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民俗文化旅遊外國文獻

民俗文化旅遊外國文獻

發布時間: 2020-12-06 03:33:51

⑴ 畢業論文從地方方言看當地民俗文化

你的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排版一定要遵循學校格式模板要求,否則參考文獻、字體間距格式不對,要發回來重改,老師還會說你不認真

希望可以幫到你,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我,下面對論文寫作提供一些參考建議僅供參考: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技巧和方法
第一部分 選題
選題,簡單的說就是確定自己科研的課題,解決研究什麼的問題,明確研究的目標和范圍。選題是進行科研的第一步,而且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 進入論文寫作準備階段,多數的學生往往為論文的選題犯愁。的確在准備階段,選題十分重要。選擇恰當的題目進行研究,論文的寫作就會順利一些。
 論文題目的選擇是一個從大到小、從不具體到具體的過程,應該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興趣,確定研究方向,考慮將來論文題目的大體方向和范圍,在自己課程學習、廣泛閱讀和資料的積累的基礎上,逐步明確具體的題目。

盡量選擇應用型題目
通常人們對應用性研究的定義是比較模糊的,一般它泛指將理論應用於解決具體的問題,常將應用型研究分成理論的應用和計量應用,當然實際中,往往二者之間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越來越多的論文在進行分析時,將理論和計量應用融為一體。我們鼓勵學生選擇應用性研究作為論文的題目。

宜小題大作
論文的好壞,關鍵要看作者是如何在論文中支持自己的觀點的。
這需要作者能夠清楚定義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研究的范圍不能太寬。學術論文一般不強調研究問題的寬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論文涉及范圍太廣,作者肯定是難以做到深入的。

第二部分 開題報告
一 、開題報告的目的
寫開題報告的目的,是要請老師和專家幫我們判斷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


二、 開題報告的結構
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義」、.「文獻綜述和理論空間」、「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驟」這樣幾個方面展開。其中,「文獻綜述,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是重點,許多人往往花費大量筆墨鋪陳文獻綜述,但一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時便寥寥數語、一掠而過。

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2 與主題相關的文獻綜述
2.1 相關的研究文獻回顧
2.2 對現有文獻的簡要評價
3 邏輯思路與研究方法
4 論文結構與內容安排
5 可能的創新之處
6.已有的研究基礎
7.主要參考文獻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具體的研究方法可從下面選定: 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 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
如要研究企業現狀必定離不開調查法; 要研究如何優化則宜採用實驗法;要研究如何對員工進行培養可採用經驗總結法;要研究領導者人際關系可採用個案法等等。

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敘述清楚「做些什麼」 和「怎樣做」 。如要用調查法,則要講清調查的目的、任務、對象、范圍、調查方法、問卷的設計或來源等。
提倡使用綜合的研究方法。 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第三部分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在開題前閱讀過某一主題的文獻後,經過理解、整理、融會貫通,綜合分析和評價而組成的一種不同於研究論文的文體。
1、文獻綜述的格式(包含四部分)
前言: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
主題: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
總結:對主題進行扼要總結。
參考文獻: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

2、文獻綜述規定
(1)為使選題報告有較充分的依據,要求在論文開題之前作文獻綜述。
(2)在文獻綜述時,應系統地查閱與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關的國內外文獻。
(3)說明自己研究方向的發展歷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4)要條理清晰,文字通順簡練。
(5)資料運用恰當、合理。
(6)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3、注意事項
①搜集文獻應盡量全面。
②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
③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
④參考文獻不能省略。

第四部分 畢業論文的寫作
論文的基本組成部分:
題名
內容摘要
關鍵詞
引言
正文
結論
注釋和參考文獻

畢業論文就是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獨立完成的一篇總結性的學術論文。
通過考察學生的畢業論文,檢查學生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論文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要求?
反映出作者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獨立研究科學能力,對所研究的論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一、題名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
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
准確得體;簡短精煉;醒目。
對這三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准確得體
要求論文題目能准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不能過於籠統,題不扣文。
簡短精煉
力求題目的字數少,用詞需要精選,一般不要超
過20個字,當然不能因一味追求字數少而影響對內容
的恰當反映。若簡短題目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時,可
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
醒目
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的內容是否醒目,其產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

二、內容摘要
論文一般應有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作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括以下內容
1、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2、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3、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摘要的字數一般不超過論文字數的5%;摘要不要列舉例證,不講研究過程,不用圖表,也不要作自我評價。不要照搬小標題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

三、關鍵詞
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到8個詞為關鍵詞。

四、引言
又稱前言,屬於整篇論文的引論部分,其寫作內容包括如下三個要點:
1、問題提出:研究動機、目的及問題陳述
2、文獻評論
3、研究框架及內容說明
五、正文
主體部分的寫法,視選題的不同可以多樣
作為一篇完整的論文應讓讀者從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方法,都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准確地評判論文的質量。
論文主體部分的內容一般要分成幾個部分來描述。在寫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還要善於利用各種圖、表格、曲線等來說明問題,一篇條理清晰,圖文並茂、論證清晰的論文才是好的論文。

六、結論
這一節篇幅不大,首先對整個論文做一個簡單小結,然後將自己在研究開發工作中所做的貢獻,或獨立研究的成果列舉出來,再對自己工作的進展、水平做一個實事求是的評論。但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價值」等自我評語時要慎重。

