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旅遊文化審美
⑴ 求教論文高手題目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旅遊審美的影響>的論文引言如何寫是好!
這個其實是很簡單的.寫個引言就是要引出你的論文要研究的內容.也就是對你論文內容的一個SUMMARY和ABSTRACT.
可以說我們就是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的,你只要認真的想想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對旅遊審美的態度就知道怎麼寫了.
無非有以下幾種可能,一種是對中國古代人文文化的敬佩以及崇拜,這些人往往喜歡參觀一些人文風景,比如故宮一類.
一種是受古代文學所影響,喜歡寄情山水,對中國式的山水化裡面的意境有所追求,往往喜歡去三山五嶽,桂林山水等地方旅遊.
還有一種人接受了古人叛逆及好奇具有創新精神的影響,對於新事物總是想去嘗試與體驗,他們可能會鍾情於去國外的一些旅遊聖地感受異國風情.
所以總的來說這個主題不難寫,首先要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小分一下類,就能得出中國的文化特點,比如說老子的順應自然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對後代人的影響等等.
⑵ 選修課中西旅遊文化審美比較這門課有什麼用(500字論文)
這個要寫一下還是很好寫的么。
盡量往大道理了寫,什麼有利中西方交流,有利文化傳播,有利擴大文化影響力,有利提高生活品味,有利促進旅遊經濟發展,能夠從比較中發現不足,促進自身改進建設,有利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審美欣賞意向的不同,可以化不利為有利,將國內開展得不好的一些活動,通過內引外聯,促進旅遊點正規化,國際化,提高知名度
像陽朔,桂林,國際化,讓更多的國際人進來,等等,反正地球人多的是,錢多的是,手頭有點東西都賺得到的,多少是一回事了。
你這個論文有點扯了吧,五百字,還叫論文啊,現在隨便個議論文都是上千字的,要是論文的,綜述都不只兩千字了。。。
不過選修課的作業么,有交就算數,所以還是動手下,雖然都是些虛頭巴腦的文字,吹牛誰不會啊,他要聽,就吹一吹咯
⑶ 旅遊客體的旅遊客體的特徵與文化功能
旅遊客體具有空間性特徵(即存在的廣泛性、區域性和地域性 的相對穩定性、構景要素的組合性),時間性特徵(即季節的變化性、時代性和時代變異性),經濟特徵(即價值的不確定性、開發利用的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開發利用方式的多樣性),文化特徵(即感知決定性、內涵豐富性、美學觀賞性、啟智功能性)。除了這些共通性之外,旅遊客體的兩個大類: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還具備其獨立的特徵。
自然旅遊資源的特徵
(1) 自然地帶性
構成自然景觀的要素是地質地貌、水文氣象、動植物等,這些自然地理因素必然受三方面的影響:一是受緯度地帶性的影響,不同緯度地區受到太陽的輻射不一,各地的熱量條件也因此不同。二是受經度地帶性的影響,海洋和大陸的不同存在,海陸環流形成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部分和自然地理綜合體,從沿海向內陸接經度方向發生有規律的更替。三是受垂直地帶性影響,山地,尤其是海拔高度較高的山地,自然地理綜合體的各部分隨山勢高度而發生帶狀的更替。河川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地理實體,其風景的變化,受地帶性影響最為典型。熱帶河川,如非洲剛果河等,水量大,河面開闊,水質澄碧,一般河漢支流較多、較復雜,兩岸雨林茂密蔽空。亞熱帶河川,如中國長江,水源充裕,江水浩盪,水景優美,兩岸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四季分明。暖溫帶河川,如中國黃河,水量四季不同,有枯水期、汛水期之分,汛期洪濤滾滾,黃浪洶涌,枯水期甚至出現斷流。中溫帶和北溫帶河川,如松花江一帶,水量豐沛,含沙量小,水色變白,兩岸針葉闊葉林混交,森林密布,夏季蔥綠,冬季林海雪原。寒帶河川,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暖季河水漫漫,寒季銀河成帶,兩岸寒帶灌木和沼澤樹林,一片空闊曠野的氛圍。其他如植被、動物、氣候,地帶性的影響是明顯可見的。
(2 )生態實體性
