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推動旅遊業轉型
⑴ 山西是旅遊大省但是旅遊業一直沒有很好發展為什麼
一是觀光產品佔主體,主要是文物古跡游居多,度假、休閑游比例較少,淡旺季也過於明顯;二是相當一部分資源開發水平不高,深層次挖掘不夠,行、游、住、食、購、娛六要素不配套,難以形成旅遊精品和絕品;三是相當一部分旅遊景區可進入性差,交通不暢;四是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影響,商務客人少。
⑵ 山西省發展特色旅遊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加之獨特的地理環境,共同孕育了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進入「十一五」時期,隨著全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擴大開放措施的逐步落實到位,人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豐富的物質基礎。因而,山西旅遊業將面臨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新機遇,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將步入更快的發展時期。(一)構建和諧社會為旅遊業發展賦予了新思路黨的「十六大」報告,尤其是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這一目標的確立,明確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的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升華和人天關系的和諧。眾所周知,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中一個巨大而明顯的變化就是旅遊與休閑活動的開展與普及。旅遊與休閑已經成為許多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組成部分,成為小康生活的標志之一。旅遊活動是人的運動和人的社會活動,因此,一方面,旅遊活動必將促進人與自然的接觸,提高人們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了解與認知,提高人們的責任感;另一方面,旅遊活動也必將促進不同社會群體間的交往與交流,增強人們的相互了解,增強人們的認同感。通過潔凈的旅遊產品、旅遊經營和旅遊行為,將為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營造出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旅遊業發展開闊了新視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中心的,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在這一新的發展觀的指導下,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要堅持「五個統籌」的基本原則。這一科學的發展觀和基本原則,將指導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在繼續注重開發各種傳統旅遊資源的同時,重視對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民生活為吸引物的農業旅遊的開發,在滿足城市居民旅遊需求的同時,促進農村居民旅遊活動的發展,使旅遊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中做出更大貢獻。「統籌地區發展」,就是要在發展發達地區的旅遊業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欠發達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促進這些地區旅遊資源優勢向經濟產業優勢的轉化。「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在提高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的同時,發揮其在促進就業、脫貧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功能。「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在發展旅遊過程中,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能再延續以往「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老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在發揮旅遊業在拉動內需、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好旅遊業在對外開放中的先導和促進作用,鼓勵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因而,旅遊業的發展和其他產業一樣,將更加強調均衡發展,強調綜合效益,強調利益協調,強調可持續性。(三)廣闊的市場空間,將為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小康社會建設推動了旅遊消費需求的快速持續增長,將為旅遊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十一五」期間,據省旅遊局預測,山西省國內居民出遊率將從2005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57%。未來五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預期在10%以上,到期末人均GDP將達到2000美元左右,進入全國中等水平以上。居民消費將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旅遊熱也正在迅速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為山西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將創造有利條件,旅遊將是消費升級的主要導行業。(四)旅遊業被列為全省新的四大產業之一,將成為山西省旅遊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旅遊業符合山西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的要求,是山西擴大對外開放、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存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選擇。省委省政府把旅遊業列入重點發展的優勢支柱產業之一。從宏觀上,將為山西省旅遊業發展創造內在動力。(五)全省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基礎設施的改善,將為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今後一段時期內,隨著各級財政收入的增加、社會資金的充盈成為擴大旅遊投資基礎條件。「十五」期間山西省交通、通訊、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旅遊業提供了發展的平台。