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A. 旅遊業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了嗎
目前,中國旅遊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去年旅遊業綜合貢獻8.77萬億元,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達11.04%,對住宿、餐飲、民航、鐵路客運業的貢獻超過80%,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8000萬人,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達10.28%。截至去年底,全國已有144支旅遊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去年全國旅遊投資達1.5萬億元,同比增長16%。
中國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地位。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為50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69.12%,年均增長11.08%。2017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39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5%,年均增長1%;其中外國人為2910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7%,年均增長1.4%。2017年出境旅遊市場為1.29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了4580多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年均增長9.17%。
B. 中國在2020年經濟發展的前景展望以及有哪些短板
1、生態文明建設抄就是襲突出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
2、貧富差距
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2)旅遊業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擴展閱讀:
2020年,我國消費升級的趨勢將繼續強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居民消費仍將保持平穩增長。
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15%。在各項消費政策「組合拳」的刺激下,預計2020年我國消費將保持平穩增長。
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繼續強化。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政府更加重視發揮消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拉動作用。消費升級過程推動各種資源要素匯聚融入實體經濟,促進存量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優質增量資源進一步擴充,可以靶向破解實體經濟發展難題,熨平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影響。
C. 旅遊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了嗎
據報道,日前舉行的全國旅遊工作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旅遊業作為對國民經濟、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10%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將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優質發展階段。
2017年中國人均出遊已達3.7次,旅遊成為衡量現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剛需,每年近50億人次的旅遊市場,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渠道。
希望旅遊業可以持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D. 綠色低碳旅遊理念對旅遊業有什麼影響
經濟發展新常態 為旅遊業提出的要求是:
一、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對旅遊業而言,我國旅遊消費需求已出現大眾化與家庭化、個性化與多樣化、散客化與自助化、休閑化與體驗化、品質化與高端化的發展趨勢,總體市場空間很大。
二、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投資是我國投資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方向。旅遊投資也亟須轉型。需要從調整優化旅遊供給結構著眼,從旅遊產品升級入手,創新旅遊投資方式,創意開發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以適應乃至引領旅遊消費需求;需要克服所有制歧視,消除旅遊投資障礙,降低旅遊投資門檻,推動旅遊投資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需要警惕與防止旅遊投資的異化,避免因片面強調上大項目,而使旅遊投資變成房地產的障眼法。
三、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對旅遊業而言,隨著國民收入持續增長,人民幣持續增值,出境旅遊市場還將持續擴大。同時,中國企業境外旅遊投資也開始發展。盡管出境旅遊對於國際旅遊市場以及國際經濟發展是一個積極貢獻,但對國家而言,入境旅遊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在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影響力等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拓展入境旅遊市場仍然應是今後旅遊工作重點,需要加大中國旅遊品牌的國際宣傳推廣,進一步提升中國旅遊影響力,並不斷創新推出新的入境旅遊產品,創新國際營銷內容與方式,提升國際營銷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四、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對旅遊業而言,隨著旅遊消費的升級換代,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入,旅遊業轉型升級已成為發展趨勢,旅遊供給將不斷適應和滿足旅遊消費需求。旅遊企業作為旅遊供給的生產者與提供者,需要不斷調整優化旅遊供給結構,並通過創新引領旅遊消費風尚。融合發展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也是旅遊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融合發展不僅是旅遊業內相關要素的融合,還包括跨業跨界的融合;不僅是旅遊業發展的自身需要,也為其它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市場、新的業態、新的路徑、新的機遇。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不僅會創新產生許多旅遊新業態,也會改變傳統旅遊企業組織形態和經營形態。不同所有制不同業態的旅遊資產將進一步整合,大型旅遊集團將進一步發展,並充分發揮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實現智能化、專業化、品質化、特色化是旅遊企業今後的發展方向。
