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旅遊地文化的基本特徵
A. 中國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中國的旅遊文化包括中國旅遊文化傳媒、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宗教文化、中國的世界遺產、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中國藝術、中國旅遊文學、中國飲食文化和中國象徵文化等。
B. 浙江旅遊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浙江省簡稱浙。位於東海之濱。浙江以文物之邦、旅遊之地著名。是我國東南沿海社會經濟與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旅遊省。 浙江省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佔70.4%,平原和盆地佔23.2%,河流和湖泊佔6.4%。全省海岸線總長6486公里,居中國首位;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島嶼3061個,是中國島嶼最多的一個省份。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18℃。1月、7月分別 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 浙江省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按單位面積計算的水資源量居全國第四位。森林覆蓋率達59.4%,經濟林、竹林資源豐富,名優特產 多。茶、桑、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乾果佔全國產量的70%以上,烏桕、厚朴、山茱萸等為全國重點產區,毛竹產量居全國前列。樹種資源豐 富,素有中國「東南植物寶庫」之稱,「活化石」銀杏等50多種野生植物列入國家珍稀保護名錄。已知野生動物1900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120多種,佔全國野生保護動物的1/3。浙江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 主。有12種礦產儲量位於全國前三位,其中,在探明儲量的礦產中,石煤、明礬 石、葉蠟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居全國第一位,螢石居全國第二位。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漁業資源豐富,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漁業基地。 浙北平原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重要的黃麻、桑蠶產區。浙江絲綢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浙江是綠茶、毛竹的主要產地,著名的龍井茶馳名中外。浙江也是中國書法的聖地,歷史上曾出現過王羲之、褚遂良、吳昌碩等書畫大家。盛產大、小黃魚、帶魚、烏賊四大海魚及四大家魚。公路是浙南山區重要交通線。沿海水運發達。寧波、溫州為重要的對外開放港口。深水海港北倉港已基本建成。六七千年來,勤勞勇敢的浙江人民在開發與建設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技術精湛的手工藝品,美味可口的佳餚,使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交相輝映,形成了浙江旅遊文化獨特的內容與形式。 浙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景點眾多,類型豐富,有重要地貌景觀800餘處,水域景觀200餘處,生物景觀100餘處,人文景觀100餘處。全省現有西湖、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雁盪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島、天台山、莫干山、雪竇山等1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居中國首位。此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42個,杭州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蕭山湘湖、溫州甌江、紹興會稽山等省級旅遊度假區13個。省會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以秀麗迷人的西湖自然風光聞名於世。 浙東水鄉佛國游。浙東具有中國典型的水鄉地貌。從杭州至紹興、寧波一帶,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舟山是海島,山、海風光美麗壯觀。這里的居民擇水而居,採石築橋,生活方式獨特。無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遺產均異常豐富,可感受到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渾然一體之美。景點主要有紹興柯岩、中國書法聖地蘭亭、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新昌大佛、寧波奉化溪口、滕頭村、河姆渡遺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等。 浙西名山名水游。從杭州向西而行,沿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至千島湖。這是中國著名的黃金旅遊線之一。景點主要有嚴子陵釣台、富春江「小三峽」、瑤琳仙境、富陽古法造紙及古籍印刷作坊、浙西大峽谷、山裡人家、紅燈籠鄉村家園、天目溪漂流、蘭溪諸葛八卦村、龍游石窟、建德九姓漁民婚禮、大慈岩及千島湖等。 浙南奇山秀水游。由寧波沿東南海岸南下至溫州,沿途可游覽天台山、雁盪山、楠溪江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新昌的大佛寺,天台山的國清古剎、石樑飛瀑,雁盪山的靈峰、靈岩、大小龍湫以及楠溪江沿岸古鎮均為浙江山水之上品。主要景點有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永康方岩,溫嶺長嶼硐天,溫州南麂列島、洞頭漁家樂、瑤溪、澤雅、雁盪山、楠溪江,縉雲仙都等。 浙北絲鄉古鎮游。從杭州乘車至嘉興,再轉乘遊船沿古運河直達中國另一個名城蘇州;也可從杭州出發經湖州,乘船觀賞太湖風光,直達風景旅遊城市無錫。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蠶鄉,也是古代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沿途遊人可感受到小橋流水的風情,還可參與採桑、喂蠶、織布、印藍花布等活動。主要景點有南潯絲業會館、小蓮庄、方丈港蠶村、西塘、南北湖、烏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錢江涌潮,是北半球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海內外旅遊者。 浙江旅遊資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特色明顯,知名度較高。有重要地貌景觀資源800餘處,水域景觀資源200餘處,生物景觀資源100餘處,人文景觀資源100餘處。至1999年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3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2處,省級森林公園4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處,省級旅遊度假區10處;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11處。旅遊資源總量名列全國前茅,是全國有名的旅遊資源大省。