旅遊客體中的自然景觀都是由直接承受旅遊活動的實實在在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的,如高山雲海、奇峰怪石、森林瀑布、海濱沙灘、戈壁沙漠、珍奇禽獸。沒有這些實體的內容,也就失去吸引人們從事旅遊活動的動力。這些實體因素是大千世界經受億萬年的地球物理運動所造就的,其形態特徵,生態環境,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旦改變就會失去它們獨特的美感。自然界的各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連接、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其中一環發生變化,都會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個系統的變化失衡。海南島三亞灣海濱的珊瑚礁海濱游覽地,由於有珊瑚存在,海下波潮平緩,水質清澈,魚蝦眾多,可供人們開發」人工海底樂園「,從事海底觀光、潛水游覽等旅遊項目。但近年來人們一味開采珊瑚礁,作盆景和造型出售,引起海水變質,魚蝦減少,海濱失去往日魅力。有關單位正通過新聞傳媒大聲疾呼,保持自然景觀的生態平衡。自然景觀生態性的重要,往往在該外景觀遭受破壞後、惡變趨勢明顯後才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恰是人類對自然景觀的這一特徵了解和重視不夠造成的。
(3)時空感受變化性
許多自然景觀給遊人的美的感受困時空變化而變化、其變化因素,一是景觀所在地的氣象要素在一日內不同的時間有變化,日出、日落和雲層遮日時,山景因太陽輻射不一而變幻、黃山在陽光燦爛時展現出藍天、白雲、碧山、綠樹、虯松組合成的鮮明畫面。而一旦雲朵遮日、景觀隨之一窒,從山縫、崖谷中立即飄出陣陣煙氣,形成雲霧,使畫面若隱若現,遊客散曳其中如人仙境,別有一番情趣。清晨花木如洗露珠欲滴;中午晴日高照,萬象景明;傍晚夕陽西斜,群鳥歸巢;夜晚皓月當空,樹影婆娑。山形地勢會因四時光影變化呈現不同形態。加上遊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去,變幻出多重景象。二是自然景觀在不同的季節里表現出不同的風貌,亞熱帶山地」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靜而如洗,冬山慘淡而如睡「。有許多景觀只有一年中的某一段時間出現,如東京春季繽紛的櫻花,北京秋季香山的紅葉。 (1)歷史積淀性
人文景觀中對遊客最有吸引力的是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幾千年來積淀的燦爛文明。外國遊客到某一旅遊目的地,並不是為享受自己在本國內可以得到滿足的休閑娛樂,而多是為體驗所到之處的歷史文化。一般來說,人文旅遊資源大多都具有史學價值,是歷史的見證,是直觀的歷史教科書,使遊人了解人類的昨天,增長知識。人文景觀內容的歷史越長,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就越豐富。陝西秦皇陵兵馬俑的發掘,被看成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成就,就在於從這氣勢恢宏的兵陣可以了解兩千多年前人類的智慧、軍事技術和製作工藝。同樣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羅馬大斗獸場、巴比倫空中花園、聖索菲亞教堂、希臘雅典衛城、大辛巴威石頭城、蘇格蘭愛丁堡……,這些人文景觀反映了歷史的面貌,反映了歷史時代的差異,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反映了重要的歷史人物,對世界遊客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2)民族文化性
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文景觀的內容的差異集中反映在民族性的差異上。以寺廟建築為例,佛教寺廟在印度時往往以精舍、石窟寺和有頂無壁的形式出現,傳人中國後逐步轉為殿堂式並形成中軸對稱的建築群格局,然而在傣族居住地區還多少保留著一些供僧人打坐的無牆寺廟。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圓頂建築和望月樓亭結構傳入中國,在內地也逐步殿堂化,出現飛檐斗拱的中國化清真寺。不同民族的同類人文景觀的差異很大,如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歌舞和民族語言。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其象形文字猶如一幅幅動人的圖畫。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去游覽。
(3)時代精神性
