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旅遊的觀賞性
⑴ 歷史文化古跡的旅遊價值 (分點回答)
1.歷史遺跡是前復人所留下來的東西,制我們當代人有責任把它接著留給我們的後代
2.歷史遺跡一般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值得我們長久的。
3.歷史古跡具有科考價值。
4.可以陶冶情操。對歷史愛好者來說是一種精神享受。
⑵ 對歷史旅遊文化的認識
你的論文可以這樣寫:
一、歷史旅遊文化相關概念界定和國內外研究情況
二、對你所選的景點及其發展狀況,還有前人對這個景點歷史旅遊文化研究的概況(有的話就寫)
三、存在的問題
四、解決思路
五、結語
這種論文很好寫,框架建立以後,就是多找資料,可借鑒相關論文,比如多查一下CNKI,然後要再在網上收集相關新聞以充實論文實例的新鮮感。一千多字,很好寫的。我大四的時候代寫論文兩天出一篇呢
⑶ 關於湖州旅遊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科學考察價值
太湖南岸的湖州是全國著名的蠶鄉,也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湖絲、湖州宋錦、雙林綾絹聞名中外。湖州,具有典雅的江南水鄉風貌,其自然景觀以「山水清遠」見長。「蒼山北峙,群山西迤,雙溪夾流,泓亭皎徹,山水映發,沖和修集」,概括地說明了湖州山水特色。湖州人文薈萃,歷代聞士賢達與湖州結緣者,難以舉數,在他們身後留下了大量的行蹤勝跡。眾多的資源形成了具有湖州特色的南太湖風情游、莫干山風景游、中國竹鄉游等3條旅遊線路。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解放後,先後設浙江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治所長期設在湖州。1983年10月,實行撤地建市,撤嘉興地區,建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市下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城區、郊區。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設立城區、南潯、菱湖三區。2003年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設立吳興、南潯兩區。
湖州是中國蠶絲文化、茶文化、湖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市郊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蠶絲織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絲織物。南潯「輯里絲」曾獲1815年巴拿馬國際金獎。長興顧渚山曾建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貢茶院,是「茶聖」陸羽進行茶事活動的主要場所。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產於湖州善璉,百姓尊秦朝大將軍蒙恬為「筆祖」。湖州人才輩出,人文薈萃。在歷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 頫、明代小說家凌濛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等不少名流。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18名。「兩彈一星」的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海空衛士」王偉、「人民衛士」沈克誠更是當代湖州人的驕傲。
湖州有著豐富的工藝產品:1.雙林綾絹 有1800多年歷史,素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質地柔軟,色澤光亮著稱,被譽為絲織品中的奇葩。雙林綾絹主要用於裝裱書畫,具有裝裱平挺 ,不皺不翹的特點。名貴書畫一經裝裱,更顯得雍容華貴、古樸文雅,給人以完美的藝術享受,身價大增。國內著名書畫社榮寶齋、朵雲軒、西泠印社等十分贊譽和推崇雙林綾絹。
2.善璉湖筆 湖筆是「文房四寶」之一,發源於湖州善璉。據傳秦代大將軍蒙恬始創湖筆,善璉有筆祖蒙恬廟。善璉湖筆選料精細,製作精湛,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色,稱湖穎四德,譽為筆穎之冠。湖筆種類繁多,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類,200多個品種,深受政界和書畫名人、廣大書法愛好者青睞。
3.湖州羽毛扇 湖州用羽毛制扇已有幾千年歷史。湖州羽毛扇選料名貴、製作精細,種類達100多種,桃花扇、半月扇曾在全國扇子評比中榮獲第一名,蜚聲海內外。由於羽毛扇片平薄,質軟而風柔,適宜於老、弱、孕婦和病人使用,有獨特的使用價值。
4.長興紫砂壺 長興紫砂陶土儲量大,色澤豐富,制陶者眾多,能工巧匠輩出,是浙江省唯一紫砂壺產地。長興紫砂壺手工成型,造型優雅,雕刻得體,結構嚴密,色澤古樸,美觀典雅,是獨特的旅遊佳品。製作出高160厘米,可容水250公斤的世界最大紫砂東坡提梁壺,堪稱中華一絕。
5.安吉竹扇 安吉鄣吳是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故里,素有「書畫之鄉」和「扇子之鄉」美稱。安吉竹扇集藝術性、收藏性、實用性、紀念性於一體,是理想的饋贈佳品。安吉現有竹扇工藝廠30多家,各類工藝扇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地。
