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旅遊項目文化

旅遊項目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2-02 14:47:51

㈠ 文化旅遊項目該如何發展

仲量聯行與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結合城市旅遊指標數據及宏觀旅遊經濟數據,從文旅開發程度和文化生活需求兩大維度,研判不同能級城市文化旅遊項目發展的實施路徑,從而審視中國文化旅遊項目發展的城市格局。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搜一下仲量聯行的《新文旅時代:消費升級與去地產化趨勢下的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報告看看

㈡ 怎樣規劃具有文化風情氛圍的旅遊地產項目

規劃具有文化風情氛圍的旅遊地產項目,可以以文化為入口,進行項版目打造。以布洛陀文化權為例,布洛陀文化名城項目規劃中以布洛陀為文化介面,以東盟駱越風情為脈絡,以高爾夫運動串聯起活動演藝、文化體驗、文化創意為一體的"體、游、產"相結合的文化名城,面向東盟,形成全球駱越文化大本營、全球壯民精神家園、世界壯源文化樂園的壯人第一鎮。

旅遊文化的定義

旅遊文化——什麼是旅遊文化?

一、旅遊文化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遊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遊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遊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要加快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這首先是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的必然要求。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
(註: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註: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年。)

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其外出旅遊的動機和目的在於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而旅遊經營者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須提供一種能滿足旅遊者文化享受的旅遊產品

無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其要吸引和激發起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就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內涵,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

其次,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旅遊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因素。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註:孫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胡同旅遊帶來的啟示」[N],《經濟參考報》,1995年6月17日。)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遊文化取勝。」

奧地利的旅遊,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
(註:許宗元:「論茶文化在旅遊文化中的地位」[J],轉引自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年第2期。)

因此,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遊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遊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
(註:李剛:「宗教文化——重要的旅遊資源」[J],《天府新論》,1990年第1期。)

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美國洛杉磯文化旅遊負責人羅伯特·巴雷說:「文化旅遊大概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旅遊項目。因為各個城市發展文化旅遊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
(註: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北京日報》,1997年6月26日。)」

義大利對文化遺產投入和產出經過全面系統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國家每年對文化性參觀旅遊業徵收的增值稅收入是保護費用的27.5倍,並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築、商業和交通運輸,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由此認為「文化遺產是該國最豐富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應視為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自1985年,開始實行全國『文化經濟』新戰略,以達到保護文化、宣傳自己、經濟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註:游天:「新興產業奏鳴曲」[J],《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韓國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意欲將文化、旅遊培育成21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
(註:秦玲:「文化旅遊:下個世紀的國家戰略產業——韓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N],《科學時報》,1999年11月5日。)

從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旅遊文化大量地體現在旅遊業的管理者及其從業人員身上,其文化素質的優劣、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旅遊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審美享受和精神滿足,直接關繫到旅遊資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發展。

而未來的旅遊業的競爭主要是旅遊文化方面的競爭,人們對旅遊資源、旅遊服務的需求更趨向於文化性強、科技水平高、富於參與性的項目,因此,旅遊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須相應地提高,才能與國際接軌,適應時代的要求,使中國的旅遊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文化是旅遊業創名牌、提高競爭力的法寶。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但又影響全局。

旅遊企業若不能滿足旅遊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由於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總之,中國旅遊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立於世界旅遊強國之林,就必須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旅遊文化的內涵,營造旅遊文化氛圍,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體系,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指南。旅遊文化是中國旅遊業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蘊和靈魂,是中國旅遊業保持中國特色、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二、旅遊文化內涵及分類

文化的本質在於創新,旅遊文化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大雜燴,它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

對於旅遊文化來說,其他各種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徵、思維方式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異質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與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而旅遊經營者經過潛心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進行適當的取捨,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精心加工、組織和開發成為供旅遊者觀賞或享受的旅遊文化產品,創造了旅遊文化;旅遊客體本身反映著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當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現,其本身也是旅遊文化的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所謂旅遊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的,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旅遊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相當寬泛。「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
(註: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年1月17日。)

