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滄州武術文化與旅遊開發

滄州武術文化與旅遊開發

發布時間: 2020-12-06 20:51:06

1. 滄州武術的發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視中華武術為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納入民族體育項目,滄州武術得到復興。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以後,王子平、佟忠義、王金聲等被選入赴京表演團,在中南海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等國家領導人表演,受很高評價。1956年,毛澤東主席接見。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兒王菊蓉隨周恩來總理率領之國家代表團訪問緬甸。同時,滄州武術運動員在滄州各級武術比賽及省和全國武術比賽中多人多次獲獎,對滄州武術之再興,均具巨大推動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武林人士某些原因受到沖擊,一些拳譜和歷史文物被銷毀,滄州武術發展暫時受挫,而習武之風始終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於此刻。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滄州武術再次振興。地、市及各縣相繼建立武術協會,建立、恢復、充實業余體校武術隊,配備領導和教練人員,增添武術訓練設施。一些中小學開設武術課,編排武術操,民辦武術館、社,如雨後春筍,迅速蓬勃發展。同時,地、市、縣每年舉辦武術比賽,鼓勵先進,擴大傳播和交流。1983年,全面進行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的工作,獲得豐收。從而,傳統武術得以繼承和發揚,國家規定套路得以廣泛傳播。滄州武術運動員參加省和國家級比賽,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選入省和國家武術組織或高等院校。滄州武林人士,還有的擔任省和國家武術組織領導職務,有的為武術教授或高級教練。在滄州境內,習武者數十萬人,滄州「武術之鄉」名聲再振,1985年,河北省體委正式命名。
2006年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Ⅵ—10 。