全省加快新型工業化和特色城鎮化建設進程,使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些都會大大提高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為旅遊產業升級和目的地建設奠定基礎,為旅遊業實現超常規發展創造條件。(六)國家區域旅遊合作、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和奧運會、世博會的召開,將為進一步發揮山西旅遊的區位優勢帶來新機遇「十一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提出了統籌區域旅遊發展,推進東、中西部旅遊業良性互動的戰略思路。山西省地理位置承東啟西,有條件成為中原旅遊區域協作的樞紐。同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召開,也為山西省旅遊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七)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戰略實施,將為山西文化旅遊的發展增加新的內涵國家文化復興戰略的實施,使中華文明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對各國遊客的吸引力不斷加強。山西省作為文化旅遊的資源大省,旅遊產品也將從中得到整合提升,將為旅遊業發展增添無形的力量。四、旅遊業發展前景展望旅遊業是永遠朝陽的產業。進入「十一五」時期,山西省旅遊業面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帶薪假期的普遍實行,旅遊條件的改觀,人民的旅遊熱情將進一步煥發。未來5―10年內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是:旅遊市場前景廣闊,需求潛力大,山西省的旅遊將維持高速穩定增長,並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過渡。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到2010年末全省旅遊總收入要達到800.9億元,入境遊人數達到87.8萬人次,年均增長16%,旅遊外匯收入達到3.3億美元,年均增長10%。國內旅遊收入達到774.4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2.4%。根據預測未來5到10年內,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有如下幾個特徵。(一)客源市場巨大,國內旅遊人數將快速增長目前,山西省海外旅遊接待年均增長20.6%,國內旅遊接待年均增長17.6%,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山西省旅遊接待人數將持續增長,並維持高速局面,「十一五」期間,山西省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為2000美元左右,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的文化旅遊消費支出不僅總量穩步增長,而且文化旅遊消費占消費總量的比重將呈明顯提高。山西省周邊七省市的人口約3億,2005年北京、天津、上海、陝西四省市接待海外旅遊者974.3萬人次;東南沿海省市因有便利的航空運輸,旅遊客源潛力也十分巨大。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台地區,受中華文化和景觀差異的影響,一直是我國和山西省的重要旅遊者輸出地,加之省內旅遊資源的快速增長,只要做好旅遊形象定位及宣傳促銷工作,來晉旅遊人數將可以成倍增長。(二)出境旅遊將穩定增長未來5-10年內,山西省出境旅遊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主要原因,一是國家出境旅遊目的地的不斷擴大;二是近年來國家外匯管理政策不斷調整,使出境旅遊活動變的更為方便。前者的變化最大,致使公民出境旅遊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遍及世界各個大洲。後者則是我國外匯政策不斷放寬的延續,尤其是從2005年年初開始,中國公民每人每次出入境攜帶人民幣的數額由原來的6000元提高到兩萬元,其提高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加上人民幣已經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內某些場所實際流通,將大大方便了中國公民在境外旅遊或其他消費活動的方便程度。宏觀政策措施的逐步出台和出境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將使山西省出境旅遊人數保持穩定增長。(三)旅遊業的服務設施和配套措施將日趨完善「十一五」期間,隨著山西省委、省政府對旅遊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旅遊業內部管理機制的不斷創新,旅行社,飯店的數量在逐步增加的同時,將更注重內部管理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旅遊業服務設施和配套措施的不斷完善,將更多地吸引海外遊客,並提高遊客的旅行質量。(四)旅遊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狀態,並逐步向發達省份的旅遊消費結構靠攏據預測,未來5―10年內山西省人均GNP將達到2000美元左右,人們將會產生普遍的旅遊動機。目前,山西省人均GNP剛達到國內旅遊經濟條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們的旅遊消費水平的普遍降低。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遊消費水平將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人們出門旅遊將要求吃的好、住的好、乘車帶空調、座軟卧,有的要求乘坐飛機往返,由基本滿足型向舒適型、享受型過渡。當前山西省旅遊消費的結構中食住行的比重較大,達75%―85%,游購娛佔25%―15%。旅遊業發達地區,旅遊消費中游覽購物娛樂支出佔60%。隨著山西省旅遊產品生產開發的多樣化、系列化和旅遊配套設施投資結構的進一步改觀,今後山西省省內旅遊消費結構中游購娛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五)旅遊方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遊客中自費旅遊的人數將逐步增加目前人們的旅遊方式一般為觀光旅遊型,活動內容貧乏單一,有人概括為「白天看廟,夜晚睡覺,白天疲勞,夜晚無聊」。隨著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化,同樣要求旅遊內容的多樣化,人們要體驗更多的美好經歷,初級的遊山玩水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專題和特種形式的旅遊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樂性的旅遊內容會大大增強,今後人們的旅遊方式由觀光型為主,發展到度假旅遊,探險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體育旅遊,保健康復旅遊,美食家旅遊等等百花齊放的局面。