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業優化發展的對策分析
Ⅰ 為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世界各國採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為促進生態旅遊又好又快的發展,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例如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於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英國,1993年就通過了新的《國家公園保護法》,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自1992年裡約會議以後,日本就制定了《環境基本法》。1923年芬蘭頒布了《自然保護法》。
(2)制定發展計劃和戰略。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適應遊客對生態旅遊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000萬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遊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遊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亞政府在制定的許多重要國家發展策略中,特別將生態旅遊視為重點項目。
(3)進行旅遊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遊業」運動,日本旅遊業協會召開多次旨在保護生態的研討會,並發表了「遊客保護地球宣言」。
(4)重視當地人利益。生態旅遊發展較早的國家肯亞,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就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發展了生態旅遊業,同時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
(5)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許多國家通過對進入生態旅遊區的遊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遊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遊部、澳大利亞旅遊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遊的指導手冊。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以加強管理。
Ⅱ 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
開發中的問題
1、濕地生態旅遊資源退化、污染嚴重,動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
由於諸多人為原因,我國的濕地面積銳減。近年來,青海湖的湖面面積減少了301.6km2,昔日的鳥島變成了半島。目前,鄱陽湖的天然水域面積從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區面積1949-1975年30年間減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現在仍然在被大量的開墾為農田。
同時,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化肥、農葯被排入濕地,濕地水質遭到極大破壞,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濕地的生態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遊者及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導致旅遊開發中生態破壞嚴重。在現實的開發利用中,旅遊者往往認識和享受了濕地,卻忽視了對濕地的保護。一些所謂的生態旅遊者並不具備進行生態旅遊的資格,他們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態倫理道德為何物。由於旅遊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產業,一些管理者和社區居民為謀得短時暴利,不惜對濕地旅遊資源過度開發,甚至進行毀滅性的開發。參與者與開發者的生態意識的薄弱是導致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嚴重受損甚至退化、生態功能受到極大損害的重要原因。
3、濕地保護、社區扶貧經費投入不足,旅遊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資者和管理者在實現資金回籠的同時,應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對濕地資源進行維護,必要時應對受損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但是,由於受經濟利益的趨勢,開發者往往重開發輕保護,很少或幾乎不拿出資金進行資源的保護與建設,這給濕地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社區扶貧是濕地生態旅遊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區,當地居民得不到應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遊客又擾亂了他們的正常生活,這使得他們原本薄弱的生態意識更加淡薄。
開發的對策
1、加強對現有濕地的保護,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性恢復。
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現有濕地資源的最有效的途徑。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仍然太少,面積也太小,現有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不能有效的保護濕地資源。我們應在對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加強管理的同時,增加濕地保護區的數量,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對濕地及濕地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工作,為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可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對已破壞濕地進行建設和恢復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漁、建設生態工程等。生態工程是恢復已破壞濕地的一個根本性辦法,它是指通過人為的培育替代生境來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時,應注意替代生境與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著力塑造旅遊形象,全面開發旅遊產品。
濕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需要特色鮮明的旅遊形象。在濕地生態旅遊區的形象設計上,要著重突出濕地的生態功能及其生物多樣性。
在設計旅遊形象還應設計出相應的載體,如旅遊紀念品、景區吉祥物、宣傳口號等。我國濕地生態旅遊產品的主要類型有: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態美食。其中生態觀光中的觀鳥活動是濕地最具特色的旅遊產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活動之一。
3、與原有產業相結合,開發新的濕地生態旅遊項目。
在開發式地生態旅遊的過程中,不應將原有的濕地產業全部廢除,而應將旅遊業與當地的傳統產業相結合,開發出濕地旅遊與濕地農業、漁業相結合的旅遊項目。
4、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到地區旅遊發展規劃之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的濕地生態旅遊資源基本上都與一定類型的其他旅遊資源並存。我們應綜合考慮地區的資源狀況,在地域分工理論的指導下,將其與周邊資源共同開發,形成整體協調的大旅遊區。
5、加強法律和法規建設,將濕地生態旅遊納入法制化軌道。
我國開發濕地生態旅遊中的很多問題都與缺乏明確的法規、條例有關。政府應制定適宜的濕地保護、利用和管理條例,並加強監督和檢查。(
Ⅲ 中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最經搞的畢業論文和這個有關,給你幾篇參考文獻吧 自己看一下,不過要上知網下載,如果要具體的話 給我你郵箱
參考文獻:1、國內生態旅遊研究現狀及趨勢
2、淺析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3、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這個貌似網路文庫裡面有)
內容要靠自己刪選和歸納
Ⅳ 淺談旅遊業發展對策研究
(一)強化旅遊大管理意識
