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影響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㈠ 旅遊景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哪些
根據國家標准《旅遊規劃通則》(GB/T18971--2003)和《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我國景區開發需要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遠景設計院現就三類規劃內容和要求分別加以論述。
一、旅遊景區總體規劃
任何一個景區開發建設前,原則上應當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景區總體規劃編制以景區所在地的旅遊業發展規劃為依據,對景區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幫助景區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多重效益。
(一)規劃時限
景區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10-20年,同時可根據需要對景區的遠景發展做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對於景區的發展布局和主要建設項目,也應做出建設規劃,期限一般為5年。
(二)任務和作用
總體規劃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景區。其基本任務是綜合研究旅遊資源、客源市場,確定旅遊地性質、環境容量及接待規模;劃定旅遊區的用地范圍及空間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區內各項建設用地和交通組織;合理配置各項旅遊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附屬設施和管理設施;提出開發實施戰略,處理好發展與建設的關系,指導旅遊的合理發展。編制旅遊總體規劃對更好地推動和實現旅遊的開發計劃和發展目標,確保旅遊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其實現最佳利用價值,確保設計的旅遊產品與實際旅遊市場需求的統一性,確保旅遊地與所在區域間有關的各項事業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資料收集的內容
收集的內容包括地形圖、專業圖以及氣象、水文、地質、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人口、行政區劃、社會經濟、企事業單位、交通運輸、旅遊設施、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和環境等方面的資料。
(四)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
(1)綜合評價旅遊業發展的資源條件和基礎條件。
(2)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科學測定市場規模,合理確定旅遊業發展目標。
(3)確定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規劃依據和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是旅遊規劃的主題,是體現一定規劃時段內總目標的一種設想。
(4)明確景區區域、旅遊產品重點開發的時間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根據需要劃定緩沖區的范圍,包括旅遊服務設施、附屬設施、基礎設施和管理設施的總體布局。
㈡ 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論述旅遊資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即:發展與持續性,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必要去討論是否可持續了;沒有持續性,發展就行將終止。發展應理解為兩方面:首先,它至少應含有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其次,發展作為一個國家或區域內部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必經過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進為標准,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最終目標。持續性也有兩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資源的存量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這種物質上的稀缺性和在經濟上的稀缺性相結合,共同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條件。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且應該重視後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顧各代人的利益,要為後代發展留有餘地。
可持續發展是發展與可持續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放棄發展,則無可持續可言,只顧發展而不考慮可持續,長遠發展將喪失根基。可持續發展戰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最佳兼顧,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涉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意味著社會的整體變革,包括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諸領域在內的整體變革。發展的內涵主要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其主要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首先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其次,可持續發展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再次,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以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目標。 2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對策 研究旅遊對環境的影響的最終目的在於使旅遊發展目標和環境保護目標結合起來,即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使旅遊事業的發展避免盲目性,提高旅遊事業的綜合效益。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使當代人和後代人同樣享有欣賞同質自然景觀的機會和權利,使旅遊區的居民世世代代都擁有清潔的環境。客觀上,發展旅遊與環境保護既存在矛盾的一面也存在著統一的一面。從長遠利益考慮,旅遊的發展應堅持「有限」發展的原則。一方面旅遊事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應有一定限度,以追求最佳效益為目標;另一方面,在發展旅遊業過程中,旅遊建設應與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即旅遊建設應受環境保護的限制。基於旅遊污染的特殊性,必須從旅遊管理的角度採取措施來更為有效的控制旅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 大力開展宣傳活動,在旅遊地形成環境保護的社會風氣。特別要加強旅遊開發經營者、旅遊者以及旅遊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2. 建議在旅遊活動項目安排上,有意識地增加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某旅遊目的地有關的環保知識競賽等。對於旅遊團體的旅遊活動項目安排,旅行社的有關人員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因此,這種方法不僅可行,還可能吸引更多的散客參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旅遊者不良行為對環境所帶來的破壞。 3. 建議採取適當的經濟措施加強對環境保護。其一,在旅遊開發時必須進行環境投資;其二,徵收旅遊排污費和資源稅。這樣做一方面為環境保護提供了資金來源,另一方面,也使旅遊經營者和旅遊者對有關問題給予足夠重視。 4. 建議採取多種措施解決旅遊超載問題。旅遊超載是旅遊污染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通過控制門票數量、價格調整、旅遊預約等適當的市場策略控制旅遊者數量及其流向。另一方面,通過增大旅遊供給擴大旅遊容量加以解決,旅遊區規劃中旅遊交通設施的修建應能夠將人流分流到不同的風景點。 5. 對自然保護區的旅遊開發應該更為慎重。首先應該明確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位,對核心部位採取封禁式的保護方法,杜絕人為干擾。核心區不宜開展旅遊活動。其次,劃分出一定范圍的禁伐區。旅遊設施建設應以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為原則,不宜大規模建設旅遊設施,宜開展動態觀賞旅遊。 6.建立以環境保護為根本的旅遊設施建設標准,以保證景觀環境的質量,基本內容應包括:建立單位面積的食宿設施密度,以便為娛樂設施和景觀提供足夠的空間;確定建築物佔地面積以保護自然風貌;確定景觀(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面積所佔比例;確定某一景觀區域內的建築高度以保持景觀的主體特色;確定建築物與某一景觀中心(如海濱、山峰等)所保持的距離以維護景觀的美感;確定道路與景觀之間的緩沖地區。 7. 控制旅遊對環境的影響還應從科研、監測、計劃和技術管理等各個環節上採取切實有力措施,強化環境管理機構及其職能,建立和健全有關環境管理的條例和法規,大力推廣普及節能、節源的先進技術,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達到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㈢ 濱海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措施有哪些