人文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不同的時代,其社會制度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同、有些內容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可作為人文旅遊資源,如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城的種種賭技、賭具以及與之配套 的服務行業,泰國的」人妖「表演和其他色情服務業,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中,這類內容是絕對不合法的。二戰中德國法西斯建立的赫爾辛基集中營、奧斯陸集中營當時是法西斯血腥的殺人場所,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坑道堡壘是戒備森嚴的防禦工事,今天用為歷史的見證,追討法西斯罪行的有力武器。封建帝王的宮殿和皇家園林別墅,在中世紀也是普通百姓無法涉足的禁地,到了民主時代,成為遊人了解過去帝王家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此可見,人文景觀具有隨社會時代變化而性質變化的特點。相對於自然景觀的實體性,人文景觀含有精神文化的內容,精神文化內容有的以物質 實體為載體,有的單純是精神文化的,如傳說故事、民族歌謠,這些 無形的精神文化內容與實體的景觀相互滲透,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湖南嶽陽樓,若論其自身建築,充其量也不過是略有特色而已。而岳陽樓斐聲海內外,還主要由於它是三國時東吳的閱兵台,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家均在樓上留下詩賦,特別是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了《岳陽樓記》,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亡樂而樂「的千古絕句,從而名聲大噪的。文因景名,景借文傳。 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天象、山川、動植物已自然存在。人類早期先民忙於為自身的生存而斗爭,與山川自然處於一種抗爭的狀態。那時沒有當今意義的旅遊,更談不上與山川自然達成和諧之美,先民稱美為」甘也,從羊從大「,對美的感受僅是用打來的獵物填飽肚皮。早期人類逐漸開始用獸牙、獸骨串成項鏈佩戴,用樹皮草葉遮體,用羽毛獸皮裝飾,除了對動植物有了朦朧的美感之外,還夾雜了一些炫耀狩獵成就,希冀神靈呵護的崇拜心理。山川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有神靈主宰,古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阿瑞托薩主宰山林,阿爾斐俄斯主宰江河,古埃及人也像中國魏國鄴郡人一樣敬仰河神,以美麗少女投入河中,為河神娶妻。中國人到周代開始將山川自然作為人的生活背景,對之產生審美意識。《穆天子傳》載」天子遂襲昆侖之五,游軒轅之宮,眺望鍾山之嶺,玩帝者之寶,勒石王母之山,紀跡立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艷草,奇鳥怪獸,玉石珍塊之器,重膏銀燭之寶「。周代典籍中還可見許多贊美山水的文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土風奢靡,以欣賞自然山川的美為榮,追求縱情山水。社會動亂,名士紛紛隱逸山林,同時道、佛教昌盛,人們尋求到景色秀麗的深山中苦修,形成崇尚山川自然美的盛世。晉代僧人惠遠的《游石門詩·序》顯示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對自然山水已經會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審美評價。」山中宰相「陶弘景《答謝中書》禮贊」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清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猴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對自然風光作了高度的評價。進入隋唐盛世後,經濟繁榮推動文化的繁榮,古代的山川自然景觀愈來愈步入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內心深處。隨著宗教的發展,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爭相去深山幽谷朝拜宮觀、寺、廟、佛塔、石窟,遊玩山川風光也逐漸普及,對山川自然的欣賞是世界性的。《荷馬史詩》中,已有對自然風光的贊美詞句,羅馬帝國時的貴族游覽山川自然也較普遍、而真正自覺的、目的明確的自然觀光旅遊出現在舊世紀中葉,資產階級在文藝復興思潮的持續影響下,掀起」回歸大自然「的熱潮,並對自然風光作系統的理論分析。
山川自然的美學特徵
旅遊客體分為自然與人文兩大類,對旅遊主體進行美的感染的基礎是自然美和人文美。大自然是多因素構成的大千世界,自然美也包容了許多方面。