此外,還涉及到旅遊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市場營銷學、旅遊管理學、旅遊社會學、旅遊文化學、旅遊美學等對旅遊活動進行研究的綜合領域。

從旅遊文化的結構體系來看,應包括最外層的物質文化,如建築、園林、器物、工具、飲食、服飾等,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質形態。

旅遊文化的中間層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兩個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處理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產物,包括旅遊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法律、規章以及職業道德等約束機制,它是旅遊行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團、機構等運用強制手段制訂和實施。

旅遊行為文化,則主要是指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在旅遊活動中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行為,如禮俗、禮儀、民風、民俗、行為舉止和服務方式等。它實際上是旅遊者或旅遊經營者的個體的自發性行為,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動中的表現。

旅遊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態文化,它是旅遊活動參與者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由價值觀念、審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

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由客體到主體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關系。物質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外在顯現或外在的物化,能夠直接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於模仿和創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須在物態化的背後體現出創造者的一種精神、觀念和追求。

心態文化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必須有意識地外化於物態,才能為人所感知,為人所了解,從而使自己的觀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因此,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的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

而行為文化對於提高旅遊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保證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遊服務人員標准、優雅的服務,能使旅遊者感到旅遊的莫大快樂;旅遊者良好的行為舉止,既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能減少和接待地居民間的不必要的沖突。

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我們加強旅遊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它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實際操作性。

㈣ 民俗文化類型的項目怎麼進行旅遊開發,既保護民俗文化又達到客觀收益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解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採取積極措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使之得以現實延續和發展,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發揚光大。近年來,人們開始意識到民俗文化消失的速度在逐年加快,隨著一些身懷絕技的老人的離去,有些傳統的東西也便與世長辭,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中心一直以來在研究怎樣在旅遊規劃中保護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
讓我來看看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做的貴州儺文化商業休閑度假區的規劃
1、「國際旅遊目的地」的概念——高視野、高理念
貴州省整體旅遊發展,對銅仁提出的要求是要建設「國際旅遊城市」,而作為銅仁地區最為有代表性的旅遊資源——梵凈山,必然要以「國際級的旅遊景區」為目標。因此,本項目聯動梵凈山,整體的打造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展開。「國際旅遊目的地」是梵凈山旅遊發展的目標,也是貫穿整個項目的打造理念。
2、「大梵凈山旅遊」的概念——與梵凈山捆綁式的發展思路
梵凈山是生態王國和佛教名山,其中構建佛教名山以及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需要山上山下同時出彩,聯合項目地與現有的梵凈山觀光區域,形成「大梵凈山旅遊」的概念。形成山上觀光,山下休閑,山上聽禪悟性,山下康體養生,山上感受生態王國,山下體驗文化小鎮。。。。。。
3、「梵凈山•休閑時代」的概念——與山上觀光旅遊形式的完美互動
目前,梵凈山旅遊,多以觀光為主。山上從生態保護和環保的角度考慮,不宜設立過多的旅遊產品。山上的核心是生態保護與佛教觀光、參拜,山下的核心是打造「大梵凈山文化休閑圈」,即:通過對梵凈山佛教文化的挖掘,結合本土民俗文化特色和地方資源環境,構建以梵凈山為核心的生態休閑、養生度假、民俗體驗、親水游樂等產品體系,實現梵凈山觀光+休閑的互動發展模式。這也預示著「梵凈山休閑旅遊時代」的來臨!
山合水易的專家認為,民俗文化的特質在於它是一種「活態」文化,保護傳統民俗文化的根本辦法,就是使其在人、群體、社會中得以現實延續和發展。因此,在旅遊規劃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傳統民俗文化繼續保持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使景區即達到應有的效益,也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自然傳承,發揚光大。
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網站

㈤ 旅遊和文化有什麼關系(請你舉例說明)