旅遊人員構成中自費旅遊的人數將逐步增加,公費旅遊仍將佔一定比重,只不過份額逐步下降,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將會以自費旅遊的方式出現。(六)旅遊熱點繼續升溫「十五」間,山西省旅遊業出現了不少亮點和熱點,這些熱點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得到長足發展。其中,「紅色旅遊」、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最具代表性。這些獨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不斷推出,必將成為今後山西省旅遊業的新熱點。(七)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對全省國民經濟的貢獻將越來越大,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將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山西省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預計未來5-10年內,旅遊總收入佔全省國內生產總比重由現在7.1%,提高到10%左右。五、旅遊業發展對策選擇「十五」期間,是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進入「十一五」,省委、省政府已經確立了建設旅遊新興支柱產業的總目標,隨著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中部開發崛起戰略的逐步實施,旅遊產業發展應抓住良好機遇,適應新形勢,把山西省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使山西省旅遊業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再邁一個新台階。(一)加強產業規劃,精心構築新型支柱產業的大旅遊格局旅遊規劃決定著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方向和質量,是旅遊發展的龍頭和靈魂。只有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品、服務和管理標准,形成特色旅遊產品和管理體系;才能不斷優化產品配套,改善客源結構,延長消費鏈條,提升旅遊綜合效益,切實轉變旅遊經濟增長方式;也才能真正落實旅遊業發展「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為構建和諧山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貢獻。依據「十一五」規劃方案,抓好重點景區、重點線路、重點項目規劃的編制。產業規劃、景區規劃的編制,一是要堅持改革開放和「大旅遊」的觀念,堅持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相結合,與市場主體培育相結合,與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與主要任務和中心工作相結合。特別是太行山、晉西北革命老區的旅遊開發,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是要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還要突出區域特點,加強聯合構建,體現線路、精品和特點,要根據市場需求,把休閑度假旅遊納入其中。三是要充分體現產業間的整合,不僅要考慮旅遊業與其直接相關的交通、通訊、商貿等服務業規劃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遊業與地方傳統一、二產業的關聯度。要以旅遊資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區劃為背景來進行旅遊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二)推進旅遊法規建設,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十一五」期間,各級旅遊部門要把依法行政作為當前及今後下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抓緊抓好。一是要通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強和改進行政許可的程序和管理,完善和理順協會和中介組織體系,同時更要提高市場引導和監管能力,切實把經濟管理職能轉變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二是要建立全省旅遊行政和執法體系和行政執法責任制。認真貫徹落實《山西省旅遊條例》、《山西省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條例》。三是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圍繞打造旅遊精品,對景區名稱、商標注冊、產品登記等都要精心策劃。在抓依法行政的過程中,各級旅遊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重視並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為向本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指導工作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三)重視基礎建設,提升旅遊業整體素質旅遊基礎設施發展旅遊業的根本所在,「十一五」時期,各級政府要抓緊搞好旅遊目的地建設。按照全省「十一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空間布局,以線路為型,整合資源。一是要加快兩個旅遊中心城市、三條旅遊帶、四個旅遊經濟帶、六條精品旅遊線以及旅遊園區的建設。二是要完善提升已經初具規模的大運旅遊經濟帶,整合推進極具發展潛力的太行旅遊經濟帶的新產品開發,積極做好沿黃旅遊經濟帶的前期准備工作,達到沿黃公路開通即可形成旅遊產品的要求。三是要抓緊啟動管涔山、歷山、萬榮黃河灘塗、大同死火山群等大型休閑度假旅遊項目開發。四是要抓好旅遊廁所、遊客中心、旅遊道路交通標識牌建設。(四)強化旅遊市場開拓,在主體形象和品牌打造上要有大突破旅遊市場開拓要根據現代旅遊新趨勢,創新理念和手段,繼續以「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為旅遊主題現象,將旅遊形象與整體形象塑造相結合,推進大營銷戰略,形成主題鮮明、對市場有針對性和沖擊力的旅遊新形象。在主體形象和品牌打造上,一是既要反映山西文化自然旅遊特色,又符合旅遊時尚;既有繼承性也有創新和發展,既符合市場要求又易於傳播;既主題突出,又立體多面。二是要重點策劃設計晉北佛教文化游、平遙古城游、晉南尋根覓祖游、太行山風景游,黃河風光游及紅色旅遊等系列精品旅遊線路。(五)加快市場培育與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產業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健全旅遊市場運行機制,加快培育旅遊市場主體,積極引導旅遊企業發展,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專業化,促進市場合理分工,是山西省旅遊管理部門「十一五」期間的一項重點工作。一是要狠抓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要完善旅遊行業管理手段和功能,促進旅遊中介組織發展,提高行業管理水平和行業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強標准化建設,優化全省旅遊市場秩序。