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負面
1. 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一、旅遊業完全收入對GDP的作用
旅遊業完全收入=旅遊業直接收入+旅遊業相關行業收入。旅遊業作為一個關聯度很高的行業,它不僅可以為工業、農業、建築業等提供巨大的市場,而且還可以帶動和促進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文化娛樂業以及對外貿易等行業的發展,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據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據此就可以計算出旅遊業完全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二、旅遊業外匯收入增加對外資利用的作用
旅遊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導致大量人、財、物的加速流動。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資和項目投資決策機率大大增加,旅遊環境從本質意義上說,也是投資環境的重要構成,所以,旅遊業通過正面促進對外開放,使區域內的引資和投資額增加。權威調查表明,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將會使利用外資額相應增加5至9美元。為統計方便我們取利用外資相應增加額的中值為年均利用外資的增加額,即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相應利用外資的增加額為7美元。
三、旅遊業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旅遊業的種種特性,旅遊業日益成為消除地區貧困的有效途徑。旅遊扶貧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相對豐富或獨特的山區扶貧工作的突破口,即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優勢,通過開發旅遊項目,帶動貧困山區的脫貧。旅遊業總體上是屬於勞動密集型服務業,這就決定了旅遊對就業者的專業技術要求不高,比較適合普通勞動者參與就業,所以,旅遊扶貧在解決貧困地區就業問題上也是效果顯著的。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旅遊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鑒於旅遊開發在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顯著作用,國家在一些投資政策方面都向旅遊業作出傾斜,這方面突出體現在近年來的國債政策上。旅遊國債主要是投向中西部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有效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四、旅遊業在擴大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旅遊業是為遊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綜合性消費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五」期間,我國旅遊業直接就業人員年均增加50萬人,間接增加250萬(根據國際經驗,旅遊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員,相關行業將增加5個就業人員),五年共新增就業崗位1500萬個,占第三產業新增勞動力的37%,佔全國新增勞動力的32.2%。
由此可以看出旅遊業將在中國就業問題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就業的增長點。國家計委和國家旅遊局初步確定,未來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不斷提高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達到年均增加就業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的目標,將旅遊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中產業規模大、整體素質高、經濟效益好、容納就業多的重要行業。
五、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分析
當一個產業在一國或地區國民經濟中占據一個比較大的比例時,這個產業的波動將會引起整個國民經濟的波動。現在,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已經超過了5%,並且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旅遊業是一個敏感的行業,與多種因素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從空間來看,旅遊活動至少涉及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兩地;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性很大的產業,涉及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與國民經濟中的大部分行業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從社會活動來看,它與社會的政治、文化等存在關系。旅遊業的發展一方面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對這些因素能動的產生反作用。
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考慮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在新的環境下找准位置,在新的發展中發現和利用機遇,為實現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做出新的貢獻。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著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泰民安是旅遊行業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國的政局繼續保持穩定,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狀態,可以預見, 我國旅遊行業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2. 發展旅遊業對文化和經濟的負面影響
對文化:民俗旅遊是在豐厚的民間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旅遊形式,本應有利於民間文化的傳承,但在不少地方,旅遊開發卻使民間文化受到了傷害,導致民族風情徒具形式、手工藝品藝術價值降低、文化的多樣性漸趨喪失。其主要原因,乃是開發者和旅遊者的功利主義。為此,應強調民俗旅遊對文化保護的責任,在發揮其經濟功能的同時,不忘其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對經濟:通常情況下旅遊業可以帶動本地區相關產業的反戰,使當地的GDP得到提高,但是正是因為當地的GDP很大一部分是靠旅遊帶動的,所以一旦旅遊市場萎縮,該地的收入也將大打折扣。
麗江舒途旅遊為你解答,網址見參考資料
3. 旅遊開發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
正面:
試分析如下,供參考:
1.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加深人們對大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認識,有利於精神文明的建設;
2.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3.擴大就業,拉長了產業鏈條。
負面:
1.景區的開發往往破壞環境。
2.酒店業污染環境。
3.娛樂業往往流於黃毒賭,引發犯罪。
4.雖然有利於擴大就業,但是擠佔了工業和農業發展的部分資源。有些地區從旅遊業中嘗了甜頭,在政策制訂方面,往往忽視工農業等支柱產業的發展。
4. 旅遊業能給當地帶來正面影響和負面的東西是什麼
奧地利阿爾卑斯省旅遊勝地阿爾卑巴赫每年都會舉行關於當地環境及生態問題的專家研討會。今年,專家們沒有過多討論全球變暖問題,而是呼籲採取防禦措施保護阿爾卑斯地區居民。因為冰川融化會引發洪水,威脅當地居民安全。
除此之外,阿爾卑斯山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為當地旅遊業創收數百萬美元。如果積雪不斷減少,勢必影響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科學家解釋說,人類生產生活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破壞了自然界生態平衡,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冰川消融現象就是其中之一。
歐洲各國對氣候變暖問題非常關注。奧地利一家知名汽車俱樂部號召上班族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少開汽車。因為即使像奧地利這樣一個人口只有820萬的國家,每年載客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達1140萬噸。而統計顯示,大約十分之一的私家車一次外出行程不到1公里,俱樂部認為,車主完全可以步行或騎車代步。瑞士是阿爾卑斯山國家,極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瑞士表示除了在國內落實對二氧化碳排放征稅等措施外,還會全力支持達成一項關於2012年之後氣候政策的國際協議。
西班牙政府實行一系列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包括對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提供風險保障支持;對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銷售等給予補貼.
