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旅遊產品
⑴ 修學旅遊的定義
其實就是在旅遊的過程當中進行學習,或者說以學習某類東西為目的,進行的旅遊過程,跟游學的概念類似.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⑵ 修學旅行說的啥
修學旅行是日本小學、中學、高等教育的一環,它是文化教育交流的旅遊行。修學旅行目的地有國家之間,也有地區之間。
日本學校的課外活動非常豐富多彩,稱為「部活動」,其中又以體育類的「部活動」為多,主要開展的項目有田徑、棒球、排球、足球、網球、游泳、弓道、劍道等項目。上學期間,學生每天下午3時之後基本上都會參加自己的「社團活動」。 而到了放假的時候,初高中一二年級的學生們還會繼續參加「社團活動」。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一般會從5月開始主要集中精力為考高中和大學做准備。
除了「部活動」以外,日本學生在假期還喜歡去修學旅行。修學旅行以學習為目的,學生更容易從旅行中學到知識。日本的修學旅行因學習的內容不同被細分成若干類別。比如歷史學習,主要通過參觀歷史遺跡,學習歷史知識。這種旅行多去京都、奈良和東京等地,這些地方古跡多。還有體驗大自然的森林修學旅行和農業修學旅行等。
另外,日本每年約有近200個學校、約4萬名學生到中國修學旅行。
⑶ 修學旅行是什麼意思
修學旅行目的地有國家之間,也有地區之間。
中國元代在北京地區建都後,就有各國學者來元大都旅遊、訪問,其中最著名的為馬可·波羅。日本、琉球、俄羅斯、高麗、交趾等國都曾遣送其陪臣子弟入國子監學習。清雍正六年(1728)國子監中設俄羅斯專館。
⑷ 修學旅遊有哪例子
其實就是在旅遊的過程當中進行學習,或者說以學習某類東西為目的,進行的旅遊過程,跟游學的概念類似.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⑸ 關於英國修學旅行
貴了
我同學去了一個月才20000人民幣
⑹ 蘇州修學旅遊有哪些
蘇州大學
⑺ 修學旅遊的簡介
孔子以周遊列國著稱,他曾率領學生在艱難困頓中遍踏山川都邑,廣求知識,豐富閱歷,考察政風民情,宣傳禮樂文化長達14年之久,堪稱世界修學旅遊的先師和典範。中國歷代王朝接待來自歐洲、日本、琉球、俄羅斯、高麗、交趾等國人員來華修學旅遊。盛唐時期,來華修學旅遊盛極一時,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19歲在長安太學學習,後中進士第,歷任司經局校書、左拾遺、左補闕、秘書監兼衛尉卿,玄宗喜其才賜名晁衡[1],在華修學、旅遊共53年,著有《古今集》傳世;唐玄奘西天修學旅遊取佛經也流芳千古;此後的馬可·波羅在元朝任職、游學17年,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清雍正六年(1728)還在國子監中設俄羅斯專館;陶行知也倡導修學旅行,並積極推動「新安小學長途修學旅行團」作全國性旅行,一路修學,一路放映抗日救亡電影,賣進步書報、演講、勞軍,成為當時聞名國內外的「新旅」,他和田漢共同作詞的「新安旅遊團團歌」成為30年代的著名歌曲[2]。
古希臘、古羅馬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古代西方哲人、科學家、社會學家的求知修學旅遊最早在此興起。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亞里士多德等等聖賢都是在周遊列國的交流、考察、講學中形成著作和學術思想的。歐洲修學旅遊的高潮興起於17世紀的「大游學」(grand tour)運動,起初是英國、德國的貴族子弟到法國和義大利求學的「漫遊式修學旅遊」,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在英國,年輕人一到中學畢業,不等投考大學便被送往外國旅行,這已成為日漸濃厚的社會風氣。人們普遍認為,我們的年輕人完成旅行歸來之後會有很大的長進」。游學者一邊游歷名山大川、古城遺址、文化古跡,一邊學習語言、文化、社交藝術、禮節禮儀等,游學人群逐漸擴大到了成年人,並且成為知識階層和社會上層的一種生活方式[3]。至今,在英國仍然流行高中畢業後讓學生們休學一段時間,開展旅遊等社會活動的做法。 但是「修學旅遊」一詞卻源於日本,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鼓勵修學旅行,它在教學大綱中規定,小學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國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高中生每年則要在世界范圍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謂之「修學旅行」,1998年海外修學旅遊學生達1 5萬人。如今,學生有組織和有計劃的修學旅遊,成為發達國家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據總部設在丹麥哥本哈根的國際學生旅遊聯合會統計,90年代初, 該會每年就售出專門針對青少年學生的旅遊優惠卡1 5 0多萬張[4];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明確將修學旅行及其載體——青年旅舍寫入了當地的教育法,對修學旅行的課程、方式、時間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2.我國修學旅遊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後,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往日益增加,作為一項有特色和有意義的專項旅遊項目,修學旅遊呈現出進出兩旺的勢頭。本文以入境、出境和國內修學旅遊三個大類分別介紹其現狀:
