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
『壹』 旅遊業有什麼經濟特性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屬於新興產業,都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都具有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的重要作用。它們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都具有消費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
2.都具有消遣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滿足人們在工作之外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是豐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3.都具有娛樂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是以人們的身心體驗為內容,為人們提供各種文化了解、體驗和娛樂消遣服務。
4.都具有益智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能夠增加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5.都具有經濟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不僅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現代產業結構中都是具有創新的新興經濟產業。
6.都具有關聯性,即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都具有很強的關聯帶動效應,隨著它們的迅速發展,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和重要內容,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渠道,因此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也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的內容,增強旅遊活動的魅力,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影響力,擴大旅遊市場的范圍,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通過旅遊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帶動文化產品的開發,拓展文化市場的空間,提升文化活動的水平,擴大文化傳播的影響,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大力發展國際國內旅遊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旅遊與文化的相互關系,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提高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貳』 旅遊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起到的作用
根據"十一五"規劃﹐旅遊業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對此﹐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近日指出﹐中國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邵琪偉表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面對"十一五"旅遊業發展的各方面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各級旅遊部門要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用好有利條件﹐克服制約因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
旅遊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作為中國"十一五"開局之年﹐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邵琪偉認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既是順應世界旅遊業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並將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據介紹﹐在世界上﹐旅遊業以其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和普遍看好的發展前景﹐被譽為"朝陽產業"﹐並成為促進現代經濟社會繁榮和發展的新興產業。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2005年全球入境過夜旅遊人數為 8.08億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為6820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9.6%。2004年全球旅遊就業人數達 2.12億﹐約佔全球就業總人數的7.5%。在中等發達程度以上的國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約10%。以旅遊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的國家和地區﹐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則超過20%。相當數量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的社會投資﹑就業﹑稅收已佔本國總量的10%以上。
並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家或地區之間相互依存和競爭程度不斷加強﹐旅遊業已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成為各國和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途徑﹐成為展示國際形象的重要領域。中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是適應世界旅遊業發展的要求﹐展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提高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需要。
有利國內經濟發展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的發展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的擴大以及區域發展的協調起到推動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重點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帶動作用大﹐對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旅遊業是需求潛力大的產業﹐發展旅遊業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具有積極的拉動作用。另外﹐旅遊以人的流動為基礎﹐通過發展旅遊﹐可以促進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資金﹑信息﹑人才的流動和交換﹐並成為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東部發達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而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旅遊業已被中西部大多數省區市及地州縣列為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加以培育。中國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旅遊業從一定意義上講符合這些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和人力資源狀況, 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國旅遊業建設的有利條件