濱海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措施有哪些?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濱海旅遊策劃專家指出,濱海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整體。濱海旅遊資源是濱海旅遊發展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注意保護濱海旅遊資源,濱海旅遊業就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下面就開發濱海旅遊的開發與管理方面要注意提出一些措施:
1、加強管理,統一規劃,有序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濱海旅遊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海水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各部門政府還要制定相關政策,用法律手段限制濱海旅遊建設者的開發力度。
2、加強生態旅遊的科研力量,充實生態旅遊的科技內涵。是濱海旅遊的保護更加的有的放矢,從而引導濱海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高科技含量,建立我國濱海旅遊信息系統。濱海旅遊信息系統技術含量比較低這一現狀是阻礙我國濱海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使得濱海旅遊業的發展更符合國際化、技術化及更好的貫徹科學發展觀。
4、重視濱海旅遊環境承載力,不要做「超負荷」的濱海旅遊。我國很多旅遊地都是人滿為患,再加上許多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加劇了對濱海資源環境的破壞。
5、通過科普性的教育,一方面讓遊客在閑暇時光了解海洋知識,另一方面也激發了遊客自覺地保護海洋的意識,使得旅遊開發者、經營者及遊客三者結合,從思想上、行為上一同做到保護濱海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總之,濱海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勢在必行。但是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經濟發展與濱海旅遊環境保護相統一,均衡和諧的發展,實施生態濱海旅遊發展戰略,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濱海旅遊業策劃:綠維創景】
㈣ 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措施是什麼
1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1)要切實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力爭全國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億以內,2010年要控制在14億以內。
(2)要認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嚴格控制多胎生育,並把控制農村和流動人口作為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積極推行計劃生育同發展農村經濟、脫貧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結合。
(3)要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觀察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逐步建立起適應老齡化社會所需要的養老保障體系,提倡家庭子女贍養和組織老年自養。
1.2 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
(1)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統籌規劃國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國生態環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生物多樣性銳減。故要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2.制定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規劃
2.1 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對於我國來說,可持續發展的第一位任務是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在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因為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我們辦一切事情的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同時,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人以及資源、環境的支持。高素質的人、豐富的資源和優化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經濟發展要受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否則,經濟發展難以持久,甚至人類生存將受到威脅。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只有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起來,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使國民經濟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達到可持續發展。
2.2 人口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從長期和總體上觀察,人口與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因素。就短期(一定歷史階段)和個案(具體國家或地區)說來,資源豐富不等於發展快,資源貧乏不等於發展慢,甚至可能出現相反情況;但將人類社會作為長期歷史過程和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則人口、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都離不開自然資源,一切發展都是資源的物質變換。發展同資源緊密相聯,是自己已有資源或通過貿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資源的物質變換過程,直接或間接受制於資源的供給。
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走節約資源消耗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2.3 人口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從一個特定角度觀察,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口與環境互相作用的歷史。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環境質量對人口的數量、質量、分布等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直接作用於環境,尤其是人口數量長期持續的增長,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已經開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我國已經摒棄了先建設、後治理,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確立了先治理、後建設的方針,保護環境與控制人口一樣並駕齊驅於基本國策之列。
3.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
3.1 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政策,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要嚴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產業,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限制發展污染嚴重的產業,對污染危害較大的企業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增強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
3.2 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根據優化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制定工業發展的地區布局規劃。要在不同地區建立起符合國家總體發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資源的主導產業,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3.3 提倡崇尚節儉的消費方式。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不僅決定了我國居民食物和衣著的消費要節儉,而且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寬綽。總之,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應當是方便實惠型的。
