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民俗文化旅遊價值
❶ 陽江市陽西縣民俗文化
陽西婚嫁風俗
陽西人的婚嫁儀式被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禮儀,既隆重又繁瑣,夾雜許多迷信色彩,解放以前,陽西人的婚嫁總的來說是封建婚姻禮制,解放後有較大的變革,但有的地方仍保持漢民俗婚嫁基本禮儀,而且滿帶陽西特色。
陽西過去男女到了婚嫁年齡(男十八、女十六),由雙方家長請媒人(俗稱媒婆)代為物色配偶,媒人按「門當戶對」選取對象,向雙方家長介紹男女的年齡、品行、家庭狀況,如果雙方家長同意,便將婚嫁男女的生辰八字(俗稱年庚)分別寫紅紙上,由媒人送給對方,然後雙方各請術士(俗稱算命先生)推算是否相生吉利,或求神問卜,如無相沖,再把各自年庚放祖宗牌位上。在一定時間如沒不吉利事情發生,雙方家長便可正式會面,互提婚嫁條件、商定聘金、禮餅、食物和嫁妝等,訂立婚約,擇定吉日,舉行文定儀式。這一階段全由雙方家長作主。雙方兒女未見一面。
封建社會末期,一些開明家長,在定婚之前,會讓雙方男女見上一面,會面地點由雙方商定,俗稱「相睇」,如雙方見過無意見,即由父母作主男方給女方下聘禮,女方接受了聘禮,便被視為男家的人,婚期由男方去選。
男方選定婚娶日期後,通知女方,派人把寫著婚娶日期的帖子送到女家屋裡,俗稱送「日子單」。女方接下後,各自向親友發出婚筵請柬。婚期前一天,白天雇請「喃嘸先生」為新娘脫俗,晚上設筵招待親友,俗稱入廚。
到迎親這天,男方一早派人送來彩禮,彩禮多少,視男方貧富而定。女方則在此之前准備嫁妝。結婚當日,男方迎親隊伍先放爆竹志慶,再由媒人坐青衣轎引路,堂信手持紅柬禮盒隨後,跟著是迎娶新娘的花轎,隨後是吹打手儀仗隊,女家設筵招待迎親隊伍。飯後,新娘行出乘轎與迎親隊伍返回男家。
陽西女子出嫁這天,要做很多禮節。一要梳妝,二要開面,三要人喂飯,四要人送出。送出時,要由母親撒米,邊撒邊念些祝福語。女子行出時,不許腳踏門檻,不許回頭望父兄,還要放出哭聲,才表吉利。
晚上男家設宴款待賓客。舅父居首席,新郎插花掛紅,由伴郎陪著門口恭候。迎親隊伍回來,放過鞭炮,新郎在門口站在凳子上,手拿紙扇,等新娘經過時,輕輕在新娘頭上敲三下,意思是給新娘一個下馬威,日後要聽男人管教。新娘進屋後,新人的陪嫁要由新郎打開,一一驗看,並雙手迎上頭頂,讓眾親友過目。
晚宴設圓台,選八個命相好的男女陪伴新郎新娘吃飯,俗稱陪圓台。吃飯中間,新娘由伴娘陪著,一一給男方長輩敬茶行禮。長輩喝茶後,要給新娘敬茶錢,以示對新人的關心愛護。飯後,新娘回房,廚工收拾碗筷,設席打堂枚。打堂枚的人分兩邊,一邊替新郎新娘說唱,一邊向新郎新娘提問,內容涉古今中外,倫理道德,愛情生活等等,堂枚一直打到深夜方止。
新郎新娘成婚當晚,還要被人擁著進行鬧洞房,鬧洞房節目繁多,禮節重重,但不管鬧洞房人怎樣打鬧,新郎新娘都要聽話順從,不得鬧情緒。直到鬧洞房人離去,一天的婚禮儀式才告結束。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登堂拜祖,捧茶跪拜翁姑,親戚是日離場,俗稱散廚。滿三朝,新娘歸省父母,俗稱三朝回面。新娘歸來要在日落以前,由女家送禮餅,給男方分發賀禮親友。女家出嫁,遇上第一個節日,女家要做粽子送給男家,俗稱送頭節;遇上第一個年晚,也要做餅送男家,俗稱送頭年。送過頭年頭節.以後再看情況而定,一般女家要給男家送餅好幾次。舊社會窮苦人家,嫁女愁的就是這送餅,女兒回來一次,父母就要愁慮一次,所以舊社會陽西稱嫁女兒為「寒路風」,意思是給父母製造麻煩,得不償失。
