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的旅遊現狀及發展策略
Ⅰ 求論文一篇。有關於古鎮旅遊開發及發展策略
我國古鎮旅遊的開發利用
作者:余丹資源開發與市場
摘要:以水鄉周庄為例,對古鎮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古鎮旅遊開發應堅持的三大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應採取的三大對策進行科學規劃、創新開發思路、擴大對古鎮的宣傳。
關鍵詞:古鎮旅遊:保護;旅遊開發
由於長期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十分注重整個家族居住地的選擇和修建,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現逐步形成了眾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建築群與村群,構成了中國古代風格各異的建築流派。如果按照文化背景和歷史區域的劃分大體上可以分為: ①大家風范的徽派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 ②朴實無華的西北古村落群,分布區域為陝西; ③富貴大氣的北方大院建築群,分布區域為山西; ④小巧精緻的水鄉古村落群,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 ⑤另類浪漫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區域為四川、重慶; ⑥個性鮮明的嶺南古村落群,分布區域為福建、廣東; ⑦清秀靈逸的湘黔古村落群,分布區域為湖南、貴州; ⑧各領風騷的南詔古村落群,分布在雲南。這些古建築群、古村落群作為中華文體的瑰寶,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旅遊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成為了吸引各地遊客的重要旅遊資源。
1 古鎮旅遊的興起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11 古鎮旅遊的興起
古鎮旅遊的興起是近20 年的事。我國在借鑒國際遺產保護經驗的基礎上,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納入了遺產保護范圍。1982 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6 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對文物古跡集中的小鎮、村落進行保護。隨後,全國各省份就開始了歷史文化鎮的命名工作和古鎮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至此,古鎮旅遊作為一種全新的旅遊方式推向了廣大的遊客。從率先打出「中國第一水鄉」的周庄,到最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安徽省西遞- 宏村古村落,從江浙的同里、烏鎮、西塘到山西平遙古城、西部雲南麗江等古鎮,無不成為遊客追逐的對象。
112 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以古鎮周庄為例,簡單介紹我國在古鎮旅遊開發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經過10 余年來的開發,周庄由一座江南水鄉小鎮變成了享譽國內外的「中國第一水鄉」,在旅遊開發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早在旅遊規劃制定之初,主要負責規劃的阮儀三教授就諄諄告誡,不要因過度開發而毀了周庄,但是專家的意見終究不敵巨大的利益誘惑。過去周庄要靠擺渡進入,但為了開發旅遊,1998 年周庄「告別擺渡」,建起了1 座水泥大橋, 從此旅遊客車長驅直入, 破壞了周庄的原生態。1994 年,受一家公司數千萬元投資的吸引,當地政府不顧規劃設計,在周庄南湖區域興建了一座「全福寺」,這里曾是陸龜蒙垂釣處和劉禹錫寓所遺址,現在卻被非清非明的水泥樑柱的寺廟所佔用[ 6 ] 。除了這些建設性破壞外,古鎮內商業化氣氛濃厚、市場管理不規范、缺乏合理的修繕和維護等問題也很嚴重。據該鎮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介紹,該鎮房產有900 多處,其中80 %的房子為鎮集體所有,20 %是私房。集體所有的房子目前全部被出租用於開店或居住。由於這里遊人多,生意好,破牆、破窗開店的較多[ 6 ] 。對古鎮進行開發之前,這里飯館和商店共有800 多家,而目前飯館已超過150 家,商店超過1800 家。不少住戶保護古鎮的意識淡薄,置政府不許破牆開店的規定於不顧,採取「先斬後奏」辦法,先開店後辦照,或是「半夜破牆」,形成以既成事實的方式達到開店的目的。每年未經保護委員會同意就對房子進行私自拆遷、改建的事件在10 多起以上[ 5 ] 。周庄的門窗、海棠窗、板窗、順風窗、元寶窗等由於人為破壞,導致很多樣式消失了,現存數量減少,其中因為做生意對角門、元寶窗的毀壞最多[ 5 ] 。周庄旅遊開發之所以會產生種種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由於經驗不足和思想上存在單純發展旅遊業的傾向,沒有注意到旅遊開發「度」的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在我國各地古鎮旅遊開發過程中極具普遍性。
2 古鎮旅遊開發原則
211 政府主導原則
筆者認為,古鎮旅遊的開發不同於其它旅遊資源的開發,應改變以前純粹依賴市場的做法,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原則,由政府專門成立旅遊開發領導小組,進行古鎮的旅遊開發規劃工作,並加強市場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資金,很多古鎮嘗試採用各種開發模式,如通過出讓經營權的方式來引入一些社會資金、民間資金搞旅遊開發。這些做法難免存在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時由於各開發實體在開發過程中思想上的不一致性和不協調性,也對古鎮的後續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堅持政府為主導的原則,並不排除創新古鎮開發的投融資體制,只是在資本運營過程中,政府要加強其管理職能,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實施統一規劃、有效管理,對不符合規定的做法堅決予以取締和廢除。此外,政府要保證每年列出一筆專款進行古鎮的修繕和維護工作,以此解決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之間的矛盾。
Ⅱ 青州古鎮的優化與存在問題
