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都市旅遊發展現狀
1. 北京和天津的民俗旅遊資源有哪些特點
天津市旅遊業發展現狀
1.人文旅遊資源特色明顯,自然旅遊資源相對匱乏
天津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是沿海開放的國際港口城市,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她既是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優勢一座資源豐富,內涵深厚的旅遊城市,也是一座充滿現代活力的國際港口大城市。天津的人文旅遊資源豐富而且具有其獨特性。「看秦漢史到陝西,看明清史到北京,看近代史到天津」。天津市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有許多珍貴歷史遺跡、名人故居和多國風格的建築。如:大沽口炮台、天後宮、獨樂寺、石趣園、霍元甲故居、石家大院、古式教堂等,都體現著天津的近代特色。天津租界形式完備,建築風格多樣,突出表現為號稱「建築博物館」的「五大道」上保存完好的小洋樓。現存的名人故居、風貌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跡。這些歷史遺跡真實地記錄了天津乃至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軌跡,是城市近代史與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和有力見證,也是促進天津旅遊事業發展的有效資源。另外,天津特有的民俗風琴:楊柳青年畫、泥人張的泥人、津味食品、津腔戲曲、天津人的熱情好客,無不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雖然天津瀕臨渤海,東部開辟有濱海人工浴場、游樂園、度假村等,但在環渤海旅遊區中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相比之下,北戴河、青島、大連的濱海風光對於嚮往大海的旅遊者來說則更具有吸引力。北部自然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如:盤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崖關長城、九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翠屏湖風景區等景點,點綴著天津的北大門。另外,海河風景線也為天津市增添了國際大城市的風采。但是,相對於我國其他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天津的自然旅遊資源知名度不高,規模較小,難以形成區域比較優勢。
2.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城市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要創造良好的旅遊環境與條件,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相對發達,尤其與旅客運輸緊密相關的交通行業。天津市現在已經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相配套的交通礦機系統。市區交通現有公交路線300多條;輕軌的建成將濱海開發區與市區連接得更加緊密;新建現代化地貼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京津城鐵半個小時的路程將為兩市往來增添更多便利;天津港海上客運連續四年高增長,2007年17艘國際豪華游輪來到天津港;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是中國一類航空口岸之一,目前在國內外辟有30多條航線。
天津人口超過1000萬,在最新世界城市人口總量排名中局第16位。全是轄區面積11919.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900餘人/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密度則更大。大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天津也都存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三廢污染、城市綠化面積不足、城市生態環境急待改善、居民素質有待提高等。盡管天津在城市建設和改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丹距離現代化的國際旅遊都市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城市魅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特色旅遊中濱海旅遊最為搶眼,但是整體品牌效應不突出 2007年旅遊部門進一步挖掘城市旅遊資源,打造北方乃至全國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目的地,本市12大旅遊主題板塊及7大旅遊聚集區圍繞河、海、山、湖遺跡民俗旅遊,推出系列旅遊活動,特別是濱海旅遊項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調查顯示,濱海地區接待旅客712.15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59.88億元,增幅為15.7%和13.2%,在全是名列前茅。但是旅遊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存在市場准入低,集中度差的特點。旅遊黃頁競爭激烈,導致部分企業虧損。由於缺乏拓展、開發,使得天津市悠久的文脈,眾多的自然地理特種,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天津旅遊品牌沒有確立和突出。
4.城市旅遊形象不鮮明,旅遊產業內部結構有待改善
天津市委九次二屆全會最新提出了建設「都市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旅遊、商務會展旅遊」三大旅遊體系的構想。指導方針的確立為天津旅遊明晰了方向,但城市旅遊形象應進一步強化,爭取打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標地,在大眾心中重塑鮮明形象。
天津旅遊產業內部結構在規模上需要提高,在層次上有待調整。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較,大型旅遊骨幹企業較少,影響力低,而一個省市的旅遊企業對本市的旅遊發展起著帶動的龍頭作用,旅行社實力、酒店數與北京、上海相比都有一定的距離,景點企業也存在規模小的差距。而規模的局限桎梏了旅遊業的發展,無法形成產業放大效益。
二、天津市旅遊業發展的對策
1.加強城市旅遊環境建設,營造國際化旅遊氛圍
在旅遊者的親身體驗中,城市旅遊的大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旅遊者對城市旅遊的感知和總體評價。因此,城市旅遊環境營造如同旅遊資源開發一樣重要,甚至本身可作為極具吸引力的城市旅遊資源。但是空氣質量一般、城市衛生環境質量差、居民缺乏好客性、服務意識不強、城市品位不高是天津旅遊環境的真實寫照。旅遊環境已成為制約天津發展國際化旅遊的重要因素。因此,天津應高度重視城市綜合環境的建設,加強環境治理、城市綠化及全民教育,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使城市綜合環境顯示出充分的好客性,實現風貌好客、設施好客、市民好客、生態好客,把天津變成可進入、可停留、可欣賞、可享受、可回味的國際化旅遊目的地。
