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旅遊發展
❶ 內江有什麼著名的旅遊景點
范長江文化旅遊園區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范長江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出生於東興區田家鎮趙家壩。1991年,為弘揚長江精神,中宣部專門設立了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項——「范長江新聞獎」。2006年8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批准,同意修復范長江故居並作紀念館。范長江文化旅遊園區以范長江故居和趙家壩新農村綜合體為核心,覆蓋周邊1.5平方公里,是集「長江文化博覽、故居田園風光、果蔬農耕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度假區,距內江城區12公里、距成渝高鐵內江北站8公里,S426旅遊專線實現了城區10分鍾直達園區,旅遊交通十分便捷。
大千園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天府之國」四川的東大門,以蔗糖聞名的「甜城」內江,底蘊深厚、人文薈萃,在燦若星辰的內江才俊中,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張大千以其卓絕的才情而獨步畫壇、享譽世界,內江也因此以「大千故里」的美名享譽世界。為紀念這位世界藝術大師,內江市人民政府於1992年修建了內江張大千紀念館,並在此基礎上啟動了內江大千文化旅遊產業園景區籌建工作。2009年,景區一期工程完工,佔地280餘畝的「大千園」正式落成對外開放。
鹽神廟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在人類鹽業發展史上,鹽業生產經營者紛紛就地營造各種廟宇或會館,以炫耀郡邑,顯示財富。世界因鹽業而建的廟宇和會館一萬余處,但其名均以地名、歷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鹽業會館首推原自貢西秦會館,它主要由當時陝西商賈集資所建。內供關羽神位,故稱陝西廟或關帝廟。迄今為止,世界各地的廟宇之林,唯有羅泉鎮建有鹽神廟,她座落在子來橋東頭的河東街,被譽為世界奇廟。
內江聖水寺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內江聖水寺簡介座落於四川內江市城郊的聖水寺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因其歷史久遠,古跡遍剎,高僧大德輩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如今是內江市佛教協會駐地。聖水寺初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即公元860―870年,宋代始名興慈禪院,後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被視為靈泉,故更名為「聖水寺」。聖水寺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常住僧伽50餘人。
九龍峽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九龍峽旅遊風景區,是資中縣人民政府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西部大開發號召,重點開發旅遊風景資源的成熟處女地,離資中縣城最近的原生態旅遊風景區,離縣城中心3公里,離成渝高速公路資中收費站出口3公里,離成渝鐵路資中火車站2公里,地處公路321國道邊,交通十分方便。資中縣人民政府以資府函[1998]2號文件批准九龍峽為縣級風景名勝區,景區規劃總面積640畝,依託古寺渝家寺,古廟聖宮廟和天然景點:天成寨(土匪寨)、忘憂谷、叫化崖、道溝、長山溝、九龍山、神龜望月、九龍瀑布等,整個景區劃分六大部分建設。
白牛寨風景區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白牛寨森林公園坐落在威遠、仁壽、資中三縣交匯處,位於威遠縣連界鎮境,與川威鋼鐵集團公司毗鄰,亦名「船石湖風景區」,景區長7公里,寬3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是威遠縣美國火炬松和濕地松引種基地。距仁壽黑龍灘風景區55公里、自貢恐龍博物館60公里、大足石刻75公里,北靠成渝高速公路(距成渝高速路30公里),東靠內宜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氣候宜人,風景奇秀。白牛寨森林公園,左與五堡墩相望,右繞石子崖,其上建寨,因山形似牛,故名「白牛寨」。
重龍山風景區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資中縣重龍山風景區重龍山景區佔地86畝,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資中縣城東北隅,屬於城市規劃區內,是國家級風景區,一山飛峙,登山一望,江山城景,歷歷可數。山上樹木蔥蘢,鬱郁蒼蒼,名勝古跡,遍布全山。區內保存有永慶寺、來鶴亭、文命誕敷牌樓、重龍閣、壽音閣等古建築可供休憩,又有君子泉、北岩摩崖造像和喚魚池等可供觀賞,唐、宋以來,就是著名旅遊勝地,具有質朴的自然風貌和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羅泉會議會址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資中羅泉會議會址位於羅泉鎮觀音沱街,原是基督教福音堂,建於清嘉慶13年(1808年),座東向西,佔地面積564平方米,建築面積290.12平方米,是中國古建築的歇山式屋頂與西方古典式門窗相結合的建築。胡范渠書院為羅泉會議籌備會議會址,座東向西,四合院布局,佔地面積2528平方米。當年同盟會黨人龍鳴劍和川內各路哥老會首領20餘人聚集羅泉井,先在進步青年學生胡范渠家的鍾鼓樓上舉行預備會議。當天晚上,再在胡范渠家對面的福音堂召集各路人馬舉行正式「攢堂大會」,即羅泉會議。