形象美。地質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天文氣象景觀、動植物景觀,其美的第一要素是形象美,按中國自然景觀的審美觀念,形象美分為雄偉美、秀麗美、險峻美、奇幻美、幽靜美、曠達美。
色彩美。色是物質的基本屬性之一,給人的視覺感官以最強烈的刺激,自然景觀躍人人眼簾里的第一信號是色彩,其次才是形象。奼紫嫣紅的花草樹木、絢麗斑斕的鳥獸蟲魚、光彩奪目的旭日晚霞、速現速離的蜃樓極光,……,種種奇觀莫不以其色彩特色來吸引遊人。色彩象徵人的性格,調動人的情緒,是生機的表徵。紅色使人激動,綠色使人清新,白色使人輕松,紫色使人神秘,黑色使人沉重,五色繽紛使人賞心悅目。無論是峽谷中有層次的綠色(由淡綠、中綠、漸至墨綠,直至融人背景),還是在夕陽周圍的晚霞(由黃、紅、橙、紫直至青、灰、黑),色彩使景色的縱深感加強,色彩也使靜物產生動感。大自然的色彩美可以分為單純色彩美和紛呈的色彩美。
形態美。大自然景觀要素有自身因素和外力因素,外力因素使景觀處於一種動態,而自身因素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其靜態美如色彩美,固然重要,但它不如動態美變幻多、層次多、觀賞近景宜於靜,觀賞中景、遠景,宜於動或動靜結合。看三峽、游灕江都適宜在船上看,主體是運動的,從不同變換的角度看客體靜態美是相對動態美而言的,靜態美主要指山、石、遠樹、止水的形象、沉穩的色彩給人的寧靜美感,而動態美包含的因素較廣:大海波濤澎湃、錢塘潮頭涌動,是雄壯的動態美;遙掛前川的瀑布、形狀各異的泉水,是靈姿的動態美;花卉在風力的吹動下搖曳飄動是風韻的動態美;深谷中冉冉逸出的雲霧,使」山在虛無飄渺間「,太陽一照,旋又山清景明,細雨瀝瀝,景物若隱若現,是飄渺變幻的動態美;動物的行止跳躍,如猛虎下崗、孔雀開屏、鴛鴦戲水,是生命力展示的動態美。動在美還包括一些微動態,如輕風吹拂水面的漣漪,輕展蕊瓣的花態。
聲音美。聲音是大自然景觀的又一個吸引因素,遊人喜歡重返大自然,但也不是與塵世隔絕,誰也不喜歡無聲響的」死亡界域「。大自然中有許多令遊人心清愉悅,產生共鳴並展開聯想的美妙聲響、林海松濤、深潭落瀑、空谷足音、清泉涌噴、溪流潺潺、蟄蛙和鳴、幽林鳥語、雨打蕉荷……,大自然能組合起讓人流連忘返的交響樂。這自然交響樂,令憂煩者解脫愁思,令懦弱者振奮,令過於激動者寧靜,令音樂家產生新的創作,《流水》、《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空水鳥語》、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都來自大自然。大自然美妙的聲音來源很多。有的來自於山谷砂石,河北青龍縣的響山,因萬年以上的風化和地殼運動,山頂山腰的石穴、石柱、石壁、石罅極多,山對面是一條深山溝,勁風吹來如樂師貫氣,風入山如入樂器,擦壁如琴,入穴如笛,搏柱如鍾,穿罅如呂,一時黃鍾大呂之聲在兩側高山的空間中久久回盪。有的來自植物林木,長白山的松濤,如海濤、潮湧,震撼遊人心靈。有的來自水體,巨大的水體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細小的水體會發出細柔的聲響,使自然山水增添誘人的效應。古人形容黃山鳴弦泉」弦中有流水,石上發清音「,落泉拍擊空石,發出動聽的琴瑟之音、無錫八音澗、普陀山潮音洞都會使人陶然若醉。有的來自動物,澳洲的琴鳥,叫聲如銀鈴敲擊,它還會模仿馬嘶聲、羊咩聲、狗吠聲、鋸木聲、喇叭聲等數十種聲音,是動物界的」口技「專家。我國的畫眉、八哥、鸚鵡以善於模仿人聲,歌功頌吉歷來博得人們的喜歡。大自然中鶯歌燕舞百鳥啼鳴,春蟲歌詠,秋蟲吟唱、天籟之聲;既為其他旅遊客體增色,也是一種 獨特的旅遊資源。
氣味美。自然景觀素以清新、淡香的氣味吸引遊客,氣味美中最典型、最普通的是花香,其實植物的莖、葉、果,甚至皮都有發出香氣的。以」香「字命名的植物不下數十種,如香蘭、丁香等等。植物二香歷來為人稱頌,唐太宗李世民贊蘭花」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皮日休贊牡丹」獨占人間第一香「;元代畫家王冕贊梅花」只留清氣滿乾坤「;葉梅嶠贊荷花」未花葉自香,既花香更別「。清淡的植物香沁人心腦,清新提神;濃烈的植物花香令人陶醉,坦尚尼亞的木菊花、衣索比亞的香腦樹都會使人陶醉。此外大自然中有香河、香泉,少數動物也會發出獨特的香味。
寓意美。自然景觀的寓意是自然景觀的內在美,包括我國傳說審美觀念中的」比德「的思想。」比德「把自然物象比附人的道德,使自然物象」人格化「為具有倫理價值的意象、如把山比附為」厚重不遷「的仁德把水比附成」周流無滯「的智慧就是如此。此外,寓意美還包括把一些自然景物賦予深刻的含義,或比附為其他事物,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用陰雨和晴朗的不同天氣的洞庭湖景色比附遊客的心情」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 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於是戲劇電影中往往用電閃雷鳴寓意大難臨頭,春和日麗寓意幸福祥和。而大自然中最易使人獲得豐富的寓意的是觀賞性植物,周敦頤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贊譽生於惡劣環境而品格高尚的人物。」零落塵泥碾作塵,只,香如故的梅花「和」千磨萬擊方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翠竹,加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蒼松,被用來標榜仁人志士的氣節。人們譽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為」四君子「,玫瑰、薔薇、月季為」園中三傑「,蘭、菊、水仙、菖蒲為」花草四雅「,各取其比興之意。