2. 滄州武術有那幾種主要類別

劈掛拳 劈掛拳分劈掛、青龍、飛虎、太淑四路。此拳的勁力核心是「通備勁」,大開大合,猛起猛落,轆轤翻車,如珠走盤。其勁力集中於「吞吐開合,起伏擰轉」。其風格為迅猛剽悍,大劈大掛,起落鑽伏,伸收摸探,擰腰切胯,開合爆發,雙臂密如雨,劈掛賽抽鞭,勢如江河流,一瀉千里。 劈掛拳有兩支傳入滄境。一支是在乾隆40年左右,一雲游韓姓道人傳藝給鹽山縣左寶梅,後傳至馬鳳圖、馬英圖等;另一支是清朝末年,南皮籍宮廷武衛郭大發授法於本縣趙氏,趙氏家傳三代至趙世奎,趙世奎又授予師弟郭長生。1928年在南京國術館,馬英圖與郭長生切磋技藝,完善了滄州劈掛拳法。馬鳳圖旅居蘭州後,發展了劈掛拳法。 目前,滄州劈掛拳分三種情況流傳。一是左寶梅的家鄉鹽山縣一帶,仍習練祖。傳套路;二是郭瑞林、郭瑞祥、韓俊元傳及各縣、區、許多省市和海外,習練馬英圖、郭長生磋合的套路;三是馬鳳圖之子廣傳於西北諸省、區,習練馬鳳圖綜合改編的套路。滄州劈掛拳傳人韓俊元與其九個兒子共創劈掛滾雷掌,多次在全國傳統武術比賽中獲金牌。 八卦拳 滄州八卦門,傳自董海川。一部電影《武林志》,讓人們領略到了八卦掌穿纏敵身、遊走如龍的獨特風格。八卦門以周易八卦理論為基礎,其運動形式走圓轉掌、步法轉換、腰胯轉動等都有千變萬化之妙,但皆不離八卦陰陽變化之中。八卦掌走圓轉換,其意為統攬陰陽,足踏八卦,正與八卦之變卦相同。 八卦掌的套路動作,具備八種形體,即獅、麟、蛇、鷂、龍、熊、鳳、猴,各形又有側重,貫穿於八卦六十四掌之中。這套掌法以掌代拳,以走為主,動作迅速,步法輕盈,腰腿敏捷,六十四掌可左右互換,每式亦可相互銜接,隨意變換,虛實莫測。 滄州八卦門中還有另一個重要流派一一游身連環八卦掌。習練此掌法者,伸雙手遊走,穿纏敵身,遊走如龍,連環技擊,故而得名。游身連環八卦掌長於技擊,擅於養身,其攻防技巧有獨到之處。其套路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燕青拳 二十年前,一部電視劇《霍元甲》風靡大江南北,迷蹤拳名聲大振。非武林人士卻鮮有人知,迷蹤拳即為燕青拳。燕青拳又有秘宗拳、顏青拳、彌祖拳、迷蹤藝等名稱。 燕青拳法內容豐富,技術全面,故其演練風格姿式優美,快慢有度,瀟灑大方,老幼皆宜習練,既能健體又可、防身。其拳法特點是:架勢較小,腿法突出,拳腿相隨,快慢具理,守中寓發,伸屈待機,虛實相輔,變化靈活,難以捉摸。其手法講究出手皆為招,抓、捋、拿、打、摔,出手連三招,其腿法以十八種勾法為重。功成者,手撥六向,腳踢八方,穿手畫弧,五弓抱樁。其步法多為斜行拗步,進退閃跨,躍縱騰挪,連點展搓。其身法講側、轉、鑽、翻、吞、吐、俯、仰,隨機應變,一法數招。起伏、翻轉、回環、側繞、勾掛、盤旋、跳躍、順送,巧妙運用。 燕青拳的習練方法,講究慢練功,快練攻。練功講八字要訣:搶、靠、顛、粘、卷、提、挎、撣,亦稱為八大式或八大招。 功力拳 滄州功力門派,講究內功練氣,外功練力,內外合一乃為功力。拳法得名,亦起於斯。功力門派在滄州境內共有兩支:滄州城南尹家橋為一支,滄縣高河村(今屬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為一支。 功力拳法風格舒展大方,節奏明快,渾厚質朴,端莊扎實,實而不華,力隨招發,招隨式出,形美而力強,敏快而理通。此拳法之特點明顯,因講內功練氣,外功練力,則集健身、防身、醫病於一體,有調氣、勁力、功架之獨特練法。習練者,可視年齡和體質之差異,分武功和內養功兩種練法。拳械套路之編排,先簡後繁,先慢後快,一招一式,皆具哲理。其擊法力猛脆快,而不過勞傷氣。練畢,有心靜氣順力通神足之感,無氣喘變色之狀,素有男女老少皆宜,功力門多壽星之說。 入功力門,武德最重。其基本功講究德正而行直,德歪而行斜,德正意純方可練其功。練功先練調氣,後練勁力,動作準確,持之以恆。