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蓮花縣旅遊可持續發展
A. 6、 結合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闡述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
無非是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之類的。
比如減少破壞,注意環保,生物保護,節能減排等。
另外,可以專門說幾個特殊的情況,具有保護性質的東西
1、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都具有相關的保護意義,比如風景名勝區是保護風景,自然保護區是嚴格保護生態等
2、文保單位,嚴格保護文物,各級要求不同
3、民族民俗或者歷史特色景區,就是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也是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4、可結合最新的原生態博物館的概念
等等吧
B. 論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的論文提綱
一、文獻回顧
二、生態旅遊介紹(定義 分類)
三、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四、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五、以某一生態旅遊地為例 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C.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遊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遊客和旅遊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旅遊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D. 我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 舉個案例出來。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老人在尋求享受,希望能走遍大江南北。還有與預定放假的時間上班族和學生也是旅遊業的一大收入。
E. 蓮花縣的旅遊資源
紅色景點
有保留著革命紀念地達30餘處,如蓮花一枝槍紀念館、蓮花革命烈士紀念館、列寧學校(花塘官廳)、甘祖昌將軍墓地、蓮花縣荷花博覽園、高灘紅軍行軍舊址,棋盤山游擊基地等。
蓮花縣一支槍紀念館始建於1968年,原名為「毛主席領導蓮花人民斗爭陳列室」,「宣傳毛澤東思想辦公室」及「蓮花縣革命歷史紀念館」,1983年定名「蓮花縣一支槍紀念館」。館址在縣城南門,房屋為清道光年間建的「賓興館」。其為二進式祠堂建築,長34米、寬21米、高為12米,整個建築面積為713平方米,佔地面積為3600平方米。先後被命名為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圳市、萍鄉市中小學生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日漸擴大。
綠色生態文化景點
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玉壺山風景區、高洲水雲山風景區、荷塘白竹瀑布群、河江水庫、樓梯蹬水庫等;分布於縣內各地的石灰岩溶洞幽深壯觀。有徐霞客稱贊過的石城洞,有唐朝名相姚崇為布衣時曾寓居的元陽洞,有明末文學家賀子翼贊賞過的蕊珠洞,有留著革命烈士張子銘筆跡的張天洞等。古色文化方面,有正氣浩然的勤王台,名傳遐邇的復禮書院,古色古香的琴亭橋,氣勢磅礴的吳楚雄關,高聳入雲的仰山文塔,雕梁畫棟的路口古民群等,這些堪稱蓮花的旅遊勝地。
主要旅遊景點有: 琴亭橋浯塘真人俺石門山蓮花一枝槍紀念館(賓興館)仰山文塔棋盤山游擊基地水雲山風景區玉壺山風景區勤王台花塘官廳復禮書院元陽洞吳楚雄關石城洞蓮花革命烈士紀念館
F. 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旅遊可持續發展應該如何做
1.正確理解旅遊產品的特殊性
2.開發旅遊產品要兼顧經濟文化兩屬性
3.生態旅遊規劃建設應從源頭抓起
G.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旅遊可持續發展也日益成為各界頻繁討論的論題.
定義:
旅遊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後代人的利益並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
1990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lobe'90)上,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五項指標:
(1)增進人們對旅遊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理解,強化其生態意識;
(2)促進旅遊的公平發展;
(3)改善旅遊接待地的生活質量;
(4)向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經歷;
(5)保護未來旅遊開發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
核心目標: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在為旅遊者提供高質量的旅遊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並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旅遊業的可持持續發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遊者,當地百姓,未來的旅遊者以及未來的當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同一利益群體代際之間和不同利益群體代際之間的公平問題.
旅遊資源作為旅遊經濟活動中的一個生產要素,我們必須認識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遊資源無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還是內含人類勞動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觀,都不再是可以任意無償使用的資源,對它們的利用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壟斷性,不可復制性,對它同樣要採取"只取利息,不動底本"的消費方式,以保證後人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對這類文化性很強的旅遊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使用,帶來的成本支出將是無窮的,也必將是永遠的負效益.因此,開發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時,必須本著"保護第一"的原則,杜絕過度開發和掠奪性的破壞開發,適度開發旅遊產品,保持資源的文化特性.
H. 我要寫論文了題目是旅遊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關系從哪下手啊
提 要 分析了生態旅遊產生的背景,認為生態旅遊是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條途徑。闡述了生態旅遊發展的社會、經濟、技術和環境的一般政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的一般原則、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潛力與限制條件、生態旅遊產業的結構與空間適宜性分布。
關鍵詞 生態旅遊 生態規劃 可持續發展
分 類 中圖法 F759.9
1 生態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隨著全球旅遊產業規模的日益增大,過去低估的環境影響正在受到重視。旅遊活動的潛在環境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旅遊業發展對當地資源產生了壓力:旅遊者消耗水和食物。旅遊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往往損壞景觀和自然環境。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影響是旅遊活動產生的污染,如污水、固體廢棄物、飛機和汽車產生的噪音和空氣污染。對當地居民而言,旅遊業也是對寧靜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干擾的原因之一,它也增加了當地建造和維護污水處理廠、道路等設施的費用。鑒於此,一些旅遊點由於當地環境退化而遭遺棄。問題的症結在於: 如何使旅遊業發展和環境改善相協調? 換句話說,如何使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1]?
生態旅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興起的,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生態旅遊的定義較多,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1994年在制定其《國家旅遊戰略》時,在匯總各種定義的基礎上,為了使之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境的教育、解釋與管理,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2]。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990年全球環境與產業大會將旅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 「……旅遊資源的管理應當既滿足經濟、社會和美學的需要,又維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①。不斷保持環境資源和文化完整性,並能給旅遊區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遊業的社會經濟效益,是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本質[3]。生態旅遊,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持旅遊區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實現代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實現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途徑。
生態旅遊與傳統旅遊在追求目標、受益者、管理方式和影響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徵
I. 旅遊可持續發展論文
我幫你
...........
J. 論文關於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參考文獻
1、A.P.瑟爾沃(A P Thirlwall),《增長與發展》(第六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2、張坤民,《可持續發展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3、黃輝,《WTO與環保: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沖突與協調》,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4、戴星翼:《環境與發展經濟學》,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年版。
5、曲福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政策選擇》,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6、範金:《可持續發展的最優經濟增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7、翟新生等:《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資源消耗的成本補償---大循環成本理論具體運用的研究》,《財經研究》,1996年第12期。
8、(美)羅伯特•艾爾斯:《轉折點---增長範式的終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
9、(英)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10、(英)D•皮爾斯等:《世界無末日---經濟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財經政治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丹尼爾•A•科爾曼等:《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