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與九華山旅遊再發展定位
『壹』 佛教的聖地有哪些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閑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寺廟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製、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還有貝葉經、華嚴銅塔、聖積晚鍾、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峨眉山武術作為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之一享譽海內外。這些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贊嘆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峰秀,佛寺眾多。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里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布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眾四五千人。現在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里,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里住宿,並以此為起點,游鑒山上的名勝。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裡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為「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台之上的無瑕和尚的裝金肉身。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使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里,東西最寬外3.5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廳觀使人振奮。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都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林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
『貳』 九華山菩薩為什麼這么靈
講到九華山菩薩靈就要講到九華山佛教,九華山佛教徒弘通世俗,導化、融合儒道的產物,九華山就是釋儒道互動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為一種文化化自然,九華山千百年來承載著民間對地藏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及其活動又繁衍了特定的九華山的文化。誠然,九華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並非單純的文化現象,有著極其復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本文試圖從文化學角度綜析現有關於九華山佛教的可信資料和研究成果,將"蓮花佛國"(微觀的宗教宇宙)及其佛教(以佛經和佛事活動為主要表現)置於東晉以來江南社會文化的歷史變遷中,通過對金地藏佛教思想和九華山佛教演變與發展的梳理,通過對九華山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關系的考察,揭示出九華山佛教文化所體現出的精神特質,探究其歷1600年不衰的文化底蘊,進而發掘、提升出它的當代文化意蘊。
一、歷1600年不衰的文化底蘊
九華山佛教傳播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期間它雖呈階段性地時盛時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至今而未衰。這種周期性興衰交替與長程的總體上不衰現象,究其原因除了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態度與政策、社會經濟發展與階級矛盾(如戰亂)狀況等直接相關聯外,還有作為文化現象的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內在底蘊。
(一)九華山佛教的傳入及其演變
限於篇幅,不可能對各個朝代的九華山佛教做一番詳細的考證,而只能對九華山佛教做粗線條梳理。大致分為五個重要階段:
1、早期傳入(東晉末至中唐之前)。雖然佛教從西漢末就傳入中國,但因九華山地處僻壤,遠離政治經濟中心,整個九華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1)。今天九華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跡。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據明代編《池州府志》,清代《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佈道,創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唐開元(713--741)末年,"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該時期,佛教憑"特異功能"(如杯渡)或憑"鄉老/舉薦(如檀號),雖播下了佛教的種子,但末能常住九華。