七、參考文獻
這一部分的編寫反映作者的學術作風。

八、後記
在後記中,主要表達對導師和其他有關教師和同學的感謝之意。對此,仍要實事求是,過分的頌揚反而會帶來消極影響。這一節也可用「致謝」做標題。

⑵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諸多廣告形式是民俗文化的載體

2010年01月2日
資料

古代

幌子

廣告

民俗

行業

49 views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這篇文章是多年前在圖書館讀《史學月刊》時看到的,當時復印下來回家錄入,一晃就快十年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可不象昨天的事么,還能看到自己騎著自行車亂逛呢。
那時的我在3asian開了一個論壇,出於責任找一些這樣的文章來發,便是這一篇,因論壇是繁體,所以可見這篇論文全部轉成了現在的樣子,當時知識淺薄得很,繁簡轉換時一定有很多錯誤。前幾天寫文章時正好寫到幌子,便上網搜尋,卻發現那個論壇早已沒了影子,網上也無處可搜,後悔當初沒在其他地方另發。今天查看硬碟,五六層目錄下來,突然看到這樣的名字,親切之極,以前的一幕又出現在眼前。更可喜的是文前還有一段幼稚的按語,看了不禁一笑,我是個有點懷舊的人,權把它留在這里了,其他也一仍其舊。

chinaandersen案: 中國古代店鋪前的幌子是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種民俗文化,其源流久遠,曾出現過無店不招,無店不幌的盛況。影響所及,就是在現在,民間也還留有它的影子。而且它還常常進入詩歌作為一種點綴,以招搖情性;在小說中寫到它時又是極有情致的一景。<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一文,雖著眼點在」廣告」二字,卻也寫出了幌子的大致流變,頗能使人瞭解」幌子」這一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化。
看到這篇論文時特別歡喜,故抽空將其錄出。由於原文比較長,一時不宜錄完,便以原文章節析之,分為五次發帖。為便於查考,每帖均附原文參考資料於後。
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廣告溯源
本文錄自<史學月刊>2002年第九期

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楊海軍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關鍵字]幌子廣告;圖騰崇拜;行業標志;民俗文化

[摘要]中國古代幌子廣告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幌子廣告的出現與原始人的圖騰崇拜有著最直接的淵源關系。幌子廣告的發展則與行商坐賈的分化不無關系。中國古代幌子廣告類型眾多,但概括起來,主要分為形象幌子,標志幌和文字幌三種基本類型。幌子廣告具有鮮明的行業特點,是中國古代民俗文化的載體。

[中圖分類號]K203;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83-0214(2002)09-0087-06

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YANG Hai-jun
(News &.Media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Key Words:sign advertisement;totem worship;instry mark;custom culture

Abstract: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had a long history.Emergence of sign advertisement had direct causality to totem worshiped by primitive people,while development of sign advertisement had close connection with tradesmen differentiation.Although diverse in kind,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sorts:image sign,mark sign and written word sign,Advertisement is the body carrying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had salient instry feature.

幌子廣告是我國古代最具民族特色的廣告表現形式之一。因其造型獨特,形式各異且多出自民間而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幌子廣告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在我國古代廣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幌子廣告溯源

幌子廣告伴隨著人類的信息交流活動而產生,在商業貿易活動中其表現形式逐漸多樣化。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及與自然的抗爭中開始用形體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用紋身藝術和佩帶飾物表達喜怒哀樂和傳遞信息,用特殊的氣味,顏色和形象進行識別,這些,都是幌子廣告產生的物質基礎。其中,幌子廣告的出現與原始人的圖騰崇拜有著最直接的淵源關系。

圖騰崇拜產生於母系氏族早期,其特點是人們把某一種動物或植物及某種自然現象當著氏族的親屬或祖先,或當著本氏族的保護神加以崇拜。圖騰崇拜發生於人類社會的狩獵,採集時代,因此,崇拜的對象以動物佔大多數。如美洲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聯盟的塞納卡部落有8個氏族,他們的圖騰分別是狼,龜,海狸,熊,鹿等,各氏族還以這些動物的名字作為氏族的名稱⑴。我國<詩經>中也有」天命玄鳥,降而生湯」的記載⑵,說明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即今天所說的燕子。

圖騰崇拜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著的歷史現象,對於氏族來說,具有精神紐帶作用,起著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利益的功效。同時,共同的信仰也有利於氏族成員形成共同的心理,風氣。更為重要的是,圖騰往往又是氏族的名稱和標記,對外具有氏族徽號的性質,具有識別功能。這些徽號,可視為原始幌子廣告的雛形。國家形成後,一些國家的國徽,族徽,王冠的圖形仍使用動,植物的圖案,因比較多地使用在旗幟上,也可以看作是非商品性質的幌子廣告。

幌子廣告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活動中形式逐漸多樣化。具體來說,傳達商品信息的幌子廣告的出現與行商坐賈的分化直接關聯。

