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文化文章的題目

旅遊文化文章的題目

發布時間: 2020-12-06 14:18:43

⑴ 求一篇旅遊文化的論文.

游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⑵ 我需要寫一篇論文,題目是論旅遊活動中的文化交流問題,提供一些資料

中日文化交流周-旅遊

中國和日本,與西方國家的旅遊業相比,都屬於起步較晚的國家,然而日本旅遊的發展速度卻比中國迅速許多,也要成熟許多。作為中國的鄰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日本都與中國有著密切地聯系,在文化上也相互交流影響,可以說在許多方面,日本和中國是相似的。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 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福州租房|福州物品交易|網店聯盟|福州團購網網友說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最豐富的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由於名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

日本的旅遊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依靠美國的扶持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其出境游已發展為世界第三大旅遊市場。

日本旅遊業同世界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人文心理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日本旅遊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也在發展過程中充滿了坎坷。日本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歸納為旅遊始發期、旅遊轉機期、旅遊成長期、旅遊頓挫期、初次負增長期、海外旅遊新紀元和均衡發展的變革期。目前日本旅遊業正面臨企業內部的裁員、外部經營環境的制約減少、自由競爭、消費需求的多樣相等大問題,可以說是一個變革期。

日本的旅遊業發展很不平衡。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日本的出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支出遠遠超過入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收入。可以說,日本是一個出境有大國,入境游小國。

日本有著很好的旅遊大環境。日本的許多旅遊設施都建的很精細,很人性化,也很現代化,尤其是在旅遊交通方面。現代旅遊交通為旅遊增添了新的情趣。快速有序的交通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旅遊商品的文化特色之一。日本的交通網能按遊客不同的需求,將其快速送往各旅遊景點。遊客乘用交通工具的過程也是體驗交通文化的最好方法。

日本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很有特色的,突出表現在日本遊客身上。首先是日本遊客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帶團的導游都明白團隊意識對於一個旅遊團是多麼重要,而在這一點上日本遊客是做的最好的,日本團員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著眼於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考慮自身所處的空間和地理位置,並以此來審視自己同他人的關系,個人與集體能保持一致做到協調統一,也因此日本人願意參加團隊旅遊,且能做到步調一致地遊玩。其次日本遊客在外出時奉行本本主義。在日本凡是大書店都有地圖、旅遊指南等工具書,其種類繁多、印刷精良、包羅萬象,會令你有種大概日本是全球旅遊工具書最暢銷的國家的感覺,而且日本人無論做什麼都要尋求這種工具書的幫助。再次,日本人喜歡「完璧主義」,意思是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盡最大努力做好,因此各大旅行社都用這一主義來為遊客服務,盡可能想得周到、細致。此外,日本人的環境意識、角色意識和公平意識也很強。在旅遊生活習慣中更注重「洗」和「方便」,在交往之中重視禮儀,最怕被人恥笑。

日本的三大旅遊素材為:溫泉、庭園、料理。它們都同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有著密切地聯系。看似極為單純的溫泉旅遊,每年卻吸引遊客達1.4億人次以上,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市場;日本庭園的創作理念是獎大自然的景觀融匯到生活中去,它最早起源於人們對自然和神的信仰,後來接受了中國的宗教、哲學等文化,並以此為背景逐漸發展成具有特色的庭園藝術;日本料理是以米飯為中心的主食和以魚類、菜餚為副食而構成的,它與我們傳統的八大菜系重視味道相比更重視色彩和造型。

中國旅遊業

我國是入境游大國。

旅遊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發揚。中國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也是豐富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因此在此依託之上的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與現代都市文化迥異的鄉土文化,必然會給旅遊者帶來中國與眾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的。

我國一些以文化資源為依託的旅遊景區的開發,存在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傾向,景區內現代化設施體量過大,破壞了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影響了遊客的興趣。一些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文物、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景區管理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科學評估和限制客流量,造成遊客承載量過大。

當今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徵是中國的國寶熊貓和日本的國花櫻花。日本訪客訪問熊貓故鄉「卧龍」已成為熱點線路。而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日本民眾最喜愛的花卉,也作為中日友好的象徵,在中國的萬里長城山腳下以及各大城市中埋下根,每年春季繁盛的盛開著,到日本賞櫻也成了春季日本游的必不可少的旅遊項目。

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和日本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日本從中國學習借鑒好的傳統與文化,並且結合自身把它吸收、拓展和發揚傳播開來。