C. 旅遊主體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有何主要特徵
旅遊文化特徵是指旅遊文化系統的特徵。旅遊主體在追求自由的本質力量的驅使下,不斷跨越兩個或多個文化空間和社會環境,並吸附大量的旅遊中介體參與進來,形成一種動態的線性結構,並呈現出移傳性特徵。不同時代旅遊主體的旅遊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是有差別的。古代中國人表現為拘謹和內向性格,而今天的旅遊者,尤其是青年旅遊者則表現出開放和外向性格。~
D. 簡述旅遊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關於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最權威、源最具概括性的是1987年聯合國環發大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把生態、環境、資源看成發展的前提條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必須辨證地予以分析,絕不可孤立地、割裂地看待兩者的關系。
只有辨證地分析、把握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才能在實踐中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有所作為。
(一)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先決條件和重要內容
(二)可持續發展必將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效益
保護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辨證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從國際、國內發展的成功實踐來看,無不印證這樣一個道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良好環境為前提;要優化生態環境,必須以發展經濟作保障。因此,我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必須統籌兼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一時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優化發展環境。做到兩項工作一起抓,兩種成果一起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E. 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旅遊文化其特徵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
相關介紹: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
(5)簡述旅遊地文化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文化
F. 簡述齊魯旅遊文化區的主要特徵
作為生活在齊魯大地上的人們的獨特的生存樣態及其表現形態的齊魯文化,屬"中國傳統文化或中的正統派".而山東旅遊呈現出的人文視界正是對中國正統文化的巡禮.本文即依據對文化旅遊的一般理解,從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藝術文化三個層面就齊魯文化之於山東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略做述論.
關鍵詞: 齊魯文化,山東民俗,文化旅遊
作者: 程勇,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山東本為地域名稱,但從漢代起就有人用以專指齊魯之地,正式轉成獨立的政區名稱,則是在金代以後的事.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改稱山東省,由是固定下來.這片遼闊的地域之所以世稱齊魯之邦,則是由於在歷史上曾分屬齊魯兩國.山東不但有海岱湖山的自然勝景,更因齊魯文化的氤氳化生而富藏人文旅遊資源.所謂齊魯文化是有別於中原文化,秦晉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獨立的地域文化體系,也就是生活在山東大地上的人們的獨特的生存樣態及其表現形態.與其他文化體系一樣,齊魯文化也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既有橫向的地域擴展,也有縱向的歷史演進.若以先秦時期齊魯兩國的方國文化為標尺,可將貫通古今的山東地域文化概分為先齊魯方國文化,齊魯方國文化與後齊魯方國文化,其中自有一脈相傳的精神氣質.若依照楊向奎先生所說:"在中國歷史上,齊魯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統派",則山東旅遊呈現出的人文視界也便是對中國正統文化的巡禮.下面就依據對文化旅遊的一般理解,從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藝術文化三個層面就齊魯文化之於山東旅遊的氤氳化生意義略做述論.
一
作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結,載體和象徵,滿載著歷史滄桑的文物古跡構成文化旅遊的基礎性層面.在山東遼闊的地域上,文物,遺址,史跡,古建築星羅棋布,展現著齊魯文化的精神氣質,歷史進程與輝煌成就,從而成為中國文化旅遊的勝地.
齊魯文化可遠溯至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人同時的沂源猿人,並在山東境內形成從沂沭舊石器文化以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國內罕見的完整的史前文化譜系,古文化遺址遍布各地.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已經給我們展現出這一遠古文化的輝煌燦爛,大量的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細石器,青銅器文化遺存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進程,而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時期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文字和夯築技術的率先發明,無不昭示著遠古時代山東人的智慧,影響及於黃河中游,江漢,長江中下游,遼東,冀北以至粵北地區.在山東,更有傳說中的古老部落,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居住在山東南部和西南部的傳說中黃帝,炎帝和顓頊帝的後裔,構成諸夏族;一是太皞(又號伏羲氏)和少皞(或作少昊)後裔的東夷族.傳說舜生於諸城,皋陶生於曲阜,而大禹治水的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對於這些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英雄與聖王的想像與紀念,不僅深植於齊魯文化的觀念層,孳生出諸多民俗節慶典禮,其物質性表現也構成山東旅遊的一個主題,齊魯風物因此沾溉神聖氣韻.今天,在博物館中徜徉,在文化遺址上信步,凝神諦聽那些文物傳達的歷史脈動,我們彷彿可以超邁時空的阻隔,得與中華民族的古老身影親切照面.倘去濟南千佛山瞻仰舜王廟,到曲阜城東憑吊少昊陵,撫今追昔,基於華夏民族想像性認同的根源性的存在感也便會油然而生.
