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與周旅遊業
『壹』 我國黃金周日旅遊的利弊分析
利:1、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2、緩解人們緊張的工作壓力,使人們得到休息和版放鬆;
3、促權進旅遊業、餐飲業等發展
弊:1、由於各地熱點景區遊人增多、擁擠,造成安全隱患增多,發生事故概率大於平常;
2、在「黃金周」期間,除了最上層的中樞包括國防、外交及最底層的飲食購物旅遊外,社會運作基本停頓一周時間。
『貳』 我國黃金周旅遊的利與弊有哪些
一、「黃金周」的利與弊
自1999年國慶節以來,全國實行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3個7天的長假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假日旅遊熱,初步形成了以旅遊為主導的假日經濟,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新現象,也使國民(主要是佔全國人口1/3以上的城鎮居民)開始了一種新穎的休閑方式。
「黃金周」長假引發了旅遊熱,其積極作用人們看得很清,談得很多:
——促進了交通、信息、景區、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安全等服務設施的配套組合,推動了旅遊產品的調整優化(如國內度假產品的啟動、環城市休憩帶的形成),加速了旅遊消費從單一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型的轉變。
——擴大了城鎮居民的休閑消費需求,帶動了交通客運、網路電訊、餐飲零售、金融保險、文化文物、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農業林業和城建園林等相關行業/部門的建設,拉動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加快了溫、冷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促進了人流、消費流、資金流、信息流從中心城市向邊遠地區的流動,帶動了城郊、農村和山區的發展。
——激醒了國民、主要是城鎮居民的旅遊意識,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由上而下各級政府假日協調機構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遊信息系統的啟動。促進了「大旅遊」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遊行業的服務、協調和管理水平。
然而,「黃金周」旅遊熱的負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遊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儲存性,決定了正確處理旅遊供給常年候的剛性與旅遊需求時段間的彈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歷來是關系旅遊經濟能否良性增長的關鍵之一。在未實行「黃金周」制度時,這個矛盾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自然氣候造成的淡旺季問題。而近3年的情況說明,實行「黃金周」制度後,人為造成的旅遊供給設施的常年性、穩定性與「黃金周」旅遊需求的集中性、跳躍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黃金周」期間的供不應求與「黃金周」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地出現,長此下去將會損傷我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經營和消費基礎。
——著名的景區景點,無論是自然的、歷史的,還是新建的,幾乎無不是「黃金周」內車水馬龍、人滿為患,節後車馬稀少、門庭冷落。特別是世界遺產、國保、國寶級景點,超負荷的接待與經營無疑會加速資源的損耗、環境的破壞,嚴重地損害了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在「黃金周」內出遊,景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導致旅遊質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長此下去勢必挫傷國民對旅遊持續消費的積極性。
——如按照「黃金周」的需求量建設交通、住宿等旅遊供給設施,勢必造成常年性的過剩;如不能滿足「黃金周」的集中需求,則勢必形成客房爆滿、車船擁塞。前者形成企業的經營性虧損,後者引起企業的破壞性運營,兩者同樣導致經營成本提高。這種兩難境地使旅遊企業長期陷入低利甚至虧損運行窘境,損害了旅遊企業可持續的經營基礎。
——「黃金周」期間如果不採取行政限價措施,勢必消費價格上漲、甚至暴漲,導致遊客不滿;但這種行政式的限價違背供求規律,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黃金周」期間的突擊性、超負荷供給,勢必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能源、設備損耗、人力成本),如果強制限價必然影響企業群體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利益。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勢必越來越突出。