資中白雲山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白雲山風景區位縣城西南20公里,由白雲山和白雲峽兩個主要景區組成,108個大小山巒,約10萬畝成片森林,山連山,林連林,巍峨蒼翠,人稱「川中-」。白雲山,海拔737米,山中有濕地松、火炬松、馬尾松、山枇杷、山麻柳、水杉、油茶、楠木等37科、58屬、80多個品種的樹木。縱橫數十里,遠山近巒,林木茂密,起伏綿延,一望無際,有如綠色大海。林中空氣清新、幽靜、涼爽、懸崖、幽谷、峭壁、溪流、清潭,形成30多個景點。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
四川省內江市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佔地面積20973平方米。東臨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西林寺,西與內江師范學院、內江一中等院校相鄰,南瀕甜城湖,與內江大洲廣場隔河相望,北俯大千廣場和張大千美術館。地勢東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內江盡收眼底。1986年1月,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內江市政府組織成立了內江市重建《大風堂》籌備委員會;次年3月,張大千紀念館舉行奠基儀式,並於1988年8月破土動工。
❷ 內江市有哪些旅遊景區
內江的主要景點有:
大千園:大千園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大千園佔地面積20973㎡,建築面積1060㎡,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布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張大千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
靜寧寺: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靜寧寺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西南屬罕見。
聖水寺:聖水寺有「川中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咸通年間(860年~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
高峰寺:高峰寺始建於明代,明清之際燒毀。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歷來遊人贊賞,留有「古寺凌霄野蒙蒙,半山粟葉舞秋風」的詩句。
船石湖:船石湖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聯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船石湖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km。船石湖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重龍山:重龍山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山上名勝古跡甚多,有永慶寺、來鶴亭等古建築,與北岩君子泉連在一起,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宇湖:古宇湖是隆昌著名的避暑勝地,冬季湖中生活著大量的越冬候鳥。它是以古宇廟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1k㎡。古宇湖水面5k㎡,環湖周長32km。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龍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m高懸岩絕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
資中文廟:資中文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829年。資中文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5000㎡,仿山東曲阜孔廟格局,有萬仞宮牆,內外月池,靈星門,大成門,鍾鼓樓,東西兩廂,大成殿,崇聖祠。琉璃蓋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資中武廟:資中武廟是古代供祀三國時關羽的廟宇,佔地面積3731㎡,建築面積1608.8㎡,由外月池、照壁、七星門、朝貢殿、關聖殿、啟聖宮、三義祠和左右廂房、鍾鼓樓、廊道、院壩組成。
以上為內江主要景點及其相關介紹。若去內江遊玩的話,這些景點可以考慮選擇進行游覽。順便分享幾個不錯的應用方便你的內江出行遊玩安排等。
❸ 內江旅遊必去的地方是哪些地方
風景名勝 張大千紀念館
世界著名的國畫大張大千紀念館坐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