中日旅遊文化的區別

在物質層面,日本「細」,中國「粗」;在制度層面,日本與中國相比,更加正規和完善;在精神層面,日本的民眾旅遊意識要強於中國,但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種類要比日本豐富很多。

中國的大景觀旅遊與日本的小景點旅遊

在中國提到旅遊自然會聯想到的必是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而在日本提到旅遊自然聯想到的卻是溫泉這種小景點。其實現代旅遊不但需要賞心悅目的「壯觀景物」,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雕蟲小技」。其實中國也有豐富的溫泉資源,也有洗溫泉的習慣,但中國卻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一種文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時代的特點和內容,觀光文化也是一樣。一種文化的形成要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充實新的內容,以適應人們新的意識和需求。同時一種文化又孕育著將來性,也就是該文化的生命力。它隨著人們的意識和生活理念的更新將展現出新的活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所以要將文化作為旅遊的精髓和靈魂。在日益增長的旅遊市場中注入一種新的文化內涵,將中國旅遊形式和內容推向新的境界。還有,橫向聯合勢在必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國旅遊業將如何應戰?

⑶ 旅遊與文化的文章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一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二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

⑷ 旅遊文化論文怎麼寫

論文的種類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進行分類。由於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
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
2.論辯型論文
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
3.綜述型論文
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
4.綜合型論文
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

論文格式

1、論文題目
(下附署名)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內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6、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⑸ 關於旅遊文化方面的論文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⑹ 有關旅遊文化的論文可以寫什麼

論文的寫作要求、流程與寫作技巧

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

一、論文寫作的要求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

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⑺ 求一篇1000字題目為我與旅遊文化作文

我贊美麗江

遊玩了兩天的西雙版納,我們乘坐飛機來到古城麗江。

我們先去東巴谷,東巴谷是納西族摩梭人的文化傳播點。在那裡,向我們展示了納西族摩梭人的悠久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那裡的房屋沿瀘沽湖畔而建,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為土木結構,雨天滴雨不漏。摩梭人還創造了他們屬於自己的文字——東巴象形文字,這是他們智慧的結晶。這一切讓我不由得驚嘆,納西族的人民可真太聰明了,能將東巴文化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們了解完納西族文化後,就向神秘莫測的玉龍雪山進軍。來到雪山,天下起了雨,雨幕與雲霧又為玉龍雪山增加了幾分神秘。乘著纜車來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峰,抬頭看,只見玉龍雪山的主峰扇子峰映入眼簾,它直插藍天,南北向排列的玉龍十三峰猶如一條騰空的玉龍。它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秀麗挺拔,造型玲瓏,還隨著時令河陰晴的交替,景觀也變幻無常,美不勝收。雪山時而雲蒸霧涌,玉龍乍隱乍現;時而碧天如水,萬里無雲,群峰像玉液刷洗,晶瑩的銀光,耀目晃眼;有時一條雲帶束腰,上面雪皎皎,下面岡巒碧翠,簡直就是到了人間仙境,我們去的時候雖然天下著雨,但雪山的魅力不減。玉龍雪山是神聖的,是美麗的,它像一位仙女守護著麗江,守護著納西族。

玉龍雪山氣勢磅礴,變化多端,而麗江古城卻又是古樸清靜中顯本色。於是我們來到麗江古城,來享受這里的古樸、雅緻。聽導游介紹,這里以前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驛站,十分有歷史文化。我聽著更加嚮往了。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古城——麗江。一進古城,一股清風迎面撲來,頓時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放眼望去,「哇!麗江古城可真美!」我不由的發出感慨。大理石鋪地,光滑斑斕,生動而有靈氣,潺潺溪流隨處可見。這里的房屋全是手工建造的土木式房屋,土木式房屋一幢緊挨一幢,鱗次櫛比。並且依山而建,依水而設,真可謂是條條街道見流水,家家門前有流水。所以又「東方威尼斯」的美稱。橋梁在古城隨處可見,它貫穿全城。我仔細觀察,發現這里的橋梁都沒台階,原來以前是方便千馬行走。

街道四通八達走進去就像走迷宮,一不小心就會迷路。最吸引我的是那別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光拿葫蘆絲來說吧,品種數不勝數,到了商業街這順手買一點贈與親朋好友何樂而不為呢?