——「黃金周」期間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爆一時,但是社會的總消費量在一定時段內基本上是一個恆數。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總是伴隨著節後的急劇降溫。從全社會一個較長時段來看,幾個短時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費(而且這種消費容易形成低質、高價),並不能從根本上刺激和擴大消費總量。這種突擊性的消費並不能夯實國民長期、穩定、可持續消費的基礎。
最近3年統計結果表明,「黃金周」期間的人均旅遊消費額幾乎均低於全年旅遊人均消費額。2000、2001年的國內旅遊總收入和人均花費的絕對增長值與平均年增長率都比1997、1998年低。從表1、2、3、4中可以看出,「黃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對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旅遊花費與民出遊率的增長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相形之下對農村居民的出遊率影響不大),但對全國旅遊經濟整體增長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黃金周」為我國公民提供了出境旅遊的條件,但集中在3個時段中的閘涌式出遊,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幾國的情況下,同樣給出境旅遊的經營者和接待地帶來巨大壓力,供求規律的結果必然使旅遊價格上揚、服務質量下降,勢必影響出境旅遊者的利益,不利於正在興起的出境旅遊的健康發展。
——3個「黃金周」前後,全國旅遊及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全力投入協調、管理、監督、檢查。由於是帶有濃厚的「政治性」、「運動式」色彩,習慣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時頗能奏效。這種行業管理模式與加入WTO、培育市場經濟的要求大相徑庭,從長遠看不利於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管理方式的轉型,也不利於市場的發育與企業的成長。
——全國劃一實行3個「黃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個月時間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止工作。這種狀態不利於政府機構正常、高效、穩定的運行,不適應現代經濟、金融、信息系統快捷、連續運作的要求,尤其給外企和涉外活動帶來諸多不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外經貿、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一年3次的全國性長假對政務、商務、生產、文教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會日益凸顯出來。
今後5~10年及20年內,隨著全國進入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國民的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將出現全面、持續、快速發展之勢。據中國旅遊業「十五」計劃和2015、2020年發展目標預測,到2009、2010、2015、2020年,國內旅遊將分別達到11億~11.5億、15億~17億、21億~25億、29億~36億人次,出境旅遊將達1600萬、2000萬、2500萬、3700萬人次(事實上遠不止這些人數)。對一人近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1/5左右的國內遊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內蜂擁而出,決不是一種正常、健康、可持續的現象,也不是中國旅遊業應走的高效益、低耗損、可持續發展之路
『叄』 淺論十一黃金周對旅遊的推動作用
作用就是 十一是國家法定節日 相對比較長大多都是七天有的還會請假 就是為了出去走走 就是旅遊了 去各大景點看看 緩解工作的壓力 也間接的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
『肆』 取消黃金周後旅遊業的發展對策是什麼
黃金周要取消了。同時很多人的旅遊假日計劃也取消了,更多的人也在這時感嘆中國的旅遊行業即將蕭條下去。
首先,旅遊出現的條件是什麼?有錢,有閑。黃金周的取消無形中是切斷了很多人的「閑」,就是說沒時間了。但其實這和「有錢」又是密切相關的。之前,我國的旅遊行業有些近乎於全民旅遊,旅行社設法去開發每一個人都投入到旅遊大軍中。但這些人中有些根本屬於沒錢的。一個同學曾經帶過一個不帶餐的五天團,其中一個人竟吃了五天的饅頭鹹菜,消費不足十元錢。而很多有經濟實力來旅遊的人並不會去利用黃金周這個時間,他們可以利用年假、帶薪假期等來出行,完全沒必要湧入「人粥」之中。
