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與文化的多樣性

旅遊與文化的多樣性

發布時間: 2020-12-04 04:33:38

⑴ 寫關於『貴州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及發展』的論文!2000字左右

貴州是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業極有發展前途。在貴州,每年有類型不同大小各異的民族節日重刪除次;許多民族聚居區有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築;文物眾多的旅遊景點,吸引著中外遊客。特別是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更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獨具一格,它與外界有著獨特的交流渠道。在貴州的重點文化旅遊景點中,大多是貴州獨有的,如貴州各民族獨特的民族建築、眾多的風物特產、可口的美食餐飲、歷史名人文化、貴州龍文化、苗侗原生態文化、沙灘文化、陽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這些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並與獨特的喀斯特風光構建起貴州旅遊文化的靈魂,使貴州的山山水水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氛圍,成為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旅遊資源。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品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但貴州的旅遊業起步較晚,過去,人們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外各方面人士來貴州各風景名勝區觀光旅遊的逐年增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所認識。侗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動;苗族的木鼓舞從大山深處的田間地頭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風格被稱為:「東方迪斯科」;苗族服飾以其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功能被稱為「無字的史書」;六枝梭嘎苗族社區因其文化獨特並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被國際戲劇界稱作「戲劇活化石」的地戲、儺戲等,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以風情濃郁內涵豐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貴州高原山區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內,各民族承襲著自己的傳統,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累,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它們之間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獨立,每一種文化經驗和智慧以及信息庫藏都是其它文化無法完全替代的。這一切都為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興辦經濟實體,藉助旅遊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及其群眾快速脫貧致富。與「信貸扶貧」、「民政扶貧」等其它扶貧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一種全新、高效的扶貧方式。它有其理論依據:從旅遊業的產業特點來看,旅遊業是典型的資源依託型產業,其發展的前提在於旅遊資源;作為高度關聯的經濟型產業,能夠帶動市場需求,樹立地區整體形象,帶動物流、財流、信息流及新觀念流,從而帶動相關部門及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帶去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可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富裕勞動力問題。此外,作為窗口性行業,通過發展旅遊業可加強與外界交流,增進了解,促進招商引資。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一命題不是人為的,而是旅遊業作為經濟產業的本質特徵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國家旅遊局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旅遊扶貧納人重要的工作議程,明確提出「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中,發展旅遊業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遊扶貧在縮小東西部差距、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這個行嗎??

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

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2)旅遊與文化的多樣性擴展閱讀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⑶ 湖北旅遊景點排名前十的景點有哪些

旅遊離不開美食,武漢雖然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是聞名全國的美味離不開武漢熱乾麵和武漢小龍蝦。

武漢是湖北的省會城市,水陸空交通發達,有著「九省通衢」的美譽,一直是交通重鎮,這里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自然景觀,是一個非常值得旅遊打卡的地方。

吃貨的旅遊當然離不開當地的小吃,武漢最有名的應該是熱乾麵、當然小龍蝦、辣鴨脖等也是非常有名的,這些都是遊客非常喜歡的。

⑷ 怎麼努力保護山地旅遊中的文化多樣性

山地旅遊在中國方興未艾,隨著大量貧困人口居住的山村成為人們新的旅遊目的地,山地旅遊與扶貧脫貧便走到了歷史的交匯點。那麼,如何在「綠水青山」中挖掘「金山銀山」,來聽聽正在貴州興義召開的2017國際山地旅遊暨戶外運動大會上的外國專家怎麼說?

「無論在什麼地方,一個遊客在山村裡所進行的消費,不應該被視為一次性的消費,他在餐廳、紀念品商店裡所花的錢事實上會帶來連鎖反應,在其他企業和行業創造效益。」世界旅遊組織榮譽秘書長弗蘭西斯科·弗朗加利認為,由旅遊產業帶來的乘數效應,對於地形比較封閉的山區而言意義尤其重大,因為地形封閉,這種效益的外流不太容易,很容易留在山區。

「貧困山區要強化旅遊業和其他的經濟行業的聯系,同時讓旅遊業所創造的財富外溢或者流失最小化,這兩點是成功發展山地旅遊的關鍵抓手。」弗蘭西斯科·弗朗加利說。

因為地形的原因,山區的居民能夠保留較為獨特的區域文化特徵,包括飲食、語言、娛樂等,這種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旅遊的亮點。在弗蘭西斯科·弗朗加利看來,文化多樣性與山地自然環境一樣,是山地旅遊得以發展的兩大資源。「這兩方面都要非常努力的保護。」



