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文化旅遊發展
『壹』 聊城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
1、東昌湖:東昌湖屬於知名度非常高的風景名勝區,京漢大運河從景區穿過,所以形成遼闊的水面和獨有的秀麗的風景,在整體上完全很好的凸顯出了城湖一體的獨有風貌。
10、中華水上古城:中華水上古城以明代的建築風格為主,非常的具有觀賞意義,目前古城內有文化展示、博物館以及各類當地有特色的小吃,周邊也有不少全國聞名的景點可參觀遊玩。
『貳』 聊城都有什麼值得一去的景點
山東聊城,有許多旅遊景點,比如說有陽谷景陽岡 、冠縣馬頰河度假村 、東昌湖
首先這景陽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地方,就是在景陽崗,這個旅遊景點還是值得遊玩的,屬於4A級景區。如果來到景陽岡,可以感受到原著的魅力。景區中的景點,可謂高度還原了原著,首先有三網不過岡的酒店,還有武松廟,以及石碑和虎嘯亭等等。
通常來到聊城的人,一般都會到冠縣馬頰河度假村遊玩一番,感受一下旅遊區的氛圍。其實旅遊區的主要特點就是全面,能提供全方位服務,基本能滿足旅遊者的要求。當然聊城旅遊景點東昌湖也是不錯的選擇,這個旅遊區有八個島嶼,是該旅遊區的特色,而湖中島嶼,彷彿人間仙境。站在島嶼上面,看到四面環水,會讓人心情舒暢,而且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同樣也能夠讓你更加了解歷史。這里是徒步觀光和攝影愛好者的聚集地,你也能感受到漂流的魅力。當然在聊城還有許多旅遊景點,比如說聊城姜堤樂園和阿膠博物館,也是不錯的旅遊去處。
『叄』 聊城宗教文化旅遊資源有哪些開發現狀如何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聊城被譽為「江北水城」,「南有西湖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美」,水造就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成就了聊城獨特的民俗風情。郎庄麵塑、馬官屯泥娃娃、張飛庄牛筋腰帶、雕刻葫蘆、木版年畫等豐富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工藝,增加了聊城的文化內涵。2008年利用暑假時間,選取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調查。先後前往聊城市東昌府區於集鎮、「中國葫蘆第一村」——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西村、臨清市,調查了熏香、工藝葫蘆、哈達等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情況,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啟發。
一、聊城市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保護現狀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隨著旅遊業的逐步開展,利用聊城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逐漸形成了以京劇之鄉、豫劇之鄉、雜技之鄉、剪紙之鄉、書畫之鄉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文化旅遊線。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國內旅遊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通過幾個代表性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調查發現聊城,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它們的價值,而且開始開發和利用它們的價值。在開發和利用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過程中取得和一系列的成就。下面就根據調查的情況簡單的介紹一下:有的做得比較好如:於集的熏香。改變了傳統的加工工藝和生產方式,採用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加工,即增加了產量,也增加了
二、聊城市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聊城市民俗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民間手藝得到挖掘,轉化成為商品。為農民增加了收入,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也有一些因為沒有很好的市場價值而消失。在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政府重視不足,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保護現狀堪憂
通過這次調查發現,雖然當地政府認識到傳統民俗文化是本地區的一個特色,也偶爾組織藝人參加傳統手工藝比賽。但由於經濟條件不發達、觀念落後等原因,政府對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重視不足,只有個別能為當地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傳統民俗工藝才被民間自發的保留下來。政府很少投入專項資金進行保護,更不用說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開發了。這就使得一些傳統手工藝消失。因為從事這種行業不能掙到錢,就不能養家糊口。首先要生活下去,這是最重要的。
2.缺乏開發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觀念以「中國葫蘆第一村」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西村為例,全村葫蘆種植面積近萬畝,擁有亞腰與異型兩個大類30餘個葫蘆品種,基本涵蓋了當今國際葫蘆市場的所有品種。葫蘆成熟的季節,萬畝葫蘆田裡望不到邊的各種形態的葫蘆隨風搖曳,不遜色於任何旅遊景觀。
再加上傳統民俗文化旅遊所特有的文化性、參與性、立體性定能吸引大批市區旅遊者,再加上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也非常適合廣大農村地區。可惜的是當地政府還沒有認識到這座「金山」的價值。只是扶植農民種植和加工葫蘆。如果再進行旅遊開發,成為旅遊目的地,肯定會帶來更大的效益。