從旅遊景區角度講,旅遊人數的減少和時間的分散對自身旅遊資源的保護和修復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人文景觀的刻畫會減少,自然景觀植被的踩踏會緩解。同時,人減少後,大規模的人潮擁擠和踩踏事故也將降低。(減少的這部分人中,工薪階層占絕大多數,我不敢說此類人群素質都低,況且自己也在其中,但低素質和低工資還是有一定關系的。)
從旅遊者來講,人少後,將大大提高其旅遊質量。旅遊後感受會不止一個「擠」字;相片背景中眾多的人頭換成美麗的風景;有機會修復的景觀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景區、旅館、飯店服務對象的減少,給遊客的服務相應有了提升的空間,他們將靠更多優惠、優質的服務去吸引這些有限的客源,對旅遊者來說無疑是件美事。
從旅行社方向出發,拉攏「有閑」的人,已經不能成為支撐其向良性發展的主打牌了。改變舊有的各類旅行社紛紛拼價格的惡性循環。高質量深層次的旅遊路線將取代零團費、靠進店購物賺錢的舊行程。設計更適合不同人群的專項的精品行程會成為旅行社能否在此行業立足的關鍵。
這些都是從好的方面講,若往壞處想。同樣劣質的短線是否會成為各家的主打星,遊客們同樣得到過去的禮遇,也很難說。盡管已不在旅遊圈裡摸爬滾打,但我還是希望我國仍很滯後旅遊業有一個美好的前景。
旅遊消費具備拉動內需的優勢特徵
旅遊消費是指國內外旅遊者在一國(或地區)的整個旅行游覽活動中為滿足旅遊需要而購買的各種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服務,是總消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消費之所以能夠為國家擴大內需做出積極貢獻,緣於其一些優勢特徵,主要表現在:
1、旅遊消費是綜合性消費,包含的消費內容比較多。一般產品是單獨的概念,不同的企業生產不同的產品,這些產品都是單個獨立地滿足顧客的某種需求。而旅遊產品是一個總體概念,它不是指為了某個旅遊者單獨需要而提供產品與服務,而是指為了實現一次旅遊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有形物質產品與無形服務的總和。旅遊消費的對象是由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構成的旅遊商品,其中既有勞動產品,又有非勞動的自然創造物;既包括精神成分,也包括物質成分。
2、旅遊消費是最終消費,對擴大內需的貢獻比較直接。相對於其它消費商品來說,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大到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小到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產品的可生產性比較強,可消費性也相對較強。而且旅遊消費不像工業耐用消費品一次購買長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務消費特有的多次重復性。
3、旅遊消費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消費模式,對擴大內需的作用具有可持續性。旅遊消費作為一種個人消費方式是分散的、理性的行為,盡管存在著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但市場機制還是會對個體需求進行梳理,通過旅遊服務的誘導,將旅遊需求傳遞到相關的產業。這是從經濟肌體內部釋放出來的有效需求,對經濟過程的調節是軟性的、內在的、自然的,因而對需求的調節和刺激是良性的、和緩的。
4、旅遊消費具有多重功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突出。旅遊消費是一個滿足多層次需求的體驗式消費方式,初期的旅遊消費基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主要是為了滿足觀光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旅遊消費將傳統的遊山玩水同文化、知識的傳播以及現代科學知識普及等結合起來,人們的娛樂、健身、社交等需要得到滿足,旅遊消費的文化功能、宣傳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體育健身功能也在逐漸顯現。 5、旅遊消費屬於非基本消費,具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旅遊產品的使用價值在滿足旅遊活動中基本的物質需要基礎之後,更多地表現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旅遊業會得到更為長足的發展,伴隨著市場的擴大,旅遊業產業規模將會急劇擴大,預計2010年左右,我國的旅遊業總產值將會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並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研究結果,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年接待1.37億人次的入境旅遊者,同時2020年出境人數1億,位列世界第四。
『伍』 五一黃金周旅遊帶來的利與弊是什麼
關於五一黃金周利弊的不同聲音:
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內表示,全年假日容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黃金周打亂了工作節奏,不利於整體經濟效益,最好的辦法是全面推行、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讓黃金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後,國內旅遊收入增速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說明黃金周對旅遊業收入增長並沒有實質效應」。
國家旅遊標准委員會委員李庚反對取消黃金周,他認為假期設置不只是商業經濟考量,「黃金周有效保障了勞動者休息旅遊的權利,長假黃金周對基層民眾非常重要」。
南京大學城市旅遊文化開發研究所所長胡小武表示,應在基本保證假期總數不變的前提下,使具體安排更人性化,如嘗試讓單位自主合理安排放假時間,滿足人們不同的假期需求。
中國於1995年起實行雙休日制度。1999年,國務院修訂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後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黃金周」,從此「調休」正式登場,並延續至今。
『陸』 十一黃金周對我國旅遊景區的影響 地理題目
十一黃金周作為一年最長的假期,很多人都是選擇在這個時間段去旅遊的。可專想而知,旅遊景區的屬遊客量是非常多的,而影響方面常見的就有交通堵塞現象,人員密集易造成安全事故,景區工作人員的人力增加,客流疏導措施的合理性,服務質量方面若不到位易早成遊客的體驗度下降,人員的排隊時間要比平常的多,若遊客不注意衛生會導致環境污染的或者踐踏草地等。
『柒』 對於國慶黃金周旅遊有什麼看法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是新節假日制度實行後的首個長假。「奧運後效應」多點釋放,奧運會舉辦城市一批新景點出現「井噴」行情;泛長三角城市群旅遊合作框架初具雛形,區域合作迎來「同城時代」;人們的出遊方式日趨多樣化和大眾化,自駕出遊、回歸自然、健康休假漸成時尚……假日制度改革後,如何適應公眾旅遊觀念的變化,更好地引導人們理性出遊,促進假日經濟健康發展,成為一道各方正在求解的現實課題。
「十一」黃金周順利落幕
「奧運後效應」多點釋放
-未出現大規模遊客滯留現象
-119個旅遊景區(點)形成年內首次國內游高峰
-創造黃金周假日游單日增幅之最
-假日消費呈多樣化和大眾化趨勢
-紅色旅遊等主題旅遊廣受青睞
-赴港台成為假日旅遊新亮點
今天是本次黃金周最後一天,據全國假日辦發布的2008年「十一」黃金周第7號旅遊信息通報顯示,「十一」黃金周順利結束。遊客集中返程,未出現大規模遊客滯留現象。截至18時,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點共接待遊客123.9萬人次,比昨天回落43.5%,比去年同期增長13.2%,收入同比增長5.4%。
今天全國假日辦接到1起旅遊安全事故報告。10月4日下午,廣東省職工國際旅行社組織的旅遊團中2名遊客在肇慶市硯州島非游泳區擅自下水游泳失蹤,至今仍未找到。肇慶市旅遊局及有關部門已組織力量開展進一步搜救工作。
今年「十一」黃金周假日旅遊市場形成首次國內旅遊高峰。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納入全國假日旅遊統計預報體系的119個旅遊景區(點)共接待遊客1829.1萬人次,同比增長13.2%,門票收入同比增長16.4%。
今年「十一」期間,居民出遊規律發生明顯變化。本次假日旅遊高峰比以往延後兩天出現,在長假前兩天出遊人數同比大幅下降後,到第四天迅速形成高峰,同比增幅高達33.42%,創造了黃金周假日旅遊單日增幅之最。
假日消費呈現多樣化和大眾化趨勢,出現了一些新的消費增長點。「奧運後效應」呈現多點釋放,受奧運會成功舉辦的影響,北京等主協辦城市的假日旅遊全面升溫;家庭自駕車游和散客自助游成為市場主體;紅色旅遊、文化旅遊、科普旅遊等主題旅遊受到大眾的歡迎,相關消費明顯增長;內地居民赴香港購物旅遊和大陸居民經金馬澎赴台旅遊成為假日旅遊亮點。
據了解,9月29日至10月5日,全國假日辦共接到旅遊投訴279起;旅遊安全事故報告4起,死亡2人,傷4人,失蹤2人。
剛剛結束的「十一」黃金周是今年第一個長假。這是在上半年我國連續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旅遊業發展遭遇重創後形成的首次國內旅遊高峰。
1999年至今,陪伴國人十年之久的黃金周記錄的不僅是假日經濟的輝煌十年,更記錄下無數普通中國人休假心態和方式的轉變:從最初的興奮與激動,到後來的疲憊與厭倦,再到現在的平和與理性……
奧運舉辦城市成熱點
今年「十一」是奧運會結束後的第一個黃金周。作為主賽場的北京奧運場館,無論從建築本身還是其代表的意義來說,都對遊客有著巨大吸引力。
據北京市假日旅遊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奧運效應」使北京「十一」期間旅遊市場出現「井噴」態勢,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接待遊人數量超過故宮、頤和園、八達嶺長城等京城著名旅遊景點。僅10月4日一天,北京21家重點景區就接待遊客43萬人次,同比增加一倍以上。
9月29日,是奧林匹克中心區正式向市民開放的第一天,「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也同時開放。據公共區管委會統計,開放首日,奧林匹克中心區共接待遊客超過18萬人次。記者在現場看到,操著不同方言的遊客匯聚成一條蜿蜒的人流,一直延伸向中心區,足有1公里長。
