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及其旅遊資源綜合開發研究
『壹』 結論與建議
一、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情總體特徵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指與我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存在國際邊界(部分地段未定界)、在主權空間上位於我國地理行政管轄范圍內的、以少數民族聚集為特徵的行政管理區域(本書以6省區29個地市級行政區劃為研究對象)。這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相對豐富,除內蒙古7盟市經濟相對發達外,其他22個地區經濟欠發達,地處邊遠,自然地理條件相對較差,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人才匱乏等,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任務艱巨,但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大。
首次研究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國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分布在內蒙古、吉林、廣西、雲南、西藏和新疆等6省區,總面積290.1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總人口4700.09萬,為全國人口總數的3.49%;GDP總量13337.48億元,佔全國的2.83%;人均GDP為2.8377萬元,為全國人均GDP的81.08%。與俄羅斯、朝鮮、蒙古等 14個國家(地區)毗鄰,邊境線長 19592.89千米。主要少數民族比例2.99%~97.00%之間。
中國6省區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如下7大特徵。(1)地處邊境,地廣人稀,以一個或多個國家或地區接壤,以一個或多個少數民族聚集為特徵。(2)29個地區經濟發展平均水平與全國的接近,但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大。(3)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自給率普遍較低,中央或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大。(4)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惡劣,交通口岸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高。(5)25個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全國74.15%和91.74%。地區間城鎮居民和農牧民間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6)國土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大。(7)自然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國土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各地區加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
系統梳理、綜述了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及政策層面的指導。
(一)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相關理論基礎
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理論基礎:一是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理論;二是資源科學理論;三是區域經濟理論;四是民族地區發展理論;五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理論與政策。前四個方面的理論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該類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方面的理論主要針對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理論:主要有科學發展觀理論、共同和諧發展理論和跨越式發展理論。上述理論基礎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等政策實施取得的成就
從宏觀層面評估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成效及存在問題,再以新疆為例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餘年來對該區經濟社會發展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對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分布的典型省區的相關戰略政策進行了評估。對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的稅收優惠政策、土地優惠政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優惠政策等與中東部地區的相關政策進行對比。按照礦產資源、土地與水資源、草場與畜牧資源、旅遊資源4種國土資源及其產業分類,詳細列出了外商投資內蒙古等6個中西部省區的國土資源產業目錄。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總體評價為:10餘年來,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優惠政策的惠及下,西部省區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果。
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評價為:新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至今,在促進新疆跨越式協調發展發展方面成效顯著。10多年來,新疆依據區情、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及地緣優勢,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實現新疆好發展與全國相協調。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新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實惠。如新疆2012年GDP總量和人均GDP分別是1999年6.44倍和5.51倍。2012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99年的3.06倍和3倍。三次產業比例為由1999年23.0∶39.4∶37.6調整到2012年17.5∶47.3∶35.2,經濟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和優化。
