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馬仙文化旅遊
1. 什麼是馬仙壇
馬仙,又稱馬氏天仙、馬元君等,自古是以柘榮為中心的民間崇拜地方神明,與媽祖、陳靖姑並稱「福建三大女神」。[1]
馬仙信俗肇始於唐中葉,源自浙南,盛行閩浙,影響贛粵、台港澳乃至東南亞,迄今1300多年,信眾上千萬。唐肅宗、宋太宗、宋真宗、元英宗、明正德帝都曾敕封馬仙,封號多為「馬氏護國夫人」、「護國嘉佑真仙」、「靈澤感應真人」等。李陽冰、朱熹、劉伯溫、施琅、甘國寶等歷史名人曾以碑記、廟祀,或賦詩為文頌之。明正德帝還賜建金鑾殿,題詩贊頌。
柘榮作為馬仙信俗的發祥地,素有「馬仙之都」之美譽。境內太姥山脈主峰東獅山被譽為「仙山」,是閩浙信眾朝拜馬仙的聖山、馬仙信俗的重要道場。
柘榮馬仙信俗在傳承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仙信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柘榮十三境每年一度的「接仙」民俗文化活動。「接仙」信俗文化活動規模盛大,異彩紛呈,吸引當地及閩浙信眾數萬人參與。儀俗由接仙、獻祭、游境、醮儀、送仙五大部分組成,期間穿插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活動,前後歷時一個月,是閩浙邊界最隆重的馬仙信俗活動之一。
柘榮馬仙文化的內在品質是信仰的力量。馬仙信俗自宋朝傳入柘榮後,成為弘揚孝德精神的載體乃至民眾祈禱健康平安的精神寄託。馬仙作為柘榮民眾心靈信仰的產物,柘榮縣著力提升其信俗的文化核心價值,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柘榮馬仙文化旅遊節,將其文化內涵由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真、善、美」,演繹塑造成「孝德、健康、平安」的主題形象,豐富和完善了馬仙健康平安神的功能定位。
柘榮縣成為福建省首個「中國長壽之鄉」,而孝德文化是柘榮人健康長壽的文化基因。作為柘榮民眾堅定信奉的馬仙健康平安神,孝順既是她得道成仙的本源,也是馬仙信仰的主要內容及其不斷被推動的主要原因。自覺推崇尊老愛幼、以孝為榮的傳統孝道理念融入柘榮人的血脈中,使之尊敬老人、忠厚傳家,在日常生活中亦身體力行。此外,馬仙信仰還產生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在社區村落、種族群體和宗族內部產生了巨大的聚合作用,為民間崇尚健康平安和諧生活方式樹立了典範。
或者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2. 蔡求柘榮哪裡有好玩的地方呀
福建柘榮好玩東 獅山,形似獅而得名,位於福建省柘榮縣城東3公里處,總面積13.7平方公里,海拔1480米,為太姥山脈的主峰。東獅山群峰聳峙,雄偉挺拔,集太姥山的奇偉雄姿,兼武夷山的柔媚挺秀。環山之中有谷、泉、洞、岩、峰、石等自然景觀二百二十七處,步移景換,令人流連忘返。1998年7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東獅山由蟠桃映翠景區、百丈朝暾景區、仙人鋸板景區、普悅洞天景區、龍井瀑布景區和仙都勝境景區六大景區組成。清閩候舉人江西信豐知縣徐友梧曾留詩贊曰:「綠幟插雲霄,岩岩眾山祖。太姥在下峰,高標誰與伍。」1986年,美國橋港大學教授吳衛平游覽東獅山時驚嘆不已,揮筆題詞「氣拔太姥,天下奇山」。
1、蟠桃映翠景區位於風景區中西部,面積約1.88平方公里,以溪澗風光為景觀特色,洞奇石怪,風景資源多而集中。主要景點有:迎賓亭、仙景嶺、普光寺、仙掌泉、蟠桃溪、蟠桃岩、金蟾朝聖、蟠桃洞、馬頭岩、象鼻岩、玉屏洞、南天門、三曹院遺址、白馬宮等。蟠桃景區即仙泉噴雪,位於東獅山中部蟠桃溪兩側,洞奇石怪。蟠桃溪溪流清澈,蟠桃洞、玉屏洞幽深寒徹,霧紗輕繞,總給人幾分神秘感。蟠桃岩、金蟾朝聖(又名金蟾戲珠)、馬頭岩、象鼻岩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絕。東獅山有許多八仙的美麗傳說,仙掌泉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相傳八仙曾游獅山,正逢炎夏,呂洞賓隨手插入岩石中取水解渴。從此後,岩中留下巴掌大的孔穴,泉水汩汩,終年不斷,「仙掌泉」因而得名。凡有遊客到此,總忘不了掬飲清洌甘甜的「仙泉」,飽覽「仙泉噴雪」的奇景。
2、百丈朝暾景區位於風景區中部,蟠桃映翠景區的東北面,面積約3.54平方公里,以絕岩峭壁,幽深洞岩為景觀特色,主要景點有:羅隱灣、土地岩、清雲宮、石門、石將軍、風吹洞、石門樓、仙人腳印、觀日台、靈岩洞、通真洞、靈峰洞、何仙姑洞、百丈靈岩等。百丈靈岩在東獅山北麓的雄獅張口處,號稱閩東第一岩。百丈靈岩周圍集中著靈岩洞、靈峰洞、通真洞、何仙姑洞等八仙古洞及羅隱灣等景點。百丈岩地拔起,斷岩絕壁,實屬罕見。歷代以來,它以驚險獨特的風光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應景抒懷,題詩作賦。明憲使游德在靈岩洞刻詩雲「孤峰獨與碧霄摩,雙屨疑從絳闕過。全柘萬山羅小隊,扶桑千里見微波。晴雲不散壇前樹,明月長依石上蘿。仙子高居絕塵熇,豈知人世有悲歌。」八仙洞終年雲霧縈繞,使人彷彿置身於神府仙地。每到冬季,洞前結滿冰柱,玉樹瓊枝,一派北國風光,美不勝收。山凹處有個羅隱灣,相傳晚唐詩人羅璜(羅隱),四處雲游,慕名來到東獅山,在百丈岩附近,大腿被菅草割破,即時感嘆,脫口而出:「柘洋好東山,會出蝦蒙不出菅。」自此,這山凹便不風菅草,後人便稱此地為「羅隱灣」,即「羅隱盆谷」。登上百丈岩極目遠望,群山連綿,層巒疊嶂;山腳下村舍錯落,田疇如畫;城區樓宇林立,龍溪如帶貫穿南北。若逢萬里晴空的日子,還可以觀賞壯麗的日出和雲海。