要積極創建標准規范體系,制定《山西省旅遊客棧的星級與評定》省級地方標准。編制《山西省旅遊行業管理細則》,從旅遊星級飯店管理、旅行社、導游管理、旅遊安全管理、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方面系統地規范行業管理行為。三是要加大市場檢查力度,打擊違規違紀行為。加強各級旅遊行政部門的市場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保證市場秩序與旅遊安全。四是要深入推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活動。宣傳貫徹國家《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檢查標准》。五是積極培育發展酒店業和旅行社業。積極培育發展品牌國際旅行社,引導扶持山西省大型企業。六是要抓好崗位培訓,全面提升旅遊企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⑶ 山西的旅遊業發展狀況
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還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逐漸上升,旅遊消費在人們的總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增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對於加快振興山西省旅遊產業,把山西建設成為旅遊大省、強省,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入「十五」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把旅遊業確定為第三產業的先導產業、全省重點培育和扶持的七大優勢產業之一。根據省委、省政府對旅遊產業定位的變化,山西省旅遊業的發展,制定出了「規劃為綱、市場為先、線路為形、文化為魂」的發展方向。這一時期隨著全省對旅遊業各項戰略措施的逐步實施,旅遊業結構不斷優化,旅遊體制機製得到創新,旅遊環境進一步改善,旅遊業投入力度加大,產業貢獻率逐年增長,產業地位明顯提高。「十五」時期,是山西省旅遊業發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時期,雖遭2003年非典疫情的嚴重沖擊,但各級旅遊部門經過兩年多的奮力拚搏,已使旅遊業走出低谷,強勁發展,旅遊成就凸顯。
旅遊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
「十五」期間,山西省旅遊投入力度加大,旅遊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步走向了規模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趨向。各種基礎設施已基本滿足國內外旅遊市場的需求,大大推進了全省旅遊業的發展進程。
旅遊投入力度加大,投資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間全省旅遊基礎設施投入堅持「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體、利用外資、市場融資」一齊上的原則,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通過各種渠道籌資興辦旅遊業,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社會投資、招商引資並舉的新路子。據統計「十五」期間全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資源開發投資達69.6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了五倍。旅遊投入年平均增長133.6%,比「九五」期間年平均增長速度63.3%增加了70.3個百分比。
⑷ 山西溝壑地形能否發展旅遊業
發展旅遊業不僅僅取決於地形。
山西,簡稱「晉」,又稱「三晉」,有「煤鄉」之稱,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被稱為「華夏之根」。山西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說法。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山西在這方面發展旅遊業的優勢很大。
對於山西的溝壑地形,其實也可以發展旅遊業。本人雖然沒去過山西,但我去過山東的黃河三角洲,那裡的溝壑地形和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地形極其相似,我彷彿有到了黃土高原的感覺。其實那裡的土大部分來自於黃土高原,土質和黃土高原上的基本一樣。黃河三角洲形成時間並不長,許多地方植被不茂盛,再加上土質疏鬆,經流水沖刷很容易便形成大大小小的溝壑地形,當然其在規模上難以與黃土高原上的相比。黃土高原上的這種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溝壑地形絕對算的上一大自然奇觀。這種地形在世界上其他地區是少有的,即使有也遠遠趕不上黃土高原的壯觀和范圍之大。有著喀斯特地形的石林是何等的出名,但這一自然奇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還默默無聞。還有張家界風景區也是較晚才出名。山西的這種壯觀且少見的溝壑地形絕對可以和喀斯特地形、沙漠景觀相媲美。
因此山西的溝壑地形以後也很有可能跟石林、張家界一樣,由默默無聞而變得全球知名。
⑸ 發展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以山西為例)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
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
前景分析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場。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轉變。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遼闊、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⑹ 如何提高山西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提高旅遊業的話,主要還是需要提高旅遊人流量,獲取流量現在主要是通過網路,頭條這些平台.
⑺ 為什麼山西有這么多名勝古跡,旅遊業卻不發達
山西從建國以後,一直發展重工業,整個GDP中,煤炭,冶金,化工等重工業占的比重太大。旅遊業在山西的發展也不過20年,占的比重剛突破百分之10,但還是不能給這些重化工產業相抗衡。另外現在領導幹部都是急功近利,來山西就是為了鍍金,怎麼鍍金快,出成績,什麼出成績,當然重化工,所以在山西副省長有掛職煤碳的,有化工的,但沒有旅遊的。
⑻ 論述旅遊業能不能成為山西的主導產業
以目前山西經濟情況來看,旅遊業是不能成為山西主導產業的,我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1、 山西自建國以來一直是重工業城市,全市從事重工業人口很多,如果貿然轉型,那安置下崗工人將是一大難題。