公元前11世紀,周王為控制殷商舊部,封太公望於營丘,建國為齊,以臨淄為中心,轄域包括今魯東,魯中,魯北,魯西;封周公旦於殷人的發祥地奄,建邦稱魯,以曲阜為中心,轄域包括今泰安,新泰,泗水,兗州一帶.兩國以泰山為界,地理不同,風俗各異.因此,雖然都以東夷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為源頭,齊魯兩國卻分別發展出功利型與倫理型或可說是智者型與仁者型的方國地域文化.雖然先秦時山東地域內還存在著邾,滕,薛等古國,齊魯實際是東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可以說大致以泰山為界,齊魯兩國將山東切割為兩大政治板塊,構成兩大文化區域,流風余韻,澤及後世.
齊魯古都遺址迄今猶存,兩國長達八九百年的歷史更是遺留下極為豐富的文物史跡.考古發掘已經探明,齊魯故城皆規模宏大,交通便利,功能完備,銅鐵冶煉與制陶制骨的作坊遺址尚存,城牆的斷壁殘垣迤邐可辨,宮觀古台痕跡依稀,故城內外墓冢累累.參觀古都遺址,你盡可想像臨淄"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史記·蘇秦列傳》)的繁華,體味依循周禮"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周禮·考工記·匠人》)定製的魯城布局所象徵的庄嚴秩序,設計的精巧與施工的精良使人不能不驚佩祖先們的聰明才智.你甚至可以沿著東周殉馬坑,漢畫像石,陶舞俑等文物古跡所指示的方向,去遙想古人的生存樣態,他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構成了怎樣絢麗多姿的生活世界.你還可以登臨膠州穆陵雄關的齊長城遺址,濟南北郊鞌之戰的戰場馬鞍山,華不注山,前往莘縣的馬陵道古戰場,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軍的平度即墨古城,尋訪那些著名戰役的遺跡,於殘陽斜照時感慨歷史行進的慘烈悲壯;你也可以在春光明媚之日登臨曲阜的尼山,舞雩台,虔敬地瞻仰孔子的闕里故宅,和他帶領學生習武的矍相圃,講習詩禮的杏壇,以及顏回居住的陋巷故址,鄒城的孟母三遷處,優入聖域,探詢儒門聖哲的生命歷程與文化傳承,在鄒城嶧山的孔子小魯處,泰山的孔子登臨小天下處,放眼四望,體味一代哲人的寬廣胸襟與心靈境界.於是,往聖先賢的音容笑貌,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態,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縱橫議論,古戰場上的烽火硝煙,金戈鐵馬,便都在穿越時空隔閡的知識意義追尋和情感體驗中浮現出來.