張大千先生1899年誕生於內江,自幼學畫,曾留學日本,繪畫造詣高深,作品神韻秀麗,風格別具,被國際藝術評為「當代第一畫家」,援予金質獎章。1983年張大千先生病逝於台北,紀念館佔地31.46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布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大千先生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
靜寧寺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位於威遠向義鎮境內,距威遠縣城17公里交通便利。靜寧寺始建於清代,清光緒年間復建。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堪稱中國古建築的一座博物館。該寺廟設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全川乃至西南地區均屬罕見。
靜寧寺還是川南慈善總會所在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唯一的一所國立中學——東北中山中學和張學良將軍的東北中學兩所學校遷址於此辦學校八年之久,為祖國和海外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目前還健在的有兩千餘人,其中有不少為海內外知名人士。
據《開征匯覽》記載:「靜寧寺原系古剎叢林、明未兵燹之餘,僅遺山頂破屋數楹,故名高廟子。後修成觀音殿,本『定靜安慮』之義,以期世界康寧,乃更名靜寧寺。」靜寧寺依山而築,高低起伏,氣勢宏偉,佔地達40000平方米,為全省規模最大儒、釋、道三教歸真寺廟,寺內樓台亭閣,畫棟雕梁;小庭大院,星羅棋布。寺分四殿二院:四殿即觀音殿、孔子殿、三聖殿、王母殿。二院一為考仙院,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古色古香;一為儒林院,紅磚二層樓房,融入了西方建築風格,堪稱為近代建築史上的中西合璧的一朵奇范。目前寺內孔子殿、儒林院、慈善堂、八德池、五福橋、字型檔塔、涼亭等景觀,尚保存完好。精美的石刻人物、花卉、書法以及石獅、楹聯都極具觀賞價值。抗日戰爭時期,這坐昔日寧靜悠然、香火不斷的寺院,曾經是內遷的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的校址,靜寧寺也成為了一塊培養造就抗日愛國人才的教育聖地,至今仍有不少海外遊子慕名來訪。靜寧寺四周現已建成近4000畝規模的優質水密桃種植基地。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前來觀光的遊人絡繹不絕。或賞花於樹下,或品茗於寺中,好不愜意。
東興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東興街道城區沱江河邊。寺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現已改建。內有高浮雕大佛一尊,高近10米。山崖刻王果、余燮陽、僧滿融、能見和尚、梅鶴年等書畫10餘幅,氣勢恢宏。
聖水寺
聖水寺位於內江市中區城西三公里的沱江之濱,有「中川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其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有,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即千手觀音殿)等,文物眾多,以建築、雕刻、書法;詩文最有特點,有唐寺、宋院、明亭、清閣等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雕刻藝術精湛.
西林寺
西林寺坐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與世界著名的國畫大張大千紀念館相鄰.與市區隔江相望,西林寺為尼姑俺.寺內有大雄寶殿等.。
古宇湖風景區
隆昌城西的古宇湖是隆昌縣的著名風景區,避暑勝地,冬季湖中生活著大量的越冬候鳥。它是以古宇廟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包括湖區、聖燈山、金鵝鎮三景區10餘個景點,總面積61平方公里。景區有峭壁、怪石、瀑布溶洞、寺廟、牌坊等風景名勝。古宇湖水面5平方公里,儲量為5600萬立方米,環湖周長32公里。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龍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米高懸岩絕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洪水季節尤為壯觀。
船石湖風景區
船石湖位於威遠縣連界鎮,威連路直通景區大門。與山幽林密的避暑勝地森林公園隔山相望。湖區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聯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湖區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公里,四季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走進船石湖,大壩左側半岩崩裂下塌,一巨石墜入湖中形如魚船,湖名得之於此。正面陡峭的山崖上人工鑿壁打造出長20餘米,寬2米左右的「相思洞天」。洞內有浮雕10餘幅,講述著「湖底石郎魚作伴,湖岸紅豆淚洗顏」的動人故事。棄洞沿山前行,信步於林蔭茂密的石階上,放眼眺望,群山抱碧水,山上亭台,山下廊房、草坪、彷古石橋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讓人賞心悅目,心境寬廣。