功力門基本功以功力拳為主,以掌握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力量運用等基本知識,同時習練靠身功和指掌功。 查拳 滄州武林查滑門派,習練者以回族群眾為主,是滄州的一個代表門派。 查滑門,兼有查拳、滑拳、洪拳、炮錘、彈腿等拳種,有「查滑洪炮腿」為一家之說。近代武術名家「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即為滄州查滑門中之佼佼者。 查拳風格獨特,其動作敏捷,動速靜定,動靜有度,節奏鮮明,暢達舒展,勁力順達。查滑拳講究:劈砸豁打查,緊跟快打滑,挨膀擠靠胯,摔打推拿化。 滑拳之技擊,以快為著,以「拿摔」見長,手腳並用,以腿制勝,手到步到同起同落。滑拳強調手、眼、身法、步在運動中的高度協調,謂之你不動我亦不動,你若動我先動,出招快,收招快。其諸種招數,以快為首,無快皆為虛談。 彈腿,顧名思義注重腿法。其技擊多上下盤同步出擊,令對手防不勝防。下盤發招講究腿踢三寸不過膝,招式小速度快。上盤進擊以劈砸招術最多,力度大,拳勢猛。 八極 八極拳發勁剛猛,爆烈驟變。躍進中以勢險而奪人,進擊中以節短而取勝。其招數,以挨、崩、擠、靠、戳、撼、頂、抱、裹、掛、突、擊為主。動如綳弓,發若炸雷,三盤連擊,八節並用,勢動神隨,疾如閃電。其動作,取十大象形:龍、虎、熊、雞、猿、鵬、鶴、鴕、蛇、鹿。發招進手,以氣催力,聲助拳成。 八極拳法始於孟村回族自治縣。據拳譜記載,清朝雍正年間,自稱「癩」、「癖」的雲游武林高手,分別向孟村少年吳鍾傳授了精湛的技擊術。吳鍾歷時多年,終於以大槍成名,有「從南京到北京,大槍數吳鍾」之說。吳鍾傳授的功夫後來被命名為八極拳。 八極拳傳人歷代名家輩出,吳榮、李大中、吳會清、黃四海、張景星、李書文、強瑞清、霍殿閣、馬賢達、馬明達、霍慶雲、崔洪起、吳連枝、黃玉柱等燦若群星。八極拳在海外的傳播最早始於劉雲樵先生。20世紀80年代以後。海外的八極拳愛好者紛紛到滄州尋根問祖。 六合拳 六合拳法套路多、內容廣,招式舒展輕敏,手法連貫,穩中有動,動中有靜,步法清晰,剛柔並蓄,動靜分明,飄灑實用。 此拳法有樁、腰、腿、掌、氣五功和十三太保、五禽、仙天京、拾手生立等。其主要手型有拳、掌、勾、明、暗、陰、陽、出、回,主要步行有弓、馬、虛、撲、歇、開、散等十八種,主要拳法有劈、砸、摜、沖,主要腿法有彈、踢、蹬、踹、勾、掛、旋。 六合拳傳於滄境約在明萬曆末年,時有一稱張明之俠士,路經泊頭鎮西清真寺八里庄,向村民曹振朋傳授六合拳法數載。曹振朋傳其子曹壽,曹壽傳予石金可、石長春、張茂龍等。六合拳享有盛譽,其歷代名家從使「鏢不喊滄」聲名遠播的李冠銘、助譚嗣同變法的王正誼,到著有《中國摔跤法》的佟忠義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聞軼事。當代的六合拳傳人中,李俊德、張少甫、張英傑、劉述仁、劉述來等,名揚鄉里。 太祖 太祖拳法風格獨特,造詣純正,套路嚴謹,動作舒展,招式鮮明,步法靈活,不拘陳跡,剛柔相濟,虛實並兼,行拳過步,長打短靠,爆發力強。其拳法講究實戰,攻防格鬥,起如風,擊如電,前手領,後手追,兩手互換一氣摧。交手時,手步相連,上下相隨,遇隙即攻,見空則撲。所用招式,非攻即防,虛中寓實,實中含虛,一式多變,借敵之力以制其身。 太祖拳法,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靠此技打下天下,其拳法傳於後世,立太祖門,稱太祖拳。此拳法於康熙中期傳人滄州。據拳譜載,一雲游僧患病於滄州街頭,被宋公收留,請醫調治。僧愈後,為報宋公之恩,收其次子宋平為徒,授太祖拳法六年。宋平藝成,揚名街巷,向其求藝者越來越多。清末民初,太祖拳法流傳極快,滄城及運河沿岸傳人眾多,有「沿河兩岸太祖拳」之說。