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具體是指國家為發展、扶持、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所實行的政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族經濟政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不成熟到日臻成熟、完善的發展過程。援疆、援藏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過程中,從單一的幹部援疆、援藏發展到經濟、科技、幹部等多種援疆、援藏方式。對口支援的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政策取得的成就可總結為:一是民族地區的財政收支增加,財政能力增強;二是經濟總量所佔比重提高,經濟保持穩中求進;三是少數民族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四是工農業生產平穩發展,產業結構得到調整;五是邊境貿易發展迅速,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得到良性發展;六是對口支援成效顯著,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
三、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提供有益借鑒與啟示
(1)國內主要闡述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工程,這兩項重點工程主要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等南疆5地州和伊犁哈薩克斯自治州境內,這兩項重大工程是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範例。
(2)就國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與治理內容而言,主要闡述美國西部地區、日本北海道、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典型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其中好的經驗和做法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不利的方面我們要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
(3)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工程分布於南疆5個地州的29個縣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個師18個團場。其目的是通過工程措施,對區域內水資源等進行綜合開發利用,促進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並已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工程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和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節水增地,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實現土地開發整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邊境穩定、繁榮邊境的重大舉措。
(5)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重視典型區域(地區)綜合性資源戰略的研究與具體實施。如美國西部開發,日本北海道開發,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開發等,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活動提供有益的借鑒。
(6)美國西部開發是國外國土資源綜合開發的一個典型事例,也是邊疆地區開發的一個範本。美國西部地區開發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且艱難的過程,對美國近代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對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對於美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都有重大影響。具體做法是,實施土地法,制定土地等資源開發利用的優惠政策,加大中央政府轉移支付力度,充分賦予地方政府自主權,以及培育高科技產業等。西部開發活動總體上是成功的,但它對於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有不少消極影響,如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等。
(7)日本北海道開發歷史長,長達130餘年,開發活動採取的是以中央政府為主導,地方相關政府部門配合開展的方式。具體做法有:一是嚴格依法進行國土資源綜合開發。二是依法制定北海道開發計劃與規劃,發揮計劃、規劃的龍頭作用,保證了北海道綜合開發的穩定性、系統性。三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綜合開發要因地制宜,注重開發的科學性。四是為了不斷適應日本戰後形勢的發展,北海道設置了自然資源綜合開發行政管理機構。五是中央政府對北海道的支持力度很大,使北海道的人民更多地依賴國家,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潛力有所削弱。六是開發活動始終體現以人為本,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理念,開發活動成效明顯。七是綜合開發計劃制定的程序復雜,費時,一方面提高了計劃的科學性,但另一方面導致計劃制定的效率較低,影響計劃實施的時效性。
(8)前蘇聯西伯利亞大開發活動產生於其計劃經濟時期,歷經20多年,開發時間相對較短。通過大開發,西伯利亞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地區經濟結構,並一躍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燃料、動力、多種工業原料的生產基地,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體做法與借鑒有:一是發揮具有計劃經濟特徵的區域性生產綜合體的作用。二是發揮專家的咨詢決策支撐作用,使綜合開發活動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三是採取優惠政策等激勵機制吸引人才,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四是加強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西伯利亞大開發的順利進行。五是不能忽視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六是要拋棄倚重資源型重工業的發展模式,選擇促進各產業間協調發展的開發模式。
