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發展需要理念創新

旅遊發展需要理念創新

發布時間: 2020-12-06 09:18:27

Ⅰ 工業旅遊如何創新發展融合模式

目前,中國工業旅遊已開啟深層次發展。延長了產業鏈,由單純的工廠參觀延伸到工回業購物游、工業科普答游、企業文化游、工業遺產游等綜合性產業鏈建設;遊客活動內容由觀光轉向體驗;由商務接待轉向研學游、親子游和專題游,未來將進一步延伸進常規旅遊線路,由小眾游拓展到大眾游。

未來,工業旅遊將創新製造業與旅遊服務業的新興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旅遊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發生產具有自主品牌的登山、滑雪、露營、探險、房車等各類戶外用品和特色旅遊商品,建設一批旅遊工業基地,拓寬工業企業生產領域和經營空間,探索工業旅遊和旅遊工業比翼發展。

Ⅱ 如何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依賴症」。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Ⅲ 旅遊需不需要創新

需要!
時代正在快速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也需要跟上時代。旅遊業多樣化創新化,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
旅遊可以在傳統的基礎上,添加新時代的科技內容。優良傳統值得繼承,創新使得旅遊更吸引遊客。
建議旅遊創新從大數據,互聯網方面結合。雲旅遊,線上旅遊也可以推廣,順帶結合旅遊特長帶貨,會更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

Ⅳ 旅遊產品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創新

旅遊產品現在已經進入了第四代產品了。
第一代產品開發,高度依賴原生資源。
第二代產品開發,則不完全依賴原生資源的分布,開始兼顧市場引導,出現了淺層次的休閑度假、商務旅遊等非觀光產品。但其設計思路不成熟,產品內容編排粗糙。
第一二代產品稱為初代產品。
第三代產品開發,目前剛剛開始萌芽。隨著整個旅遊市場的快速發展,大眾休閑時代、體驗經濟風潮的到來,對旅遊產品的休閑游樂、情景互動、參與體驗等的要求越來越高。
現在在旅遊產品革新的時代應該注意其自身理念上的改變。
一、泛資源觀
資源是打造項目與產品的基礎,旅遊產品提升,關鍵前提就是要突破狹義資源觀。過去我們對旅遊資源的認識局限在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等方面。但是現在發現,旅遊資源有不可窮盡性的特徵。 ,舉一些例子如
(1)原本准備拆掉蓋水泥房的舊瓦房、舊木屋,現在被認為是原生態鄉村游資源;
(2)廢棄的礦藏,現在可以開發成工業遺產旅遊,如浙江遂昌廢棄舊金礦搞起了金礦旅遊;
(3)原本用於錯季蔬菜開發的溫室大棚,現在也衍生出農業觀光游。
二、泛產業觀
突破狹隘產業觀,多產業嫁接也是創新旅遊產品的關鍵之一。
(1)旅遊與影視文化的嫁接,不僅出現影視城旅遊,還有「跟著電影去旅行」等新興產品;
(2)旅遊與動漫虛擬產業結合,出現「網路景點」等新概念,如浙江飛石嶺景區與某網路公司合作,將旅遊實景裝進動畫游戲場面中去,創造「網路景點」。常州恐龍園則將網路游戲「魔獸世界」中的虛擬場面化作實景擺進景區;
(3)旅遊與文化的結合,出現了各創意經典,落地運營,各樣的主題公園,如迪斯尼、海洋館等。創辦了各種各樣的凸現地方文化的旅遊文化節;
三、市場分眾觀
社會大背景由單元走向多元,旅遊客源市場也由大眾走向分眾,由此產生對應各個層面的各種專項旅遊新產品,這是過去對應大眾市場的一般大眾旅遊產品所難以涵蓋的。
(1)對於小資階層,針對他們厭煩名山大川的人流如織,更喜歡一些曠野幽靜氛圍,由此導致一些「野山野水」添加上一些露營、溯溪、燒烤等野趣活動,照樣能和風景名勝區比拼市場;
(2)針對富貴階層,有旅行社策劃「法、意時尚購物行」,邀請名模明星和專業形象設計師陪同指導購物;
(3)針對老年階層,有養生之旅等各種銀發產品。
以上就是我們遠景設計研究院(四零零-零二三-二二零六)所做的旅遊產品類的相關研究,我們在設計規劃階段就會注意這方面的理念。因為旅遊產品是旅遊地區非常重要的條件之一,所以在設計規劃中一定要認真的研究好,這是對甲乙雙方的負責

