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目的地文化影響
❶ 根據什麼選擇旅遊的目的地
外出旅遊,大多數人是從個人偏好出發選擇旅遊目的地的,但您有沒有想過,選擇旅遊目的地可能有好多因素不能根據自己的偏好而選擇呢?下面由北戴河家庭旅遊為您講解一下?根據什麼選擇旅遊的目的地呢?
第一、區域文化影響因素
現代旅遊心理學認為,旅遊是一種精神運動。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生存條件和充分享受了物質生活之後,便需要相當的精神文化消費。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使人們產生好奇心,了解和發現異域的慾望使人產生旅行的念頭,旅遊則給人提供了滿足這種好奇心可能。一般而言,文化差異越大的地方,便越吸引旅遊者,同時為旅遊者所帶來的滿足感也越強。
第二、旅行者健康影響因素
出外旅行本是一樁於身心有益的事,但必須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適當的旅行目的地,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有關相應病史的旅遊者更應該注意。北戴河家庭旅館提醒旅遊們,選擇旅遊目的地時,首先要考慮到旅行者的健康問題。
第三、 季節氣候影響因素
現實生活中常能聽人抱怨某某風景名勝區目睹不如耳聞,或者同一個景觀,不同時間去感受就不完全一樣。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景觀受自然節氣的變化。除去一些純粹的人文景觀如古代遺址和各種博物館以外,自然景觀的變化並不遵循人類旅行活動的淡旺季規律。自然景觀的變化主要受季節氣候的變化影響,甚至包括一些人文景觀,因為設計師創造他們時結合了自然因素作為美學的一部分。因此人們在選擇旅遊目的地,特別是以山水等景觀為主的游覽地時,要考慮到季節對觀賞對象、進而對游覽質量和心理滿足感的影響。
當然,對一個有獨立思想的旅遊者來說,目的地的選擇還是以個人偏好為主,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不妨自行其是。最忌諱的是人雲亦雲,或為旅遊而旅遊。但北戴河家庭旅館提醒廣大遊客們,在旅遊前准備出發前或決定旅遊目的地以前,查閱資料相當重要。
❷ 互聯網技術對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發展有哪些作用
互聯網更具優勢,不受時間、地域等的限制,讓轉化更加的輕松!網民直接通過你的旅遊電商平台可以直接下單!當一個東西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的時候,你可想而知?
旅行社結合互聯網是趨勢所在,能夠比同行更早一步進入互聯網那是絕對的優勢!
旅行社結合互聯網不單單是入駐大平台那麼簡單!
旅行社結合互聯網應該是有自己的平台!
比如做地接的旅行社!可以利用旅遊CMS搭建一個地方性的旅遊電商平台!
後期做優化針對地域性來做,非常有優勢!
隨著時間的沉澱,慢慢的就會發現比同行有太多的優勢了!
❸ 城市旅遊目的地(包括城市公園、文化遺址等)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這里是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公園。廣富林,位於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東岸,佘山鎮廣富林村,地處上海市松江大學城,是上古時期東吳東部文化、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文化遺址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乃至兩漢以前,幾乎每個時代都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這樣的歷史遺跡對於上海這樣一個缺少歷史根基的城市來說,其歷史價值、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意義都十分重大。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地區的先民就在松江廣富林留下了生存發展的足跡。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的廣富林地區孕育了繁榮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四千年前,北方的王油坊先民遷居到廣富林,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創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廣富林文化」。 為了傳承歷史文脈,規劃佔地1平方公里的廣富林項目包含有遺址公園、文化展示區、古鎮改造區等幾大片區,周邊還設計了體現休閑、居住功能的中式院落等。 其中,規劃以考古遺址保護區為核心,凸顯農耕、生態文化,以綠地、廣場的形式,對古遺址加以原生態的保護和呈現。 廣富林遺址公園的開發建設以傳承歷史文化,保護古鎮原始生態肌理為目標,將結合現代城市建設理念,建成一個「水下博物館」。在遺址保護區之外,還開辟了佔地120畝的「文化展示區」。其中,廣富林遺址考古博物館將作為主體建築矗立於公園核心位置。 博物館四周將開挖河道,形成一片200多畝的水域,而博物館就在水中「漂浮」,整個館分水上觀光台和水下展廳兩部分。展廳不僅陳列出土文物,開辟廣富林發掘現場模擬展示、藏寶室等配套設施,還包括一個再現古老集鎮民風民俗的廣富林漢代集鎮模擬館,一座集中展示上海古代重要歷史人物形象及事跡的鄉賢祠。一批制陶坊、布藝坊、農耕院、書院、水上碼頭等也將在此建成,西邊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將被原址保留,形成一個具有都市農庄特色的公園。
❹ 現在很多旅遊目的地在規劃時,都會把旅遊文化創意產品作為一項內容
旅遊文化創意產品是目前旅遊規劃工作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旅遊中的創版意往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權作用。既然是新人,我建議你看一看很多專業的,權威的旅遊規劃設計院做的案例和文章,能得到不少啟發。
比如說業內非常有名的旅遊地產規劃機構綠維創景的網站上就有很多專業文章,深入淺出,可以好好看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❺ 旅遊開發對旅遊目的地的積極影響 最好有案例和分析
(一)民俗風情旅遊對目的地的積極作用
1.加快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
「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較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國家旅遊局早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便將旅遊扶貧納入了重要的工作議程。
我國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多位於偏遠省份,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而且發展工業缺乏資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約了他們走像沿海城市那樣發展商業的路子;到處都是山脈和峽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但因為同外界的交流幾乎隔絕,當地的民俗風情卻保存的相當完整,淳樸的民風、奇異的建築、迷人的服飾、獨特的飲食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發展民俗風情旅遊,可以充分利用旅遊業帶動性強的特點,為民族地區創造就業機會,減少民族地區人口的就業壓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稅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當地農副產品的開發。當然,這些因素發展的最終結果是,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當地居民的逐步擺脫貧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這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如: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不僅以神奇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富於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納西古樂、東巴文化、民營文化、文化遺址保護等四大部分組成的文化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每年為地方創造1億多元的產值[5]。