確切的說,來古街是古城的自一部分,青州古城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偶園商業街,昭德古街,宋城商業區,青州博物館這幾個部分。昭德古街是真正的古街,沒有商業化,有正常住戶,遊人比較少,偶園街人比較多,算是古城的主體部分,兩邊大部分是小吃和旅遊紀念品,宋城是普通商業區
Ⅲ 青州古城簡介300 500字
青州位居齊魯大地的腹地,山東半島的咽喉處,是山東東部的交通樞紐。1986年3月,經批准撤縣設市,由原益都縣改為青州市,面積1569平方公里,現轄4個街道,8個鎮,總人口91萬,其中,回族2.3萬人,滿族3千人。 青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以前,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5000年。 遠古時期,大禹治水,改堵為疏,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州(冀、兗、青、徐、梁、揚、雍、豫、荊),青州即為古九州之一。中國古老的歷史著作《尚書?禹貢》中已有「海岱惟青州」、「濰淄其道」的記載。意思是說,青州的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泰山,書中記載:「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解釋為,青州的地理位置位於最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所以被稱之為青州,又因為是 個可以看到太陽升起的州,故又被譽為「東方 州」。 青州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有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有270多處。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此地。西漢元封五年,漢中央政權在全國設13個刺史部,巡治各地,青州是其中之一。 青州人傑地靈,藏龍卧虎。有剛直威猛國之棟梁的文官武將,還有成就卓越名貫古今的文學大家。宋代名臣寇準、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先後知青州,其清廉之名至今為人們所敬仰;宋朝宰相王曾連中三元成為歷史上的科考奇跡;趙秉忠狀元卷真跡名聞遐邇,是當之無愧的國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都是一個學術上的高峰無人能敵;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更是登一代婉約詞之巔,其纏綿悱惻低徊婉轉歷千古而不衰,至若燕肅、陳經、劉珝、馮溥、李文藻等青州籍歷史名人,更是燦若星辰。抗倭名將邢介名震朝鮮半島令倭寇聞風喪膽。 青州「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名勝薈萃,風光秀麗。境內的雲門山大壽字僅僅下邊的寸字就有2.3米高,素有人無寸高之說;駝山東南面的千尋巨佛,則為世界之最,全長2600米,令人嘆為觀止;駝山石窟造像群為我國東部之最,保存著從北齊、隋、唐時期的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過方寸,其精美的雕工是其它同時代造像所不能比擬的,充分顯示了當時青州經濟、文化的繁榮發達。玲瓏山上鄭道昭的魏碑真跡,為中外書法學者流連忘返。以紀念北宋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西南山區的仰天山、泰和山,元代三大伊斯蘭教寺之一的真教寺,明代衡王府的午朝門,宋、明、清幾經修繕的萬年橋,以及建築年代距今500多年的王府花園、宰相府第
——偶園等等都令人賞心悅目,贊嘆不已。昭德古街被評為中國十大古街之一,此外,像井塘古村、雙鎮流域等等……山山水水、一景一物無不具有誘人的魅力。 近年來,青州市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是山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還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生態建設示範市」等榮譽稱號。
Ⅳ 如果你去青州古城旅遊,能感受到到中國古代什麼樣的精神文化
青州古城的商業氣息沒有那麼重,裡面主要賣一些文房四寶,書香氣息比較重,能夠感受到中國古代淡泊名利的精神。
Ⅳ 旅遊資源現狀
8.2.1 旅遊資源類型
從湖南省已知或已開發的旅遊區(點)的資源特徵、性質及類型來看,總結歸納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自然界中地理環境和生物所構成的自然景觀資源,風光和物象能給人以自然美感,並吸引人們前往游覽觀光。其特徵:自然風光中的山、水、石、洞、氣、光、生物等,經過巧妙的天然組合,造成千變萬化的旅遊環境和景象,觀光旅遊者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生理過程,便可產生種種想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類是指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和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等為主要觀光內容的人文景觀資源。其重要特徵:它是古今人類政治、經濟活動的記錄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風貌和特徵的集中反映,給人們以知識、教育、啟迪和娛樂。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社會性質、意識形態和文化素養的支配和控制。第三類即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風光,兩者有機結合而構成的綜合類型。
(一)自然景觀資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積達10.49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49.56%。據統計,境內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餘座。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為重要類型的自然景觀,給人們提供內容非常豐富的觀賞游覽,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風景畫。
(2)秀水:湖南省水系發育,擁有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和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庫以及與水有關聯的名井、名泉、地熱溫泉、瀑布景觀星羅棋布。山以水秀,樹以水青,景以水名,這就構成當今頗具魅力的賦情景觀——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內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非常廣,岩溶地貌十分發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資源豐富。可開辟旅遊的溶洞有以下幾種類型:純天然洞穴、洞穴與石刻相結合構景、溶洞與古建築相結合構景、特殊類型的溶洞。
