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世界旅遊發展歷程與現狀

世界旅遊發展歷程與現狀

發布時間: 2020-12-05 14:31:27

㈠ 世界郵輪旅遊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其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世界郵輪旅遊業的發展歷程是:原型出現於19世紀30年代,於20世紀50、60年代率先在北美地區實現現代化轉型。經過40餘年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現代郵輪業逐漸演變成以大型豪華遊船為運作依託,跨國旅遊為核心的新型產業,屬於旅遊市場的高端產品。
產業特徵。國際郵輪產業具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促進郵輪航行涉及的區域節點上的船舶維修業、港口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郵輪乘客具有遠高於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對航線上港口城市的服務業具有一定拉動作用。
產業規模:近50年來,現代郵輪產業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長,其增速約為國際旅遊業產值平均增速兩倍。截至2004年底,全球共有各類郵輪256艘,客位302064個。2004年實際載客1165萬人次,上客率84%,銷售收入近200億美元,人均消費水平約1500美元。
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郵輪消費市場,2004年乘客總數為890萬人。每年郵輪經濟總收益達200億美元,涉及航行、造船、建築、製造、商貿、交通、金融保險、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郵輪經濟還為美國提供了26.8萬個就業崗位,工資總收入97.2億美元,顯示出較強的社會經濟帶動作用。

㈡ 地質旅遊的發展歷程

自從美國建立第一個熱泉國家保留地開始,以地質遺跡為目的地的旅遊逐漸為人們所喜愛。世界許多地方不斷地發掘和開發一些風景秀麗或壯觀的山地、岩洞等地質遺跡,滿足人們對奇觀異景的欣賞需求,推動了世界地質旅遊活動欣欣向榮的局面。總的來說,現代意義的地質旅遊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832~1972)

地質遺跡歷史久遠,已經存在了成千上萬年,人類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地質遺跡,並開始到這些地方進行游歷、探險等活動,但主要還是以欣賞自然美景、休閑身心為主要目的,人們並不關注景觀地的地質歷史事件及對現代環境的影響。景觀開發本身只注重對有重要欣賞價值的景觀進行開發和推介,解說系統對景觀的地質來源背景和知識比較匱乏。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觀的賞心悅目的旅遊經歷,並沒有從旅遊中獲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發展階段(1973至今)

在最近30多年來,旅遊已經經歷一種從集中於高標准化的旅遊服務和無產品差異化的大眾旅遊Fordist模式轉換到集中於目的地保護的更謹慎、更小比例的旅遊形式。真正的地質旅遊的發展壯大主要是基於對那些景觀優美而且特殊的、經常受到大眾旅遊威脅的地方的認知,特別是世界遺產的設立和地質公園網路的建立,擴大了人們對奇特的自然地質現象的認知慾望,地質旅遊活動才真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的措施等。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加保護。197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間組織,由21個委員國組成,負責《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實施,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還設立了世界遺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加拿大的納漢尼國家公園(Nahanni National Park)、美國的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衣索比亞的塞米恩國家公園(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遺產在內的12個遺產地為第一批世界遺產。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704項,自然遺產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這些世界自然遺產地中大多數都含有地球演化歷史進程中遺留下的重要地質遺跡景觀,這些地質遺跡已成為人們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雖然自然遺產的評定標准中有兩條標準是強調遺產地必須是重要地質事件遺存和過程的範例,對地質遺產的保護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人類文化遺產和瀕危物種的數量巨大,最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在參加評估的專家隊伍中缺乏地學人才,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極廣的地質遺產就更難躋身其中了。

上述現象引起了地質學家的憂慮,成為推動地質遺產保護、建立地質公園活動的起因。l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劃,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1991年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位地學家共同發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記憶權利國際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項目正式啟動,在發達國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因保護資金的問題,各國進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學部的組織下,開展了地質公園項目可行性研究,並向UNESCO總部呈交了最終報告,於2001年UNESCO執行局大會上作出「支持其成員國在具獨特地質特徵區域創建自然公園(地質公園)的特別動議」,至此,通過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產的活動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認同。2000年,歐洲和中國於同年分別建起了歐洲地質公園網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UNESCO地學部正式頒發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總部評選出第一批25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歐洲17個,中國8個。同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並成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中國北京。