2.有利於民族地區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隨著民俗風情旅遊的開展和接待外來旅遊者的需要,民族地區一些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重新得到開發和恢復;傳統的手工藝品因市場需求的擴大而重新得到發展;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又受到重視和發掘;長期瀕臨滅絕的歷史遺產不僅隨著民俗風情旅遊的開展而獲得了重生,而且成為其他旅遊接待國或地區沒有的獨特文化資源。
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對已有文化元素的重組,因此,一個社會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樣性越豐富,人們的選擇就越多,文化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個民族之所以能獨立存在,便是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這一「文化」構成了民族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合理保存民俗風情文化的多樣性,可為我國文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源支持,使我國的文化發展保持持續的活力和動力。而一種文化有無活力是該文化生存狀態好壞的重要標志,開發傳統民俗風情旅遊資源正是為了給民俗風情文化注入持久的發展活力。
3.促進各國和各民族的交流,有利於人類的平等、團結、繁榮、發展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國度的人們,通過對異地風采、異族情調的了解、體驗,不但會消除彼此間的偏見、隔閡,而且會促進相互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因為「古往今來,每個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越於其他民族」[6]。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們,之所以存在有歧視、不信任心理,一是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根源,二是由於相互間缺乏交往和了解。在這個意義上,民俗風情旅遊的開展在緩和國際關系,以及促進在國際事務中實行人類和平共處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民俗風情旅遊是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之間的直接交往,而不是以文字媒體,或者以個別人為代表而進行的信息傳遞和間接溝通,因而更有助於增進不同國家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
❻ 如何降低目的地文化對旅遊者的消極影響
影響與降低方法:
第一,旅遊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為、社會生活的消極變化。旅遊者以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介入旅遊接待地社會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變化,從而產生各種影響,這種作用稱為示範效應。示範效應是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發生影響的主要途徑。學者認為旅遊接待地的居民向旅遊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顯的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言行當中,這種模仿既包括動態的如言語、表情、手勢等,也包括靜態的如衣著、儀表等。同時指出這種影響在旅遊企業的從業人員身上也有明顯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員工。由於他們長期工作於不同文化交叉並存的環境之中,況且外來文化又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就很容易使員工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旅遊對目的地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旅遊業的發展不但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還改變著當地社會的結構。學者認為旅遊改變了當地婦女對自我原有角色認識。旅遊業為婦女走出家庭,改變了她們原有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這種角色的轉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狀況及人際關系的變化。也有學者認為旅遊使接待地居民的經濟觀念越來越強烈,經濟上的計算成為人們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標尺。
第二,旅遊目的地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由於遊客特有的物質攝取心理及不檢點的行為使得蜂擁而來的旅遊者每到一處,常常毀損掉他們不辭辛苦特地前來觀賞的寶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廟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將摩崖石刻撫摩得光滑無痕,或在游覽點隨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問題是因開發旅遊所導致的客觀上的損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萬以上的遊客,這是一個讓文物專家心驚肉跳的數字。旅遊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使得石窟中彌漫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體散發的濕熱氣,使壁畫上起著雞蛋皮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從裡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稱做壁畫的「癌症」。有專家做過試驗,讓40個人在洞窟中待37分鍾,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將超過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畫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書《莫高窟記》,60年代還清晰可見,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了。人們不禁擔憂:百年之後,敦煌安在。
第三,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文化的獨特性與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緊密相連,而旅遊的發展卻與當地的可進入性息息相關。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該地區的文化就能長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徵,而無實質性的變化。20年代末,美國生物學家洛克博士多次來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滇西北瀘沽湖畔,從採集動植物標本到研究摩梭文化,並寫下了《中國西南的摩梭王國》。他一個人的走訪並沒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什麼變化。可是今天不斷湧入的旅遊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攜,鮮活地向當地人展示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邊,在供遊客娛樂而每晚舉辦的篝火晚會上,遊客與村民相互詢問、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在桂林冠岩景區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結束後,大多脫下了傳統服飾,她們衣著摩登,外表與一般城市女孩已沒有太大的分別。