G. 簡述中原旅遊區的地理環境與資源特徵。
很大的題目呀。
你注意結合中原的自然地理、氣候環境,歷史文化和人文特徵來論述吧。
旅遊主要是自然景觀、人文歷史資源,但另一方面,人類活動與自然的互動產生的資源非常多,如黃河旅遊,就應該屬於此類。
H. 舉例說明旅遊地文化的基本特徵
浙江為例
1、浙江旅遊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相得益彰:浙江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份,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口5056萬。全省轄:11個地級市。杭州、寧波2個副省級城市,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舟山等9個地級市。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南方光熱條件好,水資源豐富。還是島嶼最多的一個省份,有著名的舟山群島。全省海岸線總長6486公里,居中國首位,海洋旅遊的開發前景廣闊。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18℃。浙東具有中國典型的水鄉地貌。從杭州至紹興、寧波一帶,水網交織、阡陌縱橫;舟山是海島,山、海風光美麗壯觀。這里的居民擇水而居,採石築橋,生活方式獨特。使自然山水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交相輝映。
浙江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旅遊景點眾多,類型豐富,有重要地貌景觀800餘處,水域景觀200餘處,生物景觀100餘處,人文景觀100餘處。全省現有西湖、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雁盪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島、天台山、莫干山、雪竇山等1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居中國首位。此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42個,杭州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和蕭山湘湖、溫州甌江、紹興會稽山等省級旅遊度假區13個。
2、浙江旅遊文化資源的人文色彩濃郁:浙江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她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東南財富地,江浙人文菽」。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
自古江東多才俊,思想家王充、王陽明、黃宗羲、龔自珍,詩人賀知章、駱賓王、孟郊、陸游,科學家沈括,戲劇家李漁、洪升。書畫家趙孟頫、徐渭等是傑出代表。
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不愧為巾幗英雄。
浙江的最主要少數民族為畲族,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少數民族自治區域主要有景寧,畲族自治縣(全省唯一)、武義縣柳城畲族自治鎮、蘭溪市水亭畲族自治鄉等,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畲鄉風情游,吸引了四賣你吧放大遊客。
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
浙江也是中國書畫的聖地,歷史上曾出現過王羲之、褚遂良、趙孟頫、徐渭、吳昌碩、黃賓虹、沙孟海、豐子愷等書畫大家。
人傑地靈的浙江, 歷史上佛法盛行, 古寺名剎遍布, 高僧大德輩出, 緇素信眾雲集, 佛教文化底蘊深厚, 資源豐富。這既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與浙江的秀山麗水相結合也是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如海天佛國普陀山、杭州靈隱寺和凈慈寺、天台國清寺、寧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竇寺等佛教勝地吸引了國內外的大量遊客。
3、浙江文化旅遊資源歷史悠久: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8000年的蕭山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餘姚河姆渡文化(水稻栽培)、距今5000年的餘杭良渚文化。還有,遠古農業的起源浦江上山遺址。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始稱東晉,此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元朝設江浙行省。隋煬帝修建大運河以餘杭(杭州)為南段起點,便於到江南遊玩。杭州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譽之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逐漸成為古代中國經濟的重心。
省會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以秀麗迷人的西湖自然風光聞名於世。西湖剛在今年成功申遺,極大提升了旅遊文化等品位。無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遺產均異常豐富,可感受到古老傳統和現代文明渾然一體之美。
4、浙江非遺上榜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數居中國首位: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
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的黃酒、青瓷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唐代越州的青瓷;宋代的龍泉窯和婺州瓷;另一方面杭州織錦、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龍泉寶劍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
六七千年來,勤勞勇敢的浙江人民在開發與建設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古跡,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技術精湛的手工藝品,美味可口的佳餚。
5、浙江文化旅遊資源的旅客潛力巨大:浙江是我國東南沿海社會經濟與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大省。至1999年底,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3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2處,省級森林公園4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處,省級旅遊度假區10處;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11處。旅遊資源總量名列全國前茅,是全國有名的旅遊資源大省。
古代浙江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為持續發展;社會穩定;後來居上。唐宋以來,江浙一帶是全國經濟中心和賦稅重地,航運和對外貿易發達,盛產絲綢、茶葉和稻米。歷來成為了文人墨客,官宦顯貴嚮往之地。
據有關研究表明,「寧波幫」形成於明朝,崛起於近代開埠後的上海,鼎盛於辛亥革命後。近代中國工商業的風風雨雨,留下了「寧波幫」濃墨重彩的一筆。寧波商人足跡編輯香港澳門,東南亞、美洲和歐洲。
2007年,浙江經濟總量列廣東、山東、江蘇之後,居全國第4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之後,居全國第4位和各省區第一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居全國省區第一位。
省農辦傳來兩條振奮人心的消息:2008年,浙江農業增加值達到1095億元,比上年增長3.9%,首次突破10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258元,比上年增加993元,連續24年位居全國各省區首。
改革開入以來,浙江省旅遊經濟迅速發展,旅遊業已成為浙江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旅遊經濟整體實例明顯增強,旅遊總收入、國內遊客量、入境遊客均列全國第五位,旅遊企業經營效益位列全國第四位。
I. 旅遊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知識性:旅遊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遊的真諦!