四、選取新疆阿勒泰地區作為29個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代表進行研究是科學合理的
(1)新疆阿勒泰地區作為中國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之一,是這類地區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阿勒泰地區地處邊陲,經濟社會水平相對落後,地廣人稀,國土資源豐富且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人力資源匱乏等。阿勒泰地區具備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因此,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進行實證研究是科學合理的。
(2)阿勒泰地區隸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北部,阿爾泰山南麓。國土面積11.797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疆總面積的7.10%。與俄羅斯、哈薩克共和國和蒙古3國毗鄰,邊境線長1197千米。阿勒泰地區接壤國家之多,在全國各地(市)和新疆各地州中名列前茅。下轄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吉不乃縣、福海縣、富蘊縣、青河縣1市6縣。境內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10個團場,自治區駐阿單位和駐阿部隊。阿勒泰地區的區位地緣優勢明顯。地區所轄 6 縣 1 市均為邊境縣(市),國家已批准開放4個一類口岸,即對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縣)和紅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對哈薩克國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縣)和阿黑吐別克口岸(哈巴河縣)。阿勒泰還是我國西北唯一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區,是西部地區建立直接對俄開放口岸的必經之地,具有開拓中亞、西亞和獨聯體國際市場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3)阿勒泰地區是個多民族聚居區,由哈薩克、漢、回、維吾爾、蒙古等36個民族構成。截至2011年底,阿勒泰地區總人口66.8891萬人,其中哈薩克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51.67%。2011年阿勒泰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62.94億元。一、二、三產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19.95:47.02:33.0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6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88%。地區全口徑財政收入37.45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1.7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萬元,農牧民純收入5726元。共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近400萬人次,旅遊收入29.82億元。
(4)近年來,阿勒泰地區積極推進鐵路、公路及口岸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鐵路方面,繼2009年奎北鐵路通車後,福海—富蘊鐵路將開工建設,福海—吉木乃鐵路建設正在設計論證中。道路方面,地區現有干線公路17條,總里程8384千米。北屯—阿勒泰高速公路已列入國家高速公路建設規劃。航空方面,現有阿勒泰機場和喀納斯支線機場兩個運營機場,富蘊民用機場正在計劃建設中。電力方面。阿勒泰地區電網是自治區一個相對獨立的電網,但能夠滿足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5)通過對阿勒泰地區「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評估表明:「十一五」時期是阿勒泰地區促發展、惠民生、保穩定的重要時期。全地區在以下五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二是優勢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四是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五是各族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和提高。
(6)阿勒泰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實現以下七個方面的目標任務:一是綜合經濟發展實力大幅躍升;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是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四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明顯提高;五是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鄉。六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七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五、依據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情、探索開展針對這類區域的國土資源資源規劃試點
本書有關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研究,與當前我國編制的區域國土規劃在研究方法、思路,以及核心內容上基本一致。中國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編制區域國土規劃的條件。參照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證研究成果,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探索開展國土資源資源規劃試點。
