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旅遊民俗文化現象
㈠ 西部旅遊中哪些民俗文化值得一去的
雲南的少數民族眾多,各種民族擁有各自的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甚至文字。就算是同一種民族之間,因為地域等因素的不同也會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習慣、語言。
所以,很多外省人到雲南去會覺得,哪怕生活很長時間自己也無法真正融入到裡面。但不得不說的是:雲南確實是個旅遊的好地方。
只是,大多數的遊客到雲南除了遊山玩水,對雲南各民族的文化風俗更多的是出於「沒見過」的好奇,然後走馬觀花的再多看兩眼,知道個大概皮毛。今天我們就來講雲南一座「極具少數民族風情」的旅遊城市。
扎朵熱帶雨林風景區
這里是瑞麗熱帶雨林風光的代表,因有莫里瀑布,也叫莫里雨林風景區,這里熱帶雨林的景色還不錯,瀑布也是比較壯觀的,景區里的免費講解帶著去寺廟祈福,捐香火錢。
㈡ 中國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急,,,跪求
民俗文化是傳承文化,也是變異文化,它是認識和理解民族傳統文化的版基礎,更是關注現實人生權、變遷滯後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類型性、傳承性和變異性使民俗文化景觀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近距離地觀賞和親身體驗異地異域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日趨成為文化旅遊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的。中國文化悠博浩遠,民俗文化資源蘊藏豐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我國55個少數民族,民族風情各異,特色鮮明;漢族的民俗文化兼收並蓄,承襲衍變,色彩斑斕。現在,民俗旅遊與山水風光旅遊、文化古跡旅遊構成我國旅遊活動的三大系列。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的主題活動,更加推動了我國民俗旅遊的發展,擴大了我國民俗旅遊在世界上的影響。作為旅遊吸引物和承載物的民俗文化,能激發旅遊者的游覽興趣,使游覽者感到親切自然,新奇有趣,回味無窮。旅遊者親身投入到濃濃的異域情調中,成為特定民俗環境的一員,從而達到旅遊主客體雙向交流,滿足旅遊者休閑、探奇、求知、審美等需求,並且在與當地人民進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強互相的了解和友誼
㈢ 旅遊開發對風情民俗資源的消極影響
(一)民族風情的同化
民族風情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風情特徵在內力和外力作用下,為異地異族的民俗風情取而代之。
可以說,旅遊開發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當地人的生活,但與此同時,它對當地的土著文化也有一種強烈的侵蝕作用,當地土著會自覺不自覺的模仿學習到此來旅遊的人,時間久了潛移默化,土著人就會慢慢忘記自己原有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可能被外來文化所取代。
這種現象,在我國小數民族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在有著大量淳樸民風和古老習俗的少數民族居住地,隨著旅遊者的大批到來,少數民族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衣食住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欄式建築,竹木構架,茅草蓋頂,上人下畜的民族風格建築為現代磚混建築取代;青石板鋪的街道和吊腳樓也慢慢地被柏油路和水泥房代替等。
(二)民俗風情的淡化
傳統的優良習俗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的被淡化。尤其是純朴的民風,在金錢和物質利益的腐蝕下,更是很容易「江河日下」。而這些純朴的民風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如長期保留明代風情習俗的河北省沫水縣野三坡,剛剛開始發展旅遊的時候呈現了村民好客的淳樸的民風。但在現在,野三坡的淳樸民風已消失,經過數年外來旅遊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野三坡的傳統民俗民風在退化,原來的「三破服」僅作為接待用服,鄉鄰關系由緊密出現了疏遠,經濟意識增強了而淳樸民風卻削弱了。類似於這一的例子,不勝枚舉。
(三)民族風情虛假、庸俗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文明的文化民俗風情自然是可以傲視的,但是,這些傳承著古老文明的民俗風情被不良的開發所扭曲,用一些低級庸俗的「假民俗」、「假風情」所取代,很多地方充斥著「牛鬼蛇神」,惡俗不堪!