春秋戰國時期,商人階層開始分化為行商和坐賈。關於行商和坐賈,古籍有這樣的描述:」商之為言章也,章其遠近,度其有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為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待以民來,以求其利者也。故通物為商,居賣曰賈」⑶。行商走村串寨進行交易,所使用的多為口頭廣告和現場演示廣告。坐賈則固定在一定的場所或租用固定的店鋪進行經營;為了招徠顧客,商人們開始把陳列於市的實物懸掛在貨攤上或店鋪上以吸引買主,這樣,在實物陳列廣告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成了招牌,幌子等廣告形式。關於較早的幌子廣告,古籍中也多有描述,<韓非子>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⑷(難一)這裏所提到的矛和盾實際上是幌子廣告的原始形態,而實物招幌的記載在古籍中也能見到。<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一>載:」君使服之於內,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⑸這種實物幌子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則是較為成型的幌子廣告的出現,即表,幟,簾等,這類形式的幌子廣告實際上是對實物幌子高度抽象化的結果,這種較成型的幌子廣告在古籍中也有記載:」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⑹(外儲說右上)這些記載充分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出現由陳列廣告演化而來的實物幌子廣告,實物幌子廣告高度抽象化,不僅使實物廣告的類型更加豐富多樣,也使表,幟,簾等成為這一時期較為定型的幌子廣告表現形式。

* 該文為河南省教委社科資助項目」中外廣告史研究」選題之一。

參考文獻:
⑴摩爾根.古代社會[M].三聯書店,1978.
⑵林耀華,原始社會史[M].中華書局,1984.
⑶白虎通義[M].
⑷韓非子[M].
⑸曲彥斌.中國招幌與招徠市聲[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華字典[M].商務印書館,1980.
⑺陣培愛.中外廣告史[M].中國物價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編[M].
⑾中國風俗詞典[Z].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⑿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⒀尚潔.天津的商業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彥斌.古今招幌[J].網路知識[J],1990.(11)
⒂餘明陽,陳先紅.廣告學[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張則忠,古今中外廣告集趣[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釋義的衍化

本文錄自<史學月刊>2002年第九期
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楊海軍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幌子」釋義的衍化

從幌子的溯源可以看出,所謂幌子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由圖騰崇拜演化而來,傳達政治,文化信息的幌子廣告,這類幌子主要傳達的是政治或軍事信息;另一種類型則是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活動中產生,由陳列廣告演化而來的實物廣告的高度抽象化且較為成型的表,幟,簾等幌子廣告形式。這種類型的廣告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幌子的」幌」是指帳幔,簾帷,也就是表,幟,簾的不同說法。但這種理解顯然過於狹隘,沒能把握住幌子廣告的內涵和外延。國內也有的學者把招牌和幌子放在一起來描述,稱之為招幌,並解釋如下:」招幌,是』招牌』與』幌子』的復合式通稱,是工商等諸行業用以宣傳所經營的內容,特點,檔次等招徠信息的視覺標識」⑸;有的學者則把幌子廣告與招牌廣告混為一談,認為幌子就是指商店門前的一種標志物尚好理解,但說幌子是商店門前的招牌卻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因此,我國學者也對幌子廣告與招牌廣告進行了區分,如有的學者認為:」招牌最初是一種無字的布簾,以後簾上題寫了店鋪名號,繼而又以木牌代替布簾,在木牌上題寫文字,多用以指示店鋪的名稱和字型大小,可稱為店標。幌子原指布幔,後被引申為酒旗的別稱,並逐漸擴展為各種行業標記的專稱。幌子主要表示經營的商品類別或不同的服務項目,可稱為行標。」⑺這種表述指出了招牌廣告與幌子廣告的不同,對於我們理解幌子釋義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我國學者大多數人認為實物幌子只是幌子廣告的雛形,即使是抽象化的實物幌子也不具有代表性。他們認為幌子的原始含義就是指布幔,是商人高懸在攤位或店鋪上方的長方形布幔,作招徠顧客之用。因形狀像門或窗簾,也稱之為簾帷。初始有的有文字,圖案,有的則無,多為青色,稱為青簾。這種認識強化了幌子在特定時期內以表,幟,簾為主體的特殊形態,而忽視了幌子從原始的實物雛形到較為成熟的」酒旗」和各種類型的高度抽象化的實物幌子的演變過程。

唐代飲酒之風日盛,酒店多懸掛長方形布幔,中間書寫斗大的」酒」字,幌子就被引申為酒旗的別稱,稱為酒幌。因數量眾多,漸成風氣,便有了」酒旗風」之說。在中國古代文獻裏,對酒幌的稱謂不同,較常見的有」望子」, 」招旗」, 」引招」, 」換招」, 」攔路旗」等稱呼。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裏就有」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之說。⑻(中秋)<水滸傳>中也有:」當日晌午時分,走得肚中飢渴,望見前面有一個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門前」的記載⑼。關於酒幌,有兩個問題需特別說明:其一是唐宋時期酒幌普遍存在且稱謂眾多,這裏的酒幌主要是指酒旗,酒旗雖是這一時期酒幌的主要形式,但其他類型的酒幌也依然存在,如酒葫蘆,醉仙,草帚等,在文獻裏均有記載。關於草帚,<水滸傳>裏有這麼一段文字:」遠遠地杏花深處,市梢盡頭,一家挑出個草帚兒來。智深走到那裏看時,卻是個傍村的小酒店。」⑼這裏的草帚,就是小酒店的招幌。其二是酒旗經過歷代發展,到宋時作為幌子其表現形式雖已相當成熟,但作為其原始形態的青簾或者說是青布酒旗這種原始形態卻被較好地保存下來。<水滸傳>記載:」宋江……正行到一座酒樓前過,仰面看時,旁邊豎著一根望竿,懸掛著一個青布酒旗子……」⑼這段文字說明,直至宋代,青簾作為酒幌依然存在。