Ⅳ 景區實施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有哪些舉措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依賴症」。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北京中景合天。

Ⅵ 如何圍繞五大發展理念做強做大旅遊產業

一是旅遊業有著較強的特殊性、廣泛的關聯性、宏大的系統性,需要通過跨界思維來進行創新。旅遊業的發展能夠帶動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樣,旅遊業的創新也能夠帶動很多相關產業的創新。要通過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技術創新,引領全域旅遊發展。

產品是消費者是否認可企業的關鍵所在,宣傳推廣再好,沒有產品支撐,也都是空談。旅遊產品是一個多環節形成的鏈條,從遊客產生需求到進行尋找、預訂、到達、遊玩、住宿、購物等一系列過程,處處體現著旅遊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旅遊產品創新必須擺脫單點突破的思維,單點的成功只能是示範引領作用,但難以形成綜合效應,要最終形成整體效益的提升,就必須在整體上進行創新。

旅遊品牌創新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山東旅遊品牌來說,未來可以圍繞著「好客山東」再進行品牌內涵的延伸,不斷豐富和強化「好客山東」的內涵。比如,從「好客山東」到「客好山東」和「山東好客」,這個過程中,意味著要主動出擊,不能再把「好客山東」當作旅遊部門的事情,而應該調動全社會的資源來維護。

隨著旅遊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越來越深入,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技術創新的契機。以智慧營銷為例,通過對大數據的採集、整理、預處理、可視化等技術手段,能夠精準發現消費者的新需求,能夠找到市場窪地和新業態契機。

二是用協調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一是協調經濟不平衡。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發展稟賦和發展階段,其旅遊資源開發力度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都各不相同。發展全域旅遊能夠有效緩解投資不平衡,讓旅遊投資和區域經濟充分聯動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旅遊投融資體系,讓旅遊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來實現飛躍發展。同時,國家層面也需要在規劃、政策、人才、金融等方面對欠發達地區的全域旅遊發展給予支持。二是協調權力不平衡。旅遊業的發展涉及多部門協作,但是旅遊部門往往是各個部門中最弱勢的,雖然有最強烈的發展願望,可是卻沒有必要的話語權。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促進部門協調,有利於通過「旅遊+」對行政組織進行完善,從而提升旅遊部門的話語權和統籌權。三是協調文化不平衡。旅遊的靈魂是文化,任何旅遊形式背後都有著文化內涵,旅遊的過程正是對異質文化的認識和體驗過程。發展全域旅遊,可以將遊客從景區引流到全域,讓遊客與居民有更多互動的機會,讓遊客與當地風土人情有更多感應的機會。

三是用綠色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全域旅遊強調全產業,綠色理念在全域旅遊發展中的貫徹不僅僅體現在旅遊業本身的綠色發展,也體現在與旅遊業相關的一二三產業的全產業綠色發展。要強調保護與開發的和諧,只談保護的綠色發展不可持續,只談開發的綠色發展也不真誠。目前來看,很多人傾向於開發優先,雖然口頭上說保護與開發要兼顧,但在行動上難以抵擋利益的誘惑。旅遊產業的鏈條很長,全域旅遊的綠色發展不能僅僅是旅遊業的綠色發展,那樣也無法實現綠色的良性循環。要可持續,就需要在全產業鏈條上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

四是用開放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提供了全域旅遊發展的機遇,這些地區可以借著「一帶一路」對資本的吸附力,藉助「一帶一路」對區域行政壁壘的突破,藉助「一帶一路」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成功實現旅遊業的全域化發展。

五是用共享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首先是旅遊發展權利共享。我國很多地區有著較好的旅遊資源,但是由於缺乏旅遊投資,缺乏旅遊人才,無法在旅遊業發展的大好形勢中趁勢而上。如何保障這些地區的旅遊發展權利?如何保障這些地區居民的旅遊發展權利?全域旅遊是一條重要途徑。其次是旅遊發展成果共享。探索發展社會福利旅遊,關注老年、青少年、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旅遊福利,做好針對性的旅遊產品開發、旅遊無障礙設施建設,給予價格優惠。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放旅遊消費券或給予各種形式的旅遊補貼。再次是促進社區旅遊參與和當地居民就業。推進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多種方式解決旅遊用地及資源流轉問題,提高當地居民從旅遊發展中的受益程度。