自然景觀的人格塑造功能
自然景觀的美的因素是先人類而客觀存在,是物的美、內在自然的美,此美上升並轉化為旅遊客體的美,變為人類在旅遊活動中獲得的美感,在於人類的審美活動。人類酷愛自然景觀的美。一是因為自然景觀使人的各種感官獲得快感;二是因為自然景觀的組合風格與審美主體人格心理之間產生了象徵性契合關系,自然景觀的具體形態和自然屬性啟發人們去發現自然景觀的象徵美。人類自古喜歡翠竹,它長得既高且直,中空有節,枝條平垂,綠葉常青,給人的感覺是:線條曲直參雜,色彩素雅清新,結構疏密有間。人類有」比德「的自然審美觀,中國人尤重視這種倫理性的審美觀。竹干挺直猶如人格的剛直;竹節相銜猶如民族的堅貞氣節,中空猶如謙虛的美德;常綠不凋比擬人類生命力的頑強,直立飄逸的造型猶如人的瀟灑風姿。人類崇尚剛直、堅貞、謙遜、灑脫,故贊美翠竹的詩文畫卷汗牛充棟。景觀本身的象徵意義與人們所褒贊頌稱的人格相輝映、我們重視旅遊主體對旅遊客體內在美的觀察欣賞,強調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但不能忽略旅遊客體對旅遊全體的人格塑造功能,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明人祝光明說」身與事接而境生,境與身接而情生「。游者主體能否進入自然風光的情境取決於主體的主觀條件,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才能發現大自然的巨大而神秘的生命力,探求出自然界的運動旋律。人的文化品位、文化氣質又因其自身不斷感受大自然的美,不斷徹悟大自然的哲學道理而提高。旅遊活動就是一種審美活動,一種促進審美能力提高的活動,自然景觀可以使旅遊者的審美能力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步深化,即提高旅遊主體的旅遊審美感知力、旅遊審美聯想力、旅遊審美想像力。
第一,自然景觀使旅遊主體產生直觀的審美感知。
第二,自然景觀不僅以其直觀的形美、色美、味美、音美愉悅旅遊主體的身心,更以其實體在更遠、更久的空間和時間里促進旅遊主體--遊客的旅遊審美聯想力,讓旅遊審美感知與審美主體的情感記憶相聯系,產生更為濃郁的體驗。
第三,自然景觀調動旅遊主體的審美想像。
人文景觀的人文塑造功能
人文景觀以其人文塑造功能來劃分,可分兩類:文化傳統類景觀,包括歷史遺跡(人類遺址、廟壇陵墓、古城帝都、寺觀塔舍、園林勝跡、碑碣塑雕、陶俑古玩……)、建築園林(建築奇觀 、神殿教堂、宮殿城堡、中西園林)、民俗風情(各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商貿、節慶、婚喪、民間游藝)、文學藝術(古代詩歌、詞曲、散文、小說、繪畫);文化新創類景觀,包括主題公園、新興城市風光、鄉村文化等。兩類人文景觀從不同的角度對旅遊主體的文化人格的塑造起不同的作用。
(1)文化傳統類景觀的張力
第一,巨大的人類歷史創造力。
第二,強烈的藝術傑作吸引力。傳統人文景觀中有古代建築、古代園林、古代鑄造和雕塑,它們都顯現著高度的藝術魅力,吸引遊人。
第三,民俗風情的感化力。
第四,文學藝術的滲透力。
(2)文化新創類人文景觀的活力
每個時代的人都在創置一些新人文景觀。以符合當代人的游覽需求新創的人文類景觀有以下幾種:
第一,當代建造的各種紀念性場館,如名人紀念館。
第二,復原和再現歷史上的人文景觀。
第三,為使沒有旅遊資源的地區配置上人文景觀,為遊人不出本地、本國就可以欣賞異國、異域風光,為使世界各類人文景觀集中再現於一域,人們興建了許多主題公園。
新創的人造景觀對旅遊主體有感染力,對旅遊事業的推動起很大作用。首先,它能縮小時間距離,再現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使遊人受到歷史的教育,增進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觀念,也警示後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其次,新創人文景觀,能縮小空間的距離,讓旅遊主體的思想和情感走出國門。再次,對一些文明歷史較短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新創人文景觀填補其旅遊資源的不足,使國內和世界旅遊資源配置趨於平衡。
⑷ 文化旅遊中的審美形式是什麼啊,,,,,,,,急求答案!!!