(4)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遊林場:湖南省是一個森林資源大省,是我國南方所特有動植物科屬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佳木奇花有75種,其中銀杉、水杉、水松、銀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為珍貴。為了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森林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全省先後建立了62個自然保護區和35個森林公園。依地域和交通狀況,全省可分為四片大的森林風景區:①以張家界為中心,包括天門山、猛洞河、桃花源、鳳凰山的湘西北風景區;②以洞庭湖為中心,包括岳陽樓、君山、大雲山、鐵山水庫、南湖的湘北風景區;③以韶山為中心,包括花明樓、嶽麓山、桔子洲頭、雲陽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東風景區。④以莽山為中心,包括蘇仙嶺、五蓋山、天鵝山、東江水庫、九嶷山、舜皇山、那溪、雲山、黃桑坪的湘南、湘中風景區。
(5)風景地貌景觀:根據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貌形態等特徵以及人文景觀的藝術特徵,湖南的風景地貌景觀有4種主要類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崗岩地貌。
(6)野生動物資源:湖南省的野生動物資源在中國占據很重份量,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150種珍貴動物中,湖南省就佔40種,為保護好這些世界珍稀動物,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野生動物(白鰭豚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大鯢野生動物(大鯢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三個省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江口鳥洲鳥類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護區;目平湖白鶴及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以及五個縣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7)天象景觀資源:湖南省的氣候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春溫多變、夏熱且長、秋常乾旱、冬寒甚短。全年無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氣壓和陽光作用,氣候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四季分明,景象萬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風霜、春雨、冬雪、霧靄、雲霞等重要的氣候要素都成為天象景觀資源之構景主體。
(二)人文景觀資源
(1)古建築類型:湖南省古代建築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多,它們分屬各個不同朝代所建,不僅具有文物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陽的岳陽樓、衡山的南嶽大廟、寧遠的文廟、長沙市的嶽麓書院,以及沅陵的龍興寺、通道的回龍橋等。古建築主要由樓閣、寺殿、祠廟、橋梁、亭台、坊塔等類型組成。
(2)古陵墓類型:湖南省境內的古陵墓數量比較大,歷經的朝代較多,時間跨度比較寬,文物和歷史價值比較高。有轟動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古漢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較著名的古陵墓還有岳陽的魯肅墓、汨羅屈原墓、永順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國近代史上歷史名人的墓葬,如長沙市嶽麓山上的黃興墓、蔡鍔墓、蔣翊武墓、曾國藩墓等。
(3)古遺址、古戰場、古窯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紀60年代在桂陽縣境喀斯特溶洞中發現了一件古人類的遺物,經鑒定為舊石器晚期的刻紋骨椎,證實了湖南大地的確曾是古人類活動場所。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或村落遺址,先後在我省的許多地方發現,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區及洞庭湖一帶。我省境內最重要的古戰場遺址在岳陽的巴陵古戰場。古城址主要有鳳凰縣黃絲橋古城、長沙天心閣古城、漢代北練城遺址、汨羅市春秋時代羅子國城遺址、桃源縣戰國時代采菱城遺址、常德漢代索縣城遺址、邵東縣邵陽城遺址,此外還有鳳凰縣沱江鎮、道縣道口鎮、武岡城關茶陵城關也都保留有古城門和城牆。古窯址以長沙市望城縣銅官古窯最有名,還有湘陰縣的岳州窯、岳陽的鹿角窯以及衡陽唐代衡州窯。
(4)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祠、堂:湖南省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長沙的黃興、邵陽的蔡鍔、瀏陽的譚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他鄉賢達名士、騷人墨客留跡於湖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行吟於沅湘之野,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賦詩多首。唐代書畫家歐陽詢,是今長沙市望城縣書堂鄉人,當地留有石筆架,洗筆池等古跡。還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朱熹、辛棄疾、米芾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類型:位於長沙市開福區上大壠的湖南省博物館存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出土文物、資料達十萬余件,各市縣級的博物館,也都保存著本地區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在湖南省考古歷史上,最為轟動、震驚中外的要數1972年春發現和發掘的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之馬王堆西漢墓。湘楚文化歷史悠久,碑林石刻到處可見,在碑碣叢中,現存曠世古稀長沙嶽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長的碑文是祁陽浯溪石刻《大唐中興頌》,文奇、字奇、岩奇,世稱「三絕」碑。