Ⅶ 如何建設和發展我國旅遊數據體系

一、體系統一
指標體系要統一。旅遊數據的指標體系必須是全國統一的,這樣才能切實反映整個旅遊行業和各地方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如果各省市採用的指標體系不一致,數據將無法進行加總,也就不能反映全國的整體情況,且也無法基於統計數據進行各省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例如,如果四川實行一套數據指標體系,湖南實行另一套,北京再實行一套別的指標體系,各個體系互不相同,就不可能兼容。各省區市的數據體系互相打架,勢必直接導致各省區市之間不能進行橫向比較,更談不上測算全國整體的旅遊業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了。
統計指標的名稱、內涵和外延要一致。這就像鐵軌一樣,越南鐵路軌道是只有1米寬的米軌,而我國是1.435米寬的國際標軌,由於我國和越南的鐵軌標准不一樣,我們跟越南的鐵路運輸便無法直接接軌,過境的時候就要卸貨、換車,耽誤事情不說,還容易出錯。統計指標類似鐵路的軌道標准,如果不同省市的標准不一致,相互之間就沒辦法進行有效對接。鐵路尚且可以換軌,但不同標准得出的數據則難以整合。如果31個省區市加兵團各建立一套自己的數據指標,相互之間口徑不同,數據採集的組織方式各異,得到的數據就難堪大用,甚至可能是垃圾數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下午就要進行全國培訓。我們要通過培訓,讓大家認識和理解,並最終建立統一的統計指標。
上上下下必須切實認識到旅遊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體系統一的必要性。各省市開展旅遊數據工作的情況不盡相同,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現象。有的地方工作基礎比較好,例如四川旅遊委,也有些省市基礎薄弱。有的地方對旅遊數據的重要性認識尚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在這種情況下做好新時期旅遊工作是很難的。家底不清,情況不明,干到哪裡算哪裡,那就是一支盲目的隊伍,而盲目的隊伍是斷然不能取勝的。我們要認識到旅遊數據的重要性,同時要理解數據體系統一的必要性。這是我們這次培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二、科學適用
指標設置要科學規范。統計指標設置應當有理論支撐。單純的數字是枯燥的,甚至是無意義的,數字要想成為有生命力和有意義的數據體系,離不開理論的指導。這些理論來自於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其它的一些學科,尤其是經濟學。以GDP為例,這一指標是在二戰以後經歷了漫長的、復雜的過程,從國民收入到國內總收入一步步演變而來的。這不是名詞簡單的更替,而是伴隨經濟學的演進而帶來的指標更新。旅遊數據同樣需有經濟學基礎,脫離了經濟含義的數據是不可想像的、無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統計學是經濟學的分支。數據是理論的產物,同時也是理論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數據生產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因此,國家旅遊局把數據中心放在旅遊研究院,就是希望藉助這個理論研究基地,實現從數字到數據的飛躍、達到理論和數據的結合。
指標構建要符合現實需求。數據指標有理論支撐固然必要,但僅有理論是不夠的,數據還要能夠說明和解釋現實,不能與現實脫節。目前西方經濟學界的理論模型搞得越來越復雜,堆砌了各種數學模型,甚至需要數學和物理學博士轉過來做經濟學,研發模型。理論模型是足夠復雜,足夠神秘了,卻無法解釋華爾街的很多金融現象,這就失去了模型應有的價值。幾年前,一些美國著名高校的經濟專業學生抵制經濟學,部分原因就在於其過於復雜、玄而又玄的經濟學模型距離經濟現實越來越遠。旅遊統計體系的建設要以此為鑒,既要源於理論,但又不能過於理論化,一定要貼近現實,適應現實需要。
旅遊統計指標選取要適當適度,既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窄。過於寬泛導致無法實際執行,就像檢查人的身體一樣,一次性全身所有器官所有部位都檢查當然是好的,可有沒有這個條件和必要?非要全面檢查的話,用什麼工具和手段來實現都是問題。同時,過寬的指標可能會帶來過泛的描述,難以呈現旅遊經濟較為細微的方面。反過來,統計指標也不能過窄,過窄的統計指標無法反映產業宏觀狀況,不利於宏觀決策、不利於部門對旅遊產業的全局把握。
三、方法創新
實事求是地說,很少有人會將創新聯繫到統計領域,許多人認為創新只是科技活動。其實不然,數據領域恰恰需要創新。長期以來,由於統計工作在旅遊部門不受重視,認為數據可有可無,數據工作處於邊緣化的位置,導致該領域的創新滯後。其實,數據中心相當於總參謀部的眼睛,事關戰事的成敗。各級旅遊部門一定要真正認識到,統計不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也不是一項只用簡單加減乘除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項需要在觀念、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斷創新的系統工程。
統計觀念創新。統計和數據並不僅僅是稱謂的不同,後者還包含在內涵、方法等在內的創新進步。41年前,也就是1975年,我作為人民公社的一名統計員,也是最基層的統計崗位,開始從事統計工作的。那時候我國需要從基層了解的經濟社會統計至少有一百多個指標,統計指標設置非常細,可以說包含了當時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公社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的細胞,什麼指標都有,雞、鴨、鵝、豬、禽、蛋全部涉及,甚至有一段時間革命大批判文章也在統計范疇。以插秧為例,插秧報表分旬報和月報。8月1日以前在長江流域要完成插秧的任務,再晚就誤了農時。有的公社注意到瞻前顧後,報表符合邏輯。有的公社則不然,只顧表現工作積極性,不看實際進度,7月10日前就把插秧的田畝報完了,鬧出笑話。秧其實還沒插完,報表就報完成了,這種統計就是拍腦袋出來的。當然,那時的統計是時代的產物,整個理論和方法基礎以及統計手段都是很初級的。過去只講統計,不講數據,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了很大創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國家旅遊局的統計工作部門命名為數據中心,而不是統計中心。顯然,過去的那套只講統計、不講數據的統計體系在新時期已不再適用。