2.突出文化多元兼容的品牌,搞好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天津文化包含著宮廷文化、漕運文化、港口文化、民間文化和外國文化,具有多遠兼容的特色。詮釋這些文化的豐富內涵,戰士津沽文化的美好畫卷,才會使天津市旅遊市場獨具特色,令人神往。努力把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有特色的旅遊資源並最終打造為城市品牌,是我市戰略調整的重點。2007年,天津市政府召開了全市旅遊工作會議,強調「發展旅遊業,充分利用多種旅遊資源,深度開發系列旅遊產品,權利打造『近代中國看天津』等文化旅遊品牌,加快建設旅遊景點、景區和休閑度假基地,擴大區域旅遊合作,把旅遊業培育成為重要產業。」這成為實現天津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挺進師旅遊資源種類很多、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旅遊資源開發要以建設濱海都市旅遊為目標,突出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港口城市的特點,大力推動「近代中國看到天津」12個旅遊板塊開發建設,目前已基本建成的有八個板塊:「老城津韻」、「楊柳古鎮」、「溥儀舊居、「歐陸風韻」、「小站練兵」、「津衛搖籃」、「意奧風情」、「大沽煙雲」;海河開發將通過對八大旅遊板塊原有的旅遊資源、文化遺存的保護、修繕以及堤岸、公園、雕塑等新景觀的建設,形成以「近代中國看天津」為主題、一海河為主軸線的八個各具特色的風情區或觀光帶,幾中反應近代天津在政治、經濟、文化、建築及國際交往等方面的重大歷史。正在進一步完善規劃和正在啟動的有四個板塊:「洋務溯源」、「東方巴黎」、「萊茵小城」、「金融名街」。及時把天津城市發展建設的新成果轉化為旅遊新產品,以「新天津、新風貌、新景觀」為宣傳主題,整合推出海河新貌游、濱海風光游、山野名勝游、紅色記憶游、名館博覽游、名人名居游、名街休閑游、民俗文化游八大系列旅遊產品。
3.確立國際化旅遊理念,培育國際化旅遊大都市形象
理念國際化是國際化旅遊體系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思想開放,樹立國際化發展意識才能促進天津旅遊產業的大發展。天津應努力實現城市及旅遊經營的獨特性,在綜合考慮世界競爭格局和發展動向的前提下,從國際化角度出發找准並塑造影響當前和未來城市旅遊競爭力的戰略性關鍵優勢。此外,要形成大旅遊、大聯動、大受益意識,加強橫向聯合,在憑借自身資源、交通區位、市場潛力、歷史文化條件發展天津旅遊業的同時,加強與北京、大連等的寫作,互通信息,客源共享,優勢互補,努力實現與北京及環渤海地區旅遊地區旅遊的錯位發展。
旅遊形象是當今城市旅遊發展的新領域,無獨特、整體性旅遊形象的城市很難長久地吸引遊客。天津目前尚未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旅遊形象,在國內、國際旅遊市場上都不具競爭優勢。因此,必須對天津旅遊進行總體規劃,准確定位,確立獨特的城市旅遊形象,避免因功能高度同質導致城市旅遊吸引力下降。天津「十一五」旅遊發展規劃中提出的「特色鮮明的濱海都市旅遊休閑中心城市」定位和「萬象天津、休閑都會」的總體形象口號基本概括了天津旅遊的特點,但仍需要深度挖掘與香港、大連及杭州等較具國際知名度旅遊城市的定位區別,著重突出獨特性和轟動性。
4.優化旅遊產業結構,走集團化發展道路
隨著天津市旅遊產業規模擴張和旅遊市場客源結構的變化,天津市的旅遊業發展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十一五」時期天津市旅遊業應向旅遊大市、強市邁進,天津市旅遊產業站在新起點,面對新形勢,尋求新發展,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天津應進一步改善旅遊行業結構,逐步形成較為完善、合理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化、中型旅遊企業專業化、小型旅遊企業網路化」的金字塔型行業結構。同時,三種行業之間也應進行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組成跨行業、由多種經濟成分組成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通過旅遊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實現規模效應,發揮旅遊資源共享效應,形成區域旅遊品牌,擴大區域旅遊產業規模,完善天津旅遊產業集群的規模,從而提升天津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實力。
2. 古代旅遊的發展特徵
文章摘要: 中國古代城市旅遊經歷了起步、興盛、成熟和普及四個發展階段,由事務型旅行逐步走向休閑娛樂,並最終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生活時尚。中國古代城市旅遊活動有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體現了中國古代旅遊發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代城市旅遊發展史上也不多見。 (共4頁) 文章關鍵詞: 古代城市旅遊 發展 特點 文章快照: 地和旅遊集散中心,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發展水平和特色的重要體現。第二,古代城市旅遊由事務目的的旅行逐步走向休閑娛樂,並最終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生活時尚。早期城市旅遊活動的主體由從事貿易的商人、辦理公務的「使者」、傳教佈道的信徒等構成,活動內容旅有餘而游不足,帶有較濃的功利色彩。隨著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進步,城市商務、公務、宗教活動日趨頻繁、規模擴大的同時,以游樂、休閑為主題的城市節慶盛會、市容觀光、游園賞花、看戲逛街,城郊踏青游春、秋日登高等活動興起,並逐漸成為城市旅遊活動的主角,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旅遊活動主體范圍也逐漸擴大,上至君臣、貴族,下至普通民眾。一8一旅遊科學2002年第4期由於旅遊吸引物的不同,與自然山水旅遊相比,中國古代城市旅遊的人文特徵、游樂性更凸現。第三,受古代生產力發展狀況和自然環境制約,中國古代城市游樂活動與農耕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並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與古代希臘、羅馬城邦國家的城市游樂活動有很大的差異。作為農業國家,中國古代城市游樂活動的時間安排大多與氣候季節有關,如春節團圓、元宵燈會、清明游春、中秋賞月和重陽登高,而西方多宗教節日,如雅典娜女神祀祝節、祭奠宙斯的奧林匹亞節;游樂主題中國以古代農業社會敬重神道、祈求豐年、追求「人和」為特點,好靜倫理性較強,而西方為祭神慶典、戲劇觀賞、體育競技、礦泉沐浴等活動,好動娛樂性更強。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古代城市旅遊活動也許不及巴比倫城古老,不及古希臘、古羅馬熱烈,但卻連綿幾千年而未中斷,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其歷史之悠久、內容之多樣、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在世界古代城市旅遊發展史上也不多見。從中國歷史發展長河看,由古代政治都會、商埠中心、文化古城、軍事重鎮、交通樞紐等組成的10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人文旅遊資源精華所在,為當今城市旅遊活動的開展留下了極其珍貴、絢麗多彩的精神和物質雙重遺產。2001年,中國l38個優秀旅遊城市中歷史文化名城44個,約合三成;中國旅遊創匯前23個城市中,歷史文化名城l7個,佔73.91%。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1)這17個城市只佔100座歷史文化名城的l7%:(2)中國旅遊創匯十大城市中,歷史文化名城僅為6個,約合名城總數的6%:(3)中國10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目前只有平遙、麗江兩個小城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為總數的2%,擁有「世界遺產」古城l4個,占總數14%;(4)位於中國西部的名城有32個,占總數的32%。百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待開發、有待保護.更有待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旅遊強國需要旅遊強市,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方針,將為古城旅遊再度輝煌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