⑷ 自然風光游和歷史文化游的區別
基本區別:
對接部門:風景區規劃-建設部-國務院旅遊規劃-旅遊局
所需資質:風景區規劃-城市規劃資質旅遊規劃-旅遊規劃資質
主要規劃規范:風景區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旅遊規劃-旅遊規劃通則
從這些區別中可以看出,風景區規劃由於直接對接建設部門,其通過評審後,就可以直接建設,建設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旅遊規劃由於對接的是旅遊部門,如果是成立為風景區的區域,旅遊規劃是不能直接用於項目報批,也就是說不能直接建設的,最終要報批還得用城市規劃資質做的規劃進行報批,也就是要變成風景區規劃。
規劃性質的區別:
風景區規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在風景區大力發展旅遊(雖然甲方一般有這樣熱切的願望),而是在保護與利用好風景資源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活動。也就是說風景區規劃從其本質上來說,是個保護性規劃。所以其在所提到旅遊開發活動,是用「游覽」一詞,游覽並不等同於旅遊(在此不多做辨析),這個游覽的意思相當於現在流行的「遊憩」的意思。因為風景區是按照美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其目的也就是使其成為一個國民遊憩地,具有社會公益性,而不是一塊旅遊經濟區。
旅遊規劃的目的是為旅遊區發展旅遊事業,提高旅遊經濟收入提供依據,旅遊規劃的本質是個開發規劃,其注重市場、注重效益。不管事實上旅遊規劃是不是真的能夠帶來更多的收入,至少其所提倡的理念,在中國這個經濟轉型期還是受到廣大甲方的歡迎,因為這個轉型期,只是收益才會受到歡迎。
規劃理念的區別:
風景區規劃的理念就是資源保護優先,發展服從保護。這個理念在實際中也是得到很好的體現,每個規劃都要確立風景區界線、風景區保護等級劃分、保護級別等,可以說,整個規劃都是在體現保護優先的理念。雖然,在開始時,風景區規劃走入了死保護的誤區,現在的風景區規劃已經走出這種誤區,在資源開發、項目設計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於風景區特殊的環境,具有特殊的設計要求,所以其項目設計沒有旅遊規劃那樣堆砌太多,而是挑選符合風景區特殊環境的項目。
旅遊規劃的理念是什麼?不是很明確,但是大體的共識就是旅遊規劃注重經濟效益,保護是服從開發的,雖然有學者稱為在開發中保護,也有人認為人的創造力在破壞某種東西後,有更好的東西可以代替原來的東西,這個提法最大的錯誤就在於對風景資源價值不清楚,風景資源最大的價值就是其自然性和完整性,如同古董一樣,雖然可造出同樣的東西,但此物非彼物,價值已然不同。
⑸ 淺淡歷史文化景點如何提高觀賞性
有機會到開封古城就文化產業、旅遊業發表幾點看法實屬幸運。應該說到開封來講文化旅遊好像有點到孔 子面前念書的感覺,心中湍湍。命題是圍繞著開封來講文化旅遊產業,但我想河南全省歷史文化非常深厚,講講整個河南的旅遊文化開發可能更加有意義,開封的文 化產業頗有代表意義。
河南要從文化大省向旅遊強省轉變是一個話題,因為河南確實是中國一個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省份。我和很多朋友開 玩笑說河南是中國的人口大省,文化是人的文化,哪個地方人多哪個地方文化就多,河南人多。在河南講文化旅遊或者文化資源向文化旅遊產品轉變這個話題是很有 價值的話題。
關於河南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我有三個判斷。第一,河南是中國主流歷史文化的淵藪、大本營或者是發源地。那 么為什麼叫主流文化,應該說中華文化是個非常豐富的載體。有很多民族,很多地區,北方的文化、江南的文化、少數民族的文化。但在主流文化中河南應該是一個 根據地。
河南歷史文化資源旅遊價值的第二個判斷是,河南是中國經濟的十字路口,在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到,以鄭州為中心,它的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兩條交通幹道分布著很多人口、城市,包括不少人口比較大規模的城市。
河南歷史文化資源旅遊價值的第三個判斷是,河南是中國文化旅遊的創新基地,這個和陝西西安一樣,河南義不容辭地承 擔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驗田、創業基地、開路先鋒的角色,這是河南和其他省不同的地方,因為我們這個地方太有文化了,如果不講文化創意產業,不講文化旅遊, 好像說不過去。
河南的文化旅遊可以說是圍繞著幾個曾經做過中國首都的城市展開的,或者說影響非常大的區域文化中心,比如說開封的汴京、鄭州的古代文化以及中嶽、洛陽作為古都、以及安陽作為殷墟、許昌最近也很熱,第一是曹操墓,第二是新三國的熱播,所以許昌是個曹魏之都。
河南的整個文化資源或是文化旅遊資源是豐厚、類型齊全、歷史悠久、品味比較高、分布廣、組合比較好,地區差異方面夏商周到唐宋這樣的各個歷史階 段都有分布。所以,這些文化景觀資源、文化風情資源、文化藝術資源當中可以再細分很多,其中文化景觀資源是目前國內最有影響力的。
除了古都,河南還有信陽、駐馬店、周口、商丘、濮陽那麼多地級市,應該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文化方面的豐厚背景。這些文化資源仔細地劃分,可以 分為文化景觀資源,文化風情資源,文化藝術資源,各個說法不一樣,但是,每種文化都在全國有重大意義或者競爭性地位甚至是有國際意義的。