「我要在這里拍一張。」來自山東的劉長城迫不及待地讓父親給他在「水立方」前拍照。正上小學的他和父母9月28日到了北京。「奧運會期間主要在家看電視,現在能到現場看一看,太高興了!我要把奧運場館都游遍。」劉長城說。
據全國假日辦信息,受到奧運場館游的拉動,「十一」期間,青島海底世界、極地海洋世界景區接待遊客同比增長分別是90%、53%。沈陽主要景點接待遊客數量也大增,棋盤山、清沈陽故宮接待同比增幅超過70%。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法律與產業規制研究中心韓玉靈認為,從國際規律看,有所謂的「前7後3」效應——奧運舉辦前7年和後3年都會有持續的「奧運熱」。奧運結束後,更多國人的奧運激情迸發出來,形成了奧運旅遊熱。這給國內旅遊業帶來了機遇。
「目前,我們對奧運場館的利用還停留在淺層面上,主要是以場館本身作為依託,收取參觀門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發展研究院張凌雲教授建議,奧運遺產可以被更好地利用,比如開發奧運紀念品,就可以更符合遊客的需求,推動北京旅遊業形成「兩條腿」走路的格局。
合作迎來「同城時代」
越來越多的大橋、動車、高速公路、航班,縮短了泛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距離,讓該區域城市旅遊趨近「同城時代」。
「十一」黃金周前5日,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遊客占黃山接待遊客量的70%;受每小時200公里至250公里「滬寧合動車組」引擎強勢拉動,黃金周期間,鐵路沿線城市間頻現火爆景象……
作為我國旅遊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泛長三角區域25個城市旅遊管理部門不斷拓展新領域,一個以長三角城市群旅遊市場為紐帶的區域旅遊合作框架已初具雛形。
「經濟繁榮、城市文明、生態和美、宜居宜游是泛長三角城市的主要特色。」上海市旅遊事業管理委員會主任道書明表示,長三角旅遊城市合作組織25 個城市間,既在文化、旅遊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面對國際市場、國內市場,長三角城市卻又有著同質性。世界旅遊組織亞太部主任徐京分析,現在把泛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的條件已非常成熟。
旅遊「同城時代」的到來,給意欲利用旅遊資源優勢打造泛長三角旅遊勝地的安徽帶來機遇與挑戰。
「目前,長三角已成為安徽省旅遊最大的外來客源地。旅遊是開放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安徽旅遊理應積極投身泛長三角區域旅遊合作。」安徽省旅遊局局長江山說。今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合作,提出「抓錢庄、造糧倉、建天堂」,第一次把旅遊強省與工業強省和農業強省擺在一起加以論述。
旅遊業內人士認為,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夕,泛長三角各城市之間應以文化融合為紐帶,將城市間營銷上升為區域間整體營銷,培育世界級的旅遊品牌。
出遊漸趨平和理性
為了避開旅遊高峰,人們的旅遊觀念開始趨於平和與理性,不再一味選擇出遠門「暴走」,而是以輕松旅遊、回歸自然、節儉休閑等方式健康休假。記者發現,人們的出遊方式呈現出多樣化和大眾化的趨勢,家庭自駕車游和散客自助游成為市場主體;紅色旅遊、文化旅遊、科普旅遊等主題旅遊受到大眾的歡迎。尤其是不受約束的自助游,在長假國內旅遊中越來越受青睞。
「十一」黃金周期間,重慶的山水都市游、生態郊遊以及到周邊城市的城際旅遊呈現火爆情形。重慶市旅遊局發布的統計信息表明,今年國慶長假第一天,重慶機場離港旅客1.82萬人次,同比增長了7.69%,但重慶火車站和重慶港發送旅客分別同比下降11%和48%。出遠門、走遠路的少了,到周邊鄰近城市以自駕方式進行城際旅遊的遊客多了。
北京的王先生「十一」黃金周期間開著私家車到山西的榆次、平遙玩了4天,非常開心。「連續幾年都跟團旅遊,感覺有點累,今年換了自駕游,想停就停,想走就走,這才是假日休閑的本質回歸。」王先生說。
但不容忽視的是,自駕游、「一日游」等,對城市周邊干線和景區周邊交通造成一定壓力,而「停車難」等煩惱,考驗著旅遊景區管理能力和旅行者的耐心。如何適應遊客旅遊觀念的變化,更好地引導遊客平和、理性出遊,促進假日經濟健康發展,也是擺在旅遊管理者和經營者面前的一道現實問題。
「今年『十一』期間北京市政府號召市民去京郊旅遊,把市區景點讓給外地遊客。這就是一項很有效果的措施。」韓玉靈說。
為了更好地享受旅遊休閑的樂趣,張凌雲建議:對可以休年假的遊客而言,最好避開「五一」、「十一」等出遊高峰期;對於目前暫不能休年假的遊客,選擇長假出遊要更加關注出行的相關信息,理性地規劃出遊計劃。
『捌』 旅遊黃金周的利與弊
黃金周的弊端,遊客都集中在一時間出遊,造成酒店用房緊張導致房價上漲,由於餐廳客流量版過大,權導致就餐質量下降,由於人多在景點購買門票時造成要排常隊,等待時間過常。如果是跟著旅行社的客人,肯定是要進旅遊定點商店購物,由於客流量大,導師及工作人員過渡勞累,對客人直接影響就是無心情購物,或購物時心情不愉快,黃金周景點附近車流量較大,堵車將時間浪費在路上,等等弊端結合起來造成客人心情不愉快,導游就要調解客人,一旦導游工作稍微疏忽就造成「炸團」現象。直接影響旅行社的聲譽與形象。以上情況又造成黃金周旅遊價格上漲。花的錢又多又不劃算。