(6)革命傳統教育類型: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30年的輝煌歷程中,湖南省被譽為中國的「革命勝地」。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左權等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為優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先進的革命民主人士,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為緬懷先烈們、先輩們以及英雄的三湘兒女的豐功偉績,建立了(革命)故居紀念館,修復和開辟革命活動舊址紀念地。這些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場所和文物,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課堂,供現代人參觀瞻仰,構成了我省一項極為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如韶山、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等。
(7)民族民俗風情: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除漢族之外,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等42個民族。民族民俗風情,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生活在湖南省境內的少數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有獨特的服飾,優美的歌舞,傳統的習俗和民族風韻。在具有民族風格古建築中,侗族的鼓樓、涼亭、風雨橋;苗家的吊腳樓;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別具一格,建築藝術價值高。少數民族婦女,精於耕織。紡織、穿、綉的工藝相當精美,顯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於靈感,易於觸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擺手舞、八寶銅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蘆笙舞、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等。
(8)現代工程及城市市容類型:現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設,根據山區的地形地貌,設計很有特色且實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觀區「矮寨公路」,橫跨雪峰山脊樑段的盤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礎設施,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湖南省境內的現代高速公路一般設計成雙向六道全封閉,這些現代工程宛如一條銀帶,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構成一道亮麗的景觀資源。
在山水景觀中,大型建設工程能成為構景主體的還有水庫的大壩。湖南境內的大型水庫工程,壩址選在江河幽險之處。每座大壩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造型及規模都不一樣,但都表現出雄偉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大壩、水庫里的水、周圍群山共同構成極具特色的湖島型的風景旅遊區,既可以開展水上運動,還可依山傍水修建療養基地與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三)綜合景觀資源
(1)園林風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樓、閣坊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依據造園的結合手法,形成一種景觀藝術空間。
(2)田園風光:田園風光之構景主體為農田、耕地、果園、苗圃、農宿農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農田耕地的特徵表現為:山區以梯田為主,丘陵區為多邊塊田,平原湖區則為大面積方格網狀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區,具有湖區特色的田園風光處處可見。
(3)其它特殊類型景觀:包括高校旅遊、觀看軍事訓練和表演、工礦企業旅遊、科普教育旅遊以及探險旅遊等。
8.2.2 旅遊資源基本特徵
(1)廣泛性: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能讓旅遊者體察感觸到的民族風俗風情;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建築,內容相當廣泛,非常豐富。
(2)景觀組合性和綜合性:表現在一些旅遊資源既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又有科學考察意義;既是自然風景區,又是人文景觀區。它們相互聯系又互為補充,具有構成景象組合特點。
(3)社會變異性:隨著時代的變遷或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徵。
(4)地域性: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地理環境以及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5)不同層次結構的特點。
(6)地區分異性。這種特點反映了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性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制約。
(7)總體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線一片一帶一源」。