意志性: 旅遊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鬆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雲。
(9)簡述旅遊地文化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目的定義: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系和作用。
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准之一:逗留的時間。
相互關系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即旅遊的綜合性。
生活方式定義:中國經濟學家於光遠1985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
J. 簡述旅行社產品的文化內涵
一、旅遊產品蘊含的文化內涵
旅遊產品是旅遊文化的載體,在競爭激烈的旅遊市場上缺乏文化內涵的旅遊產品將難以立足,挖掘蘊含科學文化內涵的旅遊,提升旅遊產品的品位和質量,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目前各地旅遊產品相似性較高,單一化的產品設計較多,以及在旅遊市場上出現的大部分產品,在設計上明顯缺失當地文化特色,單調且沒有品質,對遊客不具有吸引力。遊客在融入自然和人文環境的體驗中,對旅遊紀念品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品質化。因此,品牌及有品質的設計有助於對旅遊的推進和加深。
旅遊產品融入當地文化特色,對地域文化起到推廣和宣傳作用。例如山東濰坊是著名的風箏之鄉,他們以風箏為媒介創辦了風箏節。因此,旅遊既是精神消費過程的體驗,也是文化創造和傳播的載體。所以,在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過程中,注重推廣地域性人文特色方面是至關重要。設計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擴大地域的影響力起到促進作用。
二、旅遊產品與區域性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
旅遊產品的設計開發對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對吸引外資、人才流動、理念更新,促進地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介作用。在我國旅遊產品設計開發中,更應加強人性化的理念,突出地域性特色。把旅遊產品設計理念融入當地文化中,形成標志性產品設計。
河北保定有崇文尚武之風,培養了大批體育冠軍。該市以體育為龍頭創辦中國保定敬老健身節,倡導健身旅遊文化理念,把體育文化融入於旅遊文化中。學習推廣健身方法,形式獨特吸引力強,構成了保定文化的一個特色。再如北京798藝術區,已成為藝術的展覽、展示中心,成為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區和旅遊區。藝術、旅遊與經濟的結合,並創造出有特色的藝術旅遊設計產品吸引國內外遊客,已成為旅遊產品設計開發經典之筆。
因此,在旅遊產品中所蘊涵的產品地域性文化越獨特、新穎,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就越能促進旅遊發展,使其成為具有自身特色產業。挖掘當地文化特色,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加快文化旅遊產品的規劃開發,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三、旅遊產品設計要素的提煉與分析
突出展示當地獨特的人文底蘊在旅遊產品開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旅遊產品設計才能在旅遊市場中占據主導位置,才能滿足遊客不斷提升的精神需要,提升旅遊的品質和意義。
(一)旅遊產品形式的多樣化趨勢。旅遊產品設計要滿足更多人群的消費要求,具有多樣化的產品特質,並且能夠更好的滿足和適應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引領旅遊業良好發展。現在各地的文化旅遊、校園旅遊、生態旅遊、科技旅遊,工業旅遊等特色形式,旅遊產品的設計也融入了新的形式之中。例如,工業旅遊在發達國家由來已久,他們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遊客,同時也使自己的產品家喻戶曉。微型工業設計產品在旅遊中成為消費走俏商品,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為企業帶來免費的廣告效應。
(二)旅遊產品的品牌構建一定要特徵鮮明。旅遊產品目前在開發設計過程中,時間短、比較隨意、不慎重,產品往往缺乏特色與內涵,容易被模仿,很難樹立品牌。因此必須做好市場定位,從深層次挖掘內涵,突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
構建旅遊品牌是旅遊業興盛的重要手段,品牌可以給旅遊產品帶來一定的知名度,起到宣傳作用。品牌不僅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又可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及經濟效益。成功的品牌設計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徵和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在文化創意上不斷創新,藉助人們早已熟悉和熱愛的傳統文化,賦予品牌一種強烈的文化色彩和情感,產生良好的經濟效應。
1999年興起的北京胡同文化旅遊,以展示北京胡同的文化歷史和京城百姓的民俗,受到海外遊客的青睞。北京胡同旅遊的成功在於這一旅遊產品緊緊抓住了文化與民俗的主題,展示了老北京乃至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旅遊產品包含的人文內涵特徵。旅遊產品的生命力是其文化內涵的承載,地域性文化特徵是構成品牌的最基本條件。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區域民族文化並存、特色鮮明的特點。我們把設計藝術學、營銷學、市場學等方面人才融合在一起進行旅遊衍生紀念品的設計、生產及包裝。文化內涵的形式感和市場推廣渠道的共同運行,促進旅遊業良性發展。最近幾年,中國傳統元素受到強烈重視,藉此契機吸引眾多外來遊客的觀光,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旅遊設計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