漸漸地人多了起來,打破了之前的寧靜。這時我來到一條小溪前,洗了把臉,哇!真爽!看看水裡又鮮艷的鵝卵石和水草。水裡不時能看見許多條魚在游動,小溪邊一排排的垂柳,婀娜多姿,又為古城增添了許多魅力。

古式的建築,叮咚的泉水,古色古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客。

我贊美麗江,贊美這古今中外的歷史名城;我愛麗江,愛這世界文化遺產。車啊!開慢點,讓我再看看這美麗的古城!

⑻ 跪求一片論文,題目是:山西的旅遊景點介紹與推廣。。。。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物遺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據統計,山西現有遼、金代以前的木構建築佔到全國同類建築的72.6%,有分布於全省各地的文物古跡35001)余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都城118處。近年來,山西省在盤活這些寶貴的資源,變資源為旅遊產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但同時也日益凸顯出旅遊景觀與文化脫節、景觀文化建設遠遠滯後於景觀設施建設的問題,重景觀輕文化、有景觀缺文化、好景觀差文化的現象較為普遍,即使一些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旅遊景觀,也還處在靠有形資源作為賣點的初級階段,遠遠沒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加強景觀文化建設是關系山西歷史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就相關內容作一探討。
一、加強景觀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景觀文化建設是提升山西省旅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眾所周知,當前旅遊業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山西旅遊業的發展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競爭階段:
第一階段是項目競爭。改革開放,百業振興。作為對傳統中國人十分陌生的旅遊產業也順勢而生。在這個階段中,誰能夠率先開辟出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誰就能夠吸引遊客的眼球。因此,這一階段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你無我有」。只要哪個地方能拿得出像樣的旅遊項目,它就有競爭力。
第二階段是廣告競爭。人們開始認識到旅遊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新興產業,於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自然或人文資源的地方紛紛將資源開發為旅遊景觀,沒有資源的地方也想方設法開辟人造景觀作為旅遊之用。在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後,每個地方都有了初具規模的旅遊項目。為了爭奪客源,各地不惜工本造勢宣傳,旅遊市場的競爭發展為廣告競爭。這一階段的特點也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你有我響」。大家都有幾個拿得出手的旅遊產品,但是哪家的廣告刺激,宣傳到位,它就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第三階段是文化競爭。隨著旅遊市場的日趨成熟,參與旅遊而且見多識廣的遊客愈來愈多。以往單憑廣告宣傳的做法已經不足以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旅遊市場的競爭又上升到一個新階段即文化競爭。這一階段的特點同樣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你響我特」。景觀的獨特文化在旅遊市場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景觀文化建設成為決定一個地方旅遊產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為在景觀硬體條件基本定型的情況下,誰能夠在彈性空間較大的景觀文化建設方面出奇創新,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領制高點,把握主動權。
(二)加強景觀文化建設是防止山西旅遊景觀趨同化的迫切需要。
旅遊景觀的生命力在於個性化。沒有個性特徵或失去個性特徵的景觀將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然而就山西情況看,一些旅遊景觀正自覺不自覺地走人趨同化甚至雷同化的誤區。以民宅大院為例,僅晉中地區就有已經開放或正在開發的大院十餘處。幾座先行一步的大院,從宣傳推介、布局陳設到經營運作幾乎都一模一樣,甚至每個大院都有一句共同的解說詞:「皇城看故宮,民宅看x家。」這種趨同思維不僅未能擴大景觀的知名度,反而讓遊客生出許多疑問。筆者就不止一次被外地朋友問到,你們山西這么多大院,各家都有哪些主要特色?事實上每座大院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倘若能把這些特質提煉並展示出來,將形成豐富多彩、優勢互補的大院文化。目前這種只重相互模仿,不重突出特色的做法,只能使旅遊景觀的生路越走越窄。
打造個性化旅遊景觀的關鍵不在硬要素而在軟要素。所謂硬要素,就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景觀物質要件,這方面只要有實力就可以多投入多產出,你有我有全都有。所謂軟要素,就是附著在景觀之外,滲透於景觀之中的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概言之就是景觀文化。景觀的硬體容易被「克隆」,但好的景觀文化卻是不可復制的。