河南省的博物館數量目前是全國第四,但是我想河南怎麼會比湖南和江西都還少呢,豫商應該投資點博物館,應該把它搞 成全國第一。河南有很多黃泛區,很多東西被沖掉或埋在地下有關系。豫商有了錢以後建議大家多收購點東西回來做博物館,第一個是收藏增值,第二個體現我們河 南有文化。
河南省在歷史文化資源、華夏文明資源、姓氏資源(百家姓旅遊)、古都文化、帝王文化、書院文化、山水文化、佛教文 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方面名聞遐邇。當然還有潛藏於民間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看幾個數字就可以發現河南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在全國是數 一數二的。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排名第二(山西排名第一,因為山西的地上建築物比較多);歷史文化名城的數量也比較多 (江蘇9個,河南8個);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全國排第三(第一北京,第二四川)。世界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再加上原來的殷墟、龍門石窟,比周口店猿 人遺址要有名得多。
河南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現狀在鄭汴洛這個文化旅遊圈是比較突出、比較能引人注意的。另外圍繞著黃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佛教文化開發也有 比較好的基礎。在開封的宋都古城、安陽的殷墟、鄭州的黃帝故里等等古遺址和文化系列開發等方面應該說還是有引起大家注意的地方。
我們應該客觀地看,河南跟山西、陝西相比,歷史文化好說的多、好看的少,就是講起來多但不像西安有兵馬俑這樣大規模的建築,有視覺沖擊的;山西 地上文物多。河南很多東西講起來沉重輕松的少,文化遺產旅遊開發項目到處都在做,但是說實話真正吸引眼球的少,重點突破的沒找到感覺似地。
近年來中國文化遺產旅遊開發方面出現了幾個成功的項目。比如說三亞,相對來講是個缺乏文化的地方,但它搞了一個南山大佛;還有比如說無錫的佛教 地位應該說非常低的,但是它那個靈山大佛搞得非常有聲有色;西安曲江新區當然本身就非常有文化底蘊,實踐了一套文化開發啟動土地開發的模式。
西安遺產撬動土地綜合開發模式值得河南借鑒,用土地開發賺來的錢回頭來做旅遊景觀和文化旅遊開發。河南總的來說,整體的文化旅遊品牌沒有在全國 形成沖擊力。文化、旅遊、土地開發沒有結合得很好,當然也在做。這就是說我們河南文化旅遊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可以做的空間還很大。
關於旅遊、文化、商業這三個方面的業態如何結合,影響到河南的文化旅遊發展模式。「背著文化的行囊快樂的前進」,這就是河南。河南這個地方非常 有文化,河南人本身有文化但是河南人不怎麼幸福。為什麼呢,河南人只知道辛辛苦苦地賺錢、打工、開公司,河南人民為了發展但不重視休閑。
河南和四川比,四川人更重視休閑度假。成都人即使沒幾個錢,小車開著也要到農家樂去耍,幾十塊錢耍半天。河南人要學會享受生活,但文化的行囊還 得背著,顯得你很有文化。河南人非常有創新精神,所以我們要摸索河南省的以文化為基礎開發出來的旅遊產品但又不是沉甸甸的厚重得沉悶的產品。
河南的文化很厚重,對搞文化的人來講沒什麼,但對普通百姓來講太厚重了就有點殘忍,大部分老百姓沒那麼多歷史文化知識,上班又很累,家裡老婆 管,單位領導管,到了河南旅遊還那麼累就不幹了。有文化品位又不累才好。如何讓傳統文化「活化」,這是下一步整個河南旅遊的一個努力方向。
文化遺產不易被公眾接受而山水資源則容易得多。舉個例子,近年來河南旅遊出名的不是洛陽的什麼唐三彩啊或者是龍門石窟,恰恰是欒川和焦作。焦作的出名,主要打雲台山水,因為河南文化太厚重了,再打厚重的東西一下子突圍不了,所以它異軍突起走山水取勝之道。
遺產活化近幾年河南文化部門、旅遊部門、投資商做了很多探索,做出了一些成績。一個地方的歷史活化有很多種活化方向,如商業活化,將歷史街區變 成商業區;或者旅遊活化或者其他的活化。從河南文化的旅遊活化來講,開封的清明上河園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為古都開封提養了一種體驗的方式。
人們都知道,開封是一座古都,但是很難有視覺感受,全被黃河埋在十米以下的地方,看不到,挖又不讓挖,挖了以後又填回去,還是看不到。但最近幾年,「因為清明上河園,愛上古都開封城」,很多人因為清明上河園來開封遊玩,有不少參與性項目。周邊的房地產也被帶動起來了。
文化的創新使得開封、鄭州、洛陽成為新一輪旅遊城市競爭的熱土。文化創新第一要有文化,第二要有創新,離開兩個都比較難。開封開元名都大酒店左 邊的金明池反映了開封文化,右邊是高端住宅,這就是旅遊導向型的土地開發。如果旁邊不搞金明池,不挖掘幾個宋朝的故事,房子就賣不好。
河南近年來開發了幾台大戲,開封的《大宋•東京夢華》、鄭州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這些開發我認為就是一種文化活化。接下來我們發現,光有文 化活化還不夠,文化活化變成旅遊產品才重要;文化活化成產品還不夠,還要把文化、旅遊、土地開發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投入產出的平衡。