3、仙人鋸板景區位於景區中部最高峰,景點沿山脊線集中分分布,地勢險峻,以險峰、怪岩、奇洞為景觀特色。該景區的面積約為2.1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鬼洞岩、仙人棋盤、岩庵洞、飛石將軍、千筍石、龜背岩、萬書岩、旗峰插漢,天峰奇觀、靈黿聽鍾、仙人鋸板、一線天、擎天一柱等景點。旗峰插漢,是東獅山南麓的最高峰,是東獅山的主要景點。這里峰、岩、洞俱全,奇峰、怪石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仙人鋸板、靈黿聽鍾、萬書林立、擎天一柱、老僧傳經,飛石將軍等絕屬天工神斧。千筍石、飛棺岩、岩庵洞等神奇逼真,與太姥山的奇峰怪石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4、普悅洞天景區位於風景區南部,面積約1.54平方公里,以山崖、竹林、寺廟為景觀特色。主要景點有:覺性禪寺、蝙蝠洞、駱駝峰、水簾洞、玉女峰、紅軍洞等。普悅山,環境幽雅,別有洞天。水簾洞,水珠四濺,似天女散花;玉女峰,輕紗環繞,婷婷玉立;還有駱駝峰、通天古藤、蝙蝠洞等無不令人心馳神住,浮想聯翩。
5、龍井瀑布景區位於風景區東部,以溪澗、峽谷、瀑布景觀為特色。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龍井瀑布、龍井潭、龍井溪、九曲溪、龍溪水庫等。龍井飛瀑鑲嵌在東獅山北麓的丹崖翠谷間,景緻迷人。包含龍井瀑布、龍溪和龍溪湖。每逢豐水期,九曲小溪在夾岸綠樹間曲折川流,遊客乘著竹排溯溪而上,頓感山溪寂寥、雲霧朦朦、花草迷離。九曲盡頭是氣勢磅礴的龍井瀑布,瀑布寬6米,高達百米,飛流直下,蔚為壯觀。站在瀑布的腳下,聽那水落潭中驚天動地地巨響,看那水霧迷濛的陽光下,一道道絢麗的彩虹,心靈也被山泉沖淡得無比純凈。瀑下是「龍井」,潭水清澈但深不可見底。龍溪湖的旖旎風光同樣惹人喜愛。若是春分前、秋分後的季節,你會格外驚喜地看到那湖中游過雙雙對對深情相伴的鴛鴦。
6、仙都勝境景區位於風景區南部,面積約1.4平方公里,以良好的田園和村居民俗為景觀特色。主要有梨坪、彭琪壟兩個自然村。東獅山也是多彩多姿的生物世界。據初步調查,整個景區棲有長尾雉、黃頭雉、真鳥仔、鵓鴣、翠鳥、畫眉等四十多種飛禽。「百囀千聲隨意啼,山花紅紫樹高低。」徜徉於山水之間,暢游於林泉之下,傾聽鳥兒淺唱低吟,無比愜意。東獅山景區內花木品種眾多,有桃花、櫻花、百合、空谷幽蘭,杜鵑更是一絕,每逢春夏之交,滿山花開,有紅、有白、有黃、有紫,絢麗多彩,白的素潔、紅的熱烈,顧盼生姿、煞是可愛,「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香。」若是誤過了這個時節,就難睹她的芳容。除花之外,山上珍貴樹、果品種有水杉、柳杉、羅漢松、彌猴桃、銀杏,還有柘榮特產果樹——林檎。
東獅山景區寺觀多達十多處。山腰密林中有三曹院、普光寺、白馬宮,中部有青雲宮,南麓覺性寺,山下有龍興庵,馬仙觀、東峰寺、廣福寺、仙嶼、孔氏家廟、三清觀等。這些寺觀歷史悠久、高僧輩出。普光寺建於唐清泰無年(公元93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廣福寺座落於柘榮縣前山村,又名白雲寺、根鼓寺始建於後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距今已有一千餘年,唐高僧一行和尚從浙江天台雲游至此見廣福寺環境幽雅,鰲魚山面臨清溪,形如半月沉江,山麓處白雲繚繞,氤氳不散,祥光閃爍,隨詠詩句:「白雲古剎景清幽,半月沉江吉水流。」該寺高僧輩出,至今民間還流傳該寺得道高僧的神奇故事。後在當地政府和新加坡、香港及全國各地信徒的支持下重建了廣福寺,該寺大雄寶殿內有萬佛,氣勢恢宏。
從東獅山范圍內徵集的出土文物看,人類祖先早在一萬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南麓的後井、洪坑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期的石箭、石斧;前樓出土漢唐古錢幣120多種,碗窯村的宋時窯群遺址有唐宋年間的各種陶瓷30多種,山麓下的「泰安宮」,是明朝開國功臣袁天祿的義軍練兵場,還有明湖廣布政司游朴之墓,還有石亭、石坊等名勝古跡。