經驗證明,景觀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文化而不在硬構件。尤其是處在同一區域同一類型的旅遊景觀,很難單純依靠外部形態給人以永久印象。加強景觀文化建設既是旅遊市場多樣化的客觀需要,也是景觀群體走出趨同誤區的根本出路。旅遊景觀要想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營造景觀文化上下工夫。
(三)加強景觀文化建設是保存和延續歷史文化遺產的迫切需要。
2004年10月,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平遙古城牆突然發生大面積倒塌事故,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並由此引發對歷史遺產生存狀態和經營方式的反思爭鳴。從景觀文化角度講,平遙古城牆的遭遇至少帶給我們如下兩點啟示:一是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當我們將其變現為文化資本時,一定要格守適可而止的原則。如果過度開發,甚至將歷史遺留當做「搖錢樹」,將會過早地失去我們對子孫後代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的寶貴場所。二是歷史遺產也是有生命的客觀存在,需要給以人性化的尊重和保護。否則,再有生命力的景觀也會在滾滾紅塵中毀滅或夭折。因此,加強景觀文化建設本質上是營造有利於景觀的生存發展環境,是保持和延續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舉措,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二、景觀文化的基本內涵
文化是一個沒有統一界定的概念,學術界關於文化的定義有數百種之多。但就其本質而言,一般認為: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是人把人性加於自然之上,從而使自然人性化的結果。
所謂景觀文化,是指人們在與景觀長期互動的實踐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與該景觀相適應的精神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具體地體現在景觀建設、維護和適度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之中。
在一個具體的旅遊景觀中,景觀文化大致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景觀的歷史淵源。任何人文景觀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是時代的文化符號。一處景觀常常記錄著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象徵和代表著一種意義和價值。景觀因為附著的歷史人文價值而有意義,而富有生機和活力,失去歷史人文價值的景觀將變得毫無存在的必要。景觀的歷史人文價值是發展變化的,景觀文化的內涵首先在於發現、保存和豐富這種意義和價值。
(二)景觀的代表符號。景觀是某種意義和理念的載體,這種理念和意義是通過一系列外在符號表現出來的。這里所說的符號是一個廣義概念,具體說就是景觀的物質存在,如景觀的樓台庭院、楹聯銘賦、字畫碑刻乃至布局陳設等等,都可看作是一個個具體符號,正是這些符號構成了景觀的固態文化內涵。
(三)景觀的獨特儀式和活動。作為旅遊景觀,僅有固態文化符號是遠遠不夠的。現代遊客希望在特定景觀看到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獨特儀式和活動。比如,在晉城皇城相府舉行的皇帝人城儀式,在平遙古縣衙演義的縣官斷案場景,還有一些旅遊景觀開發的民俗表演項目,都是為遊客所喜聞樂見的景觀活態文化內容。
(四)景觀團隊的人文素養和行為規范。旅遊景觀是由具體的人群經營管理的,景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過景觀團隊的經營理念和精神風貌來體現的。俗話說,「看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人們對一個景觀的認識同樣如此,不僅要看該景觀向社會怎樣宣傳、怎樣承諾,更重要的是看經營景觀的團隊怎樣去做。這就需要景觀全體員工在為遊客服務中體現出一定的素養和文化內涵,讓社會公眾從中感受到該景觀的優秀文化。
三、景觀文化的一般要素
要素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景觀文化的一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有形環境。有形環境是構成景觀文化的基礎因素。如果沒有看得見摸得到的景觀實體為依託,景觀文化就無從談起。景觀的有形環境包括兩大內容:一是內部環境。主要是景觀的建築、文物、設施等。二是外部環境,主要是景區的外部氛圍。以山西情況看,眼下絕大多數旅遊景觀的內部環境是說得過去的,問題是外部環境不盡人意。比如在有的景區,遊客一下車就遭到各種促銷者的圍追堵截、死纏硬磨,使景觀形象在遊客心目中大打折扣。
(二)符號系統。西方學者懷特指出:「『符號』可以定義為使用者賦予意義或價值的事物。」因此,符號的應用便是文化的產生和存在。「全部文化(文明)依賴於符號。正是由於符號能力的產生和運用才使得文化得以產生和存在;正是由於符號的使用才使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沒有符號,就沒有文化。」按照這一理論,我們可以把景觀文化歸結為由一系列符號組成的系統。具體講又分為兩個子要素:一是固定符號,即遊客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和分享其價值或意義的物化標識。二是流動符號,如景觀紀念品、名信片、地圖冊等可供遊客攜帶的文化標識。坦率講,山西目前還遠沒有形成擁有完整符號系統的旅遊景觀,符號要素是每一處景觀都需要認真補課的項目。