3. 滄州武術之鄉歷史名人簡介

滄州轄境古屬燕齊,民風以醇厚勤勞、尚義任俠著稱。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譽。歷代薪火相傳,武風沿襲不衰,到清末民初,達於鼎盛,有 「小梁山」之稱。據志書記載,僅明、清兩代滄州就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丁發祥、竇爾敦即為清初武功蓋世的武術名師。
近代,列強侵凌,為驅寇報國,維護主權,滄州傳藝習武風靡城鄉:眾多武林精英傳德授藝。張之江任館長的南京國術館,曾有52位滄州拳師先後在館任教。霍元甲、霍殿閣、王子平、佟忠義、王正誼(大刀王五)李鳳山(燕子李三)等名師豪傑,即為滄州在南北鏢行贏得「鏢不喊滄州」的威名,又為御辱鎮邪、弘揚國威、光大中華武術作出突出貢獻,被譽為武林師表和民族的驕傲。
精武會創始人「霍元甲」 武術大師「王子平」 武術大師「佟忠義」
新中國成立以後,滄州武術如古樹逢春,老將寶刀不老,新秀層出不窮,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滄州武術拳種流派眾多,特色鮮明,源起或流傳於滄州的有八極、劈掛、六合、燕青(迷蹤)、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種,佔全國拳種的40%。滄州武術既有大開大合的勇猛氣勢,又有推撥擒拿的絕技巧招,講究實戰,具有鋼猛剽悍、力度豐滿、長短兼備、朴中寓鮮的風格特點。
原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 之江委員:惠書早已收到,本想約談,因循為果。近日查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留待將來了。先生熱忱愛國,如有所見,尚望隨時賜教。順致敬意。
武術大師
「郭長生」 劈掛通臂拳大師
「 韓俊元」 北京亞運會銀牌得主
「劉振嶺」 中華武林百傑
「 劉述來」
張申府(1893年--1986年),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間府獻縣小垛庄(現屬滄縣杜生鎮),中國共產黨三個主要創始人之一。張國燾由他介紹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介紹人。又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退出中國共產黨。1931年張申府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九一八事變後,他經常利用講壇宣傳愛國主義,並投身於抗日運動,參加了一二九運動的遊行。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申府到了武漢,1938年7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大會,張申府與「救國會」的沈鈞儒等六人被聘為第一屆參政員。1942年申府加入民主政團同盟,並任中央黨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寫了一篇《呼籲和平》的文章,受到共產黨人和民盟領導人的批判。 1957年被認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沖擊,直到1979年才獲徹底平反,後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辭世,享年93歲。
漫畫家 趙文彬,1940年生於沈陽,祖籍河北省辛集市圈頭村。196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漫畫研究會顧問,滄州市畫院專業畫家,一級美術師。曾任河北省第五屆政協委員。
出版有《趙文彬漫畫選》、《漫畫魯迅作品故事新編》。作品《榮與辱》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牌獎。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國畫、漫畫、雜文作品3000餘篇,並多次獲獎。
篆刻家 李永安,一九四八年生,河北河間人。
自幼喜好書畫篆刻,猶擅長竹刻。曾得到我國著名刻字藝術家權希軍、孫鐵寶先生的言傳心授。他在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刻字技術外,又不斷自出機杼、獨創新意,使其竹刻作品首次參賽,即入選河北省第二屆刻字展。之後,其竹刻技藝日益精湛與完善,作品又於一九九七年榮獲「全國第三屆刻字展入選作品」之美譽。《滄州晚報》和滄州電台等媒體曾多次對其進行采訪和報道。
除竹刻之外,李永安的根雕作品亦不同凡響。其根雕或怪離奇異,或簡易直觀,所有作品均突出「神」、「韻」二字,正如李君所言,「根雕貴在:形靠神顯,韻於神中。如此方可栩栩如生。」

歷史文化名人
張之萬 張之洞 鄭 愔 馮 道 紀 昀
李奉璋 馬玉林 劉連升 姜 蘋 於世海
朱佩蘭 徐海雲 馬少山 馮金秀 孫楷弟
梁達子 韓茂春 筱翠雲 張治友 劉仁和
倫金蘭 冀桂雲 李桂雲 趙春亭 侯若一
董興龍 李蘭舫 張恩城 趙心水 毛 萇
賈墨橋 吳 珍
滄州畫家
滄州現有全國美協會員14人省美協會員132人市級會員150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畫家7人副高職畫家14人。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建有專職美術創作研究機構-「滄州畫院」和「滄州市美術家協會」負責全市的美術創作和組織工作,滄州的美術創作蓬勃開展碩果累累。近年來曾有45幅作品在全國獲獎,210幅作品在國際展覽及省展獲獎,出版畫集16部,滄州畫家已逐漸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創作群體。
丁寶中(工筆畫家) 馬剛
(油畫家) 馬洪彥(油畫家) 王玉池
(山水畫家) 王國棟
(國畫家)
尹默
(國畫家) 田雲鵬(工筆畫家) 田玉洲
(國畫家) 葉洪峰
(油畫家) 米春茂(工筆畫家)
劉春龍
(油畫家) 蘇錫超
(山水畫家) 李維學
(國畫家) 林鴿
(油畫家) 楊洪英
(油畫家)
黃玉忠
(插圖連環畫) 康連順
(油畫家) 廉寬宏
(山水畫家)

