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旅遊發展歷史
Ⅰ 國際農業旅遊產業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縱觀國際農業復旅遊產制業發展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萌芽——興起階段,在19世紀初,城市人開始認識農業旅遊價值,並參與了鄉村農業旅遊,如法國、義大利;
(2)觀光——發展階段,在20世紀中後期,鄉村觀光農業發展,形成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新產業,如西班牙、日本、美國;
(3)度假——提高階段,在80年代以後,觀光農業由觀光功能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多功能擴展,如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經過多年的發展,國際鄉 村生態農業旅遊已形成以下八種類型:觀光旅遊型、休閑度假型、參與體驗型、文化娛樂型、學習教育型、品嘗購物型、療養健身型、回歸自然型。
Ⅱ 生態農業旅遊的模式
農業資源占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與型)
對於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說,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歷史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群形成一定的規模 。
例如: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遊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閑、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嘗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羅漢果之鄉」的美名,打造一條「三高」生態農業與旅遊相聯動的模式。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就開始起步了,這20多年來,通過抓沼氣建設來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通過科學探索找到了沼氣與養殖、種植的內在聯系,最終建成了「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以「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為重點和核心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問題,符合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要求,對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2000年5月,聯合國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桂林召開,37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到恭城參觀,稱贊恭城縣生態農業為「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範」。近幾年,恭城縣把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又被有關部門連續列為「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等。當地從生活到生產,從種植到養殖,從農業到副業都達到了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的三高標准,應該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觀賞性、學習性、參與性,讓現有生態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這類農業資源占優勢的地區在今後的發展中應更加註重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更完善的生態農業,在大力扶持和發展旅遊的同時一定不能脫離了農業這一根基;並且從旅遊開發的角度發展未來的生態農業,使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遊型生態農業轉變。游覽區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生態農業示範園、科學普及示範園,應該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模式,展示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展示特色農業生產景觀與經營模式,讓遊客了解足夠系統的農業生產進步的知識,使遊客與當地農業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系。
自然旅遊資源占優勢的「觀光+體驗」模式
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規模也存在著差距的地方,如果擁有較好的自然旅遊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就可以通過觀光游的模式將旅遊作為創造更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游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應精心包裝,讓遊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機中享受回歸自然的快感。
桂林陽朔是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最早的縣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精闢地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特徵。 依託陽朔及周邊各鎮的自然田園風光來滿足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如歷村、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等,都可以滿足體驗型遊客的要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事活動,組織遊客與農民一同採摘品嘗,或參加四時農事活動;農家訪問,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活動。
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應為遊客提供能夠深入鄉村生活的空間,使遊客參與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機具的使用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游覽區內提供的可採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遊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遊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獲的愉悅。
Ⅲ 農業旅遊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幾大類
農業旅遊是把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遊客前來參觀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遊產品,並為遊客提供特色服務的旅遊業的統稱,也稱觀光農業、旅遊農業、鄉村旅遊等。
根據國家旅遊局2002年頒發的《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所謂農業旅遊,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和生活場景為主要吸引物的旅遊活動。
綜觀國外農業旅遊的發展情況,根據農業旅遊的性質、定位、經營等方面的特點,遠景設計院指出農業旅遊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傳統觀光型
主要以不為都市人所熟悉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賣點,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遊客入內摘果、拔萊、賞花、採茶,享盡田園樂趣。如法國農村的葡萄園和釀酒作坊,遊客不僅可以參觀和參與釀造葡萄酒的全過程,而且還可以在作坊里品嘗,並可以將自己釀好的酒帶走,向親朋好友炫耀,其樂趣當然與在商場購買酒不一樣。而日本興起了務農旅遊,東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為契機,組織都市人去農村體驗農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區還組織遊客參加捕撈虹鱒魚和海帶的採集及加工等活動,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都市科技型