以上提到的只是名稱和類型的變化,實際上,從原始的布幔出現開始,幌子廣告就逐漸發展,衍化,從形式到內容都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是形狀的變化。葫蘆形,銅錢形,帽形,燈籠形,三角形,菱形,及各種實物形狀的幌子廣告的出現,打破了布幔特有的長方形形狀,使幌子廣告的表現形式日益豐富多彩。因不同形狀的幌子廣告均有特定的含義,代表不同商品的經營類別,因此,幌子廣告逐漸成為各種行業的特殊標記。這裏需要提出的是,因幌子的類型不斷增多,其形狀便逐漸固定下來,有些具有鮮明行業特徵的幌子廣告實際上就是店家所售商品放大或縮小的模型,有的就乾脆懸掛商品實物,前文提到的:」君使服之於內,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客觀反映了以實物作幌子的事實。因此,也有人稱此類幌子廣告為懸物廣告或實物廣告。

其次是製作材料的變化。製作幌子廣告的材料,由最初的布質逐漸向木質,銅質,鐵質,棉,絨,線,及復合材料擴展,使幌子廣告製作的工藝更為復雜,外形更加美觀,除了識別作用外,其裝飾作用也日趨明顯。在諸多製作幌子廣告的材料中,木質材料使用較為廣泛,許多懸掛在店鋪門前,用木質材料製成,寫有簡單文字如」茶」,」當」或繪有簡單圖形的平面幌子廣告往往被人們視為招牌廣告或招牌廣告的原始形態。

參考文獻:
⑴摩爾根.古代社會[M].三聯書店,1978.
⑵林耀華,原始社會史[M].中華書局,1984.
⑶白虎通義[M].
⑷韓非子[M].
⑸曲彥斌.中國招幌與招徠市聲[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華字典[M].商務印書館,1980.
⑺陣培愛.中外廣告史[M].中國物價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編[M].
⑾中國風俗詞典[Z].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⑿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⒀尚潔.天津的商業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彥斌.古今招幌[J].網路知識[J],1990.(11)
⒂餘明陽,陳先紅.廣告學[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張則忠,古今中外廣告集趣[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的不同稱謂及分類

本文錄自<史學月刊>2002年第九期
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楊海軍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幌子的不同稱謂及分類

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對幌子有不同的稱謂,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如前所述,較常見的為」幌」或」招幌」,較固定的則為」表」, 」幟」, 」簾」等。其餘的稱謂還有」旗」, 」標」, 」望」, 」招」, 」牌」等。

幌,幌子,招幌的稱謂最為常見。這種稱謂何時出現,何時又為人們廣泛使用而約定俗成,似乎無從考證,但人們還是對其出處進行了一番探究。清翟灝認為」幌」有可能是」望」的訛音,他指出:」按今江以北,凡市賈聽懸標識,悉呼望子。訛其音,乃雲幌子。」⑽(器用)有些學者指出,這種解釋有些勉強,認為幌本指帷簾,人們根據酒旗形制如簾而引申稱酒幌,進而泛指各種招幌,至於這種情形何時出現,人們根據明代<如夢錄>中曾有」鐵鞋幌」的記載,推斷至少在明代已開始以幌泛指酒招之外的一般招幌子⑾。但是」幌」的用法卻很早,如晉張景陽<文選•七命>有」重殿疊起,交綺對幌」的記載,唐陸龜蒙在<和初冬偶作>中也有」小爐低幌還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詩句。

表。多指酒旗,或是酒旗的別稱。對於這種稱謂,古書也有提及,如<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就曾寫道:」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這裏的」表」顯然是指酒旗,酒幌。

幟。也為酒旗的別稱。如前所述,<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描述如下:」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

簾,青簾,布簾,帷簾。多指酒旗,也可視為酒旗的別稱,也稱酒簾,酒幌。這種稱謂較為固定,在古人的詩詞中,多有提及。唐李中<江邊吟>:」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劉禹錫<魚復江中>:」風檣好往貪程去,斜日青簾背酒家」等,均提到這種稱謂。

標。指草芥,草標,草帚。一般插在所售物品上,作為出售的標志物,由於在民間交易過程中被廣泛使用,便約定俗成地成為具有特定意義的招幌。<水滸傳>曾提到草標:「楊志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上市去賣。」這裏的草標就成為特定意義的招幌。

望,望子,酒望,望竿等。也是酒店門前的酒旗,酒幌。如前所述,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秋>中曾描述:」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招,引招,換招。招幌的簡稱,因有招徠顧客之意,故稱之為」招」。既可以指酒旗,也可以指能攜帶,可移動的有字招幌。<水滸傳•供人頭武二郎設祭>載:」那婆子取了招兒收拾了門戶,從後頭走過來。」這裏的」招兒」指的是酒店的酒幌。

牌。招牌的簡稱。這裏的招牌,指的是書寫有店名,字型大小或經營內容的字招,也稱之為標志幌,既有招牌的特點,又具有幌子的功能。關於二者的區別,下文有詳細敍述,這裏不再贅述。

