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我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價值

我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價值

發布時間: 2020-12-04 05:06:03

Ⅰ 民俗歌舞文化資源開發成旅遊產品有何見解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旅遊的興盛,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也日益凸現。不合理的旅遊開發會給旅遊地的民族文化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業化等。強調在保護中開發,結果是既開發不好也保護不了,強調在開發中保護,結果是只開發不保護。在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如何與旅遊結合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的問題,既要考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有利於旅遊的經濟開發。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這一問題,有效解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於2005年9月25日在貴陽花溪共同舉辦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研討會。
出席這次會議的人員有貴州民族學院、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貴州省旅遊局、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廳、黔東南州旅遊局的領導,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有關專家,貴州單一民族研究學會的代表共80餘人。與會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緊扣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採取專家發言、專家點評的方式,活躍研討會的氣氛,多角度地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問題獻計獻策。現將此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存在問題
研討會上,各專家學者認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存在若干誤區
l、對貴州省民族文化總的家底不清楚,許多搞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專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對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中,什麼是可以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應該嚴格禁止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多沒有弄懂。3、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所謂市場運作。這是商人的智慧,在這種商人的智慧中,不論什麼民族,什麼文化,什麼保護,只要政府給他特許權,只要可能,都可以進行交易。4、為了旅遊開發,對貴州省民族文化進行所謂的包裝。對民族文化事象亂取名字,亂作所謂商品性的解釋,把這種包裝稱為所謂的「創意」。5、偽民俗現象嚴重。有幾種表現:第一,是基層的文化人從根源上製造出偽民俗。第二,是為了迎合旅遊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礎上「瞎編」的偽民俗。第三是所謂的開發者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當然的編造。第四,是為迎合某些旅遊者獵奇的心理和低級趣味,有意誇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異俗等等。6、掠奪性開發。一個地方「熱」了,旅遊團隊一來,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後走了。一個旅遊過程完成,村民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為這場「生意」的資本投進去,與旅遊組織「合夥」做這場「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說是這場「生意」的基本本錢,但村民們卻拿不到利潤的10%,可以說這是對民族文化的掠奪。7、扶貧性開發。有時侯,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打著「扶貧"的旗號來進行的,看某個地方窮途末路,沒什麼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種指導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的基礎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況下的理性認識。結果是「自己熱鬧」一陣完事,既浪費了金錢,也影響了旅遊開發的形象。8、干涉性開發。在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過多地干涉當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進行和旅遊地民眾的生存和發展權利。9、理不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面對一個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質,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開發什麼,不能開發什麼,自然也就理不順正常的開發與保護 的關系。
(二)原生態文化保護模式的局限性
l、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局限性:現行法律、法規沒有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規定,也沒有現成的法律保護體系。2、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模式的局限性:保護面較寬,有17個方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又成為圈地式的保護,不利於與外界的交流。3、生態民俗文化區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特徵不突出。4、生態博物館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與發展相沖突。5、民俗民間習慣法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僅對社區內的人起制約作用,對社區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約作用。6、旅遊開發保護模式的局限性:開發者、管理者缺乏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知識的了解,政府有關部門往往也是想當然。
(三)民族旅遊開發給民族社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l、古雅淳樸的民俗民風商品化。2、社會價值觀的改變。3、社會道德風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傳統技能及工藝品設計圖案包含的意義。
二、對策建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

Ⅱ 旅遊地理試題,誰知道答案請回答:多謝了!

【摘 要】大湘西民族文化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多樣性等特點和以大湘西自然風光作依託、文物古跡作支撐,伴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使得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機遇成熟、條件具備可行。21世紀,大湘西旅遊發展必將以文化旅遊作為主旋律。

【關鍵詞】人文旅遊資源;文化旅遊;大湘西;民族旅遊業;發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資源觀念中,人們更多的是從經濟增長與發展要素的角度,關注那些與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且易於感知的各種資源,而那些由人類文明所創造出來的,與經濟社會發展共生、同構、互動的人文資源卻經常易被人們所忽視。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興起,一個全新的旅遊分支——文化旅遊正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旅遊活動歸根結蒂是一種文化活動。據專家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遊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遊的三大動機之一。各國去歐洲的旅遊者中,65%的人是進行文化旅遊。在國內,文化旅遊也因其獨具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文化氛圍而受到廣大遊客的青睞。各旅行社在編排旅遊線路、組合旅遊產品時,不斷推陳出新,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滿足不同遊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區(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不僅是自然資源的富集區,而且也是人文資源的富集區,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這正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大資源觀念確立的基本依據和大湘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源。