統計手段創新。我們從技術上經歷了從算盤到小計算器,到計算機,再到互聯網的過程。現在已經不是互聯網的初級階段,而是「互聯網+」的時代了。伴隨計算手段的不斷進步,我們在統計手段上也應該有相應的創新。國家旅遊局建設的中國旅遊產業運行建設平台,數據採集不是像過去靠一樣一家一戶的問,而是靠手機信號來測定,這就是新時代的旅遊數據採集的一種方法。這種大數據可能無法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多少位,但確實反映了宏觀發展趨勢,是有很高參考價值的。必須看到,現在的方法也非盡善盡美,隨著實踐的發展,必然提出新的問題,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新形勢。
基礎理論創新。我們的數據體系要有理論支撐,這就是基礎理論。實際上基礎理論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關於中國旅遊對於國民經濟的貢獻,按照統計局給出的數字只有百分之四點幾,不到百分之五。但世界旅遊與旅行理事會(WTTC)給出的數據超過10%。國際平均水平是10%左右,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難道連平均水平都不到嗎?這說明我們的相關統計理論很滯後,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那種初級階段的統計思維和理論水平上。那時在產業之間沒有出現深度融合,而現在經濟高度發達,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依據傳統的統計思維和統計理論,核算出的統計數字已經不再適用當前的發展實際。以鄉村旅遊為例,農業和旅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產出不應單方面僅歸於農業或旅遊產值。工業旅遊、體育旅遊、教育旅遊等等,都是如此。類似這種情況都需要我們在相關統計理論上進行創新。
四、合作接軌
前面談到現代產業經濟的各種融合,必然要求旅遊統計和旅遊數據要與其他產業接軌,比如要與農業、林業部門的數據接軌,與交通部門的航空、鐵路、公路及水運數據接軌。工業旅遊離不開與工業的合作,搞科普旅遊基地離不開科研系統,旅遊數據收集和加工需要與這些相關部門接軌、建立合作關系。有的省市旅遊產業經濟貢獻率比較准確,而有的則不然,原因就在於沒有做好數據建設的接軌工作。鄉村旅遊數據不僅僅作為農業產值,其中一部分應該歸為旅遊業產出,這就需要旅遊業和農業進行數據接軌。面向產業融合的旅遊數據統計中,沒有一套原封不動的統計體系和統計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尤其在當今社會分工如此發達的情況之下,更是如此。我們今天推動建設旅遊數據體系一定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尤其需要與相關產業的統計體系建立聯動工作機制。
五、世界眼光
要與世界數據體系對接。目前有些同志尚未認識到旅遊數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數據建設任重道遠。我們的數據工作不僅需要在國內建立統一的體系,更要從一開始就要考慮與國際接軌,否則我們的數據無法在國際舞台上交流和對話,人家聽不懂咱們說的,咱們也不懂人家說的。在建設旅遊數據體系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特殊性,更要考慮國際旅遊數據的一般性,才能實現全球層面的無障礙交流和國際比較。進而揚長避短,更好地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撐,並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要變被動為主動。國際對接不僅僅是為了要無障礙交流和國際比較,更重要的是變被動為主動。我們應當有這個雄心,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在世界旅遊數據領域發出中國的聲音,在指標體系建設上掌握話語權。為此,要有相應的規劃和保障,其中,很重要的是不僅分析我們自己的數據,還要收集、分析甚至發布世界各國的旅遊數據,我們正在醞釀成立一個非政府國際旅遊組織,針對各國的旅遊數據建立收集、分析、發布機制,藉此學習國際經驗,同時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國家和地方的旅遊數據中心建設好了,這項工作就有基礎了。盡管目前看來,此項工程難度巨大,距離實現這一目標路途遙遠,但我認為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用心用心再用心,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做得到。我們一定要有這個雄心和信心!
六、人才保障
以上說了這么多現實的需求和理想的期待,最終都要靠人才來實現。旅遊數據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人才始終是第一位的。首先,我們的人才隊伍需要大大加強,雖然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還需時日,但這支人才隊伍要有全國旅遊數據建設者的雄心,同時還要有影響全球旅遊數據的壯志。其次,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做支撐。去年開始的「515戰略」中,有一項萬人旅遊英才計劃,可以拿出一定的比例,用於數據人才的培養,為其提供財力、智力和工作平台,等方面的支持。現在要有明確的目標去培養一批專業人才,從本科、碩士層面就開始培養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所需要的相關人才,可以選取幾個大學進行試點,有目的地培養旅遊數據建設方面的專門人才。