2、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辟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此間,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更增添了九華山的名氣。
3、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其間有希坦等一大批詩僧組成的"九華詩社"及《九華詩集》;因反秦檜並遇迫害而名聲大振,圓寂後被尊為"定光佛"的宗杲傳經化城寺;北、南兩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覽九華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間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動吸收新養份,名僧行持而興。文人騷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華山佛教至於鼎盛。
4、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
5、建國後至今。從建國初"農禪兩不誤"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雖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壯舉,但佛教的正常活動受干擾;改革開放後,九華山抓住大好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的興起真正走向世界。
(二)九華山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關系
九華山古為"吳楚交流"(2),自遠古以來就有巫鬼原始信仰、原始圖騰崇拜。兩漢以降神仙方術及造神活動在民間廣為流行。儒家的聖賢崇拜、生殖等圖騰崇拜非常混雜。這為佛教傳入奠定了大眾基礎,加之金地藏的"至孝",甘願獻身、救度大眾的心願及其圓寂後肉身不腐等各種奇異,使得民間願意接受,並參與"金地藏"由人向神提升的造神運動。民眾甘願接受佛教的教化,誠心禮佛。佛教對世俗文化這種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如貴池儺戲"既展現著原始信仰的方方面面,也展現著後期宗教特別是宗法性宗教的滲透"(3)。再如九華山民間奇特的葷年素年,辦喪事時唱孝歌等,也無不體現佛教影響。
另一方面,九華山佛教也不斷順隨世俗而變通,並接受儒家與道家的影響。如佛教曾借道家的"清虛無為"傳教,稱道教徒為"道士",自稱為"道人"。借儒家的"教道"傳地藏菩薩信仰。這種影響在今天九華山佛教文化中仍然有很明顯的痕跡。如所有其它佛、菩薩的護法神都是佛教的韋馱等天王,唯有金地藏護法神為"玉皇大帝"殿前的王靈宮。這種影響甚至在佛教造像藝術中也存在。如旃檀林的大雄寶殿內,就供有兩個小雕像,一個是濟顛和尚,其造型有如天仙;另一個是風波和尚,左脅下有一掃帚,手揮拂塵,要掃的是殘害忠良的秦檜(4)。這些都見證了九華山的佛教文化是儒道交融的產物。
(三)維系九華山佛教千年不變的文化底蘊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維系九華山佛教的文化底蘊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佛教自身內部不斷弘通(或融合佛教內部新的養份或結社自衛,或增加交流,或不斷變化、兼融其它異質文化),促進其自身不斷"適者生存";二是名僧或名人(如金地藏、李白、王明陽等人)所產生的名人效應;三是佛教通過廟會、禮佛法事等滿足信眾的訴求,求神與造神運動造就了佛教信眾的大眾基礎;四是佛教塑像、建築等文化藝術增添了佛教神秘庄嚴的色彩。地獄和報業說,增強人們對佛教的敬畏感。
二、"蓮花佛國"的文化特質
(一)金地藏的宗教思想及其特徵
佛教稱之為"蓮花佛國"的九華山之所以名列中國四大名山之一,並享譽海內外,並非因其佛教理論研究著名,而是以"度盡眾生"的宗教活動場所--"地藏王道場"聞名。實際上,自開山祖金地藏以降,九華山歷代眾僧重修證、行願(地藏王菩薩在中國佛教四大表法菩薩中,代表的是"大願")而疏於對佛教理論與修證經驗的著述,加之年代久遠,以至於今天關於金地藏的名字、身世仍有爭議,這給完整把握金地藏的宗教思想帶來相當的困難,我們只能據現存有關資料、遺跡及考證來推斷其宗教思想。
1、金地藏九華山佛學思想背景
據劉永智先生考證,金地藏可能就是新羅聖德王之子金守忠(5),曾被遣入唐宿衛四年,"受唐玄宗禮遇和教誨,回國時攜有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圖,置於大學。"這說明其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教育熏陶"。(6)金地藏生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開元末來九華山,貞元十年(794年)圓寂(7)。其生活的八世紀正是就新羅佛教興旺時期。隨智詵(五祖弟子)、道義等禪師回國傳南宗禪,並在新羅逐漸形成九派三門。其家鄉的道義文禪師更被譽為"海東迦智山第一祖"。金地藏生長於崇佛的王族。來九華山時南陵一帶民間崇尚凈土信仰。據《九華山化城寺記》載,金地藏曾到南陵找人抄寫經書。"素願四部經,遂下山至南陵,……自此歸山,跡絕人里。"(8)據此,我們可推斷,其來華前後深受唐朝流行的"禪凈雙修"影響。
2、金地藏修行佛學特色