邵琪偉表示﹐"十一五"時期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條件。一是資源條件好﹐二是市場需求持續旺盛﹐三是供給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宏觀發展環境有利。
邵琪偉指出﹐中國旅遊資源豐富﹐資源稟賦高﹐自然風光豐富多樣﹑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民族風情特色鮮明﹐對海內外旅遊者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且﹐經過改革開放28年的發展, 中國旅遊業供給能力﹑配套水平不斷提升﹐人的素質﹑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都不斷提升; 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交通通達性明顯提高﹔旅遊住宿﹑游覽等服務設施體系日益完備﹔旅遊人才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得到明顯加強, 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時期旅遊產業體系和供給能力還將進一步提高。
邵琪偉認為﹐持續增長的旅遊消費需求﹐將是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最根本的保障。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人口基數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遊率祗有92.7%﹐還不足人均1次, 與旅遊發達國家相比﹐潛力很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實的和潛在的旅遊消費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偉表示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旅遊業﹐把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領域﹐在實施一系列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時﹐都將旅遊列為重要內容﹐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觀政策支撐﹔各省區市政府更加重視旅遊業發展,通過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旅遊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瓶頸
邵琪偉同時坦承﹐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由於旅遊業綜合性強﹐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 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中國旅遊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如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入境旅遊發展面臨更大挑戰;國內旅遊低層次﹑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依然突出﹔旅遊法制建設嚴重滯後﹔市場主體還不發達﹑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市場規則還不完善﹐制約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從業人員素質不適應發展的要求﹐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等等。
據介紹﹐中國旅遊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國內最大的旅遊企業是首旅集團﹐其營業額也僅為世界五百強最末一名旅遊企業的七分之一。邵琪偉認為﹐大力提升企業實力﹑素質和競爭能力﹐是中國建設世界旅遊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此外﹐還應進一步推進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復合型旅遊目的地。邵琪偉認為﹐加強誠信旅遊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是確保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國家旅遊局目前正在全國開展誠信旅遊活動。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輻射作用
邵琪偉還表示﹐發展旅遊業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據介紹﹐旅遊業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發揮重要作用。2005年中國旅遊總收入達 768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4%﹐相當於全國GDP 的5.02%。全國出現了一批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省區市﹐若干省份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已經占當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上﹐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05年﹐旅遊外匯收入累計達2193億美元﹐在國家外匯十分緊缺的時期, 旅遊為國家平衡國際收支發揮了積極作用。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將通過帶動投資﹑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近年來除了對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基礎設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遊業的發展還大大促進了賓館飯店﹑旅遊景區﹑主題公園等旅遊領域直接投資的顯著增長。特別是隨著新的旅遊產品出現﹐高爾夫球場﹑遊艇﹑游輪﹑旅遊房車﹑旅遊港區等新業態投資快速增長﹐還帶動了一批度假休閑區的發展﹐有的投資規模, 相當大。同時﹐與旅遊相關的商品包括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及相關的製造業也快速發展並獲得了相應的資金與市場。黃金周旅遊消費不斷增長﹐帶動全社會假日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邵琪偉認為﹐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旅遊業發展也對中國社會協調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旅遊業是服務性行業﹐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就業層次多﹐能夠吸納不同層次的人群就業﹐能夠擴大中國就業面﹔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安置具有獨特優勢。據統計﹐國際上旅遊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比例達1:5﹐發達國家旅遊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總量的20%以上﹐發展中國家約佔10%。中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約1 000萬﹐擴大就業的潛力還很大。
又由於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旅遊資源富集﹐是重要的旅遊場所﹐通過發展旅遊, 全國許多農村實現了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年來農業旅遊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以旅遊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並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費水平高於農村﹐中國大部分旅遊資源集中在農村和山區﹐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之間交流。