依據上述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情總體特徵,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要積極開展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域國土資源資源規劃試點,促進這類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按照如下思路進行研究:
(1)國土資源種類的選擇。阿勒泰地區選擇了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國土資源,對其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進行研究。其他28個地區可根據各地實際,自然資源稟賦等,選擇符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國土資源進行研究。
(2)在系統闡述各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等國土資源的稟賦、特徵,開發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國土資源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基本原則、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總體空間布局與模式、土地資源開發整治與耕地保護戰略措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草場與畜牧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3)各地區開展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工作時,應堅持4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草場與畜牧資源和旅遊資源5種國土資源綜合利用,協調開發的原則。二是堅持國土資源及其產品總量適度消耗、生產與消費總量合理調控原則。三是堅持促進國土資源結構優化配置的原則。四是堅持保持資源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平衡的原則。
(4)29個地區區域國土資源規劃的研究內容包括:①區域國土資源現狀及潛力評價。②區域國土資源供需形勢分析。③區域國土資源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任務。④區域國土資源時空配置、生產力布局。⑤區域國土資源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六、提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總體空間布局與模式
提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總體空間布局與模式。綜合考慮礦業、畜牧業、旅遊業等產業發展現狀,根據各地區水資源、土地資源配置情況,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劃,合理進行生產力布局。
如新疆阿勒泰地區,建立了為以福海縣為中心向四面擴散的礦業區一個(包括富蘊、福海、哈巴河、吉木乃、福富、青河6個礦業園區);以吉木乃縣、阿勒泰市、富蘊青河縣為主的三個畜牧區;以布爾津縣喀納斯景區為主延伸至哈巴河縣的旅遊區;以福海為主,富蘊縣可可托和及青河三道海子為主的4個旅遊區。
探索建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草場與畜牧資源、旅遊資源等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理想模式。如土地資源要集約節約,高效利用。礦產資源要主力發展,充分利用。水資源要節約利用,保護水生態環境。草場與畜牧資源要合理配置,大力保護牧民的合法權益。旅遊資源要重點開發,做大做活,全球視野。按照國土資源類型,提出了5個子系統:即土地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草場畜牧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礦業、畜牧業和旅遊業等產業發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和研判,提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探索提出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合理布局的戰略政策及措施。如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畜牧業和旅遊業三大產業發展趨勢預測結果為:2015年地區礦業、畜牧業和旅遊業產值所佔GDP的比例分別為25%,20%和25%左右,2020年該比例分別為30%,25%和30%左右,到2030年變為為15%、25%和35%。礦業的地位逐漸降低,畜牧業發展較平穩,而旅遊業發展為地區第一大產業。這些基本判斷為阿勒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基礎支撐。
七、分資源類別提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指導區域國土規劃編制
(一)土地資源
新疆阿勒泰地區主要針對土地資源開發整治與耕地保護,研究提出如下戰略措施:
1.優化土地利用空間布局
按照土地用途和建設用地准入條件,將阿勒泰地區土地功能區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土地利用功能分區,第二類為建設用地管制分區。根據阿勒泰地區土地資源的特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地區劃分出基本農田集中區、一般農業發展區等10個土地利用功能區(第一類),並分別提出了分區管理措施。按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指標,在與城市規劃、開發區(園區)規劃、村鎮規劃「無縫」銜接的基礎上,阿勒泰地區共劃分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和允許建設區4類分區(第二類)。對4類分區分別提出了空間管制措施。
2.提出了5條土地資源開發整治與耕地保護戰略措施
①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②嚴格保護基本農田。③強化土地利用調控責任。④進一步加大土地開發整治力度。⑤積極爭取土地開發整治重大工程項目,並使各項工程項目得到落實。
其他28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可根據各地土地資源現狀,研究提出有關土地管理合理利用與保護相關戰略政策措施。
(二)礦產資源
新疆阿勒泰地區在確定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方向、優化空間布局的基礎上,提出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若干戰略措施:
1.合理調控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方向,規范礦產資源有序開發
確定油氣、煤炭、鐵、銅、鉛、鋅、鎳等30餘種礦產為鼓勵勘查礦種,鎢、錫、鉬等為限制勘查開采礦種,灰分大於40%和硫分大於3%的煤炭、砂金、砂鐵礦等為禁止勘查開采礦種。