4. 滄州郭長生武術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滄州郭長生武術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1年06月21日,主要經營范回圍為武術文化傳答播交流、策劃、推廣及武術賽事組織等。
法定代表人:郭鐵良
成立時間:2011-06-21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3090200001895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滄州市高新區河工大科技園3號樓407室

5. 滄州武術介紹

滄州素有「武術之鄉」之稱。滄州武術起源於隋唐,盛於明清。千百年來,滄州武林精英薈萃,豪俠雲集,形成濃厚的習武、尚武民風。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1992年,滄州市被國家體委首批命名為「武術之鄉」,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

滄州,因滄海而得名,地處渤海之濱,歷史上曾是貧瘠荒涼之處和犯人發配之所。古往今來,滄州戰事頻繁,民遭塗炭,非尚武不可圖存。此地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一些受朝廷緝拿之叛將,尋滄州民眾強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隱姓埋名,傳藝維生。八極門之「癩」、「癖」,功力門之「邱」,太祖門之「順元和尚」,通臂門之「韓姓道人」,闖王刀法之「秦氏夫婦」等,為人正義,武藝高強,為滄州武術的發展功不可沒,但均未透露真實姓名與身世。歷史上,滄州一帶為南北水旱交通要沖,是官府豪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滄州武術大師在與外國拳王打擂比武中,屢戰屢勝,為國人贏得了榮譽。1903年,滄州「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在滬擊敗擺擂的美國、英國、法國拳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欣然書寫「南山搏猛虎,深潭驅長蛟」賀聯贈送。滄州拳師在推動中華武術發展中做出過積極貢獻。民國十七年(1928年)滄籍國民軍陸軍上將張之江任中央國術館館長時,大力提倡強身禦侮,強種救國,滄州人入館任教和深造者近百人。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武術作為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復興。滄州武術門類和獨立之拳械技藝愈加豐富,許多拳械套路,經過提煉,改進,創新,獨具滄州特色,其中滄州八極拳和劈掛拳被列入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優秀拳種之中,作為武術競賽的規定套路,向海內外推出。滄州體校、武術研習院、孟村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以及各縣市區大大小小的拳社都在培訓大批武術人才。旅遊向導 觀摩和學習武術,最好能住上一些日子,學上幾個套路招式。練功之餘,游覽市內的景點。每4年舉辦一屆「滄州武術節」,是觀摩學習交流的好機會,喜愛武術的您可千萬別錯過。

6. 滄州為什麼是武術之鄉

滄州武林,根深葉茂;滄州武傑,名揚八方;滄州武術,遍及華夏,遠涉亞、歐、美、非一些國家和地區。滄州「武術之鄉」之譽,宏揚中外。 滄州人民,自古以淳樸、剛直、勤勞、勇敢著稱。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系,強悍之武風,歷年久遠,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據史籍載,滄州民間武術,興於明,盛於清,至乾隆時,武術之鄉已形成,至清末,則聲揚海外。 今滄州「武術之鄉」,含滄州市所轄縣、市。歷史上人民為了反對封建盤剝和壓榨,滄州民間武風益盛。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後,滄州武術得以復興與發展。 自古燕國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於幽燕,滄州乃畿輔重地,為歷代兵家必爭。據史籍載,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山戎以來,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戰爭發生於滄州一帶。頻繁之戰事,民遭塗炭,民生維艱,故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滄州,古有「遠惡郡州」之稱,明時有「小梁山」之號,可見滄州武風之盛和武術之發展,與特定地理環境關系甚密。 古之滄州,沿渤海方圓百餘里,均系蘆盪荒灘,人煙稀少,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明清時,一些受朝廷緝拿之叛將,尋滄州民眾強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等隱姓埋名,化裝僧道游俠,傳藝維生。 滄州,地處「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澇、蟲災不時降監。正常年景,許多人家糠菜半年糧。重災之年,流浪乞討,賣兒鬻女者不鮮。民謠雲:「拋棄黃口兒,一乳恩情盡;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許多壯丁,以販鹽維生,而官府緝拿甚嚴。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則必習武事。乾隆《滄州志》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承平之世,家給人足,趾高氣揚,泱泱乎表海之雄風。一旦有事,披肝膽,出死力,以捍衛鄉間,雖捐棄頂踵而不恤,」說明了滄州人民自古就尚義任俠。 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境,京濟、京大要道貫通南北。滄州、泊頭、莫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沖,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巨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滄州系多民族地區。