多年來,我國學者對幌子廣告進行了不同的分類,由於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分類方法上有較大差別,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烏丙安在<中國民俗學>一書中將幌子分為七種不同的類型:實物幌,模型幌,商品附屬物幌,暗示幌,燈具幌,旗簾幌和文字匾牌⑿。尚潔在<天津的商業招幌>一文中將幌子分為九類:實物幌,模型幌,包裝物幌,暗示幌,燈具幌,旗簾幌,文字幌,圖案幌及圖文並茂的幌子⒀。曲彥斌在<古今招幌>一文中將招幌分為五大類:即實物幌,模型幌,象徵幌,特定標志幌和文字幌⒁。

盡管我國學者對幌子廣告的分類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但對某一類具體幌子廣告的解釋卻有許多共同之處,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實物幌:一般被認為是懸掛在商店或店鋪上方的實物商品,所售物品。有些稍加修飾,有些則保持商品的原貌。

模型幌:這是在實物幌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較為成型的廣告形式,主要是把商品實物加以放大,縮小,誇張,變形,形成較為固定的形狀,這類幌子,有的誇張甚巨,有的則更加美觀,精緻。製作材料以木質為主,它輔以和商品相關聯的其他材料。

象徵幌:是模型幌高度抽象化的結果,象徵幌可分為借代性象徵幌。如酒店掛酒壇,懸酒壺等;隱喻性象徵幌。如飯店掛笊籬等;圖畫幌。圖畫內容抽象或直接反映經營的品種,類型或內容。

特定標志幌:以特定的標志來代表經營的類別或經營的品種,這裏所說的特定就是指約定俗成,經營者和顧客均能理解的特定標志,如壽衣店門前逾尺高的黑靴子,理發店門前的白布簾,清真館門前的藍色布簾等。

文字幌:在布簾,酒旗或實物,抽象的模型上書寫特定文字的幌子廣告。又分為單字,雙字,多字文字幌。這種類型的幌子廣告為數眾多,如典當鋪的」當」字,旅館的」店」字,酒店的」酒」字。有的字數甚多,如<水滸傳•景陽崗武松打虎>就提到景陽崗山腳下酒店的酒旗上上書」三碗不過崗」五字,更有甚者,如老北京德愛堂葯房的沖天招牌上面寫有」德愛堂沈家祖傳七代小兒七珍丹,只此一家」,多達十餘字,創文字招幌字數較多的記錄。

統觀以上分類及對不同類型幌子廣告內容的說明。筆者認為,從幌子廣告的起源及幌子廣告的性質看,幌子廣告可以分為傳達社會生活信息的幌子廣告和傳達商品信息的幌子廣告,由於傳達商品信息的幌子廣告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且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而,其表現形式也較之前一種類型的幌子廣告更加豐富多彩。筆者認為,從其自身發展,演化的規律看,傳達商品信息的幌子廣告可以概括為形象幌,標志幌和文字幌三大類型。

參考文獻:

⑴摩爾根.古代社會[M].三聯書店,1978.
⑵林耀華,原始社會史[M].中華書局,1984.
⑶白虎通義[M].
⑷韓非子[M].
⑸曲彥斌.中國招幌與招徠市聲[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華字典[M].商務印書館,1980.
⑺陣培愛.中外廣告史[M].中國物價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編[M].
⑾中國風俗詞典[Z].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⑿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⒀尚潔.天津的商業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彥斌.古今招幌[J].網路知識[J],1990.(11)
⒂餘明陽,陳先紅.廣告學[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張則忠,古今中外廣告集趣[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論中國古代的幌子廣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形象幌,標志幌和文字幌

⑶ 關於信陽民俗文化的文獻書刊有哪些

我知道的 我這全部由

⑷ 誰能幫我找一篇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體現》的外文文獻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創意中的運用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路搜集,並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後發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創意中的運用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於其他商業目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創意中的運用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路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註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了解傳統文化有助於准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認識我們當前現代廣告設計的形勢,如何能准確的抓住廣告設計元素,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創意設計風格。具備「中國」的創意設計元素,才能獲得民族認同感,才能被國人廣泛接受。
[關鍵詞] 傳統 文化 廣告 創意