利端:由於過去的黃金周弊端,使得人們學會了理智消費,已經從過去的7日黃金周,慢慢將假期前後各拉長了1周,及避開黃金周,從另一種意義上將黃金周變成了黃金月,既節省了錢,又讓旅遊行業的讓客流量程平穩周期發展,不會造成黃金周前後沒有客人的尷尬情況,黃金周的另一利端是黃金周是旅遊行業的盈利。
『玖』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國慶黃金周的利與弊
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國慶黃金周的利與弊,具體內容如下:
國慶黃金周長假引發了旅遊熱,其積極作用人們看得很清,談得很多:
1、——促進了交通、信息、景區、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安全等服務設施的配套組合,推動了旅遊產品的調整優化(如國內度假產品的啟動、環城市休憩帶的形成),加速了旅遊消費從單一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型的轉變。
2、——擴大了城鎮居民的休閑消費需求,帶動了交通客運、網路電訊、餐飲零售、金融保險、文化文物、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農業林業和城建園林等相關行業/部門的建設,拉動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3、——加快了溫、冷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促進了人流、消費流、資金流、信息流從中心城市向邊遠地區的流動,帶動了城郊、農村和山區的發展。
4、——激醒了國民、主要是城鎮居民的旅遊意識,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5、——由上而下各級政府假日協調機構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遊信息系統的啟動。促進了「大旅遊」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遊行業的服務、協調和管理水平。
然而,國慶黃金周的負面作用也不可低估。
1、——著名的景區景點,無論是自然的、歷史的,還是新建的,幾乎無不是國慶黃金周內車水馬龍、人滿為患,節後車馬稀少、門庭冷落。特別是世界遺產、國保、國寶級景點,超負荷的接待與經營無疑會加速資源的損耗、環境的破壞,嚴重地損害了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2、——在國慶黃金周內出遊,景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導致旅遊質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長此下去勢必挫傷國民對旅遊持續消費的積極性。——如按照國慶黃金周的需求量建設交通、住宿等旅遊供給設施,勢必造成常年性的過剩;如不能滿足國慶黃金周的集中需求,則勢必形成客房爆滿、車船擁塞。前者形成企業的經營性虧損,後者引起企業的破壞性運營,兩者同樣導致經營成本提高。這種兩難境地使旅遊企業長期陷入低利甚至虧損運行窘境,損害了旅遊企業可持續的經營基礎。
3、——國慶黃金周期間如果不採取行政限價措施,勢必消費價格上漲、甚至暴漲,導致遊客不滿;但這種行政式的限價違背供求規律,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國慶黃金周期間的突擊性、超負荷供給,勢必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能源、設備損耗、人力成本),如果強制限價必然影響企業群體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利益。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勢必越來越突出。
4、——國慶黃金周期間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爆一時,但是社會的總消費量在一定時段內基本上是一個恆數。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總是伴隨著節後的急劇降溫。
『拾』 黃金周的改動對旅遊業造成的影響
《國務院復關於修改〈全國年制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節假日增加三個傳統節日,逢周末形成連休,這意味著三個新的旅遊營銷領域正在等待開發。預計在2008年,全國旅遊行業人才需求會出現比較大幅的提升。
同時中國的旅遊市場將迎來前所未有的一個高潮。春節是出遊的第一大高點,其次是暑期,然後是「十·一」、年底的年假旅遊和商務旅遊。「五·一」排在各大旅遊熱點的最後,因此取消「五·一」黃金周並不會對旅行社的利潤造成太大影響。此外,新增的3個小長假,除清明節不太適合旅遊外,端午、中秋如果和周末連休,很可能成為出遊的黃金時段。
酒店方面,以往黃金周對於以商務客人為主的高星級酒店而言沒有太多「黃金」的味道。黃金周期間像北京這樣的地區商務活動大為減少,容易造成商務客人「外逃」現象,所以黃金周往往是這些酒店入住率較低的時期,成了酒店的淡季。法定假期調整對高星級酒店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