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摩梭文化進入了歷史上變化最快的時期。洛克當年在書中所記錄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難看到了。有些學者感嘆道:「如果認為外來的、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選擇地吸收,那麼,不要幾年的功夫,在瀘沽湖將再也見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說得嚴重一點,只能見到一些穿著摩梭服裝的服務員。然而,如果不吸收外來文明,那裡將永遠貧窮和落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這種現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普遍意義。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鮮活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面。但與此同時,其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會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綜合因素制約,不少地方社會相對封閉,交通不發達,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明顯滯後。在旅遊者所攜帶的異質文化沖擊下,當地古樸的傳統文化所發生的變化比經濟較發達的開放地區要劇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遊一旦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面貌便會發生急劇的改變,從衣著、建築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與外來者趨同」。
第四,旅遊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出現庸俗化傾向,漸失其原有的意義、價值和特色。從本質上來說,旅遊就是人對異文化的體驗與追求。少數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可以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奇的心理需求。但是,某些旅遊開發商往往以現代藝術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不恰當的包裝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內涵;有的開發商為了迎合某些遊客的需要,把一些陳規陋俗、低級趣味的東西搬上舞台;還有的開發商不懂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區別,照搬照抄,形成不倫不類的假民族文化。所有這些做法,都導致民族傳統文化的庸俗化。例如,「洞洞婚戀」本是貴州瑤族(青瑤)的一種戀愛習俗。姑娘14歲以後父母就讓她單獨住在一間小屋裡,牆壁門上鑿有一小洞,洞口正對著姑娘枕頭。夜間,小夥子到自己愛慕的姑娘房門外,用根細棍通過戀愛洞把姑娘捅醒,隔門或隔牆談心對歌,若談得攏,可開門請進家,父母不幹涉,家人還迴避。談不攏,姑娘可以裝睡,小夥子便會知趣地離開,另找他人。當地俗話說:「一晚可以談五個,終身只歸一個人。」可見,瑤族雖然在婚戀選擇上有較大的自由,戀愛方式也較為開放,但他們對婚姻問題卻是非常嚴肅的。當地一些旅遊景點為了招攬生意,竟然打著展示民族婚俗旅遊的名義搞色情服務,最終激起了該民族的憤怒,他們對搞這種活動的旅遊點發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將派出「火槍隊」武力解決;再如,在各地向旅遊者開放的民俗風情村裡,少數民族風俗舞台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盡管表演者的行頭比生活中真實的服飾漂亮百倍,但卻缺少了該民族服飾原有的本真韻味,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此外,大同小異的「竹竿舞」從海南的黎族跳到雲南的傣族,從貴州的苗族跳到廣西的侗族,被人笑稱為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現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風情園甚至在毫不相乾的溶洞景點內也比比皆是,挑逗誘騙遊客上當,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愉快的事件屢見報端;一些落後的東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製濫造的鬼洞、鬼城、陰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種種,不亦而足。像這樣連少數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儀式都可以根據「旅遊需求」隨時隨地「靈活」開展,那還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呢?這種遷就遊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時也是文化歪曲對旅遊接待地文化的自然發展極其有害,旅遊者無法全面有效地接觸和發現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種經過了包裝的「偽文化」、「偽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會因此而逐漸失去特色。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開發民俗文化旅遊,無異於「殺雞取卵」。
第五,旅遊目的地文化限制寬松化,社會道德觀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任何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接觸時,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受和吸收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而排斥那些與本身文化價值觀不相容的東西,即經過了所謂「文化設限」的過濾。但是,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旅遊地對外來旅遊者的文化限制較一般情況下更為寬松一些。旅遊地為了招徠遊客,違心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某些與本土文化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的東西。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虛意接受」,即當地並不打算或不願意讓外來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別是與本身文化價值觀相抵觸的部分侵蝕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於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或有意識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作出讓步,甚至主動迎合旅遊者的需要。泰國在前幾年大力推銷的某些不健康的旅遊產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確實迎合了少部分遊客的需求,也為該國帶來了滾滾外匯。但據泰國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現在,泰國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擴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萬人死於這種頑症,那裡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是性。由此而引發的旅遊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導致泰國旅遊業出現滑坡。上述案例表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旅遊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到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影響,進而有可能使當地的傳統道德觀念發生裂變和扭曲。盡管「色情、酗酒、搶劫皆因旅遊業而起」的說法是片面的,但應該承認旅遊業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蔓延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海外旅遊者「現代化」消費模式的誘惑下,在旅遊者和旅遊地之間生活水平差異懸殊這一客觀事實的刺激下,當地的部分居民極易失去原有的純朴美德,墜落到罪惡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濫,賭博猖獗,離婚率上升,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當地的社會風氣惡化。此外,國內有些景區,因沒有織協調好當地居民的經營活動,平衡好各方利益,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詐遊客哄抬物價、甚至威脅遊客人身安全的旅遊犯罪案件時有發生。這無論是對當地旅遊業還是社會文化,都無異於雪上加霜。