舊時陽西女子出嫁前,不許隨便外出,要待在家中,邀集一班姐妹,收集哭嫁歌,以哭聲作歌詞,以表達離開父母親人的難舍情懷。哭嫁有多種形式,有自哭自嘆,有對答式。漁家女出嫁前,要另住一條小船,在船中哭嫁,她們唱的是鹹水歌,有月亮的夜晚,靜坐岸邊,聽漁家女哭嫁,是當地人一種享樂,聽的人忍不住,還可以把鹹水歌唱過去,那邊待嫁人接了,還過來,當時還倒挺熱鬧的。
舊社會陽西婚嫁風俗這里只能大略說個梗概。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陽西本身,各地的婚嫁風俗並不盡相同,一些地方甚至差異很大,這里不一一枚舉。
陽 西 生 育 俗
懷孕 陽西婦女懷孕,俗稱「有身孕」。「有生孕」的婦女,不要踏別家的門檻,不能隨便抱別人的孩子,認為抱了是「爭花」,會使小孩夜卧不寧。
坐月子 婦女產後一個月內,叫坐月子,生孩子不能在娘家,孩子哭聲不能讓娘家的人聽到,聽到就認為不吉利。孩子出生,第一個不知情走進本家的人,陽西風俗認為該嬰孩脾氣品格就會像這個人,俗稱「踏後某某」。坐月子期間,產婦要裹羅帕,吃糖姜雞,不要沾生水,夫婦不能同床,不論產婦或其丈夫,不能隨便到別家串門子。迷信說法,是生孩子有「剎氣」,會把別家神祗跑;若養著小鵝小雞,見了「生人畏」會發瘟。
洗三朝 嬰孩生下三天,要請有經驗的婦女替嬰孩洗澡,名曰洗三朝。同時這天要給嬰兒取名,叫「三朝安名」,即人的乳名,名安好,即做菜在祖宗牌位前上供,向祖宗報喜添丁。
邏更 嬰孩生下第九天,產婦娘家帶來糯米、紅糖、雞、酒等看望產婦嬰孩,俗稱「邏更」。「邏更」後做外婆的要給嬰孩准備帽鞋衣服,准備孩子滿月時送去。
滿月 嬰孩出生一個月後,要給嬰孩請滿月酒,舊時人重男輕女,若是頭生男,家庭經濟又不錯的,滿月酒會十分隆重。如果是女的,且家庭經濟又不怎麼好,滿月時就只請外婆過來過過形式。來飲滿月酒的人,一般要給嬰孩帶禮物,飲酒還要講一些吉利話,以示慶賀。
百日 嬰兒出生百日,又稱百邏,要給嬰兒吃鹽,俗稱「吃味」。這天,父母給嬰兒買來豬腸、豬肚、豬腰、豬肝,煮粥喂嬰兒。俗稱「補肚」。或吃「豬八件」。舊時人看法,小孩「補肚」後,消化力強,日後身體強壯。
周歲 孩子出生周歲,陽西人慣拿來書本、筆、刀剪、脂粉、賭具等,讓孩子伸手去抓,稱「抓周」,若抓筆,就預示孩子將來做文官,抓刀剪,將來就當武將,若抓脂粉,將來可能會成花花公子,倘若抓賭具,父母捏把汗,擔心孩子將來會成敗家仔。
陽西建屋入火風俗
舊時陽西人建屋,諸多講究,忌諱甚多,差不多每事必卜,問過菩薩之後,方可行事。