地質公園提出與建立之後,地質旅遊在全世界開始真正受到重視和蓬勃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地質調查部門和當地社區逐漸發現地質旅遊帶來的益處,各地紛紛成立了地質旅遊聯合會或機構,並通過電視、報刊和網際網路宣傳地質旅遊,以支持向公眾傳遞可利用的地質信息,如義大利地質旅遊聯合會(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質旅遊網。目前,地質旅遊在歐洲已發展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旅遊活動,但在我國仍然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並有著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地質旅遊活動發展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公園成為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重要載體

國際上許多著名的國家公園往往是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游覽勝地。如美國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峽谷兩岸為由各種顏色代表不同地質年代的岩層重疊而成的峭壁懸崖,蜿蜒曲折,絢麗非凡,是著名的地質旅遊勝地;號稱「琉森玻璃宮」、由古冰川侵蝕而成的石洞、石穴組成的瑞士冰川公園(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遺跡(包括阿爾卑斯山岩塊—冰蘑、棕櫚樹化石、大象、恐龍化石等)以及模擬當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時期人類生活模型而馳名歐洲。中國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也十分豐富,如號稱「天然化石博物館」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具有重大地史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意義的自貢大山鋪恐龍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豐富的峨眉山龍門洞三疊系沉積相地層剖面,以及以大型斷裂面、褶皺、構造岩等典型構造景觀為特色的灌縣—茂汶地區「地質十景」等,都是具有極大開發前景的地質旅遊勝地。

2.世界遺產地獨特的地質旅遊資源吸引了大量遊客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的遺產項目現有911項,其中世界自然遺產為180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7項。世界自然遺產共有4項評價標准,其中,第Ⅷ項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發展階段的典型範例,包括生物演化過程、地形發展中主要地質演變過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徵;第Ⅶ項為具有絕妙的自然現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藝術價值的地區。這兩項標准均含有地質遺跡景觀要素在內,在世界自然遺產中,符合Ⅶ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124項,符合Ⅷ項標準的有78項,符合這兩項標準的世界遺產有55項。

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球演變和生物進化是基礎條件,生物多樣性是伴隨條件,景色秀麗是外觀條件(劉紅嬰和王健民,2004)。在當前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180個世界自然遺產地中,有144項遺產地旅遊地質資源極為突出;在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中,有15項遺產地中旅遊地質資源特別突出。這些世界自然遺產中的地質遺跡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或構成了具有傑出自然美的地域,成為全球旅遊發展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有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美國最大的高山湖——黃石湖和被稱為世界奇觀的間歇噴泉;大峽谷國家公園有世界上最為壯觀的峽谷,其水平層次結構展示了20億年來地球的地質學變遷;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為80個洞穴組成的喀斯特地形區;約塞米特蒂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懸空」山谷、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冰磧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崗岩形態;猛獁洞穴國家公園(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構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長廊;澳大利亞的威蘭德拉湖區(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灘構造的化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島與麥克康納群島(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亞南極唯一的活火山群島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見的早期島嶼生態系統,波奴魯魯國家公園(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獨特的圓錐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龍灣(HaLong Bay)有由1600個島嶼和小島構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壯觀海景;中國的黃山擁有奇特的花崗岩峰林結構和與之伴生的黃山奇松,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有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組成獨特的景觀,黃龍風景名勝區有壯觀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中有長江(金沙江)、瀾滄江(湄公河)和怒江(薩爾溫江)在區域內並行奔騰途經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壯觀景色等。由此可見,全球最為壯觀、最為獨特的峽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溶洞、泉華、火山等地質旅遊資源幾乎都在世界自然遺產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強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地質旅遊研究是實現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遺產是經國際專家鑒定,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高品位的遺產,作為「具有廣域旅遊市場的國際級旅遊地」,世界遺產對遊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遊地所無法比擬的。人們通過高品位的「遺產旅遊」,不僅獲得高層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進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全方位接觸,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獲取信息,恢復體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狀態下投入學習、工作與生活。可以預見,「遺產旅遊」將是人類進入經濟發達時期的一種高質量的、回歸自然、回歸歷史的、必須性的社會生活組成部分。遺產生態旅遊保護遺產地生態系統並尊重當地社區的完整,遺產科考旅遊推動新發現,遺產尋根旅遊發揚民族文化傳統和增進親情等,「遺產旅遊」作為一種世界現象,是人類求取於外部世界和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偉,2001)。