如各地都喜歡拿豬八戒、孫悟空給景區編故事——有人戲稱全國人造景點就是一部《西遊記》。說明人造的冒充風情民俗的所謂旅遊景點其虛假庸俗,到了讓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四)民俗風情商品化
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是有傳統的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是有一定講究的,也唯有這些講究,才真正體現民俗文化的的深刻內涵,但是,由於某些開發商的短期化行為,致使這些講究全部符合賺錢規律,完全破壞了其真實的內涵,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只要消費者需要就上演,民俗風情完全被商品化了。而這種做法的嚴重後果就是消費者最終將拒絕這些低俗東西。全國去多低俗的民俗景觀被遊客淘汰,經營者破產正是這一惡果的體現。
這些現象,反映了一個風情民俗的傳承與變異問題。必須強調,這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只有傳承基礎上的變異和變異過程中的傳承,絕沒有隻傳承不變異或一味變異而沒有傳承的民俗事象。但現在不合理的開發和不注重傳承加快了民俗文化的變異。
㈣ 民風民俗與旅遊業的關系
民俗,即民間的風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創造於民間又傳承於民間,具有世代相習和傳承性的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它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區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民俗。我國56個民族在居住、服飾、生產、交通、婚姻、節日、禮儀、飲食等各方面的風俗都各不相同。這些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從多方面反映了中華民俗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傳承,引人入勝,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的一席。當世界各國將自然風光旅遊推向人文生態旅遊的高層次旅遊經濟趨勢時,我國則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資源,結合豐富而廣闊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全面的系統規劃,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俗旅遊經濟,並注重人文生態旅遊的整體開發,使我國的民俗旅遊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國民經濟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極。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幾枝纏著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和講解歷史傳說,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上山採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縫抨,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後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潑水節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嗖 嗖 "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得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後霸佔了六個姑娘,後來又強佔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後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並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於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
潑水節,不僅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傣族的重要標志和傣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單純的把它看成一個節日,不從深度去領會開發它、挖掘它,宣傳它、運用它,它的旅遊經濟效益就無法凸顯。在錦綉中華、在民俗村,潑水節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讓遊客與之同樂,形成互動氣氛,極大的推動了當地旅遊的發展。在四川, 在雲南,各具特色的潑水節節慶活動紛紛登台亮相,在增強當地旅遊吸引力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民俗對旅遊業發展的作用,總結有以下幾點:
1、察風觀俗是推動旅遊發展的重要動力
民俗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間疾苦、生活狀況,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縣仕宦,無不以「觀風察俗」進行旅遊的。采風問俗既推動了旅遊發展,又豐富了民俗資料,增添了旅遊資源。
2、民俗充實了旅遊內容,豐富了旅遊者的文化知識,使旅遊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為生存、享受和發展、表現自己三方面。旅遊顯然不屬於生存需要的范疇,而是一種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悅的獲得為目的的、高層次的文化生活。我國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燦爛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區域,民俗也有差異。民俗文化的「新」、「奇」、「美」、「樂」吸引著旅遊者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到旅遊地去旅遊,旅遊地的民俗成了旅遊者十分重要的觀賞內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遊地的歷史,又體現了旅遊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觀賞考察旅遊地的民俗,還是一次對旅遊地的認知過程,它不僅可以幫助旅遊者擴大視野,而且能增加旅遊的興趣和愉悅度。在潑水節活動中,旅遊者不僅能體會傣族特有的民族風情,也可以了解到關於傣族的重教知識。
3、民俗能為旅遊景點的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旅遊活動的中心內容之一是游覽景點。在中國即將跨進21世紀的日子裡,旅遊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保護固有的旅遊景點、景區的生態平衡,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建設新的旅遊景點,成為迫切的任務。隨著新世紀「文化旅遊熱」的到來,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民間古老文化、傳統民俗的形象再現,更能激發和滿足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強民俗資料的發掘、研究,加大民俗開發的投入,加快民俗旅遊的產品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在當前民俗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大量問題,主要問題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無錫的吳文化公園為例,它是一個以挖掘吳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題公園。人們在這里可以欣賞吳地幾千年的傳統風俗文化。然而它在園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報刊上很少見到宣傳、介紹它的文章,這很不利於組織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開放以前,一些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由於與外界接觸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繼承下來。然而,隨著國家的開放,異地、異國文化介入,使旅遊地的民俗文化被沖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開發之前保留著大量淳樸的民風和民情,然而,當國外旅遊者進入後,取而代之的是襯衣、西裝,各種流行的長短裙,穿民族服裝的人少了,鋪著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被柏油馬路和水泥建築取而代之,當地的傳統與文化逐漸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遊魅力無窮,並非說明民俗旅遊資源就可以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地開發。民俗旅遊之所以有強大的吸引力,在於其深厚文化內涵,而不是那種隨意照搬、盲目建設、重經濟輕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風情表演為幌子進行強制「捐獻」,結果遊客大呼上當,於是對它敬而遠之.還有些地方在優美的旅遊勝地摘起《西遊記》、《封神榜》等所謂文學名著景點,不僅工藝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東西來招攬遊客,最終也落得個「門前冷落車馬稀」。
民俗文化度旅遊業的發展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眾文化旅遊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人們閑暇時間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大眾化的民俗文化旅遊正從和平與德定的國際環境中脫順而出,並始終保持著商速發展的強勁勢頭。中國,作為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有著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全社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避免開發中破壞民俗的行為,必能使我國的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㈤ 結合人類學理論,談談民俗文化旅遊現象興起的原因及意義 謝謝大家!