旅遊的定義就是出門長見識,到異地尋求新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專的需求,而且是屬多元素構成的社會文化活動,它可以使旅遊者得到身心滿足,提高自身的素養,所以說旅遊業是文化產業。
例如人們在作出行計劃時,最長考慮的是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玩過的、有品位的、有紀念意義的、最感興趣的、對自己身心有益的、對工作與學習有幫助的-----,通過旅遊達到獲知的目的。這種求知慾就是對自身未知世界作出的需要文化補充的決定。

㈥ 中國旅遊文化項目的發展現狀

當前,中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全國各地文化旅遊業發展如火如荼: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內旅遊資源,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並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規劃」;四川在地震後為復甦旅遊業,把文化旅遊作為其發展方向;而在安徽,2009年以來文化旅遊項目廣泛受到投資者青睞;2010年、2011年湖南省和雲南省相繼設立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基金。

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文化旅遊是一項充滿憧憬、創意的文化活動,必須以觀念創新推動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在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中,要按照全面創新的戰略要求,用新的思維認識、開發和管理文化旅遊產品。

21世紀中國旅遊的方向直指向文化旅遊,文化旅遊產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相當的發展規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蘊獨占鰲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品。

㈦ 想做文化旅遊產業類的項目怎麼樣

你好,隨著國內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旅遊產業類項目越來越受歡迎,成長空間很大。

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事項:

  1. 前期投資巨大

  2. 做好文化創意相關配套工作

  3. 積極宣傳推廣

㈧ 怎樣處理文化與旅遊項目規劃的關系

怎樣處理文化與旅遊項目規劃的關系?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旅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產業。因此對旅遊項目規劃來說,對文化元素的處理其實就是一個塑造靈魂的過程。如何開發好旅遊項目中的文化元素,突出當地文化特色,給遊客帶來新奇獨特感受,也是旅遊項目規劃的重點。
一、立足於實際,突出重點
在處理項目中的文化元素時,最重要的是准確把握當地文化特色並將其充分展現於遊客面前。例如「山東慶雲國際道文化養生度假區項目」,設計師經過考察研究,立足於當地極具中國特色的道教文化,對其養生度假區提出了三大提升理念。第一,將兩河環繞的景區提升為上善若水北方第一水城;第二,將慶雲宮道觀提升為慶雲福地旅遊度假區;第三,將傳統道文化提升為結合現代養生理念與度假需求的「養生道」。而在項目的整體布局方面,則按照入世、尋道、問道、悟道、修身的五重境界進行分區,並將生態自然景觀與養生度假設施進行完美融合,從而營造出北方高端文化養生的一個新的境界,可謂定位準確重點突出。
二、將文化與休閑相結合
休閑旅遊將是未來旅遊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山合水易也更著重於對休閑旅遊項目的開發規劃,讓文化元素滲透進休閑功能中去,二者借勢互利,可謂雙贏。「貴州梵凈山儺文化休閑商業小鎮」的項目規劃就將二者緊密結合,藉助佛教名山梵凈山的魅力與知名度,配合以景區完善以及休閑升級,山上的核心是生態保護與佛教觀光、參拜,山下的則為 「大梵凈山文化休閑圈」,文化休閑相輔相成,打造出極具品質的梵凈山休閑度假地。
三、進行文化元素的創新
創新對旅遊規劃行業來說就是發展的前提,將已有的旅遊資源賦予新的生命力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回報。而將當地特有的文化進行整合再加工,更是規劃師所必須具備的技能。山合水易在對雲南普洱市郊的臘梅坡茶馬古道進行概念性規劃中,就將古老的文化進行了創新。在茶馬古道上建立一個汽車營地,打造一個全新的「驛站」,而來往的汽車就彷彿古時的馬匹。以現代人的手法去重現茶馬古道昔日的繁榮,不僅是很好的文化傳承與銜接,更是規劃手法上的創新。

㈨ 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如何合理利用民俗文化提升旅遊的文化品味從而產生最大的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