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行業市場化程度高,價格競爭激烈,行業地位不高,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從業人員流動性大,旅遊人才難培養易流失,影響旅遊企業效益。隨著勞動力結構變化和市場需求的升級,低人力成本下的低價格競爭模式將難以為繼,創新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驅動力。創新需要人才的支撐,旅遊人才不足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必須在旅遊人才教育培訓這個基礎性工作上有創新性突破,依靠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提升旅遊業發展效益,實現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對旅遊業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一直走在市場前列,總體上沒有特殊的政策傾斜,通過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發展迅速。但隨著旅遊消費升級換代,旅遊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政策傾斜更不可能,必須深化改革,走品牌化、品質化、差異化的競爭之路,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旅遊業深化改革,要在破除行業分割與部門分割上有突破,消除旅遊業發展的體制障礙與市場障礙。要構建旅遊要素市場交易機制,推動旅遊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要充分考慮旅遊業發展的特殊性,積極推動旅遊業統籌機制體制創新,改變旅遊部門單一、弱勢的管理格局與旅遊市場新格局和旅遊產業新要求極不相稱的狀態,為我國旅遊業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對旅遊業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消費者的根本需求,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旅遊業發展的內生規律。旅遊業發展初期的一些破壞性開發現象,根本違背了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新常態下的旅遊業,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長遠發展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旅遊業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急功近利,充分發揮內在優勢,順應旅遊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生態旅遊、綠色旅遊、低碳旅遊、循環經濟,更加嚴格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八、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業的風險盡管沒有其它供給過剩行業那麼明顯,但旅遊業是依賴型行業,也是脆弱性行業,波及性風險、關聯性風險不可輕視。比如,旅遊地產受房地產泡沫影響形成爛尾,以及其中的旅遊項目造成荒廢;早期開發的景區遊客減少,又缺乏持續投入無法提升,造成惡性循環可能最終關門;霧霾等生態危機對入境旅遊市場的消極影響,並可能影響到區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突發的安全事件、自然災害等短期危機對區域旅遊經濟造成影響,等等風險,需要未雨綢繆及早謀劃,和其它行業一起綜合化解。
九、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對旅遊業而言,我國旅遊業目前總體上是資源依託型和市場依託型行業,既有粗放化同質化產品供給過剩,也有品牌優質產品供給不足,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在經濟新常態下,在旅遊市場總體擴張環境下,旅遊業發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升存量與優化增量並重,通過市場手段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科學進行宏觀調控,強化監管與提升服務相結合,創新促進旅遊發展的制度設計,為旅遊業發展創造更加公平與寬松的環境。
E. 鐵路出遊將會成為旅遊發展的新引擎嗎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鐵路出遊將會成為旅遊發展的新引擎。
在世界范圍內,中國鐵路的快速發展受到廣泛認可,鐵路網路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也體現著強大的國家實力與擔當,未來將有更多中國遊客通過鐵路出遊的方式,游覽世界各地的不同風光。
專家表示,在國內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鐵路出遊必將成為新的發展引擎,推動中國旅遊經濟邁入新的階段。
F. 樟州市連城旅遊
日前,央視CCTV-4國際中文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播出連城特輯《青山綠水黑丫頭》,這已是2014年央視第六次播放與連城旅遊有關的專題節目。在央視的頻頻露臉,使得連城「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呼應、城景交融」的地方特色得到全面展示,讓連城向國際山水旅遊城市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隨著連城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飛速提升,如今,連城旅遊已經成為我市旅遊經濟的新引擎,拉動著連城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輻射周邊地區聯動發展。連城縣也成為了新的入閩入岩客源市場,成為「清新福建」新的旅遊目的地。
大市場催生大旅遊
連城縣位於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境內的龍岩冠豸山機場是福建省五大機場之一,是閩西唯一的機場。冠豸山機場距離冠豸山景區3.5公里,可以輻射龍岩、三明,江西贛州、瑞金以及廣東梅州等地所有景區景點。
不僅僅是自然風光得天獨厚,連城的區位優勢也在近幾年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逐漸顯現。據了解,連城飛往杭州和連城飛往深圳的飛機航線航班有望於近期內開通。此外,贛龍動車預計將於今年年底開通,屆時,連城將更加「四通八達」,延攬五湖四海的賓客。
現如今,以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為主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路日臻完善,使得連城旅遊面對的是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冠豸山生態旅遊示範區項目建成後,將為我省增加一個新的入閩旅遊新市場,推動連城加快成為閩粵贛邊的客源集散地。在上月舉行的市委務虛會上,連城縣提出,2015年,該縣還將進一步強化旅遊區域協作和電子商務營銷,力爭今年全縣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總收入均增長25%以上。
大旅遊輻射大產業
12月21日,首屆中國名鴨——連城白鶩鴨美食養生烹飪大賽在美麗的冠豸山下隆重舉辦。來自當地美食協會及福州、廈門、龍岩分會的43位大廚在這里亮出絕活、各顯身手。這是連城旅遊與連城美食的又一次絕佳攜手。而日前,國家旅遊局官網發布了《2014年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認定名單公示》,在所列名單中,連城縣成功入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旅遊產業在眾多的產業中無疑是個「達者」,它連接著的上下游產業,遍布一、二、三產。入蓮遊客的大幅增長,帶動了包括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以及醫療、保險、郵電、通信等相關產業,還可以輻射帶動連城的傳統優勢產業——農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
目前,連城縣擁有連城紅心地瓜、連城白鴨、連城蘭花、連城紅衣花生、冠豸山鐵皮石斛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產品。大量外地遊客的湧入,給連城的特色產品銷售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現代農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延長了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提高了各類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2014年連城全縣地瓜種植面積達8.39萬畝,產量10萬噸,產值2.85億元;白鴨出欄340羽,產值6.2億元;鐵皮石斛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蘭花種植面積3000多畝。
大產業推動大發展
在連城縣委縣政府的發展規劃中,旅遊產業與光電新材料、現代農業一道成為該縣三大主導產業。當地決策者深知,連城旅遊的快速發展,必將形成新的旅遊經濟發展帶,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1月4日,記者從該縣旅遊局獲悉一組數據:2014年,連城全縣累計接待遊客499.5萬人次,同比增長25.5%,佔全市旅遊接待遊客總人數的23.1%,比2013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旅遊收入24.3億元,同比增長26.7%。與此同時,連城遊客過夜率大幅提升,該縣四大星級酒店平均入住率近6成,逆勢上揚,同比增長6.4%。連城旅遊的發展從中可窺見一斑。
奮蹄藍天下,一騎絕塵中。連城旅遊的後發優勢愈加明顯,連城冠豸山、培田古村落等景區將融合古田會址、永定土樓、漳平九鵬溪等一系列閩西地區的優質旅遊產品,成為我省新的旅遊目的地。與廈門、漳州、泉州、三明等地區連成一體,抱團營銷、聯動發展,更促進了我市,乃至全省旅遊大格局的構建。
連城旅遊目前發展態勢也引起了省、市高度關注,據了解,目前已通過省旅遊局、省財政廳專家組評審,獲得省財政旅遊專項補助資金3000萬元,將為連城全面推進旅遊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一股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