唐《九華山化城寺記》、宋贊寧《高僧傳》關於金地藏修證的記載,有以下幾個要點:(1)涉海,舍舟至九華山,(2)岩棲澗汲,以示高潔,(3)"端坐無念"。七十五年,(4)諸葛節等人發現時,其正"閉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5)"夏則食兼士,冬則衣半火。……禽田米薪自給。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6)"中歲領一從者,居於南台、自織麻衣,其重兼釣,堂中榻上,唯此而已。"(7)圓寂時神異。(8)後被認定為地藏菩薩應化於世。據此我們可推斷其修行:跏跌而坐(坐姿),靜心坐禪(閉目石室)苦修(穿粗布麻衣,由"白土參少米",飲澗,居洞岩)、自食其力(農禪結合)。這正是唐代禪修的重要特點。同時金地藏遵奉《華嚴經》,傳說拜經台上留下的凹痕就是金地藏長年拜經所致,足見其奉持《華嚴經》的精誠。今天九華山仍留有"華嚴洞"、"華嚴井"等華嚴遺跡。《華嚴經》以信、願、行、證為四個修行次第,華嚴禪標榜"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為華嚴境界。"金地藏拜經參禪,體現了唐代僧人的風格,也是以'教禪會一'為內容的'華嚴禪'在佛國里進一步中化的體現(9)。
3、現存金地藏佛教思想的印跡
《九華山化城寺記》記有金地藏一段話:"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中國文化中將儒家經典稱"籍",六籍即儒家六經。"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為道家術語。"第一義":釋家將佛陀所宣講的"無上甚深之妙理"稱為第一義。方寸:心。這段話大意為:儒家的經義,道家的各種法術中,(沒有與我相契的),只有佛教的"無上甚深之妙理契合我心。這正是"靜慮"的心法,即禪法。陳岩《九華山詩集》中亦有金地藏談經論道的記載:"金地藏嘗攜道侶晏坐岩中,定起而還",在煎茶峰"招道侶於峰前汲泉烹茗",在羅漢峰,"昔有僧挈瓶持錫,常詣金地藏、竟日談論。"金地藏《酬米詩》中"溫飽忘思前日飢"正是當時流行的禪宗"飢來吃飯困來眠"語錄中禪味的流露。
綜合關於金地藏來九華山前後所受禪學思想的影響,修證上農禪及禪願結合的風格,及其禪學思想三個方面的引證,可大致反映金地藏宗教思想的濃厚的"禪凈雙修"、"農禪合一"、"願行合一"的特徵。
(二)九華山佛教的宗風:信、願、行、修合一
金地藏的"教禪合一"、"農禪合一"、"願行合一"的宗教思想與修行風格,正是"禪"的自覺自悟的"禪凈兼修。"它擺脫了經院式的講經論道,也克服了頭陀苦行又終難得解脫之累。九華山佛教強調內心反求(凈觀)回復本性(禪定),只此見性成佛無需達到彼岸,就在現實生活之中。觀聞賞知,一舉一動皆是禪機。如明代實庵和尚為旃檀林題楹聯曰:"門前青山綠水都成畫稿,檻外松聲竹韻悉是禪機"。(10)其坐化前:"歸來懸崖空撒手,溪山處處是蓮官"。(11)這使我們看到了中國式《維摩詰經》中的"自心凈土"。"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12)可見"佛是要人來做的,佛國凈土也要人自己去創立",(13)"所謂凈土、穢土之分,並非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區別,而是人們心意差別的結果"。(14)隨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的傳入,九華山形成祗園等"四大禪林","願行合一","願禪合一"更成了九華山千百年來的宗風。金地藏"肉身不腐"。似乎成了修行圓滿與否的一大標志。明代的無瑕和尚、現代的大心、慈明和尚等高僧亦如金地藏肉身不壞。尤其是肉身不腐的比丘尼仁義師太,開了世界佛教史上"比丘尼修成肉身的先河"。(15)
(三)蓮花佛國的文化特質
金地藏傳承的九華山佛教,尤其是禪宗入九華後,不著文字,師徒間以心印心、口口相傳。這使得九華山文化大多以遺跡、文物和民間傳說方式傳承或憑信徒的佛事活動傳承,造就了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神秘、浪漫的色彩。這種文化隨名人、名僧活動足跡而不斷被神話,以致使九華山一山一水,一物一景,乃至一木一石都有著許多的傳說,它孕育成就了一部部《九華三寶三怪》、《九華山史話》等傳奇。九華山本身也不再是純自然,而變成了承載佛教、佛事活動、名人、名僧的佛化自然。一部佛學大辭典:一部記載著佛教變遷,儒釋道合融,佛事、人事活動的大辭典。
三、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當代意蘊
我們對維系九華山佛教文化的文化底蘊及其佛國文化特質的解析,旨在揭示其文化的當代的積極意蘊。如果我們推開、消解其宗教價值與宗教悲情,轉而以作為文化的九華山文化的視角,透過其形成、成長歷程的特點,就可以發掘並提升出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幾點當代的積極文化意蘊。
(一)九華山佛教文化是一種在主導價值觀導化下的消溶、兼融、創新文化。導化、消溶、兼融、創新構成了其內在成長、發展的動力機制。首先,它以自身主導價值觀導化並消溶異質文化的核心價值。在導化中消溶異質文化,在消溶異質文化中導化;其次,在消溶異物文化的同時,兼融異質文化為我所用;再次在導化、消溶、兼融中融匯貫通,創新出適應本土特徵的本土新文化;最後,它始終重視"機緣"(時機)的把握,強調"對機設教"。佛教傳入中國到禪宗的盛行,從佛教入九華到"蓮花佛國"的興盛的事實,充分顯現了佛文化在異地、異質文化中"適者生存"的生存、發展動因。這一點對於今天的文化建設尤其有著十分重大的啟示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文化角度看)就是社會主義文化主導下的多元文化激盪時期。所謂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各種文化如何在主導文化下整合,並進而創建出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作者並非要美化佛教,也無意用佛教"啟示"出新文化。