泛舟湖上,山環水繞,波光粼粼,吞碧吐綠,風光無限,讓你在詩行中沉醉,在畫幅里遐思,在山水裡升華。擊舟前行,映入眼簾的第一美感便是橫跨湖中的關刀橋,宛如天空彩虹,故名「虹橋卧坡」。過石橋,越碧水,前行少許,登山500米,抬頭可見,「孔雀寺」。離寺行船不遠便見一草木蔥郁的小島,俯看小島如一彎月,人稱「月亮島」,島上松柏相間,蕨草叢生,湖光掩映,猶如鑲嵌在湖中的一顆綠色翡翠。登島眺望,可見飛來峰叢中一巨石凸顯,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人稱「天外來客」。離島前行,左側便是聞名遐邇的「梭子石」,相傳它是織女編織天幕彩霞的玉梭,與天兵抗爭時,不慎墜落於此。
周家灣的「香爐山」,四周煙雲繚繞,美不勝收。翹首右望,斬石橫空出世,大有仙人「乘風歸去」而又依依不捨之感。柏樹灣內有一株約200年歷史的紅豆村,樹高十餘丈,婷婷玉立影婆娑。傳說是鯉魚姑娘的化身。附近半島,蒼松綠翠,田畦花圃,犬吠雞鳴,似「世外桃源」。離湖登岸,余興未盡的遊人可據自好,或輕歌曼舞,或茶園棋牌,品茶、論觀感。凡游此者,莫不流連忘返,不忍離去。至於百瀑爭鳴、翠堤春曉,舟洞琴聲等勝景,更是別具特色。
文廟
資中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坐北朝南,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仿山東曲阜孔廟格局,有萬仞宮牆,內外月池,靈星門,大成門,鍾鼓樓,東西兩廂,大成殿,崇聖祠。琉璃蓋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創始者。他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教育及政治等的貢獻是巨大的,理應受到人們的敬重。加之歷代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等至高無上的榮銜,於是州州修文廟,縣縣祭孔子。
資中文廟照壁建於清同治年間,長19.5米,高6米,壁間7孔直徑1.7米圓形鏤空雕塑,圖案為「雲海波濤」、「蟹蝦魚龍」、「水宮龍府」、「亭塔園林」、「鷹翔魚躍」、「龍鳳呈祥」、「魚躍龍門」等故事,寓意古代士子如江河中的魚,只有不斷努力進取,經尊孔尊儒的教化,最終方能跳過龍門。
重龍山
資中重龍山位於城東北一里處,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及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還有許多自唐以來的名人題記、題詞。永慶寺現有藏品1700餘件,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的書法碑及袁枚、曾國藩、張大千的書畫。以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最為名貴,是稀世珍品。據《方輿勝覽》載:因其「山勢盤屈,隱若龍轉」而得名。山上名勝古跡甚多,有永慶寺、來鶴亭等古建築,與北岩君子泉連在一起,自古以來為游覽勝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靈山地質公園
內江資中聖靈山地質遺跡公園,聖靈山風景區位於資中城西,聖靈山大溶洞地處四川資中縣金李井鎮,東距資中縣城12公里(自駕車18分鍾到達),西距成渝高速公路魚溪站出口1公里,旅遊交通往返十分方便。地質公園由聖靈山大溶洞、天坑、恐龍腳印遺址和聖靈寺組成。大溶洞現已探明的有43公里長深入地下266.9米,溶洞內共分四層,層層相互牽連,整體貫通,並有6條大支洞、一條暗河、若干小洞,曲折環繞,洞中套洞、撲朔迷離。洞內勝景甚多,形成各異的鍾乳石琳琅滿目,絢麗多姿。是亞洲最長的溶洞。目前還在建設完善中。
❹ 內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內江著名旅遊景點介紹
景點:聖靈山大溶洞,亞洲第一長,含化石,恐龍足印,位於成渝高速漁溪出口兩公里處,交通方便,門票有點貴;資中重龍山:資中縣城城北; 龍江湖:資中縣龍江鎮,在資中城北客運站乘坐去龍江的車,滾動發車; 隆昌牌坊:位於隆昌境內; 白雲山,白雲湖:位於資中縣新橋鎮境內,景色宜人,有松鼠,白鷺,野兔等野生動物,白雲山怪石林立,白雲湖清澈見底,可謂山清水秀。你可在資中城南客運站乘坐至新橋的汽車到達; 大千博物館:位於內江城內,容納了張大千先生大部分的創作,歷史文化價值頗高;
特產:球溪河鰱魚,在成渝高速球溪高速出口,出口就有鰱魚店,細嫩鮮美,柔滑爽口; 內江蜜餞:產於內江,飽糖飽汁,味純,營養豐富,含有葯療和輔助葯療的特殊功能; 塔羅科血橙:資中城南內,汽車站附近較多,肉質呈鮮紅色,越紅的越甘甜; 龍須糕;隆昌縣特產; 枇杷:產地廣布於資中縣范圍,著名的有歸德枇杷,甘露枇杷,資中所產的枇杷化肥含量極少,保養相當好,且可口
❺ 內江大千印象旅行社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內江大千印象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3月1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國內旅遊業務、入境旅遊業務**等。
法定代表人:鄒容
成立時間:2012-03-12
注冊資本:3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1101100002221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內江市東興區漢安大道西內江萬達廣場A區1#樓幢2單元第10層2-10-21號
❻ 內江有哪些旅遊景點
兩區的:
聖水寺,西林寺,高寺,三元塔
張大千紀念館,范長江紀念館
大自然景園,大洲廣場,大千廣場,人民公園,梅山公園
安泰山莊
三縣的:
隆昌雲頂寨,隆昌古宇湖,隆昌牌坊街,隆昌大佛坎風景旅遊區,隆昌黑水凼風景旅遊區
資中聖靈山溶洞,資中重龍山,資中羅泉古鎮,資中白雲山風景區
威遠長沙湖,威遠靜寧寺,威遠白牛寨景區
請好評
~在右上角點擊【評價】,然後就可以選擇【滿意,問題已經完美解決】了。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❼ 內江隆昌發展概況