8.2.3 旅遊資源分區及現狀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遊資源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分區,有利於我們對全省境內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有利於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並突出各個區的特徵,進而為整個旅遊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分區時,考慮如下原則:
第一,旅遊資源類型的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背景和民族特點以及交通條件的基本狀況相似性,顯示出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潛在力;
第三,區內資源開發現狀、遠景和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於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遊網路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區內要有一個知名度比較高的骨幹風景名勝地作為核心與依託,以此帶動區內其他景點(區)的發展。
根據以上基本原則,將湖南旅遊資源分為Ⅰ—Ⅵ區,具體情況詳見表 8-2。同時編制出1∶50萬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與分區圖(圖8-1),該圖表反映了我省旅遊資源的總輪廓和基本格局,也體現了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表8-2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區一覽表
圖8-1 湖南省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圖
Ⅵ 青州古城的古城歷史
青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積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根據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境內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有270多處。大禹治水劃九州,青州為九州之一。被公認為科學價值很高的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古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諸州中就有青州,稱青州「東北據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並注釋說:「蓋因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呂氏春秋》稱青州為「東方之州」。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青州迭為名城重鎮,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漢元封五年,設青州刺史部,是全國13刺史部之一,治所廣縣城(今城西1華里處),轄5郡4國100多縣。魏晉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轄9郡47縣,期間公元399年-410年作為南燕國國都,慕容德成為山東境內的唯一一個皇帝。隋置青州總管府,轄4郡36縣。唐仍先後置青州總管府、都督府,轄8州49縣,中唐及五代設平盧淄青節鎮,轄15州。北宋初設京東路,轄26府、州、軍、89縣,熙寧七年設京東東路,轄1府7州36縣。金設山東東路,轄2府11州53縣83鎮。元初設益都行省,後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轄3路12州44縣。明初設山東行中書省,轄6府15州89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歷城。此後,明中後期及清代一直作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隨著歷史的變革不斷變遷,漢設廣縣城,現瀑水澗以西。公元311年(晉永嘉五年)建廣固城,經六次大攻堅戰,至410年夷為平地。東晉滅南燕後,另築東陽城(西至現海軍402醫院,南至南陽河,東至城關醫院,北至堯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築南陽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規模比濟南高3尺長1里。
青州地處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東扼半島,南控沂蒙,北望渤海,為歷代軍事重鎮。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員兼顧軍事,唐五代時期青州是平盧節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設鎮海軍,北宋在此設京東東路安撫使,金代設山東東西路統軍使,元設益都帥府、元帥府,明設山東都衛、都指揮使司,清設山東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駐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華東局駐青州。由於青州具有顯要的地位,歷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較多。漢代封召歐為廣侯傳五世,封劉便為廣侯傳三世,元封邁努為忠靖王、益王,明封齊王、漢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為齊魯境內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漢地最早的地區之一。這里擁有凈土宗、禪宗、密宗等多種佛教宗派,並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跡。尤其是許多佛教遺存的發現和修復,以及大量佛學研究論文和專著的相繼問世,為青州的佛教文化營構了較高層面的內涵。