旅遊、文化、城市更新、土地開發有機的結合,綜合推進,具有文化資源的河南各個地市,三者結合可以產生倍增效應。如果光做房地產你就賣點普通的 商務樓或是住宅樓。如果你光搞文化,花了很多錢搞文物保護,還沒有幾個人來看。光搞旅遊搞得很辛苦,賺不了錢,靠門票要很多年才能收回來。
⑹ 結合歷史談談中國旅遊文化的特點
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⑺ 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價值有哪幾點
1,文明的坐標,文物的寶庫---探古尋幽的好地方;
2,厚重的歷史,薈萃的文化---增廣見聞的大課堂;
3,名人雲集,革舊鼎新----社會變革的策源地;
4,商貿興旺,科技發達----區域發展的輻射源;
5,傳承有序,文風濃郁----展示民藝的博物館。
歷史文化名城即是品牌又是資源,是旅遊產品中有吸引力的賣點。
⑻ 歷史文化名城的旅遊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文化延續,強化游樂展示功能
傳承文化是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發展的重要內容。某些歷史文化資源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其文化功能的傳承性較強。對這類歷史文化名城,一般通過文化博物館、主題文化展列館、文化體驗館或者旅遊景點開放的方式,使得遊客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夠得到某類文化的認知或熏陶,形成較強烈的文化體驗感受。這類歷史文化資源往往成旅遊觀光的熱點區域,甚至成為區域旅遊發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娛體驗功能
城市歷史文化不斷蛻變和演進的過程。有些歷史文化資源形式上保存相對完整,但其原先承載的文化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濃厚文化底蘊成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動力,諸如:文化演藝、創意文化展示等旅遊產業文化娛樂與創意體驗的功能具備進入的可行性,如此一來,通過存表易里,文化資源將成為現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載體。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遊服務功能
對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功能逐漸弱化,文化價值逐漸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構架仍然體現了其歷史的悠長,具有遊客感知懷舊的獨特韻味。這類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性改造的基礎上,可適度的導入特色餐飲、旅遊住宿等現代功能,發展旅遊配套服務業,成為旅遊產業鏈條的特色支撐環節,有機的融入城市現代旅遊產業體系。 (四)有力的資源保障
歷史文化名城旅遊發展優勢中,最為突出的是資源優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種類多、分布區域廣,其旅遊資源內涵豐富,並且多具有惟一性與不可替代性,這些特點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憑借,並使名城成為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五)知名度和美譽度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除了歷史和文化方面的優勢外,其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並且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具有很好的旅遊發展基礎。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北京,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等,在海內外聞名遐邇,是世界著名的旅遊目的地。 (六)堅實的物質基礎
歷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一座城,具有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和良好的物質基礎。這些可以保證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並為旅遊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證了旅遊的發生發展。在我國評出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大部分城市為首都、省會和地級市政府所在地,這些名城既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著優勢和經驗,又有利於旅遊活動的對外宣傳。
總得來說就是:文明的坐標,文物的寶庫---探古尋幽的好地方;厚重的歷史,薈萃的文化---增廣見聞的大課堂;名人雲集,革舊鼎新----社會變革的策源地;商貿興旺,科技發達----區域發展的輻射源;傳承有序,文風濃郁----展示民藝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