7. 滄州的民俗是什麼

滄州舞獅、井陘拉花、河北邦子、滄州面花、西河大鼓。

1、滄州舞獅

滄州舞獅是河北省的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滄州獅子舞以同樂會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民間花會時活動。

2、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傳統舞蹈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類陘拉花最早源於民間的節日、廟會、典及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志》中就有相的記載。

到了20世紀初,拉花已經十分盛行,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說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井陘縣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3、河北邦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4、滄州面花

「面花」,城裡人叫「麵塑」或「捏麵人」。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一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後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

在舊社會面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高檔食品,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饃饃」,成為窮苦孩子們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親們把來之不易的白麵粉,製作出各種不重樣的小動物、小花饃,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為母親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5、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

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

8. 為什麼中國河北滄州被稱之為武術之鄉

滄州素有"武術之鄉"之稱。滄州武術源於隋唐,盛於明清。千百年來,滄州內武林精英薈萃容,豪俠雲集,形成了濃厚的習武、尚武的民風。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1992年,滄州市被國家體委首批命名為"武術之鄉",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這是前人對深受群眾喜愛的太極拳和八極拳的贊譽。八極拳的創始人就出生在滄州孟村。
滄州武術大師在與外國拳王打擂比武中,屢戰屢勝,為國人贏得了榮譽。1903年,滄州"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在滬擊敗擺擂的美國、英國、法國拳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欣然書寫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驅長蛟"賀聯贈送。
王子平---晚青十大高手之一,同霍元甲,黃飛鴻,大刀王五,燕子李三,杜心武,海燈大師,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等人齊名.
滄州拳師在推動中華武術發展中做出過積極貢獻。民國十七年(1928年),滄州籍國民軍陸軍上將張之江任中央國術館館長時,大力提倡強身禦侮,強身救國,滄州人入館任教和深造者近百人。

9. 滄州武術的歷史

據史籍載,滄州民間武術,興於明,盛於清,至乾隆時,武術之鄉已形成,至清末,則聲揚海外。
自古燕國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於幽燕,滄州乃畿輔重地,為歷代兵家必爭。據史籍載,自齊桓公二十二年(前664)齊桓公援燕山戎以來,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戰爭發生於滄州一帶。頻繁之戰事,民遭塗炭,民生維艱,故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滄州,古有「遠惡郡州」之稱,明時有「小梁山」之號,可見滄州武風之盛和武術之發展,與特定地理環境關系甚密。
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境,京濟、京大要道貫通南北。滄州、泊頭、鄚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沖,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巨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隋朝建立的科舉制,自唐朝完善,延續多代。至明中期,建武鄉試、武會試之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行廢止。明清武科,對滄州武術發展亦有促進。此時武舉人、進士達1800餘人。民國七年(1918),直隸督軍曹錕為擴充其勢力,在滄招募武士數十名到其武術營任教或當兵。此舉,對滄州武術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民國十七年(1928),滄籍國民軍陸軍上將張之江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大力提倡強身御海,強種救國,滄州入館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時,省、縣建國術館或民眾教育館,倡導武術,「把式房」遍及滄境城鄉,習武者甚眾。
滄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內外交流。來滄授藝者,熱情款待。又有不少人周遊祖國南北,或設鏢局,或任鏢師,或於民間教徒,或入軍旅授藝,或尋師放友學技,或參加擂台比武。霍殿閣被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聘為武師;王正誼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城;王子平屢勝外國大力士於擂台之上;馬鳳圖、馬英圖傳藝於西北五省、區;佟存、佟忠義、張占魁、孫文勃、楊積善、劉振山、張殿奎、吳秀峰、盧振鐸、賈耀亭等授徒不下數萬,遍及十餘省、市。同時,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華,充實滄州武林。因而,滄州武林門類和獨立之拳械技藝愈加豐富,許多拳械套路,經過提煉、改進、創新,獨具滄州特色。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