Ⅶ 古城青州的歷史文化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就有東夷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時期,東夷人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春秋戰國時期,青州為齊國腹地,物質豐富,文化發達。西漢初期,建廣縣城,為青州刺史部治所所在地。西晉末年,青州刺史曹嶷另築新城,名廣固城,曾作為南燕國慕容德的國都。東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夷廣固。新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岸建東陽城。北魏時期,由於東陽城地狹人廣,在南陽河南岸增築南廓,是為南陽城。隋唐至明清,東陽城、南陽城一直為青州總管府、京東東路、青州府、益都縣等幾級治所所在地,為歷史上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昭德古街區概述 悠久的歷史給青州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在青州市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古街道建築青磚灰瓦、紅欄白牆、青石鋪地,透出濃濃的古風雅韻。可以說,青州古街就是青州悠久歷史的縮影和最好的見證。而在這些古街中,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至今仍然延續其文化傳統的,當屬東關昭德街區。昭德街區主要街道包括東門街、東關街、昭德街、北閣街、糧食街及其兩側街巷,它們南北相通、東西相連,形成了一組「連線成片」的明清古建築群。全長3000餘米。明、清時期,這里曾是南到臨朐、臨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為山東東部著名的商貿中心和宗教活動中心。 回、漢各民族和諧相處,文化交流互融 昭德街區是以回族為主,回、漢、滿、蒙等各民族雜居的居住區。最早來青州的伊斯蘭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青州地區非常繁榮昌盛,以貿易為主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來到青州開展貿易活動,當地人稱之為「蕃客」。朝廷曾在此設置「青州押兩蕃使司」,專門管理蕃客事務。但那時的蕃客流動性大,在青州定居的並不多。自元初開始,眾多的穆斯林官員及其眷屬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穩定的回族聚居區,從此後,這里的回族居民世代相襲,現居住人口2萬餘人。至今,這里的回族居民仍保留著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傳統和飲食習慣。同時,各民族通婚聯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漢族文化向少數民族傳播的同時,回族、滿族的武術、花毽、歌舞、餐飲等也逐漸融入到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回族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踢花毽,現在已成為青州市非常普及的運動,每天清晨,公園里、廣場上滿天飛舞的花毽成為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文化成為推進民族和諧與團結的重要紐帶,全市的3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和諧相處,融合成了一家人,青州市已連續四年捧回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這一象徵民族團結和諧的最高獎。 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昭德街區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在這個街區歷史上曾誕生或居住過許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莫過於4位狀元。一為北宋著名的三元狀元王曾。傳說,王曾的父親雖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晚年夢見孔子托夢,言曾參將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大魁天下。後官至宰相,封沂國公。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後門,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樹而得名,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段松齡的里謠為證:「井深街闊是吾鄉,屈指高風數二王。請看故園銀杏樹,行人千古式甘棠。」詩中的二王即指王曾、王子融兄弟倆。二是明代狀元趙秉忠。趙秉忠,字季卿,號陽。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其故居位於北閣街西側,名曰軟綠園。明代進士李中行在《懷趙陽學士》詩中曰:「祥煙迢遞接青徐,十畝林塘學士居。蘿月橫窗凝卧閣,松風繞砌定觀魚。」詩中的趙陽即趙秉忠,十畝林塘學士居即軟綠園。至今街區仍保留著趙狀元命名的青龍、白虎二巷。其考中狀元的殿試卷現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狀元卷,為國家一級文物。段松齡本人也是北閣街人,所以,他對軟綠園的追憶真實而富有情感,其《里謠十首》中說:「青龍巷口狀元坊,笑卷珠簾熨篆香,軟綠園中歌舞罷,空餘翠蓋擁紅妝。」三為清代狀元、著名的外交家洪鈞。洪鈞本為江蘇吳縣人,同治年間,母子二人來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親友,住在東門街附近的紹興會館,少年時代的洪鈞就在此處的「森盛號」雜貨店學徒,由於他刻苦學習,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1868年)進京殿試,高中狀元,青州民眾稱之為「學徒狀元」。青州市博物館珍藏其手書對聯一副:「書求往跡得其化,文有真宗鑒乃神」。此外,此地清代還出過一位武狀元丁殿祥,其狀元府在東門街附近。丁殿祥,回族人,字靖遠,號崧生,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進士第一名,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曾任宮廷一等侍衛、廣西參將等職。或許是籠罩了4位狀元的光環,這一街區歷代都有許多達官貴人、政客顯要選擇在此居住。昭德街東趙宅巷,原系元代榮祿大夫、左丞相伯顏居住的地方。元滅宋後,元憲宗賜伯顏趙姓,遷居青州。至今,街區仍有許多趙姓後人在此居住。現保存有魯東民團總指揮趙明遠故居。真教寺北側楊家巷為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回民進士楊應奎故居所在,楊應奎官至南陽知府,擅書法工詩文,著有《澠谷集》。曾出資重修過真教寺。糧食街路南雙井街有清代乾隆進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聞》、《諸城縣志》、《歷城縣志》、《雲門碑目》、《南澗文集》、《嶺南詩集》等著作,家有藏書數萬卷,遂名其書樓曰「萬卷樓」。董家巷有明代萬曆進士、工部尚書董可威的住宅。民國時期,青龍街人趙太侔赴美哥倫比亞大學戲劇專業學習,回國後曾任山東大學校長。