來自紐西蘭的布倫達·陶希認為,山地旅遊產業的發展要跟原住民合作,景區建設要充分聽取當地人的意見。「因為這是他們的家園,山地旅遊將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充分合作,才能達到山區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2016年9月舉行的國際山地旅遊暨戶外運動大會上,《國際山地旅遊減貧宣言》發布。《宣言》提出,山地旅遊是創造體面就業、增加就業、消除貧困和促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減貧是發展山地旅遊的重要使命和美好願景。

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長久的發展下去。

⑸ 文化融合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嗎

尊重文化多樣性
為什麼:(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因此文化也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3)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4)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內存要求。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以自己獨特的貢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5)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基礎,世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總和,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繁榮的前提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
怎麼辦:(1)尊重文化多樣性,必須堅持正確態度: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樣性,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取其精華,雲其糟粕,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煉百家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4)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要植根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5)要正確處理借鑒、吸收與創新的關系,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6)尊重文化多樣性必須反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錯誤傾向。
5.文化傳播
(1)含義: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2)途徑:商業貿易(重要途徑)、人口遷徙(重要途徑)、教育(直接方式)、其它諸如親朋聚會、外出旅遊,互辦文化年、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也是文化傳播的途徑。
(3)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大眾傳媒。
①含義:面向大眾傳遞信息的傳媒。
②出現的標志: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
③形式: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
④特點(作用):依託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播、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4)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一方面,可以促進中華文化向外輻射和傳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②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5)怎樣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①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②原則: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③途徑:創新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方式,通過商業貿易、教育等多種方式進行文化交流。
④手段:藉助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充分利用網路、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進行文化交流。
⑤任務: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華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⑹ 出去旅遊應該遵循當地文化習俗嗎還是旅遊國家應該歡迎文化多樣性

中國國家旅遊局編撰了旅遊文明公約,其中就提到,旅遊要遵循當地文化習俗。總體上的建議是,旅遊期間的行為要遵守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就是說遵守公共道德里,無論哪國、哪地都約定俗成的行為,例如便後沖水(別笑,真有人做不到),不要在臉盆里洗腳(泰國發生過,中國遊客乾的)等等。在做到這個基礎上,再注意習慣禮儀和當地禮儀有沖突的地方,按照當地風俗來做准沒錯。例如某地習慣用右手接物,因為左手視為不潔,這個就要按當地風俗來了。至於旅遊目的地國家「文化多樣性」方面,這和遵守當地文化習俗是不矛盾的,一些你在國內做了,都會被視為不道德的事情,是無法歸入「多樣性」里的——例如中國遊客最為人詬病的隨地吐痰,難道文化多樣性就要包容這種嗎?

⑺ 台灣旅遊資源多樣性的原因

自然條件: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植被豐富;海島位置,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多山,物種多樣性(簡言之:有山有海、鄰太平洋...海岸風光旖旎、地質和生物多樣性)人文條件:經濟發達,旅遊設施完善;各地文化交匯,文化特徵多樣化(自古各種文化接觸的地區:
島語族、百越民族、高山族、漢族、日本荷蘭等國);交通位置重要,匯集各路來客;經濟和民主發展較早...一般民生消費就足以支撐起許多小資餐廳和娛樂,多元創意可以沒有限制的發揮(當然包括明星)。

⑻ 我國被列入為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有哪些

截至2003年7月,我國已有29處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共21處:北京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孔府.孔廟.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西藏布達拉宮、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皖南古村落____西遞.宏村、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十三陵、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都江堰____青城山、雲岡石窟、廬山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共4處: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九寨溝風景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自然文化遺產共4處:武夷山風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九寨溝風景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自然文化遺產共4處: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泰山風景名勝區、黃山風景名勝區、峨眉山____樂山大佛。

⑼ 中國旅遊文化的特點

一、集合性(形態的多樣性與消費的廣泛性)
二、繼承性(歷史繼承性和演進性)
三、民族性(旅遊文化的民族特徵)
四、區域性(旅遊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
如果想要全一些的,就按照我告訴你的網址自己去看吧!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