(三)閱聽文本。作為景觀文化的要素內容,閱聽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視覺文本,二是聽覺文本,三是網路文本。視覺文本包括向公眾開放的景點和實物,引導遊客進行游覽和欣賞的方式,以及組織遊客參與的各種儀式和活動。聽覺文本包括解說詞、現場答疑、背景聲樂等。網路文本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將景觀信息數字化、動態化。好的閱聽文本,能夠反映景觀全貌,幫助公眾識讀理解景觀文化符號的意義和價值,帶給遊客以全方位美的享受和記憶。山西絕大多數旅遊景觀,目前還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閱聽文本,尚處在建築加導游的初級閱聽層面,無法滿足遊客多元化的閱聽需求,這也是我們急需彌補和完善的。
(四)導游團隊。「旅遊旅遊全靠導游。」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導游在景觀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實上,導游是景觀的靈魂,有什麼樣的導游就會把什麼樣的景觀文化帶給公眾。前不久,筆者去擁有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桂冠的五夷山參觀考察,景區的九曲溪竹排導游給大家留下了難忘印象。在近兩個小時的水上游覽過程中,導游逢景必講,每問必答,而且將每處景點的意義和價值與當今社會生活相聯系,妙趣橫生,回味無窮。據了解,五夷山風景區為了將竹排游這一黃金項目做大做強,專門舉辦旅遊專業班,從畢業生中挑選年輕力壯而又善於表達的男女青年擔任排工兼導游,通過他們的沿途解說擴大景區的知名度。「五夷奇秀甲東南」固然是大自然的造化,但也是與景區有一支高素質的導游隊伍分不開的。事實說明,導游團隊是景觀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五)人文關懷。旅遊景觀是特殊的人文活動場所,人文關懷在景觀文化建設中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旅遊景觀的人文關懷具體說就是八個字:安全、便利、誠信、兼顧。所謂安全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強化遊客的安全意識,同時做好公共危機的處置預案。所謂便利就是要在景觀游戲規則和服務設施上,最大限度地方便遊客。所謂誠信就是要千方百計兌現承諾,盡最大努力滿足遊客方方面面的正當需求。所謂兼顧就是對待貴賓和群眾、團體和散客要一視同仁,絕不厚此薄彼。
四、加強景觀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
認識景觀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內涵,目的是要解決如何加強旅遊景觀文化建設的問題。就山西而言,當前主要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樹立景觀文化意識。旅遊產業也是文化生產力,這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目前,許多地方嘗到了發展旅遊經濟的甜頭,捨得在旅遊景觀建設上花工夫、下本錢,但還沒有對旅遊景觀文化建設問題引起應有重視。殊不知,旅遊產品經濟價值的主要部分不在於物質性價值,而在於文化審美價值。不重視景觀文化的開發利用,就不能產生持久的旅遊資本,在這方面山西一些地方是有深刻教訓的。如果真正重視旅遊經濟,就必須在思想上牢固樹立景觀文化意識,在具體工作中要像重視景觀建設那樣重視景觀文化建設,做到景觀建設與文化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第二,開展景觀文化研究。景觀文化建設涉及多個學科內容,需要一定的學術理論依據和支撐。目前,山西從事旅遊景區規劃、開發的單位很多,但還沒有專門從事景觀文化研究的機構。有關部門應將旅遊景觀文化項目列人課題規劃,整合力量,搭建平台,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研究。可以考慮先從全省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旅遊景觀進行深人細致的調查,從個案人手,診斷景觀文化缺陷,豐富景觀文化內涵,進而提升整個旅遊景觀的社會形象和經濟效益。
第三,制定景觀文化政策。景觀文化建設離不開政策引導。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全省旅遊景觀文化發展綱要,統一景觀文化建設的規范要求,制定相應的考評指標體系和獎罰措施。通過總結經驗,選樹樣板,營造景觀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用優秀景觀文化全麵塑造山西旅遊景觀的嶄新形象。
總之,加強旅遊景觀文化建設是一篇事關山西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大文章,也是文化強省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山西在利用獨特的歷史資源優勢打造文化強省戰略和文化產業方面做的有聲有色、可圈可點,加強旅遊景觀文化建設的時機已經成熟,筆者就此問題拋磚引玉,以期引起更加廣泛的關注和更為深人的討論。
5A級景區: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雲岡,故取名為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一公里,雲岡石窟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這里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部分完成於公元495年,歷時40餘年,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餘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周五百餘里。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