2006年,是執行「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壯工業、建新村、強旅遊、促城建、興商貿」工作重點,團結奮斗,負重拼搏,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克服了特大旱災等困難。全縣國民經濟繼續呈現出持續、平穩和健康發展的良好運行態勢,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平穩增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緊緊抓住了「川渝經濟合作」這一契機,以打造「川東第一縣」為總攬,初步形成了以構築人口、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和諧隆昌、平安隆昌。據初步測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95億元,增長0.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5.72億元,增長26.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19億元,增長10.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2.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01:44.98:33.01調整為19.19:49.59:31.22,產業結構繼續保持了「二三一」的經濟結構模式。
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初步形成了機械汽配、食品、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較強支撐能力和帶頭作用的民營骨幹企業。2006年,全縣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8.78億元,同比增長17.4%,比GDP增速高1.8個百分點。
新增就業人數增加。多渠道安置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903人,其中領取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3499人,企業新吸納安置1400人,社區就業實體吸納安置7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運行質量不夠,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缺乏支柱產業的有力支撐,實施的大項目還不多;制約經濟發展的土地、資金、能源等因素依然存在;公共財政保障力不夠強;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二、農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面對特大旱災,奮起抗災自救,實現了「一保四補」的目標。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82億元,增長4.0%,實現增加值9.95億元,增長0.7%。農、林、牧、漁業結構由2005年的41.8:1.2:52.3:4.7調整為2006年的38.54:1.04:55.14:5.28;種養業結構由40.0:60.0調整為38.80:61.20;糧經結構由64.3:35.7變為59.51:40.49。主要農產品產量列示如下:
名 稱 2006年度 比2005年±%
糧 食 (萬噸) 24.33 -8.49
#小 麥 (萬噸) 2.44 0.41
稻 谷 (萬噸) 15.45 -13.85
薯 類 (萬噸) 3.37 0.60
玉 米 (萬噸) 2.45 -0.41
豆 類 (萬噸) 0.59 -14.49
油 料 (噸) 8270 -12.22
#油菜籽 (噸) 5458 0.94
蔬 菜 (萬噸) 15.41 3.15
水 果 (萬噸) 1.88 2.17
林業工作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以退耕還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建設為重點,以發展麻竹、檸檬、桑樹為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林業。完成生態公益林建設封山育林2100畝(檸檬700畝、桑樹1000畝、其它果樹300畝),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2000畝,古宇湖區域綠化280畝,四旁植樹75萬株,林業新育苗28畝。實現林業產值1753萬元,同比增長6.1%。
畜牧工作按照「畜牧業一年一變化,三年大提高」的目標,大力推進生豬和水禽產業化發展,有效阻擊了豬鏈球菌病、口蹄疫和禽流感及以狂犬病等動物重大疫情,確保了全縣清凈無疫。全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9.27億元,增長8.6%。主要畜牧產品列示如下:
名 稱 2006年度 比2005年±%
肉 類 (噸) 71513 11.31
#豬 肉 (噸) 51685 11.00
牛 肉 (噸) 658 12.10
羊 肉 (噸) 695 7.80
禽 蛋 (噸) 8100 2.00
蠶 繭 (噸) 429 5.90
出 欄 肥 豬 (萬頭) 69.38 11.00
年末生豬存欄 (萬頭) 53.68 11.90
年末大牲畜存欄(萬頭) 1.22 8.40
年末羊存欄 (頭) 37930 8.00
水產品產量 (噸) 13172 7.00
小家禽畜出欄 (萬只) 1256.80 7.70