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昭德街區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而這些彪炳史冊、光照千秋的著名歷史人物也給這一街區帶來了無比的榮耀。關於他們的歷史故事、傳說,至今仍在老街流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著名的宗教文化街區 青州自古為海岱間一大都會,歷史上人文薈萃,思想文化開放自由,兼容並蓄。世界上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青州都有悠久的歷史,深刻影響過當地的傳統文化思想。從南北朝至宋元,青州是中國東部的佛教文化中心,建立了眾多的寺院,著名的龍興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以後,青州道教興盛,在青州城南的雲門山、駝山上,歷來就是佛道並存。明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張三豐曾在雲門山之南的洞中修煉。僅在昭德街區,就存在3種不同的宗教寺院4座。其中伊斯蘭教寺院有兩座,即真教寺和清真寺。真教寺是青州伊斯蘭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據寺內碑記記載,該寺由元代伯顏丞相後裔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後歷代增修,發展到現在成為一組規模宏大、結構緊湊的古建築。現在仍是伊斯蘭信教群眾結集禮拜的重要場所。1935年,著名的馬松亭(曾任全國「伊協」副主任)大阿訇曾在此講經禮拜。清真寺位於昭德街區西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衡王之子寧陽王朱載垿始建,青州知府張連登親筆題寫寺額。知名阿訇王靜齋曾在此譯經。現青州伊斯蘭教協會和青州市民族書畫院均設於此,並經常舉辦少數民族書畫展覽,清真寺已成為一處既服務於穆民,又服務於社會的重要場所。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位於昭德街區西側。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由西方傳教士傳入青州,清光緒元年(1875年),建立了青州第一個教堂,後不斷擴建。1933年,建青州大教堂,聖堂能容納3000人,高35米,為當時青州最高的建築物。在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局保育院曾設於此,保育院的孩子在這里得到了修女們的悉心照料。現青州市天主教愛國會設於此。基督教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傳入青州,宣統二年(1910年),建大禮拜堂作為教會活動中心。基督教倡導教會辦學、施醫、建博物堂,在培養神職人員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帶入了青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廣大宗教界人士雖然信仰不同,但互相尊重,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方針,愛國愛教,自覺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在這一街區實現了民族團結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 著名的商貿中心 昭德街區明清時期為山東歷史上著名的商貿中心,當年曾經商賈雲集,僅山西省在此經商的大賈商家就達40多家,他們結為商幫,在東關街穆家巷建起了宏偉的山西會館,為晉商落腳投宿、聚會議事提供方便,今遺跡仍存。許多回族老人對這一街區原有老字型大小至今仍耳熟能詳,給你指出它們原來的位置,如利興福絲廠、振興煙廠、萬和堂葯店、山城玉醬菜、益興永百貨、和合商店、興茂茶莊、紅麗染坊、中義和糕點、楊家貨棧、德明葯房、趙家店、永春堂葯店、法家店、王家店等。昭德街區著名的回民食品店隆盛糕點、福祿壽糕點,傳統老工藝程記紅爐等均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生意興隆。著名的穆斯林傳統食品劉蒙汗家燒餅、梅穗綜子、老湯牛肉、東關烀糕、東關粘粥等現已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著名的影視基地 保留有中國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的青州昭德古街區,引得拍攝歷史古裝戲的電影、電視導演們紛至沓來,例如,《西遊記》、《聊齋》、《李清照》、《宋江》、《鄭板橋》、《代號007》、《黃金驛站》、《羅榮桓》等都曾利用古街為背景拍攝了大量的歷史鏡頭,使青州昭德古街名揚世界。 自青州建市後,市委、市政府提出保留「古」字、突出「青」字的城市建設方針,使這些古建築群得以較好地保護。1990年,昭德街區被公布為青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97年開始,市政府對昭德街沿街建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整修,對昭德街上已經磨損了幾百年的街道青石板就地翻底鋪墊,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風貌,又保護了這批被踩踏幾百年的石板。近幾年,青州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文物保護與利用,聘請專家對昭德街區進行了總體保護規劃,街區居民積極配合,共同參與。目前,這一規劃正在逐步實施。今年,市政府和宗教部門將聯合出資修復清真寺冀真堂和經綸堂,復建基督教堂恩光樓。整個過程文物部門全程參與,一切按總體保護規劃和有關的文物保護規定實施。 青州的古街,已經成為青州對外宣傳的亮麗名片,吸引許多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前駐華大使阿南惟茂的夫人阿南史代就曾多次專程前來考察昭德古街,並寫下數卷研究論文。我們相信,隨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宣傳推介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遊客將會走進青州古街,徜徉於濃濃的古風古韻之中,領略青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出現過許多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名人,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趙明成夫婦在青州居住10餘年寫詩填詞,碩果累累,蒲松齡更是與青州結下了不解之緣。時值今日,各市都在紛紛打造文化品牌,青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如何發掘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近日,記者拜會了青州文化局局長許新益。 