透過中國傳統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受到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的沖擊而更新拓展,它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
一、中國傳統文化包括的元素
傳統文化元素是廣告創意的一大重要來源,包括圖形、文字、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詩詞歌賦等。中國傳統圖形是植根於中國民族性、地域性的傳統藝術淵源中的,他們與現代圖形的造型方式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中國傳統圖形主要注重的是實形的完整性與裝飾性,關注形與形之間的呼應、禮讓和穿插關系,在組構時多遵循求整、求對稱均齊的骨式。比如浙江電視台體育健康頻道的一個形象宣傳廣告,就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舞龍這一活動,並把場景安排在龍翔橋(杭州的一個著名景點),從而傳達體育健康頻道這樣一個目標追求:為百姓的體育事業助力,讓老百姓的「競技場,無處不在」!可以說,在這樣一個廣告中,「民間舞龍」這一元素的運用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實在是一個別具匠心的創意。傳統文化元素是實現產品全球本土化戰略的途徑,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都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代代延續,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傳統文化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的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方面,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價值觀念上,內化、積淀、滲透於每一代社會成員的心理深處。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運用
設計是一門綜合的學科,它的理念、目的以及風格深受其所處的國家文化的影響,並直接反映出了這個國家的文化積淀以及該國家主要民族的心理共性。在中國由於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一脈相承未曾間斷的,基礎性的主流的文化思想極大的影響了設計的價值內涵。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獨特的個性,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中國設計要想健康發展,必須汲取中國文化的營養,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廣告設計的影響越來越大,因為秉承和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創新的前提,而找出美學傳統的物化表現,將傳統的藝術精神注入到設計師的頭腦里並與現代意識相結合,其本身就是一種設計理念的創新。
1.傳統圖形的運用魅力
我國傳統圖形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象徵吉祥的動物,如龍、鳳、馬、鳥等的描繪以及人物的塑造較多。圖形藝術不僅起源早,而且不斷得到發展,雖然時快時慢,但從未中斷,如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圖形;春秋戰國時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漢代漆器上的鳳形、唐代的寶相花紋以及後來出現的金文形態等,它們在自己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既有一脈相承的脈絡,又有多姿多彩的風貌,它們以其多樣而又統一的格調,顯示出獨特深厚並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這些圖形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的沉澱、延伸、衍變,不僅深刻的反映了圖形藝術形態所表現的審美意義和社會意義,也拓展和延伸了藝術創新思維的主體內涵,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體系。
中國古代傳統圖形的造型方法,與現代設計有很多不同,它主要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和裝飾性,關注形與形之間的呼應禮讓和穿插關系,也講究虛實,傳統圖形元素衍生後,再運用到現代的廣告設計中,製作的圖形完善與否,並不單純表現在畫圖的技巧和對生產工藝熟悉的程度上,最主要的是要面向生活,使圖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將圖形的實用性和藝術的審美性融合在一起。
2.傳統書法的運用魅力
書法是實用性極強的藝術。它是一門點、線結合的藝術,點和線是書法形象構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而廣告設計同樣是由點、線乃至擴展到面相結合而構成的一門藝術,點和線同樣也是廣告設計構成中的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書法藝術以對比、均衡、節奏、韻律作為它的主要形式美法則,而一幅優秀的廣告設計作品也要做到對稱與平衡、節奏與韻律的和諧統一。傳統書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個性與風格,中國書法旋律、形體、意境的美已越來越被現代設計家所採用,並賦予了現代設計的獨特的民族風格。書法以形寫意,舍形求神,無論在結構、章法、力量,還是在情緒上都與現代廣告設計息息相關。書法,作為抽象的造型藝術,它之所以給人們美的享受,就是因為客觀存在著的多種美的構成規律被創造者成功的運用,從而創造了實用目的同時具有的形式感的完美,給人以引發思想情意、生活興趣,從而獲得美的享受的依據。特別是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競爭激烈,廣告設計已由宣傳商品發展到加強商品競爭力,要求商品有視覺沖擊力,傳達信息直接、明了、迅速。因此,設計日趨突出醒目,而文字變化突出在設計上,則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字書寫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設計作品的整體效果,由於書法有著高度的抽象性和藝術價值,在設計中應用中國書法作元素,則更能顯示中國的民族風格和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另外,設計作品中若藉助於書法藝術中特殊的黑白效果,更能體現其抽象、高雅的效果,因此,對書法這種抽象藝術的研究和應用也是民族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結 語
「世界上最美的東西其實在中國,只要賦予他新的時代內容和形式」。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可運用到廣告設計中的元素很多,中國的設計要想健康發展,必須汲取中國文化元素的營養,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
參考文獻:
[1]李建盛:當代設計的藝術文化學闡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
[2]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M].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
[3]趙希崗:現代圖形設計與傳統圖案[M].(《裝飾》2003第4期),2003

⑸ 長沙的民俗文化小論文800字

1、題目:題目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專科畢業論文一般無需單獨的題目頁,碩博士畢業論文一般需要單獨的題目頁,展示院校、指導教師、答辯時間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體。
2、版權聲明:一般而言,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內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權聲明,獨立成頁。個別本科畢業論文也有此項。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中文摘要約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關鍵詞:從論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作為關鍵詞。關鍵詞之間需要用分號或逗號分開。
5、目錄:寫出目錄,標明頁碼。正文各一級二級標題(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標注更低級標題)、參考文獻、附錄、致謝等。
6、正文:專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一般應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學學士畢業論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碩士論文可能要求在3萬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畢業論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論、結論三個部分。
前言(引言)是論文的開頭部分,主要說明論文寫作的目的、現實意義、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並提出論文的中心論點等。前言要寫得簡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長。
本論是畢業論文的主體,包括研究內容與方法、實驗材料、實驗結果與分析(討論)等。在本部分要運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實驗結果,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結論是畢業論文的收尾部分,是圍繞本論所作的結束語。其基本的要點就是總結全文,加深題意。
7、致謝:簡述自己通過做畢業論文的體會,並應對指導教師和協助完成論文的有關人員表示謝意。
8、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末尾要列出在論文中參考過的所有專著、論文及其他資料,所列參考文獻可以按文中參考或引證的先後順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則採用相應的哈佛式參考文獻標注而不出現序號)。
9、注釋: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10、附錄: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有時也常將個人簡介附於文後。

⑹ 跪求有關杭州民俗文化的參考文獻!! 越多越好!!!