#水 禽 (萬只)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年整治病害水庫25座,新建3口;維修改造石河堰15處;新建蓄水池85口、新建供水工程3處;防滲整治維修渠道5公里、新建3公里。全縣新增節水灌面2500畝,恢復改善灌面4000畝,新增蓄水能力10萬方,水利工程蓄水保栽達24.5萬畝,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堅定不移的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結合打造「西部汽配基地」這一契機,著力培育汽配、食品、紡織三大支柱產業,加大工業技改投入,推進資源整合,工業經濟呈現速效並進的良好運行態勢。全年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67.35億元,增長19.9%,增加值21.95億元,增長29.3%,佔GDP的4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0.4%,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
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2006年的86戶,資產合計達到249541萬元,增長18.0%,從業人員19750人,增長16.3%。全年實現總產值51.37億元,增長38.6%,實現增加值17.53億元,增長36.3%。主要工業產品列示如下:
名 稱 2006年度 比2005年±%
原 煤 (萬噸) 254 5.8
紗 (噸) 24310 4.3
白 酒 (噸) 2516 48.0
生 絲 (噸) 760 36.7
合 成 氨 (噸) 60812 24.6
水 泥 (萬噸) 33.64 4.4
日 用 玻 璃 (萬噸) 500 25.0
成 品 鋼 材 (噸) 49049 6.5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0.3%,比上年高34.92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24.08%,比上年高7.4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8.87萬元/人,比上年高1.18萬元/人;每萬元產值綜合能耗1.19噸標准煤;產品銷售收入53.98億元,增長49.5%;利潤總額26134萬元,增長86.2%;利稅總額49730萬元,增長88.10%。虧損企業虧損額由上年的454萬元下降到2006年的199萬元,下降56.2%。
建築業生產健康發展。全縣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23個,從業人員達到19009人,增長9.5%。全年實現產值9.76億元,同比增長41.4%,增加值3.77億元,增長12.0%。實現利潤總額2877萬元,同比增長99.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3.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8.6%,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6%。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全縣共實施項目153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9120萬元,同比增長33.2%。其中:9個市屬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53億元,52個縣屬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07億元。從投資類型分析:基本建設完成投資47446萬元,同比增長39.0%;更新改造完成投資43976萬元,同比增長77.6%;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0775萬元,同比增長34.4%;農戶投資16923萬元,同比下降23.6%。
重點圍繞「工業強縣」突出抓了聚壑石油液化氣、鑫龍紡織紡紗生產線等87個工業項目,實現工業技改投入43976萬元,同比增長77.6%。圍繞新農村建設突出抓了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設、柏林寺水庫除險加固等16個農業項目,實現農業投資11591萬元,同比增長39.2%。圍繞「旅遊新縣」突出抓了南關石牌坊古鎮等6個旅遊項目,實現旅遊投資13400萬元,同比增長33.2%。圍繞城鎮化突出抓了9、11號安置房、隆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等27個城建項目,實現城建投資43878萬元,同比增長5.1%。圍繞「五年攻堅戰」突出抓了自榮公路、通村公路標美路等9個交通項目。
招商引資穩步推進。2006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域外資金62700萬元,同比增長77.8%,其中工業生產性項目實際到位資金4441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1%。
五、交通建設和郵電通訊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資4611萬元,重點交通建設項目自榮路、石漁路已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隆古路納入旅遊環線,改建縣道42公里,新改建村道128公里,建成農村公路橋梁3座/45米、農村客運站3個,建設碼頭217.96米/9個,新增通車里程179.5公里,全縣通車里程達到1294公里,實現省道好路率83.7%,縣道好路率73.6%,。