3.形成了多層次地質公園網路體系

1999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了地質公園計劃,同時誕生了Geopark——「地質公園」這一新的名稱。2002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執行局年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地學部(現為生態與地學部)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網路,即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從2004年開始,該網路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至2010年10月,該網路共有77個成員,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其中中國24個,英國8個,義大利7個,德國5個,西班牙5個,日本4個,希臘4個,法國2個,葡萄牙2個,挪威2個,奧地利、伊朗、巴西、馬來西亞、捷克共和國、克羅埃西亞、澳大利亞、羅馬尼亞、愛爾蘭、芬蘭、冰島、韓國、越南、加拿大等國家各有1個。

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成立於2000年6月,由法國的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希臘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德國的埃菲爾山地質公園和西班牙馬埃斯特地質公園發起成立。目前,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由來自15個歐盟國家的37個地質公園組成,由此促進了歐洲地質遺跡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推動了歐洲地質旅遊熱潮。

1985年中國就有地質學家建議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和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但是啟動步伐比較緩慢,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著手推動這一事業發展,至此,各地對於建立地質公園開始積極響應。我國是世界上以政府名義首次正式命名設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國家,並於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處國家地質公園;同年底又評出了第二批33處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9年授予44處國家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共授予182個單位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4.各系列相關地質旅遊大會定期召開

從1997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世界地質學會通過舉辦各種會議進行學術和建設經驗交流,建立地質公園網路,促進地質遺產地的交流,積極推進了世界各國地質旅遊事業的發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舉辦「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起,至今,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已舉辦四屆;第一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Fremantle市成功舉辦,第二屆世界地質旅遊會議於2010年4月在馬來西亞成功舉行;國際地質公園發展研討會每兩年在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輪流舉行,目前已舉辦三屆;自2001年在希臘萊斯沃斯舉辦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開始,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每年舉行一次;亞太地區第一屆地質公園網路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於2007年11月在馬來西亞浮羅交怡地質公園成功召開,第二屆亞太地區地質公園網路會議於2009年在中國山東泰山成功舉辦。這些會議探討了發展地質旅遊業的成功經驗、與其他國家和研究機構未來的合作以及地質公園網路今後如何發展壯大。

5.各地成立地質旅遊開發與管理組織

在管理和宣傳上,許多國家、地方政府、機構或社區成立專門的地質旅遊合作聯盟或組織,規范管理和推廣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旅遊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開始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歐洲於2000年成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積極參與地質公園創建與保護地質遺產的中國,於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2001年3月評出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由此逐步開展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評比和建設管理。這些組織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地質遺產,規范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支持環境教育、地球科學規律的科學研究及訓練與發展、環境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政策,使當地居民認識地質遺產的價值,以便更好地積極參與地區文化的復興。