2、 山西號稱為文物大省,並有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一說,山西的地上文化旅遊發展並不是一日可以促成,是要在全國甚至世界有影響,來山西的人最起碼同成都或西安那樣的入晉量,才可以考慮轉型問題。
3、就是目前山西旅遊市場主要是各自為政,成集團性的公司只有山西康輝國旅是山西本土及全國性集團公司,缺乏集團做戰的可能性。這需要山西旅遊局同省政府的規劃。
⑼ 麻煩好心人給提供點山西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狀況及類型特點的資料吧 謝啦~
一、山西省旅遊資源概況及旅遊業發展現狀
1、 山西省旅遊資源綜述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山西文化遺存燦若繁星,文物古跡遍布各地,風土人情獨具特色,人文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搖籃。獨特的地理條件,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使秀麗的山水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色,構成山西旅遊資源古、珍、險的特點,並且以「地上文物寶庫」、「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著稱於世,蜚聲海內外。
① 人文薈萃的文化遺存
山西是全國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主要的古跡名勝遍及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市縣,如今全省現存的地面不可移動的登記在冊的文物多達35000處,已經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600多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現存元代以前的木結構的建築450多處,其中遼、金以前的106處,佔了全國現存同時期的古建築的70%以上。全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佛光寺,廟宇高大層疊,布局疏朗精巧;全國最大的寺院群——五台山佛教聖地,寺院林立,文物薈萃,珍品雲集,別譽為我國古建、雕塑、繪畫藝術的寶庫。2003年初它入選了中國十大名山。全國三大古代石雕藝術寶庫之一—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延綿1公里,共有洞窟53個,石雕造像5.1萬多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評定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國內現存最古老、最高大木結構的建築——應縣木塔,歷經千年風雨,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還有內容豐富的永樂宮壁畫,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藝術園林晉祠等等。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山西這塊富饒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這里宮苑寺院,廟塔石窟,彩塑壁畫,長城關隘,文物之珍貴居全國之首。
② 雄偉奇壯的自然景觀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造就了許多風光秀麗、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座落在中華屋脊的五台山,不僅以佛教聖地聞名遐邇,更以清涼避暑地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素以「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不僅以莽莽蒼蒼、奔騰起伏、氣勢博大雄渾給人以雄曠崇高之感,更是以其險峻、自然山勢和眾多的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古戰場遺跡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山越的獨特景觀。此外綿山、石膏山、靈孔山、北武當山、蘆芽山等獨具北方特色的名山像一顆顆綠色的珍珠鑲嵌在三晉大地,娘子關瀑布、難老泉、神頭泉、東湖平泉等泉水星羅棋布,形成一幅幅誘人的壯美景觀。
2、山西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又是華夏文明的搖籃,當然也是個旅遊大省,如上介紹的那樣,山西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所,位於全國第一。世界文化遺產2處,位於全國第3位。還有國家級森林18處,位於全國第4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各有5處,都位於全國第7位。山西旅遊資源豐富度是排在全國首位的,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也排在全國前三位。
近年來,山西省旅遊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的增長,旅遊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山西旅遊業的開發現狀與豐富的旅遊資源仍是不相稱的。雖然山西旅遊資源豐富,也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但山西旅遊業的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落後位次,與周邊省份相比,處於落後的狀態。比如,2006年來山西的海外遊客是32.2萬人次,排在全國第24位,外匯收入8623.8萬美元,排在全國25位。還有國內遊客人次,國內旅遊收人和旅遊總收人分別排在了第14、23和24位。由於山西旅遊業起步比較晚,基礎差,旅遊業上處於小規模、低層次的初級發展階段,旅遊業的實際地位與應有的地位嚴重的不符,整體的產業鏈還沒有形成,旅遊業規模化、集團化、市場化、特色化發展程度比較低;旅遊資源開發滯後,是一個旅遊產業弱省。主要存在著以下的幾點問題。
① 觀念不新
長期以來,由於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人、財、物的投向上重點傾向這些領域,而忽視了旅遊業的發展。對旅遊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到位。在旅遊開發上往往只把重點放在了景點的建設上,單純的追逐門票的收入,而忽視了食、住、行、游、購、娛這六要素的整體性。並且在旅遊資源認識上是[偏頗的,造成了旅遊產品開發的單一性和初級化。
② 資金不足
大家都知道,旅遊業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見效快的行業。從地區上看,山西的名勝古跡多分布在了經濟欠發達、交通部便利的地區。當地群眾剛剛解決溫飽問題,很多當地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來發展旅遊業。從全省來看,每年安排旅遊發展的資金非常有限,例如2002年時僅為4000多萬元,不及北京市政府投入旅遊宣傳的4500萬元的90%.。雖然近年來有了更多的投入,在全國來說山西的旅遊業的投入還是非常低的,甚至是沒有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
③ 宣傳不夠
