對發展規模、產出水平、各產業要素的具體要求,更有很多事關發展環境、基礎設施、支撐條件、配套保障等「外圍」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遊產業化體系的輪廓和框架.
產業化發展不是對所有地區提出的普遍性要求.旅遊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的地方,產業要素還正在萌芽,要求產業化發展是不現實的;而旅遊業已有相當發展基礎,並致力於把旅遊業培育成為重要產業的地方,產業化發展則是必然性要求;對於當前全國旅遊業來說,產業化發展則是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是促進旅遊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
促進旅遊要素的產業化發展,應著重抓好以下方面:一是促進旅遊產業要素的發展與升級.在大力推動產業要素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產業要素的配套發展,努力形成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要統籌協調與相關產業的要素關系,將旅遊新興領域和業態納入產業要素范疇.二是逐步完善旅遊產品體系.要全面提升觀光產品,大力開發休閑度假產品,積極培育專項旅遊產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型旅遊產品體系.三是加快完善協調配套的旅遊要素體系.旅遊業的投資者、開發者、經營者應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場利益共享關系;上下游企業之間、相關企業之間、同類企業之間,應實現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集團化、網路化、協作化.四是建立較為完善的旅遊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努力培育有利於旅遊發展的宏觀環境和旅遊消費環境.五是加快旅遊人才體系建設,積極培育旅遊業發展的良性機制.
旅遊發展機制要進一步市場化
開放性和外向型是旅遊業的天然特徵.旅遊資源的無限性和客源的廣闊性,決定了旅遊業是沒有邊界的,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經濟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市場環境不斷改善和優化,但不夠開放的現象仍然存在,並以對內開放不夠最為明顯,成為制約旅遊業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是地方保護壁壘較多,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也影響了對外開放效應的整體發揮.二是現代企業制度尚未深入建立,一部分旅遊企業仍是國有體制,或者改制不夠徹底.以2005年旅遊星級飯店為例,國有的共5528家,佔全部總數的46.74%,國有的飯店房間62.67萬間,占總數的47.05%.三是市場在配置資源中尚未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個別地方以行政決策取代市場規律和市場行為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四是旅遊市場監管過於行政化,動輒採取「運動式」的專項整治,對違規者採取「一次性死亡法」,但並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大力推進旅遊發展機制的市場化,重點應抓好以下方面: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旅遊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領導、統籌和推動,但絕不能替代或排斥市場化作用.各級旅遊部門要由對行業具體事務性的管理,轉向對旅遊業發展的促進、引導和服務,為旅遊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正確處理政府職能與市場作用的關系.政府要重點在戰略規劃、政策環境、市場培育、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設施建設、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職能作用;市場要重點在旅遊投資、市場開發、產品促銷、經營服務等與旅遊企業經營行為密切相關領域發揮導向作用.三是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並重.要盡快消除行政分割和地區壁壘,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對從事旅遊經營的各類企業,應公平對待,不得區別歧視.與此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四是進一步創新企業機制.要以資產重組為契機,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內容,以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為著力點,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