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說明,杭州最早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徵的民情風俗。他們有的在山上構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設適應地勢低窪的干欄式屋舍。他們利用石頭打磨石犁、石錛,從事稻穀、芝麻等農耕生產;利用弓箭、石刀,從事狩獵活動;鑿刻獨木舟,編織漁網,進行捕魚作業,形成了原始農業生產上的一整套習俗。他們還能用石輪紡織麻布,用石針縫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燒制陶器,來改善、裝飾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國時,杭州地屬越國或吳國,後並於楚。秦漢時杭州地開始建縣。據《漢志》載:「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劍,輕死易發,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數與楚接戰,互相兼並,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隋朝置杭州,興建州城,開鑿江南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自唐以後,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社會風俗也漸趨都市化,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喪、歲時、慶典、禮儀等民情風俗,都有了相應變化。

杭州的民情風俗自北宋以後,變化較大。杭州曾經歷我國歷史上兩次人口南遷的影響,形成南北風俗的大融合。南渡的北人將原有的家法禮俗一並帶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風俗起了很大變化。南宋杭州的歲時風俗,在南渡初年,與北方風俗還有很大差異。但到南宋末年,隨著南北文化風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滿月、百日、周歲的儀式禮節,也滲入了中原的習俗,娛樂風習也有不少是繼承北方遺留下來的習俗。此後,杭州都市風俗經過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產、生活、婚喪、歲時、娛樂等方面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風俗習尚。

千百年來,杭州人民創造了自己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這種社會生活不僅表現為日常的飲食起居、四時八節和婚喪嫁娶,也表現為人際的各種社會交往。它和其他文化樣式不同,是作為一種獨特的民眾生活方式形態而存在的,主要特點有:

1.娛樂性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杭州人的生活基本上以家庭、家族為中心,包括游娛活動在內的社會交往,用文化的、娛樂的、休閑的行為方式,展示百姓才華,宣洩民眾情感,協調著人際關系。特別是許多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游藝活動,表面似乎是老百姓的業余消遣游戲,實際上卻以游樂的形式使人們的心靈得以放鬆,精神得以調節。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三處為杭州中秋賞月勝地。《西湖游覽志余》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亦稱「重九」、「九九重陽」。杭俗有登高之舉,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嶺初陽台。《杭俗遺風》載:「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雞豆,帶游斗壇、文昌、關帝、火德等廟。」

2.地域性

杭州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形成於杭州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千百年來,人們旱地種桑,低田則放水種稻養魚,江河湖塘多養殖魚蝦。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水域廣闊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杭州平原地區生產結構上的獨特的狀態:漁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農業以及蠶桑業的發達,致使杭州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譽稱,並給杭州地區民俗的形成和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杭州民俗,無論是人生禮儀、生產習俗、還是生活民俗、歲時節令習俗都極具地域色彩。如杭州重陽家家皆食栗糕,重陽糕以糜栗粉和糯米拌蜜蒸熟,切斜方形,上插彩旗。插旗之風,南宋已有。據《夢粱錄》載,杭城重陽節尚時興「獅蠻栗糕」,「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人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

3.衍變性。

民俗,作為風俗習慣,它是約定俗成、久習為慣的文化心理和行為方式。民俗一旦形成,始終保持著歷史的持續性、穩定性,這是民俗所共有的特點。同時,在民俗的傳承過程中,由於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又會產生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具有創造性和可變性的特點。雖然前輩的習俗被因襲下來,但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具有時代性的新民俗會不斷地萌發和演繹。杭州民俗文化也是如此。一些古老的民俗漸漸從人民的生活中隱退,而另一些傳統民俗正萌發出新枝綠葉。如1949年5月3日為杭州解放紀念日,每逢「五·三」,有關部門都要組織老同志座談,撰寫關於杭州解放前地下斗爭以及解放杭州的文章。各大、中、小學還組織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獻花,緬懷革命先烈。再如,我國傳統的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省市要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有的召開表彰會,表彰那些在四化建設中繼續奉獻在各條戰線的老同志和敬老愛老工作做得好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各機關、團體、廠礦也要召開老年人座談會,有的還舉行各種形式的娛樂、聯歡活動和賞菊、登高、書畫展等活動。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市敬老愛老的風氣越來越盛行。