旅遊業是開放度很高的外向型產業,對宣傳促銷的依賴性很強。但山西省在旅遊宣傳上缺乏整體策劃、整體推出,更缺乏的是資金的投入,同時還存在著重開發,輕發展的觀念。每年用在宣傳上的費用也只有500萬元左右,僅為山東省的1∕6。形不成旅遊宣傳的規模效益,未能形成有競爭力、完善的產品形象,致使豐富的旅遊資源「 養在深閨人未知「。因此,旅遊宣傳不夠、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是影響山西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④ 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目前,作為起降大型客運飛機場,山西僅有太原、運城兩家,而且航線少、航班少,旅遊難以形成火爆的場面。不少通向景區的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全省旅遊飯店檔次較低,但價格偏高。四星酒店有20家,約佔全國的3%。而五星級酒店僅僅只有2家。這是遠遠不能滿足海外遊客的要求。
⑤ 旅遊經濟區域合作步伐緩慢
山西地處於北京、西安兩大旅遊熱點城市之間,毗鄰京、冀、蒙、陝、豫,在旅遊資源上有很強的互補性。目前,與周邊省份合作的構想並沒有進入實質階段,尚未形成旅遊交通、旅遊產業、旅遊市場、旅遊信息、旅遊管理制度和生態環境區域合作的一體化。雖然,山西的旅遊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了,但我們必須要看到山西省旅遊資源的巨大的競爭優勢,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開發,它將有質的飛躍。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即時對產業布局的調整,是目前山西省要做的首要任務。
山西發展旅遊業的必要性和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人民服從全國經濟一盤棋的需要,犧牲自身的利益,保持煤炭價格的低價位,默默承擔著改革的成本,有力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保證了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由此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鋼鐵等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經濟增長後勁乏力。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偏重性的產業結構嚴重製約了山西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制約了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變傳統的經濟結構,是必然之路。從山西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以旅遊經濟為主的服務產業,就成為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選擇。
① 旅遊經濟是關聯性極強的產業,有助於帶動山西相關產業的發展
旅遊經濟和國民經濟中的許多部門都有密切的關系,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與之相關的交通、郵電、城建、服務、商業、園林等行業的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旅遊業與公共事業的投入比例是1:5,即旅遊業投入一元,相應的配套投資就是5元。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預算,旅遊業每直接投入一元,就能給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帶來4.3元的增值效益。這就表明了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② 旅遊業屬於朝陽產業,發展旅遊經濟對於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山西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來山西堅持能源立省,使得山西的經濟結構畸形,第一產業基礎脆弱,第二產業比重失調,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產業結構嚴重重型化,形成了粗放型產業、產品結構。產業機構的的這一狀況,不僅制約了山西經濟增長的後勁,而且污染環境,影響全省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投資環境改善。因此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和開發山西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促進山西經濟持續發展。旅遊活動的發展,將會逐步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引發社會需求結構的變化,最終使社會資源得以重組,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③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產業,發展旅遊經濟有助於擴大就業機會,解決山西富餘勞動安置問題。旅遊業有著極強的勞動力吸納作用,根據加拿大學者史密斯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每增加3萬美元收入,就能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了成本較低,旅遊收入同樣增加3萬美元,就業人數就將會使發達國家的幾倍。
④ 發展旅遊經濟不僅有利提高山西的形象,還對環境保護有著積極的作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旅遊業是過同國際間、地區間各種交流的橋梁,發展旅遊經濟對於增進山西與各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山西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關系,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對於環境保護來說,旅遊業絕對不會去迫害環境,恰恰相反旅遊業盈利的關鍵就是來改善所處的環境,這樣才能提高效益,所以旅遊產業的發展一個根本的策略就是去改善環境,它對山西整體生態環境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山西作為一個內陸省份,國際口岸少,在發展旅遊經濟時必須來借到、借景、借力開拓國際國內旅遊市場。山西接壤省區較多,與北京、天津、西安等國家重要旅遊者發生地和集散地距離較近,有著與臨省聯合協作的區位優勢。如,可以以大同和五台山宗教古建築文化、晉中晉商文化為重點,與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景點連成一片,開辟跨省市的旅遊線路;以晉南黃河根祖文化為重點,與西安、河南的景點連成一片,形成區域性旅遊熱點。如果山西能夠與周邊省市區聯合開發旅遊資源,聯合促銷旅遊產品,實現優勢互補,山西旅遊業就能揚長避短,在與其它地區的協作中得到跨越發展。在加上山西擁有的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旅遊文化,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雖然山西旅遊發展還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如果能夠給與充分能重視和加大投入以及科學的發展,山西旅遊將會有長足的發展,更會有質的飛躍,給山西的經濟騰飛做出巨大的貢獻。下面將以實例來加以說明。