以高科技為重要特徵,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可以為城市提供部分時鮮農產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觀光收入,兼顧了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興建了10個農業科技公園,在公園里不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種植,而且還精心布局一些名優花卉,觀賞魚,珍稀動物的觀賞,名貴蔬菜和水果的生產,同時也相應建有娛樂場所,養魚池由縱橫交錯的水道組成,並配有循環處理系統。菜園由新穎別致的栽培池組成,由計算機控制養分,遊人漫步其中不僅可以心曠神怡,還可以大飽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休閑度假型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農業資源,如森林、牧場、果園等,吸引遊客前去度假,開展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領略、垂釣、野味品嘗,住宿、度假、游樂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旅遊活動。如澳大利亞人則常於周末或假日,自己駕車,帶上小孩,選一個離家不遠的牧場小住幾天,大人可以放鬆一下身心,而孩子們則可了解都市裡無法見識的牧場生活。而美國的庄園主在蘋果、梨子、葡萄、西瓜之類的瓜果快熟的時候,就在報刊上登廣告,招攬遊客去農場摘水果度假,城裡的人熱烈響應,紛紛根據廣告上的示意地圖開車前往,水果隨便吃,累了可以在樹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鮮空氣,聆聽鳥兒的歌唱,直到太陽西斜,人們還可以在農舍小住一夜,品嘗農莊主人准備的別有格調的晚餐,享受到一個別致的假期。
民俗風情型
民俗風情型農業旅遊是民俗文化在農業旅遊發展中的應用,其吸引物是鄉村所在地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相對而言,更多的取決於該鄉村社區長期積淀下來的風俗,人為方式,因此多以民間技藝、民俗節氣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游、鄉土文化游的形式展開。 代表景區:山東鞠鄉森林養生郡民俗風情旅遊區。
Ⅳ 生態農業旅遊的發展
人文資源占優勢的「觀賞+學習」模式
對於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佔有優勢的農業地區,我們就可以走這條觀賞加學習型的模式路線。例如桂北地區,通過挖掘桂北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文化、古代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歷史、鄉鎮「社日」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等民族活動將本地區的人文資源和旅遊作最優的結合。這種模式不但要求人們要認同當地農業文化充滿差異的地域性特徵,還要致力於為當地這些處於弱勢的文化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
農業文化旅遊資源是不能簡單地進行自然或人文的劃分的,它綜合了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的特長。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十里不同俗」,所以這類地區在開發時應以農業生產勞動為核心,以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動產品、生活習俗與禁忌的開發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反應了當地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徵。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果實,可以讓旅遊者充分體驗收獲的快樂、了解生活習俗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活習俗及各種禁忌,以生動的形式與充滿想像的內容展示了農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從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農具的使用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農業文化每一點滴的進步,也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文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認識農具實際上就是認識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如果進行適宜地開發,應該可以成為絕好的旅遊產品。這些都可以進行觀賞性和學習性的開發。
農業旅遊(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紀首先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旅遊方式,是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結合催生的產物。「農業旅遊」一詞首先出現在世界旅遊發達的歐美國家。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遊。義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農業與旅遊相結合的專業協會。該協的主要功能是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這實際上標志著農業與旅遊業已經結合成為一個新形勢的產業。在義大利、奧地利等國興起的這種農業旅遊,之後逐步擴展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70—8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台灣陸續成為農業旅遊的開發熱點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大陸開始進行休閑農業的探索性研究和開發。
我國生態農業旅遊起步較晚。國家旅遊局推出「1998年華夏城鄉游」為主題的旅遊年活動,拉開了鄉村旅遊發展的序幕。2006年確定以「中國鄉村游」為主題的旅遊年,主題口號是「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2009年的「中國生態旅遊年」,倡導「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這些舉措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旅遊發展,相機出現了以農家樂、度假村、野營地、休閑農村、生態農業觀光園、教育農園、民俗文化村、鄉村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旅遊。全國農業生態旅遊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消費方式。
九龍山森林公園位於洪雅縣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地處青衣江北岸。據眉山市中心城區53公里,據成都市110公里。九龍山城市森林公園北起規劃的洪雅城北火車站組團,南至省道106線,東起升到106線與省道305縣交匯處,西至九龍庄園低密度住宅小區,是洪雅縣縣城總體規劃涵蓋范圍內的森林公園。在九龍山的設計上,遠景建築園林設計院根據九龍山緊靠洪雅縣城區,緊鄰青衣江畔,處於未來縣城發展區域之中,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的優勢,將九龍山規劃設計為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為核心的旅遊景區。打造九龍山成為集生態觀光、居住、度假、健身、會議為一體的高檔休閑養身地。 藍溪谷生態農業風景區位於山東濰坊青州市王墳鎮境內,S233省道南12公里,西鄰仰天山,是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生態農業與一體的生態型旅遊區,融山的雋秀、水的神韻於一體,挾田園秀色、稟歷史文明於一身。境內峰青巒秀,怪松搭棚,古藤蟠纏,使人心曠神怡,山谷中有藍溪 水庫,種有藍莓、大石榴、大櫻桃、樹莓、黑枸杞、葡萄等漿果,季節性採摘。谷中除了農作物,生長著密集的黃荊條、荊條花。工作之餘,驅車而至,踏著青草,穿過樟林,走進農家木屋,品嘗高淳特色農家土菜和山莊野味,放飛心情,回歸鄉野,是體驗農家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絕佳之地!