開發東獅山風景區是造福柘榮人民的大事,縣委、縣政府早在1984年就積極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建設景區,並發動群眾集資、捐款、獻料、投工投勞,投入摺合人民幣百萬以上。修通環山旅遊公路3公里,東源至覺性寺公路3公里,同時在景區內修建石階、甬道多條,建造了迎賓亭、觀光亭、七夕閣、蓮花亭等亭台樓榭。1995年由群眾集資在靈岩景區內建造了我縣最具規模的道觀——青雲宮,連同普光寺、覺性寺等寺院,為遊客提供了進朝聖、食宿的方便。1999年縣旅遊局為解決青雲宮至八仙洞旅遊線路行走不便,籌資10萬元修建了長約1000米的石階路。2000年由民間集資近20萬元在東獅山迎賓亭修建了停車場、休閑茶座。
3. 誰能給我介紹下--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
柘榮縣 簡單講就是環境優美,經濟欠發達!
位於福建省東北部,介於北緯27°05′-27°19′,東經119°43′-120°04′之間,與福建省福鼎市、福安市、霞浦縣、浙江省泰順縣交界。全縣總面積544.0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10.0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萬人。通行閩東方言柘榮話。是全省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一個縣,全縣轄城郊鄉、乍洋鄉、東源鄉、黃柏鄉、宅中鄉、楮坪鄉、英山鄉等7鄉和雙城鎮、富溪鎮2鎮,共11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境內山嶺眾多,盆谷交錯,地形復雜,為太姥山脈的主體部分,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00-1000米之間,城關海拔668米。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和濕潤,氣溫立體分布明顯雨量充沛,冬長夏短,霜雪凍害較嚴重的特徵。
縣名似以拓洋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柘洋東山,東望海外數百里。」
宋為長溪縣靈霍鄉柘洋里,元為福寧州柘洋上里,明正統六年間(1441)設柘洋巡檢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裁撤,乾隆四年(1739)復置(清改置蘆門巡檢司)。民國初為霞浦縣上西柘洋區,1933年為霞浦縣第四區。1934年農歷二月建立霞浦縣上面柘洋區蘇維埃政府,五月成立霞鼎泰縣蘇維埃政府。1935年置柘洋特種區,1945年設柘榮縣。1949年6月15日解放,屬福安專區。1956年撤,並入福安縣。1961年復置柘榮縣,1970年又撤,分別劃歸福安、福鼎縣。1975年再恢復,屬寧德地區、現寧德市。
主要城鎮——雙城:縣人民政府駐地,海拔660米,分上城(龍城)、下城(柳城),有越劇團、閩東制葯廠。乍洋(寨洋):釉磚著名。東源:林區集鎮。富溪(武陵):茶區圩市。英山:閩浙邊界集鎮,有千年柳杉,下岡坪、獅子岡有多處古代銀礦遺址。宅中:省油茶生產基地之一。
城西仙嶼公園,平野突兀,水色山光相得益彰,峰頂有馬仙廟。城西北隅曲瑤下有游朴墓。黃柏鳳洋壩系1935年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馬立峰殉難處。富溪有宋代袁鑒元創建的歸泗橋。東源元建水厝橋有象徵梁山好漢的一百零八根柱。望海山(目海尖)高峻巍峨,可觀東海日出,山頂有不涸石池。東郊東獅山為太姥山脈主峰,有普光寺、覺勝寺、龍興寺、東峰寺諸勝。楮坪馬蹄岩逼肖壯觀,龍井庵為閩東特委會議舊址。城郊山頂嵐有天後宮,北郊仙源里古樹蔥蘢,清泉甘冽。交椅灣仙人洞岩谷清幽,花木繁盛,儼然人間仙境。
「閩東葯城」總體規劃經專家組評審通過。全年完成葯業產值2.5億元,占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45.3%。廣生堂GMP技改通過認證,縣醫葯有限公司通過GSP認證。動物葯品廠GMP通過認證、力捷迅博士後工作站、天人葯業通過GMP認證。全縣中葯材種植面積0.3萬公頃,其中太子參0.17萬公頃,白術、薏苡666.7公頃。「柘榮太子參」GAP研究和三尖杉葯用原料林基地建設進展順利。
柘榮縣所屬的下一級地名:雙城鎮 富溪鎮 城郊鄉 乍洋鄉 東源鄉 黃柏鄉 宅中鄉 楮坪鄉 英山鄉
全年生產總值10.5億元,增長10.7%。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14.5%和10.7%。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25.5∶39.5∶35調整為23.4∶40.2∶36.4。財政總收入4291萬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2612萬元,分別同口徑增長11.13%和11.3%。年末銀行各項存款余額5.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5.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80萬元和2054萬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4%。