三、山西晉城皇城相府景點分析
1. 皇城相府景點概述
山西皇城相府又名午亭山村,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清朝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廷敬的故居,使一座具有官宦府邸氣息的堡寨類建築群,號稱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地處山西晉城陽城地區的皇城村,因為陳廷敬當時相當於城相故又稱「皇城相府」。程廷敬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推崇,為康熙大字典總編纂和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皇帝還給皇城相府賜名「午亭山村」皇城相府佔地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有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間,內外城牆總長680米,平均高度是10米,寬2米,整個城堡共有大小門洞9個,門樓,碉樓11個,另外在東城上建築有馬面牆2個,各種城窯百餘眼。 皇城相府整個城堡建造於明崇禎而終於清康熙,使於兵火戰亂而終於歌舞昇平。皇城相府整個城堡依山面水城牆高築角樓聳立。加上對面山上的紅色廟宇建築「西山院」我們彷彿可以聽到千年古剎的鍾聲。且有皇城八景之絕,即石壁飛魚、黃閣青山、南宅官書、梅庄杏花、兔晚流泉、群坪紅葉、午亭山村、樊新春曉。
2.皇城相府文化特色及旅遊價值
① 文化特色
a. 自然、建築文化特色
皇城相府選擇位於山西太行山腹地樊山南麓,坐落於樊川幽谷之中的群平山下,樊溪的河畔。這樣借大地自然擇地而建,突現了這里主張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順應天道、地道,以優勢自然為載體建造融於自然的居所環境也正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地方,人們來到這里旅遊也正是為了尋求定位於自然之中的感覺。皇城相府還有著山環水抱的格局,這里背靠蒼龍嶺,往遠處有一脈相承的來龍山樊山,可謂是龍脈綿延,前有安山朝山,面臨樊溪。左輔以青龍,樊溪環繞,曲折而去。右有白虎,通衢大道,坦盪向上。四山環抱,因氧氣和,長風納氣,皇城相府正好位於穴位。山村前的樊溪之水冠帶而流,村內外有幾處泉眼,舊時泉水綿綿不絕,水象徵財富,和好符合風水中「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的觀水要素。這樣的布局正是中國人講究的風水陰陽關系。
b. 天人合一突顯人文文化
可以說,皇城相府「人」因素是建造的重要因素。天人合一的意象更是其靈魂所在。皇城相府環境空間創造之中,注重以自然景觀形象,獨特的堡壘特色,傳統的禮樂文化,民風民俗建立村落環境的精神意象。追求自然山水情懷不必詳細說明,前已詳談。皇城相府還處處體現了中國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傳統的倫理思想和崇拜神靈的深刻影響。皇城相府中心設立宗族祠堂,以宗族崇拜的傳統精神維系著陳氏家族的穩定、發展。它環境布局和院落建築強調以中軸線,建立長幼、輩分、尊卑、上下有別等級分明的居住空間秩序。皇城相府內供奉關帝、文昌,以祈求上天的保佑平安暢達。宗族,倫理教化使皇城相府成了充滿人與人親和友善,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小社會。皇城相府環境空間創造,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山水和優美動人的景色預情喻道,以傳統倫理精神文化及堡寨家族共同抵禦敵人入侵的合作精神塑造之意向,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② 旅遊價值
皇城相府是陽城地區先鋒級旅遊景區,關於它的旅遊價值,首先來看看作為旅遊景點來說對遊客的價值。皇城相府旅遊價值典型突出表現其實就是個「美」字。也就是十對旅遊者來說,來皇城相府就是來體會、追求這種美。皇城相府的美又體現為三種具體的美。第一是自然美,皇城相府選擇自然,借用自然,春的鵝黃,夏的墨綠,秋的金紅,冬的素白。伴之四季萬紫千紅的花,草,各種自然現象——雷、雨、雲、霧、飄雪、飛燕…使得村落絢麗多姿。第二是形式之美,生於自然環境,在塑造人工環境。山村借秀美山川,選擇了群山環抱,背山面水,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建造了依山而建的堡寨奇觀。第三是意境之美,融於之美,超越自然。人們到皇城相府旅遊之所以會產生流連忘返的感覺,主要是被這優美自然,神秘奇特勝景,起伏變化的建築群落,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所感染。這里雖然生於自然,但已經超越了自然,充滿了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人們強烈的感受到了陳氏家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創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三美」不僅是皇城相府自身的一種追求,更是來此旅遊的眾人的一種追求。可以說旅遊已成為了這一地區的龍頭產業。這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如果再評估皇城相府的品牌價值的,目前是不好用數字來估量的。
3.皇城相府的景點開發
① 旅遊規劃目標及市場定位
皇城相府應該規劃為: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山村堡壘建築的歷史文化為主,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建立皇城相府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為主,文化性、科學性強的鄉土文化旅遊景點。並且加強與其他景點的關聯性,利用好山西太行山風情的特色旅遊線路。
市場定位:以立足於中國,面向世界,發展國際友人參與的村落鄉土文化游為目標。實現發展以建築、美術、社會學、環境學及影視拍攝等各學科專業人士,及青年學生文化旅遊活動的專業目標市場和發展以大眾參與的多種旅遊活動的大眾目標市場結合旅遊目標。
② 旅遊開發的原則
a. 進行保護性的開發,有效地建立保護與開發相互依存的有機關系。有效保護為旅遊開發提供高價值的資源,促進旅遊開發與發展旅遊為文物保護提供經濟基礎,為古村和地區經濟發展服務,以求得古山村保護和開發綜合效益。
b. 著重開發、設計皇城相府特色的旅遊產品,樹立山西沁河流域鄉土文化旅遊特色的精品形象。「引導文化旅遊,提倡旅遊文化」,突出景點文化性。
c. 拓展皇城相風景區范圍,發揮陽城地區大旅遊體系的優勢,建立以午亭山村為中心景區拓展相鄰,共同組成區域山村文化及農業光旅遊區,擴大其山村環境容量,使古山村文化旅遊與陽城地區其它景點及服務設施相聯系。發揮效益。
d. 豐富皇城相府旅遊開發熱點:建立山村整體環境及建築藝術觀賞展:建立山村美術、攝影藝術展。組織一年一度的皇城相府藝術作品比賽和陽城文化節。組織藝術創作旅遊、學生實習旅遊;開展村內爬山觀景活動。參與農家樂活動。
e. 組織好農民生產生活,調整村內生產結構,發展圍繞文化旅遊所需要的觀光農業旅遊及鄉村特色旅遊商品,帶動皇城相府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