二、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對大湘西民族旅遊業發展的作用

所謂人文資源,就是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文化的創造、積累和延續所構築起來的可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著名學者費孝通認為:「所謂的人文資源就是人工的製品,包括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是人類從最早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文化、人類的歷史、人類的藝術。」
人文旅遊資源是人文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稱「人文景觀旅遊資源」,是對旅遊者形成文化吸引,為旅遊者在文化旅遊過程中使用和消費並促使文化旅遊感受形成的各類要素,是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是民族風貌與特色的集中反映。從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規劃實踐的角度可以分為三類:實體人文旅遊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觀實體為存在形式並可供旅遊者直接作為旅遊目標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築、交通、特色城鎮和村落、節慶場所、紀念地等;社會氛圍文化旅遊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旅遊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質、行為、觀念等構成的文化氛圍部分,如器物、飲食、服飾、習俗、語言、思想觀念等;精神文化旅遊資源,主要指狹義的精神創造部分,如民間文化、神話、戲劇、歌舞、音樂、繪畫、工藝、哲學、宗教等部分。旅遊文化與旅遊和旅遊業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在自然風景區,開掘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會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遊業的發展。

(一)文化對大湘西旅遊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遊研究專家在一次抽樣調查中得知,外國旅遊者心目中的中國旅遊第一吸引物,認為是風光名勝的佔30%,認為是民族文化的佔70%。日本人來華旅遊的興趣分類大體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古跡的49%,體察民俗風情的22%,觀賞文藝美術的7%,品嘗風味佳餚的17.5%,其他4.5%。在美國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數十億美元花在文化旅遊上。文化是旅遊和旅遊業的靈魂,旅遊業經營的就是文化,銷售的也是文化。從旅遊者角度看,其多種多樣的旅遊活動類型可歸納為:觀光旅遊、尋根旅遊、休閑旅遊、會議旅遊、探親訪友旅遊、宗教朝聖旅遊、度假療養保健旅遊、體育與探險獵奇旅遊、海底文化沙漠旅遊、以及各種專項旅遊、興趣旅遊等。那麼,無論旅遊者參加哪一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其旅遊目的都是了解世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因此,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壺醇酒,耐人尋味。

(二)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是大湘西自然風景區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蘊和文化含量,已經成為中外旅遊業的共同行為。旅遊業行家提出要抓四個注重,即:注重文化內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過程的文化性,注重細節的文化性。英國著名地理學家紐拜說:「風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於自然和人類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並無絕對意義上的自然風景,一處風景的魅力長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的維系,沒有文化賦存的旅遊資源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大師劉海粟說:「黃山風景絕佳,我九次登臨,但缺少碑刻,歷史文化氣息薄弱,風光雖比泰山美,終輸一籌。」將優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遊資源以恰當的形式奉獻於遊人,使他們充分領略其濃郁的文化氛圍,受到啟示和教育,獲得體驗和熏陶,旅遊者就會得到一種滿足,就會將旅遊業推向新的層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遊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遊產業化進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內涵,就會有這樣的效果:(1)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越豐富,人們前來獲取和共享知識、信息的慾望就會愈強烈,從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遊消費項目,提高旅遊消費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區修復寺觀廟宇向遊客開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娛樂項目等,就可能會使旅遊收入大幅度增長。(3)開辟境外客源,發展國際旅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類的。」對大湘西民族文化差異進行探索的價值情趣,是引導現代旅遊業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為依託,充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遊,會吸引大量境外旅遊者。(4)民族人文旅遊開發和再生產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種低耗高效的經營途徑,極有利於大湘西旅遊產業化的發展。

(四)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是實現大湘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與自然旅遊資源相比,人文旅遊資源是一種可再生和可增質的資源,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它具有極大的經濟開發價值。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開發和利用人文旅遊資源不僅能產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時也能創造新的經濟價值,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種投資不多,又不破壞自然生態的朝陽產業。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勢在必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價格就愈昂貴,並且越是市場所需要的,就越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人文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說是實現大湘西可持續發展的明智選擇;從大湘西自身的自然與人文條件來看,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是最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業,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續發展產業。

三、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遊資源豐富多彩,魅力無窮,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奇葩,在中外遊人中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大湘西開發利用民族人文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經過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並與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傳統民族文化獨具特點。
(1)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擺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氣功、吊腳樓、織綿、粘貼畫、社巴節、黑神會、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為媒、木葉傳情、玩龍、舞獅、踩鼓、椎牛古俗、賽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趕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樓、風雨橋、大歌、合攏宴等;白族的服飾、神話、傳話、寓言等,這些都是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開發利用,其吸引力將會勝於國內外隨處可見的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歌舞廳等娛樂設施。而且這種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賞到,旅遊者來此既飽覽山水風光,又領略民族文化異趣。