但如何面對市場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條件、面對不同文化主體的利益、需求,文化地倡導(即不是簡單抽象的說教)主導價值,"對機設教"導化、消溶異質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兼融各種文化的精華,融匯貫通並創新出合乎時代主流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正是我們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二)九華山佛教文化是一種有約束的,可協調的生態文化。佛教以靈魂的最終解脫為訴求,它貶低物質利益乃至肉體,視慾望、需求為"無名"。這固然是對現時代的反動。"無我"的主張更是對主體的徹底消除,也與現代社會的"個性"張揚相悖。但佛教並不主張離開世間別有解脫,正所謂"佛教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16)"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17),人之在世,肉身之累,欲求之苦,不僅無可免,而且甚至是必需的,否則何人要求解脫?可見,佛家之言生命虛幻、話"無我"是為破除世人"妄執"假我,以求般若解脫之智。然而未解脫前,身心健康是絕對必需的,無法得道。因此佛教反對自殺和殺生。只是教人看淡自我的同時正身、正語、正意、真正地善待生命:出家人要"清靜少欲",修頭陀看行要"少欲知足",菩薩"於欲而離欲",不起貪著。實際上菩薩亦多情(菩薩為菩提薩的簡稱,意為有情的覺者),只不過菩薩之悲情是無私的、廣大的,即所謂"同體之悲,無緣之情"。佛教反對殺生不只是為了不"造業",而更重要的是培養慈悲之心。至此,佛教就以消極的方式造成了一種特定的生命文化觀:生命的最終圓滿"解脫",是般若智慧的解脫。以智慧之光,透脫欲求之無名,消融人、我、他者於同一體性,人、我、眾生徹底平等。雖然這種般若智慧是神秘的,其對欲與需求的理解是片面的,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生命文化觀導致主體的徹底失落,但是它蘊含的節制不合理的需求,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在今天無疑仍有價值。實際上這種文化導致了對寺廟處動植物的保護、而環境的保護又吸引人們觀光游覽,擴大寺廟的影響,這樣,在不經意間形成了佛教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文化。
(三)它又是一種開放性文化。九華山文化本身就是中印、中韓文化交流的產物,是釋道儒融合的產物。也是佛教內部相互交流的結晶,這種開放性對於文化發展的價值在今天已為婦孺皆知的常識。
(四)九華山佛教文佛誠信,踐行(願)與修證合一的悲情文化。撇開其宗教悲情,地藏精神就是徹底地、無私地服務眾生的精神,並且哪裡最困苦,哪裡最需要幫助,便出現在哪裡,其表現就是累劫中所表現出的"孝道"和舍已救人的精神。金地藏"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對佛陀的教示的義理的獻身誠信與修證精神贏得各階層,尤其是就下層群眾的供奉與膜拜,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道德傳統的形成。對理想,對真理誠信與求證乃至捨身踐行對人類的進步,對社會文化建設都具有永恆的文化價值。一個民族缺乏理想,缺少對真理的信念必將盲行、若沒有文化的踐行,則理想必將落空,若無求證的勇氣與行為,則文化必定陷入僵化與迷信
『叄』 中國(九華山)佛教文化交流大會暨新年祈福法會有哪些內容
中華文來化促進會主辦的「中國源(九華山)佛教文化交流大會暨新年祈福活動」將於2014年12月14日--18日在安徽九華山舉辦。
本次大會主要分三項內容:即佛教文化論壇、大型祈福活動和佛教文化書畫展覽。
屆時將邀請國內知名學者、高僧大德及書畫名家參加本次會議。百位高僧齊聚九華,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及全國知名寺廟的百位高僧大德將出席本次大會。大會設有分論壇,由部分高僧及學者持續四天進行佛教專題講座,並連續五天舉行新年祈福法會。文化論壇將就「佛教與傳統文化」、「佛教與當下生活」、「佛教與社會文明」、「佛教與企業管理」等話題進行交流
『肆』 九華山、普陀山、五台山和峨眉山,哪座山最值得去
九華山、普陀山、五台山和峨眉山,哪座山最值得去?作為集自然與人文於一體的景區,哪一個都值得遊客去打卡,但是根據各自的不同位置,可以選擇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去打卡,對於喜歡自然的遊客來說,他們都是值得游覽的風景,對於信仰佛教的人來說,也更加值得去打卡,根據自己不同的心中信念,選擇一個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如果是遊客,如果有時間可以逐個打卡,應該都轉遍才好,因為都非常值得打卡,難分伯仲。
我覺得做一個有善心、做事有底線、有分寸的人,比什麼都強,假如這個世界真的有神靈,那麼他也應該能夠看到每個人的行為,這些人該得到什麼,根本不用去求,就像你努力做好一件事情,最終結果是不會差的。
我們經常說,好學生不管老師在不在表現都是一樣的,不會人前一套人後一套,所以我們只需做好自己,而旅遊也是如此,去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一起去,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這才是旅遊的真諦,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謝謝!