2.優化勘查開發空間布局,提高礦產資源配置效率
依據阿勒泰地區成礦地質條件、礦產資源稟賦、礦山企業分布狀況、產業鏈延伸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對阿勒泰地區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進行功能區劃。按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礦業經濟等礦業演進階段特徵,結合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調控方向,產業政策等,阿勒泰地區開展了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規劃區劃分、礦產資源開采區劃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區劃和礦業經濟區劃分。
(1)礦產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與重點勘查區
阿勒泰地區共劃分出30個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地下水重點調查評價區,其中金屬礦產23個,非金屬礦產3個,地下水4個。阿勒泰地區共劃定準噶爾盆地南部地區(石油、天然氣)、准噶爾中央坳陷(石油、天然氣)、富蘊縣蒙庫鐵礦等51個重點勘查區,其中能源礦產4個,金屬礦產45個,非金屬礦產2個。
(2)礦產資源禁止勘查區和限制勘查區
阿勒泰地區共劃定包括國家和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在內的禁止勘查區63處,禁止勘查區面積近佔地區總面積的1/3。
(3)礦產資源開采區
依據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布局、資源分布特點及經濟社會發展、產業政策等的要求,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規范、有序開發,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及重要城鎮及基礎設施等,劃分出鼓勵、限制、禁止開采區。禁止、限制開采區的對象及范圍大致與禁止、限制勘查區一致。分別提出了限制開采區和禁止開采區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政策和要求。
(4)礦產地質環境影響區劃
綜合考慮阿勒泰地區礦山及其周邊人居環境狀況、礦山規模、礦山分布特點、不同礦種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等因素,結合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及其脆弱性、成礦地質條件,根據定性和定量評估的結果,阿勒泰地區劃分為8個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6個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11個礦山地質環境影響一般區。
(5)礦業經濟區劃分
在阿勒泰國家級礦業經濟區發展的空間布局上,按照礦產資源稟賦、礦產資源需求、礦業經濟發展現狀等,在礦業經濟區內劃分了5個礦業園區,明確了各園區的功能定位。一是富蘊黑色有色稀有金屬礦業園區。二是福海有色稀有金屬礦業園區。三是哈巴河有色貴金屬礦業園區。四是吉木乃能源礦業園區。五是富蘊恰庫爾圖—福海煤電煤化工礦業園區。
3.提出了6條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
①加強地區、市縣各級各類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和實施。②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實現找礦重大突破。③充分利用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緩解國家、地區礦產資源供需矛盾。④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監督管理。⑤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水平。⑥積極申報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建立「綠色礦山」,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水資源
1.空間布局
新疆阿勒泰地區研究提出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按照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對水資源的需求分析,確定了水資源區劃,將全地區水資源劃分為水資源豐沛區、基本平衡區和短缺區3個區,為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礎支撐。
2.戰略措施
提出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若干戰略措施:一是編制和實施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發展規劃。二是通過劃定4個地下水資源重點調查評價區,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調查評價。三是利用水價形成機制,提高農業、工業等各行各業及生活用水的水資源利用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四是加強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實現阿勒泰地區「九大工業片區、23個供水點」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滿足地區用水需求。五是探索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採取切實可行的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四)礦產資源
1.空間布局
根據阿勒泰地區草原資源承載力、人為及自然災害對草原的破壞程度等,進行草原功能區劃。阿勒泰地區可具體將草原劃分為:禁牧區、限牧區和允許放牧區。根據阿勒泰地區畜牧資源分布特點、畜牧業在不同縣市的發展狀況及趨勢等,提出優質牛羊肉產業布局、奶業空間布局及毛絨業布局3大畜牧產業布局。
2.戰略措施
提出促進阿勒泰地區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戰略措施:一是完善草場管理體制,依法管理草地資源。二是加強草場與畜牧資源開發利用管理。三是切實落實草原保護獎勵補償機制,使牧民受益。四是積極發展牧區特色優勢產業,如礦業、畜牧業和能源產業等。五是在牧區大力發展公共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如牧區飲水安全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等。
(五)旅遊資源
1.空間布局