貴州要加快發展旅遊業就必須對旅遊業實施全面、全方位、權威性的管理,覆蓋全行業,對市場的多層次發揮作用,形成調控體系,實現由單一部門管理旅遊向相關部門共同管理旅遊的方式轉變。旅遊的綜合性 和依託性使行業跨度大、行業界線模糊,旅遊市場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門多,旅遊管理部門不可能包攬其它管理部門的職能,對旅遊市場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種聯合管理,應處理好旅遊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管理的關 系。相關部門必須把涉及到本部門旅遊方面的管理作 為自己份內的事來抓.職責到位.形成有效的旅遊管理體制 。
(二)塑造旅遊形象,加強宣傳促銷力度
盡管貴州在塑造旅遊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艱難,而且成效甚微。但筆者認為貴州還是必須堅持塑造出一個鮮明、易記的旅遊形象,因為形象樹立對於貴州旅遊持續發展的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發現幾乎所有旅遊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在旅遊開發時都是追求一種將整體而非若干景點作為旅遊吸引力因素來推動市場,依靠形象吸引旅遊者前來旅遊。貴州過去塑造的旅遊形象、打出的宣傳口號變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貴州旅遊形象定位應站在全國這個角度,從旅遊者心理感應和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考慮,貴州旅遊形象設計既要符合自己的資源特色和歷史文脈,又要對市場有吸引力。在對外進行旅遊宣傳時,應在建立一個總體旅遊形象的基礎上再針對客源市場的特徵予以區劃。如貴州的總體旅遊形象可定為「神奇貴州多彩風」,然後針對沿海地區推出「原生態自然風光、五彩民族風情」形象;www.bfblw.com/lw1.asp?ID=177對中原市場推出「綠色喀斯特王國、秀美山水之鄉」形象。諸如此類,讓貴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個深刻旅遊形象後,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場擁有獨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遊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遊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旅遊精品
當前在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旅遊經濟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開發出的旅遊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越高,競爭力就越強。貴州的旅遊文化本底是豐富的,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特色文化資源。但現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傳。貴州可在紅色文化、古鎮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讓貴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緊緊纏繞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礎上,要將貴州旅遊文化性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推廣出去。其中,舉辦文化節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文化節是結合地方特有人文資源與文化資產所舉辦的節慶活動,喚起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更成為觀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國·貴州黃果樹瀑布節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就是一個成功的示例,它為貴州旅遊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貴州旅遊的文化和品位,但該節目在畫面精緻性、市場運作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貴州旅遊品牌,提高貴州旅遊經濟效益,僅憑一個黃果樹瀑布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我們貴州擁有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吸引力、競爭力的高品位旅遊產品。
Ⅳ 西藏生態旅遊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措施
西藏,一個對許多人都充滿誘惑力的地方。壯美的雪域風光,危聳的皚皚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曠廖的高原牧場,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眾多的古剎古跡古風,獨特的民族風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面對這么多的旅遊資源,我們應該將旅遊業作為西藏發展的支柱產業,從而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開通運行,格爾木、昆侖山口、不凍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最後到達拉薩。北京、成都、上海和廣州等城市都開通了至西藏的列車,入藏旅遊的遊客也急劇上升,並且發展出了6條著名的旅遊路線。有以拉薩為主的南線,雅礱江-聖湖景區-加查-米林-林芝線的東南線,拉薩-日喀則-珠峰-樟木口岸的西南線,日喀則-拉孜-普蘭-札達-獅泉河-日土的西線,那曲-尼瑪-獅泉河的北線,達孜-墨竹工卡-工布江達-林芝-波密-邦達-昌都-芒康的東線,這6條路線已經成為來藏遊客的主要旅遊線路。這幾條線路集河谷、森林、山地、雪峰冰川與高山草地於一身,名勝古跡眾多,擴大了旅遊者的活動范圍。
目前,西藏業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拉薩、藏西、藏西南、藏南四個旅遊區,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日喀則、山南相結合,輻射那曲、阿里、林芝的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格局,可供旅遊者為觀光游覽的參觀點已達60多餘處。拉薩的大昭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西藏博物館和林芝地區巴松錯湖共5個旅遊區也已經被評委西藏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單位。
在自治區各級政府 和國家旅遊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旅遊組織的幫助下,西藏旅遊部門立足當地實際,突出西藏旅遊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不斷開發新的旅遊項目。除觀光旅遊、文化旅遊、民俗風情旅遊、生態旅遊外,登山、滑雪、探險、汽車、自行車、徒步、騎馬、劃船、狩獵、釣魚、熱氣球、日光浴、溫泉浴等特種旅遊項目日益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包括宗教、歷史、考古、文化、藝術、醫葯、民族、藏學、氣象、地質、水利、地理、貿易、建築、高原疾病、高原生物等研究領域的可靠旅遊業接連不斷,商務旅遊、度假旅遊也已經出現良好勢頭。
但是,畢竟西藏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多數沿途路段食宿及給養不甚理想,住宿和飲食條件簡陋,同時,個人的安全問題也不得得到良好的保障。因此,具有探索精神的旅遊者不妨考慮自駕車方式前往西藏區旅遊。
現在,西藏的旅遊業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而他的發展的前景也會是一片光明。未來,我們還必須大力發展西藏的交通運輸業,也別是發展公交系統和鐵路運輸系統;其次,提高安全衛生格局,打造良好的旅遊環境和旅遊氛圍。最後,醫療這方面也是及其重要的,畢竟西藏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氣候與中國內陸其他地方差別比較大,缺氧情況也比較嚴重,因此,更加必須把好醫療衛生這一關,才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可以前來觀光游覽。
Ⅵ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較緩慢 為當今生態旅遊提出三點建設性的意見或對策並且詳細闡述你的觀點
我覺得現在的所謂生態旅遊都是假借大自然的名義!!人不一定能真正的達到新近大自然的目的.反而大自然因為人的到來而受到破壞.其實生態旅遊不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的,搞些人造景觀好了,這些讓人瘋去,大自然要保護,不要只為錢@!@!還有就是,開發生態旅遊,真的要動大自然就盡可能動少一些,人要控制好,不能太多,要講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