運輸業健康發展,營運市場進一步規范。全縣有6家運輸企業評為A級、1家評為B級企業,清理換發客運線路標志牌311塊,查處各類違章車輛227台次,非法營運車輛49輛。全年完成公里客運周轉量40907萬人公里,下降0.1%,公里貨運周轉量17264萬噸公里,增長13.68%。
郵電通訊持續、快速發展。2006年末,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6406萬元,完成郵電主營業務收入13818萬元,增長17.5%。2006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19750戶,增長10.2%,其中住宅電話89064戶,增長8.0%,電話普及率達到32.2%;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20144戶,增長37.7%,普及率達43.4%;國際互聯網用戶16615戶,增長21.4%。
六、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城鄉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萬村千鄉」工程成效顯著,已建成22個鎮級「農家店」,51個村級「農家店」建設,有效地拓展了農村流通網點。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951萬元,同比增長15.5%。其中,縣的零售額74781萬元,增長15.3%,縣以下的零售額112170萬元,增長15.6 %。按行業分組;批發和零售貿易業141143萬元,增長15.4%,住宿和餐飲業42139萬元,增長15.7%,其他零售額3669萬元,增長14.3%;從經濟類型分析,國有經濟5372萬元,增長10.0%,私營及個體經濟164835萬元,增長16.0%,股份制及其他經濟12432萬元,增長15.2%。
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全年實現外貿出口創匯1591萬美元,同比增長25.0%,全年新增獲權企業6戶,新增出口實績企業5戶,實際利用外資160萬美元,外派勞務512人。
七、財政、金融
200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8543萬元,同比增長23.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含基金收入)13550萬元,同比增長27.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581萬元,同比增長19.3%。其中,納入市上增長考核稅收完成6342萬元,同比增長27.0%;各項稅收6855萬元,同比增長24.8%。全縣財政總支出51696萬元,同比增長27.9%,一般預算支出51682萬元,同比增長36.8%。
金融運行平穩。金融機構實現各項存款余額54.81億元,比年初增長11.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7.20億元,比年初增長13.1%;實現各項貸款余額18.26億元,剔除剝離因素,比年初增長7.7%。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縣共組織實施縣以上各類重大科技計劃項目27項,其中結轉項目10項,新上項目17項;星火計劃14項,科技成果推廣計劃5項,科技攻關項目8項。其中,水禽無公害生產技術集成、推廣與產業化開發項目報國家科技部;全年共申請國家專利37 件,實施專利項目3項,成功對接外智項目13項。
正式啟動「雙高普九」工作和義務教育示範縣工程。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不含幼兒園)174所,在校學生90347人,教職工5928人,其中專任教師5210人。有小學129所,招生7597人,在校學生 48438人,專任教師2517人,7—12歲正常兒童入學率達99.98%,小學輟學率0.03%;全縣有普通中學36所,招生12551人,在校學生36816人,專人教師2318人,13-15周歲正常少年入學率97.32%,初中升學率達74.8%,初中輟學率1.08 %;高中升學率為53.8%;重點上線430人,本科以上上線1881人,包括了全市文科前三名;中小學危房改造6097平方米。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藝創作再上新台階。全年共創作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小品等作品150餘件,組織美術、書法、攝影作品1000餘件,在省獲獎30餘幅。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成功舉辦了新年音樂會、歌舞音樂會、「農普之歌」文藝晚會、川劇摺子戲、舞龍彩游等活動,放映愛教片1560場,圖書館接待讀者59000人次,書刊流動74558冊次。全縣有影劇院1個,文化館(站)19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61823冊;開展了對石牌坊的修繕保護工作。
廣播電視充分發揮黨的「喉舌」作用,在辦好《鵝江話題》、《歡樂今宵》等節目的同時,推出了新的電視欄目《生活驛站》、《百姓故事》、《法制前沿》、《我的舞台》等四大欄目。全縣有廣播電視台1座,鄉鎮廣播電視站18個,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全年新架纜線60.12公里,新發展光纖用戶4906戶。
