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與鄉村旅遊
Ⅰ 民俗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屬於鄉村旅遊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獨特的文化魅力將有助於鄉村旅遊發展。以成都彭州的實踐為例,證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相關產業互為促進。
2013年6月,第四屆中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辦。從2007年以來,成都作為我國唯一的承辦地,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國際「非遺」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非遺之都」。人們普遍認為,「非遺」是世界的。然而,「非遺」更是本土的,對成都享譽全國的鄉村旅遊而言,也需要借力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研判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特殊遺產,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然的特殊性,其特徵主要體現在傳承性、社會性、無形性、多元性、活態性、地域性、民間性等方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
主要包括六大類:一是口頭傳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的載體的語言。二是傳統表演藝術。三是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四是有關自然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技藝和經驗,如傳統的生產技術、醫葯、體育健身活動等。六是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二、鄉村旅遊中「非遺」的存在空間
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開發潛在的旅遊資源,創新旅遊發展模式,這需要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內涵,發揮旅遊資源中文化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非遺」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在世界各地迅速展開。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非遺」搶救和保護工作也就勢在必行。通過鄉村旅遊科學、合理的方式來保護「非遺」,能夠使珍貴的「非遺」能夠完善的保存下來,同時以「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能夠反哺鄉村旅遊的發展,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從遠處說,「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意義有利於我國優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近處說,在鄉村旅遊發展中「非遺」保護和傳承有利於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轉移富餘勞動力,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由於鄉村的特殊性,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動力外出,造成了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出現,而現目前鄉村也是犯罪率比較高的「重災區」,缺乏文化的熏陶,讓鄉村淪為文化的「沙漠」,不利於鄉村的長治久安,穩定發展。所以「非遺」保護和傳承,加速對於優秀文化的傳播,讓更多人堅守文化基石,對於鄉村來說意義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