3. 關於旅遊的論文3000字
城市旅遊圈競爭力研究
摘要:城市旅遊圈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城市旅遊圈是否具有競爭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城市旅遊圈競爭力在國內外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更多旅遊論文相關範文盡在top期刊論文網。
關鍵詞:旅遊論文
一、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與競爭力要素優化
(一)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類型分析。城市旅遊圈是由跨行政區域的不同城市組成的圈層結構,每個城市所在的行政區域都是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主體意味著各城市之間必然存在博弈行為。博弈的結果則會使城市旅遊圈內部形成三種不同的關系模式:競爭、合作以及介入兩者之間的競合關系。
1、競爭關系。在以行政邊界為單位,考察地方政府政績,而不是以城市旅遊圈為單位考察區域旅遊整體競爭力的情況下,行政區經濟利益大於圈域經濟利益,各地為爭項目、爭資金等展開激烈競爭便在所難免。
2、合作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具有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結構相似或互補的城市為了在激烈的全球角逐中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在某一階段、某些方面採取類似「正和游戲」的合作戰略。
3、競合關系。在通常情況下,不同地方之間是一種「正和但可變的游戲」的競爭合作的關系。因為不同地方之間的利益目標不完全一致,它們之間的合作雖然能夠產生價值,但這個價值的總量是與合作的性質密切相關的。
(二)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因素組合。城市旅遊圈內部各地區之間在博弈過程中到底是走向合作還是競爭,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合作能否創造額外價值。預期創造的價值越高,不同地區就越能選擇合作。如果預期創造的價值不多,不同地區就會考慮零和游戲的競爭策略,哪怕形成報復性的惡性循環也在所不惜;二是城市旅遊圈中核心城市(即領導者)的行為方式。如果核心城市的先發行為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同時也給城市旅遊圈帶來整體利益,它的先發行為雖然可能導致其他地區的直接利益損失,但如果這種先發行為帶來整體利益能夠給其他地區形成溢出效應(即間接利益),而間接利益又大於其他地區所遭受的直接損失,其他地區會選擇合作的態度接受核心城市的行為,而不採取對抗性競爭的方式;反之,如果核心城市的先發行為只給自己帶來利益,無法增加整個城市旅遊圈的整體利益,就會導致其他地區的對抗行為;三是帶領者之外的普通參與者的行為方式。在博弈過程中,為了增進自己的利益,核心城市以外的副中心城市或者其他普通城市也可以採取先發行動,這種行動同樣會給包括核心城市在內的其他地區帶來競爭和間接利益,並有可能讓這個先發行動者成為新的領導者。
二、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與旅遊競爭力提升
武漢城市旅遊圈是指以武漢為核心旅遊集散地,以孝感、鄂州為副旅遊集散中心,以黃岡、黃石、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城市為次級旅遊集散中心,即以武漢為首的城市體系為基礎,以武漢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多個旅遊景區為依託所組成的多層級的空間旅遊合作聯合體。這個聯合體能為遊客一次有效用的出遊活動提供足夠的產品供應。目前,武漢城市旅遊圈作為我國重要旅遊目的地的輪廓已初現。
(一)武漢城市旅遊圈內部關系分析
1、武漢處於絕對核心地位。2007年《湖北省統計年鑒》、《武漢市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武漢城市旅遊圈9市2006年共接待海外旅遊人數48.8萬人次,其中武漢市2006年接待海外旅遊人數為41.2萬人次,其他8市僅有7.6萬人次,平均不到1萬人次。這說明武漢城市旅遊圈內,武漢處於絕對核心地位,其他各城市間海外旅遊者的流動並不活躍,武漢的國際旅客人數遠遠高於其他城市。在國際旅遊方面,武漢作為旅遊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缺乏區域旅遊協調的帶動機制。
2、其他8城市處於均質狀態。根據武漢城市旅遊圈9個城市2006年旅遊統計數據,國內旅遊收入除排名首位的武漢與排名其次的黃岡之間的比值高達11外,其餘相鄰位次城市間的國內旅遊收入比值均在1~2.2。(表1)這表明武漢旅遊業的產業規模在9市中是鶴立雞群,而其他城市旅遊產業發展還處於均質狀態。這表明,城市圈內除武漢之外的各城市間,旅遊發展合作關系淡漠,旅遊發展缺乏層次性,結構較為鬆散。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長期以來該旅遊圈內9城市的旅遊產業發展,都是依靠本市經濟發展水平,依據自己的旅遊規劃進行。各城市旅遊發展的均質狀態,使圈內各城市旅遊發展缺乏層次性,造成旅遊產業結構鬆散,難以形成統一的旅遊形象,影響了武漢城市旅遊圈的品牌建設及市場競爭力。
(二)提升武漢城市旅遊圈競爭力路徑研究
1、旅遊城市體系空間組織優化。發展武漢城市旅遊圈,首先應優化武漢旅遊城市體系空間組織。武漢城市旅遊圈按旅遊地域系統分解為以武漢為中心的一級都市旅遊區、以鄂州為中心的東翼城市旅遊和以孝感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遊副圈。
武漢是整個城市旅遊圈旅遊發展的增長極。我們首先要加快武漢旅遊集散中心的建立,發展都市旅遊,形成武漢都市旅遊區。以武漢這個增長極為中心,以長江黃金水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為區域旅遊拓展軸線,以點連線帶面,充分發揮出武漢作為一級中心旅遊城市所具備的輻射功能。
以鄂州為中心的東翼城市旅遊鏈,包括黃岡、黃石、咸寧和鄂州四個城市。其中鄂州是區域型旅遊中心城市。這4個城市在接受武漢旅遊輻射功能的同時,應加大彼此之間的旅遊合作,協調開發,構建武漢城市旅遊圈生態旅遊區。
以孝感為中心的西翼城市旅遊副圈,包括孝感、仙桃、天門、潛江等4個城市。其中,孝感旅遊經濟最為發達,為本區的旅遊中心城市。該區域旅遊資源豐富,但是城市化進程相對落後。因此,應首先加快城市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構建4城之間的交通網路,連手開發特色旅遊資源,形成武漢城市旅遊圈楚文化故里旅遊區。由此建立一個空間結構合理的旅遊城市網路體系,會大大加強圈內各城市間的社會經濟聯系,使旅遊合作在武漢城市旅遊圈的不同層面上合理開展,各利益主體的利益得以實現,必定將有力推動城市圈旅遊競爭力的提升。