4A級景區

喬家大院地處美麗而富饒的山西晉中盆地,位於祁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喬家堡村,距省會太原50公里,與祁縣著名的中華周易宮、延壽寺、九溝風景區、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長裕川等景點形成一日游格局。

晉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黃河壺口瀑布 位於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陝峽谷黃河河床中,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岩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黃河浪濤激起一團團霧煙雲隨著水霧的升高,煙雲由黃變灰、由灰變藍,景色奇麗,有「水底生煙」之說。壺口瀑布不僅有「水底冒煙」,「彩橋通天」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說。上遊船隻到此,必須離水登陸,經人抬或車運繞過壺口(即所謂「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續航,千百年來,概莫能變。

普救寺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境內的峨眉塬頭。南向緊鄰古蒲州城址,東連西廂村。寺址高聳,松柏滿垣,西臨黃河灣,水勢洶涌澎湃;東近中條山,猶如屏障峙立,視線廣闊而開朗。塬頭之下一條寬闊的坡底長街,是當年通向長安的古驛道。這里是我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迴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為我國現存的四大迴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鍾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塔。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中國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光祿大夫陳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枕山臨水、城牆雄偉、雉堞林立,房屋則朴實典雅、錯落有致,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築群。

靈石王家大院旅遊景區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 12 公里處的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 35 公里、介休綿山 4 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 2 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 108 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 2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介休市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又稱介山,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屬太岳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餘公里,海拔2O72米。綿山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渾源恆山旅遊區 恆山別名常山,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揚名國內外。

平遙雙林寺彩塑藝術館 平遙雙林寺彩塑藝術館是一家佛教藝術館。位於山西省平遙縣西南橋頭村北側雙林寺。雙林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在此建立彩塑藝術館。

解州關帝廟旅遊區 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衙博物館 位於平遙古城西南部,面南背北,佔地約兩萬六千平方米。縣衙分左中右三路,中軸線上從南向北依次為衙門、儀門、牌坊、大堂、宅門、二堂、內宅等,並向外一直延伸到南橫街上。現在縣衙的大堂等建築正在復修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僅為二堂、內宅及二堂右側的耳房等,這些院落仍基本保存了明清衙門的特徵,氣勢庄嚴。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洪洞縣城北面賈村西側,明時有廣濟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漢代種植的大槐樹,枝繁葉茂,樹身數圍高大數丈,蔭遮數畝蒼勁挺拔。大運路縱衷穿其東,交通十分方便。明朝政府屢遷山西之民於外地,而遷民追多的洪洞與附近地區的移民就在這里集中出走。被遷的移民起程時戀戀不舍,頻頻回首,古大槐樹便成了當時移民門離別時記憶最深的標志。時至今日,在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依然廣泛流傳著兩句民諺:「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漢代古槐,早已不存在了,第二代古槐也乾枯了,第三代古槐正在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如同當年的漢代古槐一樣挺拔。為了紀念古槐,1911年在漢代古槐處建立了一座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別有風格的碑亭。

中國票號博物館 中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座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從清道光初年成立票號到歇業,歷經一百多年,曾經「執中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5個大中城市,業務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譽為中國大地各式銀行的「鄉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芮城縣永樂宮旅遊區 山西芮城的永樂宮是一座道教宮觀,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宮址原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樂鎮上,這里據(道藏)中有關典籍和宮內碑文記載,是道教「八仙」 之一呂洞賓的誕生地。呂氏死後,鄉人將他的故居改為「呂公祠」。金末,呂洞賓的故事越傳越遠,奉祀的人逐漸增多,祠堂便擴充成道觀,後在蒙古太宗三年(1231)被火燒毀。現在的永樂宮是元代修成的。當時全真教領袖邱處機很受朝廷寵信,這一教派又奉呂洞賓為祖師,於是皇帝下令把觀升級為宮。並派河東南北兩路道教提點潘德沖主持營建此宮,用十五年時間,於中統三年(1262)完成主體建築,到至正十八年(1358)才完成壁畫,施工期前後110多年,幾乎與元朝共始終。明清雖小有修葺,但基本上保存了元代的原貌。解放後,因永樂宮舊址在三門峽水利工程淹沒區內,於是從1959年開始,化了七年功夫,將全部建築和壁畫遷到新址復原保存。

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館 平遙文廟乃中國六最。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廟;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文廟建築群;中國最大的孔子及儒學先賢塑像群;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中國科舉史展;中國惟一的專業性攝影博物館。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