與此同時,出於對暖冬現象的憂慮,一些歐洲環保主義者還要求世界盃滑雪賽主辦方取消比賽,以保護山上積雪。
5. 旅遊業對國家有什麼負面的影響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出版的《旅遊業、生態旅遊和保護區:世界自然旅遊的狀況和發展版指南》一書中將「權旅遊業的負面影響」歸結為六項:
地質財富———未經授權的采礦和採集化石活動;土地———土壤的移動和壓實,道路對土壤的侵蝕;水資源———污染,藻類的生長;植被———踐踏植被和在道路以外使用車輛;生態系統———棲息地的改變,建築業;美學價值———亂丟垃圾,故意破壞;文化遺產———對文物的掠奪、踐踏,未經授權的挖掘。
6. 旅遊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旅遊業的發展應該對社會沒有什麼負面影響,如果非要說有負面影響,那就對當地的治安和衛生會帶來負面影響,但還是利大於弊。
7. 旅遊對環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旅遊對環境積極影響:
1、使歷史建築和古跡遺址得到維護、恢復和修整。
2、使休閑和娛樂場所及相關設施的數量得以增加。
3、使道路、交通運輸服務燈基礎設施得以改善。
4、使旅遊接待地區的環境衛生得以重視和維持
旅遊對環境消極影響:
1、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遊活動的開展,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遊活動的影響,岩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遊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
2、對植物的影響:人類的旅遊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採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3、對動物的影響:旅遊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遊客總喜歡「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種山珍海味,又偏愛收集各類野生動物製品,以顯示自己的霸氣,這樣野生動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脅。
(7)旅遊業負面擴展閱讀:
為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在體制、機制方應完善:
1、有關部門應強化生態旅遊的宏觀管理,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標准規范,制定全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2、正確認識生態旅遊,制定與地方各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的生態旅遊總體規劃並報批,使之與保護區總體規劃協調一致。
3、制定相應政策,將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保護職能與經營職能相分離,建立旅遊收入的反哺機制,確保部分旅遊收入能有效返還保護區,並用於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開展。
4、加強監測,量化生態旅遊帶來的環境影響和保護區生態旅遊的承載力,為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提供依據。應盡快開展保護區生態旅遊專項研究,釐清不同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的交叉重疊情況,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8. 發展旅遊業對文化和經濟的負面影響
對文化只有好處 一個旅遊景點 當然有它的文化底蘊 這些都能很大程度的被挖掘出來 經濟方面 除了不能 讓地方往重工業方面發展 卻能很好的帶動地方特產 旅遊業 餐飲業的發展
9. 旅遊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分別有哪些
旅遊:是人們為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的總和。旅遊業是旅遊的媒介,是為旅遊的主體和旅遊的客體之間的有機聯系提供服務中介。
旅遊業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影響: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2、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帶動當地就業。
3、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別。
旅遊業對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
1、因投入資金過大,難於收回成本,造成經濟損失;
2、因建造佔地過多,影響農業的發展 ;
3、因大量旅遊者的湧入,引起物價的普遍上漲,影響人民生活。
10. 旅遊業的積極和消極經濟效應
一、旅遊業的積極影響
1、增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同其他國家發生經濟往來的全部收入和支出。
旅遊創匯與傳統商品相比,具有如下優勢。
(1)無形貿易。提供的是服務產品,不必付出很多的物質產品,不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即可以創匯。
(2)就地創匯。不受對方國家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
(3)創匯便利。旅遊產品不必包裝、保險和儲運,也不必長期等待對方付款和辦理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4)現匯收入。
(5)匯率高,成本低。
2、有助於貨幣回籠。
回籠貨幣的途徑有:財政回籠,即通過征稅回籠;信用回籠,即吸收存款、收回貸款、發放國債等方式;商務回籠,即銷售商品回籠貨幣;服務回籠,即服務收費回籠貨幣。
由於旅遊消費是一種較高水平的綜合性消費,比日常消費能更快地回籠貨幣,從而減輕由於人們手頭貨幣過多對市場造成的壓力,促進市場穩定和繁榮。
3、增加目的地經濟收入。
4、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包括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的發展。
5、增加政府稅收。
6、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別。
旅遊業的發展,會帶來國內財產的移動和再分配,收入高的地區的居民通過旅遊把錢流向收入低的地區。
7、增加就業機會。
二、消極方面的影響
1、有可能引起物價上漲。
2、有可能影響產業結構發生不利變化。
3、過重依賴旅遊業會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這主要是因為:
(1)作為現代旅遊活動主要組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遊有很大的季節性。
(2)旅遊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閑暇時間和有關旅遊度假的流行時尚,而這些都是旅遊接待國或地區所不能控制的。
(3)從供給一方來看,旅遊需求還會受到接待地區各種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