Ⅳ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我國休閑農業興起於改革開放以後,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早期興起階段(1980-1990年)。主版要是靠近城市和景區權的少數農村根據當地特有的旅遊資源,自發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業觀光、舉辦農業節慶活動等,呈現單一的農村觀光特點。
二是初期發展階段(1990-2000年)。主要是靠近大、中城市郊區的一些農村和農戶利用當地特有的農業資源環境和特色農產品,開辦了觀光為主的觀光休閑農業園,開展採摘、釣魚、種菜、野餐等多種旅遊活動。體現觀光與休閑相結合的休閑農業的特點。
三是初具規模階段(2000年- )。主要是融合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學習、保健等功能,加上各級政府逐步關注和支持,休閑農業初具規模,體現拓展農業綜合功能的特點。
Ⅵ 發展農業旅遊有什麼作用
農業旅遊是農事活動與旅遊相結合的農業發展形式。主要是為那些不 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遊、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作為旅遊資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設施,讓遊客從事農耕、收獲、採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也叫觀光旅遊。遠景設計院指出農業旅遊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具體來講,發展農業旅遊有以下作用:
客戶立場
有利於拓展旅遊空間,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願望。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觀光,旅遊、度假活動增加,外出旅遊者和出行次數越來越多。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在旅遊旺季,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噪雜。旅遊農業的出現,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們對寧靜、清新環境和回歸大自然的渴求。
商戶立場
有利於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目標。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發展旅遊農業,有助於擴大農業經營范圍,促進農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調整,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又可以農業旅遊為龍頭,帶動餐飲、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農業立場
有利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旅遊為招徠遊客,除了在景點范圍內營造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場所外,必須綠化、美化周圍地區的田園和道路,維護農業與農村自然景觀,改善城鄉環境質量。
Ⅶ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1)第一階段:萌芽階段。這一階段農業生產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從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變,一部分農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責任田從事旅遊接待活動。若追溯我國農業旅遊活動產生的歷史,應該說它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遊和田園休閑活動等,在很早就已產生,後來出現的城市居民到城郊遠足度假旅遊雖然十分活躍,但這種傳統的郊遊是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的自助式的休閑和觀光活動,他們外出旅遊多是自發和自助式的,自己選擇旅遊地點,自己選擇或准備交通工具,自己解決旅遊過程中的食宿問題,即一切活動都自己解決。另一方面,他們的旅遊對象也都未經過專門的旅遊開發,處於一種「純自然」狀態。因而,他們的旅遊活動一般也都沒有明確的主題,僅是城市居民的一種休閑方式,不是現代的農業生態旅遊。
(2)第二階段: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發展的指導思想為「先發展後規范」。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步伐大大加快,從事旅遊接待的農戶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