2、政府主導,統一規劃,推進武漢城市圈旅遊一體化發展。湖北省、武漢政府是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的主導者。有關部門應在優化旅遊城市網路體系的基礎上,加快編制《武漢城市旅遊圈發展規劃》,協調各城市旅遊產業發展,建立良好的競爭合作關系。
3、加強旅遊精品建設,努力實現品牌形象一體化。武漢城市旅遊圈應增強整體吸引力,努力實現品牌形象一體化。武漢城市旅遊圈是一個整體,通過挖掘文化內涵來體現城市體系的特色,盡快形成武漢城市旅遊圈的統一品牌形象,編制出具有武漢城市旅遊圈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
4. 北京城市旅遊優勢和局限性分析
優勢:離現在最近的都城,歷史,人文古跡多:故宮,北海,十三陵 圓明園 頤和園等,保存好,又有山,自然風光秀麗:香山,植物園 霧靈山等 ,同時又是首都,資源豐富:各大博物館,劇院,
劣勢:人口眾多,特別是外來人口,影響保護問題,
5. 簡述華東吳越淮河文化山水園林都市旅遊區旅遊資源與旅遊環境特徵。
淮河流域介於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全流域跨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五省,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自然景觀獨特,歷史遺存豐富,是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之後我國第三大地域景觀帶,旅遊業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和巨大的潛力。
現狀:資源豐富 發展滯後
廣闊的地域、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淮河流域豐富的旅遊資源,成為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潛在優勢。
1、資源分布廣闊,各具區域特色。淮河流域面積廣闊,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交融,文化氛圍濃厚,地域分布獨具特色。一是古跡眾多。淮河文化源遠流長,遺留下無數珍貴的文物古跡,誕生了眾多歷史人物,現有鄭州、登封、曲阜、毫州、揚州、淮安等近十座歷史文化名城,呈現出特有的地域文化魅力。位於泗洪縣境內的「下草灣新人」距今約4-5萬年,是江蘇省境內發現的最早古人類遺址。二是山水秀美。淮河流域山多景美,嵩山、雞公山、八公山、皇藏山等名山林木茂盛,景色怡人;河渠縱橫,庫塘眾多,湖泊窪地星羅棋布,水域廣闊,水面2000多萬畝,京杭大運河進入淮河流域後,串聯了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等湖泊,使淮河流域更具靈性。三是民俗各異。經過世世代代民間藝術家的不斷創新和發揚光大,淮河流域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泗州戲、淮劇、呂劇、豫劇、廬劇及鳳陽花鼓戲等地方劇種,廣為流傳,光彩奪目。
2、制約因素較多,整體發展滯後。旅遊業的發展受經濟的影響極為顯著。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基礎設施、交通網路、餐飲服務等。由於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於欠發達地區,投入能力較弱,限制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其次,經濟發展帶來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才有可能為旅遊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淮河流域群眾收入水平偏低,加之旅遊業自身競爭力較弱,客源較少,延緩了旅遊業的發展。第三,淮河流域特別是皖北、蘇北地區,景點較為分散,尚未形成集聚效應。以上因素,制約了淮河流域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除曲阜、開封、鄭州、揚州等旅遊業基礎較好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定影響力外,大部分地區旅遊業發展仍然比較滯後。
3、開發潛力巨大,發展勢頭良好。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淮河流域大部分縣市的重要發展戰略,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開辟了新的空間。如盱眙縣,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實施「旅遊興縣」戰略,推動了旅遊業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通過龍蝦節的成功舉辦,打響了地方特色品牌,提高了盱眙的知名度,創造了全國節慶旅遊的一大亮點。近幾年來,泗洪縣也把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提出了以構建綠色生態旅遊為主體、紅色經典旅遊和古色文化旅遊為兩翼的「一體兩翼三色之旅」的發展思路,致力於叫響「淮上新泗洪、人間水天堂」的旅遊品牌,旅遊經濟呈現出快速的發展勢頭。2007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5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前景:市場廣闊 大有可為
只有科學地開發、合理地利用,才能為旅遊產業發展拓展廣闊的空間,才能把旅遊資源豐富這一潛在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實優勢。
1、旅遊產業應成為淮河流域加快發展步伐的朝陽產業。旅遊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旅遊業作為迅速崛起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007年,全國旅遊業總收入達1.09萬億元,增長24.7%;江蘇省旅遊總收入達到1855.47億元,增長25.7%,旅遊業收入對經濟的貢獻額度逐步提高。淮河流域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大力發展旅遊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們應積極學習借鑒旅遊產業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把旅遊產業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朝陽產業,加快旅遊產業發展步伐,盡快把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旅遊開發應成為淮河流域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淮河治理的顯著成效為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隨著流域內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淮河治理特別是治污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切實地轉變發展方式,更加註重環境保護,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旅遊產業是典型的無煙工業、無污染產業,加速發展旅遊產業,可以有效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淮河流域新的經濟增長平台。