首先,建屋要揀日子,要定於某個時辰行牆,某某日升大梁,某月某日進火。主家定好日子後,第一要請師公「旺屋地」,聽說,旺過後的屋地,等於是陰間進行了一次房產登記,證明某月某日某某買下了這塊地皮,交了陰司紙錢,日後眾鬼不得侵犯。第二是請泥瓦匠行牆,行牆前還有一個小前奏:泥瓦匠拉好線後,要請堪輿先生用羅經定屋向,定好屋向,泥瓦匠在屋角立三仙公神位。據說,立三仙公,可保建屋其間不出意外。行牆這天,泥匠要挖好屋地溝,俗名叫「掘地牛」,「地牛」掘好後,按日子單時辰,房屋四角立四個泥瓦匠,各人擇好一塊奠基石,時辰到,主家燒爆竹,各人在地上擺三個錢子,撒上穀米,唱句諾:「財丁貴」把石放進溝底,算行了奠基儀式,以後這塊石再不許翻動。牆砌上後,是過門頭,多數人與上樑一起進行,過門頭在門頭上方,放七個銅錢,擺成序斗形狀,「屏斗」一定要往裡序,不能向外,這工作由泥瓦匠做,主家不放心,會去檢查。升梁必在半夜,木匠事前把梁整好,塗紅漆的叫紅梁,不塗色的叫吉梁,絕大部分人都是做紅梁。升梁前,由木匠師傅用新毛巾把梁拭一遍,俗叫抹梁,木匠師傅邊抹邊唱:抹梁頭,越做越風流;抹梁中,越做越輕松;抹梁尾,越做越歡喜……總之,是說一番祝福的話,一些木匠師傅,會唱一條很長的歌。抹好梁,主人父子或兄弟一人一頭,將梁交給泥瓦匠,一級一級送上去,中途不能讓梁掉下地,每升一級,接的人要高叫一聲:「高升」,梁放到預定位置後,梁兩邊要放錢子,一邊三個,擺成品字形,也是口向屋內,還要撒些穀米,然後上好梁布,貼利事錢,掛兩個竹篩,一個寫日,一個寫月,升好梁不能露太久,要在當天蓋上瓦,說是以免被邪氣沖了,屋蓋好後,要搞進火。進火前要將屋裡所有東西搬出去,泥瓦匠關上門,到了進火時辰,再由泥瓦匠打開,泥瓦匠在前引路,帶屋主人家進火,主家男人舉火把,女人提燈籠,跟著泥瓦匠後面,先前廳後尾廳,先右房後左房,依次繞一周。屋主人後面,是擔擔的人,一共分七擔,一擔穀米,二擔衣服被鋪,三擔是三鳥六畜,四擔是油鹽醬醋,五是砧板薄刀,六擔是水,七擔是柴,依次而進。最後到廚房,男人把火把放進灶膛,主家開始煮糖丸,第二天一早,請通村人吃糖丸。主家貼新對,祭神、擺酒,一直鬧到日下西斜,才鋪床睡覺。
這是一般規矩,其中還有很多零碎枝節,讓人防不勝防。比如建屋期間,女人不準頭發散亂向對新屋;泥瓦匠不準跨紅梁,紅梁不準釘釘,進火要講好話,泥瓦匠的工具要檢點好,不能埋在主人家裡,埋了會變蛇變蟾蛛等等。屋建好後,若主人住不遂心,說進了邪,還要前後在大廳去三排瓦,重新塗梁去積。隨著社會文明提高,經濟發展,人們去舊俗,樹新風。陽西建房風俗已大為改變。
❷ 廣東省內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
一個省最值得去的莫過於5a景區了。
廣東值得去的5a景區有:廣州的白雲山和長隆歡樂世界,韶關丹霞山,清遠地下河,梅州雁南飛茶園,深圳的東部華僑城。
❸ 陽江市陽西縣民俗文化(300字)
陽西婚嫁風俗
陽西人的婚嫁儀式被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禮儀,既隆重又繁瑣,夾雜許多迷信色彩,解放以前,陽西人的婚嫁總的來說是封建婚姻禮制,解放後有較大的變革,但有的地方仍保持漢民俗婚嫁基本禮儀,而且滿帶陽西特色。
陽西過去男女到了婚嫁年齡(男十八、女十六),由雙方家長請媒人(俗稱媒婆)代為物色配偶,媒人按「門當戶對」選取對象,向雙方家長介紹男女的年齡、品行、家庭狀況,如果雙方家長同意,便將婚嫁男女的生辰八字(俗稱年庚)分別寫紅紙上,由媒人送給對方,然後雙方各請術士推算是否相生吉利,或求神問卜,如無相沖,再把各自年庚放祖宗牌位上。在一定時間如沒不吉利事情發生,雙方家長便可正式會面,互提婚嫁條件、商定聘金、禮餅、食物和嫁妝等,訂立婚約,擇定吉日,舉行文定儀式。這一階段全由雙方家長作主。雙方兒女未見一面。