3.傳統手工製作工藝逐漸被機器生產取代
在聊城「第一村」工藝葫蘆加工廠,對工藝葫蘆的發展歷程、製作工藝、品種樣式開發的調查中,發現傳統的刀刻、針刺工藝由於技術復雜、程序繁瑣,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市場的需求,堂邑鎮的所有葫蘆加工場所都已改為電烙鐵烙畫。在有「中國葫蘆第一村」之稱的路西村,掌握手工刀刻葫蘆工藝的藝人也僅剩郝東恩、郝春林兩位老人。在東昌府區於集鎮,熏香的製作也在幾十年前發展為機器壓制。這種情況對於臨清哈達來說更為嚴重。臨清的哈達手工製作現在已經失傳所以沒有得到調查資料。據資料記載:臨清哈達,魯綉的一種,是臨清市生產的一種凈地或織有宗教圖案的絲織品。這一技術是在太平天國時由俄國傳入,全盛時,從事哈達生產的有700餘戶,後來衰落。解放後得以恢復和發展,產品銷往青海、甘肅、西藏、新疆、內蒙和東北等少數民族區。1954年,臨清哈達在北京展出。1955年,12000餘條帶有蒙古國徽的哈達出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國。1980年成立了專門生產哈達的工藝絲織廠,成為國家輕工部惟一的定點生產廠家。哈達成品,高檔有官佛像、小佛像、丈帕,中檔有花喜綾、八寶、福壽,低檔有小白絹等。[1]
可以看出,機器生產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但精細、考究的傳統手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4.家庭式作坊為主,缺乏大規模生產條件
雖然有實力的家族購買了機器進行小規模的機器生產,但聊城傳統工藝品的總體特點還是各家各戶獨立生產、各自為政。比如,於集鎮後羅村「老左家」是本村生產工藝香的大戶,產品銷往山東各地,但由於擔心其他家庭作坊生產工藝低,影響自己的產品形象,老闆明確表示不會與其他村民合作,也沒有考慮兼並這些小作坊以建立正規的熏香加工企業。
三、聊城市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對策
1.加強政府引導,提供政策支持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性要求有整體規劃和統一管理,以便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為此,要求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聯合對境內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調查,依據其性質和等級進行合理分類,並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這樣才能使得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並使具體的開發與經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強包括旅遊目的地可進入設施、旅遊景點服務設施在內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在進行有效管理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村民的積極性,讓擁有傳統民俗技藝的村民做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主人公,讓村民嘗到甜頭,才能是旅遊可持續發展。
2.依據社會需求,深入挖掘資源
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表象不似名勝古跡那樣一目瞭然,要求根據社會需求有意識地去探查、挖掘和建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始、古樸的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必將對旅遊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要抓住當今旅遊者求新獵奇、獲取知識的心理,深入挖掘資源,開發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民俗產品,增強民俗旅遊的參與性。如在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講解和展示的時候,邀請旅遊者參與到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中。
3.引入現代企業方式,使開發正規化、市場化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引入現代企業方式,推廣股份合作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中,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可以有效的保護傳統民俗文化。
4.做好廣告宣傳,提高知名度
沒有恰當的廣告宣傳,缺少知名度,即使傳統民俗工藝品再精緻,民俗旅遊景點再美,遊客人數也不會很多。在商品經濟大潮中,要改變原來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變「酒香不怕巷子深」為「酒香也怕巷子深」,利用中國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遊節、電視廣告、報刊廣告、網路等多種傳媒手段,做好廣告宣傳工作,提高知名度,讓遊客們知道民俗旅遊點的確切位置、旅遊項目的獨到特色、旅遊工藝品的文化內涵。只有宣傳做好了,才能吸引旅遊者的到來。
5.加強行業內合作,形成規模效益
現在社會各行業競爭壓力很大,企業要想取得長遠發展必然要加強與業內各行業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以其取得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的規模效益。開發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要打破小農觀念,站在全行業的高度審視與其他競爭者的關系。尤其是小作坊式的生產,很難取得競爭優勢,而民俗旅遊工藝品的加工大多數就屬於家庭式的生產。路西村的葫蘆協會就是很值得推廣的例子。有葫蘆協會統一管理種植和加工葫蘆就可以有更大的競爭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