記者一直對青州博物館印象深刻,尤其是博物館珍藏的趙秉忠狀元卷,很受震撼,在青州文化局局長許新益的介紹下,記者對青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州有7000年的文明史,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並且是古九州之一。凡是到青州的人,無不慕名參觀博物館,那是青州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的縮影。商代的銅鼎、漢代的玉璧、北齊的石室線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薩、隋唐的石雕、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圖》畫卷、明萬曆年的殿試狀元卷真本以及本地歷代所產的陶器、銅器、鐵器、玉器、碑碣、字畫等文物達到2萬多件,使人領略到青州歷史豐采。 「要說青州的文化特點,應該是青州文化的融合性很強。」許新益說。青州共有漢、回、滿、土家、苗等30幾個民族,多年來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形成了融合性極強的青州地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享譽中外的佛教文化,比如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龍興佛教造像,還有源遠流長的「壽」文化。雲門山的「壽」字,被譽為「天下第一壽」,「壽比南山」一詞據說就源於此。另外,青州的名人文化也很璀璨,寇準、范仲淹、李清照、歐陽修、富弼等都與青州結過不解之緣。 文化旅遊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當記者問到青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時,許新益很激動地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城市品牌的著力點。近年來,青州主要圍繞古城文化、生態文化、民族宗教文化開發等三方面開展工作,重點培植七大文化產業:一是文化旅遊,重點開發佛、壽文化旅遊線路,打造生態觀光旅遊品牌;二是演藝業,建設休閑娛樂中心,組建青州市藝術團,排演一台能夠代表青州形象的原創性大型歌舞;三是古玩字畫與工藝品產業,培植古玩書畫和工藝美術品生產企業和專業村、專業戶,精心打造龍頭企業,引導古玩字畫和工藝美術產品向特色化、集團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四是發展印刷行業;五是廣告會展業,重點抓好花博會這一社會文化知名品牌,使其盡快形成集節、會、展、演、賽為一體的特色會展品牌;六是休閑娛樂產業;七是文化地產業,重點開發南陽河、益王府、堯王湖、衡王府、海岱小區等,彰顯古城文化魅力。 青州近年來要抓好17個文化產業項目。一是建設青州文化信息產業園,投入約5個億,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以現有東壩印刷企業為基礎的印刷產業項目;三是規劃建設文化產品經營區,重點規劃「五大市場」,即東夷文化書畫園、古玩市場、古街文化市場、南陽河景區文化市場、書畫藝術城、鈺鏵文化市場;四是佛壽文化開發項目,重點建設鳳凰山觀音雕塑和壽文化博覽園,開發壽文化產品。另外還有生態文化旅遊項目,旗城文化開發項目,衡王府文化項目,以黃樓為中心的生態農業觀光文化產業園區,會展文化產業中心,鄭母鎮復建狀元樓、文廟,保護開發「四大御葬」等基礎設施,以東夷文化園、將軍文化園為中心的專題文化產業項目,以昭德街、真教寺等為中心的宗教文化產業項目等。 在談到青州市政府在文化項目的建設上是否會給予一些扶持政策的問題時,許新益說:「為了統一規劃、協調、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青州成立了協調機構及制定了優惠政策,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全面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設立了青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於扶持文化創意、動漫和產業園區的建設。另外,青州還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產業。實施項目拉動戰略,大力引進和發展具有示範性、導向性的重點文化項目。對新興的文化產業可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適當扶持。再者,創造條件,吸引國內外知名文化企業總部或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入駐。利用花博會、魯台經貿洽談會等各種招商平台,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步伐。還有一點,引導城鄉居民提高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不斷增長的需求市場也是很重要的。」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之現代青州在文化品牌打造上的諸多政策扶持和努力,文化旅遊正在成為青州城市品牌形象的金字招牌,青州也日益成為特色鮮明、個性突出、品牌響亮、設施先進的文化名城、旅遊名市。
Ⅷ 淺析古鎮旅遊發展現狀 以烏鎮為例怎麼寫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近幾年來,古鎮旅遊受到越來越多旅遊者的喜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現代化的景觀、景物隨處可見,中國各地各具特色的傳統景觀卻十分罕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鎮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特有的古樸環境氛圍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成為旅遊市場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鎮吸引著大批的旅遊者前去觀賞。近幾年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安徽幾處民居宅院、雲南麗江古城以及未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江蘇周庄等地在旅遊黃金周期間,遊人如織,其數量直追山水風光景區的客源。由此可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旅遊,其市場前景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