(1)入境修學旅遊。成為我國目前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黃金旅遊市場之一。1)從資源的角度看,我國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其中以陝西、山東、河南、江蘇、北京、上海等地為主;2)從產品開發的角度看,修學旅遊品種多種多樣,如蘇州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系列旅遊產品:以寒山寺等為載體的宗教專題旅遊,以吳門書畫為載體的書法繪畫吳文化系列游,以古典園林為載體的世界園林遺產游,以評彈崑曲為載體的傳統戲曲游,以蘇綉、絲綢為特色的工藝美術實踐游,以蘇州特色餐飲為賣點的姑蘇美食游,以大中小學校和特色教育機構為載體的古今修學旅遊等。此外各地還有諸如胡同游、書法旅遊、佛學旅遊、著名學府游、學者故里游等品種;3)從市場和客戶的角度看:這些地區的修學旅遊顧客以海外為主,海外修學者來自世界各地,地區以歐美、日韓為主;有組織的大規模的跨地域國內修學旅遊尚未進入發展階段;4)從各地重視程度和做法上看,以北京和上海為先導,1993 年北京市就專門成立了「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學旅行委員會」, 2003年上海成立了「修學旅遊中心」,還編寫出版了《修學旅遊手冊》,邀請了120多位海外的中小學校長參加修學旅遊活動開幕式,最近又提出聯合江浙皖等地區打造華東修學旅遊黃金線路;5)從發展趨勢看,修學旅遊發達的地區已經走出開發的初級階段,從無序到有序,開始有意識的培養修學旅遊品牌,各地正在努力打造修學旅遊核心產品和塑造修學旅遊品牌,如蘇州精心打造開發「活態修學」游,並將之看成是融入國際的契機,曲阜正在構建以孔子故里為歷史背景、山東相關城市修學資源為補充的大文化、大修學旅遊的產業格局,通過舉辦「孔子修學旅遊節」等方式,挖掘並充分展示曲阜豐富的人文內涵,創新文化體驗旅遊產品,提升孔子旅遊文化品格,打造中國修學旅遊第一品牌,曲阜市旅遊局副局長劉續兵說[5]: 「從長遠看,我們就是要創造修學旅遊的『曲阜模式』,打造中國人文旅遊的第一品牌」。
(2)出境修學旅遊。是近年來我國修學旅遊市場的熱門產品和熱議話題。它以中小學生為主體,目的地以英國、美國等英語國家為主,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的也不在少數,多由旅行社組織和留學中介機構,以學習英語會話、感受外國高等教育等內容為賣點,目的大多為學生將來出國留學做准備,這類游學活動的盈利目的性較強,因而活動本身的修學含量普遍不高,游多學少,而且費用較高,變成了貴族消費項目,難以大眾化普及,背離了修學旅遊的原本價值取向。
(3)國內修學旅遊。隨著我國教育模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國內修學旅遊作為一種傳統而現代的素質教育手段被廣泛關注,正在逐漸興起和推廣。但是目前的修學旅遊一是缺乏政策支持,2008年廣東省率先把修學旅遊列為中小學必修課,寫進教學大綱,具體推動的實施措施尚在探討擬定中;二是修學旅遊項目缺乏規劃和設計,不論從理念層面的確立,具體項目的設計,還是實施規劃的方案,我們都應該從國家戰略層面、國民素質教育和國家人力資源開發的高度謀劃我國的國內修學旅遊;三是修學旅遊的廣度和深度,廣度指修學旅遊行為的空間跨度,我國現有的中小學修學旅遊項目基本以春遊、科普參觀、第二課堂興趣活動為主,跨市甚至跨省的修學旅遊少見報道;深度是指修學旅遊設計對修學者素質影響的深遠考慮,體現在各個層面和方面,就項目設計而言,應該擺脫單調、淺薄,流於形式的現狀,盡管近年開發了愛心扶貧游、動漫遊等多種新形式,但是我們還可以象國外那樣更直接的把政治、經濟、文化、職業體驗和導向等內容融合其中,深度的另一方面是指項目深入的參與性、深刻的體驗性以及深遠的持續性。
盡管修學旅遊自古有之,而且發展迅速、市場巨大;但是作為獨立的而且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某種未來趨勢的旅遊產品,在理論上的系統研究尚未成熟,其概念涵義、性質、特徵、分類、市場等問題有待於廣大旅遊實踐和理論工作者深入探討,形成理論體系。
⑻ 「修學旅遊」這個概念具體怎麼解釋
學生在假期的時候出門旅行(沒有父母的陪伴),在旅途中靠自己的能力和同伴之間的相互幫助處理各種問題,這本身就是是一種學習
⑼ 修學旅行是做什麼的
修學旅行,這東西我們國家也有了嗎???
只是頻頻在日本的動漫影視作品中才看到的說,再就是台劇中出現過「畢業旅行」。
讓我聯想起我們小時候的春遊。(十幾年前我讀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會有春遊。當然時間啊,規模啊,比不得的說。)
來自網路的檢索結果:
修學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是日本小學、中學、高等教育的一環,它是文化教育交流的旅遊形式。修學旅行目的地有國家之間,也有地區之間。