『肆』 聊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1、東昌湖景區
國家4A級旅遊區、山東省重點服務業園區、山東省生態漁業示範園、國家垂釣基地,也是「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生態聊城」城市品牌的核心區域。
2、光岳樓
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系中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
3、山陝會館
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古運河西岸,是全國現存會館中第二大會館,整個建築布局緊湊,錯落有致、古樸大方,裝飾華麗,對於研究古代建築史具有很高的價值,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商業史,經濟史、戲劇史、運河文化以及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史的珍貴資料,對於研究清代商業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坐落在東昌湖西北隅。為紀念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弘揚孔繁森精神,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館,9月14日正式開館。
5、海會寺
位於陽谷縣城東25千米的阿城鎮古運河畔,始於清朝康熙48年(公元1709年)。
6、臨清舍利寶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通州的燃燈塔、杭州的六和塔、鎮江約文l峰塔並稱「運河四大名塔」。
7、中華第一梨園
位於冠縣蘭沃鄉韓路村北,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黃河故道,屬國家AAA級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山東省最具成長力景區、「到山東不可不去的100個地方」之一。
8、中國阿膠博物館
建於2002年,坐落於泰山腳下,黃河岸邊的東阿縣城東臨,總投資4000餘萬元,是中國首家以阿膠發展為主題的主題性博物館。中國阿膠博物館共分為十一個展廳,由古代和現代兩部分組成。
9、武訓紀念館
位於冠縣柳林鎮,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墓地,是武訓及武訓精神的主要紀念地。主要景點有武訓祠、武訓墓、武訓碑廊、武訓魂、高歌台、武訓義學堂等幾部分。
10、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位於臨清市青年路中段。張自忠臨清市唐園村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率部與日軍血戰。
『伍』 聊城的景點有哪些推薦推薦。
我給大家推薦幾個山東省聊城市比較不錯的景點:東昌湖風景區、景陽岡旅遊區、獅子樓。
1、東昌湖風景區以水面遼闊、風景秀麗、環繞於中華水上古城區的東昌湖為依託,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景區而過,集中體現了「水、古、文」的特色,營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風貌。
風景區內錯落散布著光岳樓,鐵塔,山陝會館,海源閣等名勝古跡,及傅斯年紀念館、范築先紀念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等文化景點。
還包含了聊城垂釣基地、東昌湖游樂園、江北水寨、沙灘浴場、湖心島、荷香島、騰龍廣場、水城明珠大劇場、二十一孔橋、湖濱公園、金鳳廣場等一大批游覽景點和設施。
原為二層土樓,1958年重修為二層磚木結構仿古式樓房,上、下各5間,總高15.5米。陽谷縣獅子樓建於北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世界為數不多的酒樓」。
一部《水滸》傳遍民間,「獅子樓武松斗殺西門慶」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為深化獅子樓的旅遊特色。
『陸』 聊城旅遊
水城生活指南:http://life.lcxw.cn/travel/
最起碼比我說的全面
『柒』 「五一」江北水城文化旅遊節期間,幾名同學包租一輛麵包車前去旅遊,麵包車的租價為180元,出發時又增加
設實際參加游覽的同學共x人,
根據題意得:
180 |
x?2 |
180 |
x |
故選:D.
『捌』 山東聊城有哪些值得遊玩的景點
1,孔繁森紀念館
孔繁森紀念館,位於山東聊城市,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館,9月14日正式開館。館佔地面積約1.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館高15米,外形為雙重檐、四周為換廊式結構。
2,海源閣
海源閣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光岳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是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海源閣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進士楊以增所建。
3,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坐落於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山東聊城,它東臨古韻悠長的大運河,西依美麗的東昌湖,是聊城市近年來建設的最大的一處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
4,曹植墓
曹植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鎮魚山村,依山而建,始建於三國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
5,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築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