Ⅷ 如何找到旅遊業與五大發展理念的最佳結合點

「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尋回最本真的自己」一句話道出了旅遊的真諦!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旅遊成為不少人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人們期望在旅遊中尋找被快節奏的生活沖淡的生活的美好和愜意。然而縱觀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能夠做到獨樹一幟的景點少之又少,「乘興而往,敗興而歸」是很多景點留給遊客的印象,景點不能滿足遊客的期望和需求。

旅遊業是最能完整體現五大發展理念的產業之一。在大眾旅遊日益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的今天,如何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體現到旅遊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的確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行動的問題。找准五大發展理念與旅遊的最佳結合點,對旅遊業發展的脫胎換骨至為關鍵,是增加旅遊業有效供給,把旅遊推向新境界的根本路徑。

創新決定著旅遊發展的高度與內涵

旅遊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創意,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取決於創新。旅遊創新的外延非常廣泛,包含了旅遊產品、旅遊科技、商業模式、營銷方式以及服務提供方式等多種創新。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的變化,傳統旅遊「吃住行游購娛」正悄然變化,人們對旅遊產品供給和服務提供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這種變化和要求,就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可以說,創新成效決定了旅遊發展的高度與內涵。否則,就很難實現有效的供需對接,也很難收到引人入勝的市場效果。

撇開旅遊業界內部的各類創新,從政府的角度思考,促進旅遊業的科學發展,應該著力推進旅遊公共政策、促進機制和公共服務的創新。以促進機制為例,旅遊是一個前期投入大、收益見效慢、回報周期長的產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追求短平快效益的社會資本投資旅遊的意願不強。因而,過去不少地方,由政府直接出手,包辦項目策劃、景區投入、營運管理等本應由市場來推動的事項,滋生了盲目投資、債務沉重、灰色交易等不少問題。

創新旅遊促進機制的核心,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把該由市場來做的事交給市場,同時發揮政府應該發揮的作用。改革旅遊投融資機制,就是有效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的連接點。我們改變過去財政直接投入的方式,以一部分資金撬動,發起設立旅遊發展引導基金,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就可以聚沙成塔,形成一股強大的推進力量。引導基金由專業化的GP團隊採取完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這樣一則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避免了越位式的大包大攬和政府過度負債;二則撬動了社會和民間投資參與旅遊發展;三則鏟除了權錢交易的制度性土壤;四則大大提高了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可謂一舉多得。