真正意義上的農家生態旅遊最早以農家樂的形式興起在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友愛鎮農科村。20世紀70年代末,以宗竹林為代表的少數農科村青年農民,在自家的自留地上開始種植花草苗木。隨著經濟效益的顯現,周圍的人們從驚訝到眼紅,再到跟從,農科村人擺脫了思想的束縛,逐漸使農科村成為川西平原上遠近聞名的花草苗木種植和銷售基地。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人心和思想不斷解放,到農科村購買花草苗木的人越來越多,好客的農科村人總是熱情地免費招待遠遠近近的客人。由於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農科村地道的農家菜和因種植苗木而形成的自然生態風光,逐漸吸引了一些遊客,於是,1986年,中國首批農家樂在農科村出現了。農家樂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1987年4月,成都日報上第一次出現了「農家樂」這一名詞。一時間,農科村地道的鄉村菜品和原生態的農業觀光傳遍了巴蜀大地。1992年5月,曾擔任四川省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的馮元蔚在考察了農科村之後,為徐家大院題寫了「農家樂」,於是,這一新興事物有了一個正式的名稱。此時,整個農科村已有近40家農家樂,主要形式是利用本鄉生態優勢,組織部分農戶利用自家小院接待遊客。遊客在農戶家花十元人民幣吃玩一天,或者十五元吃住一天一宿,深受歡迎。農業旅遊逐步成為大型休閑農家樂和觀光農業基地,並被中央領導肯定。
(3)第三階段:「品牌化、規范化」階段。經國家旅遊局驗收合格,授予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標志著農家生態旅遊進入樹立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新階段。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各地、市、城郊及鄉鎮結合自己的農業特點、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相繼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面積的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這些園區內,主要栽植果樹優良品種、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綠化設計和道路規劃方面遵照了園林的規劃原則與要求,有的還設立了一些園林藝術小品和其他娛樂服務設施。整個園子除生產農副產品之外,還可供人們參觀游覽,這就是農業觀光園的雛形。而這些項目的開展,大多是設在農業資源基礎好、特色明顯、交通便利的城郊結合部。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自摘自炒茶園,建陽縣黃坨鄉蛇園、東山縣「海上新村」、「鮑魚觀嘗村」,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傣族的民舍,廣西柳州水鄉農家生態旅遊區,安徽黃山休寧縣鳳凰山森林公園,山東棗庄石榴園,吉林凈月壇人工林場,四川三台新魯橄欖林公園,海南亞珠庄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四川成都市郊區的「小農庄度假村」,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河南周口市「傻瓜農業園」、睢陽縣的綠雕公園等。這些農業觀光基地大多項目獨特,條件優越,既可觀光游覽,又可度假,還有許多農業節活動相輔,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家生態旅遊基地。
Ⅷ 農業旅遊的意義
農業旅遊是農事活動與旅遊相結合的農業發展形式。主要是為那些不版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權,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遊、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作為旅遊資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設施,讓遊客從事農耕、收獲、採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也叫觀光旅遊。農業旅遊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Ⅸ 我國發展農業旅遊的優勢條件是什麼
自2006年國家提出「鄉村旅遊」以來,農業旅遊蓬勃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從發展的過程來看,我國發展農業旅遊主要有如下優勢:
1、從國家層面看,2009年國家已經將旅遊業定位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農業旅遊。不僅能增加農業的附加值,也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
2、從產業來看,農業旅遊是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的產物,可以讓遊客從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得到體驗。
3、從遊客來看,農業優美的環境,是都市人周末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北京天創智業城市規劃設計院是中國唯一一家專業致力於將「休閑」與城市、鄉村結合的規劃設計機構。內設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研究中心是本機構的鄉村旅遊規劃設計的核心部門,我們一直致力於研究農業產業、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等「三農」的問題與旅遊、休閑產業的高度融合,並創新一批符合現代「三農」發展的新建設模式和運營模式,讓項目更具有落地行和操作性。相關成功案例有「將農村一產、二產、三產高度融合的北京市溝域經濟總體規劃」(257km2,國際招標,並榮獲第二名,,實施良好);「福建平潭綠魔方休閑農業園修建性詳細規劃」(已實施,很好處理了防颱風和農業種植、農業休閑的矛盾);「江蘇孝化農業科技園修建性詳細規劃」(獲市委書記高度認可,將新農村建設、農業種植與農業旅遊、休閑高度融合,正在實施)等。欲想更多了解,可以登錄北京天創智業城市規劃設計院網站進行了解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