封建社會末期,一些開明家長,在定婚之前,會讓雙方男女見上一面,會面地點由雙方商定,俗稱「相睇」,如雙方見過無意見,即由父母作主男方給女方下聘禮,女方接受了聘禮,便被視為男家的人,婚期由男方去選。
男方選定婚娶日期後,通知女方,派人把寫著婚娶日期的帖子送到女家屋裡,俗稱送「日子單」。女方接下後,各自向親友發出婚筵請柬。婚期前一天,白天雇請「喃嘸先生」為新娘脫俗,晚上設筵招待親友,俗稱入廚。
到迎親這天,男方一早派人送來彩禮,彩禮多少,視男方貧富而定。女方則在此之前准備嫁妝。結婚當日,男方迎親隊伍先放爆竹志慶,再由媒人坐青衣轎引路,堂信手持紅柬禮盒隨後,跟著是迎娶新娘的花轎,隨後是吹打手儀仗隊,女家設筵招待迎親隊伍。飯後,新娘行出乘轎與迎親隊伍返回男家。
陽西女子出嫁這天,要做很多禮節。一要梳妝,二要開面,三要人喂飯,四要人送出。送出時,要由母親撒米,邊撒邊念些祝福語。女子行出時,不許腳踏門檻,不許回頭望父兄,還要放出哭聲,才表吉利。
晚上男家設宴款待賓客。舅父居首席,新郎插花掛紅,由伴郎陪著門口恭候。迎親隊伍回來,放過鞭炮,新郎在門口站在凳子上,手拿紙扇,等新娘經過時,輕輕在新娘頭上敲三下,意思是給新娘一個下馬威,日後要聽男人管教。新娘進屋後,新人的陪嫁要由新郎打開,一一驗看,並雙手迎上頭頂,讓眾親友過目。
晚宴設圓台,選八個命相好的男女陪伴新郎新娘吃飯,俗稱陪圓台。吃飯中間,新娘由伴娘陪著,一一給男方長輩敬茶行禮。長輩喝茶後,要給新娘敬茶錢,以示對新人的關心愛護。飯後,新娘回房,廚工收拾碗筷,設席打堂枚。打堂枚的人分兩邊,一邊替新郎新娘說唱,一邊向新郎新娘提問,內容涉古今中外,倫理道德,愛情生活等等,堂枚一直打到深夜方止。
新郎新娘成婚當晚,還要被人擁著進行鬧洞房,鬧洞房節目繁多,禮節重重,但不管鬧洞房人怎樣打鬧,新郎新娘都要聽話順從,不得鬧情緒。直到鬧洞房人離去,一天的婚禮儀式才告結束。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登堂拜祖,捧茶跪拜翁姑,親戚是日離場,俗稱散廚。滿三朝,新娘歸省父母,俗稱三朝回面。新娘歸來要在日落以前,由女家送禮餅,給男方分發賀禮親友。女家出嫁,遇上第一個節日,女家要做粽子送給男家,俗稱送頭節;遇上第一個年晚,也要做餅送男家,俗稱送頭年。送過頭年頭節.以後再看情況而定,一般女家要給男家送餅好幾次。舊社會窮苦人家,嫁女愁的就是這送餅,女兒回來一次,父母就要愁慮一次,所以舊社會陽西稱嫁女兒為「寒路風」,意思是給父母製造麻煩,得不償失。
舊時陽西女子出嫁前,不許隨便外出,要待在家中,邀集一班姐妹,收集哭嫁歌,以哭聲作歌詞,以表達離開父母親人的難舍情懷。哭嫁有多種形式,有自哭自嘆,有對答式。漁家女出嫁前,要另住一條小船,在船中哭嫁,她們唱的是鹹水歌,有月亮的夜晚,靜坐岸邊,聽漁家女哭嫁,是當地人一種享樂,聽的人忍不住,還可以把鹹水歌唱過去,那邊待嫁人接了,還過來,當時還倒挺熱鬧的。
舊社會陽西婚嫁風俗這里只能大略說個梗概。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陽西本身,各地的婚嫁風俗並不盡相同,一些地方甚至差異很大,這里不一一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