『伍』 作為佛教聖地,九華山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到九華山可以拜地藏、看真身菩薩、觀奇峰峻嶺,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每年都有好多人為了不同的事情來祈禱,而且九華山景區管理很規范,給了遊客最好的遊玩體驗。
九華山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看真身菩薩,而且這些菩薩是隱藏在不同地方的,需要遊客自己去探索,這需要一些體力和智商,也很大地調動了遊客們的積極性,尋找肉身的過程就好像玩游戲中的找寶藏一樣,充滿樂趣。
九華山其實和黃山的風格相似,你可以在花台觀賞美景,然後再去天台跪拜佛像。遊客們可以從花台的索道上慢慢走到天台,沿途欣賞九華山最美麗的景色。從火車站到九華山遊客中心有免費的大巴車,各個大大小小的寺廟里的香都是免費的,齋飯好吃。風景區裡面可以住宿停車,交通方便,總的來說,管理非常好。
『陸』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什麼部門定的
第一個不是部門定的,是在佛教中的地位,歷史形成的慣稱,第二個是國家旅遊部門,第三個是文化部門。
『柒』 九華山與佛教的淵源
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曾多次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李白游山其間作詩贈友韋仲堪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唐開元末,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僧地藏卓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圓寂後肉身三年不腐,僧眾認定其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建肉身塔以供奉,九華山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至明初獲得長足的發展,與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華山佛教鼎盛時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0餘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餘尊,藏歷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里,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里住宿,並以此為起點,游鑒山上的名勝。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裡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為「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台之上的無瑕和尚的裝金肉身。 編輯本段著名景點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唐代大詩人李白三次游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後人便削其舊號,易九子山為九華山。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鍾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水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峰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干。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 石 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洞 又有幽深岩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緻,極利禪修。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鍾、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天台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使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麻煩採納,謝謝!
『捌』 九華佛茶的產地
九華佛茶就產於九華山及其周邊地區,它是以地方茶樹良種優質鮮葉為原料,按照特定工藝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狀。
九華山位於長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道場,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與茶文化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山勢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撥千米以上,秀出雲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細流,湧泉飛瀑。林木蔥籠,雜花生樹。生態環境良好,茶樹資源豐富。