與此同時﹐旅遊業發展對維護資源生態﹑文化傳統傳承﹐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旅遊業走體驗型的消費方式﹐這對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又因為人們通過旅遊可以接觸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帶動旅遊目的地文化保護﹑建設﹑傳承﹑發展﹐促進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近年來興起的工農業旅遊﹑紅色旅遊等﹐成為傳播科技文化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方式。
『叄』 旅遊業對經濟的正面影響是什麼
1、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內間接地容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園林等的發展.
2、旅遊業能促使公共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3)旅遊業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弊端:
1、物價上漲: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外來旅遊者湧入當地,由於湧入大量的外來遊客,雖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大量遊客的湧入勢必引起當地的物價上漲,而損傷了當地居民利益。
2、破壞產業結構:農業產業現仍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使得個人收入遠遠高於務農收入,因此大量農業人員紛紛湧入旅遊行業,從事服務業時田地荒蕪。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業
『肆』 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一、旅遊業完全收入對GDP的作用
旅遊業完全收入=旅遊業直接收入+旅遊業相關行業收入。旅遊業作為一個關聯度很高的行業,它不僅可以為工業、農業、建築業等提供巨大的市場,而且還可以帶動和促進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文化娛樂業以及對外貿易等行業的發展,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據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據此就可以計算出旅遊業完全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二、旅遊業外匯收入增加對外資利用的作用
旅遊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導致大量人、財、物的加速流動。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資和項目投資決策機率大大增加,旅遊環境從本質意義上說,也是投資環境的重要構成,所以,旅遊業通過正面促進對外開放,使區域內的引資和投資額增加。權威調查表明,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將會使利用外資額相應增加5至9美元。為統計方便我們取利用外資相應增加額的中值為年均利用外資的增加額,即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相應利用外資的增加額為7美元。
三、旅遊業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旅遊業的種種特性,旅遊業日益成為消除地區貧困的有效途徑。旅遊扶貧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相對豐富或獨特的山區扶貧工作的突破口,即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優勢,通過開發旅遊項目,帶動貧困山區的脫貧。旅遊業總體上是屬於勞動密集型服務業,這就決定了旅遊對就業者的專業技術要求不高,比較適合普通勞動者參與就業,所以,旅遊扶貧在解決貧困地區就業問題上也是效果顯著的。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旅遊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鑒於旅遊開發在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顯著作用,國家在一些投資政策方面都向旅遊業作出傾斜,這方面突出體現在近年來的國債政策上。旅遊國債主要是投向中西部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有效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四、旅遊業在擴大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旅遊業是為遊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綜合性消費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五」期間,我國旅遊業直接就業人員年均增加50萬人,間接增加250萬(根據國際經驗,旅遊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員,相關行業將增加5個就業人員),五年共新增就業崗位1500萬個,占第三產業新增勞動力的37%,佔全國新增勞動力的32.2%。
由此可以看出旅遊業將在中國就業問題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就業的增長點。國家計委和國家旅遊局初步確定,未來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不斷提高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達到年均增加就業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的目標,將旅遊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中產業規模大、整體素質高、經濟效益好、容納就業多的重要行業。
五、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分析
當一個產業在一國或地區國民經濟中占據一個比較大的比例時,這個產業的波動將會引起整個國民經濟的波動。現在,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已經超過了5%,並且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旅遊業是一個敏感的行業,與多種因素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從空間來看,旅遊活動至少涉及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兩地;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性很大的產業,涉及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與國民經濟中的大部分行業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從社會活動來看,它與社會的政治、文化等存在關系。旅遊業的發展一方面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對這些因素能動的產生反作用。
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考慮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在新的環境下找准位置,在新的發展中發現和利用機遇,為實現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做出新的貢獻。改革開放的政策推動著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泰民安是旅遊行業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國的政局繼續保持穩定,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狀態,可以預見, 我國旅遊行業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伍』 旅遊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是什麼