旅遊的審美形式有很多種,她集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及生活美,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跡、建築、園林、烹飪、服飾、民俗風情、社會風尚、繪畫、雕塑、書法、篆刻、音樂、戲劇、舞蹈……等為一爐,涉及陽剛、陰柔、崇高、悲壯、輕松、明快、秀美、綺麗、曠野、沉鬱、飄逸等一切審美文化形態,有益於滿足人們從生理到精神等各種不同層次的審美欲求。
人類審美的領域是逐漸展開的,旅遊審美的領域也是如此。任何一種美的形式和內容都可能成為旅遊者的審美對象,旅遊審美的現象領域呈現相當多樣的形態。總體上看,旅遊審美領域大體上可以分為自然審美、社會審美和藝術審美,在各自展開的過程中,歷史地形成了各類旅遊審美文化形態。
1.自然審美
自然審美是以大自然為對象的旅遊審美類型。大自然是一種本然的「物態」存在,它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旅遊審美的載體,是由於它已經進入到人類的文化圈中,並且成為人類旅遊的一種直接的享受對象。自然審美是受到人與自然關系制約的。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抗拒自然能力的增強,自然之物大量地進入到人類的生活圈中,推進了自然審美文化的萌芽。
但是,自然作為審美客體的出現,還有賴於人類將自然由實用的對象轉化為審美的對象。自然美雖然不是人所創造的,但卻是由於人類所特有的理性和靈性而賦予她的。人們寄情、傾情、縱情於自然山川,揮灑情感,感悟人生,盡情欣賞、感受自然之美。
把自然當作審美客體的出現,始於中國的先秦時期,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盛於唐代。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許多詩篇是以山水風景描寫作為起興的。春秋末期老子提出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明顯地流露出對自然美的關注。戰國時代的莊子則更進一步,他不僅提出「天地有大美」的觀點,還指出天籟、地籟高於人籟,因此他被譽為中國美學史上肯定自然作為審美客體獨立存在的第一人。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形勢動盪不安,道家思想和玄學思潮甚囂塵上,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前相比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解放,自然界逐漸成為人類審美的一個獨立領域,觀賞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雲蒸霞蔚的自然景色至少在知識分子階層已成為一種時尚,故能有「傾耳聽波瀾」的謝靈運、「性本愛丘山」的陶源明這一類的名人涌現以及山水藝術創作的勃興。
至唐代,社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進步,人們欣賞山水之風趨盛,於是涌現出了以李白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山水派詩人,從而將自然審美推向了興盛階段。特別是李白,他「須行即騎訪名山」、「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極其豐富的個人情感和吞吐宇宙的豪邁氣概,賦予大自然以崇高的審美價值。
自然美無疑本質上是一種物質形式與變化韻律之美,只有當自然的物態形式和變化韻律與旅遊審美主體的生命韻律形成某種「同構」關系時,這種物態的自然才能獲得審美的文化價值。自然界是廣袤浩瀚的,以其為載體的物態旅遊審美文化具有無限的意義。
2.社會審美
人類的社會交往、社會活動過程,也是美的創造過程。這些美普遍地存在於人類的道德倫理、習俗禮儀、婚姻家庭、經濟、政治、宗教信仰以及社會勞動和社會產品之中,並以人類自身的存在狀態和活動狀態顯現出來。旅遊者所到之處,必然會以審美的態度觀察、體驗這些美,並由此形成一種社會審美文化形態。
社會審美的對象主要是由人的存在和活動所構成的人類社會,其本質則是由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心靈、品格、情操、智慧、情感、理想等所構成。當然,人的這些精神性存在只有在外化為感性的物質存在時,才能成為可以直觀的對象,成為旅遊審美的客體,此即所謂:「誠於中而形諸外」。因此,社會審美的對象既是有韻味的物質文化形式,也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內涵,而主要是有意味的精神文化內涵。
旅遊社會審美與旅遊者所處的社會制度和個人的社會功利意識直接相關,這就使得旅遊社會審美的表現則更為復雜,旅遊活動中的社會審美文化,可以說是客源地和接待地的兩種社會制度、社會功利意識相互碰撞的火花。
3.藝術審美
旅遊活動中的藝術審美文化,是指旅遊者與作為旅遊審美客體的各種藝術作品發生「同構」關系而產生的文化形態。藝術品是人們按照一定的意圖,遵循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有意味的形象。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為藝術品。正因為藝術品具有審美價值,能給人審美享受,它才能進入旅遊領域,成為旅遊審美文化的一種載體。