據明代嘉清《池州府志》和《九華山志》記載,相傳東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來九華山創建茅庵。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以後,九華山佛教開始興起。把唐隱士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所載,九華山佛教聖地的開創者為新羅僧人金喬覺,世稱「金地藏」。他於唐開元末(約719)渡海來華,至九子山(今九華山)中,宴然獨坐,苦行
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並且,他還從新羅帶來茶種,在九華山種植、繁衍。據《九華山志》記載,九華山茶中的「金地茶」即金地藏「自西域(誤,應為新羅)攜來」之種。 隨著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發展,山上各大叢林寺院都有各自的莊田,寺院的僧尼過著農禪結合的生活,他們在佛事之餘,從事農業生產,如種茶、種稻、種菜。其中,種茶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工作,所產茶葉用於供佛、自用、和待客,除精心招待飲食外,每日還提供「三茶兩點」。茶與佛事互相促進,香客品茶能領悟禪機、參悟佛理,僧尼參禪可飲茶以提神,藉茶以清修。
建國以後,經過土地革命,九華山寺院莊田絕大部分被分給農民,僧尼仍按農民標准分得土地和山林,他們依舊繼續著傳統的種茶飲的生活。 1962年統計,全山寺院有茶地40畝,1997年,前山寺院有茶地56畝,後山有茶地、山場近400畝。至今,九華山各大叢林寺院仍保留有自己的茶園。故而,九華山茶事始於佛教,在九華山茶文化與佛教 文化有著不可割捨的淵緣。九華山茶事後漸發展為僧俗共事茶業的局面。
迎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佛教名山九華山開始對外開放,掀起了旅遊熱潮,帶動了佛山各項事業的空前發展,特別是以佛教為特色的旅遊業和茶業的日益興旺。開放之前,在毛主席的「山區宜多多開辟茶園」的號召下,九華山及周邊山區大量開辟茶園,大力發展茶業。九華山也開始建立茶廠。為了做佛山茶業文章,1983年至1986年間,由省科委立項,安徽農學院和九華山管理處共同承擔課題,在九華山茶廠大力協助下,完成了佛山歷史名茶的恢復研製工作,一度瀕臨失傳的佛山歷史名茶生產得以恢復和光大。這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即佛山歷史名茶「東崖雀舌」、「金地藏」和「九華毛峰」的重新現世,並分別制訂了各自生產標准。這項成果一直由九華山佛茶有限責任公司使用。
1992年元月,池州行署科委又下達了省重點研究項目「九華佛茶研製」及開發研究,該項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成果證書。池州名茶開發公司應韻推出九華佛茶系列品牌,共有四個品種,即「金地茶」、「道僧天雲」、「西竺雲霧」和「雙溪早芽」。 九華山佛茶——恢復生產的歷史名茶「東崖雀舌」、「金地藏」和「九華毛峰」經過九華山佛茶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是九華山茶廠)近二十年的發展與宣傳,現已成為比較知名的品牌,產品曾遠銷韓國、日本、泰國和香港等地。由於自然環境和土壤條件優越,以及生產工藝精湛獨特,九華佛茶品質優異。
『玖』 九華山歷史價值特色
九華山佛教起源於5世紀初,唐中期成為地藏菩薩道場,中經唐末五代及宋元時期的曲折發展,至明清時形成為我國佛教重要傳播中心之一,與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並列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九華山佛教在文化特質上表現為地藏信仰、禪凈兼修和三教交融的同時並存。該傳播中心的形成對豐富皖江佛教的內涵、延續安徽佛教的命脈、促成安徽地城文化儒道佛鼎立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眾所周知,九華山是聞名於世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據《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佛教大約於公元5世紀初傳人九華山。401年,一位來自天竺的名叫杯渡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毛庵,傳經佈道。100年後,503年,一位名叫伏虎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伏虎庵作為道場。但在隋朝以前,九華山因地處偏僻,僧人極少,佛教沒有在此產生影響。直到唐代中期地藏道場形成以後,九華山的香火才真正興盛起來。