3、旅遊發展應成為淮河流域加強發展合作的重要方式。淮河流域各縣、市一衣帶水,地緣相近。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只有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才能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豐富的旅遊資源為淮河流域內各地加強發展合作提供了有效的載體,我們應把旅遊發展合作作為加強流域合作的突破口,著力打造沿淮旅遊經濟帶,帶動流域內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動淮河流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賦於淮河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途徑:彰顯特色 錯位發展
特色鮮明才有競爭力,才能打造出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旅遊品牌。推進淮河流域旅遊產業發展,必須發揮比較優勢,錯位發展、差別競爭,展示區域旅遊特色。
1、以文化展示魅力。淮河流域歷史久遠、人傑地靈,與黃河文明一樣,同為孕育豐富中華古文明的搖籃。推動淮河流域旅遊產業發展,應牢固確立「文化旅遊」戰略,充分展示淮河文化獨特的魅力。「文化旅遊」戰略核心就是以文化提升旅遊內涵,提高旅遊產業的文化含量,增強對中外遊客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認識歷史文化的價值,既要保護好歷史文物,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又要充分挖掘和開發利用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資源,豐富旅遊內涵,提升旅遊品位,造就地區旅遊形象與品牌,著力彰顯區域旅遊資源的文化魅力。
2、以生態凸顯特色。淮河流域自然旅遊資源豐富,650多條河流、近6000座水庫、眾多的湖泊以及廣闊的濕地,加之秀美的山地森林,形成了一大批生態良好的景點、景區。推動淮河流域旅遊產業發展,應充分彰顯區域生態特色,努力打造山水靈秀的精品旅遊區。近年來,泗洪縣以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堅持「重保護、慎開發、可持續」的原則,努力打造「江蘇生態旅遊第一縣」。今年,泗洪計劃投入2.5億元,退漁還湖,恢復生態,建設萬畝生態水景苑,進而推出一批生態旅遊的拳頭產品,與兄弟縣、市一道,把淮河旅遊業做大做強。
3、以體驗豐富產品。隨著城鄉經濟快速發展,人們觀光休閑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強,以「賞農村風光、品民俗風情、吃鄉村土菜、住農家小院」為主要內容的體驗型農家樂旅遊正在迅速興起。淮河流域農業發達,民風淳樸,民俗各異,為發展體驗型農家樂旅遊提供了條件。特別是隨著國家對假期的調整,小長假增多,很多的遊客越來越熱衷於短線旅遊;同時,相對於其他的旅遊景點,農家休閑旅遊發展成本較低,發展空間較大,是繁榮旅遊市場、增加旅遊收入的有效途徑,對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也將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
機制:合作發展 互利共贏
實施區域旅遊合作,是加快淮河流域旅遊產業發展的戰略性手段,能夠形成流域內規模更大、結構更佳、品牌更響的旅遊產品體系。
1、區域旅遊合作已經形成浪潮。目前,區域旅遊發展已經進入了合作的時代,通過區域合作,能夠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獲得最大程度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03年7月,長江三角洲「15﹢1」旅遊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取消了旅遊壁壘與進入障礙,建成中國首個無障礙旅遊區,最終成為世界旅遊目的地;2004年6月,「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正式全面啟動;2008年2月,首屆「9+10」區域旅遊合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形成了環渤海旅遊圈合作架構。淮河流域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的可進入性較差,行政區域的間隔阻礙了區域之間的交流,實施區域旅遊合作形成整體推進機制,將有利於發揮淮河流域的綜合資源優勢,擴大淮河流域旅遊的影響力。
2、形成塊狀合作打造旅遊品牌。加速推進淮河旅遊發展與合作,應注重流域內各特色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通過形成塊狀合作機制,推進旅遊資源的整合、旅遊品牌的打造、旅遊市場的拓展。如,洪澤湖周邊的盱眙、洪澤、泗陽、泗洪,應對旅遊產業發展進行統一協調、綜合規劃,圍繞「食、住、行、游、購、娛」等六大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統一包裝宣傳、統一策劃推介,避免各自為戰、同質競爭,著力打造環洪澤湖旅遊觀光帶,形成旅遊產業塊狀合作發展的良性機制,提高區域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加強帶狀合作構建更大平台。淮河流域旅遊產業要獲得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的發展,需要在整個流域內形成更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沿淮河及主要支線河流形成若干帶狀合作平台,建立淮河流域旅遊發展協會,實施淮河流域「大旅遊」戰略,促進各地之間形成正常的合作交流機制,推動對流域旅遊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打響「中國淮河游」品牌。
6. 制約武漢旅遊業發展的因素及對策
開始於1996年的武漢市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去年有了一個良好的結局:「創優」工作成功接受了國家驗收。欣慰之餘,細看驗收考核「成績單」,也有缺憾之處: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只得2檔分;旅遊創匯只得4檔分———從全市各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來看,旅遊業巨大的「金礦」仍有待挖掘。
全國城市旅遊業排座次,武漢位置在哪裡?市政協城建交通委員會將2000年的武漢、北京、上海、深圳等10個大城市做了個比較,5個方面的指標顯示:武漢旅遊業與其它城市還有一定差距。
一、旅遊業發展總體情況。武漢旅遊年總收入在10城市中排第六。上海909億元居首位,接著是北京、深圳、杭州。經濟發展水平與武漢相近的5城市中,南京排在武漢的前面,為156億元。
二、旅遊人數。城市旅遊人數是衡量一個城市旅遊業發達水平和城市整體吸引力的指標。北京2000年國內旅遊人數為1.02億人次,排第一位;接下來依次是上海、成都、杭州、深圳。武漢排第六位,1950萬人次。
三、入境旅遊情況。武漢市的年入境接待人數26萬人次排第九,僅高於沈陽。入境人數最多的是深圳。
四、旅遊創匯情況。武漢市2000年創匯984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了32個百分點,然而仍排名第九。不僅遠遠低於北京、上海、深圳等旅遊大市,而且低於西安、南京、沈陽,其旅遊創匯收入都在一億美元以上。
五、旅遊管理和宣傳投資。北京促銷經費是一年3000多萬元;上海財政每年撥款5000萬元旅遊專項經費,宣傳費1000萬元。武漢市2000年宣傳經費是200萬元,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多的沈陽、南京、成都比我們力度大。
獻良策:開「葯」7味
著名小吃、荊楚風味的餐飲逐年萎縮,享譽全國的「老萬成酸梅湯」商標被浙江搶注……談到我市旅遊產品開發現狀時,一些政協委員深感痛心。他們說,具有3500年歷史的大武漢,豐富的旅遊資源相當一部分「養在深閨人未識」,已有的景點開發利用層次又不高,缺乏富有競爭力的精品。
為解決旅遊業捧著「金飯碗」討飯的現狀,市政協委員提出7條建議:
一、整合旅遊圈層,樹立大旅遊觀念。以市內及近郊景點為核心的都市旅遊圈;以省內著名風景名勝區為核心的觀光旅遊圈;周邊省、市景點組成的華中大旅遊圈。
二、推出武漢旅遊精品。抓好長江沿岸風情旅遊區、東湖自然風光旅遊區、歸元寺等組成的都市風情旅遊區、漢口購物旅遊區等4大市內核心旅遊區,以及近郊黃陂木蘭旅遊區、武湖農業生態區等4條精品旅遊線的開發完善。
三、加快傳統旅遊產品的改造。規劃整合黃鶴樓等武漢中心景觀區、首義文化區、東湖風景區,搞好景點後續開發和規劃。
委員們的一項項建設,條分縷析,見解深刻,給人啟發,受到有關方面重視,必將推動我市旅遊業的新一輪發展。
7. 2006年十一黃金周中國旅遊城市排名及分析報告
2005年中國十大旅遊城市排名及分析報告報告結果顯示:2005年中國十大旅遊目的地城市排名與2004年相比,逐漸趨於穩定,2005年前10名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廣州、成都、武漢、南京、青島以及天津與2004年10強名單完全一致,僅僅是座次略有變化。10強中,大致可以分為四檔來看,具體來說:前兩名北京與上海的超群地位仍然沒有城市可以撼動,屬於當之無愧的第一檔;3-5名中,廣州逐漸下滑,跌出三甲位列第五,杭州、深圳穩中有升,各自前進一位;6-8名排位非常有意思,2004年的南京、武漢、成都變成了2005年的成都、武漢、南京;更有巧合意味的是,9-10名的青島、天津也來湊趣,2004年這一排名剛好是天津、青島。 此次排名主要根據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e 龍酒店預訂產生的各個城市的訂房間夜總量統計,並參考2005年e 龍度假產品的預訂數據。
作為我國最大的旅遊產品分銷商之一,e龍可以提供國內280個城市的近3100多家星級酒店2-7折的預訂服務,及全球720個目的地的全套度假產品服務等,並擁有強大的資料庫管理支持系統。為了能為我國各地區及城市發展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e龍已連續五年發布年度十大旅遊目的地城市排名及分析報告,並於每年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定時發布「中國熱點旅遊目的地調查報告」。
看點一:若即若離的杭州
杭州:每次看到杭州殺入三甲,都令人不禁想問:什麼時候,杭州才能真正坐穩探花的位置,而不是如定期訪問一般的來了又去,去了又來。近幾年,隨著杭州自身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杭州正逐漸由一個單純的旅遊城市向商務、旅遊齊頭並進的城市轉變。除去「人間天堂」、「文化之邦」、「絲綢之府」、「茶葉之都」、「魚米之鄉」等一堆名頭再來看杭州,很多「硬指標」的良好表現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飛速發展中的杭州: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副省級城市第三位,城市競爭力僅次於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居全國城市第五位。吸引了眾多500強企業落戶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對杭州產生的影響正越來越強的顯現,通訊、軟體、集成電路、數字電視、動漫、網路游戲6條「產業鏈」初具規模的杭州正憧憬著一個「天堂矽谷」的誕生。而杭州賴以成名的旅遊產業,也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駕輕就熟的發揮著系統開發、整體規劃的作用,無論是名景點的修葺、維護,還是新景點的引入、開發,都顯得自然、順暢且成效卓著。但始終未能穩固停留在探花位置的事實,似乎總在提醒杭州,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與深刻底蘊,不但需要提升,還需要沉澱。
北京、上海:永遠把持第一、第二的北京、上海永遠沒有驚喜留給看榜人,如果真的有一天,榜單最靠前的位置中少了一個北京,或是少了一個上海,不知道我們是應感到遺憾,還是應為之慶幸。
看點二:迂迴前進的成都
成都:作為旅遊城市的成都向來不缺旅遊資源,歷代的名勝古跡,周邊醉人的自然風光,乃至名揚天下的成都美食,均讓人神往。但近年來,令成都聲譽不墜且穩中有升的,似乎是「休閑之都」的雅號。眾多城市白領與小資們總是把成都人的那一份悠閑奉為誓死追隨的無上境界,似乎只要一到了成都,空氣與時光瞬間即可變得柔軟。同時,更具說服力、更直接的一個數據是:2005年,成都接待入境過夜遊客突破50萬人次,同比增長22.36%,旅遊外匯收入1.76億美元,同比增長25.65%;接待國內旅遊者3619.63萬人次,同比增長12.57%;旅遊總收入286.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53%。如此寵愛一方面得益於「天府之國」的正宗傳承,也得益於成都悄然邁進的綜合實力。不聲不響中,落戶成都的500強企業已經達到100家,「2005年是落戶500強最多的一年,而500強企業達到100,這是一個重要的門檻,這標志著成都市在跨國企業的戰略中擁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都市外經局有關負責人這樣形容了「滿百」的重要意義。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裡,成都仍有望繼續以西部城市代表乃至第四城的身份再領風騷。而「前進,並穩固自己的位置」也仍然將作為未來幾年中的重要課題繼續考驗成都的耐心。
深圳、廣州:排名在成都之前的深圳、廣州,不乏雄厚的實力,但作為老牌南部城市代表的他們總讓人感覺有點風光不復往日之盛的「低調」,很難說這是被動的無奈還是主觀動力的缺失。無論是廣州還是深圳,似乎總可以輕而易舉的在10強中占據一席之地,但又似乎總沒有搶眼的表現成為備受矚目的明星城市。配合南部城市的務實,保持關注,也許是對廣州與深圳最恰當的態度。
武漢、南京:排名緊隨成都的武漢與南京,實力同樣不容小覷,以南京為例,無論是十運會的成功召開還是新南京火車站的落成,都為南京的城市魅力加分不少。
看點三:底氣十足的青島
青島:人們傳統印象中的青島可以用「美麗」二字來形容,青天、碧海的純美畫面完全符合人們對一個海濱城市的想像。這里有最好的海濱浴場,有中國最早的海洋館,更有著名的「海上名山——嶗山」。同樣,與青島的海之魅力同樣著名的是紮根於此的中國名牌企業們,在2005中國自主創新·品牌高層論壇暨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峰會上,青島被授予「中國品牌之都」稱號。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1件、中國名牌產品44種(數量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個、2個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的青島,無論是在商務方面,還是在旅遊方面,都顯得底氣十足。青島以第29屆「相約奧運,揚帆青島」奧帆賽為契機,從城市形象、招商引資和旅遊推介等層面展開城市品牌環球推介所取得的成功,極具代表性的彰顯了青島商務、旅遊和諧互動的整合能力。
天津:不缺乏歷史的積淀,也不缺乏旺盛的經濟活力,天津需要為自己打造的,是一張個性與特點更為鮮明的城市名片。
十強之外:西安、重慶以及廈門等城市,正逐步向10強接近,大連、蘇州的排名則出現了小幅度的下滑,10強之外,沒有成色十足令人耳目全新的黑馬,但絕對不乏有足夠能力殺入前十名的實力派。相對於10強中的城市,10強外城市相互間的爭奪似乎更為激烈。
統觀2005年度中國十大旅行目的地城市排名,穩定的格局壓倒了一切,但杭州、成都、青島等城市的表現仍不失亮色。經濟活力與旅遊產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城市的魅力或者說綜合實力往往是多方元素的集合,穩中微調的2005細看來頗耐人回味。
附:最近兩年中國各城市訂房間夜量排名比較(TOP10)
2004年 2005年
1 北京 北京
2 上海 上海
3 廣州 杭州
4 杭州 深圳
5 深圳 廣州
6 南京 成都
7 武漢 武漢
8 成都 南京
9 天津 青島
10 青島 天津
下面的旅遊網站是標准啊!有學習的價值哦!