藝術美是人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形象性特點。基於藝術作品的這兩個特點,旅遊藝術審美與其說是藝術品與旅遊者之間「同構」關系的發生、深化,不如說是旅遊者與藝術創造者通過藝術品這個「媒體」進行相互溝通和交流,因而藝術審美具有對旅遊主體的主導性和強制性,即旅遊者審美時或多或少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藝術創造者主觀意圖的影響。
從另一方面說,只有當欣賞者把握了創作者的真實意圖,藝術品的魅力和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藝術審美對旅遊者的反饋影響獨特而深刻,旅遊藝術審美不僅具有娛樂作用,還具有審美認識和審美教育作用。
⑸ 簡述旅遊審美與山水文化的關系(審美課題目)
重郵的吧
⑹ 如何進行旅遊民俗審美
http://ly.gdcc.e.cn/n12386c84.aspx 可能對泥有幫內助容QWQ
⑺ 旅遊文化與審美的論文怎麼寫
這位朋友,這片文章,也許,不全面,您要是想找論文,在這片文章之後,我給您一些寫論文的網址,很全!
真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河山,可以激發起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今日在長江三峽的崖壁上,尚可看到當年抗日將領的題刻「驅逐倭寇」。祖國錦綉山川,豈容敵蹄蹂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回想半個世紀前,中華大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我炎黃子孫為抗擊日軍入侵,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績!淞滬決戰,寶山喋血,羅店鏖戰,四行倉庫八百孤軍……今天已經很難尋找當年的遺跡了!筆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遊,此處位於杭州灣澉浦附近,正是當年日軍登陸點,健忘的人們不肯在此立一塊小小的石碑,寧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虛烏有的譚仙城!想起蘇聯衛國戰爭後,所有戰場遺址都建有高大的紀念碑,無名英雄墓地燃燒的火炬終年不息,鮮花花環常年布滿四周,人們永遠追思英雄的不朽業績。可是在我們腳下這塊以抗戰聞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塊紀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說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遊資源被歷史塵土湮滅了!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都應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則,審慎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里有一個@①別問題,各地旅遊部門的決策者也有一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無限深厚的美的景觀,正待我們眼睛朝下,深入發掘,綜合利用。羅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處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是在叫喊旅遊資源貧乏嗎?其實,各地區都有許多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潛在資源,浙江鎮海的經驗,值得注意,他們耗資千萬,已經開發和恢復了許多近代反侵略戰爭的海防遺跡,讓歷史告訴未來!不久將建成東南沿海頗有特色的新的旅遊勝地。
在風景區發展旅遊業,千萬不可忘記「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原則,具體地說按照風景美學規律辦事,它的核心是保護自然美。要審慎處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關系。一般說,風景區應以風景的自然美為主,人工美可以充實、豐富和強化自然美,力求做到兩者和諧的結合。古代畫論對此曾經作過非常精採的闡述:「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液,雲煙為神采,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不要為發展旅遊,而去炸山填谷,毀林斷流,破壞自然景觀!眾所周知,自然風景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時間過程,一旦破壞,難以補償。黃山如果沒有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也就不成其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世界級旅遊風景勝地了!