九華山地藏道場的形成與新羅王子金喬覺九華證道直接有關。中國佛教史上所說的「地藏王菩薩」有兩個,一個是「釋地藏」,一個是「金地藏」。前者是佛經上描述的地藏王,是佛教塑造的信仰偶像;後者卻是實有其人,他就是朝鮮三國時期的新羅王子金喬覺。朝鮮三國時期正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上層統治者信佛尤為普遍。金喬覺從小就信仰佛教,並進而出家。唐朝開元末年,他來到中國,經四處尋訪後,在九華山居住下來。九華山上有一塊面陽平坦之地,頂上有一個山洞,金喬覺上山以後,就以此山洞為禪地,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修行生涯,整整修行了75個年頭。794年,他以99歲高齡坐化於此山。金喬覺圓寂後,被弟子們尊奉為「地藏菩薩」。其後,中國佛教所說的九華山地藏菩薩,指的就是金喬覺。他之所以被尊奉為地藏菩薩,有幾個原因:其一,金喬覺的長相與佛經上對地藏菩薩法相的描述十分相象。其二,金喬覺的修行方式與地藏菩薩的內在特徵也相符合。《地藏菩薩十地經文》說,地藏菩薩的特徵是「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地藏」。而金喬覺所修行的「鐵板注腳」之功正具有「安忍不動」、「靜慮深密」之特徵。其三,金喬覺與地藏菩薩一樣,都富有犧牲精神。其四,金喬覺逝世後,弟子們依照佛門規定,將他安坐於一口大缸之中,葬於神光嶺上。三年後開啟准備安葬時,發現喬覺大師肉身不壞,容貌栩栩如生,搖動他的骨節就像搖動金鎖一樣,發出清脆的聲音。而這些跡象正好應驗了佛經上所說的「菩薩鉤鎖,百骸鳴矣」之語。由於上述原因,所以金喬覺的弟子們認為,他就是地藏菩薩轉世,於是便尊奉他為「地藏菩薩」,所以金喬覺又被稱為「金地藏」,九華山因此而成為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地藏道場雖形成於唐中期,但其時並未馬上形成一個佛教文化傳播中心,因為地藏道場開辟不久,就趕上了會昌法難,唐武宗於會昌年間下詔滅佛,一大批寺廟和佛像被毀,僧尼被迫還俗,九華山佛教隨即進入低落期。兩宋時期,九華山佛教有所發展。宋太祖趙匡胤一反前朝的排佛政策,開始振興佛教。在這個有利的條件下,九華山佛教得到了發展,寺庵從五代時的20餘座增加到40餘座,翻了一番。其中,有好幾座寺廟已具叢林規模,化城寺地藏道場和肉身寶殿成了佛教徒和香客頂禮膜拜之地,天台寺的佛鍾已成為信徒們禮贊的聖物。南宋著名禪僧宗果寫有《游天台》一詩,詩中日「踏遍天台不作聲,鍾聲一杵萬山鳴」,便道出了當時的情景。宗杲是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的傳人,他曾來九華山傳播臨濟禪法,圓寂後被尊為「定光佛」。但兩宋時期,九華山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佛教文化傳播中心,因為元代建立後,統治者崇奉喇嘛教,對漢地佛教控制十分嚴厲。尤其是元朝末年,南方各地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江南一帶形成了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為首的三股農民起義軍。他們為了擴大各自的地盤,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奪戰,九華山所在的池州全境成為主戰場之一。戰爭不僅使九華山佛教遭到了嚴重破壞,也阻斷了香客前來九華山進香朝拜的道路,僧人因此而失去了經濟來源,九華山佛教再次進入低谷。
九華山佛教傳播中心的形成是在明清時期。明清時期是九華山佛教的「黃金時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7歲時曾在家鄉的皇覺寺出家當過和尚,這位佛門出來的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就在應天府(今南京)召集高僧大會,為各大寺廟選派住持,舉辦法會,為國祈福。對於自己苦戰十餘載的池州和九華山,朱元璋更是懷有深厚感情,稱之為「興王之地」,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使池州得以休養生息,九華山佛教更是受到了朝廷多方扶持。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賜金修繕化城寺。其後,明朝歷代皇帝均奉行敬佛、護佛、興佛的政策,九華山佛教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還給在九華山活了100多歲的無暇和尚贈款建萬年寺(即百歲宮),賜封他為「應身菩薩」。再加上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曾兩次雲游九華,留下歌詠九華山的詩歌50餘首,他還學習金地藏東崖打坐,後人稱此為「東崖晏坐」,被列為古「九華十景」之一,更使九華山名聲大震,佛門亦將「太白聯吟」和「陽明打坐」視為九華之榮。王陽明逝世後,他的弟子及青陽縣令在化城寺西建堂紀念,世稱「陽明書院」,又稱「陽明祠」,其正堂書匾額「勉志」,後堂建「仰止亭」。總之,整個明代,九華山的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香火十分興旺,號稱「東南第一山」。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九華山與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並列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名揚天下。清朝對佛教幾乎全盤繼承了明朝的政策。清朝帝王雖然推崇喇嘛教,但對漢地佛教也十分敬重。順治皇帝常說:「吾本西方一佛子,為何落在帝王家?」足見其信佛之深。康熙在位期間,為全國寺院題書匾額和楹聯達千餘幅,曾三次派朝廷官員到九華山朝山進香,賜予重金。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迴鸞駐江寧府時,又賜御書「九華聖境」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