工業經濟 全縣工業總產值10.4億元,增長19.7%;增加值4.22億元,增長14.5%。工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拉動GDP增長5.2個百分點。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2家,投資規模2億元的榮興特鋼試產成功,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已達30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4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2.7%,增長41.0%;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實施工業技改項目14項,完成投資1.6億元,增長33.1%。
農業經濟 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7億元,增長5.2%。農民人均純收入3289元,增長7.6%。全縣糧播面積0.88萬公頃,糧食產量3.33萬噸,分別比上年增加733.3公頃和1700噸。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茶葉、反季節蔬菜、食用菌面積分別達0.1萬公頃、0.17萬公頃和600萬平方尺(袋)。95個村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17處小水利工程完成產權改革。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石山洋中低產田改造項目通過驗收。
第三產業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9億元,增長12.9%;批發和零售、餐飲業實現增加值8887萬元,增長6.5%;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7879萬元,增長9.0%;金融保險業實現增加值2670萬元,增長6.1%;房地產業增加值4059萬元,增長44.6%;其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3915萬元,增長8.1%。
招商引資 全年引進企業5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家,投資總額2.78億元,實際到位內資2.61億元,增長72%。實際利用外資57萬美元,增長7倍。外貿出口150萬美元,增長74.7%。
重點建設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增長30.4%;其中基建和更新改造投資2.1億元,增長34.6%。年初確定的20個重點項目和16項辦實事項目中,溪坪後門溪綜合治理工程、二環路前山段建設、柳東路延伸、東獅山廣場台階路工程、赤馬動力遷址及新生產線建設、104國道柘榮至福鼎線柘榮段改善工程等項目已全面完成,王社二級電站主體工程基本建成,1號機組投入發電運行,7個小水電項目基本完工,合計裝機容量2.3萬千瓦。
人民生活 實施「16833」就業工程,新增就業人數6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為4.4%。成立勞務派遣公司,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258人。農村低保全面實施,落實低保對象2656戶5457人,發放保障金243萬元。投入扶持資金1580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26項。完成造福工程和易滑坡險情村搬遷157戶646人。基本完成鄉村人飲工程20個,硬化農村道路53公里。新增商品房面積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高考上本科線人數首次突破300人大關。100多幅剪紙作品被國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廳選送參加對外文化交流。全民健身中心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縣醫院傳染病房建設完成,縣疾控中心開工興建。全縣累計214個行政村和自然村開通有線電視,99個自然村安裝小前端,有線電視用戶達8700戶。人口自然增長率5.31‰,順利晉升為省「三為主」二類先進縣,被評為市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國家生態示範縣總體規劃經專家組評審通過,六大環境體系26項指標已有75%的指標達到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