Ⅸ 怎樣實現鄉村旅遊規劃的創新

「建設未動,規劃先行」,規劃成了一切問題的核心問題。
目前,我國各地鄉村旅遊可謂遍地開花,鄉村旅遊規劃質量參差不齊,很多規劃項目創新性不夠,項目雷同,規劃思路和規劃原則通用,發展思路與理念近似,區域旅遊形象、目標、定位、產品同質化,失去了個性和特色。在競爭趨於白熱化的今天,新形勢下的鄉村旅遊規劃如何創新?
1良好的溝通能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溝通又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方面是指既要在前期多與甲方溝通,又要在規劃編制的整個過程與甲方多交流,貫穿於整個規劃的始終。縱向方面是指既要與甲方、業主多探討,又要向旅遊局、規劃局、環保局、建設局等各個部門多匯報,涉及旅遊相關的各個職能部門。
2立足當地資源,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
任何旅遊規劃都不能脫離資源現狀進行天馬行空的亂編,必須立足當地資源基礎,實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資源的基礎上,發揮資源價值最大化,將資源轉化為產品。而鄉村旅遊景區更多的屬於資源依託型景區,因此更不能脫離資源談規劃,要將鄉村旅遊資源的鄉土味發揮到極致。
3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
沒有文化的景區是缺乏生命力的。對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眾多的鄉村旅遊規劃中顯得尤為缺失,因此導致眾多的鄉村旅遊景區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嚴重,大多數遊客去就是「爬爬山、賞賞花、嘗嘗果、吃吃飯」,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景區變得蒼白,缺乏長久的吸引力。
4既要有理念的創新,又有要產品和項目的創新。
創新是多方面的,涉及規劃的方方面面,大到一個項目的案名、形象定位、分區,小到一個標識系統、景觀小品,都需要創新。尤其是在項目的設置上,更要有超前性和創新性,才能滿足需求日益多樣化的遊客需求。鄉村旅遊規劃的創新也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在鄉村生態景觀為基底的基礎上,引進高科技的生態體驗農業項目,也可以打造一種情趣化的鄉村生態環境,也可以營造一種創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
5落地性,成為了檢驗旅遊規劃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准。
落地性、可操作性對旅遊規劃創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參與不同規劃項目的過程中,我都深深感覺到,幾乎所有的甲方都把落地擺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一個旅遊規劃再有創新性,再能打動領導者的心,如果最終不能落地,這個規劃也是失敗的。
6旅遊規劃還必須突破單一的旅遊產業,形成泛旅遊產業整合,產生產業聚集效應。
多元化包括旅遊產品和產業互動兩方面的內容。單一的旅遊產品已經不適應旅遊發展的趨勢了,必須根據不同的旅遊市場,設置不同的旅遊產品,滿足不同遊客需求。此外,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產業,鄉村旅遊規劃更應如此,銘智旅遊策劃認為既要關注旅遊業本身的發展,也要關注與之相關的種植業、養殖業等,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Ⅹ 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發展秦皇島旅遊業,就要實現旅遊業的四個轉變。
一是要推動旅遊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轉變.在資源開發利用上,過多關注門票經濟,旅遊的綜合效益沒有充分發揮,缺少旅遊精品和拳頭產品,沒有產生很響亮的品牌效應。旅遊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就必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整合資源,深化企業改革,培育龍頭企業,推行集團化、網路化、專業化經營方式,推動旅遊向深層次、高效率方向發展。
二是要推動旅遊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充分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發展潛力,著力於旅遊資源的創新開發和深層次利用,多出精品,樹立良好的城市旅遊形象。從重視旅遊接待人次的增長,轉變為重視遊客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由單一產業向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促進旅遊相關的產品開發和產業發展。
三是要推動旅遊服務方式由滿足旅遊消費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服務轉變。不但要重視景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更要重視高質量的旅遊服務水平。不僅要以外地遊客為本,還要以本地市民為本;不僅要以一般群體為本,還要以弱勢特殊群體為本;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還要關心他們的文化利益、精神享受;不僅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滿足高質量、高品味的服務。
四是要推動旅遊帶動作用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積極發揮綜合功能轉變。旅遊是一項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綜合經濟產業,旅遊優勢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經濟優勢,它的帶動作用除體現在傳統的經濟方面,還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形象等綜合帶動功能。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