衛生工作狠抓突發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的組織、監督、檢查和落實等工作。深化農村衛生改革,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婦幼保健工作,整頓和規范醫療衛生市場次序。全縣有醫院、衛生院24個,床位1456張,衛生技術人員994人,其中醫生449人;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衛生防疫人員89人;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47個,村衛生站361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1.7‰,嬰兒死亡率8.5‰: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91081人,參保率達94.97%。
認真實施《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鞏固全國體育先進縣成果。全縣共舉辦、聯辦體育比賽20場次,承辦了「2006年全國男子籃球聯賽(NBL)決賽」四川主賽場的比賽。在全省第十屆運動會中,隆昌獲2金2銀,在全省重點中學田徑比賽中,隆昌獲1銀4銅,在全市傳統田徑賽中,隆昌獲跳高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十、市政建設 旅遊與環境保護
市政建設突出打造「西部青石文化城」,以推進城鎮化進程為中心。全縣建成區面積12.0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為35.8%。新建城市道路面積3.53萬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積631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地面積3.27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31平方米;重點工程污水處理廠已累計完成投資4100萬元,城區段已全線貫通;新鋪設受壓供氣管網6.4公里,完成供氣量935萬立方米,城市氣化綠96.7%;天然氣一戶一表新戶1981戶;安裝Dg100米以上供水主管2500米,供水量585萬噸,水質綜合合格率99.87%。城區一批重點高檔住宅小區錦林新苑、元亨新村、龍錦家園、南景源、西怡園三期等工程相繼竣工;隆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榮獲內江市「甜城杯」優質工程獎。
旅遊產業成為我縣一個新興的產業。強力推進「三古之旅」,實現旅遊發展新突破。全年旅遊接待130萬人次,旅遊收入4.67億元,隆昌南關石牌坊古鎮旅遊景點於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開展了省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環保工作鞏固小流域污染源整治成果,重點加大沿河治污企業監管。2006年,共投入資金251萬元,完成污染治理企業4家,出境斷面水水質達到Ш類。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75.2%,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為57.8分貝,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執行率達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計劃生育總體保持全市領先水平。2006年,全縣人口出生率8.52‰,死亡率5.33‰,自然增長率3.19‰,計劃生育率為91.02%,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2:93。開展計生「三結合」幫扶基地44個,幫扶戶6706戶,全縣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政策對象61202人,制發「關愛女孩行動」愛心卡1730個;據公安部門年報統計,年末全縣戶籍人口76.61萬人,比上年增加0.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87萬人,非農業人口16.74萬人。常住人口690235人。
城鄉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據縣地方經濟調查隊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6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514元,比上年增加1424元,增長23.4%,城鎮恩格爾系數38.9%,城鎮基尼系數0.2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91元,比上年增加283元,增長9.4%,農村恩格爾系數53.57%,農村基尼系數0.219。
城鎮職工人數增加,工資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末,全縣共有在崗職工42832人,比上年增長0.3%,職工工資總額50128萬元,增長16.3%;在崗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11773元,增長15.2%。
社會保障事業穩步推進。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60628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49249人(在職24311人,退休20904人);全縣有各種社會福利機構24個,床位949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028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022人,農村傳統救濟99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