對於各地的旅遊飯店建築來說,要以建築美學、環境美學和風景美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飯店建築內外環境設計以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特別要妥善處理好建築與環境的關系。要以人(旅遊賓客)為中心,協調自然——人——建築三者關系,要從旅遊者審美心理、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出發,尊重人,尊重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統一的藝術構思。這里仍然要強調真、善、美相統一的基本美學原則。真,也就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實用性,功利性,引申為經濟效益。在實用與經濟相結合的前提下,爭取將旅遊飯店建造得優美舒適,千姿百態,充滿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賓客,遠悅近來,賓至如歸。當然,從建築造型、庭園綠化到室內設計,均需精心設計。既要有中國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時代精神。飯店建築和美學問題,也是旅遊美學重要的研究范疇。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說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莫過於讓旅遊者去觀賞藝術品。「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麗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固、積淀下來,留傳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情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李澤厚《美的歷程》)輝煌的文化藝術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觀,中國在此具有巨大的優勢。各地旅遊部門應充分利用和保護這一大批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讓文物古跡直接與遊客對話。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畫蛇添足,整舊如新,以致弄巧成拙!為了更好地向觀念介紹各種藝術特色和風格特徵,旅遊美學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國繪畫、書法、雕塑、建築、青銅器和陶器等藝術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學特徵和時代風格。如被世人贊嘆不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個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什麼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囑目,它的美學特徵和美學價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時代精神。秦俑的藝術特色是高度的寫實性和人物形象刻畫的典型性,達到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早期雕塑藝術普遍特徵,到了西漢,霍去病墓前石雕,風格上轉向寫意,手法更加洗練。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古典雕塑藝術最主要的美學特徵是紀念性、象徵性和裝飾性。它不是單純為了觀賞需要而創作,而是為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和事件,紀念某種功績和勛業的產物。「托物言志」、「寓意於物,」往往通過某種動物去表現人,象徵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實模仿自然形態為滿足,採取裝飾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託作者自己的審美理想。
旅遊美學與藝術美學關系密切,繪畫美學、書法美學、音樂美學和建築美學等等學科都和旅遊美學有多邊緣、多滲透的關系。一個稱職的旅遊工作者,不可不對此有較深的理解。為此,旅遊院校必須加強藝術欣賞教學,所有短視的做法,都是不合時宜的。
關於提高旅遊工作人員自我審美修養和形象設計,也是旅遊美學不可忽視和研究的課題。而且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因為它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代表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屬於社會美的范疇。我們必須加以切實的重視。
心靈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學家對美即善的說法頗多。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宣稱:「美、節奏好、和諧,都由於心靈的智慧和善良」。亞里斯多德曾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與善並舉。他說:「盡美矣,也盡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行為的道德規范。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就那善就美,否則就惡就丑。具體的說要愛國、正直、誠實、真誠而熱情,不做有辱國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中國人民傳統的美德。也是我們共同的道德規范。
「誠於中而形於外」、「外秀而內美」。旅遊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視自身形象設計。言談、舉止、儀表、儀容、禮節、禮儀和風度等等都要達到美的要求。
素有「禮儀之邦」和「衣冠王國」之稱的中華民族,歷史強調「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做到「量體裁衣」、「修短合度」,創造了高度的服飾文明。關於儀表美。這里涉及人的形體美、服飾美與發型美的有機結合。應是比例勻稱、發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紋身束胸的病態美。「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飾美要求服飾得體,和諧,入時。做到端莊、整潔、大方。不必追求奇裝異服,有失儀容。發型要根據職業特點設計,基調是活潑開朗,朝氣蓬勃,干凈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異,披頭散發。給人累贅拖沓之感。
語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確精煉,言調悅耳,熱情親切,文明禮貌,若能稍帶一點幽默風趣更佳。
談到風度美,那是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內在品質;既表現人的外貌、舉止、儀表、儀態,也表現人的思想、精神、學識、修養、性格和氣質。所謂風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與內在高度統一的綜合表現。我們說某人風度好,決不是僅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內外結合起來作出評價。大略的說,應該是堅定莊重,高雅大方,瀟灑脫俗,不卑不亢。在旅遊接待工作中,特別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態,給人以質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雲:「人咸知飾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說人們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飾,而忽視內心修養的自我完善。這確是人們的通病。離開了人的內在美,不論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談不上美。對於旅遊接待人員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務和優質文明服務了。
記得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內心的美,我常厭惡他漂亮的外表。」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指出:「唯有心靈能使人高貴,自命高貴而沒有高貴心靈的人,都象一塊淤泥!」「人不是美麗了才可愛,而是可愛了才美麗!」誠哉!斯言。
綜上所述,旅遊業確是一種美好的事業。美學歷來與旅遊有著不解之緣。而旅遊也離不開美學的指導。
旅遊學的神聖使命是告訴人們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去開發旅遊資源、建設和利用旅遊景觀,提供美的服務,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遊審美活動中心情愉快、精神舒暢、獲取豐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⑻ 中國南北方在旅遊審美文化方面的差異
南方保留了漢族的傳統審美情趣與習慣,而北方的審美則一種融合之美!北方游牧民族與傳統漢文化的融合之美!
⑼ 旅遊審美文化的分類
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級 10-10 14:37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