四、山西晉城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思路及影響意義
1. 皇城相府景點開發對當地的影響
皇城相府是山西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山西產業結構轉變的成功地典型實例,曾經的皇城村,僅僅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小山村。旅遊景點運營正常化以後,短短的8年時間,皇城相府已經跨入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以下是景點對該地區的影響:
① 對當地財政的貢獻
8年間,皇城相府已經成為了晉城乃至整個山西的龍頭企業,如今總資產已達6.3億元,擁有職工3.5萬人,農民收入達到了15000元位居晉城首位,率先進入了富裕型小康社會。每年向國家上繳利稅平均6500萬元左右,成為利稅大戶,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② 提升了地區知名度
近些年來,隨著晉城皇城相府旅遊的開發和盈利,很多的旅遊者、學者專家也給與了這個景點肯定的評價,在跨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後,它的知名度也是大大的提升。2004年皇城村被評為全國十大小康村。2005年皇城村村長張家勝入選了全國十大傑出村官。2006年陽城縣被評為了,全省進步最快五大縣城。皇城相府火了,同時晉城市、陽城縣也火了,這一地區的知名度大大的提升,最實際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外商的投資。
③ 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晉城把以發展煤炭工業為重點逐漸的調整為發展旅遊業及相關產業,這種思路是一種創新,雖然曾經有許多地區已經提出,但最為成功的還是晉城市。
鄉村旅遊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旅遊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迅速。鄉村旅遊通常是利用鄉村特色風貌、自然生態和人文社會環境等資源開發的旅遊項目,是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旅遊形式。城市居民到小橋流水的鄉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體驗農家生活、享受農家快樂、觀賞田園風光已成為一種旅遊新趨勢。目前,鄉村旅遊已成為我國發展旅遊業的新主題並以極快的速度在各地發展起來。本文以晉中市近郊的後溝村為例,對鄉村旅遊進行調查性研究。
一、晉中市後溝村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
後溝村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城東北與壽陽縣交界處,地理位置東徑1:12.8度,北緯 37.6度。村落西距榆次城區22公里,北距榆次區什貼鎮7.5公里,南距榆次區東趙鄉6公里,東連壽陽縣,佔地1167畝。該村落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整個村落一共有90多戶人家,270多居住人口。後溝村是值得城市居民一游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的古村落。2003年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2005年9月9日,後溝村正式對外開放。後溝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錯落有致。歷史上後溝村的廟宇相當多,小小的村落中就建有18座廟宇,南有魁星閣,東有文昌廟,北有真武廟,西有關帝廟,……集儒釋道於一村。雖然30多年前拆了許多廟宇,但從現存的關帝廟,古戲台和菩薩殿等也可想見當年 16規模和氣派。特別是村口的觀音堂保存的最為完整。院內左右方向的鍾樓與鼓樓飛檐高挑,東西對峙,很有氣勢;正殿梁架上的彩燴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但透過塵埃浮土,依稀可見其當年的光彩。告別觀音堂,通過一座水泥橋,上一截短坡就到了後溝村的中心區,矗立在正面的木結構戲台,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村民文化活動的中心。戲台頗大,前面兩根柱子上有斑駁的對聯,雖然年久失修,已經不復往日的光鮮,但是從精莢的雕刻和早已褪色的彩繪中,可以想像當年台上台下歡慶豐收的熱鬧場面。戲台的整體木結構還依然堅固,台上還保留有上世紀50年代戲班演出的劇目。這座古戲台現在每年正月里還可派上用場,或請來專業戲班唱幾出山西晉劇,或由村裡的庄戶人正月里在戲台上消遣娛樂一番。村中也有樂班,喜慶節目為村民助興紅火。更令人驚奇的是村民中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將大鼓打得花樣繁出,直顯北方人的豪情。戲台前左側的高台上是店鋪商家,一般都是前店後院,竟和當下城市房地產業流行的「商住兩用」概念不謀而合。在戲台的正對面,是一座菩薩殿,殿頂屋脊色彩艷麗的琉璃瓦,很是惹眼。在自然生態方面,囚後溝地處僻遠,遠離污染、大氣清新。發源於11公里外的龍門河流經本村,南下入瀟河,水質優良。後溝村的地貌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低山丘陵、氣候適宜,使得本地區的梨、棗、蘋果、桃、杏等水果遠近聞名。村中建築多為四合院式的獨立窯洞,磚瓦的四合院和黃土的窯洞巧妙地合為一體。多數院內的抱鼓石、門枕石、門楣及照壁都保存完好,磚、木、石上都有精美細致的雕刻。村中還保留著耬、犁、砘、耙、石碾、石磨等自然經濟時代的農業耕作工具,以及原生態的酒坊、醋坊,豆腐坊,呈現出古村落自給自足的生存、生產、生活景象。後溝村古樸的鄉村風貌,厚重的民俗文化、幽靜清新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它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
二、後溝村鄉村旅遊現狀及開發建議
自從2005年開發鄉村旅遊以來,後溝村的經濟有了明顯的轉機。後溝經濟有所好轉,村民收入有了較大增長。目前,後溝村的鄉村旅遊開局尚好,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和引起重視的問題。
1.交通不便,路況較差亟待解決。
2.硬體設施不足,衛生狀況較差亟待解決。
3,村民的素質和服務接待水平急待解決。
引起重視的問題主要是:
1.要注重保護鄉村的自然景觀、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不可淡了鄉村旅遊的「鄉、土、野」的特色。
2.要注重協調各方面的經濟利益。
3.要注重開發精品游項目,開發精品古建築瀏覽區。以觀音堂、古戲台、關帝廟、五皇殿、古店鋪及部分民居為主要代表的精品古建築為基礎開發;古建築修復要遵循修舊如舊、科學規劃、突出重點,進行小規模整修的原則。
4.要注重加大宣傳力度,樹立鄉村旅遊品牌。
⑽ 山西旅遊業如何走向國際化
1觀光產品佔主體,主要是文物古跡游居多,度假、休閑游比例較少,淡旺季也過於明顯,2相當一部分資源開發水平不高,深層次挖掘不夠,行、游、住、食、購、娛六要素不配套,難以形成旅遊精品和絕品;3相當一部分旅遊景區可進入性差,交通不暢;4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影響,商務客人少。 。。。。 這就是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