Ⅲ 在旅遊中就如何對待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提高旅遊者的自身素質,導游多提醒著是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旅遊的興盛,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也日益凸現。不合理的旅遊開發會給旅遊地的民族文化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如民族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商業化等。強調在保護中開發,結果是既開發不好也保護不了,強調在開發中保護,結果是只開發不保護。在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如何與旅遊結合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的問題,既要考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有利於旅遊的經濟開發。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這一問題,有效解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於2005年9月25日在貴陽花溪共同舉辦了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研討會。
出席這次會議的人員有貴州民族學院、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貴州省旅遊局、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廳、黔東南州旅遊局的領導,貴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有關專家,貴州單一民族研究學會的代表共80餘人。與會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緊扣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採取專家發言、專家點評的方式,活躍研討會的氣氛,多角度地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問題獻計獻策。現將此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存在問題
研討會上,各專家學者認為,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存在若干誤區
l、對貴州省民族文化總的家底不清楚,許多搞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專家各有一大套,但都是不甚了了,知其然而已。2、對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中,什麼是可以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什麼是應該嚴格禁止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多沒有弄懂。3、貴州省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所謂市場運作。這是商人的智慧,在這種商人的智慧中,不論什麼民族,什麼文化,什麼保護,只要政府給他特許權,只要可能,都可以進行交易。4、為了旅遊開發,對貴州省民族文化進行所謂的包裝。對民族文化事象亂取名字,亂作所謂商品性的解釋,把這種包裝稱為所謂的「創意」。5、偽民俗現象嚴重。有幾種表現:第一,是基層的文化人從根源上製造出偽民俗。第二,是為了迎合旅遊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民俗的基礎上「瞎編」的偽民俗。第三是所謂的開發者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當然的編造。第四,是為迎合某些旅遊者獵奇的心理和低級趣味,有意誇大民俗文化中某些部分,如性、暴力、血腥、奇婚異俗等等。6、掠奪性開發。一個地方「熱」了,旅遊團隊一來,吃了,喝了,住了,看了,玩了,最後走了。一個旅遊過程完成,村民們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作為這場「生意」的資本投進去,與旅遊組織「合夥」做這場「生意」。民族文化可以說是這場「生意」的基本本錢,但村民們卻拿不到利潤的10%,可以說這是對民族文化的掠奪。7、扶貧性開發。有時侯,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打著「扶貧"的旗號來進行的,看某個地方窮途末路,沒什麼指望,就搞一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種指導思想下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的基礎是同情,而不是正常情況下的理性認識。結果是「自己熱鬧」一陣完事,既浪費了金錢,也影響了旅遊開發的形象。8、干涉性開發。在貴州省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過多地干涉當地的民族文化的正常進行和旅遊地民眾的生存和發展權利。9、理不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面對一個民族文化事象,弄不清楚它的文化性質,也弄不清楚它其中能開發什麼,不能開發什麼,自然也就理不順正常的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二)原生態文化保護模式的局限性
l、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局限性:現行法律、法規沒有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規定,也沒有現成的法律保護體系。2、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模式的局限性:保護面較寬,有17個方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又成為圈地式的保護,不利於與外界的交流。3、生態民俗文化區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城市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特徵不突出。4、生態博物館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凝固、定格與發展相沖突。5、民俗民間習慣法保護模式的局限性:僅對社區內的人起制約作用,對社區以外的人起不到制約作用。6、旅遊開發保護模式的局限性:開發者、管理者缺乏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知識的了解,政府有關部門往往也是想當然。
(三)民族旅遊開發給民族社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l、古雅淳樸的民俗民風商品化。2、社會價值觀的改變。3、社會道德風尚的退化。4、流失了某些傳統技能及工藝品設計圖案包含的意義。
二、對策建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Ⅳ 中華民族的「豐富的道德文化資源」有哪些內容

第一,歷史文來化資源開發的源主要途徑是旅遊.盡管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完全等同於旅遊,但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旅遊關系密切.歷史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不僅可以為旅遊部門增加直接的收入,還可以帶動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經濟和就業的目標.同時通過旅遊開發進行資源合理利用,才能展示其固有價值.並使它們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達到更好地保護的目的.

第二,我國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應該在保護的基礎上,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增加,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必須結合起來.極端的採用政府主導開發或市場主導開發都是不可取的.開發模式的選擇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到不同的階段市場和政府調節力的強弱也應該有所變化。

第三.對各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要考慮旅遊開發歷史,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等情況而靈活運用.

Ⅳ 談談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Ⅵ 怎樣開發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在旅遊抄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襲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現代旅遊經濟價值,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綜合潛力,建立民俗旅遊點,設計民俗旅遊線,規劃民俗旅遊區,不僅僅是旅遊學界和應用民俗學界的共同心聲,也是時代變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國旅遊業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Ⅶ 民族文化旅遊開發與保護的措施有哪些民族文化旅遊開發與保護怎麼做

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專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針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提出來了六大措施:(1)提高認識,加強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引導,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民族文化旅遊是現代旅遊的主潮之一,應提高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重要性的認識。因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涉及多個方面和多個部門,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及調控,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實現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多項有機統一。
(2)加強民族文化旅遊理論研究。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需要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手段。與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客觀需求相比,理論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還有待於科學化、系統化。需要依靠各學科的專家學者藉助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深入探究其內涵,推動民族文化創新。
(3)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4)開發中旅遊點、線、面應有機結合,形成立體開發網路。選擇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依託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擬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遊點;圍繞這些旅遊區(點) 的開發,實行區際合作,推動地區間聯合行動,開辟民族民俗旅遊線路;依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城鎮,系列開發成集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文化旅遊區。在開發中要遵循特色性、保護性、參與性、文化性、鄉土性等原則,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6)大力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要更新旅遊宣傳觀念,把宣傳促銷看得和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設計與創新同等重要。應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電腦網路的手段,加大對民族文化旅遊的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 來源: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專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