原因是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激發了民眾的經濟動機和功利思想,理性人的假設版不斷實現權。
加上部分地區缺少發展其他產業的優勢,而城市人口有追求返樸的沖動,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由此形成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基礎。
意義在於實現了資源的整合,促進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弘揚某些民俗文化。同時也加劇了某些文化的流失,導致了許多次生社會問題。
㈥ 中國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開發效益的問題
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
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㈦ 分析旅遊對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一)旅遊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1、增加民族地區人們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條件?
旅遊業的發展,能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旅遊業帶來外匯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提供當地人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和旅遊設施,它們在供旅遊業使用的同時,亦供當地居民享用。這樣就會改變民族地區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如交通設施、照明設施、家庭住宿環境和條件等的改變,讓他們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2、拓寬民族地區人們的視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外來人員大量湧入,隨之也帶來許多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當地人們從主動抵制到完全認可,甚至去接納旅遊者的文化,這是一個視野逐漸拓寬的過程。從而他們心理上對外來文化的容忍和接納能力也逐步增強。世界「全球化」在當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民族文化一旦進入全球化,就會喪失自己的特色。根據全球化與民族文化雙向影響的原理,各民族並非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在接受的同時,也通過全球化過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個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對該民族的發展就越有利,該民族文化就能獲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視野的拓寬,使民族地區人們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准備,在全球化過程中能採取更主動的姿態,獲得更多機會。?
3、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現代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在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而在80年代以後,隨著旅遊業的開展,民族文化被開發利用,且倍受青睞,喚起了民族地區人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們去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文化。這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喚起,以及經過重新認識和評價之後對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們去恢復原有的現已消失或幾近消亡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推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反過來,這也促進了民族旅遊的發展。
㈧ 民俗文化對旅遊的作用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㈨ 中國民俗旅遊文化在開發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一,面對大量抄的旅客,一些古建築等可能會被破壞。這需要對於旅遊資源的測量,測出接待人數和維護的要求
二,為了招待遊客或者有了錢,新建的房子可能會破壞掉民俗旅遊文化的氣氛和氛圍,這需要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的統一規劃。
三,在旅遊這個過程一般人都會有買旅遊品的願望,但是當前的旅遊紀念品呈現出品種單一,紀念性不強,不能很好地表達民俗特色的特點,要是這些做好了之後,放在家裡,有人過來,給他們看,這對於介紹宣傳民俗旅遊文化也起到推動作用。
四,對於一些有趣的民俗,人們往往想去參與製作,這需要在能提供材料製作方法的情況下,讓人們在現場,在家裡都有條件參與製作民俗文化,這對於保護民俗文化,推廣民俗民俗文化也會起到保護作用。
五,要發展民俗文化,要有市場,當代很多好的民俗文化都因為沒有市場而瀕臨倒閉,而單個的民俗文化很難引起人們有組織的參觀熱情,這就需要文化部門等相應部門提供相應的場所,例如在城市旅遊當中加入民俗文化,或選取一個場地,專門進行民俗文化旅遊。
六,可以舉行民俗文化旅遊節,專門宣傳介紹民俗文化,讓人們在這個活動當中得到享受。
O(∩_∩)O哈哈~
㈩ 利用民俗文化進行旅遊開發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在中國旅遊業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都成為旅遊熱點。一般也說,每個地區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尚習俗和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地區特質的重要表現形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各地區的各個生活層面,最能顯示一個民風特點和文化風貌的當屬本地區或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中強烈的地域性和民間性,體現了一個地區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的積淀,也是該地區特色最直接、最真實的表現。由於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傳承行、集體性等特點,所以民俗旅遊可以說是探求傳統特色審美價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我國,也有許多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成功範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開發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雲南民俗旅遊的開發,也為雲南省成為旅遊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山西晉中民俗旅遊讓我們在游覽的同時了解了晉商發展的軌跡,……這些都體現出了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開發效益的問題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三、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