此外,旅遊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一方面使得旅遊地把發展的優先權讓給旅遊業,把國土、資源等讓給旅遊投資者;另一方面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旅遊地部分人的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形成了對旅遊經濟過度依賴等「新殖民主義」傾向。一些學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批判部分發達國家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時,常常把旅遊視為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去的大炮政策換成了今天的『國際旅遊訛詐政策』」,「發達世界是在通過旅遊將其生活方式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盡管這些觀點可能帶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並非空穴來風。有的西方人類學家說成群結隊的遊客把別人的鄉土作為「旅遊地」,無所顧忌地拍照、遊玩,然後再把當地令人好奇的風物特產帶回家,成為標榜炫耀之物,這一切都帶有明顯的「殖民化傾向」。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旅遊是現代人的需要,更是未來人的需要。旅遊開發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遺產、現代文明等文化生態環境,旅遊活動將給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整理、搶救瀕臨消亡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維護本土文化的傳統性,保持接待地的旅遊吸引力;如何採取防範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質化現象;如何利用外來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賦予外來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強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引導啟發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如何尋求一種既能使東道社會收入最大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謂「新概念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❼ 旅遊活動造成旅遊者的大量湧入對旅遊目的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不可一概而論。
發現旅遊活動帶來的弊端,在充分開發利用旅遊活動帶來的益處的同時也要著力於改善和避免造成的弊端,比如對生態的破壞、對當地社會文化傳統文化的沖擊,就是說要先發現弊端然後防治、治理、避免、改善等。
❽ 論述旅遊開發對目的地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
經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當地第三產業水平。
社會:優化社會產業回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答級。 促進社會進步。
政治:有助於提高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提高,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
文化:促進不同地區文化交流發展,推動多元化
環境:有助於目的地環境的開發利用。但容易造成環境破壞,增加環境負荷
❾ 如何看待旅遊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和環境的贊歌論和告誡論
旅遊對目的地居民社會文化的影響 提要 隨著旅遊業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旅遊引發的社會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多元,對旅行社會影響的研究也越來越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重視。本文以廣西桂林陽朔縣為例,通過實證調查,運用旅遊地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理論與方法,闡釋對旅遊社會文化影響的認知,研究分析旅遊對當地居民所造成的社會文化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旅遊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有效調控措施。 關鍵詞:旅遊;社會文化:影響 一、旅遊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概念 作為旅遊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旅遊的影響研究可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旅遊的經濟影響、旅遊的物質環境影響和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三個大的類別。其中,單就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而言,又可細分為對旅遊者(客人)的影響、對目的地居民(主人)的影響和對主一客關系的影響三方面。 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非常復雜,一般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來研究這一問題:一是通過分析旅遊者的行為來研究這一問題。考慮的主要因素有:(1)旅遊者的數量:(2)旅遊者逗留時間的長短;(3)旅遊者的特徵;(4)旅遊者的經濟特徵;(5)旅遊者在當地的行為活動。二是通過分析旅遊地居民對旅遊業發展的態度來認識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如,巴特勒(1974)等認為,旅遊的社會影響在接待地或旅遊目的地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於接待地或目的地的特徵,包括對於主一客關系的影響。如,文化效應、犯罪、示範效應等;另一類是旅遊對基礎設施和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如旅遊開發對地方資源和設施形成的壓力,輸入外來勞動力對當地就業造成的壓力,當地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福克斯指出,「旅遊的社會影響被歸結為價值體系、個人行為、家庭關系、集體生活方式、安全水平、道德規范、創造力、傳統慶典以及社區組織等幾方面的改變」。而史密斯則把旅遊開發的社會影響歸結為示範效應、社會分層與社會化、自尊、文化復興和憎畏感。馬西森和沃爾認為,旅行社會影響是「作用於接待地社區居民的影響」。所以,旅遊社會影響研究的焦點往往集中在接待地社區和旅遊目的地,而不是旅遊客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