⑺ 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傳統曾經遭到意識形態的閹割,以致於我們除了做些典籍的貴族式研究,很難看到傳統的蹤影。以前的國學熱仍舊是一種旁觀者式的復歸傳統,畢竟我們的習俗、文化傳承方式,以及各類文物被文革所破壞。如今,長期處於「傳統」迷惘的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對全球化的沖擊。看到很多人為中國加入全球化而歡欣鼓舞,心中頗多感慨。要知道,傳統的困境又將進入「全球化」旗幟下西方現代文明的「合法」侵襲。本來,任何文化尤其弱勢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擊,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很多國家都有文化委員會(Council),包括西方國家,還有相關的法律,這是政府層面的。反觀中國,政府除了由於某些領導人的偏好做些弘揚民族文化的表示,並沒有對傳統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慮和保護。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場選擇,若大的中國對於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萬人民幣的政府資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僅僅為了旅遊來假造歷史,對地方風俗、古跡的保護非常有限。傳統文化類學術機構的正常運作缺乏資金和規范,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學者像中國這樣忙於建立所謂的新學科,在處理傳統學科與現代課程的關系方面缺乏經驗。藏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一天天衰弱,學者與民間的關系還是那麼遙遠。希望政府、學術機構(學者)和民間力量合作,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有並豐富我們的傳統文化。
談了兩個問題,一是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該學科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其內涵包括以下層次:傳統的「小學」層面;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二是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首先要熱愛本專業,認識所從事專業的重要性。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定要通過古籍整理的實踐培養研究生。
一、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涉及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而對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遙遠的不說,從孔老夫子序《書》、記《禮》、正《樂》、訂《詩》、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說也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但是中國古代文獻學家大多偏重於實踐,不重視理論的探討,所以除了唐初劉知幾《史通》、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少數幾部帶有理論探討性質的著作之外,最早的文獻學理論著作要算鄭鶴聲出版於1933年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但作為一門學科體系的確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各家的認識並不一致,這一點,我們從全國高校研究生招生目錄的古典文獻學專業方向設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為古典文獻學是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與整理的學科,因此與古代文化各個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關系,比如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史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內涵都與中國古典文獻學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內涵。

我的理解,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它為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其它涉古學科提供有關典籍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文獻處理方法。所以它更測重「橫」的規律的探討,而不是像古代文學那樣更重視「史」的規律的研究。

就其內涵的層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層次:第一是傳統的「小學」層面,即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這是古典文獻學的基礎。第二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像《尚書》《周易》《詩經》《左傳》《老子》《論語》《莊子》《孟子》《荀子》《楚辭》等。第三是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呂思勉曾說,歷史地理學和官職之學是研究中國學問的兩把鑰匙。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第四層是古典文學研究的基礎學科,包括:古典文學基本資料的整理,如文學作品總集、歷代作家別集的校點、箋注、輯佚、新編;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寫作家傳記、文學活動編年、作品系年、以及寫作本事、流派演變的記述與考證等;基本工具書的編纂,如古代文學家辭典、文學書錄、詩詞曲語詞辭典、戲曲小說俗語辭典、文學典籍專書辭典、斷代文學語言辭典等。這些研究是各類專題研究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具有相對的長期穩定的特點。

中國古典文獻的內容如此之多,而且都是專門之學,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樣樣精通。即使那些通人碩儒也是學有專攻的。但是在個人專門從事的學科方向上,力求「辨彰學術,考鏡源流」,能夠處於較前沿的境地。所以,作為濃縮了中國古典文獻學各層次知識的《古典文獻學》這門課,應當是碩士研究生的理論必修課。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要關注、跟蹤相關學科的進展情況。這樣,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涉及到某一方面的問題,可以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最重要、最權威的資料。

二、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

首先要熱愛本專業、了解學習本專業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專業和經濟效益關系十分密切。申請科研立項,申請經費資助,申報科研獎勵,幾乎每一項填表工作都有「能否創造經濟效益」的問題。對研究學習古典文獻學專業的人來說,遇到這類表格,往往十分尷尬,不知不覺當中,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減少了學習的信心。所以,應當給同學講清楚,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是它的根。傳統典籍,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而傳統文化的研究是一項尋求民族之根、築造民族靈魂的偉大工作,它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大廈的基礎。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其文明傳承沒有間斷,民族文字、民族典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試想,如果我們用的不是方塊表義漢字,而是拼音文字,那麼,我們面對粵語寫的小說、吳語寫的詩歌、閩南語寫的散文等,恐怕只有經過九曲重譯才能略知其大意一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一個民族,那是無法理解的。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實踐性強,主要指的在大量閱讀原典基礎上的整理實踐。理論再多,那怕講的頭頭是道,不親自拿著古籍字酌句斟,午夜篝燈,殘宵不倦,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碩士研究生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仔細地校勘一些古籍,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生沉潛到典籍的最低處,了解它生成的最細微因素,就如同從事生物研究者對其研究對象進行細胞解剖一樣。

當然,中國古典文獻學並不排斥理論,實際上,沒有理論,我們面對的古籍只能是一盤散沙。聚沙成塔是理論的偉大魔力。當前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界,理論的建樹處於低谷。古典文獻學的學習和研究應當努力擺脫對一切現成理論的依傍,盡量從材料中發現問題。研究者應當沉潛於史料的寶藏之中,並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提煉出理論結晶。研究的靈感應當來自典籍本身,不是用實證去證實現成的理論,而是從大量的古籍整理實踐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論。

⑻ 關於民俗研究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哪些參考文獻最好多一點。

《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編,收入了在中國昆明舉行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大會上發表的關於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論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薩滿教探析》《當代語境下的滿族薩滿教美術》《試析節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內涵——以春節祭祀為例》《南嶽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網 http://www.mswhw.cn/msfl/yj/index.html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錄論文12篇,從理論視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對中外民俗文化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其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民俗研究》,雜志創刊於1985年,是中國目前唯一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民俗學理論刊物。
《民俗研究》雜志向國內外讀者全面介紹中國民俗和民俗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國家確認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被認為是「能夠代表中國民俗學最高學術水平的雜志。 季刊,每期272頁,每季末月出版,全國郵局發行。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