中國旅遊網
http://www.cnta.com/
http://www.ctrip.com/html/PackageHome/Main/index.asp?b
旅遊網 e龍旅行網
http://elong.com/?Rdrectreferer=yes
世博國旅 旅遊網
http://www.xyly0055.com/
8. 《世界旅遊城市發展報告(2019)》,中國都有哪些城市上榜
《世界旅遊城市發展報告(2019)》發布,中國大都市有以下上榜。
1.北京
東方明珠塔,上海最著名的建築之一,它高達468米,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最高建築,它無論是從風景上還是藝術上去觀看,都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建築。上海的外灘擁有著各種建築風格的古老建築,每個人都值得去看一看。有著這些美麗的建築上海必在世界旅遊城市發展榜上。
9. 河北省城市排名
河北省共有保定市、廊坊市、邢台市、張家口市、滄州市、唐山市、邯鄲市、秦皇島市、承德市9座地級城市上榜,分別占據11、28、34、36、44、68、72、74、86 位。
有定州市、辛集市、三河市、沙河市、遷安市5座縣級城市上榜,分別是26、54、77、83、100位。全國的城市縱向比,發展較快;橫向比,城市彼此差距較大,同類城市的首末位多項指標竟相差113倍。但是末位的市放在全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域來比較,仍能占據第一方陣。
(9)我國都市旅遊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據悉,排在11—60名的地級城市依次為:保定市、徐州市、珠海市、常州市、淄博市、桂林市、無錫市、惠州市、三亞市、濟寧市、紹興市、柳州市、贛州市、日照市、菏澤市、金華市、開封市、廊坊市、威海市、淮安市、聊城市、泰安市、遵義市、邢台市、濱州市、張家口市;
德州市、湖州市、大同市、宜昌、運城市、宜賓市、連雲港市、滄州市、長治市、漳州市、泉州市、新鄉市、瀘州市、眉山市、汕頭市、江門市、九江市、綿陽市、商丘市、東營市、襄陽市、台州市、宿遷市、麗江市。
10. 求海寧旅遊業的發展現狀的文章
海寧市市長沈利農將親自為這32個待字閨中的項目吆喝。根據海寧「十一五」發展規劃,作為杭州都市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之一的海寧,將打造「環杭州灣現代工貿強市、長三角文化旅遊名市、杭嘉湖宜居創業新市」。
圈出180平方公里接軌杭州
一路平靜的錢塘江走入東海,忽然激起「天下第一潮」。關於潮鄉海寧,杭州人並不陌生。
地處滬杭兩大都市「黃金分割點」的海寧,扼守杭州通往上海的交通門戶。滬杭高速、杭浦高速貫穿其境,320國道、01省道、杭州繞城東線均與杭州無縫對接。內河航道連通京杭大運河,杭平申航道直通上海港和乍浦港。就連開通不久的動車組,也不惜在此駐足設站。
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的海寧,還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榜單上數字驕人:去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4億元,人均GDP超6000美元,財政收入37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突破2萬元和1萬元。
海寧人眼尖,在長三角各個城市擠破了頭往上海趕的時候,將筷子伸向了杭州都市圈經濟宴席。2002年,海寧市開始全面實施接軌杭州戰略。
一出手就引起了強烈震動:2003年,海寧市政府和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將接壤杭州的3000畝土地,規劃用於下沙高教園區的配套建設,在全國率先開辟了一條跨區域合作開發新途徑。
「當時爭議很大,壓力也很大。」海寧市副市長施震東說。但隨著近百家杭資企業落戶海寧對外綜合開發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讀懂海寧人的眼光。藉助一紙協議,海寧的土地、交通、能源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得以順利接軌杭州,海寧成為杭州主城布局調整「退二進三」的受益者。在海寧對外綜合開發區,誕生了第一條跨行政區劃的通往下沙公交線路,當地居民還可以用上杭州的自來水、天然氣,甚至用上了區號0571的電話、看上了杭州的數字電視。
從版圖上看,海寧東西狹長,西部區域與杭州下沙、臨平地緣相鄰、人緣相親。隨著杭州都市經濟圈的快速形成和城市東擴戰略的實施,海寧進一步加快了西部發展的步伐。2007年4月,海寧長安鎮、許村鎮、農發區、臨杭新區合並建立了連杭經濟區。
「連杭經濟區圈進的兩鎮兩區佔全市1/3的人口、1/4的土地。」施震東說,「圈出這么大的經濟區域作為杭州東擴的承接平台,表明了海寧市委、政府實施接軌杭州戰略的決心和信心。」
借力杭州發展現代服務業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金字招牌吸引著四方熱錢投向海寧這片投資熱土。
「這幾年我們一盤點,服務業項目投資方面,杭州佔了絕大多數。」吳一平列舉:綠城和新湖攜手,在城南崛起一個1200多畝地的大型綜合休閑商住區百合新城。頤高數碼相中了海寧商圈黃金地段的皮革城原址,盛大開業一座「shopping mall」龍城商業廣場,還引進了國內最大零售連鎖超市——世紀聯華。浙江寶馬汽配集團大手筆運作,在城北開發長三角汽配和五金物流中心百匯海隆廣場。杭州金鷺集團斥資2億余元,緊挨中國皮革城揭開了海寧首家品牌家居廣場「締藝家」。
一座中國皮革城,讓海寧蜚聲海內外,也因此享名「中國皮都」。海寧中國家紡城,也與南通疊石橋國家家紡城齊名天下。「亮點很亮,弱項較弱。」吳一平這樣形容海寧的服務業。他介紹,傳統商貿流通業和專業市場是海寧服務業的亮點,海寧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指標,在省內強縣市中也是名列前茅。但不容迴避的是,海寧的生產性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發展起步較晚,層次不高。