綜合提出優化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思路與方案。以喀納斯生態旅遊區和可可托海風景旅遊區兩個「龍頭」景區為重點,在阿勒泰地區構建三大旅遊環線、六條旅遊發展軸,劃定6大功能分區。此外,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優化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促進旅遊業在空間布局上的協調、有序發展。
(1)三大旅遊環線:一是西環線,即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環線。二是東環線,即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旅遊環線。三是大環線,即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環線。
(2)六條旅遊發展軸。一是擬建的阿爾泰(金山)文化旅遊橫軸。二是需要提升的額爾齊斯河(銀水)風光旅遊橫軸。三是擬建的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縱軸。四是需要提升的喀納斯生態旅遊縱軸。五是擬建的阿爾泰山水休閑旅遊縱軸。六是需要提升的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縱軸。
(3)六大旅遊資源功能區。一是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二是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功能區。三是阿勒泰市山水休閑度假旅遊功能區。四是西域邊陲風情旅遊功能區。五是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遊功能區。六是准噶爾盆地乾旱荒漠景觀旅遊功能區。
(4)四大基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功能區。分別是旅遊禁止開發區、旅遊限制開發區、旅遊優化開發區和旅遊重點開發區。
2.戰略措施
總結提出了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①組織編制實施地區、市縣旅遊發展規劃。②編制實施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發展規劃,注重環境保護,促進旅遊資源產業健康持續發展。③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管理體制機制。④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
『貳』 貴州特產是什麼
1、威寧火腿
威寧火腿是貴州的傳統特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早就聞名海內外。威寧海拔2000多米,屬高寒的烏蒙山區,漫山遍野生長著豐富的牧草,歷史上畜牧業就十分發達,當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趕山放牧的習俗,豬牛羊同群為伍,運動量大,豬腿非常發達,肌肉結實飽滿,肥瘦肉交錯。
2、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就是在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飲茶文化中培育而成。特性:石阡苔茶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品質都比外地品種要勝幾籌,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
3、都勻毛尖
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面東山屹立,西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
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4、桐梓玉蘭片
桐梓玉蘭片按生產季節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冬片、桃花片、春片、尖片、蘭藻、筍衣6個品種。其中「冬片」是用「冬至」到「驚蟄」期間內採挖的冬筍製成,質地輕脆,素「玉蘭王」之稱。「尖片」用筍尖製成,為玉蘭片中的佳品。
5、畢節臭豆腐乾
畢節臭豆腐乾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畢節縣城內的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做得豆腐過多,未賣完。店主人怕老鼠咬吃,就分別放在幾個木櫃內。第二天取時,有一個櫃子被忘了,沒有取出其中的豆腐,到第三天取出看時,豆腐已經發霉長毛了,可是卻散發出一股特殊的香味。
『叄』 去西雙版納旅遊十大必去景點有哪些
1、告庄西雙景+星光夜市+大金塔
說到西雙版納,大家的固有印象都是它種類繁多的熱帶水果以及它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而告庄西雙景是西雙版納的另一面,它是新開發的人工景點,仿東南亞風格,緊挨著瀾滄江(流到東南亞叫湄公河)。告庄西雙景為傣語,漢意為「九塔十二寨」,旨在重現古時
景洪盛景,打造一個繁華昌盛的「景洪城中之城」。白天的西雙版納是靜謐的,到了晚上,入夜的告庄西雙景會開啟狂歡模式。
2、景洪大金塔
位於曼聽公園附近的總佛寺,它是西雙版納佛教信徒拜佛的中心,也是西雙版納佛寺中等級最高的佛寺。大氣雄偉的總佛寺,樑柱雕刻精美,金碧輝煌,信徒們在此上香祈福。
6、中科院熱帶植物園(勐侖植物園)
帶孩子的家庭最適合的景點就是勐侖植物園,中國最大的植物園,也是西雙版納唯一的5A級景區,勐侖植物園坐落在勐臘縣勐侖鎮,佔地面積900公頃,培植有中外熱帶植物3000種。
6、望天樹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看過阿凡達這部電影,其中就有在這里拍攝的景。望天樹景區是國內唯一可以從水、陸、空體驗熱帶雨林的地方,這里密集生長著的望天樹,是雨林里的巨人,也是最能代表東南亞雨林的樹種。望天樹的參天巨干可以達到70-100米,景區最吸引人的空中走廊,藉助數十棵望天樹的樹干,搭出一條34米高的懸空吊橋,蜿蜒數百米,能從空中俯瞰整個熱帶雨林。此外可以近距離接觸熱帶雨林,觀賞雨林五大奇觀:板根、絞殺、寄生附生、滴水葉尖、老莖懷春。
8、傣族園,位於西雙版納橄欖壩,景區內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濃縮了傣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現了典型的熱帶田園風光。
千年古佛寺、古村寨群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淳樸的民風民俗。觀看大型歌舞表演、吉象開場、參加百人「天天歡度潑水節」。
9、基諾山寨
基諾族意為:「舅舅的後代」,是西雙版納唯一一個全面集中展示基諾文化為主題、以自然村寨為依託的原生態旅遊景點。是56個民族裡最後一個被確立的少數民族。基諾族人口約兩萬餘人。這個民族是直接從原始社會主義過渡的民族,也被稱為「從原始社會走來的民族」,因此保留下了許多原始的生活習俗和民族風情。
10、原始森林公園
比較喜歡動物的朋友們在這里能見到許多可愛的野生動物,西雙版納最大的綜合性生態旅遊景點之一,園內有北回歸線以南保存最完好的熱帶溝穀雨林。獨特的熱帶溝穀雨林橫亘整個園區。除了自然景觀,愛伲山寨的民俗風情和節慶活動也會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