作用於影響
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
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
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
.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陸』 目前我國的經濟背景及發展旅遊業的相關政策
中國旅遊規劃發展歷程2008-08-25 13:16一、初步萌芽階段(1978———1985)(一) 旅遊業背景中國旅遊業萌生於新中國的外交工作。直到1978年以後, 我國旅遊業才從外事接待工作中分離出來, 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產業。1981—1985 年, 是我國國際旅遊市場高速成長的時期, 改革開放使國際旅遊在中國得到了全面發展。(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中國旅遊規劃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史與西方國家相比較短, 但是近年來發展卻十分迅速。中國的旅遊規劃工作是與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同步的。中國國家旅遊局於20世紀70年代成立。這以後, 國家建設規劃部門開始對城市、景區加以規劃, 出現了風景旅遊城市規劃、旅遊風景名勝區的規劃等。林業部門也開始對森林旅遊資源進行森林公園的規劃與開發。(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這一時期我國旅遊規劃工作定性為資源導向型, 基本沿著資源導向思路, 以資源性質決定旅遊活動類型,然後進行規劃。這種規劃的模式是賣方市場條件下旅遊規劃工作的基本特徵。這時期規劃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吸引更多遊客, 追求數量型增長。旅遊規劃研究體現在旅遊資源研究方面, 旅遊資源開發近乎等同於旅遊開發, 而旅遊資源分類、評價和開發利用則成為旅遊規劃的主體內容。二、探索研究階段(1986———1996)(一) 旅遊業背景1986年我國正式將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支柱產業, 將旅遊業寫進了「七五」計劃中, 實質性得實現了旅遊業由事業型向產業型的轉變。進入90年代以後, 我國旅遊業順利完成了發展階段的轉換, 實現了更高層次上的發展, 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 顯示出了朝陽產業的特徵。(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與此相應地, 旅遊規劃進入了探索研究階段。在全國旅遊計劃的開發工作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國家旅遊局直接投資或部分投資, 進行了西安、桂林、蘇杭、廣州、北京、上海等幾個重點旅遊地區的系列建設工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 人造旅遊吸引物和主題公園在全國大量涌現。90年代中期, 我國旅遊度假區的建設如火如荼, 促進了旅遊規劃在全國大規模地進行。1996年「中國休閑度假游」主題的確立和1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興建,更把大規模的旅遊規劃工作推向高峰。(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隨著旅遊業的發展, 供求矛盾有所緩解, 市場需求也發生了變化, 市場由賣方轉化為買方, 這一時期的旅遊規劃進入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化規劃階段。旅遊規劃的內容開始注重對旅遊客源市場的分析, 並開始將旅遊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加以系統化的規劃。三、重新整合階段1997—1999年是我國旅遊規劃編制的低潮期。由於此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泡沫現象已有顯現, 加之亞洲金融風暴的波及, 旅遊業除了遊客與收入「滯脹」外, 還有人造旅遊吸引物、主題公園、度假區建設失誤的負效應,人們對旅遊業的投入持觀望態度, 這些觀望有個種表現:一是規劃編制數量不多; 二是學界對規劃的失誤開始反思, 同時也開始了尋求突破的探索; 三是國家旅遊局在杭州舉辦的培訓和研討會, 引起各地高度重視, 並紛紛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四是1998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將我國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而大力扶持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將其地位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科學發展的新階段(一) 旅遊業背景2000年起, 我國宏觀經濟走勢趨強(亞洲經濟的復甦、1999年國慶期間第一個旅遊黃金周的井噴現象) 。中國旅遊業憑借如此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旅遊產業規模, 應該說達到支柱產業的地位已是一種必然。2004年, 全國旅遊外匯收入達到470多億美元, 在世界的排名從1990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5位。而國內旅遊業呈現出「大產業、大旅遊、大市場」的格局。(二)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狀況以2000年為里程碑, 中國旅遊規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徵: 一是地方性旅遊規劃和旅遊目的地規劃的需求激增; 二是旅遊規劃的隊伍不斷壯大; 三是外國專家參加省級旅遊規劃的編制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四是旅遊規劃的規范化趨向明顯。1999年3月29 日國家旅遊局頒布了《旅遊發展規劃管理辦法》, 又於2000年11月22日頒布了《旅遊規劃設計單位資質認定暫行辦法》, 於2003年2月24日頒布了作為國家標準的《旅遊規劃通則》。這是我國旅遊規劃走向規范化的重要步驟。(三) 中國旅遊規劃的階段特徵1998年, 在范業正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以產品為中心的旅遊規劃思想和方法」。即以資源為依託, 以效益為導向, 以產品為中心, 合理配套設施, 提升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秩序, 從而推動旅遊發展。吳必虎在2001年出版的《區域旅遊規劃原理》中提出旅遊產品譜和昂譜模式分析法。2001年, 在國家旅遊局出台的國家「十五」旅遊規劃中突出了「旅遊產品體系建設」, 這些顯示出旅遊規劃界對旅遊資源的淡化, 而更加重視對旅遊產品開發建設, 進入了產品導向型的旅遊規劃時代。此導向型通過策劃旅遊地形象、口號, 採取相應的營銷戰略, 在產品、技術、觀念方面創新, 加大宣傳力度, 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模式, 運用於旅遊區建設,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時達到規劃地個性的展現, 以此創造自己的品牌。品牌競爭的優勢在於, 它是一種質量和服務的承諾, 是一種物超所值的價值體現, 是遊客出遊的首選之地。當今時代已是品牌競爭時代, 旅遊業也不例外, 因此未來旅遊規劃應更注重旅遊營銷和管理、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設。
『柒』 旅遊法規定,什麼部門應當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解讀——旅遊規劃和促進
第三章旅 游規劃和促進
第十七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旅遊資源豐富的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對跨行政區域且適宜進行整體利用的旅遊資源進行利用時,應當由上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或由相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編制統一的旅遊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