4.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同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結合起來。
4.1 要加快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
4.2 開展各種形式的執法監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協調管理機制和執法監督機制。
㈤ 電大 旅遊學概論 實施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包括哪些要點
經濟和社會(人口)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以自然資源為回基礎,同生態答環境相協調。它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條件下,進行經濟建設、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使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載力之內。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是有限制條件的,沒有限制就沒有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使自然資源的耗竭速率低於資源的再生速率,必須通過轉變發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如果經濟決策中能夠將環境影響全面系統地考慮進去,這一目的是能夠達到的。但如果處理不當,環境退化和資源破壞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會抵消經濟增長的成果而適得其反。
㈥ 我要寫論文了題目是旅遊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關系從哪下手啊
提 要 分析了生態旅遊產生的背景,認為生態旅遊是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條途徑。闡述了生態旅遊發展的社會、經濟、技術和環境的一般政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的一般原則、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潛力與限制條件、生態旅遊產業的結構與空間適宜性分布。
關鍵詞 生態旅遊 生態規劃 可持續發展
分 類 中圖法 F759.9
1 生態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隨著全球旅遊產業規模的日益增大,過去低估的環境影響正在受到重視。旅遊活動的潛在環境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旅遊業發展對當地資源產生了壓力:旅遊者消耗水和食物。旅遊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往往損壞景觀和自然環境。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影響是旅遊活動產生的污染,如污水、固體廢棄物、飛機和汽車產生的噪音和空氣污染。對當地居民而言,旅遊業也是對寧靜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干擾的原因之一,它也增加了當地建造和維護污水處理廠、道路等設施的費用。鑒於此,一些旅遊點由於當地環境退化而遭遺棄。問題的症結在於: 如何使旅遊業發展和環境改善相協調? 換句話說,如何使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1]?
生態旅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興起的,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生態旅遊的定義較多,澳大利亞聯邦旅遊部1994年在制定其《國家旅遊戰略》時,在匯總各種定義的基礎上,為了使之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以大自然為基礎,涉及自然環境的教育、解釋與管理,使之在生態上可持續的旅遊」[2]。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990年全球環境與產業大會將旅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 「……旅遊資源的管理應當既滿足經濟、社會和美學的需要,又維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①。不斷保持環境資源和文化完整性,並能給旅遊區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遊業的社會經濟效益,是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本質[3]。生態旅遊,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持旅遊區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實現代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實現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途徑。
生態旅遊與傳統旅遊在追求目標、受益者、管理方式和影響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徵
㈦ 旅遊文化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是利益的合理開發,不過度同時也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在旅遊這個行業來說,如果不注意分寸,把握尺度,搞不好一個景點,一個文化點也就是那麼幾十年就玩完了!
㈧ 旅遊可持續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遊必須注重環境保護,只有注重環境保護才能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專展。首先,要對旅遊的屬車輛進行限制,車輛必須在尾氣排放達標,在距離景區一段距離就下客。景區要限制遊客數量,並規范遊客行為,景區不能亂丟垃圾。每天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生活垃圾必須遠離景區。同時,景區上風頭上游不能規劃建設工廠或工業園區。否則,在廢水廢氣的侵蝕下,任何美麗的景色都很快褪色。就象漂亮的時裝穿舊後就淪為垃圾堆里的破布一樣。
任何地區可接納的旅遊人數是一個定值,容納這個人數產生的負面影響有一個自然恢復期。只要注意以上兩點,同時做好環保,就可以保證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否則,破壞環境必然導致土壤、植被、空氣的惡化,各種生物失去適宜的生存條件,要麼遷徙,要麼滅絕,那麼原來的旅遊景區,必然變成各種污染物和蒼蠅蚊子的生活場。
㈨ 為什麼說可持續發展是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永恆主題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旅遊資源開發要與保護相協調,發展速度要與發展質量相協調,發展規模要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效益要與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才能促進人們將旅遊願望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
作為旅遊業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景區景點則是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載體。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之一是如何確保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景區景點經營效益的持續獲取。
㈩ 簡述旅遊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關於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權威、源最具概括性的是1987年聯合國環發大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把生態、環境、資源看成發展的前提條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必須辨證地予以分析,絕不可孤立地、割裂地看待兩者的關系。
只有辨證地分析、把握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才能在實踐中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有所作為。
(一)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先決條件和重要內容
(二)可持續發展必將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效益
保護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辨證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從國際、國內發展的成功實踐來看,無不印證這樣一個道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良好環境為前提;要優化生態環境,必須以發展經濟作保障。因此,我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必須統籌兼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一時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優化發展環境。做到兩項工作一起抓,兩種成果一起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