「這恰恰是優勢所在。」吳一平解釋,海寧的服務業現狀,正為投資發展提供了潛力空間。「和緊鄰的杭州相比,海寧服務業的投資成本相對低,但是支撐服務業的一些條件,如交通區位、人均收入、消費水平等等並不弱。」
據介紹,2007年海寧GDP中三產佔1/3,接近100億元。盡管總量居全省前列,但比重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隨著紹嘉跨江通道、杭州灣隧道開工建設,海寧臨杭新區、尖山新區等區域的區位優勢進一步提升,海寧或將成為滬杭甬蘇各地信息、資金、物流輻射集聚的關鍵節點。
推動第三產業升級轉型、加速發展,海寧近幾年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出台一系列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獎勵扶持政策,政府甚至掏腰包,重點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商貿流通業、旅遊業等領域的發展。先後完成「第三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商貿服務業和網點發展規劃」、「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和「總部(樓宇)經濟發展規劃」的編修。
藍圖繪就,層層推動。市域內,每個鄉鎮、街道或開發區,都有具體的三產考核指標。對外突出重點抓招商,全面推進抓服務。但凡三產投資項目,海寧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體檢表」,全程跟蹤服務。
都市圈服務業輻射杭州周邊
和以前常跑上海招商不同,這次海寧把精心挑選的32個服務業項目面向杭州招商,還是破題兒第一遭。
「從西湖時代跨向錢江時代,杭州發展的這一大步讓我們倍添信心。」吳一平注意到,杭州近年來的服務業發展相當有特色,已經具備了輻射周邊的實力和能力。
「招商的目的,不僅在於引資,更大意義還在於引進杭州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先進經驗。」吳一平說,「大都市的競爭較激烈,對於一小時交通圈內的周邊市縣來講,剛好能夠提供一個較低成本的復制或承接平台。」
不約而同地,德清、安吉、諸暨、紹興等杭州都市圈周邊節點市縣,今年先後向杭州服務業拋來綉球。「各地都渴望杭州市場的轉移和資本的輸出,而海寧可能更具有招商優勢。」施震東解釋,杭州城市東擴的發展戰略,海寧無可比擬的交通區位條件恰可呼應。同時,海寧擁有全國王牌的專業市場、發達的製造業基礎,還和杭州同享錢塘江潮水資源,更有兩地歷史悠久的人脈傳統。
市場從來不拒絕雙贏的誘惑,事實上,和6年前海寧騰出3000畝地上發生的變化一樣,杭州人的視線開始漸漸清楚:構築都市圈給自己帶來了什麼?現在,杭州的白領、小資們已經習慣了像逛銀泰一樣去海寧逛皮革城,因為那裡的皮衣箱包時尚而且實惠。下沙的老師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星星港灣,因為回家的路是一條連路燈都同款的景觀大道。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杭州的導游把遊客帶到海寧去觀潮,因為潮水有一個很杭州的名字:「錢江」。
重點推介
【城南商貿中心項目】
該項目規劃於海寧市城區主幹道海昌路錢江路路口,坐落於海寧主城區三大商圈之一的城南新區中心區域。項目周邊現已建成風和麗苑、百合新城、陽光新城等大型居住小區,常住人口已達10萬人,而周邊尚無大型商貿設施,項目優勢明顯。項目佔地69043平方米,總投資約6億人民幣,規劃建設成為集購物、休閑、餐飲與娛樂為一體的大型shopping mall(可分期開發)。項目首期將掛牌出讓土地100畝,土地性質為商業用地,建築密度為不大於30%,容積率為2.0,綠地率為不小於25%。
【總部經濟大樓項目】
該項目規劃於主城區主幹道嘉海公路與城南大道路口,西北是以海寧皮革城為主的市場群,東臨海寧市客運中心,北與佔地1300畝的百合新城高檔住宅小區相鄰,南與馬橋經編產業園相近,項目規劃建成集高檔辦公樓宇、公司總部及商業設施於一體的多功能建築。項目用地面積為61404平方米,土地性質為商業辦公綜合用地,建築密度為不大於25%,容積率為不大於2.0,綠地率為不小於30%。
【城南商辦樓宇項目】
該項目規劃於主城區海昌路東側、城南大道北側,與規劃中的城南商業中心相鄰,處於城南新區核心區域,周邊即將竣工的金匯國際商務大廈、中海商務大廈與景華大廈等多個商務樓宇,將和城南商業中心共同打造城南中央商務區。項目總用地面積為50656平方米,土地性質為商業辦公綜合用地。該項目分1#、2#、3#共3個地塊,其中1#地塊用地面積為16460平方米,2#地塊用地面積為15306平方米,3#地塊用地面積為18890平方米,上述地塊的建築密度為均不大於35%,容積率為不大於2.5,綠地率為不小於25%。
【經濟開發區綜合物流項目】
該項目建設地址為海寧經濟開發區北區,規劃用地面積為127988平方米。本項目依託海寧的交通區位優勢,將建設倉儲、流通配送、信息及相關服務為一體的商貿物流配送中心,為工商企業提供運輸、中轉、存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配送、運輸信息交流等服務,打造成為區域性現代化物流基地。
【臨杭新區核心區塊開發項目】
該項目規劃於海寧市臨杭新區核心區塊,規劃用地面積為119100平方米,規劃區塊內設有杭州地鐵3號線車站,目前整個街區規劃已完成。臨杭新區已以杭州餘杭區臨平鎮人民路東延至許村大道為軸心,規劃1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現代商貿和創業配套產業。該項目由高星級酒店、家紡商務樓、酒店式公寓與高檔寫字樓組成,可單項開發。
【鹽官觀潮景區旅遊商務酒店項目】
鹽官景區位於錢塘江北岸,地處海寧市南部中心,總面積為5.4平方公里,其中古鎮約為1.2平方公里。景區以發展休閑旅遊業為主,旨在打造一座具有傳統風情、觀光休閑、商務度假的江南休閑古城,2007年接待遊客95.3萬人次。該項目規劃於鹽官景區人民路東側春熙路南側,佔地面積25330平方米,建築密度為不大於35%,容積率為不大於1.0,綠地率為不小於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