㈢ 旅遊發展歷程的作文八百字數

推薦你看這本書《旅遊的發展史>編輯推薦本書對跨越人類四個社會形態、長達數千年的世界旅遊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歷史上出現過的有影響的旅遊活動、旅遊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證,從旅遊交通與設施、旅遊活動的類型,旅遊景點的建沒與開發,旅遊中介機構和旅遊組織、旅行家和旅遊文獻等多維的角度向人們展求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旅遊史畫卷。同時,作為國內第一部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著作,本書對「旅遊產生於何時」、「工業革命之前有沒有旅遊」、「世界旅遊史如何分期」、「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范疇是什麼」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該書對推進世界旅遊史研究、構建世界旅遊史理論框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內容簡介本書對跨越人類四個社會形態、長達數千年的世界旅遊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歷史上出現過的有影響的旅遊活動、旅遊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證,從旅遊交通與設施、旅遊活動的類型,旅遊景點的建沒與開發,旅遊中介機構和旅遊組織、旅行家和旅遊文獻等多維的角度向人們展求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旅遊史畫卷。同時,作為國內第一部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著作,本書對「 旅遊產生於何時」、「工業革命之前有沒有旅遊」、「世界旅遊史如何分期 」、「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范疇是什麼」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該書對推進世界旅遊史研究、構建世界旅遊史理論框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作者簡介彭順生,湖南寧遠人。現任職於文州大學中法旅遊學院,曾先後在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義大利熱那亞大學訪學。自1990年研究生畢業以米,熱衷於歷史、旅遊,家庭教育研究,共出版著作6部,在《世界歷史》,《世界史研究年刊》、《北大史學》,《學術研究》,《思想戰線》、《旅遊學刊》等國家級和省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學術研究方向為世界旅遊史、旅遊文化、旅遊人類學。 目錄序
緒論
一、旅遊起源於何時
二、工業革命之前是否只有旅行沒有旅遊
三、世界旅遊史如何分期
四、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范疇是什麼
五、編撰方式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旅遊的產生
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社會活動
二、商務旅行的產生
三、西方神話傳說與旅行
第二章 古埃及旅行與旅遊
一、古埃及旅行與旅遊興起的背景
二、古埃及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古埃及旅行旅遊活動
四、古埃及旅遊景觀
第三章 古希臘旅行與旅遊
一、古希臘旅行與旅遊興起的背景
二、古希臘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古希臘旅行旅遊活動
四、古希臘旅遊景觀
第四章 古羅馬旅行與旅遊
一、古羅馬旅行與旅遊產生的背景
二、古羅馬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古羅馬旅行旅遊活動
四、古羅馬旅遊景觀
第五章 歐洲中世紀旅行與旅遊
一、西歐中世紀旅行與旅遊產生的背景
二、西歐中世紀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西歐中世紀旅行旅遊活動
四、西歐中世紀的旅遊景觀
五、西歐中世紀著名旅行家與旅遊文獻
六、西歐中世紀旅行與旅遊的特點
七、西歐中世紀旅行與旅遊對西歐社會發展的影響
八、歐洲其他地區的旅行與旅遊
第六章 亞洲中世紀社會的旅行與旅遊
一、阿拉伯帝國崛起前的西亞諸國的旅行與旅遊
二、阿拉伯中世紀社會旅行與旅遊產生的背景
三、阿拉伯中世紀社會的旅遊交通與旅遊設施
四、阿拉伯中世紀社會的旅行與旅遊活動
五、阿拉伯中世紀社會的旅行家與旅遊文獻
六、亞洲其他主要封建國家的旅行與旅遊
第七章 工業革命與世界近代旅遊的興起
一、17~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結束前的旅遊概況
二、工業革命及其對近代旅遊興起的影響
三、托馬斯·庫克與近代旅遊業的誕生
第八章 世界近代旅遊交通
一、近代道路系統的構建
二、蒸汽機與蒸汽機械交通工具
三、內燃機與汽油汽車、柴油汽車
四、汽車發明家時代
五、空中交通工具——飛機的發明
第九章 世界近代旅遊住宿業的興起與發展
一、近代大飯店的興起與發展
二、近代商業飯店的涌現
三、其他類型的近代飯店與旅館
四、近代新式飯店與古代客棧的差異
第十章 世界近代旅遊活動
一、近代商務旅遊
二、近代度假旅遊
三、近代保健旅遊
四、近代觀光旅遊
五、近代文化旅遊
六、近代旅遊活動的特點
第十一章 世界近代旅遊景觀
一、近代著名建築景觀
二、近代著名園林景觀
三、古代歷史遺址的開發
第十二章 世界近代旅遊中介機構與旅遊組織
一、世界近代旅遊中介機構的產生與發展
二、世界近代旅遊組織的出現
第十三章 世界近代旅行家與旅遊文學
一、驚險刺激的南極探險旅行
二、探險中亞的先驅——阿特金遜與《歐亞紀行》
三、岡察洛夫與《岡察洛夫環球游記》
四、羅伯特·拜倫與《穿行內陸亞洲》
五、其他旅遊文學作品
第十四章 現代旅遊勃興的背景
一、戰後世界經濟的增長
二、戰後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
三、戰後世界人口迅速增加與各國城市化
四、戰後科學技術的發展
五、戰後各國政府發展旅遊業的態度與措施
六、戰後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第十五章 世界現代旅遊交通
一、陸上近、中距離旅遊工具——汽車
二、空中主要旅遊工具——飛機
三、陸上遠程旅遊的主力軍——火車
四、水上旅遊交通工具——輪船、渡船、豪華遊船
五、特種旅遊交通
第十六章 世界現代住宿業的蓬勃發展
一、豐富多樣的現代旅遊住宿設施
二、現代飯店集團的演進
三、現代飯店集團的經營與運作模式
四、世界現代住宿業的特點
第十七章 世界現代旅遊新產品的開發
一、20世紀50~60年代: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的興起
二、20世紀70~80年代:旅遊新產品開發的蓬勃發展
三、20世紀90年代至今:後大眾旅遊產品方興未艾
第十八章 世界現代旅遊景觀
一、現代著名建築景觀
二、人造旅遊吸引物
三、世界遺產景觀
第十九章 世界現代旅遊組織的發展
一、現代旅遊中介機構
二、世界現代旅遊組織的多元化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